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

关于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

关于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
关于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例是关于一堂的教与学的案例。例研究是指一堂的教学在

前、中、后所行的种种活,包括研究人、上人与他的同

伴、学生之的沟通、交流、、。例研究主要一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重点解决上一中存在的某些教学,聚焦于促

学生的真展,把研究融入、、上、、全程。即以一

的全程或片段作案例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或是不足之,或者

是堂教学践活中特定教学的深刻反思及找解决些的方法

和技巧的程。例如:如何理教材、教学方案才体新教学理念?

堂探究活如何才有效?各种型的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型特征的

教学班堂教学如何???。

一、例研究的起源

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生于医学域,后来哈佛商学院

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

究300 多个案例,因此而得巨大成功,并其它域所借。中小学教育教学借案例

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 例研究”。

二、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

特点:以反思前提、以察手段、以教学象、以互特征、以行改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解决中心”的例充当研究的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例研究不关注文本学和相互,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的改。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

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

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

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

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

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

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

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

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主题学习。

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

(1 )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 )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 )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

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3、主题设计。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是指既具有个体化,又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可按照“个别备课——同伴议课——个性补改”的

程序进行。

在进行主题设计时,要在个别备课之前先确定主备人,个别备课指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设计内容后,精心设计教学。这里的“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贯穿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更强调“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即学生“主动参与”的相关理念。

同伴议课指全体实验教师在个别备课,彼此形成个性教案后,通过说课法或微格教学模拟法,实验教师围绕如何具体解决研究的问题,以主备人为中心,进行研讨交流。

个性补改指主备人在同伴议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情特点和个性教学风格的修改,使之成为比较完善、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教案。

4、主题行动。

主题行动是指将“主题设计”好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这里的“行动”,既

包括主备人的“上课”,也包括其他研究合作者的“观课”。(“听课”与“观课”。“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

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

涵丰富的研究活动。观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研究”,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观察的对象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

问题”,以便进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行动。)

就主备人的“上课”而言,“主题行动”不仅意味着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依据动态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地实现有效生成。这是因为主备人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而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

发状况,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观课”的合作者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

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而在课堂教学中策略、方法运用是否有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关注学生,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主题反思。

主题反思是指在主题行动后,主备人首先结合自己的“上课”进行反思,进行个人的课后说课,而其他的合作者要在“观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也可称之为“集体讨论”。讨论要聚焦在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上,主要看是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上充分的主题反思的基础上,主备人要细致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修

改,从而形成典型的课例。

6、主题后续

主题后续是指此次“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的后续总结阶段。

其他合作研究者要在主备人结束课例研究后,结合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心得,

选择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实践。并要在尝试实践后进行此次活动的总结,撰写成果(研究心得、札记、论文、课例设计等)。

因此主题式课例研究可简单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五个环节。

(二)主题式课例研究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生物、

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

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

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

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历史专题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三)、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研究模式

由于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一个教师教的并行班较多,所以在进行主题式课

例研究时,建议采用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模式。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模式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

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1、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其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

(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

实施的保障。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

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

课。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

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评议提升,形成新案。“一上”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开展第二次讨

论。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并与“一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对照,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次施教,连环跟进。连环跟进是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

的特征。因此,将“二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也可以是不同的人 ),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

的地参与课堂观察,作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一上”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提炼总结,形成案例。“二上”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

行讨论。“三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

课例报告。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

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主题式

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了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更有助于明确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

方向。

(二)、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有效合作。主题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

了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

职业生活方式。

(三)、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

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五、进行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课例研究教学研究(公开课)

有研究的主题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写教案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二)、注意“展示课”与“研究课”的区别。

“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指围绕课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个人或集体),根据课例预设的目标和策略“说课”,围绕课例问题解决的思路“上

课”,实际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观课”;通过比较课例的预设与教学的

生成,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并组织同行和专家“评课”。

这与目前经常开展的展示课(或称为“优质课”)活动是有根本区别的,展示课

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授课教师往往以排练方式重复“表演”,使得许多“展

示”异化为“做秀”。

(三)、研究主题不鲜明。

主题式课例研究,主题是课例研究的核心,它能使研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和

方向进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确定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主题

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

研究和行为跟进。例如:“历史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关于变革学

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四)、行为跟进与研究主题脱节。

受以往的教研活动方式影响,参与者在进行课堂观察和讨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撇开研究主题,又回到了“就课论课”的阶段,导致行为跟进停滞或失效,这样无法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教案设计

年组:设计者:

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总体策略、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板书设计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记录

年级

记录

研究学习材活动安排成果记录

第一次

的料

主题

即对解即主题学习、主题设计、主1、组内成员研究成果即研

决这个题实施、主题反思等各项活登记;

究的

2、对本次研究的共同

问题有动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

问题

关的文人员安排。认识。

章题目

或书目

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

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

在写课例研究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八字方针:“我、小、实、思、研、新、情、升”

“我”是指要写自己的教学课例。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独特的、最有个性的。写自己的案例,就要关注自己课堂上发生

的事情,研究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来于自己教学实践,研究才能真正走进教师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才能真正用研究的目光去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

当研究和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是实用的,教师们才能对教研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小”是指研究的问题要小,要从小处入手。不要空谈那些大的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平凡的,是由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只有关注这一点一滴的

小经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实”是说内容要真实、充实,文风要朴实。内容真实,才有实际意义。内

容充实,有细节的具体描写,才有可读性和可信性。文风朴实,才能避免哗众取

宠。因此,课例研究不要虚构、想当然,不要大话连篇言之无物,不要华丽词藻

堆砌、使人望之生厌。

“思”是指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人说:“不会反思的教师,最多只能是一个

教书匠,会反思的教师,就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了”。这说明,反思,是由教书匠

转变为研究者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备课后的反思、上课后的反思、以及行动

跟进后的反思就尤为重要。

“研”是指一定要写出“研”的过程。也就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专业的引领、自我反思、行动跟进的过程。这是课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引起

人们思考的部分。

“新”是说观察的视角要新,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观察出新问题;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要做到“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要有自己独

特的见解。

“情”是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又

不是感情的宣泄。

所谓“升”,则是指要写出自己经历课例研究的过程所获得的理论和经验的提升。我们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教师自身

素质的提升。把这些提升记下来,既是自己成长的记录,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经验和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课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初一的新生,对各学科的第一堂课都是充满憧憬和激情的。然而,我觉得不是每一科的第一节课都能做到不让学生们失望的。一旦从希望的高峰跌到

失望的低谷,他们可能将永远无法再拾起对这一学科学习的欲望。所以,我非常

重视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作为初中信

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节理论课,极其不容易上好。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

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确实是上理论课时客观存在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初中信息技术的理

论课上好、上活,让学生在他们初中生涯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被我征服、被

信息技术征服呢?

二、研究过程描述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一课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最初在机

房上课,学生因为没有操作内容根本就坐不住,再加上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学

生很快就失去了学的情。反复斟酌,我决定将改到多媒

体教室上,在教学中化学生活,适当增加学生感趣的案例。了

学生有充分的体,本次教学以快教育的理念指,开展生一起的方式,具体事物的景,使生身“境”,激学生的学情和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我要学”、“我学”的氛中愉快地接受新知。此,我不

准了教学演示文稿,充分的准了相的小故事、互游活等。

三、关事件(片段)

1、前准

前幻灯片展示比?盖茨的家好,奇心使学生在未打之前看、,

提前入学状。

2、信息在我身

在上响、起立好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也不是翻开信息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同学察老,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老是卷”;“老穿的是黑衣服”;“老比和”;“老比漂

亮”;“老有点胖”“哈哈哈??”;??

同学七嘴八舌,开始学生与教有一定距离,不敢大胆手回答,但是当

学生在内心接受你的候,学生的极性被充分起来了。

接下来 [看投影 ],将12 幅分代表春、夏、秋、冬的片行分,并出依据;[品牌活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无不在,且已深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学

生耳目一新的活比感趣,上伊始很快就能入学状,形成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3、信息的表形式和程

当到信息的表形式与程的候,我了一个比划、猜的小游。首

先用投影展示游:一个同学上台猜,当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手教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作不能重复。

第一个上台猜的同学有点拘束,但台下比划的同学番上,堂气氛又呈

活状。当在猜“周杰” ,不出声一条,倒了比划的同学,几个

比划完,猜的学生都没猜到,全班开始一起着急。当教同意出声,一会儿就

猜到了,全班鼓掌呼。当第一个学生猜后,教要及予鼓励,如:“我

很欣你的勇敢”。后面就有学生极手,要求上台来扮演猜的角色。逐形成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接下来,我延好学生的学激情,引学生解决了“如何理解信息的表形式

与程” 个,并且到的最后学生都得如何分析。

4、信息的价和共享

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叙述例,同学分析的方法。其中提到了旅游信息、

田忌、油价信息、中考信息、“减灶退”、葛亮“空城”、虚假

广告、中的短信??当看到要分小,“又要筋了”,部分学生的惰

性又出来了。我及整,予新的刺激,堂重新恢复活,打开思之。

那么安排一个小插曲吧,先大家一下,切到“欺眼睛的片”。:才我眼看的片都可以欺我的眼睛,造成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但在生活中,如果你被虚假的信息欺了,会快?学生

到生活中存在着多信息,会使我的物受到失,精神受到害,要提高

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又重新调动了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三个高潮。

5、信息技术

“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姓王,王丽梅。以后你们遇见我可以叫我王老师,

如果忘了我的名字就叫我老师,但千万不要叫我计算机老师。我不是教计算机的,你们从我这里也不是来学计算机的。”看到同学们一双双惊奇的眼睛我故意卖个

关子,“合上你们的书,看看我是教你们什么的老师?你们应该称我为什么老师?”

“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老师!”

“好了,请大家翻到我们的教材第8 页,找到第三自然段———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现在大家应该

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学科以前叫计算机而现在改为信息技术了吧?”

我接着问学生:“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哪个外延更大?”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信息技术。”

“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了,在你们刚才钩的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也是最核心的技术。”

利用课件,播放联想公司关于数字生活的一段广告片。学生们被片中那些前卫的超酷的数字生活方式所深深的吸引。

播放结束时,我告诉他们:“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可不是科幻片,现在的技术已经都能实现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肯定能过上那样美妙的数字生活。最后,老

师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和大家共勉,上联是‘打打敲敲敲来善良品性’、下联

是‘击击点点点出光彩人生’,横批是‘共同努力’。”此时下课的铃声正好

响起,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

四、反思与评析

1 、本堂课是一节在多媒体教室上的信息技术“理论课”,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

上得丝毫不觉枯燥乏味,相反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

以学生观察老师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也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

上课前,有部分学生知道不到电脑教室上课,有些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这个亮点以外,我觉得精心选材也很

重要。

现在我们用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

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来讲,他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

想学。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来完成信

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在进行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精彩的事

例来导入问题,说明问题。而事例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

在这里,本人认为,所选择的事例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为好。因为,只有这

样的例子才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

容,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理

论课中事例的选择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约二十几个教学素材,但最终只

了几个自最佳的素材,既有学生熟悉的来引起他的共,也有多

学生没有接触的来激他的趣;既有原的又有借的;既有生活上的

又有学科上的??正是些涉及面广、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使学生真切地体

会到“信息无不在,有无不有”,从而生地完成了教学任。

2、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行取舍,新程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行取舍,就会出一种情况:老滔滔不,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有目的的取舍。

老而言,不会疲于没完没了的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力,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而不?

3、反思同一因上境不同而生的的不同效果,我得并不是每一信息技都要到算机教室上。尤其是新程下的新教材,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如果每都到算机教室授,很多内容就没有法完成。因一到教室,学生就想上网、就想 QQ 聊天、就想玩游等等,基于些的情况,我,信息技有不在算机教室授可能效果会好些。

五、其他教点。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姓名 邯郸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 前言: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以1 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增长的要求,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保收增产将无法实现。化学农药在使农业生产受益的同时,也呈现出种种弊端,最为关注的是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以及农药对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恶果。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它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特别是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黄酮、萜烯类、酚类、甾体、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数目可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植物源杀虫剂就是一类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新的热点[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天然产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几乎是唯一选择。从天然物质中开发药物和农药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例如,三大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年,但由于早期天然产物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提取及分离分析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先进的结构鉴定手段的广泛采用,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仍然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各种分离手段如层析法(薄层层析、气象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电泳、凝胶过滤等方法的采用和包括X射线晶体学在内的仪器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绝对构型和构象,使分离鉴定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微量复杂结构成分也因使用先进的鉴定手段而得以成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2]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植物体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用来杀虫,我们把这些植物称之为杀虫植物,而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提炼加工而制成的杀虫制剂称为植物杀虫剂。植物源农药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川楝素、茼篙素、异羊角扭甙、茶皂素、鱼藤酮、除虫菊酯、植物精油和转基因植物(种子)等[3]。这些植物体内所含的杀虫活性成分各不相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很大。杀虫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杀虫植物的品种、年龄、植株所处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自从吠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发现(Berenbaum,1978)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主要有:吠喃香豆素类(线型--花椒毒素;角型--当归根素)、多炔类与噻吩类、生物碱类(茵芋碱skimmianine、短颈苔碱brevicolline、呋喃喹啉碱和异喹啉生物碱等)、扩展醌类(金丝桃素hypericin和尾孢菌素等)、其它化合物(苯并呋喃、苯并吡喃、去甲二氢愈创木酸、lachnanthocarpone、脱镁叶绿酸甲基酯类、砧吨染料和噻吩类)。国外研究光活化杀虫剂的主要国家是加拿大和美国,国内徐汉虹等(1993)首先报道了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精油含有的茵陈二炔(Capilene)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生物活性受光照的激发而增强。除了用于杀虫外,光活化农药也用于杀病毒、病菌、线虫等。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光活化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等优点,对人畜安全,作为一类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4]。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 WTO 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生物碱类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 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2.萜类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 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 4 -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毒杀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等。 三萜类化合物有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印度印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 ,它对 2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作用。三萜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拒食作用。 1. 3 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 ,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 4 番荔枝内酯 番荔枝内酯是番荔枝科植物特征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它与以往发现的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相比有较大区别 ,由 35~39 个碳原子构成化合物骨架 ,分子中的四氢呋喃环和末端γ- 内酯环通过碳链相连接 ,碳链上常带有羟基、酮基和乙酰氧基等。番荔枝内酯通过强烈的胃毒和拒食作用来体现其杀虫活性。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Bioprocess 生物过程, 2017, 7(4), 49-5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44017106.html,/journal/b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44017106.html,/10.12677/bp.2017.74007 Advance of Nanotechnology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henxia Yao1, Yafei Liu1, Jinlong Huang2, Yongming Ruan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2Yunnan Summit Biotechnology Co., Ltd, Chuxiong Yunnan Received: Nov. 21st, 2017; accepted: Dec. 4th, 2017; published: Dec. 11th, 2017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in order to develop systems for pest control in agricultur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re about the safety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its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ve. But due to the poor stabil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volatile and other drawbacks, which limit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Nano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mbination of na-notechnology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an develop new insecticide with higher stability, better effect and less pollution. Keywords Nanotechnology, Botanical Insecticides, Pest Control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姚陈霞1,刘亚飞1,黄金龙2,阮永明1*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2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楚雄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纳米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害虫防控系统的研究进展。植物源*通讯作者。

植物源农药

浅谈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植物源农药;种类;特点;前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1 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1生物碱类(alkaloids) 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1.2萜类(terpenes) 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楝素、川楝素、茶皂素、苦皮藤素、闹羊花素等。 1.3黄酮类(flavonoids)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4精油类(volatile oils) 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此类不仅具有毒杀、熏杀、忌避或引诱、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还具有昆虫性外激素的引诱作用,多用于防仓库害虫,如菊蒿油、薄荷油、百里香油、肉桂精油、松节油、芸香精油、芜香精油等。 1.5其他 羧酸酯类如除虫菊酯,木脂素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糖苷类如番茄苷等。 2 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 植物源农药中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次生代谢物质,其中许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表现为毒杀、行为干扰和生物发育调节作用。由于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自身防御与昆虫的适应演变协同进化的结果,昆虫对其不易产生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农药对害虫的作用独特,作用方式多样化,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毒杀作用、拒食和忌避作用、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作用和光活化毒杀作用等。 2.1毒杀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