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决定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

决定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

决定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
决定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

决定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

【中文摘要】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历史决定论概而言之就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规律性的思想和理论。决定论问题作为哲学史上最悠久的问题之一,它是任何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根据对决定论问题的不同观点,学术界又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分。决定论者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的规律性,事物之间都有因果相连的必然性联系;而非决定论者则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事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规律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可谓是哲学史上最早的争论之一,至今二者之间的争论仍在持续,在此就

不再多做解释。决定论反映在社会历史领域则形成了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必然的规律。根据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决定论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理论,

拿德国古典哲学来说就有: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思想,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本文重点探讨的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的,是因为马克思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指出

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史,是由生产力决定并引起生产关系及其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运动过程,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类似于自然历史进程的过程,但马克思又不是历

史宿命论,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还在于它指出社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一维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在于它承认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有意识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实现的;在于它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在

于它承认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在于它承认历史杰出人物对具体社会历史进程具有明显的重大作用。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不仅克服了唯

心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与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历史决定论彻底划清了界限,同时也揭露了非历史决定论的错误,与非历史决定论划清了界限。在当代历史发展条件下,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对我们社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何谓决定论、决定论思想的历史演变,并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以及现代西方哲学非历史决定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

责难。决定论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一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性;其二是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在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相互争论的同时,决定论内部也存在着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之争,因此,决定论的历史进程可以看作是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相互争论的过程。从古希腊时期到现在,决定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希腊时期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的对立;第二阶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的对立;第三阶段是现代时期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的对立。在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争论不休时,现代西方哲学

出现了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非历史决定论思潮,在社会历史领域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这其中尤其以波普尔最为典型,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开始在社会领域对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展开批判,后又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猛烈地攻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早年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最终形成经过了两次最为关键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黑格尔等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转变;第二次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转变。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之所以是辨证的,关键在于他把人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作为了研究社会历史的切入点,指出了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又相互作用和影响;它还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根源于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及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它们又相互作用;指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但社会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复杂的多重因果联系,各种社会力量甚至各个人都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具体的作用,其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根本推动力量,其他力量则起着次要的、根据各自利益需要发挥着各不相同的历史作用,但影响历史具体进程

的则是各种历史主体多种历史实践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只能通过大量历史现象的偶然性和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

性和曲折性来表现。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并不仅仅是指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思想,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也对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补充说明,并提出“历史合力论”的著名论断。第四部分,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彻底颠覆了神学历史决定论、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以及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它以科学的理论和辩证的方法超越了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和旧的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的两极对立,最终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今天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其意义不仅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人们看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更重要的是澄清理论是非,回击非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理论,坚持和贯彻落实唯物史观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come up by Marx and Engels. In summary,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the theories about the inevitability and regularity of social history. As one of the longest-running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Determinism is the question that every philosopher must answer when they philosophiz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n the determinism,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determinism and non-determinism. Determinists believe that the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s have their inevitable regularity. Things have the necessary links on causality; But the non-determinists regard that there is no regular pattern about the movemen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e argument on the determinism and non-determinism is one of the longest-running argument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it is still going on, here we would not interpret it so much.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 the determinism is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inevitable rul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 According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ety,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has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For example,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 the rational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represented by Fichte, Kant and Hegel; second, the human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represented by Feuerbach;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t is also the key point of this thesis. The reason why we say the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dialectical is that Marx admits the objective laws of human

society and it points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physical material history of production. Besides, it i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both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from primary to senior stage which caused and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vity. This developmental process is a regular proces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rocess of the nature history. But Marxism is not historical fatalism; other reasons that the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dialectical rest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s not a simple and one-dimensional, but complicated and multiple; It admits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eople’s conscious objectcal activities; It admits the retroaction of the social conscious; It admits the superstructure has the comparative independency and has the huge retroaction to economic base; It admits the distinguished historical personages have a vital role in the specific social history process.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determinism originated by Marx not only surmount the limitations of mental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mechanical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draw the line with them, but also reveal the error of the non-determinism and draw the line with it. Under conditions of

nowadays history development, insisting on and publicizing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significative for our society and our value orienta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what are determinism and the Cadillac logo of the deterministic thoughts systematically. Besides, it also introduce previous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resumptively and the stricture to it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non-determinism. The determinism includes two essential factors: One is the necessity and the causality of the things’development; the other one is irreversibility of the historical phenomenon. While the determinism and non-determinism arguing, there is also the argument inside the determinism on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As a resul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terminism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of argument about materialism determinism and idealism determinism.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termi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the opposition of materialism determinism and idealism determinism in classical times; The second one is the opposition of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determinism in modern times; The last one is the opposition of materialism determinism and idealism

determi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At the time of the determinism and non-determinism arguing,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emerges a ideological trends about historical non-determinism which has a growing influence, gives a challenge to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Especially k.r.popper, he criticizes Marxist dialectical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n his book“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and then he comes out swinging to Marxist dialectical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n his another book“the poverty of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arly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does not exist at the beginning time, it is also developing gradually. The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coming into being undergoes two critical changes: The first one is the change from Hegel --the rational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o Feuerbach--the human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he second change is Feuerbach--the human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determinism.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thought of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deeply. The key reason that why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dialectical is that he takes the materialproductional practical activit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researching social histor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 of producing that people product physical material decides people’s lifestyles, and then decides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cepts. And the people’s modes of producing, lifestyl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Beside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s of human society have roots in the radical discrepancy of the mode of producing and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The productivity decide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basis of economy decides the superstructure; The social being decide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they also interact each other.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roductivity is the radically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lass struggle and social revolution are the directly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society. But the causal connections of social history are the complicated and multiple causal connections. All kinds of social forces, even everybody gives play to the course of history. Among them,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re the subject and radically driving force of making history. The other forces play a part in it peripherally and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needs of benefits. But what affects the process

of history is the result of all kinds of history subjects and multiple practice of history work together. The inevitability and regularit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an only represent through the occasional of a great quantity of historical phenomenon and the diversity and intricacy of the way that history develops.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not only the thought of Marx’s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fter then, Friedrich Engels made the additional remarks and came up with the famous theory:“the resultant force of history”.The last part is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ts theoretical value is that it subverts theological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he rational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the humanistic historical determinism’s dominance radically in social history area. It exceeded the opposition of the old materialism determinism and idealism determinism, and realized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Nowadays, the purpose that we explore Marxis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is not only bringing the social attention, let people know the essence and objective laws of the social histor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lear right and wrong about theories, reply the attack from non- Marxist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sisting on the

social historical theory of Marxist,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pushing forward for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关键词】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规律历史合力论

【英文关键词】Determinism Marxism Historicism Law of Social History Combination of History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决定论探究中文摘要

4-7Abstract7-10引言13-15第一章决定论

的基本问题15-25一、何谓决定论15-16二、决定论的发展历程16-19(一)古希腊时期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的对立17(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的对立17-18(三)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决定论在当代的新发展18-19三、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表现及与非决定论之争19-25(一)历史决定论的基本问题

19-22(二)非历史决定论及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责难

22-25第二章马克思早期历史决定论思想的演变

25-33一、早年受黑格尔影响形成的唯心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

26-27(一)世界历史不过是“绝对理性”“自由理性”异在的本质实现26-27(二)客观的必然逻辑等同于价值的应然逻辑27二、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所包含的主客观逻辑矛盾

27-33(一)受费尔巴哈影响阐述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

28-29(二)异化劳动学说阐述的历史决定论难以克服费尔巴哈唯心史观局限29-30(三)走向辩证历史决定论必须抛弃思辨逻辑的“类本质”异化理论30-33第三章马克思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形成和发展33-47一、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基本内容33-43(一)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33-34

(二)人类社会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建构

34-35(三)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各个层面及其有机联系35-37(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历史规律37-38(五)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

38-41(六)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1-43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进一步阐述

43-47(一)人类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43-44(二)具体历史进程是社会历史主体各层面实践合力作用的结果

44-47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当代价值

47-56一、坚持辩证历史决定论的理论意义48-49二、坚持辩证历史决定论的现实意义49-56(一)当代社会的现状及思辨哲学的复燃49-53(二)非历史决定论的根本错误53-54(三)宣扬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现实意义

54-56结束语56-57参考文献57-6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2-63后记63-64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做过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这不单单只是一次评选结果,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170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我们更要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分别举行了第一次起义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法国,英国和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无力去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去改变和领导人们。)。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之后,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由当时的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联盟”改组而来)。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身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断论。他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吹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渐渐地传入中国。

史学概论书目

1.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法)J.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伊格尔斯、帕克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与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13.(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博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英)波普(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英)波珀(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9.恩格斯:《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8-458页。 20.庞卓恒:《中西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其中第2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赵吉惠:《历史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苏)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5.(苏)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6.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7.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庞卓恒主编,田晓文、侯建新副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刘泽华、张国刚:《历史认识论纲》,《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英)爱德华.霍利斯.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004年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34期  No 15 2004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Sum No 1134 [收稿日期]2004-02-27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项目(0301004) [作者简介]许宏武(1964-),男,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学人事处副教授;谭扬芳(1972-),女,重庆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哲学研究§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许宏武1,谭扬芳2 (1.中南大学人事处,湖南长沙410083; 2.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探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论点,结合当前现实剖析其合理因素,并对“必然性与偶 然性的关系”、“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国家集权主义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5-0038-06 批判“历史决定论”是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其激烈程度可以借用布赖恩?马吉的一句话来表述:“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如何能在理解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仍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 者。”[1](11页) 鉴于此,本文拟就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中的主要观点作一梳理,发掘出其合理因素,批判性地对其再批判。 一、何谓历史决定论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状况来看,关于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历史决定论是特指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它包括四大类型: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特指机械论)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其二,历史决定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它主张一切事物包括道德的选择都要由先前存在的理性观念所决定。二是指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它是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自然性、主体实践的参与性等三个方面同时 展开的。它的辩证特征在于揭示历史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历史机遇和历史选择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机制,阐明历史“自然性”发展的过程和迈向真正人类历史的基础、条件和进程。 在西方,用来称谓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并不是“historical determinism ”这一术语,而是“his 2toricism ”一词。这一概念最初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1957年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his 2toricism ”一词就是指一种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承认历史事件的发展具有总体上的不可逆性和前后相继性。但“historicism ”一词在波普尔那里显然是指“探讨社会科学的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 的”[2](2页)。这里,社会规律、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必然性、历史预见性等等成为理解“histori 2cism ”一词的关键术语。波普尔提出的“histori 2cism ”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仅仅是指“历史决定论”。而作为历史决定论,它的理论基石就是对历史因果性、历史规律性和历史预见性的崇拜。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 1、文艺政治化 2、题材单一化 3、手法简单化 4、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非专业化 2、批判运动 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 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 1.民族形式民间形式 2.主观主义 3、政治抒情诗 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 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4、新民歌运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收稿日期:2010-03-03 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卢德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 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 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 论方法的渊薮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 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论文详解

评分 注:1、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阅卷,使用红色。用铅笔阅卷无效。

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xxx a,xxx b (a.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xxxx,武汉430063; (b.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430063)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种制度反复较量中最深刻的影响因素。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来,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人类生活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制度变迁中发挥的这种巨大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却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借鉴,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回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制度优势,也为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找到了借鉴。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做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市场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发展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来体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①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科学的基本含义是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活动,而技术则是这种认识成果的运用,我们今天把两者连在一起合称的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说明了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马克思之前,事实上还没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即把科学和科学技术进步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带动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说明了科学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其精髓的抽象的反映”,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道理。②根据科学和技术涵义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一次科学革命导致了牛顿力学为标志的经典科学体系的建立;第二次科学革命是指上世纪初发生的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从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的视角来看,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这样的革命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第一次的蒸汽机技术革命,科学还没有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和深度参与到技术革命之中,从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开始,科学才开始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挥其关键性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 ①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42页。 ②Ю·А·奥夫钦尼科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16页。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毛泽东的一句最高指示。文革中的庐山会议上,毛批评林彪,又重提了英雄史观与奴隶史观的问题。《“571工程”纪要》中,林立果为其老子鸣不平,提出了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共创论”,在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林立果的“共创论”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因此从文革中过来的人,基本都奉奴隶史观为正统,视“共创论”为邪说。 近来看到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先生在一所大学的演讲 中郑重提出了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共创论”,觉得颇为可笑。 “共创论”实际是个伪命题。历史是由谁创造的?当然是由参与其中的那些人所创造的,因此,如果说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等于什么也没说。毛的问题的真意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究竟是奴隶还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唯心史观认为,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雄是一连串零前面的那个阿拉伯数字,民众则是一个个的零,没有英雄的代表与领导,人民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唯物史观则认为是奴隶决定了历史发展

的方向。毛的那段最高指示不是说英雄没有创造历史,而是说英雄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英雄只有在顺从民意的情况下,才对历史发展起了正作用,否则只能起到负作用。关于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有深刻的论述,感兴趣者可阅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此处不赘。 之所以要纠正朱学勤先生的这一小小的失误,还在于与此相关的历史意义问题。朱先生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一直是坚信卡尔波普尔的历史选择论、反对历史决定论的。 波普尔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无意义的。中世纪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展现了造物主的英明伟大,因为人们发现了存在于自然界的合目的性——造物主创造了植物,又创造了动物,动物吃植物,而动物又给人提供了肉乳蛋、给人提供了畜力,等等。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与神的意志无关,自然界只会向人类发出禁令(你不能长生不老、你不能造出永动机、你不能用竹篮打水),但不会建议或要求人类去干什么。波普尔说的自然界无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 09政治班李正美20090140114 摘要:在西方历史上,本世纪无疑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又是人类灾难最为深重的一个世纪。传统的失序、信仰的失落、文化的全面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将西方文化推到接近毁灭的边缘。面对此种局面,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涉足社会历史领域,试图重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确立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同时对传统的历史和历史思想进行再批判,从而在历史哲学领域形成了一幅流派纷呈,新思想新学说跌出的图景。 关键词:波普尔;历史决定论;历史哲学;反自然主义;泛自然主义 奥裔英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哲学别具特色。他不依傍任何一家学说,并在广泛批判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写出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部重要著作,将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矗立于学术之林,从而引来了广泛的赞誉和批评。不少西方学者为他的著作的出版拍手叫好,称之为“20世纪时代的巨著”、“使人联想到马克思”。而在原苏联和近十余年来的我国学术界,则采取几乎完全否定的观点,将其历史哲学视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既不像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那样完美,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既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成见,亦有值得重视的思想成分。特别是将他的历史哲学同近百年来西方各种历史哲学流派相比较,更能体现其思想的独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是批判性的,其批判对象,他称之为“历史决定论”。照他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之所以难尽如人意,人类历史之所以灾难频仍,历史决定论难辞其咎。他精心构筑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并对历史决定论进行批评,就在于他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决定论的危害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现代民主精神的否定。 波普尔将历史决定论分为两类,即“泛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物理学方法可应用性的观点”,“如果他们赞成把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则称他们为‘泛自然主义的’或‘肯定的’;如果他们反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则称他们为‘反自然主义的’或‘否定的’”。 波普尔认为,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都是错误的。泛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是错误地模仿自然科学,错误的认为历史科学可以“揭示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的未来”。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虽然试图将历史学同自然科学划清界限,还历史学的独立性,但其结果却使历史学成了纯主观的东西,并使自己同批判对象走到一起,即同样表现为历史决定论。 一、对泛自然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 所谓泛自然主义,即赞成应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思想流派。 (一)按照泛自然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必然受制于自然因果律。在这里,没有飞跃,没有断裂,没有停顿,有的只是“历史连续规律”,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朝着某一理想的目标发展。波普尔认为,研究人类历史虽然可以采取因果性解释,但此种解释与自然领域的困果解释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自然领域,因果关系是重复出现的,因而是可以被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对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不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后者则包含“因果链条”而且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的是否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算得上是包含“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而言之前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后者是既知其然有只其所以然的规律。 “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二、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而孔德和密尔所总结出来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二 者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得来的,这种规律观包含着一个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单靠 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无法保证其一定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故其属于经验规律。 三、试述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表述形式及其含义 答:抽象形式表述: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这一陈述形式的含义是,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 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我们把这种规律观称为“一元多因多果论”的 规律观。 四、为什么说坚持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 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 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 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五、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做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联系。普遍规律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联系的不变秩序的判断,一般指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 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六、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做的不同的归纳的的含义? 答: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和“封建的等级所有制”。马克思 认为人在物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总要创造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