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项目名称: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提名奖种: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完成人:陈发虎、陈建徽、李金豹、黄伟、靳立亚

推荐专家意见

1. 姓名:姚檀栋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全球变化与冰川环境

推荐专家意见:亚洲中部干旱区作为泛第三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环境变化既有区域特色又具全球意义,是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

项目组在现代间冰期多时间尺度上紧密围绕该问题开展工作,取得了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具有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1. 以湖泊沉积和黄土-古土壤剖面为地质载体,在可靠年代框架下,利用多种有效代用指标重建了全新世区域湿度变化过程,提出在亚轨道尺度,亚洲中部干旱区降水/湿度变化存在不同于季风区的气候变化“西风模态”。2. 在若干关键地点开展了基于树轮和湖泊记录的过去千年高分辨率气候重建研究,并结合器测资料,论证了百年-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适用性。3. 利用古气候模式和现代再分析资料,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上“西风模态”的驱动因子,解决了在中纬度亚洲降水/湿度空间特征与海-陆-气耦合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难题,完成了“西风模态”从事实到物理机制的理论框架模型构建。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Climate Dynamic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被SCI总引922次,他引707次;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含一等奖3项),不仅推动了全球变化科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融合发展,而且为干旱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2. 姓名:程国栋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寒区旱区水资源、冰冻圈科学

推荐专家意见: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也是绿色丝路建设的核心区域;水是干旱区的命脉,要真正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域水资源的现代变化和未来趋势,亟需厘清其在过去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机理。项目组聚焦亚洲中部干旱区一万年来气候和环境演变规律,系统研究了该区域多尺度气候变化驱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 根据全新世亚轨道尺度湿度变化过程的重建结果,发现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具有显著有别于季风区的降水/湿度变化特征,提出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理论框架。2. 通过对过去千年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重建并结合器测资料分析,论证了气候变化“西风模态”在短尺度上的适用性。3. 基于气候模拟和再分析数据揭示出,在多千年尺度该模态源于气候系统外部驱动(太阳辐射)变化,而在年代际-百年尺度该模态主要由气候系统内部变率所导致。此项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QSR、GRL、NCC、CD等国际地学/气候学顶级学术刊物,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其中3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被SCI总引922次,他引707次;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含一等奖3项)。项目对干旱区科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水资源管理和配置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3. 姓名:傅伯杰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

推荐专家意见:季风-干旱环境构成了中国的总体气候格局,过往的气候变化研究集中在季风区开展,干旱区的工作相对薄弱,实际上成为我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瓶颈问题。陈发虎领衔的团队常年扎根西北,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季风区的异同进行了整体性的系统探索,成为现代地理学“格局-过程”综合研究的一个典范:1. 发现了中纬度亚洲全新世气候和环境变化存在东-西向空间差异,提出西风控制下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存在不同于东部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态。2. 研究了过去千年特征时期(中世纪

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中纬度亚洲的水文气候变率,论证了气候变化“西风模态”也存在于百年-年代际尺度。3. 揭示了在不同时间尺度“西风模态”

产生的动力过程,系统建立了“西风模态”从事实到机理的理论框架模型。

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包括Nature子刊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刊物,被SCI 总引922次,他引707次,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含一等奖3项)。

该研究推动了对我国气候环境空间分异的认识从“静态”上升到“动态”层面,不仅实现了在地理学经典的空间思想指导下对古气候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的丰富和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所依赖的国家宏观战略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地理学研究领域。探讨不同环流系统控制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机理,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季风环流主控的亚洲东-南部湿润区和西风环流主控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构成了中国及周边的气候环境总格局,提供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的天然试验场。其中,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也是绿色丝路建设的核心区域。然而,对该区域现代间冰期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和机理,及其与东部季风区的异同尚缺乏系统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开发和集成亚洲中部干旱区高质量气候环境代用记录,整合模拟结果、观测数据以及再分析资料,并与东部典型季风区同期气候环境变化进行综合对比,将季风-干旱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1. 发现了西风区具有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气候变化特征,提出在亚轨道尺度上该区域存在显著不同于季风区的气候变化“西风模态”。2. 查明了过去千年特征时期西风亚洲与季风亚洲水文气候变率的空间格局,论证了“西风模态”在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的适用性。3. 揭示了多尺度气候变化“西风模态”形成的物理机制,阐明气候系统外部驱动和内部变率分别在亚轨道尺度和年代际-百年尺度“西风模态”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项目揭示出西风-季风主控区域不仅具有“静态”上环境状况(干旱-湿润)的显著差异,而且表现出“动态”上气候变化的不同特征,代表了在地理学空间思想指导下对全球变化科学的丰富和发展。项目将干旱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拓展至高-中-低纬和海-陆-气耦合框架下的多尺度和多动力因子研究层面,对构建干旱区气候变化理论有重要贡献。项目聚焦于人类文明勃兴的全新世,该时段内短尺

度气候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直接关联,对其规律的深入理解可为干旱区未来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项目成果引领了中纬度亚洲多时空尺度气候环境变化及相关研究的发展:“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成为包括美国AGU会士Overpeck J.T.、GSA 会士Quade J.等在内的著名地球科学家开展亚洲中部及其周边区域研究时普遍接受的基础性观点;被著名人类学与考古学家、英国学术院会士Harris D.R.在其专著中完整引用,作为中亚考古研究的环境背景。“百年-年代际尺度亚洲水文气候变率的空间格局”被Nature论文用作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北半球气候变化空间分异的重要证据。“不同时间尺度‘西风模态’产生的驱动机制”被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权威刊物论文多次引用,作为亚欧大陆多时间尺度上环境演变特征的机理解释。

项目是近20年来研究团队相关成果的系统总结,在Nature Climate Change、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被SCI总引4600余次。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总引922次,他引707次,最高单篇他引274次;其中3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创新群体并获得三期连续资助,陈发虎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客观评价

1、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评述:

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机构普遍将“西风模态”作为一个基础性理论,如:AGU 和GSA会士Quade J.(Geology, 2013)、德国柏林自由大学Thomas M?lg(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等著名地球科学家开展的亚洲中部及其周边区域研究;《中国科学报》2014年12月30日发表的题为“证实全新世存在‘西风模式’”的报道。著名人类学与考古学家、英国学术院会士Harris D.R.在其专著《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Western Central Asia》(2010)中评述,“Chen等(2008)的综合性比较分析确认和阐明了中亚干旱区气候最宜期的发生,与其他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并完整引用作为中亚考古研究的环境背景。美国科学院院士、AGU、地球化学会士Lawrence Edwards以及AGU会士、国际知名地球科学家程海在Nature杂志旗下期刊发表关于中亚轨道-千年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文章(SR,2016)中引用“西风模态”作为区域气候对比的基础,并基于此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对干旱区全新世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环境指示意义的理解。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Herzschuh U.教授(Earth-Science Reviews, 2010)在对全新世季风演变与中亚干旱区关系综述时,将代表性论文(Huang et al., 2009)的全新世湿度演化序列选为代表性序列,来进行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湿度演化集成研究,并在文中多处引用代表性论文(Chen et al., 2008)的结果。

2、对过去千年特征时期亚洲水文气候变率空间格局的评述: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史前考古学教授Ofer Bar-Yosef在研究东西亚地区气候波动与早期农业发展时(Current Anthropology, 2011)评述,“更频繁的干旱事件也被Li等(2006)在天山地区的树轮所记录”。著名树轮气候学家、亚利桑那大学树轮实验室主任David Frank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2016)综述过去1200年北半球水文气候变化时评述,“这种现象(反相水文气候条件)在地中海东部和西部、美国西南部和西北部以及中国东部和青藏高原这些相同的地区基于器测和一些代用指标阶段在其他研究中(Chen et al., 2015)报道过”。印度德里大学前副校长、法国学术勋章奖(Order of Academic Palms)获得者Tandon S.K.对代表性论文(Chen et al., 2015)评述,“我们的研究认可Chen等(2015)合成的最新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过去千年降水记录的工作,我们的研究和Chen等(2015)研究提供了亚热带亚洲地区过去千年水文气候变化方面的全面概述”。国际著名历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研究中心主任John Brooke 教授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urse of Global History》(2014)中引用代表性论文(Chen et al., 2010)中西风区过去千年干湿变化的集成曲线及观点“总体而言,中国和中亚在中世纪暖期及其后的小冰期经历了不同的气候状况:中国在14世纪之前季风降水丰沛,而与之相对,对过去1000年中亚干旱区的分析显示1350之前该区域气候干旱,最湿润时期出现在1550-1750,由大西洋西风的南北摆动所导致”,作为该区域人类发展史的气候背

景。我国湖泊沉积研究学术带头人中科院湖泊所沈吉研究员(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在综述我国基于湖泊沉积的古气候研究时,完整引用了我们关于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西风区和季风区湿度反位相变化的观点(Chen et al., 2010)。我国著名古气候模拟学者、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晓东研究员(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2017)评述,“Chen等(2011)研究认为,西风环流作为一个气候系统,不仅是控制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冬季降水,还是控制了降水的年际变化”。我国著名树轮气候学者、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禹研究员基于树轮重建公元143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文变化时(Water Research, 2010)评述,“(20世纪30年代以来,降水持续增加),这一趋势也被黄河上游、天山(Li等, 2006)、蒙古以及巴基斯坦北部的气候资料所记录”。

3、对不同时间尺度“西风模态”产生的驱动机制的评述:

AGU会士Overpeck J.T.研究百年-年代际尺度亚洲季风对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影响时(EPSL, 2017)评述,“长时间的海温异常导致的厄尔尼诺现象(西太平洋赤道海温偏低)导致在几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上亚洲季风降水减少(Chen等, 2015)”。在Science的一篇新闻稿(Science, 2016)及在研究全球变暖与ENSO 联系时(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5),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大气研究所资深科学家Wenju Cai研究员评述到“Li等(2013)研究发现,20世纪的ENSO强度比之前明显要强”。AGU和AMS会士Bette L. Otto-Bliesner 在研究ENSO对热带火山喷发响应时(PNAS, 2017)评述,“火山喷发当年,热带太平洋呈现拉尼娜态,同时季风亚洲干旱(Li等, 2013)”。AGU会士程海等利用石笋重建中美洲古降水时(Nature Communication, 2015)评述,“大量的气候重建及模拟工作表明ENSO与火山活动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及动力学上的联系(Li 等, 2013)”。GSA会士Yemane Asmerom在探讨欧亚大陆西部全新世变暖的驱动机制研究时(Nature Geoscience, 2017)评述,“古气候模拟结果表明冰盖的扩张和冰川地貌的形成降低了欧亚大陆北部的地表温度,尤其是冬季温度(Jin等, 2012)”。我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在探讨中国北方末次冰盛期以来水汽变化及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时(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4)评述,“北半球高纬增加的冰盖导致海平面下降,同时海温降低,极地海冰的扩张会降低低纬度海水温度,从而减少了海水的蒸发,削弱了东亚夏季风强度(Jin等, 2012)”。我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在探讨中国东北部湖泊孢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时(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 2015)评述,“Jin等(2012)认为中亚早全新世的干旱是由于冬季西风减弱使得带来的水汽减少,同时西风带上游蒸发的减小也使得西风带来的水汽减少”。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XXX在探讨青藏高原风成沉积物形成的地貌和古气候动力学时(Earth-Science Review, 2015)评述,“这种早全新世干旱和中全新世湿润的气候模式被Jin等(2012)的模型实验所证实”。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陈发虎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兰州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研究内容的主要设计者和负责人。申报书中发现点1和2的主要贡献者,由代表性论文1、2、4、8支持。长期坚持和引领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出“西风模态”理论框架并论证了其在短尺度上的适用性,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入选国际地球科学高引用科学家名录。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近20年科研工作量的7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07-Z-104-2-03-R01。

2. 姓名:陈建徽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兰州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申报书中发现点2的主要贡献者和发现点3的贡献者,由代表性论文2、4支持。在可靠年代框架下,利用湖泊沉积物中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代用指标,论证了“西风模态”理论在过去千年特征气候时期的适用性,并提出了百年尺度上“西风模态”的可能驱动因子。2013年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近10年科研工作量的8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3. 姓名:李金豹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教授

工作单位:香港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兰州大学、香港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申报书中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和发现点2的贡献者,由代表性论文3、7支持。利用精确定年的树轮记录,重建了近千年ENSO的变化历史,揭示了百年尺度热带海气耦合对“西风模态”的影响,推动了对低纬过程在中纬度亚洲气候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2017年获得河南大学黄河学者人才奖励。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过去10余年科研工作量的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黄伟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兰州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申报书中发现点2的主要贡献者和发现点3的贡献者,由代表性论文5支持。基于器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丰富和完善了年代际尺度“西风模态”理论,揭示了年代际-百年尺度“西风模态”产生的物理机制;将中低纬气候系统作为有机整体,探讨其海气相互作用对“西风模态”的影响。获得2015年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近10年科研工作量的8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靳立亚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兰州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申报书中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由代表性论文6支持。利用气候模型揭示了亚轨道尺度“西风模态”产生的驱动机制,提出了外强迫(太阳辐射)是导致该尺度“西风模态”的主控因子,并探讨了高纬地区环境状况对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2013年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近10年科研工作量的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陈建徽、李金豹、黄伟和靳立亚均是第一完成人陈发虎教授在兰州大学指导的研究生,参加了项目“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在不同阶段的工作。近20年来,第一完成人与其他四位完成人

一起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包括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等。与本成果相关的主要合作关系如下:

一、项目合作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制”,2个完成人参与该项目,其中第一完成人陈发虎为课题负责人,陈建徽为主要参加人。

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干旱半干旱气候重建和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2个完成人参与该项目,其中第一完成人陈发虎和第二完成人陈建徽为主要参加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西北干旱区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模式和机制”,4个完成人参与该项目,第一完成人陈发虎为项目负责人,陈建徽、黄伟和靳立亚为主要参加人。

二、论文合著

1、2008年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的“Holocene moisture evolu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its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with Asian monsoon history”文章中,完成人有陈发虎、陈建徽。

2、2010年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的“Moisture chang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arid central Asia: a review, synthesis and comparison with monsoon region”文章中,完成人有陈发虎、陈建徽。

3、2013年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El Ni?o modulations over the past seven centuries”文章中,完成人有李金豹、陈发虎。

4、2015年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期刊上的“Hydro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and Little Ice Age: Spatial patter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文章中,完成人有陈建徽、陈发虎、黄伟。

5、2011年发表在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s期刊上的“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文章中,完成人有陈发虎、黄伟、靳立亚、陈建徽。

6、2012年发表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上的“Causes of early Holocene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文章中,完成人有靳立亚、陈发虎。

7、2006年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期刊上的“Tree-ring based drought reconstruction for the central Tien Shan area in northwest China”文章中,完成人有李金豹、陈发虎。

8、2009年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Dry late-glacial and early Holocene climate in arid central Asia indicated by lit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rom Bosten Lake, China”文章中,完成人有陈发虎。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知情同意证明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海平面上升最

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气候》习题

《亚洲的气候》习题 一、基础过关 1.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寒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的地势特征是东北高,西南低 B、亚洲最长的河流是湄公河 C、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D、亚洲东部分布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外,其他主要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B、跨纬度最大的一洲 C、跨经度最大的一洲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 5.亚洲分布纬度位置最高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寒带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6.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

7.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B.季风气候显著 C.大陆性气候分布广D.各地气候差异较小 8.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是() A.日本B.印度尼西亚 C.印度D.中国 9.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 A.阿拉伯半岛B.印度半岛 C.中南半岛D.日本群岛 二、综合训练 10.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是:() A.亚洲西部 B.亚洲中部 C.亚洲东部和南部 D.亚洲北部 11.下列气候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2.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类型 B. 以高山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居亚洲之首 C. 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D. 湖泊分布广泛,淡水湖面积居世界之首 13.亚洲东部和南部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亚洲的气候特点》教案

《亚洲的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学习理解亚洲气候的三大特征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 2.能力:学生经过学习会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资料分析亚洲三大气候特征的形成理由。 教学重点、难点:参照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三大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准备:学生对照地理“伴你学”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前预习课本,自己找出有困惑的地方,等课堂小组讨论解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图分析和教师精讲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谁能够归纳今天的天气状况?(要求学生对照教室外面的大气状况思考回答)人们经常谈论天气和气候,谁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回顾一下上册我们讲述的天气与气候不同点,思考我们宋村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吗?(学生相互议论回答)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它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作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它的面积广大,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重点。 出示大标题:亚洲的气候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大特点:(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数一数气候的种类有多少? 教师点拨:同学们,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大约有十种,仅我们亚洲就有其中的9种,这说明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 结论:复杂多样或(多种多样,类型齐全)都可以。 第二大特点:(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要求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思考,找出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距海洋的远近如何? 生读图找出:大陆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 教师出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景观图,(学生阅读后思考大陆性气候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荒漠面积广大。 教师出示:哈尔滨年内各月气温和乌鲁木齐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多少方面有什么特点教师归纳指出:可见这样气候特点——离海远,降水少决定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多沙漠,草原面积广。 第三大气候特点:教师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设疑:(1)亚洲的那一种气候区的植被高大茂密,一年四季常绿?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四季常青高大茂密。教师补充点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的季风区,植被也非常高大,为什么?(学生思考议论) 教师精讲:亚洲分布这么广泛的季风气候在其它大州是不多见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称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方。那么思考分组讨论什么是季风呢?有什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原因

一、亚洲气候特点及其原因? 1、复杂多样——亚洲地跨热温寒三带 2、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差异明显 3、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二、亚非拉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 长期受殖民统治,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产品单一。 三、日本、俄罗斯发展工业的不同 自然资源不同,日本自然资源缺乏,所以日本 的工业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样便于 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制成品。而俄罗斯自然 资源丰富,工业分布在原料和燃料的附近 四、日本的工业为什么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 内海沿岸? 1、两个沿岸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2、工业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这样 便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制成品 五、日本在东南亚、中国等国家投资建厂的目的, 及其对投资国的利和弊? 目的:1、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节约运 输成本。 2、减少了对本国的环境污染 3、减少了对本国的交通压力 4、可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 对投资国的利和弊: 利:1、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 弊:加重了当地的环境污染。 六、日本发展工业的利和弊 利:1、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 2、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3、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弊:1、国土面积狭小, 2、自然资源缺乏 七、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 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 八、为什么日本人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 线? 日本进口原料和燃料大都要走马六甲,尤其是 从波斯湾进口石油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路。 九、为什么中南半岛的城市和人口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套话题) 1、气候适宜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水源 充足4、交通便利 十、为什么泰国、缅甸、越南水稻种植良好(套话题) 1、气候适宜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水源 充足4、交通便利 十一、为什么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西南季风不稳定。当西南季风来的早,去的晚,风力强时发生水灾,当西南季风来的晚,去的 早,风力不足时,发生旱灾。 十二、“绿色革命”有哪些措施? 1、推荐使用化肥 2、使用机械 3、改变灌溉 方式4、改良新品种 十三、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以色列:灌溉方式是喷灌、滴灌。这样可以减少浪费,节约用水。(以色列的作物椰枣)印度:多修筑水利工程,多建水库。可以减少水旱灾害。 澳大利亚美国:因地制宜 十四、印度粮食作物及其黄麻、棉花的分布? 小麦:德干高原的西北和恒河的上游 水稻:沿海地区和东北部(恒河的下游)(恒河三角洲) 棉花:德干高原 黄麻:东北部(恒河的下游)(恒河三角洲)十五、为什么印度的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发达? 因为印度的东北部有丰富的铁、煤、锰。 十六、西南季风对印度农业的利和弊? 当西南季风稳定的时候,可以带来适当的降水,有利农业的发展。 当西南季风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引发水旱灾害。 十七、为什么俄罗斯河流航运价值不高? 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期长。 十八、为什么俄罗斯的铁路多铺设在南部? 1、气候相对北部较为温暖 2、南部有丰富的 矿产 十九、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的好处? 1、安全性高 2、可昼夜运输,运输量大 3、 节约成本 二十、中东地区为什么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 1、由于争夺石油、水、领土及其文化冲突, 经常发生战争。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可能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变暖的原因在科学性上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多数人或者是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另外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太阳黑子的变化,或者是生态自然的变化造成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各国的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备受世界瞩目。世界各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明立场,并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作为时代的青年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后续有生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各大洲气候类型分析

各大洲气候类型分析 一.亚洲: 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 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A.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 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B.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C.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D.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棕等(粮食作物:水稻) 热带沙漠气候: A.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B.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C.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D.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 3.热带季风气候: A.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但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B.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C.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D.代表性景观及标志:热带季雨林(景观和热带雨林相似,但不及热带雨林茂盛)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B.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马尾松) 注意:我国季风气候和日本季风气候比较大陆性较强,日本海洋性较强。 (海洋性表现:温差较小小,降水较为均匀) 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B.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及俄罗

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1.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特点:(1)地带性完整,类型多样(10种)。缺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2)季风气候典型,范围广。(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3)大陆性显著,干旱范围广。 成因:(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1o17ˊN~77o43ˊN B.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侧向着海洋,西侧为欧洲陆地,南侧为印度洋,北侧为北冰洋。 (2)大陆轮廓,面积: 轮廓完整,面积庞大(4400万平方千米),使沿海与内陆间的地面状况,海陆位置的差异呈经向地带性分布,中部(土兰平原)常年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 A.帕米尔—青藏高原为中心,山脉向三面延伸(山脉起屏障作用) 西亚:东西向山地,阻挡南部气流深入内陆。 东亚:南北走向,阻挡东部气流深入内陆。 B.青藏高原——使西风带分支(南、北)在青藏高原东侧汇合,汇合点以西为“死水区”,死水区以东风力强。 (4)洋流: 黑潮暖流(大陆东部海洋)、亲潮寒流(在日本群岛北部)、印度洋上季风漂流(给中南半岛带来丰沛的雨量)。 (5)大气环流: 影响亚洲的气压活动中心: 冬季: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影响亚洲的气团有:Pc(极地大陆性气团)、Pm(极地海洋气团)、Tc(热带大陆性气团)、Tm(热带海洋气团)、Ac(冰洋大陆性气团)、Am(冰洋海洋气团)、E(赤道气团)。 2.非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特点:(1)气温高,有热带大陆之称; (2)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少雨区; (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 成因: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37o21ˊN~34o51ˊS B.海陆位置:西侧——大西洋,北侧——地中海,东侧——大部分地区为印度洋,南侧——隔海与南极洲相望,东北部与亚洲相连。 (2)地形:大陆内部为高原台地,起伏平缓,对气流不起阻碍作用,地形没有破坏气候的纬度变化,所以气候类呈南北对称分布。 (3)洋流:索马里洋流,实为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为离岸流,呈寒流性质。 (4)?大气环流: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欧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特点:(1)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海洋性显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成因:(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36oN ~71oN,包括亚热带、温带、亚寒带。 B.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面临大西洋,使其与行星风带相配合,使其可面迎西风环流。 (2)大陆面积和轮廓:1000万平方千米。1/3是岛屿半岛。 A.面积不大,各地距海洋不远; B.南宽北窄,温带区域较大,寒带狭小;

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I. 亚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2 .特点:(1)地带性完整,类型多样(10种)。缺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 (2)季风气候典型,范围广。(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4. (3)大陆性显著,干旱范围广。 5. 成因:(1)地理位置: 6. A.纬度位置:1o17 / N~77o43/ N 7. B.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侧向着海洋,西侧为欧洲陆地,南侧为印度洋,北侧为北冰洋。 8. (2 )大陆轮廓,面积: 9. 轮廓完整,面积庞大(4400万平方千米),使沿海与内陆间的地面状况,海陆位置的差异呈经向地带性分布,中部(土兰平原)常年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10 . (3)地形: II. A.帕米尔一青藏高原为中心,山脉向三面延伸(山脉起屏障作用) 12 .西亚:东西向山地,阻挡南部气流深入内陆。 13 .东亚:南北走向,阻挡东部气流深入内陆。 14 . B.青藏高原一一使西风带分支(南、北)在青藏高原东侧汇合,汇合点以西为“死水区”,死水区以东风力强。 15 . (4)洋流: 16 .黑潮暖流(大陆东部海洋)、亲潮寒流(在日本群岛北部)、印度洋上季风漂流(给中南半岛带来丰沛的雨量)。 17 . (5)大气环流: 18 .影响亚洲的气压活动中心: 19 .冬季: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20 .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21.影响亚洲的气团有:Pc (极地大陆性气团)、Pm (极地海洋气团)、Tc (热带大陆性气团)、Tm(热带海洋气团)、Ac (冰洋大陆性气团)、Am (冰洋海洋气团)、E (赤道气团)。 22 . 非洲气候特点和原因? 23 .特点:(1)气温高,有热带大陆之称; 24 . (2)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少雨区; 25. ( 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

城市与气候变化关系

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但它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占总量的70%。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人居署)最新发表的《城市与气候变化:2011全球人类住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城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污染者。当然,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大多数政府都低估了这一作用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世界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报告》旨在使各国政府以及所有对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城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城市正在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确认了有发展前景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以一种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向前发展。 ■城市怎么影响气候变化? □消费是温室气体重要来源 人居署执行主任克洛斯(JoanClos)说:“《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70%。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城市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来源于生产环节,同时城市的消费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报告》指出,城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与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关,包括用于发电、交通、商业和居民建筑的照明、烹饪、取暖及制冷,还有工业生产和废物处理的能源供应。如果以生产类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那么由城市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为40%~70%。如果是以消费类数据为基础,即无论生产地在哪里,由城市居民消费所有产品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则高达60% ~70%。 1950年~2011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2010年,世界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2010年~2020年,全球人口增长的95%将是城市居民。当一些城市呈现收缩态势时,许多中心城区却见证了快速且基本上毫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并集中在非正式居住区和贫民区内。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时,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区也是预备措施最少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存在严重的管理欠缺、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经济和社会分化。 ■气候变化对城市有何影响? □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 克洛斯表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克洛斯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推动力不断积聚,对城市地区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影响中的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消除贫困并降低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死亡率当然绝不仅限于贫困人口,但富裕人口却因政治和经济优势以及保险的介入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他指出,要减缓气候变化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了解造成全球城市增长的推动因素很重要。 克洛斯说:“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同富裕、繁荣和我们延续目前生活方式的经济模式有关。这意味着,如果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增长相互并行,将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问题是,这种状态不可持续。我们不应忘记的是: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如果考虑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预测性数字,将碳作为能源的基础,我们将使这个星球的能力变得难以持续。” 《报告》指出,如果城市无视目前和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而快速扩张,城市中的居民及其财产将遭遇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和损害性的灾害风险。这些影响远远超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实际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各城市的供水、生态系统商品和服务、能源供给、工业和服务。还可能扰乱当地经济并让城市居民遭受财产和生计损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如何应对挑战? □转变能源消费模式 克洛斯表示,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重点行业:城市发展与设计、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碳封存。他指出,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导致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什么 1、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是:(1)亚洲跨纬度广,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3)亚洲陆地面积很大,不同地区纬度位置和海陆 位置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3)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2、指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并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位等 地方面说说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可知,亚洲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 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十分显著。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 雨林气候;中部和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侯;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和 地中海式气候;北部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青藏高原和高 山地区为高寒气候及垂直气候带. (Asian climate)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等因素的 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亚洲复杂的气候。 基本特征亚洲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气候典型,气 候带俱全和气候类型复杂等突出特征。 大陆性气候强烈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 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 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 差高达101℃。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 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我国高校和中学 地理教科书中,仅在亚洲列出了季风气候这一类型。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亚洲大陆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 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同时,亚洲拥有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 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亚洲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是最齐 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亚洲相比,其他洲均逊色得多。 形成因素亚洲主要气候特征的形成,是由其地理位置、面积

亚洲与北美气候比较

题目:比较北美洲与亚洲气候的异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北美洲与亚洲地理位置上,都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因此其气候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北美洲与亚洲气候均具有多样性,气候类型均较为全面。其中亚洲南北所跨纬度和东西所跨经度,各大洲中最广,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差异很大,因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而北美大陆南北延伸很广,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热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所以其气候也是比较齐全的。 (2)北美洲和亚洲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相似性,其气候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亚洲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使其形成显著的大陆性气候;而北美洲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其中50°N-70°N最宽,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热带气候缩减。 (二)北美洲与亚洲在气候特征上也有很强的差异性。 (1)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 (2)北美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年降水量比较适中,以夏雨为主;北美洲西临太平洋,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得多,因而北美洲气候的大陆性不如亚洲极端,无论是气温变化的极端性,还是夏雨集中、冬季干旱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此外,北美洲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 (三)气候形成因素的比较 其实两大洲气候的差异是各自地理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结构诸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1)大气环流。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本身的状况,因为其他因子的影响都通过大气环流活动而起作用的。亚洲的天气和气候,直接受大气环流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气压场的分布和变化,及其引起的风向和气团与锋带的活动上。对亚洲气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有四个大气活动中心。它们是:冬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或称蒙古高压)和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冷湿的阿留申低压;夏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印度热低压(或称塔尔热低压或伊朗热低压)和在太平洋上形成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称夏威夷高压)。北美大陆的气压配置图式与亚欧大陆相似,具有四大活动中心,即两副极地低压中心——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两副热带高压中心——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和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另外,在北美大陆内部还有一冬高夏低冬夏交替的气压活动中心,因北美大陆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的强度相对较弱。

《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 教材分析: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教材安排在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之后,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亚洲的位置范围以及亚洲的地形有直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是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培养正确环境观。本课亚洲气候的特点表现,教材主要通过地图与图表呈现,同时,教材也通过一些资料个案突出亚洲的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本课涉及的季风的影响易造成水旱灾害等。 学生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有关世界的一些气候知识,如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的成因分析,学过了阅读温度的曲线与降水的柱状图。这里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学生在进一步掌握有关气候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的内容及对人类的主要影响。 2、会通过资料得出亚洲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掌握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 3、结合我国的气候,加强学生防灾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亚洲的气候分布与气候特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得出气候特点及分析气候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递归设问法、阅读分析法、图示法、小组学习法。 教具:世界气候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图引入新课 请同学读上学期学习过的《世界气候分布图》或展示多媒体课件(各种气候名称由鼠标点击而显示出来。),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指图说出最多的气候类型名称。 二、说出亚洲气候特点的结论。 阅读教材,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把亚洲的气候特点表达得完整准确而又简练。 1、气候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三、找出得出结论的依据 1、复杂多样的依据 读世界和亚洲气候分布示意图。 设问(投影):从气候分布图知,世界共有多少种气候?亚洲共有多少种气候?沿300N 从亚洲东部向西有那几种气候?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世界的十一种气候,亚洲有九种,沿300N从亚洲东部向西有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与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六种气候,这些都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2、季风气候显著的依据

高考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简答题考点梳理

高考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简答题考点梳理 1. 为什么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 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 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 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 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 〈——————————1——————————〉 气候学与气候变化学 1.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及气候特征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学科,它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气象学与自然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气候要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气候特征、过去气候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及人类活动制约地球气候等问题,以期利用气候资源、改善气候条件,并避免气候不利影响。 分支: 1)按研究尺度: ①大气候学: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200km 以上,垂直高度在1-12km之间。 ②中气候学:中等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其水平范围在100-200km以上,垂直高度在1-6km之间。 ③小(微)气候学: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按研究所用原理和方法: ①天气气候学:借气流场型式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以研究地区气候特征的学科。 研究内容:长时期内平均环流、环流型式与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大气环流与大范围气候异常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提高该地区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阐明气候形成理论提供重要材料和理论分析。 ②物理动力气候学:用物理学方法分析、研究气候形成及其现象的学科。 研究内容:大气中的声、光、电、辐射、蒸发、凝结、云雾等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③自然气候学 3)按研究时段和所用资料: ①古(地质时期)气候学:分析、研究史前地质时期气候状况及气候变迁的学科。 研究方法:依据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得出的化石、深海沉积、孢粉等资料,分析地质时期气候的演变规律。 ②历史时期气候学:研究人类进入文明,但尚无仪器观测大气现象时期的气候的学科。 研究方法: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所得植物遗骸及古代墓葬等提供气候信息和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数千年来冷暖气候演变的概貌。 ③近代气候学 2.气候变化学: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年际变化预报、地球物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的科学。 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发热、哮喘、白内障、皮肤癌和其他皮肤病的增加。 2)由于自然灾害增加和农业品改变引起饮食和营养的变化。3)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进而导致了死亡率、致命性伤病增加,媒介传染病在较暖湿的气候中影响范围及程度均会扩大。2.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增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2)反复曝露在气候变化引发疾病或压力下的个人,身体或精神病发病率均增加,从而导致暴力、自杀和犯罪率上升,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意义 1.研究的主要方法: 10-100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和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经过气候诊断分析,找到一些与预报对象有联系的物理因子,从而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2)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建立在观测资料基础上,利用统计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简便、定性,物理机制不够明确,取决于是否有观测资料。 3)气候动力学模式预测方法 主要原理:根据数学物理方程建立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气候模式,利用模式做出预报。 特点:计算复杂、定量,物理机制较明确,尚有不确定性,尤其在局域范围。 2.方法介绍 1)经验性气候预测方法 主要依赖于影响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特别是具有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因子。10-100年时间尺度气候预测的主要物理因子有: ①外部因子: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太阳黑子活动等)、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倾斜率、黄赤交角等)、月亮(阴阳历与节气、潮汐等)、行星(位置、相互关系等),以及人类活动(经济活动的排放、能源排放、土地利用、人口变化)。 ②内部因子: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成分 a.大气圈:大气环流型、环流特征量、年代际变率、遥相关等。 b.水圈:海洋环流、冷暖洋流、热盐环流、海温、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 c.冰雪圈:冰雪面积、强度、流冰、融化等。 d.陆地岩石圈:地形、地热、反射率、粗糙度等。 e.生物圈:植被覆盖变化等。 2)气候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①时间序列分析 基本原理是计算预报对象本身的前后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趋势法、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譜分析、小波分析等。 ②相关与回归分析 基本原理是根据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报对象与预报因子之间

亚洲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doc

亚洲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亚洲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内容,具体内容:亚洲位于太平洋西侧,所跨经纬度较大,气候类型丰富,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气候类型都在本区有所分布,下面是亚洲各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一、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 亚洲位于太平洋西侧,所跨经纬度较大,气候类型丰富,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气候类型都在本区有所分布,下面是亚洲各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一、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二、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特点:高温少雨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 三、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⑴ 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

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⑵ 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在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分布: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我国海南岛,西双版纳。 四、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 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五、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

全球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专题练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2·安徽示范校联考)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回答1~2题。 1.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2.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D.广州11月份高温少雨,适于观赛读图,完成3~4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3.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4.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2011·四川文综,7~9)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5~7题。 5.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6.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7.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2012·海淀模拟)读右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表达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 B.全球变暖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 9.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开采矿产资源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10.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全球各纬度河流径流量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2012·泉州模拟)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