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设计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 X 3=10.5元 0.72X5=3.6 扩大10倍 扩大100倍 3.5

元 3 5角 0.75 75

X 3 X 3 X 2 X 2 10.5元 105角 3.6O 360

小学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张云珍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课本81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81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1、学生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运算,掌握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计算,进一步熟练乘、除计算。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难点: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能进行第一、二步的计算。 3、关键:通过混合计算使学生熟练乘、除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算: 7×9 18÷6 3×6 20÷4 54÷9 40÷8 54÷6 36÷4 8×6 2、指名板演: 23+6-7 14-7-6 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提问: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3、口算 2 ×3 ( )×4 ( ) 36 ÷4 ( )×3 ( ) 4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利用到以上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2×3×4”。 (1)、指导读法。 (2)、指导算法。 (A )提问:这题中有几个运算符号? 介绍:像这样题目叫连乘。(学生齐说) (B )这题应按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先算2×3得多少?再算什么?(板书) (C )与复习题相比。 提问: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计算过程相同,都是先算2×3=6,再算6×4=24;不同的是:准备题中每一步都要把写下来,而例题则要把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再算第二步) 2、 教学课本第81页例题第2题“36÷4×3”。 (A ) 出示复习题36÷4 ( )×3 ( ),将它改编成一道二步计算的算式。(出示例题) (B )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种运算? 介绍: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乘、除混合运算。(学生齐答) 指名学生读算式,再齐读。 (C )、提问:想一想,这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4 ×3 = 27(指名学生口述,并板书)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辅垫 出示上好佳薯片:每袋薯片售价2元,买3袋共用多少元?30袋?300袋?3000袋呢?感悟:单价一定时,购买的数量越多,用的钱就越多,购买的数量越少,用的钱就越少。出示表格: 因数 2 2 2 2 因数 3 30 300 3000

积 6 60 600 6000 观察:积的变化与因数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二、联系生活、指导探索 1、初步探索: 出示品客薯片:每盒薯片售价9.8元,买4盒 (1)估计:大概要用多少元? (2)探索:应付多少元?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9.8+9.8+9.8+9.8=39.2(元) 方法二:10×4=40元 2角×4=8角40元-8角=39元2角 方法三:9.8×4=39.2(元)竖式计算 (3)点拨:为什么这样列式? 表示什么意思? 怎样列竖式计算? 重点点拨:把9.8×4转化为什么数相乘? 小数点怎样处理?为什么? 小组讨论与看书自学相结合 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这样处理?教师板书过程小结:说一说9.8×4的计算过程 2、深入探索: 迁移:0.98×4=

0.098×4= 说一说想法,算出答案。 观察:仔细观察题组,这三题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你发现积的小数的位数受什么数的影响?与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计算小数乘法时怎样很快的找到积里小数点的位置? 小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计算方法: 口答:2.5×15 1.14×5 0.013×20 把它转化成()×(),在从积的()边数出()位点上小数点? 再用竖式计算。 三、活学活用、拓展延伸 1、针对性练习: 因数 12 12 0.012 0.12 因数 36 0.36 36 3600 积 432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复习题。 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设计模板.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B

小数乘整数教案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三、教具:PPT课件、课堂练习纸 四、教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季。 师:在这个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最适合放风筝啦,咱们也去风筝店里逛一逛吧,哇!风筝店里的生意好火爆呀!看!小明和他的同学也来了,他似乎遇到了一点数学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小明想知道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出示多媒体课件) 列式:3.5×3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那我们要怎么计算这个算式呢?学生独立计算。 回答预测: 方法1:3.5+3.5+3.5=10.5元。 方法2: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10.5元。 (三)理解算理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可真棒!在上述三种算法中,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的意义把3.5×3看成是3个3.5连加最后得出10.5的结果;有的同学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还有的同学是利用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把3.5元看成是35角算出结果;刚才有同学说了,3.5元等于35角,我们先把3.5元看作35角来试着算一算。 3.5元扩大到它的10倍→ 35角 × 3 × 3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 0.5 元←缩小到它的1/10 1 0 5角 105角就等于10.5元

《小数乘整数》 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数乘整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性质、积的变化规律、以及整数乘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小数乘法的意义起了一个铺路搭桥的作用。教材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买3个风筝、每个风筝3.5元,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需要。教材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方法,然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出示了例2,进一步优化算法,最终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法则。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已逐步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已初步具备。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本课主要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试着去算一算小数乘整数怎么算,最后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法则,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历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法,优化小数乘整数的算法,体验用竖式的清晰明了,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估算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在体验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注重实效,主要采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直观演示法、观察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植树问题》 胜利街小学詹裂 教学目标: 1、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会灵活解决植树问题。 2、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3、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难点:建模,及“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 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说出“间隔”,并板书。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 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 你发现了什么? 人比间隔多1 个。为什么呢?师引导:我们可以这样看: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比间隔数怎么样? 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图) 指名读题。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师板书结果及算式。 2、找规律 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 小组活动,师提示:“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了解学生理解及表达情况,个别指导,提示“一一对应”。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生1:…… 师板书相关数据(棵数间隔数)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上来跟大家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它方法的吗? 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 1 ,师板书。 4、优化方法 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 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你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示图:用一条线段表示20 米长的路,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演示一一对应。 6、应用规律 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 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定县城关镇第四小学潘光明 【摘要】微课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其蕴涵的价值很大,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而且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实施、应用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微课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的作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合理使用微课提供了借鉴。但微课虽好,仍然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本文从微课的制作、学生微课使用的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应性设计等方面对教师应如何调控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 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和微课大赛活动的开展,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微课开辟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百度百科对“微课”的解释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农村,随着数码产品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 教育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微课应用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县域内所有学校全部建有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产品的大众化和网络资费的降低,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在家利用宽带上网的条件。加之各种在线录屏软件界面亲切、操作简易,使教师自己录制微课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2.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让微课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数学以其思维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而区别于任意一门学科。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其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时,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发挥微课的不同作用,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数学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1.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解惑者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的微课,主要是答疑解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五、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小学数学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教案设计 【篇一: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执教: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唐燕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 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 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 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 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和学习 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和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 发和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 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 体全过程参和,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 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 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

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 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使用。 教学难点: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 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 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精打细算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下面两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时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学习活动,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迁移的学习方法。 迁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课的开始,设计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一致的整数除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明确数量关系,使学生轻松地由整数除法过渡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减轻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价钱怎么样?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牛奶价钱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两家商店同一种牛奶的报价图片) 2.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师:从图上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如果你去买牛奶,你会去哪家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比较单价,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买) 4.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确定哪家的牛奶便宜。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提问:要想知道哪家牛奶便宜,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5÷5,12.6÷6) 2.探究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对号入座。19% 1、画圆时,把圆规两脚尖的距离定为4厘米,所画圆的直径是(),面积是(),周长是()。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是()。 3、车站大楼上的大钟,秒针长1.3米,分针长1米,经过1小时,分针的针尖走()米。 4、一个圆的周长扩大5倍,它的半径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5、如果x-y=4,那么x、y()比例;如果a:4= ,那么a、b()比例; 6、圆的半径和()成()比例;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比例。 7、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精密零件长1.2毫米,画在图纸上长6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9、一根铜丝长12.56米,正好在一个圆形线圈上绕满50周,这个线圈的半径是()厘米。 10、草地上有一木桩,把一只羊用绳子栓在木桩上后,绳长3米。这只羊最多可以吃到()平方米的草。 11、两个圆的半径和是12米,大圆的直径是14米。那么小圆的面积是()。 12、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3米,如果半径增加到4米,那么花坛的面积增加()平方米。 二、我当包公。6% 1、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和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3、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相等。…() 4、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5、x=y+ky(k一定),那么x、y成正比例。…() 6、圆心角越大,扇形也越大.…( ) 三、择优录取。5% 1、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下列图形,()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 B、圆 C、长方形 D、平行四边形2、把5:3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 A、增加10 B、增加9 C、乘上3 D、不变 3、一个圆的半径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平方厘米。 A、3.14 B、4 C、12.56 D、无法确定 4、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等边三角形 B、长方形 C、直角梯形 D、等腰梯形 5、在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直径是3厘米的圆,最多能画() 个不重叠的圆。 A、1 B、2 C、3 D、4 四、当回会计师。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或面积。9% (1)r=3米,求c (2)d=8厘米,求s (3)c=12.56分米,求s 2、求下面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8% 3、求下面各图周长(只列综合算式,不计算)。8% 五、走进生活。43% 1、在一张周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 少?

深圳优质微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钱》教学设计

《找钱》 一、教学目标 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掌握找钱的几种类型题目:第一种,买几元的物品如何找钱;第二种,用1元买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第三种,买几元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找钱的方法。 难点:掌握买几元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 三、教学过程。 这个视频我们来介绍一下小黄人购物找钱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到超市买饮料,买零食,买玩具。这些都需要用到钱,花钱中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找钱。 今天小黄人也带着钱去超市买东西,小黄人看中一个80元的变形金刚,小黄人可喜欢了。爸爸拿出了一张100元给小黄人买玩具,正要付钱的时候,老板就问小黄人,你知道要找多少钱?其实这是一道数学题。我们有100元,买变形金刚要花去80元,花去80元就用减法,所以100-80=20(元),还剩下20元,老板应该要找回20元,小黄人递给老板100元,他拿回20元和一个玩具开心地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它经过一家零食店,小黄人很想吃口香糖,爸爸给了他一张1元钱,问题来了,小黄人买了一块口香糖,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首先可以看到拿着是1元,而老板要的是3角,我们可以把1元换成10角,10角给了老板3角,就是10角-3角=7角,所以老板找回7角。小黄人递给老板1元,找回7角钱和一块口香糖。开心地回家去。一般1元都能把1个几角的东西买过来。一般做题时,我们把1元换成10角再来算钱。 假如小黄人看中的是一包咪咪虾条,爸爸同样给他一张1元钱,问题来了,小黄人买了包5角的虾条,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现在请你按下暂停键,先思考一下算一算该找回多少钱? 算完了,现在老师公布答案,同样地小黄人拿着1元钱,而老板要的是5角,我们可以把1元换成10角,10角给老板5角,就是10角-5角=5角,所以老板找回5角。小黄人递给老板1元,找回5角钱和一包虾条。 小黄人,他记得书包里没有什么文具了,他进文具店里想买一些玩具,他想买一件4角的铅笔。那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刚才老师说过1元就能把1个几角钱的东西买过来。同样这支4角的铅笔,老师可以用1元就能买下来。我们从5元里抽出1元买铅笔,剩下的4元钱不用动,同样1元换成10角,10角给老板4角,就是10角-4角=6角,找回了6角,加上原来没有的4元合起来就是4元6角,小黄人给了他5元,老板给了他一直铅笔盒和找回4元6角。 同样小黄人再一次拿着5元,买一块1元5角的橡皮檫,该怎样找钱呢?我们看到橡皮檫需要1元5角,需要给一张1元和一张5角,

《小数乘整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索需要。(3分钟) 1.激发兴趣,出示情境。 A.鼓舞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开学以来的第一堂数学课,希望我们以最饱满的精神和最清晰的头脑去迎接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有更大的进步,相信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 B.创设情境,生活入手。 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一定买了不少学习用具,学校也为我们每个班级购置了不少学习用具,袁老师也买了一些教学用品,我买了3本漂亮的笔记本,每本3.5元,请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1:老师总共花了多少钱? 学情预设2:老师总共花了多少元? 嗯,是的,你很勇敢!老师就欣赏那些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同学。 (板书:一总共花了多少元?) 2.列出算式,观察比较。 那怎样列式呢?——3.5x3= 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区别?

学情预设:以前我们学的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 你观察真仔细,这是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构建法则。(20分钟)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哟,这可是新知识呀,相信你们一定行!先自己独立想想,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算一算,老师到底要花多少钱呀? 2.交流方法,算法多样。 同学们,都奋斗完毕,那在自己小组里边说说我是怎么算的?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一说。教师注意学生的算法,待会有目的地、有顺序地展示学生的算法。 3.展示算法,明白算理。 交流好了,那老师收集了同学们的一些算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请你们先站在旁边,轮到哪位展示的时候哪位就过来! 学情预设1: 哦,你是用加法来做的,不错,它表示的是3个3.5相加! 学情预设2: 写得真清楚,你是用单位转换来算的!是先把3.5元转化成3元5角。 学情预设3:,105角=10.5元 你也是用单位转换的方式来做的,不过你有两个特点,一是把3.5元转化成35角,二是用了竖式计算。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资料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计设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 份,每人分得多少?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