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陈美林

内容提要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

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地域特色南京

陈美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中所呈现出

的地域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国文学史家

泰纳(&’(()*+,-./’0-)在其《英国文学史》“导论”

中就将“环境”作为制约文学作品产生的三个条

件之一(其余二者为种族、时代)。法国著名小说

作家左拉(12’*-3)*/)在《论小说》中说:“我们认

为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他必须有自己的衣服、

住宅、城市、省份,方才臻于完成。”4!5法国思想家

狄德罗(6-0’7 6’8-9),)更说“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

们的处境来决定”4#5。其实这种见解,在我国文献

中也屡有陈述,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自

孝武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

薄厚矣”4:5,代、赵与秦、楚各有其“讴”、其“风”。贾

岛认为“骚者,愁也,始乎屈原”,由于“为君昏暗宠

谗佞,含抱忠孝,进逆耳之谏不纳”而被“放之湖

南,遂为《离骚》经”,“乃变风而入于骚”4;5。白居易

创作《秦中吟》,乃由于诗人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而

成,诗人在序中自言“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

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

吟》。”4<5宋人刘宰在《书沈少白诗稿后》中云:“诗

贵乎工,然非身更此境,不能为此语。杜子美久于

羁旅,故语多凄切;韩退之"游宾幕,故语多严整;

陶元亮志在田园,故语多闲旷。”4=5明人胡震亨曾

记:“余友姚叔祥尝语余云:余行黄河,始知‘孤村

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之为真景也。余家

海上,每客过,闻海唑声必怪问,进海味有疑而不

下箸者,盖知‘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惟甘久住人’

二语之确切。”4"5这种论说诗文创作与作者所生活

的环境与具体的处境关系的见解可谓不绝于书。

小说创作也如此,如曼殊《小说丛话》云:“小说者,

‘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

出当时社会之范围”4>5,表述了小说创作与社会的

依存关系。再以《儒林外史》创作而言,黄安谨在为其父黄小田批评《儒林外史》作序时,就开宗明义

地指出:“《儒林外史》一书”,“我皖南北人多好之,

以其颇涉大江南北风俗事故。”345他认为《儒林外

史》一书“颇涉大江南北风俗故事”的见解还是值

得充分肯定的,只是皖江、扬子江分别为长江之一

段,有所谓上江、下江之分,仔细研读这部小说所

涉及者则多为扬子江、即下江也即江苏境内的大

江“南北风俗故事”。谓予不信,试作论析。

从篇幅看,《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从浙江

写起,继而山东、广东、江西、江苏、安徽、陕西、四

川等省区,并涉及南、北二京,各地在小说中所占

的篇幅或云述及各地之回数,当以江苏为最多,浙

江次之,而安徽则居第三。以江苏而论,达五十一

回之多,其中直接提及南京者(元至正十六年

3,672 5朱元璋以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洪武元年

3,62.5称南京,十一年3,6-.5称京师,永乐元年

3,106 5仍称南京。应天府有属县八:上元、江宁、句

容、溧阳、溧水、江浦、六合。入清以后,改应天府为

江宁府,有属县七: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

江浦、六合8溧阳改属镇江府)有二十四回(/1、/7、

/2、/-、/.、/4、60、66、61、67、62、6-、6.、10、1,、1/、

11、12、14、70、7/、76、71、77),间接提及者有四回

(,、/0、//、/.),又加清江宁府属六合县二回(6,、

61),累计多达三十回。扬州有七回(/0、//、/6、/.、

67、10、11),扬州府属之仪征六回(//、/6、1,、1/、

16、11),江都一回(1,),累计十四回。苏州有四回

(/6、/-、1.、7,),属县常熟一回(62),累计五回。此

外,叙及安东(今涟水)有二回(/6、/1)。叙及江苏

者总计有五十一回之多,几占小说之全部。以浙江

而言,也多达二十七回,杭州有九回(,/、,1、,7、

,-、,.、,4、/0、7,、7/)。嘉兴五回(.、,0、,6、,1、

7/)。湖州四回(,0、,,、,/、,6)及属县德清二回(4、

,,)。绍兴一回(,0)及属县萧山二回(,/、,6)。温州

乐清三回(,7、,2、/0)。台州一回(7,)。而叙及安徽

者则有十五回,其中有太平府属之芜湖三回(/0、

/,、//),安庆三回(/7、/2、66),泗州所属天长三回

(/4、6,、6/),五河四回(11、17、12、1-),庐州所属

无为一回(11),徽州一回(1.)。由此可见,江苏尤

其是南京就成为《儒林外史》所叙及之主要地域。

从人物看,吴敬梓所塑造的理想人物,除楔子

回出现的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以外,大多为江苏尤

其是南京的士人、市民,如泰伯祠主祭虞育德为苏

州府常熟县人,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又如为祭祀

泰伯祠“斟酌”礼乐的庄绍光是江宁府属上元(今

南京市区)县人;发起和组织祭祀泰伯祠的迟衡山

是江宁府属句容县(今属南京市)人,装病辞荐的

杜少卿虽是泗州所属天长县人,却已移居南京;国

子监生武书亦是南京土著。当然,这些都是迟均所

言“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一流的儒林学人;自然也

有如同迟均所言“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一流的乡宦

士绅,如讲究“揣摩”的高翰林也是江宁府属六合

县(今属南京市)人;再如其亲家秦中书则为南京

土著;又如兄弟失和的施御史同样是南京本地士

绅;此外还有南京鼓楼街的薛乡绅等。至于寄寓着

作者新理想的“四客”———盖宽、季遐年、王太、荆元都是南京土著。市井人物中得到作者充分赞扬

的如戏子鲍文卿为江宁县(今南京市区)人;杜少

卿的管家娄焕文也是江宁县人;穷困潦倒方知为

举业所困的倪霜峰也是南京人。远在陕西同官任

知县而能扶危济困的尤扶徕也是南京人。而极其

“义气”的“壮士”凤鸣歧也是江宁县人。自然,国子监生有伊昭、储信两个南京混子;南京梨园中也有

不安本份的戏子钱麻子;寺院道观中也有势利之

徒如老退居和尚;市井中也有无赖讹骗者如龙三、

刻薄小人如鲍老太及其姑爷归某、以及“喇子”王

太太等等。总之,在吴敬梓笔下的理想人物或者否

定人物中,江苏尤其南京籍贯的角色甚多,并且占

据了《儒林外史》的主要篇章。他们的活动构成了

小说的主要内容,而作者对他那个时代的审美认

识也主要是通过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

以江苏尤其是南京士人为核心,以他们在江

苏尤其是在南京地区所生发的故事构成小说的主

要情节,并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示出作者所推崇的

社会理想及其失败的过程,以及新的理想的产生

及其对新的理想的犹疑彷徨的心态。这就是《儒林

外史》的主要意蕴所在。

祭泰伯祠是《儒林外史》情节的重中之重,是

体现作者礼乐兵农理想的重要篇章。尽管卧闲草

堂本“此篇古趣磅礴”之评(卅七回评语)未见妥切,但卧评对作者的匠心所作出的评说则十分精

到,卅三回评语说:“祭泰伯祠是书中第一个大结

束。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

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厩,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此书之祭泰伯祠,是

宫室中之厅堂也。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到

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譬

如岷山导江,至敷浅原,是大总汇处,以下又迤逦

而入于海。书中之有泰伯祠,犹之乎江汉之有敷浅

原也。”综观全书,作者也确是如此着笔的。小说中各类士人大都不约而同、或前或后的向南京集中:!"# 主祭虞育德、倡议修祭者迟均、首先附议者杜少

卿、亚献庄绍光、奔走联络者武书或是南京土著,

或已定居南京。除这些人以外,正在扬州活动的一

些名士诸如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来霞士等人

也在议论说“我们同在这个俗地方,人不知道敬

重,将来也要到南京去”;选家萧金铉也从安庆前

来南京找机遇;马纯上、蘧駪夫也自浙江来到状元

境书店;在南京鼓楼街薛乡绅酒宴席上,还有两个“少年名士”即扬州的萧柏泉、采石的余和声;湖广的宗姬因拜会杜慎卿的缘故也到了南京;同为湖

广人的卢信侯也因庄绍光之约“枉驾过舍”到了南京,他们都参与了祭泰伯祠大典。所谓祭泰伯祠的

活动,是迟均发起的,他建议“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

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这一动议,立即得到杜少卿等人的赞许。虽然,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祭泰伯祠大典的叙写并不成功,缺少艺术感染力,但作者却是以极其庄重、虔敬的心情着笔的。

在大典进行之际,还安排一些“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甚至通过百姓之口说“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

样的礼体”云云。这正反映了此“礼”业已远离现实,但却是作者一度热衷的颜(元)李(#)所倡导的礼乐兵农理想的体现$!%&。祭祀大礼甫行结束,季萑、萧鼎、辛东之、金寓刘回扬州,马纯上、蘧$夫回浙江,萧金铉等人回安徽,宗姬回湖广,四散而去。甚至连主祭“真儒”“名贤”虞育德“在南京做了六七年博士”后也凄然离去。礼乐兵农的理想终于

在喧哗一阵后又重归于寂灭。

但是,生活在南京的作者吴敬梓并未停止他

的探索。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他原先信仰的礼乐兵农理想已经破灭,在小说

即将结束之际,他对这一过程有所回顾与小结,并

对未来的期望进行了新的探索,即回目中所说“述

往思来”。屡困场屋的吴敬梓在其移家南京前夕,

曾于雍正八年(!"’%)三十岁时来游南京,写下《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词八首,叹息“家世科名,康了唯闻毷氉声”,产生了“秦淮十里,欲买数椽常寄此”的移家念头。此后不到三年,即于雍正

十一年(!"’’)二月举家南迁,《买陂塘》词序云:

“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词中也

有“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之句。此时尽

管正当壮年,却穷愁潦倒,所谓“臣之壮也,似落魄

相如,穷居仲蔚,寂寞守蓬舍”。由此,追逐功名之

念也渐次淡薄,终于在三十九岁生日时创作的《内

家娇》词结尾,痛呼出“恩不甚兮轻绝,休说功名(”

其后,生活日益拮据,乃至秋雨连绵之日,米价腾

飞,居然“不食二日”$!!&;严冬“无御寒具”,乃绕城

而行,谓之“暖足”$!)&。吴敬梓此时已无仕进之机

遇,生活又极其困难,而《儒林外史》正是在此种处

境中所创作的。其友人王又曾在他身后所写的《书

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云:“闲居日

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更表明《儒林外史》这部杰作是在南京完稿的。因此,在礼乐兵农

的社会理想倡导失败之后,他所关注的目光自然

也投向南京的市井社会。在对士人失望之余,又从

小民中寻觅出新的理想人物,于是在小说即将结

束之际,在“述往”的基础上“添”写“四客”以“思来”,也就是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他们也都是

南京本土所孕育出来的新人,如季遐年寄住在天

界寺,该寺位于中华门外邓府山,为明代南京三大

名刹之一;王太祖代住在三牌楼以卖菜为生,虽然

三牌楼现已为通衢,但地名仍旧;而观棋之妙意庵

虽已颓圮,但乌龙潭今日依然为一公园;盖宽居住

何处街巷,没有明写,但其与邻居出“南门”登雨花

台,南门即中华门,南京老居民至今仍将中华门呼

之为“南门”;荆元则在三山街开着裁缝铺,而三山

街一带一直是商业中心,建国后方始衰落,近年又

渐趋繁华;至于他所前去弹琴的于老者所居住的

清凉山,至今仍然是座“极幽静”的城市园林,与乌

龙潭相去不远。吴敬梓移居的秦淮水亭位于淮青

桥一带,与三山街临近;而清凉山、乌龙潭与吴敬

梓生父吴雯延寄居的丛霄道院也相近。由此可见,

这“四客”均与吴敬梓生活活动之处相邻近,是市

井社会中的人物,也就是说作者在小说中所表露

出来的新的理想依然源自南京这块土壤。

《儒林外史》涉及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篇幅较

多,其中南京籍贯的人物也多,他们的主要活动地

也大多是在六朝古都展开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也

主要是通过南京的士人和市民表现出来的。不仅

如此,吴敬梓在小说中还十分鲜明地刻画了南京

籍贯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

在吴敬梓笔下,南京一些读书人有理想有抱

负,力图做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富有同情心,仗义勇为,助人危难;洁身自好,拒收不义之财;能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能破除一些迷信。如迟衡山对杜少卿说,“你此番征辟了去,替朝廷做些正经事,方不愧我辈所学”,并表示自己也

将发动“朋友”,“各捐几何,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

,-.

江苏社会科学/..0年第1期

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又如庄绍光,嘉靖

皇帝因“百姓未尽温饱,士大夫亦未见能行礼乐”而向他垂询“这教养之事,何者为先”,他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呈献上去。他们行事有准则,不愿攀附结贵,庄绍光宁愿不为官也拒绝“欲收之门墙”的大学士太保公的邀约,杜少卿也“正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来”,“宁可不出去的好”

而辞却征聘。他们又能洁身自好,当庄绍光被放

归南京路过扬州时,“当晚总商凑六万两银子到

船上送盘缠,那船已是去的远了”,一文不受。而

为了支持郭孝子寻亲,他们却倾囊相助。郭孝子

是投降宁王的王惠之子,“二十年走遍天下,寻访

父亲”,此次在南京利涉桥上遇到武书,被武书引

到附近杜少卿河房中去,少卿此际已落拓,手中

拮据,但仍让妻子“替郭孝子浆洗衣服,治办酒肴款待”;虞育德不仅给同年、“南京的一位老名士”如今在陕西同官任知县的尤扶徕写信,托他照顾

郭孝子,还取出十两银子让武书转交,并且特地

声明“你去送与他,不必说是我的”;“杜少卿自己寻衣服当了四两银子”;“武书也到家去当了二两

银子”;庄绍光“也写了一封书子、四两银子送来”。当时郭孝子不肯受,杜少卿说:“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郭孝子方才

收去。杜少卿所云“江南这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物?他自己不好说,但武书对萧云仙介绍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杜少卿等“这几个人”时说道:“这边有几位大名家,素昔最喜赞扬忠孝的。”对

武书所说的“忠孝”的理解,不可拘泥于字面。他们明知郭孝子是投降宁王、反叛朝廷的王惠之

子,而倾力相助;他们明知萧云仙有功朝廷反被

追赔,而对他在青枫城的“一番事业”,也“乐于题咏”等等,这体现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忠孝”观了。他们不同于南京一些当官的士人如高翰

林、施御史、秦中书之流,迟衡山就明确表示“讲

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

名,不必问学问”。实际上表明他们只论是非道

理,不计功名利害。这一态度表现在各个方面,例

如他们不信风水迷信,迟衡山就表明“那些发富

发贵的话,都听不得”;武书还讥笑施御史兄弟二

人为迁葬发家相争的丑态;杜少卿建言要“定一

个法子”以杜绝任意迁坟。又如迟衡山就青枫城

的环境变化所说的“前代后代,亦时有变迁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的时代发展观。当然,

他们的思想见解、学术才情,在那个时代是不会

受到重视、得到重用的。在作者笔下,那一代人

“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

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虞育德主祭泰伯祠为嘉靖三

十年,到“添四客”的万历二十三年,也不过四十年而已。但一代人业已逝去,所谓“那南京的名士都

已渐渐销磨尽了”。

不过,在吴敬梓后半生所生活的南京“市井中

间,又出了几个奇人”,他们已不是“名士”,作者理想所寄托的对象也随着他的生活实践而有了变

化。“四客”中盖宽出身富家,不懂生计又喜济人,整日看书、做诗、画画,家道自然中落,靠卖茶为生。季遐年、王太、荆元这“三客”与盖宽虽然在洁身自好、自谋生计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却有所不

同:他们敢于傲视权贵,蔑视“国手”,不受拘束,自尊人格,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谋求衣食,既不受“荣”,也拒绝受“辱”。吴敬梓通过这三客的塑造,探索出有别于封建时代一般士人的生活常轨,指

明一条背离学而优则仕的生存途径,凭自己的技

艺,谋求生活之赀,不依赖统治阶级的恩赐,保持

自己的人格尊严。这就是生活在市井中间的南京

平民的代表人物所显示出来的可贵的性格,有着

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感人力量。

其实,南京市井小民的优秀品质还不仅仅体

现在这四客身上,如戏子鲍文卿敬重斯文、为人厚道,“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的掷地有

声的语言和坚决拒绝五百两说情银子的行为,令

人钦敬无比。对比之下,五河贡生余特私和人命分

得“一百三十多两银子”,就“欢喜”异常地“谢了州尊”。如此贡生的如此作为能称得上“孝悌君子”、

能为人师表去任徽州府学训导么?再如在天长杜

府管理帐目“三十年”的江宁县陶红镇人娄焕文,

是少卿父亲的“知心朋友”,病重之际返回故乡之前,恳切地劝导少卿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业,并且“不要”杜少卿“又拿银子给我家儿子孙子”,平凡

人物的平凡言行,无不透露出感人的品格。

此外,作为江南乡试所在,前来应试的士子既

有扬州府属仪征县的纨绔子弟汤由、汤实,也有南

京本地士子,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描写了南京

士人倪霜峰“从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

年的秀才”,终于觉悟到“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

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以至卖儿卖女,靠“修补乐器”的“手艺糊口”。虽已届垂暮之年,但能有此觉悟也非易事。作为六朝古都的南

京,文化积淀深厚,即令升斗小民,也能领略山光

水色,从自然风光中寻求心灵的休憩。小说中写到

“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

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

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 照。’”听到这两人的对话,杜慎卿不禁赞叹道:

“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自然,在南京的士人中既有做学问的迟衡

山、庄绍光、虞育德、杜少卿等人,自然也有做官

的高翰林、施御史、秦中书等人;在南京的市井小

民中同样既有作者所肯定的四客、鲍文卿、凤四

老爹等人,也有刻薄的鲍老太、泼辣的王太太等

人。这是人类社会复杂性的表现,是任何一座城

市也不能避免的现实状况。但是,吴敬梓毕竟在

他的小说中以大量的篇幅塑造出一批南京人物

形象,他们的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却具有值得

肯定的品格,从而使得《儒林外史》这部“伟大”#!$% 小说具有了极其感人的人格力量。

《儒林外史》不仅涉及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篇

幅较多,刻画的江苏尤其是南京士人、市民的形

象亦众,而且通过这些人物表现了作者社会理想

的倡导、破灭从而更新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描绘

了江苏尤其是南京社会生活的浮世绘,留下一帧

十八世纪上半业的南都繁华图。

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都城的壮丽、市面

的繁华、商业的兴隆、人气的旺盛: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

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

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

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

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

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

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

八十寺;到而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

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

一千余处。……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

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跃如同白日,走路

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

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

清委婉,动人心魄。……水西门与聚宝门相

近。这聚宝门,当年说每日进来有百牛千猪

万担粮;到这时候,何止一千个牛,一万个

猪,粮食更无其数。

自明代建都南京以来,商业、手工业空前兴盛,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人所绘《南都繁会图卷》画图所呈现的南京招牌有一百种以上,《儒林外

史》所叙写的情景正是用文字解释了这幅图卷。

其次,文教事业兴盛,尤其是夫子庙一带,为

贡院所在地,素有“天下文枢”之称。附近的三山街状元境一带,书铺林立,如世德堂、富春堂、继志斋等等。杜少卿移家金陵之初,“走到状元境,只见书店里贴了多少新封面,内有一个写道:‘《历科程墨持运》,处州马纯上、嘉兴蘧$夫同选。’”仪征汤由、汤实两个纨绔子弟曾来南京参加乡试,跟随的“两个小子”“一路打从淮清桥过,那赶抢摊的摆着红红绿绿的封面”,都是选家所选的“时文”。与淮清桥相近的利涉桥,停航码头上还有“招牌”,写着:“%陵女士沈琼枝,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寓王府塘手帕巷内。”可见卖字鬻文也如同手工艺一般

可以公然上市销售,而且是“女士”为之。由于书铺林立,刻书也易,当然要由刻书者自行出资,如盱眙县人诸葛佑来到“状元境刻字店”,“有几百两银子要选文章”,想在南京“大都”“请一位大名下的先生”为之,他可“以附骥尾”。

再次,《儒林外史》中还反映了南京戏曲活动

的情况,这无异是一份极为详尽的南京梨园史料。在吴敬梓笔下,南京梨园组织分布状况很清楚:“淮清桥是三个总寓,一个老郎庵;水西门是一个总寓,一个老郎庵。”吴敬梓的秦淮水亭就在淮清

桥附近,而水西门距其生父吴雯延寄居的丛霄道

院也不远,在他的生活环境中颇多演员戏子聚集

的处所。所谓“老郎庵”是戏曲行业的同行组织,对演员戏子有统辖管制之权,由“世家子弟”任道长,“凡本行中有不公不法的事,一齐上了庵,烧过香,坐在总寓那里品出不是来,要打就打,要罚就罚,一个字也不敢拗的”;凡要演出,先在总寓内挂着

的戏牌上“写上一个日子”约定。南京的戏班为数甚多,仅“门上和桥上”(指水西门和淮清桥)两处

就多达一百三十余,淮清桥一带仅小旦就有十班

之多。这些戏班都有名称如芳林班、三元班、灵和班等。他们有机会也会齐聚在一起做大规模的演出,如杜慎卿在莫愁湖就邀约了一百三十班梨园

弟子演出,其中旦角就有六七十个,在演出活动中还评选“色艺双绝”的演员。士绅人家宴聚,也常请戏子唱堂会,如秦中书宴请万中书,就“发了一张传戏的溜子,叫一班戏”。鼓楼街薛乡绅家请酒,邀请了“淮清桥有一个姓钱的朋友”也即是戏子钱麻子,而钱麻子应酬颇为繁忙,“不得到”,高翰林立即感到极大的失望,连声呼道:“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而从薛乡绅回答迟衡山的问话中得

知士大夫与梨园中人“一席同坐”,“此风也久了”。但其实,演员的生涯也十分艰难,如鲍文卿病故后,他的戏班子“消折了本钱”,不得不到南京附近县城如盱眙、天长一带演出,因为“那里乡绅财主多,还赚的几个钱”。总之,《儒林外史》中对南京的文学研究)"#*&)"+$)+&

,-.

江苏社会科学.//0年第1期

戏曲活动作了生动的描写,不仅保存了南京梨园

的史料,也烘托出作为历史名城南京的文化气氛。复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所描叙的景象,在《儒林外史》中有更为生动、细致的描写,在吴敬梓笔下,佞佛活动风靡全城:

转眼长夏已过,又是新秋,清风戒寒,那

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满城的人都叫了船,

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

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十里之内,

降真香烧的有如烟雾溟濛。那鼓钹梵呗之

声,不绝于耳。……把一个南京秦淮河变做

西域天竺国。到七月二十九日,清凉山地藏

胜会,……南京人各家门户都搭起两张桌子

来,两枝通宵风烛,一座香斗,从大中桥到清

凉山,一条街有七八里路,点得像一条银龙,

一夜的亮,香烟不绝,大风也吹不熄,倾城士

女,都出来烧香、看会。

此外,《儒林外史》中随处可见对六朝古都山

山水水以及南京的社情民俗的描写,洋溢着浓郁

的文化气息。登雨花台可以“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长江如一条白练,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至于玄武湖,“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园内轩窗四起,看着湖光山色,

真如仙境”。小说中还有对乌龙潭、清凉山、秦淮

河等景点的描写,这些绮丽的风光至今依然。新

媳妇进门要烧鱼,外面客店请客不恭,殡葬活动

大多在南门(中华门)外,乡试之年河房租价上涨,典房无银兑现则押金“干罚”,租房则要同时“付一个过房,一个押月”,这是“南京的风俗”。南京的“人事”———来往交际所馈送之礼物,在小说中也曾写及,戏班领班鲍文卿身份不高,应安庆

知府向鼎之招从南京去安庆时,“买了几件南京

的人事———头绳、肥皂之类,带与衙门里各位管家”。所谓头绳,乃是用纱线绞成,染成红色,可以扎辫子、包扎礼品,以示吉祥喜气,建国前夕,犹有此风。而庄濯江的身份不同,赠送的对象又是

杜少卿,因此端午节礼则是“一尾鲥鱼、两只烧鸭、一百个粽子、二斤洋糖,拜匣里四两银子”。所谓“洋糖”即精制的白糖,旧时也以此为馈赠之品,笔者幼时尚见此风。总之,《儒林外史》中所显示的南京地域文化的特色十分浓郁,南京的读者

读来会感到分外的亲切。

《儒林外史》中之所以有着浓郁的江苏尤其

是南京的地域特色,应该说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完

满结合的产物。

吴敬梓出身于全椒望族,但及其身业已衰落,

尤其是他所隶属的一房更甚,童年丧母、出嗣,备受各房冷落甚至欺凌,积忿甚深,在《移家赋》中曾自言:“梓少有六甲之诵,长余四海之心,推鸡坊而为长,戏鹅栏而忿深。”其童年生活自无乐趣言。金榘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2,34中曾回忆十三岁时吴敬梓的生活情景,有“不随群儿作嬉戏,屏居一室如僧庵”之句。十四岁时嗣父吴霖起赴任江苏赣榆县教谕,他随之前来。滨海县城的生涯一洗其蛰居内地城镇的窒人郁闷,从而襟怀开阔,意气风发,在他所创作的《观海》诗作中有充分的表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

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

多意气,高阁生衔怀。

在赣榆,一直生活到二十二岁时因吴霖起“去官”而回归故乡全椒。但在赣榆期间,吴敬梓曾来往于大江南北,来南京的目的则是探视其寄居在虎踞

关旁丛霄道院的生父吴雯延。当然,同时也曾游览了六朝古都、秦淮胜景。在其后移家南京时所写的《买陂塘》词作中就曾回忆了这段经历,有“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并由衷地发出“江

南好”的赞赏之词。回到故乡后又遭际族人的夺

产,社会的卑视,在《移家赋》中慨叹“兄弟参商,宗

族诟谇”,倾诉了对全椒社会势利的厌恶,“侯景以

儿女作奴,王源之姻好唯利。贩鬻祖曾,窃赀皂

隶”;叙写了与乡人交恶的经历,“至于眷恋乡人,

与为游处,似以冰而致蝇,若以狸而致鼠”,最后又

无比愤怒表达出欲“见几而作,逝将去汝”的绝决

态度。同时,他又回忆起多次来游南京的经历,尽

情地赞美了这座东南大都会,有云“金陵佳丽,黄

旗紫气,虎踞龙盘,川流山峙,桂桨兰舟,药栏花

砌,歌吹沸天,绮罗扑地,实历代之帝都,多昔人之

旅寄”,“爰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之志”。及其卒于

扬州,也要归葬金陵。金兆燕在《甲戌仲冬送吴文

木先生旅櫬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2,14长诗结尾

时就写道:“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

吴敬梓对南京的深厚“情结”不仅仅在六朝

山水之间,而是意欲在南京有所作为。同为原籍

安徽而定居金陵的学人程廷祚,在为《文木山房

集》作序时就说“余新安产,而流寓金陵者久”,他

认为“金陵大都会,人文之盛,自昔艳称之,考之

于古,顾陆谢王,皆自他郡徙居,所谓‘避地衣冠

尽向南’者,其所致良有由哉。全椒吴子敏轩,慨

然卜筑而居。”再从《儒林外史》中娄焕文对杜少卿说“南京是个大都,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

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连逃出盐商宋为富

家的沈琼枝也想到“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

人在那里,我又会做几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

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虽然,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吴敬梓还是小说中的杜少

卿、沈琼枝,尽管他们对南京充满各种期望,但也

都未能做出什么事业来,这是时代使然、社会使

然。不过,正由于吴敬梓具有如此强烈的志愿情

缘,使得他移居南京后,更易于接受南京的社会

生活以及自然风光等客体物象对他创作灵感的

触发,在他融入南京社会生活、徜徉于六朝山水

之际,极其自然地将南京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

各类人物的心性,熔铸于笔端,从而在《儒林外

史》中表现出显示出南京的社会现实与自然景色

的方方面面。

在南京,他不仅结交了诗文之士,而且也认

识了科技人才;不仅受到时代思潮(如颜李学说、

重视科技之风等)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接受传

统文化的熏染(如儒家传统、魏晋六朝风尚等),

还参加一些重大的活动(如修祭先贤祠等)。同

时,由于生活坠入贫困,与市井小民有了密切的

交往,甚至“日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这对

他的思想转进极具良好作用。而南京魏晋六朝遗

迹也极多,他也常去凭吊,但是他所吟咏的有关

篇什,大多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为了抒发

“吊六代之英才”(《移家赋》),也是为了“抗志慕

贤达”(《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可见,是作者

的审美主体与南京的审美客体的融汇才孕育了

这部小说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儒林

外史》如此浓郁而又能明确指认的地域特色,可

以说较之明清以来几部著名小说如《金瓶梅》、

《红楼梦》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受众,对如此表现自己地

域特色的作家、作品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欢迎。

他的《文木山房集》是江苏仪征人方嶟为之刊刻

的;他的《儒林外史》是在南京写成的,而最早刻

本则是扬州府学教授金兆燕梓行的,这一刊本虽

未见行世,但此后一些重要刻本均出自江苏,如

清江浦的注礼阁本、苏州的群玉斋本,苏州还有

潘氏抄本;而其晚年创作的二十三首有关南京名

胜古迹如冶城、燕子矶、凤凰台、莫愁湖、雨花台、

灵谷寺、桃叶渡、乌衣巷、钟山等的诗作,是江宁

府属句容人樊明征仿各种碑帖字体写录$!’&。而作

家本人,在移居南京后不久,就入籍南京。其实,

他远祖吴聪因参加明永乐“靖难”之役建立军功,

封官骁骑卫,任所在江宁府属之六合(今南京市

属),全家乃从“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迁来;后

人无功袭爵,方迁去全椒;曾祖辈吴国鼎曾奉母避

难白下,吴国缙曾任“江宁郡学博”,吴国对则卒于

扬州;祖父吴旦赴京路过徐州时,曾“倾囊”救援一

欲投水之老妪;嗣父吴霖起任赣榆县学时曾捐赀

修复学宫,生父吴雯延长期寄居南京丛霄道院,历

代先人均与江苏尤其是南京有着种种情缘。笔者

无意与安徽全椒争夺名人,其实安徽全椒仅为其

出生之地,在作家五十四年生涯中,在江苏度过三

十余年。正是江苏尤其是南京的人文环境孕育和

造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属于全国的、乃

至全人类的。此文所论则是探讨作家生活环境与

其创作中所呈现的地域特色的相互关系。今年适

逢吴敬梓来赣榆(’)周年,卒于扬州而葬于南京

(*)周年,特撰此文,以为纪念。

注释

$!&转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页。

$(&转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第184页。

$#&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本。

$,&见《二南密旨》,学海类编本。

$*&《白居易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本。

$+&《漫堂文集》卷廿四,嘉业堂丛书本。

$%&《唐音癸签》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58页。

$’&《儒林外史评序》,见上海宝文阁刊《儒林外史新评》。

$!)&参见拙作《颜李学说对吴敬梓的影响》,原载《南京师院

学报》1979年第2期,后收入《吴敬梓研究》和《清凉文集》。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勉行堂文集》卷六,嘉庆庚辰

(廿五年)。

$!(&顾云:《山志》卷四,光绪癸未(九年)。

$!#&《丁辛老屋集》卷十二,乾隆丙申(四十一年)。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

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泰然斋集》卷二。

$!+&《棕亭诗钞》卷五。

顾云:《山志》卷二。

大多辑入《吴敬梓研究》、《清凉文集》中,在《吴敬梓评

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也有多处论及。

《文学研究集刊》第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72-287页。

《浅论清朝状元和知名落第秀才的幸福指数》

《浅论清朝状元和知名落第秀才的幸福指数》 这几年,基于高考,关于清朝状元和知名落第秀才的两组名单甚为流行,并以此灌输心灵鸡汤。 这两组名单是: 第一组(状元):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组(落第):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从当今知名度看,第二组确比第一组显著。但清科考112科,状元114人,落第秀才该有上百万,如此筛选进而相比,似有不妥。然落第者通过努力,亦可流蒋百世,却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仅对两者的幸福指数作一浅读,不涉其他。幸福是内心感受,抽象之至。兹从寿元、业绩、生平起伏切入,一窥指数高低。第一组简介: 傳以渐56岁(清朝第一位状元),康熙之师,曾居相位,操劳过度,早逝。 王式丹73岁,59岁中状元,后不为帝喜,罢官。 毕沅67岁,官至湖广总督,但仕途曲折,死后被抄家。 林召堂86岁,重修身,自度不能立足于群奸,告老还乡。

王云锦70岁,事迹平淡。 刘子壮43岁,从五品。 陈沆41岁,著名诗人,官平淡。 刘福姚,卒年不详,不阿权贵,仕途不畅,抑郁以终。 刘春霖72岁,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小楷冠当世,后愤然辞官,专事藏书与书法。第二组简介: 曹雪芹48岁,因祖父曾是康熙伴读与侍卫,康熙六下江南时,四次由曹祖父接驾,并住其家,后因政争,被抄家,遂没落,贫病而逝。 胡雪岩62岁,幼贫,后富可敌国,为富且仁,晚年因政治倾轧,遭牺牲,破产,黯然离世。 李渔69岁,东方莎士比亚,因科举不顺,择人间大隐,大富大贫,风流才子,男女皆喜之,终贫病泯世。 顾炎武69岁,科举不力,遂弃,后成一代大儒,善终。 金圣叹53岁,狂放不羁,自视甚高,文章奇妙,评点空前绝后,后因哭庙被斩。 黄宗羲85岁,一代大儒,善终。 吴敬梓53岁,经历丰富,不善治生,卒于客中。 蒲松龄75岁,县府道试均第一,后屡不中,以教书、幕僚维生。 洪秀全50岁,屡不中后,性情大变,立志造反,建太平天国。

《儒林外史》名著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及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及答案 【作者简介】 吴敬梓( 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文木老人 " 、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 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 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 科第仕宦多显者"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 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 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 " 文章大好人大怪 " ,遭到侮辱。后愤懑 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 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 坚以疾笃辞 " ,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 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 这些观点反 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 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 制 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 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 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 像。反映了 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 ,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 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 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 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 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 谋 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 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 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 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册。

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 册。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书名,吴敬梓研究。作者,陈美林。吴敬梓ISBN,9787811013443。页数,1 页。定价,元。出版社,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时间,xx年1月。吴敬梓装帧,精装开本,32。 图书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第1版丛书名:随园文库正文语种:简体中文ISBN: 9787811013443条形 码:9787811013443 商品尺寸:x x cm商品重量:Kg。

内容简介。《吴敬梓研究》包括了: 《吴 敬梓研究》《吴敬梓研究》《吴敬梓 研究》。 《吴敬梓研究》对吴敬梓本人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 年时间。直到49 岁时才完成。 作者简介。陈美林。男。回族。1932 年生。 南京市人。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50 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除长期担任本科生教学外。历年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四十人。出版小说。戏曲等著作三十二种。发表小说。戏曲。诗文等论文二百余篇。《吴敬梓研究》获江苏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敬梓评传》获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人

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新批〈儒林外史〉》获全国古籍整 理优秀成果奖1998 年度被评为江苏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数所重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图书目录。上册吴敬梓身世三考吴敬梓家世杂考关于吴敬梓家世的几点辨证康熙《全椒志》中有关吴敬梓先世资料吴敬梓的父亲究竟是谁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略论吴敬梓应征辟问题南京先贤祠的兴废及其与吴敬梓的关系陈毅及其《所知集》中涉及的有关吴敬梓交游资料《文木山房集》作序者之一——清初学者文人程廷祚吴敬梓与甘凤池略论吴敬梓的“治经”问题颜李学说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和释道异端吴敬梓和科学技术吴敬梓和戏剧艺术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吴敬梓秦淮水亭修复记魏晋六朝风尚和文学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的门阀意识隆礼与崇孝一一四论魏晋风尚对吴敬梓的影响试论思想家的小说”作者吴敬梓的思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甲】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

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段中的【乙】指的是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二、选择题。 11.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时为主的气是(C) A.注疏气 B.朴实气 C.理法气 D.词赋气 12.匡太公的遗嘱中,要求匡超人以之为重的是(D) A.出人头地 B.利禄 C.功名 D.德行 13.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A) 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 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14.《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D) A.萧云仙 B.鲍文卿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名士形象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名士形象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 典型的讽刺小说。“士”是整部小说的中心;“士”这一特定的文化人阶层的存在蔚 为景观,他们专以学问为事成为普通民众的“士农工商"之首。“士”的问题一直困 扰着吴敬梓这位身在其中的天才作家,他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士”贤士奇士,名士,八股......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士文化的集大成者,充分体现了作家强烈的历史理性 和真正的人文关怀:追问功名富贵的依据,以及士人安身立命的依据。《儒林外史》作为有如此深厚思想蕴涵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跻身“伟大小说”行列,同样在于它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所以只有了解这些“名士”的人物形象,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更好地把握《儒林外史》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和现实性。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名士形象; 一、综述 (一)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背景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 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 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 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 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二)《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 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 风气的败坏。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 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 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二、对个别名士形象的分析 (一)分析王冕的人物形象 小说开篇第一回,就借王冕的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王冕“重视文行出处”,是一个学习“古人的诗文”的儒士,他见多识广,博古通今,“不满二十岁, 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是一个具有深厚儒学功底的贤人;并且又是一个看破功名富贵、突破名教限制、看重自然情性的风流之人, 他雨后画荷、自制衣冠,载着母亲在湖边村镇到处玩耍,他保留了自然的本性, 追寻淳朴和谐,具有理想的人格,是魏晋风流的余风。可以说,王冕兼具了名士 的精神品格,是作者所塑造的,也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人格。 (二)分析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杜少卿出身于诗礼世家,家道殷实,“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所以他受 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但是他却有着豪杰的性格,慷概大义,乐善好施,广 结朋友。他不看重功名富贵,也不专注于科举仕途,这是他对儒家名教的反抗, 也注定了他的矛盾人生。 杜少卿代表的是封建末世的觉醒者形象。他反抗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倡导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 方世族, 33 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54 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 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 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 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 胜枚举。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 年生,1754 年卒。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 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著有《文 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 《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 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 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 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 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是他的嗣父。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 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 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 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 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叔伯和堂兄弟的步步进逼,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愤慨,他在《移 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鉴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到三十三岁时“乃以郁伊既久”,终于 怀着“逝将关汝”的忿怒情绪,移家金陵。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遗产之争,至此方告结束。由于 嗣父的财产在生前因修学宫花去很多,而在遗产之争中,吴敬梓又没得到多大利益,三十岁前 已经“田庐尽卖”,所以到了南京后不断穷困下来,最后过着“日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的生 活。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吴敬梓 54 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归来之后,酒酣 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统观吴敬梓一生是波折的,从少年时的意气风流到成年后的家产争夺,中年穷困潦倒,晚 年孤苦无依。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小说史上最早、最成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对当时儒林百态 1 / 6

(儒林外史)习题练习

(儒林外史)习题练习 【一】填空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回。 3.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二】简答: 1.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目前要紧有哪三种观点? 2.《儒林外史》中,作者写到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是哪几位?奇在何处? 【三】阅读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内心想道:“我在那个地方面吃苦久了,现在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关心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内心,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确实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确实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因此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内心不喜,道:“如此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内心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悲伤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那个地方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如此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基本上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尽管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如此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

《儒林外史》中不肖子形象 摘要:作者为了表现明清时期八股科举制度腐蚀人性、尚未成型的商品经济萌芽破坏人伦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塑造一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肖子形象。他们以新生的子辈形象出现,在一部分受父辈优良的影响下,更大程度上出现了违背情况,在行为方式、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上与父辈大相径庭,是典型的不肖子。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为中心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不肖的本意和在《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第二部分阐释了书中两个典型不肖子的演变历程;第三部分以两个典型为蓝本阐释了不肖子形象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阐释了作者塑造不肖子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败坏了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哀思、也体现了作者寻找社会出路的理想和希望。 关键词:《儒林外史》,不肖子,鲍廷玺,匡超人 ABSTRACT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tereotype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orrosion of humanity, has not yet formed the rudi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destruc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author of "the scholars" shap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s in a typical environment, Shaw sub image. They appear in the new filial image, in part by the parents of excellent effect, a greater degree of the violation, in behavior, ethics, moral norms and parents differ is typically images of the unworthy sons. The "scholars" of the Shaw sub image research center is divided into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unworthy intention and in "the scholars" images of the unworthy sons;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book in two typical bad son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explain the; the third part by the modeled explaining Shaw sub image of two typical reasons; the fourth part explains the author shaping images of the unworthy sons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m embodies the author was corrupted social atmosphere of criticism and grief, also reflects the author find exit social ideal and hope.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 答案(非转载)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 章。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4. 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 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 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6.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 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 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 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 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 “看破了相”。 10.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 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2、简答题 11.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 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 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2.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 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吴敬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吴敬梓 吴敬梓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但是,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总结: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最新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回。作者,字, 安徽省全椒县人,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五、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讳(h 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纵观我国古典文学,直至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问世,才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它的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老辣的笔调、诙谐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由此看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讽刺艺术和现实主义叙述的统一 《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 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制度和环境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选本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人心风俗如此,是环境的产物。 二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讽刺手法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讽刺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比如,第二十回,匡超人对这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过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作者在描写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景兰江、支剑峰等人时,通过几次“名士”聚会的集中描写以及其他分散的漫画式的勾勒,暴露了他们自命风流、帮闲帮凶和招摇撞骗的丑态。 三运用人物言行的自我矛盾强化讽刺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像描写范进在汤知县家里吃大虾仁丸子就是这样。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常采用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在很尴尬的境遇中。如第四回严贡生正在对范进,张

吴敬梓名言名句_范文

吴敬梓名言名句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吴敬梓名言名句,感谢您的阅读! 吴敬梓名言名句 1、老不拘礼,病不拘礼。——吴敬梓《名士大宴莺湖侠客虚设人头会》 2、以仁服人,何人不服——吴敬梓 3、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儒林外史》 4、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吴敬梓《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5、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吴敬梓《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6、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眠鸥宿鹭,阒然无声。——吴敬梓《儒林外史》 7、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片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吴敬梓《儒林外史》 8、有眼不识泰山。——吴敬梓《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9、见义不为,是为无勇。——吴敬梓《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10、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吴敬梓 11、瞒天讨价,就地还钱。——吴敬梓《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2、夫妻无隔宿之仇。——吴敬梓 13、天上神仙府,人家宰相家。——吴敬梓《鲁翰林怜才择婿蘧公孙富室招亲》 14、打开板壁将亮话。——吴敬梓《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5、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有个一定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所以一篇文章,不但看出这个人的富贵福泽,并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吴敬梓《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16、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吴敬梓《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17、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吴敬梓《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8、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吴敬梓《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才》 19、与其出一个斫消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鸷的通儒。——吴敬梓《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20、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水浇下来。——吴敬梓《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21、半夜里不见了抢头子攮到贼肚里去了。——吴敬梓《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人物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着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又有《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2021年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回。作者,字, 安徽省全椒县人,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 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五、注音释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

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答案 一、章回体讽刺 55 吴敬梓敏轩清代 二、D 三、讽刺意味贪婪、虚伪 四、D 五、(略) 【资料窗】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最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随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以下是整理提供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篇1:《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

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篇2:《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但读书对这些人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荷花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