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右玉生态文化

简论右玉生态文化

简论右玉生态文化
简论右玉生态文化

2010年12月第18卷 第4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ECONOM I C MANAGE MENT I N STIT UTE

Dec.2010

Vol.18 No.4简论右玉生态文化

□甘 霞1,王杰敏2

(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山西省右玉县经过六十年的“绿色长征”,形成了强大的生态文化。右玉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执着绿化,咬定青山不放松;勤政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思

维,生态建设产业化。在不断培育这种生态文化的过程中,右玉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右玉;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0)04-0032-03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之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一种内涵更丰富、层次更高的社会新文明。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它既包括现有的符合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习俗与村规民约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又包括各种生态文化观念。强大的生态文化可以左右人们的观念、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沿着更文明、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某位著名生态学家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必先培育生态文化。没有生态文化的发展,无法形成生态文明。那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化?右玉人民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1 执着绿化,咬定青山不放松

位于晋西北边陲的右玉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解放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山岭和尚头,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当时的右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2%,年平均气温3.6摄氏度,年降水量443毫米。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天气占三季,最大风速达到20米/秒,春季最大风力可达9级。由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长期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常常是“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

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着右玉人民的生存,使他们认识到“右玉要想富,必须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栽树。”于是,长达60年的绿色长征在右玉展开了。每个时期,右玉人都探索出了一条绿化宗旨:

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再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 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

进入21世纪,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实施,右玉人又提出“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

收稿日期:2010-07-31

基金项目:201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农业大学2010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甘 霞(1983-),女,山西襄汾人,哲学硕士,现工作于山西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科技哲学、伦理学;

王杰敏(1956-),男,山西沁水人,硕士,现工作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23

凭着“一把铁锹两只手”,右玉人民三战40里长的黄沙洼,再上1000米高的巴山;堵住西北风沙口,又绿境内三条河。正是这一场场老少动员、历时数载的“绿色战役”,锁住了每年都要东进十几米的黄沙,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零星植树1000余万株,治理沙化面积200万亩,占沙化总面积的88.9%。这一堪称前无古人的“绿色长征”,真正改变了右玉1967平方公里的面貌和10.6万人民的命运。

右玉和周边大多数县市一样,地下深埋着丰富的矿藏,但右玉人却没有选择及时致富的路子。他们没有开发煤炭,破坏自然,而是一锹一锹地把家乡每一寸土地都绿化起来。全县人民拧成一股绳,封沟堵壑,封山种草,终于使右玉县逐步形成林草上山、粮油下川、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立体化综合治理新格局,锁住了风沙、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气候,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如今,植树造林的信念已深深植根于右玉人民的心中,他们矢志不渝造林绿化,改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右玉,随处可见一种小叶杨,他们歪歪扭扭,黑痕斑斑,全然没有那种直耸云霄的挺拔和俊美,但它们正是右玉的“市树”,人称小老杨。由于气温高寒,无霜期短,“十年树木”在这里成了“百年树木”,小叶杨长得极其缓慢,所以被称为小老杨。用小老杨的坚韧不拔、负重拼搏来展现右玉人民的精神风貌,再合适不过了。解放前的右玉,穷到什么样子,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不让绿化停顿。植树造林一没苗、二没钱,他们砍下枝条当树苗,自带干粮去栽树。由于风沙过大,群众第一年栽下的大批树木,第二年春天便被掩埋。但是他们不气馁,而是深入细致地考察风沙的成因和规律,认识到根治风沙仅靠栽树还不够,必须辅以种草,以固地表土壤、留住水分。就这样右玉的绿化由易而难、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点到面,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今天。过去,人们的收入低,栽树造林按亩发放救济粮,“以工代赈”。如今,人们的收入高了一些,每当植树造林遇到困难时,人们就会自觉捐款购买树苗。

在右玉,每个人都胸怀着一个执着的绿色信念,为着共同的绿色理想,他们负重前行,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绿化攻坚战。全民绿化作为一种强大的信念在当地生根发芽,植树造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上升为全民文化的高度,成为一种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的生态文化。

2 勤政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

说到右玉,不能不提当地的党员干部。他们勤政为民的优良作风,是右玉人民在战天斗地的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有力武器,也是右玉生态文化的主要特点。在右玉,人们能随口说出17任县委书记的名字和他们的许多感人事迹,尤其是他们后任继前任,坚持绿化造林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张荣怀是解放后右玉第一任书记,他带着一张右玉县地图,一部《朔平府志》,用两个月的时间,踏遍右玉的每一个角落,亲自主持绘制出右玉绿化远景规划图。60年过去了,这张规划图纸虽然发黄变旧,却“换领导不换蓝图,换干部不换干劲”。每届领导都把植树造林看成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立见成效的短期行为,怀抱为整体、为后人牺牲奉献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他们秉持崇高的为民执政理念,踏实工作、为民造福,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全县的中心工作始终锁定在造林绿化上,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农民承包荒山造林,实现了群众造林绿化的热情不减和步伐不停,奠定了当地良好的社会风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一平凡而伟大的业绩中,每一届班子和每一名干部群众的作用可能都不那么卓著,也没有独特的“政绩”,但正是他们一届届、一代代的不懈努力、积累奉献,才描绘出今日右玉的神韵风采,他们的精力和汗水化作“塞上绿洲”的一片林、一片草而显示着真正的价值。60年间,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基地遍布全县的山山水水,就连人工湖的挖掘和南山公园的建设也是靠干部义务投工完成的。据统计,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县干部职工平均每年义务植树4.8万棵、捐献苗木款15万元。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年之中1/2的时间在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至今,仍有退休的县级老干部远居山村,执着一生的植树造林信念,从未褪色。

应当说,右玉挑战风沙、改善生态的历史,也就是干部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历史。这种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态”比自然生态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感召力,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的实现。3 创新思维,生态建设产业化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不但给当地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优美和谐的自然条件,宽松的投资氛

33

围,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这片热土,引进项目越来越多,人均收入越来越高。右玉还先后开发了具有浓厚边塞风情的生态旅游,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当地的土豆、莜麦等小杂粮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右玉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右玉的生态优势日益体现,全国性的生态健身节、独轮车锦标赛、短道汽车拉力赛、越野摩托车锦标赛等一一在此举行。来右玉旅游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生态旅游成为右玉新的增收亮点。右玉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数量型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发展农业创新产业、创意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农业。在搞好绿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畜牧、生态旅游,使绿色生态向生态经济转变。如今,生态、畜牧、旅游三大独特品牌,正成为右玉人民彻底脱贫致富的坚强保障。一种新生的生态文化产业,在右玉蓬勃发展起来。

一般来说,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的三大功能。生态文化体现了生态文明的这三项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态文化的社会效益经过积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文化经过深层次的挖掘,可以实行生态文化产业化。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作了关于文化也是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清楚地说明了文化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因此,发展繁荣生态文化,建设新的生态文明,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今,大多数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停留于保护生态上,而忽略了对生态文化产业的挖掘。生态文化产业是由生态文化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将生态文化发展成一种产业,可以从一个侧面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代表了21世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告别既往、开创未来的文化里程碑。可以说,建立在生态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

可以说,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发展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和引擎,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生态文化的归宿和目标。发展生态文化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和步骤。

右玉人民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创造了塞外高原的生态奇迹,当地良好的“生态软环境”,是生态文化的充分展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他们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建国.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右玉精神[J].前进,

2009(11).

[2] 潘 峰.论“右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J].前进,2009

(11).

[3] 赵秀山,白云兰,苏瑞.右玉:风光无限的塞上绿洲

[J].环境经济杂志,2005(8).

[4] 向仕斌.浅谈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生

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 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J].今日国土,

2008(10).

On the Ecolog i ca l Culture of Y ouyu Coun ty

GAN X i a1,W ANG J i e-m i n2

(1.S hanxi A gricultural U n 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2.Shanxi Institute of Econo m ic M anage m en t,Ta 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Ecol ogical culture is the f oundati on of ecol ogical civilizati on constructi on.After sixty years of “Green Long March”,a str ong eco-culture has been for med in Youyu County,Shanxi Pr ovince.The main con2 tents of eco-culture of Youyu are:persistent afforesting and never give up;working f or the peop le and insisting the bluep rint t o the end;innovative thought and making ecol ogical constructi on industrializati on.I n the p r ocess of training ecol ogical culture continuously,Youyu has achieved not only ecol ogical but als o econom ic benefits,and it has become a banner of ecol ogical civilizati on constructi on.

Key words:Ecol ogical culture;Ecol ogical civilizati on;Youyu County

[责任编辑:杜志平] 43

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一、文化生态概念 文化社会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化,1987:23-27

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1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2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155. ③顾卫国.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4) 第17 卷第 2 期

侗族情歌的民俗文化生态 (1)

侗族情歌与侗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侗族情歌的生存离不开侗族的民俗活动,侗族情歌在侗族传统活动和婚俗中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和延伸。侗族的民俗活动是孕育侗族情歌的肥沃土壤,情歌是民俗文化的外延,侗族民俗以自身的生命力延续着侗族情歌的传播及其发展。 一、传统习俗文化对情歌的影响 爱情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生最美好的情感来歌颂和体验。他们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 1、传统歌会对歌 侗族群众的传统歌会实际上就是侗族的情歌会,它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挑选对象的主要活动方式。他们在歌会活动中相识,通过你问我答的对歌活动了解对方,并产生好感,从而选择自己的意中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中旬、八月十五等,是侗族群众固定的传统歌会日期。每逢歌会,侗族的青年男女都会精心收拾打扮一番,盛装参加。按侗族习惯,歌会主要的形式是对歌,一般是两人一组,由歌喉圆润、声音清脆的人主唱,另一个伴唱。先唱“问姓氏歌”互相了解姓氏。如果没有姻亲血缘关系,方可唱“借带歌”,也就是小伙子向姑娘借“把凭”。如, (男):姣在一坡郎一坡,姣在山顶郎山脚。心想跟妹讨根带,可惜家贫钱不乖。(女):身上无及难挡寒,郎要把凭理应当。有钱买得天王伞,无钱难上又加难。 这是侗族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一种方式。这时,姑娘可以通过山歌提出许多问题,让小伙子回答,以了解小伙子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情。如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将随身携带的手帕、手钏、带子一类的东西交给小伙子作为信物,这类信物叫做“把凭”。姑娘将“把凭”交给小伙子后,算是结为“朋友”,男女双方可以公开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和地点。相反,若姑娘无意,便用委婉的山歌拒绝,并鼓励小伙子积极生产,努力工作。 从侗族的传统对歌活动中可以看出,侗族的对歌活动实际上是以婚恋为中心目的展开的。通过这些对歌活动来增强男女的交流,从而使更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的婚恋对象。 2、迎宾习俗中对歌 侗族是一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有着集体作客的习惯。当客寨的客人到了主寨做客,主寨的人要举行隆重而又风趣别致的迎宾仪式。迎宾的第一步是唱“拦路歌”。每当客方的歌队进入主方的必经路口或门楼前,主人则会用板凳、木柴、竹杆、绳子等杂物设置障碍堵住路口,由主寨姑娘拦住客方的后生或主寨的后生们拦着客方的姑娘唱“拦路歌”,唱出各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们则唱起开路歌。如,主唱: “砍根青刺把路拦,杉树挡在寨门边,根根杉树有枝桠,你把哪枝剔上前”。客唱: “青刺拦路拦不住,杉树不能搁寨边,不怕杉树枝桠多,我先提斧砍树尖”。主唱: “我们拦路不让行,寨口筑起三道门,一道门楼一番理,讲清道理才准进”。客唱:“莫拦大路放人行,拦路也要看情形,你们拦路该去拦那有钱客。何必拦住单身汉不放行”。就这样客方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一唱一答,一来一往,主客两边的气氛非常热烈。每当客人们用歌答复了主方提出的逗趣性盘问后,主方则拆去一件拦路的障碍物,一 吴海清侗 族 情 歌 的 民 俗 文 化 生 态怀化学院音乐系 [ 关 键 词 ] 侗 族 情 歌 民 俗 文 化 [ 摘 要 ] 侗 族 情 歌 是 侗 族 数 量 最 多 、 质 量 最 优 、 生 命 力 最 强 的 一 个 歌 种 。 它 历 史 悠 久 、 内 涵 丰 富 、 曲 调 多 样 、 亲 切 自 然 , 表 现 了 侗 族 人 民 对 美 好 爱 情 的 渴 望 和 追 求 。 文 章 从 侗 族 的 传 统 习 俗 和 婚 姻 习 俗 两 方 面 对 侗 族 情 歌 的 民 俗 文 化 生 态 进 行 分 析 , 探 索 侗 族 情 歌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特 点 。 文化心旅WENHUAXINLV 参考文献: [1]黄明政.侗族大歌的民 间文化生态[J].民族音乐。 2008(02) [2]潘明栋.侗族琵琶歌的 文化研究.黄河之声.2010(05) [3]吴岚.湘西侗族情歌的 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 [D].2006(06) [4]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 拦路歌[J].理论与当代。2010 (10)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 基金课题“湖南怀化侗戏的唱 腔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2010YBB260 湖南省民族民间非物质 文化研究基地委托项目:广西 龙胜侗戏研究。项目编号: HHUW2009-81 175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励志人生格言大全精粹

励志人生格言大全精粹第1段: 1.心累之人要学会微笑,出门一笑,海阔天空。要肯定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追求完美的同时,容纳自己的不足与毛病。一个人只有欣赏自己,也才能对自己有信心。不妨学学板桥的糊涂,也不妨模仿阿q的自嘲,勇敢地面对今天,更好地笑对明天。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不能因咱俩有过节,你就把我当节过。 4.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5.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6.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7.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愁苦,不要悲伤,一切都很简单,笑看人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大学问,让我们的眼中,更添一些色彩,一些美,一些生机,一些希望! 8.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令人无法抉择的关键球。我们不能逃避,只能直视。不管各自的方式如何,总该作出选择。 9.人生道路虽很曲折,却很美丽。只要你细心观看,就能饱尝沿途美景。 10.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11.戏路如流水,从始至终,点滴不漏。一路百折千回,本性未变,终归大海。一步一戏,一转身一变脸,扑朔迷离。真心自然流露,举手投足都是风流戏。一旦天幕拉开,地上再无演员。 12.新的征程,新的起点,新的面貌。祝学校越办越好!争做全国幼教领头羊! 13.工个人如果缺乏比外界的一切影响更高更坚强的东西,那么只要害一场重伤风,就足以使他失去常态,使他一看见鸟就认是猫头鹰,一听见声音就认是狗叫。在这样的时候,他所有的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以及因而产生的伟大和渺小的思想,就纯粹成了病态,不是别的了。 14.都说“乐观是一种美丽”,其实伤感,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最真、最纯的美,沉静的美,至情至性的美。伤感是生活中的绿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缀着生活的美丽。 15.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16.有时候心情莫名的难受,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182 1.文化生态学回溯 1955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 H. Steward)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在探讨人类学问题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在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中解释作为纯生物的人之有机功能和遗传变化;二是确定文化如何受到所适应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态学不仅要研究生物本体的东西,还要关注文化作为一个生态圈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才是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式。 从词源学角度讲,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表示住宅的希腊词语Oikos发展演化而来的。所以不难得出,生态学最初就是从关注建筑学问题而来的。那么,似乎可以从文化生态学的发展特点中找到在建筑学上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在物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知识与信仰,即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之集合的“文化圈”,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圈层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圈层联系着的进化系统。那么,在建筑学领域中则可以认为,文化生态学是表示从无所不在的文化视角探索建筑怎样与场所环境发生关系的学科。正如戴维·莱瑟巴罗(D. Leatherbarrow)对其总结的那样:“生态=建筑+自然,建筑+地景,文化+环境。” 2.建筑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模式是同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特征集群,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相似的,建筑文化生态学研究也可以 文化模式这一变量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阿尔多·罗西(A. Rossi)在其建筑类型学中所描述的一系列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的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共同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模式在建筑学领域的表达。 首先有必要辨析文化与文化模式两者之间的差异。 文化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态度,是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借用卢克·拉斯特(L. Lassiter)在人类学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套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它是由人们通过阐释经验和产 生行动而习得并付诸实践的知识所知晓并熟悉的。” 其本质上的形成动因来自于特定环境中的质朴劳动。因为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要求劳动行为。农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种植庄稼,农民们平整土地、除草、松土;为了灌溉,农民们修建水渠;为了收获庄稼,农民们播种、施肥、收割;为了有个庇护所, 农民们开始动手自己建房子。这些劳动都是生存最基本的要求,日积月累形成经验、习惯和生活方式,转化为文化:共享耕作技术并教授予后代;总结四季变化规律,编制24节气来指导耕作;根据经验确定食物的最优储存方式和环境条件……与此同时,也通过收集材料和亲自建造,开发出完整的建造方案。人们通过劳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而创造文化。文化以世代相传的形式延续,反过来又通过劳动来影响人们改造自然的生存活动和经济行为,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所以说,文化是对劳动的高度升华与概括;而劳动在自然 和文化之间起转化作用。 文化模式则是对文化的整合和升华,符合某段时间某个范畴内整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图。所以,文 文/董竞瑶 Dong Jingyao 建筑文化生态学是人类学的分支文化生态学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关于建筑形态如何应对文化这一超越通常所探讨的自然环境的学科。本文采用类推的方法,尝试从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所定义的文化生态学源头推演出其在建筑领域的主要表现特征——多样性、适应性、朴素性,并对其进行阐述。 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cology, a branch of anthropology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which focuses on how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respond to cul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og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major manifest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ecology raised by the anthropologist, J.H. Steward. 作者简介 董竞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建筑文化生态学 ;特征 Cultural Ecology;J.H.Steward;Architecture as cultural ecology;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Inspir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to Architecture Design 化模式可以看作是为了方便研究文化而创造的类型学概念。 文化模式强调对事物的表达,也就是说,某种建筑形式并不是文化模式本身,而是文化模式作用下的 结果、衍生物,或者说副产品。在建筑学的范畴研究文化模式的意义在于寻找某种文化模式作用于建筑的深层涵义,进而寻找更好的处理建筑与场所环境对话的方式。然而,文化模式不同于其他意义系统,在地理上没有清晰的边界,而是呈现相互交叠、相互竞争的态势,从而呈现多样性、适应性和朴素性等特征。 2.1 在演进中具有多样性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图尔德认为环境异性和文化异性影响文化模式的多样性。路威( R. H. Lowie)则进一步指出,从原始棚屋到聚落的出现,表明了自然因素的支配作用渐渐让位于观念和习俗的力量。莱瑟巴罗也指出,在历史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受环境异性影响大到受文化异性影响大的过程,并提取一系列文化生态学模型:农场与别墅、修道院、学院和社区,作为佐证。可以看出,文化模式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学实体,其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论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决定于周围其他文化模式。 举例来说,同样的自然环境不一定会催生相同的文化,而同一地理环境下的文化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从古至今虽一脉相承,但并非静止不前。汉唐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显而易见。邻国日本在唐朝时期与中国的广泛文化交流,将 唐风建筑带到日本并保留至今。甚至有日本学者扬言研究唐代建筑要到日本去。这其中包含两个过程:其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励志人生格言大全

励志人生格言大全 1、没有音乐,生活是一种遗憾,没有爱心,生命是一种多佘。 2、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坚持去做,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哪怕是错,至少你有去做过证明曾经你努力过。 3、当一个人摆脱了自已的恐惧,就会觉得无比的畅快和舒适。 4、成功者的第一要素是胆量。 5、记住:你是你生命的船长;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其它。 6、我用事实涂抹嘴唇,我用善良柔化声音,我用同情装饰耳朵,我用施舍护理双手,我用正直塑造形象,我用真爱美化心灵,我用祈祷对待不喜欢我的人。 7、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为总想着做别人! 8、能不能干成事,首先要看有没有**。 9、成功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10、幼年时期就养成文明的举止习惯,等于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一切财富的大门;所有的一切,不必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它甚至还会主动地找上门来。 11、成功都永远不会言弃,放弃者永远不会成功。

12、人才脱颖而出和小鸡破壳而出有着同样的道理,小鸡只有啄壳才能破壳而出,不致被憋死在里边。而人才也要象小鸡一样啄壳才能脱颖而出不于被埋没。懦夫从不开始,弱者死在路上,只有强者才能穿过。 13、最大的失败是自大;最大的无知是自欺;最大的悲哀是自弃;最大可怜的是自卑;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14、说「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多半不是吃亏的人。 15、复杂中带着简朴的思索,是人和动物的分别。 16、只需有决计,人永久不会挫败。 17、没有了爱的言语,一切的文字都是有趣的。 18、当你没有空休息的时候,就是你该休息的时候。 19、人间之可爱,就再于它的有情有爱有牵绊。 20、纵然患得患失,纵然成败抱憾,纵然酸甜苦辣,纵然悲欢离合。只要勇敢地面对自我,坦然地面对生活,就能应对人生的坎坎坷坷! 21、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文化生态学综述

文化生态学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以来新型的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也从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研究与工程学、信息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媒体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任务。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破坏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生态学对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定义发展媒体环境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飞跃,从地下到太空,都遍布了人类的足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让人类拥有了改造外界环境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也给人类带了许多灾难,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等,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脆弱性和自然的强大性,人类日益感受到自身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越来越需要一门能够研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规律的科学,于是文化生态学在这个时候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了,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交叉科学。 文化生态学定义 首先,在对一个主题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确定和争论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态学也有着进一步的理解。 美国的斯图尔德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接着,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认识结合生态的观点,总结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涉及技术起源和传播的多,涉及技术在各种环境中不同使用和接受不同社会安排的少[1]。经过多年,人们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认识到,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业,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如果说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那么,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有文化学和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发展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我的答案:CD 2 【判断题】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我的答案:× 【单选题】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出自()。?A、 《论语》 ?B、 《老子》 ?C、 《中庸》

?D、 《庄子》 我的答案:B 2 【多选题】 以下属于道法自然和谐观的有()。 ?A、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B、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C、 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 ?D、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的答案:BD 【多选题】 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包含的三个维度是()。 ?A、 整体观 ?B、 发展观

?C、 和谐观 ?D、平衡观 我的答案:ABC 2 【判断题】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我的答案:√ 【单选题】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C、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D、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 顺应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我的答案: 对

【多选题】 与道法自然生态发展思想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是()。?A、 尊重自然 ?B、 敬畏自然 ?C、 顺应自然 ?D、 保护自然 我的答案:ACD 2 【多选题】 保护自然就是要做到()。 ?A、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B、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C、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D、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ABCD

人生励志语录经典格言,激励的人生格言

人生励志语录经典格言,激励的人生格言 导读: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构成的。 3、空谈不如实干。踱步何不向前行。 4、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懒惰。 5、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负与镇定,这是由于他有着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抱负。 6、爱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可橄榄球也不错。 7、走自己的路,迈自己的步,别人的好坏都只是参照物。 8、命运就像掌纹,虽然曲曲折折,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9、为爱堕落的都是废人。 10、阴影在前,阳光在后,转个身,告别黑暗,拥抱温暖。只是这期间,更多的是汗水和辛劳。 11、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能不舍。 12、朔风奔跑的方向更适合飞翔,风筝能解脱束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13、青春是一本充满活力的书,青春是一本充满竞争的书,青春是一本充满耕耘的书。 14、需要一个就拿一个,拿了两个连最初的感动也会失去! 15、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感,不为浮名所累。 16、用这一年辛苦,换明年花开灿烂,用灿烂花开许自己一个美

好的未来,以美好的未来给父母一个安享的晚年。 17、除了无法达成心愿之外,就数心愿达成了最伤感。 18、真诚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中最珍贵的赠品。 19、所有被千夫所指的国难,都是为了淘汰懦夫。 20、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21、人生有许多次如果,但是没有一次但是。 2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迷失方向,也比漫无目原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23、像有永生一样梦想,像明天就会死去一样生活。 24、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25、最暖心的话语说给亲人,最动心的话语说给爱人。 26、通过辛勤工作获得财富才是人生的大快事。 27、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28、静心、恒心、毅力,有困难敢于战胜、超越自己。 29、成大事不在于力量有多大,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30、自己做的决定就不要后悔。 31、在任何时代,人类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 32、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 33、一步二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 34、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35、以后的以后,多点自知之明,少点自作多情。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励志精辟人生格言

励志精辟人生格言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4、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9、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0、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1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上帝助自助者。 1、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 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祢彰。 2、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 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3、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 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4、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 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5、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的太多, 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6、人生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 而是第二次又摔了进去。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分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主要观点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司马云杰,1987)。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它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它通常被称作群落。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斯图尔德把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认为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说明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 二、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三、用文化生态学浅析武汉文化生态现象 虽然武汉的文化的发展与武汉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都对其文化发展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加入与其同本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至未来的走向平衡的过程都与文化生态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由于影响武汉文化生态的因素太多,篇幅所限,我们仅从下面几点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武汉文化生态现象进行分析: 1、地理环境对武汉文化发展的影响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俗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以贵州天龙屯堡古镇为例,从旅游展演的崭新视角,以“生态”为主题,解读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对民俗文化保护的积极效应。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开发理念,使其既体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又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旅游展演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

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