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

张恕忠一、老子

(一)道论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道常无名。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道法自然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智慧出,有大伪。

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反者,道之动。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弱者,道之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9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二、庄子

(一)自然之性

1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2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3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4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5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6彼自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二)人生观

1死生为昼夜。

2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3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4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5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7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8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三)齐物论

1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之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5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7今者吾丧我。

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孔子

(一)仁学思想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10我欲仁,斯仁至矣。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天命论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5五十而知天命。

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三)中庸思想

1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

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4无可无不可。

5与时偕行。

6变通者,趣时者也。

7君子之于天下者,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0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四)德治思想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孟子

(一)孟子与告子辩

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7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二)性善论

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进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三)性与命

1莫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2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5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6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四)民本思想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五、荀子

(一)天道观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

可也;而畏之,非也。

4天有其财,地有其时,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7节遇,谓之命。

8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9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0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二)人性论

1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2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4其善者伪也。

5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6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7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之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

法正之具。

8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9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为能为之动,谓之伪。

10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三)礼学思想

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2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3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4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6礼者,人道之极也。

7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8故礼者,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9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10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六、易传

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精选文库

2.一阴一阳之谓道。

3.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生生之谓易。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7.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8.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9.人文化成。

10.迁善改过。

11.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

12.变化日新。

13.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4.崇效天,卑法地。

15.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16.保合太和。

17.乐天知命故不忧。

(一)太极生成论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对立统一观

1.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三)变化发展观

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之。

3.物极必反。

4.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5.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七、墨子

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3.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

4.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7.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8.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9.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一)宗教观

1.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2.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二)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

家百姓人民之利。

八、韩非

(一)集大成者

1.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二)政治哲学

1.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2.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3.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

4.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5.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6.夫缘道理以从事着,无不能成。

7.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8.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9.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三)矛盾观

1.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悍,以斩首为勇。

(四)人性论

1.夫民之性,恶劳而乐逸。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4.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

(五)社会历史观

1.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多,非鄙也,财寡也。

3.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

5.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6.奉法者强,则国强。

九、董仲舒

(一)天人大一统思想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2.故元者为万物之本。

3.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4.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二)天人感应思想

1.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

2.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

3.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春秋繁露.玉杯》

(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1.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3.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4.改正之义,奉元而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正月,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远追祖祢。

5.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十、王弼

(一)名教本于自然

1.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2.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3.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4.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

5.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6.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二)贵无

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2.《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3.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4.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5.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6.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7.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8.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9.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十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1.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2.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

3.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义,以神其教。

4.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慧日用,渐私其亲。

5.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6.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7.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十二、裴頠

1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2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

郭象

(一)名教与自然相冥

1.自已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

2.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及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

3.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苛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4.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

5.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

6.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二)独化论

1.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2.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

3.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4.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

5.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6.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

7.夫天地万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

8.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8.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十三、僧肇

(一)物不迁论

1.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

3.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二)不真空论

1.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三)般若无知论

1.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

2.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十四、禅宗

(一)自性是佛——成佛根据

1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

2即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3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

(二)心法与无法——修行方法

1自悟自修——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基本原则)

2无法之法

(1)定慧等——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无念——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念——念真如本性;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

(三)顿悟与无得——解脱境界

1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2破执

(1)执念——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2)不执——终日吃饭,却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却不曾挂着一缕丝。

(3)最高境界——学佛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佛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学佛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十五、韩愈

(一)排佛

1.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2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者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二)道统

1.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2.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三)仁义

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2.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3.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4.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5.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四)性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