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要点整理

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要点整理

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要点整理
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要点整理

【10年湖南省教育学考试要点整理】

单选 15*2=30;填空 20*1=20;简答 6*5=30;论述 2*10=2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保罗·朗格朗(提出)、埃德加·富尔(确定)---终身教育。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对制度化教育的改良)思潮的代表。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观念。

孔子---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主张因材施教(启发)。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推理。

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儿童分阶段教育)。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

卢梭---小说体《爱弥尔》,引起人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兴趣。

裴斯泰洛齐(瑞士)---信奉卢梭,实践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德国)---信奉康德,《普通教育学》。

洛克(英国)---“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

福禄培尔(德国)---《人的教育》,幼教领域。

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其处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期。

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

凯洛夫---《教育学》。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科学的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中。

保罗·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概念。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性定义)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终身教育概念(时间、空间、方式、教育性质等方面):从横(统合性)纵(连接性和衔接性)两方面论述。

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原始社会)到形式化(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无中学、年龄和班级区分),再到制度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正规教育)。

(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第二,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第三,同一性(内容、对象和目的)和全民性。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教会学校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763年,德国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最早的义务教育。

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和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普通教育学》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我国“五四”前受其影响巨大)

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巨大。该书主要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系统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学科基本结构: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基本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规律性。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

②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小结: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式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表现为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不能以政治代替教育。

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

二、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但根本性质是: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三、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即普及)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六、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七、学校文化的特征:

1.是一种组织文化;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从字面的两方面进行理解)

其表现为: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和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内发论者(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格塞尔---成熟机制。

弗洛伊德(奥地利)---现代典型代表,性本能论;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

外铄论者(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

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白板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关键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成熟: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主观能动性: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这是由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第四章教育目的

柏拉图/涂尔干---“社会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个人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朗格---“文化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和评价。

(国家的)教育目的: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教师的)教学目标:希望受教育者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式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的内涵

主要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性,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论述)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案例分析P104)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权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交往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教育)

3.人格特征;(积极乐观、豁达开朗、坚忍不拔、广泛的兴趣)【论述】

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两个内涵:所处地位构成的角色关系,交往过程中构成的心理关系。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说;杜威---学生中心说。

三种关系形式: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民主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者的个体。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第六章课程

斯宾塞(英国)---始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

课程分类:

(制定者/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性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拓展性课程eg:文化素养课程、艺术团队活动、环境保护课程。

研究型课程: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优点:逻辑严谨、易于编写;缺点:易形成传统思维定势,不利于课改中新科目的纳入、忽略儿童兴趣、分割知识,不利于学生整体上认识世界、忽略实际需要,填鸭式教育。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学生为主体,learning by doing

综合课程:大拼盘

隐性课程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教育目的(国家总目标)―>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确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方法”目标重在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和感受。

课程设计(简答):

意义: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基本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

“泰勒原理”(了解),引申出设计四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一、教学计划

概念: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主体部分包括教科书(其主体是课文)和讲义。

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目的:改进课程和改进教学

功能:诊断、修正和决策。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中央集权制,缺乏灵活性,无法照顾各地差异);

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第七、八章教学(上下)

布鲁纳(美国)---发现教学法(learning by discovery)

斯金纳(美国)---程序教学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

卢扎诺夫(保加利亚)---暗示教学

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三、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属学校工作;智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属教育内容,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有其特殊性(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教学原则(案例分析):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启发性原则(论述、简答):

定义: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2.设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现教学:环节---提出问题,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验证假设,得出原理或概念。特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以独立探究为主。

程序教学:目的明确,有利于强化学习动机,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也较少,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范例教学:由个及类再到规律直至获得经验实施教学,重视基础,利于迁移,但随着知识更新频率加快,选择范例教材难度加大。

暗示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但对教师素质要求高,需有一定的医学和心理学知识,准备繁琐,对环境要求高。

备课(案例分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弄懂、吃透、内化)

制定教学方案:学期、课题(单元)、课时教学方案(又称课案)

【课案内容: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型、主要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内容具体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时间分配等)、教学反思。】

上课

课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任务划分)

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采用的主要方法)

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和选答型(是非题、选择题和组配式)。

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学业成绩检查的测验应围绕双基展开。

信度:即可靠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班级(跨学科能力分组/学科能力分组)和内部分组--不变传统班级(分组、测验、合并、再分组)。

主要优缺点:有利于因材施教,但困难也有:1.科学全面客观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很困难;2.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分组教学问题上学校、老师、家长难以达成一致;4.学生处于心智成长变化中,分组必须经常变化,给教学管理带来难度。

设计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设计教学之父)改进并大力推广。

强调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忽视系统知识,实施过程困难诸多,难以落实。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1920年首创,废除讲授制,改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易造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第九章德育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形式上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初高中德育目标(注意对照):思想政治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道德行为方面。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要求:与马列主义等相结合,与现实性相结合,符合德育总目标。

2.正面教育原则;

要求:坚持正面说理,树立先进典型。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论述);

5.因材施教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体谅模式---由彼得麦克费尔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班级管理

班级:由教师和一群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似并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需求的学生以及环境组成。

班级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班级管理: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用适当方法,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平行管理(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理论”):将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相互影响。

班级民主管理:(核心)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2.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德鲁克):(核心)将传统的他控式变为自控式,强调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专断型和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客观题: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2、教育以活动的形态存在,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3、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5、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8、“终身教育”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9、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0、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11、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1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

13、西欧最早的是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14、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1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17、《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8、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种不同性质<即分别服务于社会和个人的闲暇生活>。

19、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0、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19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1、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2、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23、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等。

25、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26、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7、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28、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9、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30、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映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

质。

31、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2、在教育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33、受教育权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

3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

35、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36、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广义定义)

37、隐性课程由贾克森于1968年在《教室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

38、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39、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40、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41、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4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43、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44、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45、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6、教学工作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由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47、测验能否准确考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取决于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4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整理与论证。

49、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1903年《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50、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5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2、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53、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是班主任常用的较为典型的领导管理方式。

简答: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提倡“终身教育”。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从定义展开);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教育者与对象);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师资队伍、教育对象、场所、内容、方式、师生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

3、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对象的全民性;第二,地点的广泛性;第三,内容的实用性;第四,时间的终身性;第五,形式的开放性。

4、学校的产生条件?

答: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6、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产学合作和教育本身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观念、功能、内容),多元化。

8、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答:第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0、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答: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第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传统的学校教育:“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优劣标准依据“筛选制度”,严格的“年龄阶段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教育。

1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答:第一,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第三,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第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13、学生文化的成因?

答: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第一,不均衡性;第二,顺序性;第三,阶段性;第四,个别差异性;第五,互补性。

15、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答: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16、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答: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教育是如何实现对人的地位提升的基本功能的?

答: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和对人个性的发展。

18、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一,其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应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9、美育的任务?

答: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好审美情趣;三,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学生的义务?

答: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答: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五、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2、课程概念?

答:课业及其进程。系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是旨在塑造新生代未来人格而设计的蓝图。

2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答: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

接受性。

24、教学计划的构成?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25、课程实施过程中考虑的问题?

答: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26、分析教学任务?

答: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2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一、课程计划本身;二、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合作交流);三、学校的特点;四、校外环境。

28、课程评价的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和表现评估。

29、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答:一、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二、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三、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四、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30、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1、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基本思路?

答:1.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

3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2.课程综合化;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5.以学生发展为本。

33、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答: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4、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

答:一、传授知识应准确科学、具有迁移功能,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二、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和创造;

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注意因材施教。

35、教学过程的结构或是基本阶段?

答:激发学生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3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教师运用语言传授:讲授法/讨论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演示法/实验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38、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39、课的结构(指综合课)?

答: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提问、重点复述、练习)、布置课外作业等。

40、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41、班级授课制主要优缺点?

答: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且容易

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4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43、制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答: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4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答:一、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5、班主任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工作?

答: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6、班主任如何对学生的交往进行指导?

答:一、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需要,指导其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二、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三、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论述:

1、结合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决定);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把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为现实社会所需要的人---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结合具体的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强调“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应逐步缩小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使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并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人的潜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都要重视。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学生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包括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和个

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其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且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受到教育,教师指导其进行学习,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4、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注重引导性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要实现基本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青少年主观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客观现实矛盾的复杂性,学生需要具备各种道德品质,需螺旋式反复培养。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程试题 [考试类别:(闭卷)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不包含(C)。 A.学术自由; B.教授治校; C.行政化领导; D.大学自治 2.吕克昂学院的举办者是( C )。 A. 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3.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是( B)的基本主张。 A.社会本位价值观; B.个人本位价值观; C.知识本位价值观; D.能力本位价值观 4.教育的本质不是(C)。 A.发现人的价值; B.发挥人的潜能; C.训练人的服从心; D.促进个体社会化 5.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在(C)社会才是可能实现的。(P52)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 D.原始社会 6.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是( D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学习者自身的努力 7.自由教育是以(A)为目的的教育。 A.自由发展人的理性; B.培养专门人才; C.掌握知识; D.发展体能 8.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D)。 A.面向全体学生;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让学生主动发展; D.高分低能 9.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C)。 A.科类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地区结构 10.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C)。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1.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D)。 A.教师可包揽学生的发展; B.主要是学生自我发展;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等重要; D.教学相长 12.理想的师生关系不应是( C )。 A.民主和平等; B.交流和理解; C.权威和服从; D.自由和宽容 13.广义课程是(D)。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显性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14.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应排除(B) A.教学; B.低科技含量的创收活动; C.科研; D.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 15.下面哪个选项属于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A)。 A.校长负责制; B.中央集体制; C.地方分权制; D.集权与分权混合制 16.学术评议会充分体现了( B )。 A.行政权力; B.学术权力; C.学生权力; D.家长权力 17.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在(C)。 A.教师; B.学生; C.行政管理人员; D.后勤人员 18.下面哪个选项没有真正体现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C )。(P240) A.自主招生; B.自编教材; C.专业调整应在国家专业目录之内; D.自主的内部人事任免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2014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经典面试题

2014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经典面试题 1、学生李某比较调皮,经常惹是生非。对他的教育,家长也不大配合。作为班主任,你准备怎么办? 对学生 (1)、了解其究竟喜欢什么生活后,因势利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而逐渐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2)、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利用同学的帮助。 (3)、尝试发现其的优点,积极鼓励,让其在群体中有成功的喜悦感。 对家长 (1)、首先要了解家长为什么会不配合,是家长宠爱孩子,还是对老师的工作不理解,有误会,或者是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的问题,要善于观察,抓住他的关注点,然后引入话题,多说些他喜欢听的话,以后他就会慢慢把你当朋友,而你的工作就可以好开展些。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 (2)、尝试利用三结合教育,或请对学生家长或学生有影响力的人配合。 2、苏亮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伤心的哭了,作为教师你会怎么办? (1)安慰她,告诉他你的“伤心”老师特别在意,说明你有上进心和强烈的自尊心;努力一定会进步。 (2)与他一起寻找没有考好的原因,帮助他树立信心,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3)找他的好友协助工作,安抚他。 (4)临时干扰。用其他事转移他的注意力。

(5)与家长沟通,请求其配合疏导。 3、有一个住读生下晚自习后乘门卫不注意,溜出校门上网吧。你得知这一情况后,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 (1)作为教师,采取适当方式(不漏身份)找到他,给他说:“晚了不安全我来陪你上好不好?” (2)我认为帮助教师的责任,应当以教育和帮助学生为主。现在的学生都很有叛逆感,如果教训的话很可能带来反的效果,可以和他谈谈心,使他从心里感到愧疚。 (3)打电话给家长,明天请家长来谈谈! (4)现在网吧老板大多受利益驱使,教师如直接去找,可能受到侵害。可以让家长来找孩子,再进行教育。 4、初一学生张强父母离异,远离同学的交往圈子,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你将怎样帮助他纠正? A:性格生缺陷:自卑、孤独、封闭,不合群。 B:我会采取以下措施帮助他纠正: (1)、个别会谈:教师常与张强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与张强共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情况。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以了解张强家庭情况及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2017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卷(2)

2017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卷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刻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挑选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要一个最契合题意) 1.办法操练说的代表人物是__。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参考答案:A 办法操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思学家沃尔夫,理论 基础是官能心思学。以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以由一种科目或一种体裁上受了操练而全体开展起来,因此被称为办法操练说。 2.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构成的理论的是__。 A.桑代克 B.加里培林 C.加涅 D.巴甫洛夫

参考答案:B 加里培林从20世纪50时代开端从事心智动作构成的研讨,并于1959年正式体系总结了有关的研讨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 按阶段构成的理论。 3.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发生的影响归于__。 A.负搬迁 B.纵向搬迁 C.横向搬迁 D.非特别成分的搬迁 参考答案:B 负搬迁是指一种阅历的取得对另一种学习起搅扰和阻止作用。纵向搬迁指处于不同层次(归纳和笼统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说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阅历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阅历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搬迁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笼 统和归纳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即难度和杂乱程度 大致属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搬迁。非特别搬迁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准则和心情对另一种详细内容学习的影响,行将原理、准则和心情详细化,运用到详细的案例中去。可见,B项正确。

4.下列归于问题解决的是__。 A.漫无意图梦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发明 参考答案:D 问题解决具有意图性、认知性、序列性,契合这三个特色的便是问题解决。 5.对常识最好的温习办法是__。 A.有认识记 B.多种感官参加 C.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常识 D.画线 参考答案:C 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常识是对常识的最好温习。 6.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色彩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以按巨细归类,阐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到达__。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和参考答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中学)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满分为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性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货,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机关是( )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2011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要点整理

【10年湖南省教育学考试要点整理】 单选 15*2=30;填空 20*1=20;简答 6*5=30;论述 2*10=2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保罗·朗格朗(提出)、埃德加·富尔(确定)---终身教育。 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对制度化教育的改良)思潮的代表。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观念。 孔子---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主张因材施教(启发)。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强调推理。 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儿童分阶段教育)。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 卢梭---小说体《爱弥尔》,引起人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去研究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兴趣。 裴斯泰洛齐(瑞士)---信奉卢梭,实践家,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德国)---信奉康德,《普通教育学》。 洛克(英国)---“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 福禄培尔(德国)---《人的教育》,幼教领域。 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其处于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时期。 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 凯洛夫---《教育学》。 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法。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科学的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中。 保罗·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概念。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性定义)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终身教育概念(时间、空间、方式、教育性质等方面):从横(统合性)纵(连接性和衔接性)两方面论述。 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正规化程度划分)从非形式化(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原始社会)到形式化(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无中学、年龄和班级区分),再到制度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正规教育)。 (实施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教育特点: 第一,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第二,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第三,同一性(内容、对象和目的)和全民性。 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教会学校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763年,德国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最早的义务教育。 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和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普通教育学》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我国“五四”前受其影响巨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