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核心)

答: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1)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2)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3)由于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学应当对它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其出发点。(4)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的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什么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过艺术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们的舍命没观念及其演变。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首先,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2)现代西主艺术的发展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观念,它从根本上混乱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3)1986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其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关系?

答:(1)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造中。(2)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3)美感和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

答:(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这些差异,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

答: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地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3)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所以说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

答: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例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赏者须借于“文”“辞”符号的诱导才能进入“情”——艺术的意象世界。可见,艺术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与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接受者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重建意象。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节手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艺术品;国画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国画梅花,是画家借梅咏其怀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中,那块丑石在自然中默默无闻,甚至是遭人嫌弃的,不论其质地还是其形态,均无美感,但贾平凹却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它新的含义,使这块丑石从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现出来,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客体交融、物我两忘得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一章绪论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2、最早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美学理论;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提出了许多美学观点,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问题都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重要观点。希腊时期-中世纪-文复兴时期-18世纪-20世纪,由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有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3、美学学科的性质: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其次,美学与人发生紧密联系。例,孔雀开平,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没,而只是处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再次,美学离不开人。

4、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初始阶段)发展到美学思想,再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5、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劳动创造美。

6、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分别是: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理论的形态。

7、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没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第三,异化劳动。马克思这样写道:“(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确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他尖锐的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强调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第二章美论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A. 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和而成型的;它的目标是统一与和谐;而且,“一切立体图形中最没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丽的是圆形”。总之,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顷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B.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

美的形式。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把“美本身”说成是“美的理念”。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给美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小男孩向水中扔石头,觉得涟漪是自己的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涟漪是他自我创造的作品,是他的自我实现。人类通过实践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无不在创造自己的“作品”,在实现他的自我。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看成是一种“主观的特征”。桑塔耶纳在其《美感》一书中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指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克思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不是马克思原话)。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与移情论相,距离说则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直接把距离说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他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距离》一书,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2、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3、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1)美的可定义性问题: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20世纪,特别7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术势太,许多美学家认为美在客观或在主观的问题已经过时,所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热衷于探讨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甚至否定美能够被人认识,因而给美下定义也就不再必要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意图就是用日常语言分析来取消对美的探讨,这无异于否定了美的可定义性。

(2)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3)美的问题:在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4)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完整的预设。马克思这样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武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5)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例如,星空的美,不仅涉及到了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到了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这样,星空的美,是由多种因素层以积累,到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然后突然被创造出来的。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第三章美感论

1、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2、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生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以区别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来思辨的、逻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5、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1)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例如,暮春三月,我们来到春光明媚的大自然,眼睛看着旖旎的风光,耳朵听着鸟鸣水潺,鼻子嗅着花香草午,我们感情奔溢,手舞足蹈。(2)其次,为了更加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在《老残游记》中,曾这样形容王小玉说书的声音之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丝抛入天际”,然后,随着泰山峰峦的起伏,声音抑扬跌宕,一层层地高上去。最后,声音“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巨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样,由视觉形象的联想和想象,把听觉的美充分地描绘和刻画了出来。(4)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它们即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

7、从表现形式这个表层次来看,审美欣赏活动进行时的心理特别有:(1)形象的直觉性。主张“直觉说”的是克罗齐。(2)注意的集中性。庄周所说的“心斋”、“坐忘”,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有点类似我们说的主体注意的集中性。(3)感受的完整性。“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4)想象的生动性。

8、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像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像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苏东坡说他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美感和功利性,完全是两回事,美感的心理特征,就表现在它与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没有多少关系。审美欣赏之所以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就因为它能够使我们超越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从而在精神上提高一步。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美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本身也是一种广义的功利性。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1、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他被当成西方第一个探讨崇高的人。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维、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1757年,博克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他认为崇高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

4、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说:“严格说来,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例如,为暴风雨所震荡的海洋,就不能称之为崇高,它的形状是可怕的。一个人必须在心里事先储存了大量的观念,他在直观海景时把感情提升到了顶端,那种感情方才是崇高。我们说它崇高是因为心灵这时被激动了起来,抛开感觉,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5、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和历史进程的阶段。崇高的象征艺术本质,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造成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崇高的本质。

6、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7、风和日丽的春天,密林幽径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能给人以优美的感受;而高耸入云的山峰,狂暴猛烈的飓风,豪爽慷慨的个性等,则能给人以崇高的感受。

8、优美的基本特征是和谐。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民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再次,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

9、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所用,以独唱与合昌对答的形式。

10、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各级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悲剧不是仅仅去伤心流泪的,悲剧要使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者的作用。

12、喜剧性以笑为标志,悲剧性以哭为标志。

13、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4、喜剧性产生的原因:(1)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另一个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

(3)生命的机械化。柏格森1900年出版了《笑关于滑稽含义的一篇论文》一书。

(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15、喜剧性的笑的特征:(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

16、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地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想共。

第五章艺术论(一)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实在层。(2)形式符号层。(3)意象世界层。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要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意象世界支确实是艺术品动态结构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4)意境超验层。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艺术论(二)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是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的七大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七大原则 一、功能原则 在19世纪,美国的著名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改变历史性的口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首先将其引入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即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好的功能,然后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设计行为有别于纯粹艺术,其基于功能原则,任何设计行为都有既定的功能要满足,是否达到这一要求,成为判断设计结果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先决条件。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是室内设计问题的基础,它建立在物质条件的科学应用上,如空间计划,家具的陈设,储藏设置及采光、通风、管道等设备,必须合乎科学、合理的法则,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效用,满足人们的多种生活、工作、学习需求。 二、艺术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在重视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这也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面临的科技和感情问题。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性较为集中、细致、深刻地反映了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装饰工艺美。室内设计通过室内空间、界面线形以及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等内含物的综合,给人们以室内环境艺术的感受,因此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三、经济原则 任何设计并不是多做就是好,奢华就是好,关键是科学合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使用和审美需要的,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能画蛇添足,造成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有的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害。 四、科技原则 现代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新型室内环境,往往在电脑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新的要求,室内设施设备从电器通信、新型装饰材料到五金配件等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智能大楼、能源自给住宅、电脑控制住宅等。科技含量的增加,也使现代室内设计产品整体的附加值增加。 五、环保原则 人的一生中极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安全、卫生、效率和舒适,人们对室内设计要求更为深入细致,更为慎密,也需要更多地从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去考虑。室内设计中,对构成室内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采光与照明、色调和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和纹理,对室内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对室内声环境中的隔声、吸声等的考虑都应周密。 六、文化性原则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 1.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 A )。 A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 W·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 C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 贺拉斯的《诗艺》 2.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是( A )。 A 康德 B 休谟 C 黑格尔 D 博克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是( B )。 A 以模仿植物为美 B 以模仿动物为美 C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 图腾崇拜 5. 美感的生理基础是( D )。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感觉器官 6.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7. 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A )。 A 现实主义文艺 B 古典主义文艺 C 浪漫主义文艺 D 现代主义文艺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9.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10.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11.西方美学一个重要传统是( B ) A 探讨美的本质 B 反功利性和反功利主义 C 现实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 D 探索美的目的 12.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 1.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观念”的代表有( AB )。 A 吕荧 B 蔡仪 C 高尔太 D 朱光潜 E 李泽厚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4.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5.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给艺术定义的有( AC )。 A 游戏说 B 模仿说 C 集体无意识说 D 教化说 6.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 1.0分 ?A、 制作目的不同 ? ?B、 制作程序不同 ? ?C、 制作依据不同 ? ?D、 观赏感受不同 ?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 1.0分 ?A、

梁启超 ? ?B、 蔡元培 ? ?C、 王国维 ? ?D、 华罗庚 ?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 1.0分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家 ? ?D、 阴阳家 ?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 1.0分 ?A、 坚持主客二分 ? ?B、 跳出主客二分 ? ?C、 坚持情境融合 ? ?D、 坚持天人合一 ?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 1.0分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 ?D、 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 1.0分 ?A、 亚里士多德 ? ?B、 黑格尔

?C、 毕达哥拉斯 ? ?D、 尼采 ?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 1.0分 ?A、 彭加勒 ? ?B、 牛顿 ? ?C、 爱因斯坦 ? ?D、 狄拉克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

2018超星尔雅的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地的题目

实用标准文案
2016 超星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表现崇高的大风格的作品是()。
? ? ? ?
A、拉斐尔的绘画 B、歌德的《浮士德》 C、普希金的诗歌 D、莫扎特的音乐 正确答案: B
2“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话出自()。
? ? ? ?
A、《牡丹亭》 B、《枉凝眉》 C、《金瓶梅》 D、《西厢记》 正确答案: B
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 ?
A、“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 B、物的形象是“美”的属性的本体。 C、物的形象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 D、物本身的模样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正确答案: D
4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 ? ? ?
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5 不属于展示人体美画作的是()。
? ? ? ?
A、《法庭上的芙丽涅》 B、《维纳斯的诞生》 C、《米洛斯的维纳斯》 D、《沉睡的维纳斯》 正确答案: C
6 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象”是实在的世界 B、“象”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C、“象”是物的一种显现 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称为“物色”
? ? ?
正确答案: B
7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 ? ?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精彩文档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16、B 17、B 18、B 19、B 20、A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参考答案:21、A 22、C 23、B 24、B 25、A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分 A、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 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分) 分 A、 白居易 B、 韩愈 C、 柳宗元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以下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正确的是()。(分)分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B、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C、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民族和阶级里,美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格调》的作者是()。(分) 分 A、 巴尔扎克 B、 爱德华·傅克斯 C、 保罗.福塞尔 D、 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人的风姿与风神主要通过()表现出来。(分) 分 A、 言行举止

形体比例 C、 曲线色彩 D、 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 为()。(分) 分 A、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 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 自然美是独立的 D、 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 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分) 分 A、 林黛玉 B、

贾宝玉 C、 薛宝钗 D、 晴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分)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B、 狂欢节的生活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C、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24)《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本复习思考题仅供题型参考,不是模拟题,期末考试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准,与这里的复习思考题不是对等关系。期末考试卷面70分,平时作业20分,出勤10分。中期直播与课件上均有期末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指导。请不要完全按照这个复习思考题来准备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尔雅课《美学原理》考试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20) 成绩: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艺术品除了具有审美层面,还具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等。 B、 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 B、 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C、

古希腊悲剧中知道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3 以下关于悲剧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分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使人得到净化。 B、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 C、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是坏人。 D、 尼采认为悲剧给人的美感是“形而上的慰藉”。 我的答案:C 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日常生活所说的“美”和美学研究中的“美”是一个概念。 B、 狭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 C、 广义的美指的是古希腊式的美。

D、 “美”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我的答案:D 5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分)分 A、 儒家 B、 道家 C、 佛家 D、 阴阳家 我的答案:B 6 “大”与“崇高”的差异有提到()个。 (分) 分 A、 四 B、

三 C、 五 D、 二 我的答案:D 7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可 能体现在()。(分) 分 A、 言谈举止 B、 衣食住行 C、 衣着服饰 D、 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