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之古诗文阅读一

2020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之古诗文阅读一

2020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之古诗文阅读一
2020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试卷汇编之古诗文阅读一

2020 年二模古诗文(一)

20-2 宝山初三语文(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8题(12 分)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1)上述作品中,近体诗的作者是________ ;古代散文的作者谥号是___________ 。(2分)

(2)“山居秋暝.”中,“暝”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中,“暝”的意思是

_________ 。(2 分)7.下列对两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 .都写了朝暮交替之景。B.都写了动静变换之景。

C.都写了四季变换之景。D.都写了晦明交替之景。

8.上述两篇作品中,画线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情感(或心志)不尽相同。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4 分)(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8题(12 分)

6. (4 分)(1)王维文忠(2)夜晚(日落)

昏暗

7. (4 分)B

8. (4分)第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向往隐居的生活。第二句,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观赏自然山水之乐。

20-2 崇明初三语文(二)阅读(甲)(乙)诗文。完成6-9题(12 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6.(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朝代)的苏轼和。(2 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 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下列对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D.“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9.上面的诗文都围绕一个中心字展开。(甲)诗紧紧围绕一个“ ”字,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乙)文紧扣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 分)

(二)课内文言诗文(12 分)

6. 北宋欧阳修(每格1 分,共2 分)

7. 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把众人的快乐作为快乐。(3 分)

8. C(3 分)

9. 月(2 分)与民同乐(2 分)

20-2 奉贤初三语文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甲】诗【乙】文, 完成第6—9 题(13分)

【甲】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 【甲】诗【乙】文的作者分别是、(人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有他们的故事。(3 分)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甲】诗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 【甲】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乙】文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 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D. 【乙】文第②段前两句追述托孤之事,“夙夜忧叹”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心。

9. 【甲】诗【乙】文的作者都有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不同的是:【甲】诗作者抒发了

的抱负;【乙】文作者要完成“ ”的大业。(4 分)

6. 曹操诸葛亮《三国演义》(3 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7. 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瞧不起我),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8. B(3 分)

9. 统一中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2 分)

20-2 虹口初三语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 甲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课文《》。(2分)

7. “忠君报国”思想在甲诗中的具体表现是,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4 分)

8. 有一个成语来自【乙】文这段历史,

这个成语是。(2 分)

9.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甲诗和乙文都是作者向皇帝陈情言事的奏章,言辞非常恭敬、恳切。

B. 甲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乙文的风格情辞恳切,感人肺腑。

C. 甲诗中“九重天” “圣明”与乙文中“先帝”都是指当时在位的皇帝。

D. 甲诗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因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而怀有的感激之情。

6. 韩愈;《出师表》(1+1 分)

7.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遂许先帝以驱驰)(2+2分)

8. 三顾茅庐(2 分)

9. B(4 分)

20-2 嘉定初三语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10 题(12 分)

【甲】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乙】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6. 甲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乙文反映了孟子心怀天下的思想。(2 分)

7. 以下对两篇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甲词中“赋”与标题中“书”都是“写”的意思。

B.乙文中古今异义词“妻子” ,意思是妻子和儿女。C.甲词中作者将“闲愁”与“哀愁”对比,抒发了半世艰难心酸的无奈心情。D.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说理,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对百姓应尽之责。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9.乙文孟子三个问题顺序的安排,是如何体现说理的层层推进?请简述。(3 分)

10. 乙文中,齐宣王最终“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1 分)

甲词末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也“顾左右而言他”则是因为。(1 分)

6. (2分)辛弃疾(1分)民本(仁政)(1 分)

7. (2 分)D

8. (3 分)(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9. (3 分)孟子从个人生活事例,推及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国君治理国家(2 分),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人及己)(1分),层层递进。

10. (1 分)齐宣王意识到孟子把矛头指向自己(齐宣王明白了孟子要讨论的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大事);或为避免陷入尴尬而把话题引开(化解尴尬引开话题)(1 分)(意对即可)

(1 分)辛弃疾无奈报国无门,内心无法摆脱沉重的愁苦与抑郁,只得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意对即可)

20-2 静安初三语文

(一)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6—9 题(12分)

【甲】?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曹刿论战

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⑶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这两篇作品都与作战相关。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姓名),词牌名是。乙文选自史

书《》。(3 分)

7.以下对两篇作品中描写沙场作战的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所占篇幅都不多B.都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C.都刻画了明君和忠臣的形象

D.都强调了勇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 分)既克,公问其.故。

9.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但甲词重在表达和乙文则重在论述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和

。(5 分)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2 分)

6.辛弃疾(1分)破阵子(1分)左传(1 分)7 .A(2 分)8.打了胜仗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2 分)

9. 爱国(1分)抗金决心(1 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1分)取信于民(1 分)善于把握战机(1 分)

20-2 闵行初三语文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 题(12 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 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_ (2 分)

7.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 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 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 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 分)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 题(12 分)

6. (2 分)史册

7. (2 分)C

8. (4 分)人人都有这种本心(本性),(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9. (2分)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2分)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 浦东初三语文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6—9 题(12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