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一:菲德勒的生平与著述

菲德勒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权变领导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上公认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绩效问题的研究权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组织管理学,尤其是领导科学方面的研究。菲德勒著述颇丰,其较著名的著作有《领导效能论》,《领导效率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使领导更有效率?对老问题的新解答》,《领导方式训练和经验的效果:对一种权变模型的说明》,《领导方式和管理效率》,《领导效能新论》等,菲德勒还获得了多项科学和职业荣誉。

二: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衰严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领导者的领导绩效也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领导者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绩,必须重视对环境的研究,此前,各种领导理论着重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人事和组织结构,很少涉及环境对组织及领导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帮助各种社会组织解决环境变化给他们及其领导者带来的困难。这就成了权变领导模式产生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此外,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人们很难辨别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性差异,这时,如果不采取情境性的观点,不研究特定群体中的特定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价值观,就无法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领导效率问题,这些因素也成为全变领导模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式的理论渊源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也是在广泛吸收各种领导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他的权变领导模式是在吸收了特质论和行为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西方的领导科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制研究阶段,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征,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当,担任领导者。最早的人格特质理论主张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由于其具有非凡的人格特质,人们将这种理论称之为传统特质理论。其次是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发展,研究者们的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的行为或领导方式,了解一个领导人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好。理论研究是第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领导的特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一个组织的成败。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还受到情境论的影响,他的“情景控制”与“情境论”的环境变量有很多相同之处。情境论极为重视组织结构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强调组织沟通系统和工作与设计任务。工作绩效是根据组织目标完成的客观情况进行评估的,人员的提升是依据其工作绩效而非人际关系的优劣。菲德勒对情景因素进行了划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情境控制”的标准尺度。

理论的困境孕育了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他摈弃了两种传统领导理论中形而上学观点,吸取了两者合理成分,试图把两者融为一体,建立起一种人格与情境互动的有效领导模式--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式。

四: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权变领导模式的基本点

“权变”亦即“权益应变”,“随机应变”之意,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适当地区别对待某种事物的意思,权变观点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研究工作,提出有关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这一模式以其客观的实验,调查数据为基础,科学阐明了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和领导情势控制力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取得最佳领导绩效的。菲德勒在这一模式中指出,领导是否有效,既不是有领导人的人格特质决定的,也不只是有领导情势所决定,领导绩效取决于领导特质与领导情势的适当匹配,任务导向型(低lpc)的领导者在高度控制和低度控制的领导情势下绩效最佳;关系导向型(高lpc)的领导者,在中度控制的领导情势下绩效最优。

(二):领导方式的分类与lpc量表

菲德勒设计出一套对领导者领导方式进行测量的有效量表,称之为lpc量表,即最不喜欢的同事打分项,菲德勒认为,领导者对其同事和下属的看法和感觉会影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而领导者对领导和下属的看法又与其个性有关。

(三)领导效能与情境控制三要素及三中领导情境

菲德勒认为,要确定领导情境,就要考虑到领导“对情境的控制度”,对情境的控制度高则能使人畅所欲言,行为自如。他把影响效能的情境因素分为三类:

第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是决策情境控制的最重要因素,当领导者拥有值得信赖的下属,他们会感到轻松自在,当领导者对于给下属下达的命令或只是能否得到实施毫无把握时,他们会感到不轻松和自如,而领导者对下属不信任时,他们将对下属的行为感到困扰并将采取监督下属的行为。

第二:任务结构性,是指表明任务的目的,方法和绩效标准的清楚程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目标的明确性,目标途径的多重性,结果的确定性,决策的可验证性。

第三:职权即组织为完成任务二而授予领导者的权力。大多数情况下,领导者的权力是相当有限的,实际上,领导者对于不服从自己的下属很难达到绝对控制的转变,领导者上级对下级权限发挥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以上三项,还有培训,工作经验等影响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力。

五:权变领导模式的新发展——认识资源理论

“认识资源”是指通过接收正式培训和进行实践而获得的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本领,技能和经验知识。认识资源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表述为:领导者的智能和经验是指导团体活动的计划,策略和决策的源泉。这些计划,策略和决策将以指导性行为的形式传达给团体,并受到两影响,一是团体是否支持领导目标,二是领导者的注意力是否会被压力所分散。

认识资源论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领导者是通过精心思考提出计划和制定决策的,领导者越是聪明能干,其计划和决策就越是有效;二是领导者是以指导性行为将其计划和决策传给团体的。

在这两个假定基础上,费德勒和加西亚提出了七个主要命题如下:

一:领导者的智能只有在其没有受到压抑的情况下才会促进团提功效

二: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领导者的指导行为越强,其智能对团体功效的贡献就越大

三: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团体越是支持领导,执导型领导的智能越能提高团体功效

四:如果领导不具备强有力的指导性行为,但团体支持他,那么,团体成员的能力越强,团提功效就越好

五:领导和团体成员的能力对团体功效起促进作用,这就是团体任务需要哪些能力而言的六:当压力很大时,出成绩靠的是领导者的经验和技巧,而不是认知能力

七:领导者的执导性行为部分地依赖权变模式中的那些因素,LPC值和情境控制程度

菲德勒等人的认知资源理论吸取了现代组织理论中的诸如决策质量取决于认知能力以及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决策不传递便起不了作用,情感和压力对注意力有控制作用以及“参与式管理”有时是必要的等重要思想,这个理论比较明白的解释了菲德勒权变模式,它是在领导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管理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权变领导理论

管理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来源:烟草在线据《牛津管理评论》报道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07-9-3 烟草在线据《牛津管理评论》 报道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是动荡不安的。在政治上,民权运 动对官僚体系造成了持续冲击;在 经济上,石油危机使豪华轿车失去 了廉价动力;在国际上,日本与德 国的经济崛起对美国企业形成了 严重威胁。这种局势,使变革的呼 声充斥朝野。但是,变革什么?如何变革?向哪里变?却依然迷茫。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使一批学者开始抛弃那种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思路。他们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且适合于特定情境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著名理论,即权变理论。所谓权变理论,就是寻求不同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匹配关系。最浅显的表述就是:如果环境为A ,那么X 措施是恰当的;而如果环境是B ,那么Y 措施是恰当的。美国学者菲德勒,就是这种权变理论的研究者之一。他把权变理论运用于领导模式研究。提出了权变领导模式(Contingency Leadership Model )。至今这一模式依然在有关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 ,1912-),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51年,他移居伊利诺伊州,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群体效能实验室主任。 1969年,菲德勒前往华盛顿大学,担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同时兼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菲德勒的理论成果主要反

管理者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管理者情境与领导风格的对应: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动荡不安的。在政治上,民权运动对官僚体系造成了持续冲击;在经济上,石油危机使豪华轿车失去了廉价动力;在国际上,日本与德国的经济崛起对美国企业形成了严重威胁。这种局势,使变革的呼声充斥朝野。但是,变革什么?如何变革?向哪里变?却依然迷茫。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使一批学者开始抛弃那种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思路。他们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且适合于特定情境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著名理论,即权变理论。所谓权变理论,就是寻求不同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匹配关系。最浅显的表述就是:如果环境为A,那么X措施是恰当的;而如果环境是B,那么Y 措施是恰当的。美国学者菲德勒,就是这种权变理论的研究者之一。他把权变理论运用于领导模式研究。提出了权变领导模式(Contingency Leadership Model)。至今这一模式依然在有关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51年,他移居伊利诺伊州,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群体效能实验室主任。1969年,菲德勒前往华盛顿大学,担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同时兼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比利时鲁汉大学客座教授。菲德勒的理论成果主要反映在他的一百多篇论文和四部学术著作中,其中的代表性论文包括《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7)、《领导效率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1968)、《如何使领导更有效率:对老问题的新解答》(1972)、《领导方式训练和经验的效果:对一种权变模型的说明》(1972)、《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1976),以及《领导方式与有效管理》(1974,与马丁?切默斯合著)等。其中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65年9-10月号的《让工作适应管理者》,是菲德勒首次提出权变领导模式的论文,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基本思想。领导风格和LPC问卷 领导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解释,都离不开部下,没有部下,领导就什么都不是。领导风格的差异,其实质就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差异。用大棒驱使部下是一种风格,用胡萝卜诱导部下是另一种风格。在这两种风格之间,还可以细分出数量不等的中间类型。一般来说,动不动就挥舞着大棒的领导者,其行为多数带有专断性,目标指向也倾向于完成工作;而时不时拿出胡萝卜诱惑人的领导者,其行为多数带有参与性,目标指向也倾向于人际关系。所谓的独裁与民主、工作导向与关系导向,都是对领导风格的二分式归类。 显然,这种二分式归类有着简单化的嫌疑。现实中的领导,往往不是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状态,而是处于两极之间的过渡状态。另外,这种二分式归类还忽略了相应的前提。例如,领导与部下是对立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本质前提。如果是对立关系,那么,领导者的行为宗旨是控制部下,拿起大棒是表现威严,拿起胡萝卜则是表现伪善。而如果是合作关系,那么,领导者的行为宗旨是激励部下,拿起大棒是为了工作,拿起胡萝卜是为了友好。不过,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人进行了相应研究,所以不在菲德勒的关注范围之列。菲德勒关心的是,如何从实证的角度,对两种领导风格进行准确判断。

权变理论

一、概念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Approach/Contingency Theory)又称应变理论、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二、权变理论发展综述 权变理论是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

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权变理论的出现意味着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步。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权变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理论,更不如说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技术;与其说它是一门科学,更不如说它是一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及其运用 摘要:介绍了领导理论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描述了领导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极其五种重要的权变模型,并应用领导权变理论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领导权变理论 一.领导理论概述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1]。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近半个世纪以来,领导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人们一般将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按照时间的顺序,也有许多学者把这个三个方面分成先后的三个阶段。特质理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流行,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个性特点,旨在分离出一种或几种领导者具备而非领导者不具备的特质。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但是而后研究者后来纷纷认定仅仅依靠特质并不能充分解释有效的领导,完全基于特质的解释忽视了领导者与下属的相互关系以及情景因素。因此,在20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叶,有关领导的研究集中在探讨领导者偏好的行为风格上,即领导行为理论,此时的研究者探讨的是有效的领导者在行为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如艾奥瓦大学、俄亥俄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以及管理放个理论等。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领导成功与否比领导者特质和行为更为复杂,这使地人们开始注意情境因素在有效领导中的影响,权变领导理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权变领导理论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它综合了特质和行为理论,并且能够解释非常复杂的领导现象,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二.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费德勒模型 最早对领导权变理论做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他于1962 年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即费德勒的权变模型。该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恰当匹配:其一是与下属发生相互作用的领导者风格;其二是领导者能够控制和影响情境的程度[3]。该模型假设在不同的情境中总会有某种领导风格最为有效。

简述费德勒权变理论与情境领导

简述费德勒权变理论与情境领导 一,权变理论变项 (一)领导型式 1.高LPC-关系导向型 2.低LPC-工作导向型 3.中度LPC-社会独立型 (二)情境因素 1.领导者与部属之关系 2.任务结构 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 二,理论架构 (一)在非常有利情境(高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的领导者即能兼顾与部属关系和工作的要求,而比关系导向的领导者更具效能. (二)在中度有利情境(中度控制情境)下强调增进彼此关系的关系导向领导,要比工作导向领导更占优势,而其领导效能也较高. (三)在非常不利的情境(低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者效能较佳. 赫塞一布兰査德情境领导模型理论 领导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早期的研究集中在领导特质上,热衷于探讨具备什么素质才可以当领导。20世纪,随着治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开始了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但是,对领导环境与对象的研究依然薄弱。在这一方面,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模型做出了新的贡献。 保罗·赫塞(Paul Hersey)一生致力于领导力研究。1969年,他同肯·布兰查德(Ken H. Blanchard,也译为布兰佳)合著《组织行为学》(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一书,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这本书在工商界与学术界反响巨大,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广为传播。借助这一东风,1975年保罗·赫塞创建了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并正式注册了情境领导(Situational Leadership R)这一商标。所以,人们也把情境领导模型称为“赫塞-布兰查德模型”。赫塞曾经两次来华,2005年6月,还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领导力大师论坛上传经布道。据说,在他的研究中心里,培训过一百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个企业的上千万名职业经理。布兰查德是他创办的布兰查德咨询培训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精神官”,他的公司不断推出一本本的快餐式治理读物。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约翰逊,就是布兰查德的合作者之一。作为治理咨询业的成功人士,赫塞和布兰查德二人搅动的不是理论深水区,而是实业领域的感官神经。 假如说,赫塞尚比较侧重于理论性探讨,那么,他的合作者布兰查德则是一位世界闻名的治理畅销书作家,他善于用传神的故事介绍治理学知识,拥有将繁琐的文章变得通俗易懂的诀窍,其最有名的普及读物莫过于《一分钟经理》(The One Minute Manager)。这本小册子影响了无数经理人的领导风格。当然,赫塞也不是干巴巴的学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一:菲德勒的生平与著述 菲德勒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权变领导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上公认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绩效问题的研究权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组织管理学,尤其是领导科学方面的研究。菲德勒著述颇丰,其较著名的著作有《领导效能论》,《领导效率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使领导更有效率?对老问题的新解答》,《领导方式训练和经验的效果:对一种权变模型的说明》,《领导方式和管理效率》,《领导效能新论》等,菲德勒还获得了多项科学和职业荣誉。 二: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衰严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领导者的领导绩效也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领导者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绩,必须重视对环境的研究,此前,各种领导理论着重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人事和组织结构,很少涉及环境对组织及领导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帮助各种社会组织解决环境变化给他们及其领导者带来的困难。这就成了权变领导模式产生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此外,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人们很难辨别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性差异,这时,如果不采取情境性的观点,不研究特定群体中的特定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价值观,就无法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领导效率问题,这些因素也成为全变领导模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式的理论渊源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也是在广泛吸收各种领导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他的权变领导模式是在吸收了特质论和行为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西方的领导科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制研究阶段,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征,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当,担任领导者。最早的人格特质理论主张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由于其具有非凡的人格特质,人们将这种理论称之为传统特质理论。其次是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发展,研究者们的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的行为或领导方式,了解一个领导人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好。理论研究是第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领导的特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一个组织的成败。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还受到情境论的影响,他的“情景控制”与“情境论”的环境变量有很多相同之处。情境论极为重视组织结构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强调组织沟通系统和工作与设计任务。工作绩效是根据组织目标完成的客观情况进行评估的,人员的提升是依据其工作绩效而非人际关系的优劣。菲德勒对情景因素进行了划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情境控制”的标准尺度。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1922——)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权变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上公认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绩效问题的研究权威,正如他本人所说,权变模式并不是全新的。他是在广泛吸收多种领导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创造的,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是在吸收了特质论和行为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权变理论学派是在70年代形成的一个管理学派,他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他们也认为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的变化而相应地作改变。这开创了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保持不变而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了,因此管理方式就要改变。当管理对象发生变化而其他的两个没有改变时,管理所施加影响和作用的接受者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因此管理方式也要改变。总之,在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就要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菲德勒权变理论的思想核心就是:改变环境以改变领导的思想。一个组织的成功和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寻找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环境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人员的才能。要求企业进行权变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的环境进行着不断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会变大或者变小,企业或者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或者也会退回到一个旧的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竞争对手可能采取了一项新的举措,企业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环境来进行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很多情况都在变化,管理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 菲德勒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菲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菲德勒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菲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菲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菲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菲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菲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

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读后感

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读后感 菲德勒认为能够决定领导者领导效果的是环境条件,他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领导效果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简单地概括,当环境条件非常有利或者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工作导向型的领导者容易取得成效;如果环境条件处于中等有利情况下,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者容易取得成效。领导效果取决于环境条件,而影响环境条件的根本因素有三个,他据此得出三个最为重要的结论:第一,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这是指下属对其领导人的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吸引力。通俗地说,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 第二,职位权力。即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其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用、解雇、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这一地位是由领导者对其下属的实有权力所决定的。假定一位部门经理有权聘用或开除本部门的员工,那么他在这个部门中就比上级经理的地位权力还要大,因为上级经理一般并不直接聘用或开除一个部门的员工。 第三,任务的具体化。这是指下属担任的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是否能够让下属明确他所承担的任务的上下所属的关系。 根据这三种因素的情况,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具体化程度,职位权力或强或弱,菲德勒将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划分为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其中,三个条件齐备是最有利的环境,三个条件都缺少是最不利的环境,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菲德勒理论核心的部分,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改变领导风格比改变环境条件要困难得多。按照菲德勒的说法,领导风格是很难改变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你可以调整环境条件,让环境条件适合领导者的风格。 菲德勒从领导风格入手,但是并没有局限在领导风格当中,他很明确地知道,没有什么固定的最优领导方式,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关键是要与环境情景相适应,即应当根据领导者的个性及其面临的组织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菲德勒指出,适用于任何环境的独一无二的最佳领导风格是不存在的,某种领导风格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的理论对其后的领导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则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观察今天的领导成效给予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局限:并非所有验证性案例研究都支持此结论;LPC打分法不够精确,带有一定任意性;未能提示LPC所反映的个性是怎样影响领导效果的。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弗雷德·菲德勒,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他从1951年起由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方面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 7),《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以及《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等。 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 首先,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三个环境因素: 1.领导者——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

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因此他为发现这种基本风格而设计了最不喜欢同事( lpc)调查问卷,问卷由16组对应形容词构成。作答者要先回想一下自己共过事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在16组形容词中按 1-8等级对他进行评估。如果以相对积极的词汇描述最不喜欢同事(lpc得分高),则作答者很乐于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关系取向型。相反,如果对最不喜欢同事看法很消极,则说明作答者可能更关注生产,就称为任务取向型。菲德勒运用lpc问卷将绝大多数作答者划分为两种领导风格,也有一小部分处于两者之间,很难勾勒。

权变管理理论的应用

浅谈菲德勒的权变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入,管理愈来愈呈出现复杂化的趋势,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应用环境千差万别。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的大举进入使得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同时又面临着失去本土竞争力的危险,中国企业也在纷纷寻找走出去的路径和模式。菲德勒提出的“权变管理理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分析菲德勒的权变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者树立权变管理意识,掌握权变管理方法,解决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菲德勒的权变管理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 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捉摸不定。为适应这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复杂化, 权变理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菲德勒。弗雷德?菲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他从1951年起由管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方面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菲德勒的理论对以后领导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1965年9-10日号(第43卷第5期)哈佛商务评论杂志上的《让工作适合管理者》是菲德勒第一篇系统阐述领导理论的论文。他认为,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最好方法, 相反, 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掌握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 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作灵活的变通。此外, 管理者还要能够归纳出管理中的情景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所组成, 它们又有多少种存在状态, 又有多少种不同管理方法。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菲德勒权变理论的思想核心就是,改变环境以改变领导的思想。一个组织的成功和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寻找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环境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人员的才能。要求企业进行权变管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的环境进行着不断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会变大或者变小,企业或者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或者也会退回到一个旧的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竞争对手可能采取了一项新的举措,企业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环境来进行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很多情况都在变化,管理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权变管理”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中所提倡的普遍性管理原理。“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这种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变管理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适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者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外部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决定采用哪些适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二、权变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 1.管理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权变”的特征,才能在企业中更好的加以应用 菲德勒首先从管理风格入手进行研究,他定义的管理是指一种人际关系,是指某一个人指挥、协调和监督其他人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特别是在所谓“交互影响的工作群体”中这一

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之我见 领导权变理论中“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一、权变理论简述 (一)权变理论兴起的背景介绍 1、权变理论兴起的时间:20 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 2、时代背景介绍: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 (二)权变理论的中心思想 1、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2、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3、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三)制约权变理论的因素 ·组织规模; ·组织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组织资源与经营活动的差距; ·管理人员对员工先入为主的假想; ·战略; ·科技,等。 (四)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 ?超Y理论:1970年由美国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 (J.W.Lorscn)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

由费德勒权变领导理论得到的启示

管理与其说是一门理论,更不如说是一项的技术;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的管理模式,所以说,管理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学问。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 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多数情况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心理学家费德勒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有效组织不仅与其所处环境相适,组织内部的次级系统之间也存在这种适应性。只有当组织形式设计适当、组织的管理风格既适应组织任务所需,又贴近组织属性的时候,组织各项所需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据费德勒的理论说明领导理论需要随机应变,在一定情境之下某种领导方式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绝对”,没有理论绝对符合情境,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性,这也就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能只根据领导者以前的领导工作成绩来预测他现在能否领导得好,还应了解他以前的工作类型同现在的工作类型是否相同。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不仅取决于个的品质、才能,还取决于他所处

的环境,因此,领导行为应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情境因素,费德勒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工作任务的结构。 3.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 我不能说费德勒的理论具有权威性,毕竟后来人也对他的理论做了不少补充。但这几个方面概括的很准,我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组织里,领导者对下属的关心、爱护程度对履行领导职能是很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可以由组织控制,而上下级关系是组织无法控制的。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公司利益,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果,必须要有较好的领导方式,要使得团队成员与领导之间除了利益关系之外有更深层次的感情,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等。感情之外,工作任务的分配也相当重要,当工作任务本身十分明确,组织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时,领导者对工作过程易于控制,整个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向就更加明确。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有与成员打成一片的,也有高高在上威严谨慎的,不论怎样的形式,都要有明确的职位权力,太强势,太软弱都是不合适的,所以领导者拥有明确的职位权力时,组织成员才会更顺从他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既然是领导人就要明确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威严 我觉得这三方面的情境因素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领导者和成员就是一个公司的全部,如果处理不善,公司就很难运营。领导者具有包括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很多情况下领导人需要对每个

菲德勒的权变管理思想

菲德勒的权变管理思想(1965) ---------------------------------------------------------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他从1951年起由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方面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7),《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以及《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等。 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 首先,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三个环境因素: 1.领导者一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 2.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 3.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因此他为发现这种基本风格而设计了最不喜欢同事(LPC)调查问卷,问卷由16组对应形容词构成。作答者要先回想一下自己共过事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在16组形容词中按1-8等级对他进行评估。如果以相对积极

领导权变理论2: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知识点5 领导权变理论2: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管理学原理》 第六章 领导职能

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费德勒权变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费德勒经过15年 的研究于1967年提出的。“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是其理论的核心 思想,该理论认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 格和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之间的合理匹配。

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领导方式 LPC评分表的测试项目包括: 令人愉快8、7、6、5、4、3、2、1、令人讨厌 不友好1、2、3、4、5、6、7、8、友好 抱认可态度8、7、6、5、4、3、2、1、抱拒绝态度 使人失望1、2、3、4、5、6、7、8、对人有帮助 热心8、7、6、5、4、3、2、1、不热心 紧张1、2、3、4、5、6、7、8、松弛 关系密切8、7、6、5、4、3、2、1、关系疏远 冷淡1、2、3、4、5、6、7、8、热情 善于合作8、7、6、5、4、3、2、1、不善于合作 怀有敌意8、7、6、5、4、3、2、1、支持态度 有趣8、7、6、5、4、3、2、1、乏味 争吵8、7、6、5、4、3、2、1、和睦 自信8、7、6、5、4、3、2、1、犹豫 无效1、2、3、4、5、6、7、8、有效 欢快8、7、6、5、4、3、2、1、忧郁 谨小慎微1、2、3、4、5、6、7、8、坦率开朗

指领导者与其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如 果双方高度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友 好,则相互关系是好的;反之,则是差的。 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任务结构: 指组织工作的程序化、明确化程度,如工作的目标、方法、步骤等是否清楚,有无含糊 不清之处等。如果工作是例行的、明确、容易 理解以及有章可循的,则任务结构属于明确的 或高的;反之,则属于不明确或低的。 职位权力: 指领导者的职位所能提供的权力、 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 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员解雇、晋升和报酬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学派论述 [摘要]:权变管理理论是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盛行于七八十年代的一种管理理论。本文主要从权变理论学派产生的背景,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及权变理论的主要代表思想来介绍权变理论。最后通过对权变理论学派的认识提出对这种思想的评价。 1.权变理论学派及其基本思想 权变理论也称为随机应变法、情景决定论、形势决定论等等。1969年美国人保罗.劳伦斯(Paul https://www.doczj.com/doc/465389287.html,wrence)和杰伊.洛希(Jay W.Lorch)的合著《组织与环境》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组织管理的权变原理,代表着权变理论的正式形成。 权变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普遍适用的万能的管理方法是不存在的。、 2.权变理论学派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 3.权变理论的提出及代表人物 管理权变理论初步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源于两大领域:组织结构研究和领导方式研究。学者们通过对这两大领域的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权变观点。到了七十年代,以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各种管理权变学说进行整合和规范化,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标志着管理权变理论的最终形成。与此同时,权变理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诸如战略、计划、决策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管理理论。下面对不同领域的权变理论思想代表人物作以叙述。 3.1 组织结构研究 3.1.1 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 英国女管理学家。1953—1957年间,通过对英国东南爱舍克斯地区的1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先后发表和出版了《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1958)、《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1965)、《工业组织:行为与控制》(1970)等文章和著作。重点阐述了技术与组织结构的权变观。主要思想为:a.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可以从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得到解释。特别是工艺技术方面的因素,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关键性的影响。b.否认某种最佳管理方式的存在,反对把管理中的原则作为普遍适用的原则。 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符合企业环境的管理方式。 3.1.2 汤.伯恩斯(Tom Burns)和斯托克(G.M.Stalker) 二人合著的代表作《改革中的管理》(1968,第二版)中提出:a.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管理方法不同。b.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于某些环境因素,特别是技术发展速度和市场变化速度。企业对组织结构的选择必须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决不能说那种结构优于另一种结构。 3.1.3 埃里克.特里斯特(Eric Trist)

浅析费德勒权变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 副本

【摘要】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绩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本文介绍了权变理论的观点、研究领域等观点,重点突出了基于费德勒权变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费德勒权变管理理论的指导转变企业领导模式,将会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模式的突破。 【关键词】费德勒权变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管理者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入,管理愈来愈呈出现复杂化的趋势,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应用环境千差万别。特别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的大举进入使得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同时又面临着失去本土竞争力的危险,中国企业也在纷纷寻找走出去的路径和模式。菲德勒提出的“权变管理理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分析菲德勒的权变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者树立权变管理意识,掌握权变管理方法,解决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相关概述 (一)费德勒权变管理理论 所谓权变,是指活动主体根据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发生的变化,更新已有的思维模式,提出针对性措施、策略,以适应该环境变化的需要,做到随机应变的行为方式。西方权变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罗伯特.坦南鲍姆和沃伦·斯密特领导行为连续模式,菲德勒的权变模式,弗隆和耶顿、克里斯·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以及科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中,以菲德勒的权变模式最为经典。 菲德勒在其提出的权变领导理论中认为,能够对领导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活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关键因素在于环境条件,当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则领导者的领导原则和方法等变量因素也随之变化。也就是说,领导方式的有效与否、领导能力的强弱囿于既定的环境。而对领导者来说,环境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被领导者、环境以及领导者自身的素质,若用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F代表被领导者,E代表环境的话,那么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可描述为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早期一些领导学家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卢因的三种领导风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等;第三,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 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 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 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 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F.Fiedler)。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 15年调查之后,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