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程(第2版)简答题答案.pdf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程(第2版)简答题答案.pdf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程(第2版)简答题答案.pdf
嵌入式系统设计教程(第2版)简答题答案.pdf

第一章嵌入式系统概论

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答: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硬件、软件可裁剪,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简述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特点。

答:(1)功耗低、体积小、具有专用性

(2)实时性强、系统内核小

(3)创新性和高可靠性

(4)高效率的设计

(5)需要开发环境和调试工具

3. 嵌入式系统一般可以应用到那些领域?

答:嵌入式系统可以应用在工业控制、交通管理、信息家电、家庭智能管理系统、网络及电子商务、环境监测和机器人等方面。

4. 简述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答:(1)嵌入式应用的开发需要强大的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的支持

(2)连网成为必然趋势

(3)精简系统内核、算法,设备实现小尺寸、微功耗和低成本

(4)提供精巧的多媒体人机界面

(5)嵌入式软件开发走向标准化

5.嵌入式系统基本架构主要包括那几部分?

答:嵌入式系统的组织架构是由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等硬件、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组成。嵌入式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I/O系统和配置必要的外围接口部件;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6.嵌入式操作系统按实时性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1)具有强实时特点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2)具有弱实时特点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3)没有实时特点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第二章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

1.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冯诺依曼体系和哈佛体系。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特点之一是系统内部的数据与指令都存储在同一存储器中,其二是典型指令的执行周期包含取指令TF,指令译码TD,执行指令TE,存储TS四部分,目前应用的低端嵌入式处理器。

哈佛体系结构的特点是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分开,提供了较大的数据存储器带宽,适用于数据信号处理及高速数据处理的计算机。

2.在嵌入式系统中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

答:(1)流水线技术

(2)超标量执行

(3)总线和总线桥

3.简述基于ARM架构的总线形式

答:ARM架构总线具有支持32位数据传输和32位寻址的能力,通过先进微控制器总线架构AMBA支持将CPU、存储器和外围都制作在同一个系统板中。AMBA具体包含两条总线,一是高性能总线AHB是为高速传输而经过优化的,他直接连接到CPU上。二是连接外设的外围设备总线APB,属于本地二级总线,通过桥连接器与AHB相连,它主要用于不需要高性能流水线接口或不需要高带宽接口的设备互联。

4.简述一下嵌入式存储系统的地址映像方式和组成结构。

答:嵌入式存储系统一般是由高速缓存区Cache(SRAM),内部存储器(SDRAM)和外部存储器(Flash ROM)组成。

5.简介嵌入式存储系统的地址映像方式和工作原理。

答: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全相联映像:它允许内存中的每一个存储块都可以映像到Cache存储器的任何一个存储块位置上,也允许从确实已被沾满的Cache存储器中替换出任何一个旧存储块。

直接映像方式:内存中的存储块与Cache中存储块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组相连映像方式:是直接映像和全相连映像方式的一种折中方案。

6.闪速存储器主要由哪两种技术实现?他们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NOR型和NAND型两种非易失闪速存储器。

差别:(1)NOR Flash带有SRAM接口,具有先行寻址特性,可以很容地存取访问其内部的每一个字节,NOR类型的速度比NAND类型稍快一些。NAND Flash使用复用接口和控制IO 接口对此寻址存取数据,NAND类型的擦除速度和写入速度比NOR类型块。

(2)NAND Flash生产简单,成本低。存储密度大于NOR Flash。

(3)NAND Flash每块最多擦鞋次数是100万次,而NOR类型存储器的最多擦写次数是10W 次。

7.简述在嵌入式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存放的格式。

答:存放格式分为大端序格式和小端序格式。

8.嵌入式软件系统结构包含有哪几个层面,主要完成什么功能?

答:四个层面:驱动层、操作系统层、中间件层、应用层。

驱动层:为上层软件提供了设备的接口

操作系统层:隐藏硬件细节,而只提供给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一个抽象的接口。

应用层:完成特定的工作。

9.简述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1)无操作系统阶段

(2)简单操作系统阶段

(3)实时操作系统阶段

(4)面向Internet阶段

10.什么是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简单介绍其特点。

答:在给定的时间内提供某种程度的服务,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得到结果,那整个的系统就是失败。

特点:

(1) 多任务

(2) 任务的事件驱动

(3) 中断与中断优先级

(4) 同步与异步

(5) 资源与临界资源

(6) 容错与安全性

11.非占先式与占先式调度法的区别有哪些?

答:非占先式内核的任务及响应时间是不确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高优先级的任务才能拿到CPU的控制权,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什么时候释放CPU。占先式内核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一旦就绪,总能得到CPU的控制权。

12简述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中断处理过程。

答:(1)保存CPSR到SPSR

(2)设置当前状态寄存器CPSR中的相应位。

(3)将一起异常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保存到新的异常工作模式的程序连接寄存器R14_mode中,使异常处理程序执行完后能正确返回原地址。

(4)给程序计数器(PC)强制赋值,使程序在对应的矢量地址开始执行中断处理程序。

13嵌入式硬实时操作系统与软实时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

14常用的四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各自都有哪些特点?

答:uC/OS-II:首先是公开源代码,其次是具有可移植性、可固化、可裁剪性。

Linux:(1)开放源代码

(2)内核小、功能强大、运行稳定、效率高

(3)有大量的且不断增加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

(4)对网络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完整的

(5)应用广泛。

(6)包括内核和应用程序两部分。

(7)包括进程调度、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进程间通信、网络和驱动程序。

Windows CE:(1)WinCE不能运行现有的任何Windows应用程序。

(2)有严格的内存限制。

(3)有精简的运行库和API

(4)通常没有鼠标

(5)硬件并不十分标准化

VxWorks:可靠性、实时性和可裁剪性。

15.嵌入式系统的计算机语言主要有哪几种?分别用在什么场合?

答:嵌入式系统的计算机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其中包括ARM/Thumb/Jazelle。应用代码一般使用C语言。

16.什么是操作系统的移植?

17.简述ARM指令集的基本寻址方式和分类形式?

答:ARM处理器支持的基本寻址方式一共有9种,具体的有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唯一寻址、基址寻址、相对寻址、多寄存器寻址、块复制寻址、堆栈寻址方式。

ARM指令集可以分为跳转指令、数据处理指令、程序状态寄存器(PSR)传输指令、Load/Store 指令、异常中断产生指令和协处理器指令6类。

18.简述ARM指令集同X86指令集的主要差别。

答:指令格式定长4字节、不定长1-15字节

程序读/写指令计数器可以、不可以

状态标志位更新由指令的附加位决定、指令隐含决定

按照边界对其取指令必须在4字节边界取指

操作数寻址方式三地址、二地址

状态位个数4/6

高密度指令有、无

条件判断执行几乎每一条、专用条件判断指令

栈数据传输指令没有,用LDM/STM实现、有专用指令PUSH/POP

DSP处理的乘加指令有、无

访存体系结构Load/Store指令、算术逻辑指令也能访问内存

19.ARM指令集和Thumb指令集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指令工作标志:CPSR的T位=0、CPSR的T位=1

操作数寻址方式:大多数指令为3地址、大多数指令为2地址

指令长度:32位、16位

内核指令:58条、30条

条件执行:大多数指令、只有分支指令

数据处理指令:访问桶形位移器和ALU、独立的桶形位移器和ALU

寄存器使用:15个通用寄存器+PC(R15)、8个通用低寄存器+7个高寄存器+PC(R15) 程序状态寄存器:特权模式下可读写、不能直接访问

异常处理:能够全盘处理、不能处理

第三章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1.基于ARM架构的微处理器有哪些特点?

答:在处理器内部大量使用32位寄存器使内部的代码及实时内核的执行时间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存储区保护功能。

内部具有可扩展的处理器结构,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扩展出满足应用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系统具有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

2.简述基于ARM架构的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

答:ARM系统架构的微处理器一般是由32位算术逻辑单元ALU、近40个32位通用及专用寄存器组、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指令译码及控制逻辑、指令流水线和数据/地址寄存器等部件组成。

3.ARM指令集定义了几种变种形式?

答:(1)Thumb指令集(T变种)

(2)长乘法指令(M变种)

(3)增强型DSP指令(E变种)

(4)JAVA加速器Jazelle(J变种)

(5)ARM媒体功能扩展(SIMD变种)

4.简述ARM微处理器的两种工作状态。

答:从编程角度看,ARM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一般有ARM状态和Thumb状态两种工作状态。ARM工作状态时,处理器执行32位的字对齐和ARM指令系统。对于Thumb工作状态,此时处理器执行16位的,半字对齐的Thumb指令系统。可以通过转移指令在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两者之间的状态切换不影响处理器工作状态和寄存器中的内容。

5.ARM微处理器有哪几种工作模式?

答:ARM微处理器支持7中工作运行模式:

用户模式(USR)

快速中断模式(FIQ)

外部中断模式(IRQ)

管理模式(SVC)

中止模式(ABT)

未定义(UND)

系统模式(SYS)

6.简述ARM微处理器的寄存器组织及R13/R14/R15/CPSR/SPSR的特殊作用及使用场合。答:寄存器R13在ARM中常用作栈指针,在ARM指令集中只是一种习惯的用法,在Thumb 指令集中,有一些指令强制性的使用R13作为栈指针。

寄存器R14又称为连接寄存器,在ARM体系中具有下面两种特殊作用。每一种处理器模式中,自己的物理地址R14中存放在当前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当通过BL或BLX指令调用子程序时,R14被设置成盖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在子程序中,当把R14的值复制到程序计数器PC 中时,子程序即返回。

程序计数器R15。寄存器R15用作程序计算器(PC)。

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CRSR。包括条件标志位,中断禁止位,当前处理器标志位,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控制和状态未。

程序状态寄存器SPSR。

7.ARM微处理器系统控制程序执行流程有哪三种形式,都是如何工作的?

答:在ARM体系微处理器中,通常有三种方式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方式。他们分别是:(1) 在正常程序执行过程中,这个过程是按顺序执行的。

(2) 程序通过跳转指令可以跳转到特定的地址标号处执行,或者跳转到特定的子程序处执行。

(3) 异常(Exceptions)是当正常的程序执行流程发生暂时停止或改变时,成为异常。

8.ARM体系中的异常中断有几种形式?为什么?

答:ARM体系中的异常中断有如下7种形式。

(1) 复位(Reset)

(2) 未定义指令(Undefine Instruction)

(3) 软件中断(Software Interrupt,SWI)

(4) 指令预取终止(Prefech Abort)

(5) 数据中止(Data Abort)

(6) 外部中断请求(IRQ)

(7) 快速中断模式请求(FIQ)

各种异常中断具有各自的备份寄存器组。当多个异常中断同时发生时,处理器可以根据个异常中断的优先级选择响应优先级最高的异常中断。

9.存储管理单元MMU主要完成哪些工作?

答:MMU主要完成虚拟存储空间到物理空间的映射,ARM采用了页式虚拟存储器管理方式。其次是控制存储器访问权限,最后是设置虚拟存储空间的缓冲特性等三项工作。

10.Samsun S3C44B0微处理器内部主要集成了哪些部件?

答:集成了8KB的Cache、外部存储器控制器、LCD控制器、4个DMA通道、2通道UART、1个多主机I2C总线控制器、1个I2S总线控制器,5通道PWM定时器及1个内部定时器、71个通用I/O口、8个外部中断源、实时时钟、8通道10位ADC等部件。

11.ARM7TDMI内核支持中断断点的设置有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ARM7TDMI中断断点的类型包含有硬件断点和软件断点。

硬件中断断点数量偏少,但是可以在程序存储器中的任何地方来设置断点。

软件中断断点是在程序存储器中设置断点的数目不受限制。但是软件断点只能在科协的存储器的地址中设置(如RAM)。而不能在ROM(如Flash)中设置。

12.S3C44B0微处理器中断优先级别是如何设置的?

答:一种方式是通过软件查询PEND寄存器来决定中断优先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硬件接线决定中断优先级,也就是向量中断模式,它只适用IRQ。

13.S3C44B0位处理器内部中断控制器内部具有哪些专用寄存器?可接收多少个中断请求?答:可以接收30个中断源的请求。中断控制器内部包括中断请求寄存器INTPND、中断屏蔽寄存器INTMSK、中断控制器INTCON、中断模式寄存器INTMOD、中断服务悬挂寄存器I_ISPR/F_ISPR、中断服务悬挂清除寄存器I_ISPC/F_ISPC。

14.简述S3C44B0微处理器内部定时器的功能?

答:在S3C44B0中具有6个16位定时器,每个定时器可以基于中断模式或DMA模式运行。定时器0/1/2/3具有脉宽调试PWM功能,定时器0还具有死区发生器可用于大电流设备。

15.S3C2410B微处理器主要性能有哪些?

答:MCU采用ARM920T核,主频高达203MHz

SDRAM为32位,16MB,32MB,64MB可选;Flash:32位,4MB,16MB可选。

USB接口有两路:一路DEVICE,另一路HOST;UART:UART0/UART2可选择(RS-232)

JTAG接口为14针

电源输入+5~+9V,输出为+3.3V和1.8V,LCD控制器支持STN和TFT形式。

4路DMA:3路出啊口;8路ADC和触摸屏控制接口;具有RTC功能。

支持MMC和SMC卡、4路PWM和1路内部定时器、看门口电路、117路I/O口和24路外部中断。

272引脚FBGA封装。

16.S3C2410B位处理器内部DMA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有哪四种情况?

答:源器件和目的器件都在系统总线;

源器件在系统总线,目的器件在外设总线;

源器件在外设总线,目的器件在系统总线;

源器件和目的器件都在外设总线。

17.简述S3C2410B微处理器内部DMA的工作过程。

答:(1)外设向DMAC发出请求;

(2)DMAC通过HOLD向CPU发出总线请求;

(3)CPU响应释放三总线;

(4)DMAC向外设发DMA应答;

(5)DMAC发出地址、控制信号、为外设传输送数据;

(6)传送完规定的数据后,DMAC撤销HOLD信号,CPU也撤销HLDA信号,并且恢复对三总线的控制。

18.S3C2410B微处理器系统有几种启动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答:S3C2410具有三种启动方式,有OM[1:0]引脚选择:

00时处理器从NAND Flash启动;

01时从16位宽的ROM启动;

10时从32位宽ROM启动。

19.简单介绍Intel PXA255微处理器的特点和功能。

答:

20.简单介绍Intel PXA27X系列微处理器的特点和功能。

第四章嵌入式系统设计

1.介绍一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步骤有哪些?各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需求分析阶段:罗列出用户的需求。

(2)体系结构设计阶段:系统的功能如何实现是体系结构的设计目的。

(3)硬件/软件设计阶段:具体的实施软硬件的实现。

(4)系统集成和测试阶段:把系统的软件、硬件和执行装置集成在一起进行调试,发现并改进在设计过程中的错我。对设计好的系统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满足给定的要求。

2.简述嵌入式系统选型的原则。

答:(1)市场进入时间

(2)可移植性

(3)可利用资源

(4)系统定制能力

(5)成本

(6)中文内核支持

3.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如何选择嵌入式微处理器?

答:首先,要根据设计需求来合理的选择高、中、低档位的微处理器。

4.简述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答:首先进行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分类划分,以决定那些功能有硬件实现,哪些用软件实现?在具体的硬件设计中,应注意设计硬件子系统时一般采用top-down方法。在检查设计中,要归类文档、协助检查和召开审查会。

5.嵌入式系统硬件系统的设计可包含哪几部分?

答:微处理器芯片选型;多路时钟电路的设计;系统复位的电路设计;电源管理器;存储系统的设计;

6.介绍一下在嵌入式系统中,多路时钟电路是如何实现的?

答:通常使用频率较低的石英晶体振荡电路作为基准时钟源,然后通过锁相倍频电路得到高频时钟后经过分频器进行分频,获得多时钟源来提供给系统使用。

处理器内部设计了多种时钟源,分别为处理器内核时钟、实时时钟电路、I/O部件提供不同的时钟信号。

7.在嵌入式系统中电源管理器的作用有哪些?

答:嵌入式系统是通过电源管理器来对系统的电源进行管理的,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电源效率,并且可以为系统中的每一个外围设备模块提供相应的电源管理。通过电源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目标设备上的电源损耗,而且可以使系统再重新启动、正常运行、空闲和挂起工作模式的电源状态下保存RAM中的文件系统。

8.嵌入式系统中使用的存储器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适用于哪些场合?

答:嵌入式系统常用的存储器包括有被用作装载启动程序(Bootloader)的ROM(几兆字节容量);用作高速缓存的嵌入式静态存储器(SRAM)(几十千字节);荣靓仔8~512MB的该

密度SDRAM;最大容量达到G字节的Flash ROM。

9.简述S3C44B0微处理器的存储系统是如何分配的?

答:嵌入式系统中的存储体一般是由8个Bank存储区组成的。

Bank0:由一片1MB NOR Flash构成,放置系统引导程序。

Bank1:由K9F2808芯片构成,采用非线性寻址方式。

Bank2/3/4/5:可以提供扩展外部设备使用。

Bank6:SDRAM,起始地址为0xC0000000。

Bank7:可以扩展另一片SDRAM。

10.举例说明通用目的输入、输出引脚GPIO的组成形式和初始化过程。

答:ARM系列的嵌入式系统采用了存储器与I/O端口的统一编址方式,即把I/O端口作为特殊的存储器地址来对待处理。

#define rPCONF (*(volatile unsigned *) 0x01d20040)

#define rPDATF (*(volatile unsigned *) 0x01d20044)

#define rPUPF (*(volatile unsigned *) 0x01d20048)

11.简述在嵌入式处理器中进行中断的过程。

答:中断响应、中断处理和中断返回。

12.常用嵌入式处理器内部一般都集成了哪些接口?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答:(1)并口:将多位数据在同时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2)中断接口:用于处理外部输入或处理异常。

(3)串行外围设备UART:用于控制计算机与串口设备的接口。

(4)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主要用于主从分布式的通信网络。

(5)A/D转换接口: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据信号的接口。

(6)I2S音频设备接口:穿行的数字音频总线协议。

(7)AC’97数字音频接口:一种在主流PC中实现音频特性的方法。

(8)SD存储卡接口:广泛用于便携式装置上使用。

(9)显示器接口:用于进行人机交互的显示、触摸等操作。

(10)I2C总线接口:用于连接串行存储器和LCD控制器。

(11)CAN总线接口:用于骑车中各种不同电子元件之间的通信。

(12)嵌入式以太网接口: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建网技术。

13.S3C2410单元提供了几个异步串口UART?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S3C2410有三个UART:三个UART都有遵从1.0规范的红外传输功能,UART0/1有完整的握手信号,可以连接Modem。

14.简述SPI串口的特点。

答:主要用于主从分布式的通信网络,用4根接口线(SCLK,SDI,SDO,CS)即可完成主从之间的数据通信。在时钟信号的作用下,发送的同时,接受对方发来的数据;也可以只发送或者只接收。SPI的波特率可以达到20Mb/s以上。SPI设备系统可以多个SPI设备组成,任何一个设备都可以为主SPI,但是任何一时刻只能有一个主SPI设备。

15.简述嵌入式系统中的主USB接口和从USB接口的特点。

答:主USB接口可连接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和存储,从USB接口可与PC上的USB连接进行完成程序下载、通信等功能。

16.简单介绍一下S3C44B0X芯片内部的A/D转换器和其内部主要的组成部件。

答:S3C440B芯片内部自带一个8路10位A/D转换器,该转换器可以通过软件设置为Sleep 模式,可以节电减少功率损失,最大转换率为500kb/s,分线性度为正负1位,输入电压范围为0~2.5V;分辨率为10位;最大带宽为100HZ。

内部主要由逐次逼近寄存器SAR,D/A转换器,比较器以及时序和控制逻辑部分等部分组成。

17.在嵌入式系统中,有哪几种数字音频设备接口?简述各自特点。

答:I2S音频设备接口:串行的数字音频总线协议。

AC’97数字音频接口:一种在主流PC中实现音频特性的方法。

18.介绍一下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具有哪些人机接口?

答:(1)显示器接口

(2)键盘接口

(3)触摸屏接口

19.简述STN和TFT两类LCD屏的区别。

答:TFT控制液晶的电压不用直接加在液晶两端,而是加在晶体管上。

20.简述电阻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答:电阻式触摸屏的屏体部分是一块与显示屏表面非常配合的多层复合薄膜,内层和外层都涂有一层透明的导电层,在两个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的透明隔离点把他们隔离绝缘。触摸屏负责将受压的位置转换成模拟电信号,再经过A/D转换为数字量表示x,y坐标,送入CPU 处理。

21.简述IIC总线接口的特点。

答:IIC总线具有低成本、易实现、中速(标准总线达到100kb/s,扩展总线达到400kb/s)的特点。

22.简述CAN总线接口的特点。

答:CAN协议的特性包括有高完整性的串行数据通信、提供实时支持、传输速率高达1Mb/s、同时具有11位的寻址及检错能力。

CAN控制系统强调集成、规模化的工作方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系统错误检测和隔离能力强的优点。

23.简述以太网接口的特点。

答:以太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组网相对简单、低价格等特点。以太网的物理组成非常简单、该网络是一条具有单信号路径的总线,以太网连接载体标准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实现方法,比如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

24.简述嵌入式Internet的接入方式。

答:嵌入式Internet接入原理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接入Internet方式,设备可以直接接到Internet上,对Internet进行透明访问。而是通过网关接入Internet。嵌入式Internet接入32/64位网络处理器时,由于在32/64位的嵌入式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和和资源,所以可以使用TCP/IP协议的全集和标准的Socket接口,并且集成以太网控制器接口。

25.在嵌入式系统中,一般采用哪几种无线通信技术?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优先局域网的功能。

(2)蓝牙技术:

①适用设备多。

②工作频段全球通用。

③使用方便、即插即用。

④安全加密、抗干扰能力强。

⑤兼容性好。

⑥尺寸小、功耗低。

⑦多路方向链接。

(3)ZigBee通信技术

ZigBee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和多对多之间的设备间数据的透明传输,支持三种主要的自组织无线网络类型,即星状结构、网络结构和簇状结构;网络结构具有很强烈的网络健壮性和系统可靠性。

第五章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与相关开发技术

1.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步骤,各步骤主要完成哪些工作?

答: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一般分为生成、调试和固化运行三个步骤。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生成是在宿主机上进行的,利用软/硬件各种工具完成对应用程序的编辑、交叉编译和交叉链接工作,完成可提供调试或固化的目标程序。其中通过交叉编译器和交叉链接器可以在宿主机上生成能在目标机上运行的代码,而交叉调试器和硬件仿真器等则用于完成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的嵌入式软件调试。调试成功后还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将程序固化到目标机上。

2.简述在ARM裸机开发阶段常用的工具。

答:(1)ARM Developer Suite(ADS):是由ARM公司所开发的全套实时开发软件工具包,内部包含了编辑工具、编译工具和调试工具。

(2)ARM Real-Time Trace和Real Monitor实时跟踪器和实时监视器。

(3)Integrator集成开发平台。

(4)ARM Firmware Suite(固化工具组)

3.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开发阶段常用的工具有哪些?

答:(1)针对Uc/OS-II的开发工具。

(2)针对嵌入式Linux的开发工具。

(3)针对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

(4)针对VxWorks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

4.简述基于ARM系统的调试技术。

答:基于ARM系统的调试技术有四种:

(1)基于指令集模拟器的调试技术。

(2)基于驻留监控软件的调试技术。

(3)基于JTAG仿真器的调试技术。

(4)实时在线仿真器的调试技术。

5.简述嵌入式软件开发中的程序下载调试与程序自启动固化方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两者程序代码或数据在目标机内存中的定位有所不同。

6.简述基于JTAG的调试过程。

7.简述基于Angel调试的工作过程。

8.在嵌入式硬件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答:在硬件开发设计中开发者首先应学习应用最新嵌入式微处理器相关功能,还有外部扩展功能的增强等。其次,在扩展接口的开发尽可能采用FPGA或CPLD等器件开发。这类器件都是开发平台的支持,开发难度小,开发出的硬件特性可靠、结构紧凑、利于修改、保密性好。

9.Bootloader主要完成哪些工作?

答:主要完成进行初始化系统硬件设置的任务,包括CPU、SDRAM、Flash、串口初始化、时钟设置、存储器的映射等,还要设置堆栈指针,创建内核需要的信息等工作,最后是调用操作系统内核。

10.简述Bootloader的两种操作模式。

答:(1)程序调试下载启动模式

(2)程序固化自启动加载模式。

11.简述Bootloader的调试过程。

答:(1)Bootloader阶段1(Stage1):主要步骤有硬件系统自检、对系统硬件进行初始化。为加载Bootloader的阶段2准备RAM空间,并复制Bootloader的阶段2到RAM空间中。配置相关寄存器、存储器或者端口、外设等地址、工作模式和堆栈等工作。

(2)Bootloader阶段2(Stage2):通常采用C语言来编写Bootloader阶段2的程序,其主要工作有实现更复杂的初始化操作和本阶段要使用到的硬件设备,检测系统内核映射,将系统下载到RAM空间中,对内核进行参数和数据的设置、启动参数,跳转到内核映像入口并执行内核程序,系统的软件设置,更新系统(system.bin)。

1. μC/OS-II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答:(1)有源代码

(2)可移植

(3)可固化和裁剪

(4)可剥夺型和可确定性

(5)任务站和多任务

(6)系统服务和终端管理

(7)稳定性和可靠性

2.在μC/OS-II系统中,任务间是如何通信的?消息信箱与消息队列具体有哪些区别?

答:可以使用全局变量、信号量、消息信箱和消息队列。

3.在μC/OS-II系统中,任务有哪些状态?各状态间是怎么转换的?

答:任务有五个状态:挂起、就绪、运行、中断服务、等待或挂起。

_______

--------------------------------- |等待或| -----

| ------| 挂起| |

| | ------------ |

| |挂起时间到|

| |收到消息|

| | |

| | |

| | |

↓ ↓ |

______ 创建任务______ 任务调度______ 中断___________

|挂起|-------------- |就绪|---------------- |运行|-------------- |中断服务|

| | --------------| | ----------------| | --------------| |

--------- 删除任务--------- 任务被占先---------- 中断服务----------------

4. μC/OS-II系统的内核属于可剥夺型内核,它有哪些特点?

答: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一旦就绪,总能得到CPU的控制权。使用可剥脱型内核,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什么时候可以执行,可以得到CPU的控制权是可知的。使用可剥夺型内核使得任务优先级响应时间得以最优化。

5.结合μC/OS-II系统的任务调度机制,具体说明为什么可剥夺型内核不宜直接使用不可重入性函数?

1.嵌入式Linux的内核有哪几个组成部分,其各自功能是什么?

答:(1)进程调度(SCHED):进程调度负责控制进程对CPU的访问。

(2)内存管理(MM):内存管理的作用是允许多个进程安全的共享主内存区域。

(3)虚拟文件系统(VFS):虚拟文件系统VFS隐藏了各种硬件的具体细节,为所有的设备提供了统一的接口。

(4)网络接口(NET):网络接口提供了对各种网络标准的存取和各种网络硬件的支持。(5)进程间通信(IPC):进程间通信支持进程间各种通信机制。

2.简述嵌入式Linux的启动过程。

答:嵌入式Linux启动分为两个部分:系统引导与嵌入式Linux启动。其中系统引导将完成嵌入式Linux装入内存前,初始化CPU和相关I/O设备,并将嵌入式Linux调入内存的工作。系统引导主要由Bootloader实现,Bootloader将嵌入式Linux内核调入内存之后,将权利交给嵌入式Linux Kernel,进入嵌入式Linux的启动部分。

3.简述Qt/Embedded应用程序的基本开发流程。

答:(1)Qt Designer,在安装QT的bin目录下键入./designer将启动一个包含很多Qt组件的可视化界面。

(2)UIC,将file.ui文件生成file.cpp和file.h文件。

(3)用qmake工具生成file.pro文件。

(4)MOC用来解析一个C++文件中的类声明并且生成初始化对象的C++代码。

4.简述常用的嵌入式系统的文件系统种类及各自特点。

答:(1)cramfs:是一个压缩式的文件系统,它并不需要一次性的将文件系统中的所有内容都解压缩到内存之中。

(2)romfs:是一种只读文件系统,占用系统资源也比较小。

(3)JFFS2:在扇区级别上执行闪存擦除、写、读操作要比EXT2文件系统好。提供了比EXT2更好的崩溃、掉电安全保护。是专门为闪存芯片及类似嵌入式设备创建的,所以它的整个设计提供了更好的闪存管理。

5.简述嵌入式Linux的设备分类及各自特点。

答:(1)字符设备(Char Device):存取时没有缓存。

(2)块设备(Block Device):读写都有缓存支持,并且块设备必须能够随机存取。

(3)网络设备(Network Device):网络设备在Linux操作系统作专门的处理。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系统主要是基于BSD UNIX的Socket机制。

第8章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开发

1.Windows CE操作系统发展至今都有哪些版本?

答:Windows CE 1.0/Windows CE/2.0Windows CE3.0/Windows CE .NET4.0/Windows CE .NET5.0/Windows CE .NET6.0/

2.Windows CE操作系统在体系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答:(1)更广泛且可扩展的CPU支持

(2)仿真环境

(3)强大的应用程序开发

(4)支持针对小内存体积占用进行的优化

(5)硬实时内核

(6)强健的内存管理

(7)先进的电源管理

(8)最新的Web浏览技术

(9)强大的多媒体能力

(10)广泛的多语言支持

3.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的主要工具有哪些?其功能是什么?

答:(1)eMbedded Visual C++:为Windows CE操作系统编程语言。

(2)Platform Builder:微软提供给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人员进行基于Windows CE平台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定制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提供了所有进行设计、创建、编译、调试和测试Windows CE操作系统平台的工具。

4.在Windows CE操作系统中,驱动程序主要分为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Built-in Drivers驱动程序和Installable Drivers驱动程序。

5.介绍一下Windows CE的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答:应用程序的创建和编写,编译生成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的调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题 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

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 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 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解 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 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概念题 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 (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 答:信宿即受传者。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动态运行一个周期的最终环节。其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信宿可以把信息资源转化为人类的巨大物质财富,在信息的再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巨大的反馈作用。 4.精神交往理论(华中师大2019年研) 答:精神交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生产和交往两类。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它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该理论启示我们在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时,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 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联系(相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 )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 )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 背景下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 )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 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一媒介分析-受者分析T效果分析 b. 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 X说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X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岀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 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岀了“把关人”的概念 (3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 “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2)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传播技巧: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填空 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符号的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b.传达c.思考 传播过程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Hiason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 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联系(相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 传播的基本特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