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1、鸦片战争前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

编)

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文宗教

报纸1815 (英)米怜、

梁发

马六甲1、阐发基督教教义;

2、传输知识、砥砺道德。

1、尊重读者心理,将基督

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

2、文体丰富多样。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

传》

同上1823 (英)麦都思巴达维亚《依泾杂说》同上1828 澳门《天下新闻》同上1828 (英)纪德马六甲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同上1833 (普)郭士立广州1、内容仍主要有宗教、道

德、科学三部分,但宗教内

容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

是明显贯穿西方文化先进、

中国文化落后的宣传;2、

重视言论,每期必有,回答

外国人在华遇到的各种问

题;3、设有新闻专栏,以

国际新闻为主;4、第一次

摘录《京报》,刊登行情物

价;5、创造“编者按”形

式;6、最早刊登社会新闻。

1、传教已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是要消除中国人盲目

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逐渐脱离宗教报刊的性

质,成为位西方列强侵略中

国摇旗呐喊的舆论工具。

3、内容和形式已具备近代

报刊的特征。

《各国消息》同上1838 (英)麦都思

《蜜蜂华报》外文(葡)

报纸

1822 澳门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广州纪录报》外文(英)

报纸1827 (英)马地臣广州全面介绍中国商业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为殖民者服

务。

当时广州外文报纸中影响

最大的。

《中国丛报》同上1832 (美)裨治文广州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地理等各方面

的情况。这一批在华外文报刊中内容最丰富、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鲜明地鼓动列强侵华。

《广州周报》同上1835 中国第一章出版号外的报

2、鸦片战争后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

编)

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

《字林西报》外文(英)

报纸1850 (英)字林洋

行(奚安门)

上海1、重视言论,就中外关系、

中国政府和其它社会时政

1、商业性质,但具有鲜明

的政治倾向性。

问题发表看法,反映英国政府立场;2、新闻来源广,内容丰富;3、历任主笔和编辑大都参加过“掠奇”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活动;4、具有鲜明的反华、仇视中国革命的倾向。2、原为1850年字林洋行创办的《北华捷报》,1864年字林洋行创办《字林西报》,《北》成为《字》的周末版;到1951年停刊,出版长达101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万国公报》中文宗教报

纸1868 (美)林乐知上海1、介绍中国及其他国家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

方面的情况;2、介绍西方

文明,宣扬改良变法。

1、原名《教会新报》,1874

年改名为《万国公报》,由

一份宗教报纸逐渐转变为

时事综合性报刊。2、维新

变法运动中影响很大,深受

中国上层欢迎,力图将中国

纳入西方殖民体系。

《上海新报》中文商业报

刊1861 (英)字林洋

上海

《申报》中文商业报

刊1872 美查上海1、改变《上海新报》没有

言论的传统,注重言论;2、

注重新闻报道,新闻来源广

泛、内容丰富;3、重视文

艺副刊(《瀛寰琐记》)和广

告。

1、标志着这一时期外国人

在华办报进入高潮。2、以

吸引读者为目的,努力提高

销量,竞争性强。3、现代

报刊新闻、评论、副刊、广

告四大要素均已具备。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昭文新报》中文报纸1873 艾小梅汉口奇闻轶事、诗词杂作国人在国内最早创办的报纸

《循环日报》中文政论报

纸1874 王韬香港1、政治方面呼吁改良,反对封

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2、经

济方面,主张发展中国资本主义

经济。

1、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

的综合性报纸,王韬是我国第

一位报刊政论家。2、形成了

报刊政论文体。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维新派报刊1895 康有为、梁启超、麦孟

北京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政治、经济、

军事、文教等)

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中外纪

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

《强学报》同上1896 康有为、徐勤、何树龄上海同上上海强学会机关报,政治倾向

比《万国公报》更鲜明,影响

更大。

《时务报》同上1896 黄遵宪、梁启超、汪康

年上海1、同上;2、刊登梁启超《变

法通议》,成为维新运动纲领性

文件。

1、在这一时期的维新派报刊

中影响最大。2、促成国人办

报的第一个高潮。

《知新报》同上1897 康有为澳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地处澳门,言论更为激烈。《湘学报》同上1897 唐才常长沙同上文字艰深,不利普及。《湘报》同上1898 谭嗣同、唐才常长沙同上,发表了大量谭嗣同的政论

文章。

更为激进,影响更为深广。

《国闻报》同上1897 严复、王修植、夏曾佑、

杭辛斋天津1、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特别

重视翻译外国书报。

同上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1、同盟会成立前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清议报》改良派报刊1898 梁启超日本

横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以保皇

为核心内容。

宣传带有一定的民主成分。

《新民丛报》同上1902 梁启超横滨1、“开民智,造新民”;

2、大量宣传西方各学科学说。1、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刊。2、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1903年后不再谈革命,倾向保守。

《时报》同上1904 康有为、梁启超上海1、评论专栏《时评》;2、专门刊

登文学作品的“附张”;3、报刊版

式改革。是维新派戊戌变法后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大公报》同上1902 英敛之天津以“敢言”著称。

《京话日报》同上1904 彭翼仲北京在北京影响较大的改良报刊。

《中国日报》资产阶级革

命派报刊1900 孙中山、陈少白香港1、宣传反帝爱国;2、宣传反满和

反对民族压迫;3、宣传资产阶级

“民权”思想;4、报道革命党人

的武装起义;5、预保皇报刊展开

论战;6、副刊“鼓吹录”。

1、兴中会机关报,是资产阶

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2、不仅是革命的舆论宣传机

关,还是重要的活动联络机

构。

《开智录》同上1900 郑贯公横滨留日学生革命报刊。

《译书汇编》同上1900 戢翼翚、杨廷栋等东京同上

《国民报》同上1901 秦力山等东京同上。

《大陆》同上1902 戢翼翚上海革命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刊。

《苏报》同上1896 胡璋、陈范、章士钊上海原为市民报,1900年陈范任馆长后

走上进步道路;1903年章士钊任主

编后大量发表章太炎、邹容、蔡元

培撰写的革命文章。影响极大,尤以“苏报案”而闻名

2、同盟会成立后

《民报》同上1905 孙中山、胡汉民、

章太炎、汪精卫东京在发刊词中详尽阐述了“三民

主义”和“十六字纲领”。

1、同盟会机关报,最有影响的革

命派报刊。2、与保皇派《新闻丛

报》展开激烈论战。3、掀起国人

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神州日报》同上1907 于右任上海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大量

报道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革命派在国内的第一份大型日报。《民呼日报》同上1909 于右任上海言论激烈,强烈呼吁反帝反封建。《民吁日报》同上1909 于右任上海同上

《民立报》同上1910 于右任上海以上三报合称“竖三民”。同上

《中国女报》同上1907 秋瑾上海提倡女学,倾向革命。

《大江报》同上1910 詹大悲、何海鸣武汉不少文章反映新军疾苦。以1911“大江报案”而闻名。《大汉报》同上1911 胡石庵武汉武昌起义后国内第一张革命报纸。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这是与改良派的根本区别。

(2)十分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性。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业务的发展:

(1)新闻报道方面。我国近代早期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不受重视;辛亥革命时期各报对新闻都很重视。

(2)报纸编排方面。这一时期对开报纸越来越多,且大多用白报纸两面印刷。

(3)新闻评论方面,时事短评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新闻评论形式的一项重大发展;文前按、文中按、编后等现代报纸常用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普遍采用。

(4)副刊得到确立。

(5)新闻图画和新闻摄影。

(6)发行与广告方面。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为“五四”以后报刊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的报业(1915—1920前后)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创办地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新青年》前期为民主

主义刊物,后

转变为社会

主义刊物1915 陈独秀上海第一阶段(1915—1918):1、

提倡民主,政治上反对封建专

制,思想上反对旧礼教旧道

德;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愚昧和盲从;3、主张文学革

命,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

对旧文学、文言文。

第二阶段(1918—1920):宣

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

第三阶段(1920—1922):成

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下的

社会主义刊物和中共成立后

的理论刊物。

第一阶段为激进民主主义刊物,

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蔡元培,担任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

之进京。第二阶段随着李大钊《庶

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的发表,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

过渡。第三阶段改组成为中共的机

关刊物。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刊

物。曾和《共产党》一起进行过反

对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宣

传斗争。

《每周评论》前期为民主

主义刊物,后

转变为改良

刊物1918 陈独秀、李大钊北京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政

治态度不明显,甚至自相矛

盾;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至六三运

动):集中报道和宣传五四运

动;

第三阶段(六三以后):蜕变

为改良主义刊物。

前期积极配合了《新青年》的文学

革命宣传;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和宣

传在当时影响非常大。胡适担任主

编后与《新青年》开展了“问题与

主义之争”。

《湘江评论》进步学生刊

物1919 毛泽东长沙发表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

合》。

在当时南方的学生报刊中影响最

大。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同上1919 周恩来天津发表了大量周恩来的文章。在当时北方的学生报刊中影响最

大。

《共产党》社会主义刊

物1920 李达上海曾和《新青年》一起开展反对伪社

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斗争。

《劳动界》工人刊物1920 上海共产主义小

上海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劳动音》同上1920 北京共产主义小

北京深刻揭露工人阶级悲惨境遇。

《劳动者》同上1920 广州共产主义小

广州动员工人起来推翻旧社会。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重要报人、记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周恩来。

四大副刊:1、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持;2、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

悟》,邵力子主持;3、北京《京报》副刊,孙伏园主持;4、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报刊业务的改革和新闻教育的出现:

(1)副刊的重大改革:四大副刊。

(2)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1898年《无锡白话报》是最早的白话报刊。

(3)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胡政之到法国采访巴黎和会,使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瞿秋白的俄国之旅,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4)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发端。邵飘萍倡议,蔡元培支持;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任导师。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第五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报刊(1921—1927)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地点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向导》社会主义报

刊1922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

上海1、一创办即投入反帝宣传;2、

大力进行反封建宣传;3、促

进国共合作,积极宣传建立各

阶级统一战线;4、与各种反

动思潮斗争。

1、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机关报。

2、侧重与实践动员和理论分析,

五卅运动期间与《热血日报》配合

宣传。3、北伐期间也进行了宣传,

但受到右倾机会主义影响。

《前锋》同上1923 瞿秋白上海《新青年》同上1923 瞿秋白广州

《先驱》共青团报刊1922 邓中夏、刘仁静北京广泛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苏俄

革命,报道各地青年运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青年》同上1923 恽代英、萧楚女上海1、反帝反军阀宣传;

2、与各种错误思潮斗争;

3、讨论青年的学习、生活、

情感等各种问题。1、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当时影响最大的青年报刊。

2、北伐战争中积极宣传北伐的意义,报道各地工农运动,影响极大。

《劳动周刊》工人报刊1921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机关报《工人周刊》同上1921 邓中夏、罗章龙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机关报

《政治周报》统一战线报

刊1925 毛泽东广州大力进行批判国民党右派的

宣传。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报;

善于“用事实说话”。

《中国农民》同上1926 毛泽东广州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报刊。《农民运动》同上1926 毛泽东广州同上

《中国军人》同上1925 王一飞广州

《热血日报》社会主义报

刊1925 瞿秋白上海1、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

2、揭露军阀的卖国行为;

3、批评大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五卅运动”中应时而生,侧重于

实际动员,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

报纸之一。

《中国工人》工人报刊1924 罗章龙上海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刊

《世界日报》民族资产阶

级报刊1925 成舍我北京1、《世界日报》以吸引读者、

扩大影响、增加广告为宗旨。

2、《世界晚报》增设教育专栏。

3、《世界画报》大量刊登新闻

摄影和图片。

由1924至1925成舍我先后创办的

《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

画报》组成,是当时北京影响最大

的资产阶级报刊。

《大公报》同上1902 英敛之天津原为改良派报纸,后沦为亲日报

刊,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

鸾成立新记公司后买入,以“吴鼎

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

的文章”发展为影响很大的资产阶

级大报。

《申报》同上1872 (英)美查上海原为外文商业报纸,1912年史量才

购入后苦心经营,逐渐发展成为上

海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纸。《新闻报》同上1893 (英)丹福士上海汪汉溪任经理后发展迅速。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罗章龙、成舍我、张季鸾

第六阶段:十年内战期间的报刊业(1927—1937)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地点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中央日报》国民党报刊1927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汉口反共反人民宣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布尔塞维克》社会主义报

刊1927 瞿秋白上海1、揭露国民党背叛革命和建

立封建军阀统治的真面目;

2、宣传党领导下各地人民反

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3、批判国民党改组派和托陈

取消派的宣传。

中共这一时期的第一份理论机关

报,影响极大。

《红旗》同上1928 恽代英、李立三等上海中共另一个政治机关报,1930年与

《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上海报》同上1929 李求实上海面向工人的通俗小型报,影响很大

《红色中华》同上1931 周以栗江西

瑞金1、配合党中央工作,宣传建

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

2、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为,

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

工农民主政权机关报,影响极大。

《红星报》同上1931 邓小平、陆定一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青年实话》同上193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瑞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报

《斗争》同上1933 中共红色区域中央

瑞金宣传上受到王明左倾路线影响。《救国时报》同上1935 吴玉章巴黎

《立报》民族资产阶

级报刊

1935 成舍我上海小型通俗报刊,影响极大。

《生活》民主主义周

刊1925 邹韬奋上海1、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

2、刊登贴近生活,“有价值、

有趣味”的内容;

3、设立“读者信箱”,为读者

解答各类问题。

1、原为上海职教社机关刊物,1926

年邹韬奋购入后从内容到形式都

锐意改革,成为社会影响广泛的进

步刊物。

2、“九.一八”后逐渐发展为抗日救

亡的社会主义刊物。

《大众生活》同上1935 邹韬奋上海宣传抗日救亡,支持学生运动当时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生活日报》同上1936 邹韬奋上海同上

《抗战》同上1937 邹韬奋上海1938年与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

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韬奋

主编,影响极大。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邹韬奋、史量才、斯诺、范长江

第七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报业(1937—1945)

报刊名性质时间创办人(主编)地点主要内容评价及相关情况

《新中华报》社会主义报刊1937 前期为周以栗,后期为

博古。延安宣传共产党抗战方针,抨击国

民党妥协退让政策。

前身为《红色中华》,陕甘宁边

区机关报,1939年成为中共中央

机关报。

《解放》同上1937 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共产党人》同上1930 延安1、以党的建设为中心;

2、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提出统

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为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党内刊物

《解放日报》同上1941 博古、杨松、陆定一延安早期存在的问题:1、社论天天

有但质量不高;2、版面上一版

国际、二版国内、三版边区、四

版本地;3、对党的中心工作配

合不力,宣传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不够积极;4、文风上存在严重

的“党八股”。

1942年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1、改版:(1)社论不必天天有,

注重质量;(2)版面安排为一版

敌后抗日根据地要闻,二版陕甘

宁边区和国内新闻,三版国际,

四版副刊和专论(3)文风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

2、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

传整风运动。

3、积极报道和宣传大生产运动。

4、成功反击了国民党第三次反

共高潮。

5、有效带动其它报纸的改革。

6、确立“全党办报”的思想,

奠定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

础。

《新华日报》(华北版)同上1939 何云山西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机关

《晋察冀日

报》

同上1940 邓拓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机关报

《抗战日报》同上1940 山西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机关报《大众日报》同上1939 山东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机关报《江淮日报》同上1940 江苏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机关报

《救亡日报》中共领导下的

统一战线报刊1937 郭沫若、夏衍上海坚持团结抗战方针,及时报道

战况、分析战局,副刊刊登抗

战文艺作品。

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报

《抗战》同上1937 邹韬奋上海

《群众》社会主义报刊1937 汉口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份报

《新华日报》同上1938 汉口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

播马克思主义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1938年迁至重庆后在周恩来领导下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长期坚决的斗争:1、与国民党反动新闻检查制度斗争;2、与国民党封锁消息源斗争;3、与国民党破坏报纸发行斗争。

通过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组织一支团结战斗的队伍;3、坚持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4、开展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工作;

5、坚持真实报道;

6、坚持精益求精的编印质量。

《译报》抗日民主报刊1937 夏衍上海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揭露国民

党、汪伪政权妥协投降行为。1938年更名为《每日译报》,曾出版《译报周刊》,影响极大。

《文汇报》同上1938 严宝礼上海以英商克明名义出版。

这一时期重要的报人、记者:夏衍、郭沫若、陆定一、邓拓

*新华社的发展历程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建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停止对外广播——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文字广播,由任质斌主持——1936年先后由向仲华、廖承志负责——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由博古兼任——1939年与《新中华报》分立,由向仲华任社长——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在陕北进行抗日宣传——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转移到陕北瓦窑堡继续工作——1947年4月第二次转移,大部分人员随廖承志社长转移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接管太行临时总社的工作,小部分人员随范长江,和中共中央一起转战陕北,出色完成宣传任务——1948年3月中央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6月新华社三股力量在平山会合——1948年第三大战役打响,新华社各总分社迅速及时进行了报道——1949年3月25日迁至北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人民新闻事业初步建立,成为集中统一的全国性通讯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宣传任务,规模不断扩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期间,配合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报道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重要事件——1952—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确立了自己“消息总汇”的重要机构和功能,加强对记者新闻写作的培训,改进技术设备,配合中央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宣传;经济报道多、力度大,尤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大型工程、先进人物的报道非常有影响;政治报道主要有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的报道;国际报道主要宣传了万隆会议;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宣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同时也在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错误——1956年全国新闻改革中确立了要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制定了12年发展规划;在国内报道方面,注重提高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1957—1961年为反右、大跃进进行了错误宣传——1961年开始进行调整,修正了原规划中高指标的部分,使其计划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经过调整后发展较快,尤其是对外报道——文革中的错误宣传、沦为四人帮的工具——文革结束,参与了新闻界的拨乱反正工作、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80年代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报道,恢复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更加注重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80年代后期积极参与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伴随党的中心工作,进入深化改革新时期;在新闻报道宣传方面,重大事件报道有声有色,日常报道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注重服务功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在事业建设方面,发挥新闻通讯社自身优势,努力提高报道质量;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商品经济大

潮中更加注重对记者作风的要求;技术设备等方面也有较大改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历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计划筹办——1940年中共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1940年12月30日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播音,时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因器材故障停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恢复播音——抗战胜利后进一步发展,在收复区东北各地建立广播电台、接管并重建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初具规模——抗战胜利至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延安台一方面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和平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发动内战,企图建立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号召人民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坚持报道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让广大国统区人民和国民党官兵了解解放区、共产党。宣传卓有成效,一些国民党官兵投诚。同时,还加强了业务建设,将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颁布《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对人民广播的作用、任务、内容、方式、新闻来源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初步掌握了广播传播规律——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14日延安台随中央迁至陕北瓦窑堡继续播音,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同年3月底开始第二次转移,迁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继续播音——在太行期间,加强了政治宣传和军事宣传,开办了《对国民党军广播》,注重从政治上瓦解分化敌军,积极支援国统区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支持“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宣传卓有成效——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的解放区土改中出现“左”倾错误,及时得到了纠正——1948年5月进行了第三次转移,随中央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冬三大战役打响后积极进行了配合宣传——三大战役结束后,着重揭露国民党玩弄的“和平”手腕,号召人民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建立真正的和平统一的新中国——1949年3月详尽报道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平山期间在广播建设和宣传业务上有了改进:首先明确了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毛、刘的谈话),为以后广播由农村转入城市作了充分准备;其次加强了新闻工作干部的培训;第三加强了对广播的管理;最后制定了有关广播的政策——1949年3月迁至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具有中央台的职能,并已形成以北平台为核心的人民广播网——同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北平台进行了播报,各地广播电台转播——同年6月3日广播管理处成立,北平台脱离新华社领导,成为独立的新闻宣传机构——1949年10月一日开国大典,北京台进行实况广播,各地广播电台转播,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实况广播。

第八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46—1949)

一、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1、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中心的转移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虽国民党政府“还都”,从重庆返回南京、上海一带。国民党当局乘“接收”日伪地区之机抢占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同时不顾一切地去抢夺各地日伪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文化设施,为反共反人民和发动大规模内战作准备。国民党为了强化“党营”广播,又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一些广播电台,使其规模有所扩大和发展。

(2)在报刊方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极力发展起党营报刊。

(3)1946年5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播音后,继续鼓吹内战、独裁政策。为同国民党反动的新闻宣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战胜利后不久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

(4)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也纷纷创刊或复刊报纸。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工作者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许多斗争。1945年7月1日,国民党参政会的6位参议员黄炎培、褚辅成、冷、左舜生、章伯钧、傅斯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所见所闻写成《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民党检查就于8月7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8月17日,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得到重庆新闻界支持,后又获得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10月1日宣布废除原稿送审制度,拒检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此后不久,国民党杀害新闻工作者、共产党员杨潮,制造校场口事件、下关事件。国统区新闻工作者面对残暴无所畏惧,继续英勇斗争。

3、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背弃言论自由的保证,大肆摧残进步新闻事业,上海报业和广播也大幅度收缩,走向衰落。上海众多民营台中,有一座特殊的民营台,这就是由上海地下党主持经办的“中联广播电台”,它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46年3月,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斗争和一些重要新闻。同年

7月被查封。“苏联呼声”电台抗战胜利后不久恢复播音,1947年1月被查封。国民党还杀害了“文萃三烈士”。国民党鼓吹“第三条道路”,宣扬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1、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1)抗战胜利后,随着沦陷区的收复,解放区迅速扩大,解放区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纸纷纷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广播也有较大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初具规模。还陆续开办过一些新闻班和新闻学校。

(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因形势恶化一度有所收缩,有些报纸停刊,有些报纸转移或缩小篇幅。新华社也转移至瓦窑堡,太行新华社临时总社从4月1日起接替了新华总社的工作,新华社人员分成两部分,大部分人员由社长廖承志率领由陕北向太行转移,7月中旬到达;另一小部分由范长江率领,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多,出色完成党中央宣传任务。

(3)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发生重要转折,人民解放军有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一些城市相继解放,解放区的新闻事业重新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不仅报刊数量增加,而且中共新闻事业有农村转向城市。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

《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新华社的领导与运用。新华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三重任务。在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新华社注意加强军事报道。1948年6月,新华社的三股力量在平山会合,新闻力量加强,新闻报道搞得有声有色。1948年秋冬,三大战役打响,新华社东北分社、华东总分社、中原总分社以及各野战军总分社都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各个战役的情况。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文章。

3、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总两条战线的斗争

(1)土改期间关于土改的报道成为解放区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改初期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如不真实、虚假、颠倒是非的新闻报道,过分渲染地主“献地”、“拥护”等。针对这个问题,1947年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带头在报纸上开展自由批评,并由此展开了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捏楚克的剧本《前线》中一个擅长吹牛拍马、瞎编乱造的新闻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晋绥日报》的做法在解放区很有教育意义,在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持

续到1948年春天结束。

(2)之后不久,土改和整党等宣传中又出现了“左”倾偏向,片面宣传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错误思想。1948年2月,毛泽东起草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党内指示,各新闻单位立即检查、总结工作,使“左”倾错误及时得到纠正。

(3)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其中对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经验总结,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3)强调办好报纸要实行群众路线。

三、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1、抗日战争后的恢复

(1)抗战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在东北解放区各城市建立广播电台;在华北接管了原日伪广播电台,建立起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它们的建立,标志了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广播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2)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这段时间,延安台和解放区其它广播电台一方面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伺机发动内战的阴谋,号召人民提高警惕,随时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延安台等积极宣传报道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情况,让国民党统治区各界听众了解解放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这些宣传在国统区有很大影响,刘善本投诚。

(3)延安台为适应斗争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宣传业务。1946年5月,新华社在进行机构调整时,把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6月21日制定了《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这是解放区广播史上最早制定的一份有关广播宣传工作的规则。从《细则》可以看出,解放区广播工作者经过几年实践,已经比较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广播工作的某些规律和特点,编播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2、延安台的三次转移(转移情况见《中国广播发展概况》)

(1)太行期间陕北台的宣传:1)加强军事宣传和政治宣传,开办《对国民党军广播》,在政治上分化瓦解敌军。2)注意声援和促进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动第二条战线斗争不断胜利展开。3)号召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4)土改中的“客里空”错误。

(2)平山期间的宣传:1)继续加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宣传攻势。2)三大战役胜利后重点揭露国民党“和平”骗局,号召全国人民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3)1949年3月,广播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3)平山时期的思想、业务、管理改进:1)明确新闻工作指导思想(毛、刘的谈话)。2)积极培养新闻工作领导干部。3)加强广播工作管理。4)制定有关广播政策。一个以陕北台为中心的解放区广播宣传网已经在战争中初步形成。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1、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全面崩溃

随着三大战役的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在东北、华北等地的报纸、广播电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中央日报》及有关机构逃往台湾,在大陆的新闻结构全部为人民解放军接管。

2、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1)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规定了处理新解放城市中外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政策原则,其根本精神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没收和封闭;对进步的报刊、广播予以保护;对私人的不反共报刊、广播电台经批准后可予继续经营。

(2)中共中央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和新闻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新闻干部。出台规定,增强新闻工作者遵守政治纪律的观念,使党报宣传严格置于党中央统一领导之下。

(3)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作用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的基本条件:1)要有正确的态度,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必须独立作相当艰苦的工作;3)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4)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还要懂得两条路线的斗争。

(4)1949年3月25日,新华总社和陕北台由平山迁至北平,陕北台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并具有中央台的职能和作用。同时,原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也迁到北平,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6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事业。从此,广播事业脱离新华社领导,成为单独的新闻宣传部门,与报纸、通讯社并列为我国三大新闻机关。

(5)一批人民广播电台随即建立并播音,到1949年已有40多座。各大区、省、市的

党委机关报和人民团体报刊也相继创刊出版。1949年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10月1日开国大典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实况广播。

第九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在解放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较短时间内,人民的新闻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央、地方相结合,报纸、杂志、广播和通讯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全国规模的新闻事业网。

1、报纸: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发扬战争年代党报的优良传统,在宣传报道中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除《人民日报》外,各行政区、省、市、县各级党委机关报也先后建立,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2、通讯社:全国解放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新华通讯社在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明确规定将新华社建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在业务建设上,新华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任务。组织规模上逐渐扩大。除新华社外,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中新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这是非官方通讯社,金仲华任社长,1957年3月,中新社脱离新华社,成为单独的一家通讯社。

3、中央对广播事业的调整改造:

(1)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初步形成全国广播宣传网。(2)建立和发展广播收音网。(3)完成了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工作。(4)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5)正式开办国外广播。

4、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片电影以及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等项工作都很好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新闻总署,署长是胡乔木,副署长范长江、萨空了。1952年新闻总署撤销,全国新闻事业由中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的基本政策法规。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工作改进

1、主要的新闻报道

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说明,战争年代报纸广播主要是为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服务,之后则是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广播、通讯社新闻宣传都把生产建设、经济报道摆到重要地位,紧紧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1)就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行大量的报道。(2)各新闻媒介对抗美援朝进行广泛深入报道。(3)新闻媒介还配合中共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报道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等运动。(4)在思想文化方面,报刊为普及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展开了宣传。

2、新闻工作改进与业务建设

(1)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1)阐明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2)应该采取的重大立场;3)应该遵循的原则、方法。

(2)同年5月发出《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主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如何发扬战争年代党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和开展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记者练笔运动、学习语法修辞活动等。

(4)全国解放初期,我国新闻教育也有很大变化。一方面创办新型的新闻学校,另一方面,在中共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改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教育体系。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

1、主要的新闻报道

在这个时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机构和地方新闻机构以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中心,宣传各地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经济报道在报刊广播中数量多,比重大,尤其是重点工程报道、先进人物先进经验报道。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这个时期报道的重要内容。

(3)重大国事活动的报道也很精彩深刻,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八大、万隆会议等。

(4)在思想文化领域,宣传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

2、新闻工作改进与业务建设

(1)新华社:1953年3月新华社明确提出其总任务是“消息总汇”;注意加强对编辑记者新闻写作的训练,通讯技术也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

(2)广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经过努力建设,初具规模。除西藏外,全国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及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1952年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今后发展广播事业“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在宣传上提出了“精办节目”的方针。在“一五”计划中,再次明确重点建设中央台的方针。这期间还加强了对国外广播宣传的力量。1955年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方针、规划问题。

(3)报纸:这一时期重大改进是实现版面编排由传统的直排一律改为横排。

(4)中共中央还非常重视新闻工作的业务建设和组织领导。

(5)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也犯了一些教条主义的错误。

(6)这期间新闻教育又有所发展,1955年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这是解放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为明显,新闻工作迫切要求改革。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6月间刘少奇阐明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国际上,这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1、《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有日出对开1张4版,改为2张8版。这次改版的目的:(1)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2)开展自由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3)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改版很有成效。

2、新闻工作改革全面展开

(1)新华社:这次改革中,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1)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制定12年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步骤和办法。2)在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 考书 中传新闻学与国际新闻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学考研难度,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中传新闻学考研辅导,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中传新闻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 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20新闻史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 《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9021新闻理论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历年试卷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1开元杂报:(无存)泛指开元年间(713—742)流传在外的官报,内容为记录皇帝、臣僚活动的杂乱报道,没固定期刊和报头,为抄件。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发给藩镇节度使,介绍朝廷政事动态、消息,手抄件。“敦煌进奏院状”:887年(唐),沙洲,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产生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时间:1815.8.5(2)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3)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4)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5)雕版印刷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2)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3)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5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1)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2)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3)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4)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 6《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1)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2)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3)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7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活动(评价=特点+性质+影响) 传教士与近代报业:(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①时间:1815.8.5②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麦都斯③地点:马六甲,少量至广州④内容:主要为基督教教义及圣经翻译,少量的封建伦理和天文地理诗文⑤雕版印刷(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①时间:1833.8创刊于广州,1837至新加坡②创办人:德国郭实腊(郭士立)③内容:少量宗教,全面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文学艺术; 外报在香港的发展(3)《香港公报》: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纸,主编英军翻译马儒翰,1841.5出版(4)《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月刊,1853.9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科技知识,铅字印刷。 外报在上海的发展:(5)《字林西报》(1864—1951):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也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纯英国风格的商业报,但政治性比较强,是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借当局的喉舌,有“英国官报”之称。(6)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①1868—1874:前身《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宗教性报纸,主旨宣传基督教教义②1874—1883:更名《万国公报》,读者群体扩大,减少宗教性内容,以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行情为主,目的是影响干预洋务运动。③1889—1907,广学会,复刊改为月刊,主旨“开放中国上层人士思想”,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介绍西学知识,引起社会关注。④主编、撰稿人:林乐知、李提摩太(7)《申报》(1872—1949国民党报刊):A创刊:1872,英国商人美查,1916史量才出任总经理B性质:商业报纸,以赢利为首要目的C特点:①经营管理:a降低成本b重视发行c大量招登广告d多种经营②内容上:a尽量中国化b 重视言论c重视新闻报道:(娱乐版面)猎奇性、趣味性、时效性d刊登文艺作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2.王韬 3.“时务文体” 4.“癸丑报灾” 5.新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申报》的发展历程。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3.简述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重大改革。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论述《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成就及其意义。 2.论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及其报刊思想。 3.论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产生过程。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答: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属非法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小报由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非法经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材料为主,主要内容为诏令、官吏任免、奏章等。其主要特点为: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强;所发表的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无报头和固定单一的称呼,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读者面广泛,多为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2.王韬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他早年游历于欧洲各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办报主张,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并撰写了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致力于革新文风,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当时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其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时务文体” 答:“时务文体”是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又称“报章体”或“新民体”。其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故称“时务文体”。它起源于王韬的政论文体,打破了古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2004年4月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C.《新闻学撮要》 D.《新闻材料采集法》 17.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的是( ) A.《先驱》 B.《中国青年》 C.《少年先锋》 D.《青年周刊》 18.中国第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 ) A.北京广播电台 B.上海广播电台 C.天津广播电台 D.哈尔滨广播电台 19.“红中社”的创建年份是( ) A.1930 B.1931 C.1932 D.1933 20.1934年在浙江海宁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的著名报人是( ) A.邵飘萍 B.黄远生 C.史量才 D.沈荩 21.抗战时期,国统区新闻事业最集中的地方是( ) A.桂林 B.重庆 C.贵阳 D.西安 22.1939年10月毛泽东撰写发刊词的党内刊物是( )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全国 09-04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 A.语言产生之前 B.语言产生之后 C.文字产生之后 D.报纸产生之后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时间是() A.1815年 B.1823年 C.1828年 D.1833年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和主编是() A.郭士立 B.麦都思 C.安东尼奥 D.米怜 4.鸦片战争后,英文商业报刊中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是() A.《中国之友》 B.《香港纪录报》 C.《孖剌报》 D.《德臣报》 5.《昭文新报》创刊的地点是() A.上海 B.南京 C.汉口 D.香港 6.广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是() A.《述报》 B.《广报》 C.《汇报》 D.《循环日报》 7.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8.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强学报》 1

C.《时务报》 D.《国闻报》 9.《时务报》创刊的地点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长沙 10.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 A.《湘学新报》 B.《湘学报》 C.《湘报》 D.《知新报》 11.《国闻报》的创办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唐才常 12.1893年孙中山与葡裔印刷商飞南弟合作出版的中葡双语报纸是() A.《镜海丛报》 B.《濠镜报》 C.《濠镜晚报》 D.《澳门时报》 13.《苏报》创刊的时间是()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4.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l5.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清议报》 B.《新民丛报》 C.《文兴日报》 D.《新中国报》 16.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大公报》 B.《京话日报》 C.《时报》 D.《香港商报》 17.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 A.《广州纪录报》 B.《字林西报》 C.《大陆》 D.《中国日报》 18.辛亥革命时期,正面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是() A.《民报发刊词》 B.《正仇满论》 1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需要参考的参考书有哪些

2017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需要参考的参 考书有哪些 想要考中传广播电视学研究生,应该如何复习。今天,凯程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应该从哪里复习,改怎么复习,希望一下内容可以帮到广大学子! 一、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广播电视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第2、3、8章)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

王振业《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32广播电视学与媒介前沿 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淑萍:《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任金州:《电视新闻摄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特别强调,这些参考书凯程老师经过审定,确定是100%没有问题的。凯程作为专业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请大家放心使用凯程提供的信息。 二、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广播电视学硕士招生量大,15年的招生人数为46人,其中包含保送生14人。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4月全国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人们把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出现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是( ) A.马礼逊 B.米怜 C.麦都思 D.吉德 5.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 A.《天下新闻》 B.《各国消息》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D.《蜜蜂华报》 6.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 ) A.《明报》 B.《邸报》 C.《京报》 D.《昭文新报》 7.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是(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弢园文录外编》 D.《国闻汇编》 8.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9.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10.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11.1900年,胡璋把他创办的《苏报》出售给了(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士钊 D.陈范 12.“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条款第一次载入的中国国家根本大法是( ) A.《大清报律》 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C.南京临时政府的《暂行报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名为( ) A.《中国青年》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新青年杂志》 14.《新青年》第2卷第5号刊载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作者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胡适 D.李大钊 15.毛泽东早年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曾连载于( ) A.《劳动界》 B.《劳动音》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16.1921年2月到1922年2月间,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连载于天津( )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1)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1、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 2、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二、国人早期办报活动: 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2、王韬和《循环日报》: (1)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④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派报人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一) 2009-07-24 10:33:34| 分类:考研资料 |字号订阅 1、 “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 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 《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 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 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 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 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