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两种探究方法。

(三)、知识技能方面:

(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也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在这三个特性中,由于生活原有的经验,声音的音色相对容易理解。

(二)教学难点

音调比较抽象,所以音调是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极易混淆,这是第二个难点,应重点突破;而本节的第三个难点就是物体的结构特点对振动频率的影响,也就是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调的关系。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同时让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六、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全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为学生最终明确物理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科学。当然本节课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七、教具准备

实物器材:钢尺、橡皮筋、音叉、鼓、纸屑、A4纸、梳子、扑克牌、装有不同深度水的瓶子等。

多媒体器材:ppt文件、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等。

八、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课堂引入”、“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理解音色探究其影响音因素”、“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环节一、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开始我准备让全体学生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首先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同学老师的声音、歌星歌唱的声音、各类乐器的声音等等,然后让学生辨听并猜测。设计意图:通过激烈的比赛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究声音的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

由于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中,响度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一个调整,先“响度”后“音调”。

教师通过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也需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接下来提问学生:“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转换法”来检查振幅大小。接下安排学生进行几个探究活动:用钢尺、橡皮筋、音叉和鼓来分别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使学生逐步开始形成规范的探究活动过程。实验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和橡皮筋伸出长度一定、使用同一只音叉和同一面鼓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在探究中让学生明白: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在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时,还让学生体验“响度”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比如“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

环节三、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这一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要分配相对充足的时间。首先让学生完成两个体验。

活动1: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活动2:在桌面上把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比较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同样让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响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平定县立璧学校

实验目录: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 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 实验五、水的沸腾 (12) 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 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 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

实验汇总: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及反思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声的利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联系生活,通俗易懂;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实例丰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举例说明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二、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了与交流,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3.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1.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段燃放鞭炮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问

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课题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久长中学周志红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先说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中,分别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延续和拓展,是真正从物理走向生活最重要的一节。因此,对本章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第三节。 下面我说一下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三维目标分别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和次声;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教材P49信息窗,交流、讨论得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和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形成与人交流,听取别人观点的学习习惯;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交流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超声与次声的学习以及对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与次声;超声波的特点与应用及次声的危害;现在的课堂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我又确定了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复习引入课题《超声与次声》,再让学生课本P49信息窗《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再由此引入超声与次声的定义。接着直接向学生提出,超声与次声虽然听不见,但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引出超声的特点与应用,在这一环节上,利用一段《超声波的利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阅读课本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经验,相互交流讨论得出超声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阅读与观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接着给学生们展示超声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的实例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超声虽然听不见,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成就感,介绍完超声的应用后,接着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反的次声的危害,次声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不多,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实例较少。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采取直接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次声为什么会对人体、机械设备,建筑物等产生危害,有哪些危害,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次声,让学生能了解到次声的危害,如何防止次声的危害即可。在新课内容结束的最后,采取介绍《我爱发明》节目中,工人利用超声波发明驱狗器的故事,既起到点题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精选

初中物理_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声音的特性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声音的特性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教学方法] 声音的特性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从实验中得到的。学生在亲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仪器材料]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景一】故事引入激发情趣 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 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兔外婆和大灰狼的声音,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实验:尺子振动发声,分析声音的特性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稿教材分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是第二章知识的扩展,也是前几节所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等知识的总结及应用,是声音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包括噪声的来源、噪声的产生、噪声的控制及噪声的应用,集概念、规律探究和物理知识于一体,是充分体现物理思想的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应对噪声的产生及控制进行重点学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好奇心较强,但实验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故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悉心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此章节之前接触了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噪声在生活中存在广泛,只要联系实际去教授新的知识,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举例及讲解,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方法与过程: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直观演示法则是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学法:新课改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乐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八年级物理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吉他、水瓶琴、细笔筒、橡皮膜、音叉等器材改变声音的系列小实验,认识声音的特性——音调、了解不同的器材、乐器改变声音音调高低的方法,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探究音调高低不同的产生原因。 2、通过传感器采集不同的声音信号,通过对比从而发现,声音的音调高低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响度大小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3、通过吉他、大提琴、二胡的音阶音频,通过声音特质的对比从而发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其音色不同,乐音的波形也不同,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4、通过对声波频率、响度等的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狗、海豚等发声和听声的范围,了解生物界的声音趣闻,初步接触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响度与噪音的关系,增强物理学习和应用的兴趣。 5、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让学生能利用声音的三个特性,来解释生活现象,在生活情境中进一步分辨音调、响度、音色三个概念,加深印象。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声音、音乐、乐器接触得非常多,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乐器发声的原理,了解得并不多。这节课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进行了一定的挖掘和深化,可以通过吉他、水瓶琴、细笔筒、橡皮膜、音叉等器材改变声音音调的系列小实验,从而引起学生对乐器发声时音调变化原理的深入思考,理解音调和音阶的关系,认识音调变化和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的关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且生活中是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从而改变振动的难易和快慢程度,从而影响音调的高低,这样牢牢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够结合音调改变的方法理解音调变化的共同本质,避免同学陷入“纸上谈声”、“机械记忆”的误区。 虽然有了对音调的初步认识,但声音毕竟是看不见的,要想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声音的特点,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感器,采集声音的声压信息,绘制空气的振动图形,把听得见而看不见的声音,用波形图呈现出来,更容易比较不同声音的波形的区别,从而更容易结合波形去理解振幅和频率的概念。在今后遇到波形图的分析问题时,能迅速的找到比较振幅大小、频率大小的方法,从而更深入的结合图形分析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对于音色的认识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区分,可以让学生判断吉他、大提琴、二胡的音阶音频,从而理解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个特性,去辨别一些发声体,如不同的人、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乐器等。音色也是声音的重要特性。 1.教学重点 (1)体验和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探究音调、响度与振动的频率、振幅的关系。 (3)认识音色在区分和辨别物体上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功》,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优质课 人教版八上物理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张丽芳

§2.2《声音的特性》 牡丹江六中张丽芳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另外,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积极性很高,热度充足,在但是在实验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是声现象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2、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2)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3、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2)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 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木梳、装水的瓶子等 2、学生分组格尺、橡皮筋、纸盒、刻度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杯子里不断地倒入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打杯子的同一个部分,感受声音的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拿着纸壳刮梳子齿、用不同的力拍手,让学生感受声音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课题§2.2 声音的特性)进行新课 一、音调 引入:播放男中音和女高音的演唱,让学生说出得出什么结论,引入音调。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音调的定义。提出问题:影响音调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利用格尺完成书上的2.2图的探究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板书) 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2.2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这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章(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特性》是本章第二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方法与过程: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初中物理教师的0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声音的特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各种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了解听不见的声音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依据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的 重点内容是: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内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以下教具和学具: 演示用的有: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学生用的有: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而且,这学期是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在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会因为各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因此,为使学生能够自然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学期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三.说教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常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应学论教,主要采用了引导启发、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制造学生的认

声现象说课稿

说教材(教材分析)、说学情(学情分析)、说模式(学科模式)、说设计(教学设计)、说评价(课堂评价)、说开发(课程资源开发)。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现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应对策略、课堂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声现象》是初中物理第一章的内容,声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声现象放在第一章学习,学生易于接受,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全章共五节,可以分成三个单元:前两节为第一单元,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三节为第二单元,探究声音的特性;后两节为第三单元,归纳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利用和防治的方法。这一章是学生接触物理后的第一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起始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的编排上安排了几个随堂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这样的安排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本章内容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及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⑵技能目标: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复习加深对实验方法、探究步骤的理解和应用。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 难点:对声波的理解,区分音调与响度。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声音的特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 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二、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刻度尺、示波软件、鼓、口琴、乒乓球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各种声音完全一样吗?那么,我们用什么术语来描述它们的不同呢?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沈春阳)和男低音(朱之文)的音乐。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桌子上的尺子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尺子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然后借助高科技,示波器软件,通过观察波形的疏密程度的不同,进一步验证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充分利用高科技,既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又有利于解决重点)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类比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引入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最初感受。但学生从生活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欠佳,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以及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这种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区分声音的三种特性。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生小乐团演奏 【实验一】科学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材提供的实验器材为钢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在此实验中,很难控制两次拨动钢尺力度相同,同时也不易分辨钢尺振动的快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创新是:用有档位的手持小风扇、塑料垫板替代钢尺初步感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我的操作是:改变风扇的档位调节齿轮的转速,比较音调的高低,请看学生实验。通过本实验,观察到:齿轮转速越快,音调越高。由此可初步感知: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发声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为了进一步科学的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方案是用相同的力分别敲击不同的音叉,并将声音输入示波器,比较波形。在此实验中,学生难以控制两次敲击音叉力度相同,另外,教材提供的传统示波器较笨重,易受干扰,新型声音传感器价格昂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创新有两点。(1)用安装有移动示波器APP的手机替代传统示波器,移动示波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还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方便的改进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实现示波器全员化。(2)将同一小球从相同的高度由静止下落敲击不同的音叉,并将声音输入移动示波器。通过我对实验的改进,有效的避免了由于控制不好力度而使两次敲击音叉的情况不一样,导致结果的错误。能很好的研究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分析波形图,音调低时波形较稀疏,音调高时波形较密集。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发声体频率高则音调高,发声体频率低则音调低。 为了进一步感受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学生分组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如音调

《乐音的三个特征》说课稿

教学课题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是《声》这一章的第二节,在上一节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频率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开篇便提出了乐音的三个特征,然后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去了解乐音的三特征在声源振动上的本质差别。教材在本节的最后介绍了示波器,说明科学探究不仅要依靠感官更要借助仪器。本节中引入了一种继控制变量法以后的另一种科学探究方法——转化法。体现了教材对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视。 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都对物理这门新课程充满了好奇。渴望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知识经验的获取多来自于感官体验,对物理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了解。如何保护并利用好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科学探究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响度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还与人耳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了解“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领略音乐和物理的学科交融。 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及成因: 教学重难点: 响度与音调在声源振动上的区别。 成因分析: 响度和音调可以用耳朵分辨,但它们在声源振动上的区别却是不明显的,学生对眼睛看不到的区别理解难度较大。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有机的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体验掌握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学法分析: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比一比,赏一赏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 教学设计的五大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