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2全套教案

第一章推理与证明

课题: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

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

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

越具有代表性

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

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

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

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新课讲解:

1、蛇是用肺呼吸的

鳄鱼是用肺呼吸的

海龟是用肺呼吸的

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鳄鱼

海龟

蜥蜴都是爬行动物

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

3、

由此我们猜想:(均为正实数)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

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

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

⑵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即猜想;

⑶检验猜想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

试通过计算的值

推测出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

由此猜想

学生讨论:1)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之和 2)三根针上有若干个金属片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已知

经计算:

推测当时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

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

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

并证明之

3、观察(1)

(2)

由以上两式成立

推广到一般结论

写出你的推论

注:归纳推理的几个特点:

1.归纳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

因而

由归纳所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

2.归纳是依据若干已知的、没有穷尽的现象推断尚属未知的现象

因而结论具有猜测性.

3.归纳的前提是特殊的情况

因而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实验和对有限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五、教学小结: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

越具有代表性

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

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课题:类比推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

认识类比推理这一种合情推理的基本方法

并把它用于对问

题的发现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

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

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

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

探求新知识

2.认识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

完善数学的正确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

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类比进行推理

做出猜想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从一个传说说起:春秋时代鲁国的公输班(后人称鲁班

被认为是木匠业的祖师)一次去林中砍树时被一株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

这桩倒霉事却使他发明了锯子.

他的思路是这样的:

茅草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 我需要一种能割断木头的工具;它也可以是齿形的. 这个推理过程是归纳推理吗?

二.数学活动

我们再看几个类似的推理实例

例1、试根据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猜想不等式的性质:

(1) a=b==>a+c=b+c; (1) a>b==>a+c>b+c;

(2) a=b==> ac=bc; (2) a>b==> ac>bc;

(3) a=b==>a2=b2;等等

(3) a>b==>a2>b2;等等

问:这样猜想出的结论是否一定正确?

例2、试将平面上的圆与空间的球进行类比.

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球的定义: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球

弦←→截面圆

直径←→大圆

周长←→表面积

面积←→体积

圆的性质

球的性质

圆心与弦(不是直径)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球心与截面圆(不是大圆)的圆点的连线垂直于截面圆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弦相等;与圆心距离不等的两弦不等

距圆心较近的弦较长

与球心距离相等的两截面圆相等;与球心距离不等的两截面圆不等

距球心较近的截面圆较大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球的切面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球心且垂直于切面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面的直线必经过球心

☆上述两个例子均是这种由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

推演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或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

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简言之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⑵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

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⑶检验猜想

例3.在平面上

设ha

hb

hc是三角形ABC三条边上的高.P为三角形内任一点

P到相应三边的距离分别为pa

pb

pc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试通过类比

写出在空间中的类似结论.

巩固提高

1.(2001年上海)已知两个圆①x2+y2=1:与②x2+(y-3)2=1

则由①式减去②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将上述命题在曲线仍然为圆的情况下加以推广

即要求得到一个更一般的命题

而已知命题应成为所推广命题的一个特例

推广的命题为-----------------------------

--------------------------------------------------------------------------------

-----------------------------------

2.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直角三角形

3个面两两垂直的四面体

∠C=90°

3个边的长度a

b

c

2条直角边a

b和1条斜边c

∠PDF=∠PDE=∠EDF=90°

4个面的面积S1

S2

S3和S

3个"直角面" S1

S2

S3和1个"斜面" S

3.(2004

北京)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

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是等和数列

公和为5

那么的值为______________

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 1.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

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

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

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

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

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不等式证明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法分为:作差法和作商法

一、作差法:若a

b∈R

则: a-b>0a>b;a-b=0a=b;a-b<0a<b

它的三个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与零的大小)--结论.

作差法是当要证的不等式两边为代数和形式时

通过作差把定量比较左右的大小转化为定性判定左-右的符号

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作差是化归

变形是手段

变形的过程是因式分解(和差化积)或配方

把差式变形为若干因子的乘积或若干个完全平方的和

进而判定其符号

得出结论.

例1、求证:x2 + 3 > 3x

证:∵(x2 + 3) ? 3x =

∴x2 + 3 > 3x

例2:已知a

b

m都是正数

并且a < b

求证:

证:

∵a

b

m都是正数

并且a

∴b + m > 0

b ? a > 0∴即:

变式:若a > b

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 < b"这个条件

应如何判断?

例3:已知a

b都是正数

并且a ? b

求证:a5 + b5 > a2b3 + a3b2

证:(a5 + b5 ) ? (a2b3 + a3b2) = ( a5 ? a3b2) + (b5 ? a2b3 )

= a3 (a2 ? b2 ) ? b3 (a2 ? b2) = (a2 ? b2 ) (a3 ? b3)= (a + b)(a ? b)2(a2 + ab + b2)

∵a

b都是正数

∴a + b

a2 + ab + b2 > 0

又∵a ? b

∴(a ? b)2 > 0

∴(a + b)(a ? b)2(a2 + ab + b2) > 0

即:a5 + b5 > a2b3 + a3b2

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

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

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

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

如果m ? n

问:甲乙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解:设从出发地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需时间分别是t1

t2

则:可得:

∵S

m

n都是正数

且m ? n

∴t1 ? t2 < 0 即:t1 < t2从而:甲先到到达指定地点

例5:是一道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我们先用类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然后参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分析题意

设未知数

找出数量关系(函数关系、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列出函数关系、等式或不等式

求解

作答等.整个解答过程体现了比较法解决不等关系等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变式:若m = n

结果会怎样?

二、作商法:若a>0

b>0

则:>1a>b;=1a=b;<1a<b

它的三个步骤: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结论.

作商法是当不等式两边为正的乘积形式时

通过作商把其转化为证明左/右与1的大小

例5、设a

b ? R+

求证:

证:先证不等式左≥中:由于要比较的两式呈幂的结构

故结合函数的单调性

故可采用作商比较法证明.

作商: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

当a = b时

当a > b > 0时

当b > a > 0时

(中≥右请自己证明

题可改为a

b ? R+

求证:)

作业补充题:

1.已知

求证:2求证:

3.已知求证:

4.已知c>a>b>0

求证.

5.已知a、b、c、d都是正数

且bc>ad

求证.

不等式证明二(综合法)

一、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

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等而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

这个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也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例1、已知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求证:a(b2 + c2) + b(c2 + a2) + c(a2 + b2) > 6abc

分析:不等式左边含有"a2+b2"的形式

我们可以运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还可以这样思考:不等式左边出现有三次因式:a2b b2c

c2a

ab2

bc2

ca2的"和"

右边有三正数a

b

c的"积"

我们可以运用重要不等式:a3+b3+c3≥3abc.

证:∵b2 + c2 ≥ 2bc

a > 0

∴a(b2 + c2) ≥ 2abc

同理:b(c2 + a2) ≥ 2abc

c(a2 + b2) ≥ 2abc ∴a(b2 + c2) + b(c2 + a2) + c(a2 + b2) ≥ 6abc 当且仅当b=c

c=a

a=b时取等号

而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三式不同时取等号

三式相加得 a(b2 + c2) + b(c2 + a2) + c(a2 + b2) > 6abc本例证法可称为三合一法当要证的不等式关于字母具有对称形式时

我们常可把其看成是由若干个结构相同但所含字母较少的不等式相加或相乘而得

我们只要先把减了元的较简单的不等式证出

即可完成原不等式的证明

例2、a

b

c?R

求证:1?

2?

3?

证:1?、法一:

两式相乘即得

法二:左边

≥ 3 + 2 + 2 + 2 = 9

2?、∵

两式相乘即得

3?、由上题:

即:

例3、已知a

b

c都是正数

且a

b

c成等比数列

求证:

证明:左-右=2(ab+bc-ac)

∵a

b

c成等比数列

又∵a

b

c都是正数

所以≤

∴∴

说明:此题在证明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法、基本不等式、等比中项性质体现了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特点

例4、制造一个容积为V(定值)的圆柱形容器

试分别就容器有盖及无盖两种情况

求:怎样选取底半径与高的比

使用料最省?

分析:根据1题中不等式左右的结构特征

考虑运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对于2题

抓住容积为定值

建立面积目标函数

求解最值

是本题的思路.

解:设容器底半径为r

高为h

则V=πr2h

h=.

(1)当容器有盖时

所需用料的面积:

S=2πr2+2πrh=2πr2+=2πr2++≥3

当且仅当2πr2=

即r=

h==2r

取"="号.故时用料最省.

(2)当容器无盖时

所需用料面积:S=πr2+2πrh=πr2+=πr2++≥3

当且仅当πr2=

r=

h==r.即r=h时用料最省.

作业补充题:

1、设a

b

c ? R

1?求证:

2?求证:

3?若a + b = 1

求证:

2、设a>0

b>0

c>0且a+b+c=1

求证:8abc≤(1-a)(1-b)(1-c).

3、设a

b

c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三边

求证:abc>(b+c-a)(a+b-c)(c+a-b).

4、已知a

b?R+

求证:

5、设a>0

b>0

且a + b = 1

求证:

不等式证明三(分析法)

当用综合法不易发现解题途径时

我们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

逐步分析寻求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

从而得出要证的不等式成立

这种执果所因的思考和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使用分析法证明时

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当问题比较复杂时

通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使用

以分析法寻求证明的思路

而用综合法进行表述

完成证明过程

例1、求证:

证:分析法:综合表述:∵∵21 < 25

只需证明:∴

展开得:∴

即:∴

∴∴

即: 21 < 25(显然成立)∴

例2、设x > 0

y > 0

证明不等式:

证一:(分析法)所证不等式即:

即:

即:

只需证:

∵成立∴

证二:(综合法)∵

∵x > 0

y > 0

例3、已知:a + b + c = 0

求证:ab + bc + ca ≤ 0

证一:(综合法)∵a + b + c = 0 ∴(a + b + c)2 = 0

展开得:∴ab + bc + ca ≤ 0 证二:(分析法)要证ab + bc + ca ≤ 0 ∵a + b + c = 0

故只需证 ab + bc + ca ≤ (a + b + c)2

即证:

即:(显然)∴原式成立

证三:∵a + b + c = 0 ∴? c = a + b

∴ab + bc + ca = ab + (a + b)c = ab ? (a + b)2 = ?a2 ?b2 ?ab = 例4、已知

求证:

并求等号成立的条件

分析:不等式右边是常数

能否用平均值定理?应当可以

(找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如何把左边变形为和的形式?多项式的除法或配凑!

左==(看到了希望!)

= (已知)

当时

由解出当时等号成立

例5、a>0

b>0

且a +b =1

求证:≤2.

证明: ≤2 (a +)+(b +)+22≤4

≤1 ab +≤1 ab +≤1ab≤

∵a>0

b>0

且a +b =1

∴ab≤()2=成立

故≤2.

作业补充题

1.求证:.

2、若a

b>0

2c>a+b

求证: (1)c2>ab ;(2)c -

3、求证:a

b

c∈R+

求证:

4、设a

b

c是的△ABC三边

S是三角形的面积

求证:

5、已知0 < ? < ?

证明:

6、求证:通过水管放水

当流速相等时

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

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不等式证明四(反证法与放缩法)

一、反证法:

有些不等式无法利用用题设的已知条件直接证明

我们可以间接的方法――反证法去证明

即通过否定原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达到肯定原结论的目的

例1、若x

y > 0

且x + y >2

则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反设≥2

≥2 ∵x

y > 0

可得x + y ≤2 与x + y >2矛盾

∴原式成立

例2、已知a + b + c > 0

ab + bc + ca > 0

abc > 0

求证:a

b

c > 0

证:(1)设a < 0

∵abc > 0

∴bc < 0

又由a + b + c > 0

则b + c = ?a > 0 ∴ab + bc + ca = a(b + c) + bc < 0 与题设矛盾(2)若a = 0

则与abc > 0矛盾

∴必有a > 0 同理可证:b > 0

c > 0

例3、设0 < a

b

c < 1

求证:(1 ? a)b

(1 ? b)c

(1 ? c)a

不可能同时大于

证:设(1 ? a)b >

(1 ? b)c >

(1 ? c)a >

则三式相乘: (1 ? a)b?(1 ? b)c?(1 ? c)a > ①

又∵0 < a

b

c < 1 ∴同理:

以上三式相乘: (1 ? a)a?(1 ? b)b?(1 ? c)c≤与①矛盾.

∴(1 ? a)b

(1 ? b)c

(1 ? c)a

不可能同时大于

二、放缩法:

在证明不等式的时候

在直接证明遇到困难的时候

可以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

把要证明的不等式加强为一个易证的不等式

即欲证A>B

我们可以适当的找一个中间量C作为媒介

证明A>C且C>B

从而得到A>B.我们把这种把B放大到C(或把A缩小到C)的方法称为放缩法.放缩是一种重要的变形手段

但是放缩的对象以及放缩的尺度不易掌握

技巧性较强

这关系到证明的成败

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题目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才能成功

因此必须多练. 比较常用的方法时把分母或分子适当放大或缩小(减去或加上一个正数)使不等式简化易证

例4、若a

b

c

d?R+

求证:

证:记m =

∵a

b

c

d?R+ ∴

∴1 < m < 2 即原式成立

例5、当 n > 2 时

求证:

证:∵n > 2 ∴

∴ n > 2时

例6、求证:

证:∵

思考:若把不等式的右边改成或

你可以证明吗?

例7、求证:

证:∵|a+b|≤|a|+|b||a|+|b|-|a+b|≥0

作业补充题

1、设0 < a

b

c < 2

求证:(2 ? a)c

(2 ? b)a

(2 ? c)b

不可能同时大于1

2、设试证明:

3、设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4、设x > 0

y > 0

求证:a < b

5、证明:

6、证明:lg9?lg11 < 1

7、证明:若a > b > c

w课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归纳法

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3.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4.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

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5.通过对例题的探究

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先猜想后证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第一阶段:输入阶段--创造学习情境

提供学习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

启动学生思维

(1) 不完全归纳法引例:

明朝刘元卿编的《应谐录》中有一个笑话:财主的儿子学写字.这则笑话中财主的儿子得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的结论

用的就是"归纳法"

不过

这个归纳推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2) 完全归纳法对比引例:

有一位师傅想考考他的两个徒弟

看谁更聪明一些.他给每人一筐花生去剥皮

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

看谁先给出答案.大徒弟费了很大劲将花生全部剥完了;二徒弟只拣了几个饱满的

几个干瘪的

几个熟好的

几个没熟的

几个三仁的

几个一仁、两仁的

总共不过一把花生.显然

二徒弟先给出答案

他比大徒弟聪明.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

归纳法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

水文预报

用的就是归纳法.这些归纳法却不能用完全归纳法.

2.回顾数学旧知

追溯归纳意识

(从生活走向数学

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

进一步体会归纳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其实早已接触过归纳.)

(1) 不完全归纳法实例:给出等差数列前四项

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完全归纳法实例:证明圆周角定理分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外部及一边上三种情况.3.借助数学史料

促使学生思辨

(在生活引例与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看数学史料

能够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会归纳法

感受使用归纳法的普遍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数学中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常常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不管是我们还是数学大家都可能如此.那么

有没有更好的归纳法呢?)

问题1 已知=(n∈N)

(1)分别求;;;.

(2)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数学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都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心理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

这里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数学原理的迁移

我找的突破口就是学生的概括过程.)

问题2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曾认为

当n∈N时

一定都是质数

这是他对n=0

1

2

3

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后来

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4 294 967 297=6 700 4173641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没想到当n=5这一结论便不成立.

问题3

当n∈N时

是否都为质数?

验证: f(0)=41

f(1)=43

f(2)=47

f(3)=53

f(4)=61

f(5)=71

f(6)=83

f(7)=97

f(8)=113

f(9)=131

f(10)=151

...

f(39)=1 601.但是f(40)=1 681=

是合数.

第二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新旧知识作用

搭建新知结构

4.搜索生活实例

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

由生活实例出发

与学生一起解析归纳原理

揭示递推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实例:播放多米诺骨牌录像

关键:(1) 第一张牌被推倒; (2) 假如某一张牌倒下

则它的后一张牌必定倒下.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多米诺骨牌会全部倒下.

搜索:再举几则生活事例:推倒自行车

早操排队对齐等.

5.类比数学问题

激起思维浪花

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

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 当n=1时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

则=

即n=k+1时等式也成立.于是

我们可以下结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任何n∈都成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强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里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

让学生发现数学归纳法的雏形

是一种再创造的发现性学习.)

6.引导学生概括

形成科学方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步骤如下:

(1) 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结论正确;

(2) 假设当n=k (k∈

k≥) 时结论正确

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完成这两个步骤后

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第三阶段:操作阶段--巩固认知结构

充实认知过程

7.蕴含猜想证明

培养研究意识

(本例要求学生先猜想后证明

既能巩固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也能教给学生做数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题在数列{}中

=1

(n∈)

先计算

的值

再推测通项的公式

最后证明你的结论.

8.基础反馈练习

巩固方法应用

(课本例题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差不多

套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不难解答

因此我把它作为练习

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

也不冲淡本节课的重点.练习第3题恰好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

与前者是一个对比与补充.通过这两个练习能看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的掌握情况.)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

(2)首项是

公比是q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9.师生共同小结

完成概括提升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2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 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淇滨小学司萍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

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

知识共享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课程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的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知识共享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 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 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全册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处处围绕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展开,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逐步实现由实物到图形、由图形到数字的抽象思维,使他们看见实物的数量能想到数的符号,看到数的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 2. 注意提问的技巧性,缓解教学难度。如果直接询问学生几和第几的区别,学生比较难回答。但是结合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一组中最喜欢的排第几?那么在潜意识中学生已经知道第几就是指一组中的某一个,再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区分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易于学生掌握。 1. 让学生自己在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的同时渗透分类知识,使学生明白1、2、3、4、5在图中表示什么,这些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用图形来表示,再根据图形抽象出数字,使学生体会到数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 写数之前给予学生书写姿势、握笔方法的指导,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抓住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1. 教材中安排了“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即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动力。

2. 在理解0的含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见到的“0”,从而直观形象地理解“0”除了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基准等。有了生活实例的证明,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 6~10各数是在认识5以内数的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知道数是对直观物体数量的描述,图画是一种半抽象活动,书写是完全的抽象。之所以把这三个要求放在同一道练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实物、图像符号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倒着数数这一过程,既扩大了学生对数的功能的认识,又让他们知道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数数的思维过程就是开放的、多样的。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作比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1. 放动画课件,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明白数字大小的比较是以“一一对应”为基础的,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逐步发展。 2.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特点,知道开口要对着较大的数,增强对大于号的感性认识。对两个数来说,大于、小于只是不同的表述形式,直接用同一件事引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张树安 西华园小学 2010年9月1日

目录 备课分工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表 全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第7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

目录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1 9月1-3 认识更大的数 4 2 6-10 认识更大的数 4 3 13-17 线与角 4 4 20-24 线与角 4 5 27-30 乘法 4 6 10月6-8 乘法 4 7 11-15 图形的变换 4 8 18-22 除法 4 9 25-29 除法 4 10 11月1-5 除法 4 11 8-12 方向与位置 4 12 15-19 方向与位置 4 13 22-26 生活中的负数 4 14 29-12月3 统计 4 15 6-10 练习课 4 16 13-17 期末复习 4 17 20-24 期末复习 4 18 27-31 期末复习 4 19 1月3-7 考试 4 目录 全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 以内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第一课时可爱的校园 教材分析: 课本第1—3页,教材主要通过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也是入门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入学第一天的第一节数学课,消除学生对老师、同伴、学校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实现玩中学、做中悟、活动中拓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做到手口一致。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集体的温暖,热爱老师和同学。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数字儿歌和古诗等 场地:校园和教室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了解 1、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姓赵,大家怎么称呼我呀?对,大家可以叫我赵老师。以后的学习生活就有我陪同大家一起度过,欢迎我吗? 2、与以前的教师做比较 师:小朋友在入学之前,有的生活在学前班,有的生活在幼儿园,对吧。那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比起来,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以前的老师是男的,你是女的。 师:说得对。 生2:我以前的老师比你年轻(年老)。 生3:我以前的老师比你胖(瘦)。 生4:我以前的老师没有你漂亮(比你漂亮)。 生5:我以前的老师梳长发,你梳短发。 师:赵老师与你们以前老师的不同地方大家说得很全面,那我和你们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师:对,我们都是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学生。 3、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刚才把赵老师和你们以前的老师做了比较,我想大家对我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那你们想对赵老师有更多的了解吗?我家住在皓月大路188号,花园小区1栋7单元,我家有3口人,分别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36+()=64+() A +700=( ) +( )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四、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 10+(20+30)+40 2.简便计算。 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 ×××小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5.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6.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主讲单元第一单元时间8月30日地点办公室主讲人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主讲要点 单元总目标 (《教师用书》解读)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单元教材解读:只要分析讲解常规性的基础知识提炼、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的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的整合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10以内物体的量以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量,这些内容安排在5个情境活动之中。“可爱的校园”主要是通过直观地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就在他们的身边;“快乐的家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直观地数数与数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玩具”与“文具”两个情境活动是学习1-10各数的书写;而“小猫钓鱼”则是认识与书写“0”。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以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给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 对每个学生来说,学前所处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数的认识也存 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参与学习,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本单元安排的大量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学生对熟悉事例的叙述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其实际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符号的呈现是十分抽象的, 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数学符号与他们所认识的生活中直观物体量之间的关系。而本单元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 3、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入书写的活动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 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一、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

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二、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三、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新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47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第一节数一数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左右》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投影仪、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 (播放《解放路小学校歌》)好听吗?喜欢听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举得是哪只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认识左 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位置不同时的左右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咱们坐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好朋友,请同桌两位同学伸出你们的右手,相互握个手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是不是都伸的右手?(教师板书:站的位置不同,左右也不同)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靠右走的? 二、理解左边、右边 1、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2、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熊大和熊二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光头强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左右》教学设计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随意地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 2、才播放的儿歌,同学们喜欢听吗? 3、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4、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5、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6、“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7、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粉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3)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2、动作游戏。 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 起立!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哪个同学愿意和老师对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师:吴悠,吴悠,我问你,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2019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 学 设 计 2019年7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 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