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师大附中2012年高一新生招生公告

云师大附中2012年高一新生招生公告

云师大附中2012年高一新生招生公告
云师大附中2012年高一新生招生公告

云师大附中2012年高一新生招生公告

一、招生概况

1、2012年我校将面向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城区招收公费学位生(含择优生、定向择优生、体网生)650人,面向全省十五个州(市)招收公费学位生1个班(招生对象为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三名)。定向全省十五个州(市)招收民族生100人;面向昆明市四城区招收部分择校生。我校今年仍不在除昆明市四城区外郊县区及全省十五个州(市)招收择校生。学校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43417878.html,

2、凡户口在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城区,有志于报考云南师大附中的考生,应在《昆明市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志愿表》“第二批次(省一级高(完)中志愿)”栏“择优录取学校志愿”项中填“云南师大附中”,我校将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高分到低分录取,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即为我校的择优生录取分数线。今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升学总分在820分及以上分数(不含其它政策性照顾加分)是今年我校的择优生录取分数线。

3、若属我校定向招生的学校有定向资格的考生(名额分配见“昆明市中学招生信息”第五期),有志于报考云南师大附中的还可以在“第二批次”栏“定向录取学校志愿”项中填“云南师大附中”,我校将根据昆明市划定的省一级高(完)中录取分数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高分到低分录取,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即为我校的定向择优生录取分数线。

4、凡户口在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城区未达到但又接近我校择优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若有志于报考云南师大附中,在拿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知单”后,尽快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知单”原件和“准考证”原件到我校教务处,领取“云南师大附中择校生调查表”,我校将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即为我校的择校生录取分数线。

5、我校今年面向全省十六个州市招收25种少数民族及纳西族摩梭人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100名,农村户口或城镇户口均可报名。

二、学费

按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教育厅“云发改收费[2004]536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由于我校是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我校的公费学位生(含择优生、定向择优生、保送生、体网生)每生每学期收学费700元人民币,择校生的择校费为每生每学年8000元人民币(不再交每学期700元人民币的学费)。

三、学籍

我校面向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城区招收的公费学位生,面向全省十五个州(市)招收的公费学位生,面向全省十五个州(市)招收的民族班学生,面向昆明市四城区招收的择校生,一旦被我校录取,其学籍即在我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都在我校报名、在昆明考试。

云师大附中2012年8月14号

2016年东北师大附中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2016年东北师大附中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初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4.□□□□□,□□□□□,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再次表达自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莺燕争春的景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出西湖早春勃勃生机的诗句是:□□□□□□□, □□□□□□□。 7.陆游曾说“位卑而未敢忘忧国”,可见报效祖国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矢志不移的人生理想。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君为国、战死沙场的豪迈之情;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同样表达此意的诗句是:□□□□□□□,□□□□□□□。 8.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思;乡愁是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足传书;乡愁是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家念亲;乡愁是崔颢《黄鹤楼》中的“□□□□□□□? □□□□□□□”的凝望愁绪。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2019年东北师大附中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版

1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题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万里赴戎机, (北朝民歌《木兰诗》) 答案:关山度若飞。 2. (王湾《次北固山下》)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 曾 子 曰 : “ 吾 日 三 省 吾 ( 《论语·学而》) 答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晏殊《浣溪沙》)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杜甫《望岳》写诗人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流露对大自然造化之功喜 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陆游《游山西村》以农村热闹欢庆场景,表明对传统民俗文化赞美之情的诗句 答案: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周敦颐《爱莲说》 使身处恶浊闹世,务须独立不移、洁身自好,继续保持高洁傲岸的人格品质。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人借用典故,希望能够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词句? 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马 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本文选自《 》,作者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1分) 答案:《韩愈文选》;唐。 10.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②才美不外见. ( ) ③等.不可得 ( ) ④执策.而临之( ) 答案:①两马并驾。 ② 通“现”,表现、呈现。 ③等同,一样。 ④马鞭。 11. 韩愈《送孟东野序》中记有“大凡物不平则鸣”。作者尤其对“食马者”形象进行了传神的刻画。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案围绕:原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达效果:通过排比修辞,写千里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恰恰是在写现实中自己的命运遭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食马者的自以为是、浅薄无知等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2. 作者通过托物寓意手法,迫切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并给古今用人者以警醒。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一谈用人者应当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答案围绕: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重并重用人才,积极使人才充分施展才干。(或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言之成理即可) 13.韩愈初登仕途之时写作《马说》,重在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围绕:对千里马的同情,对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讽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渴望能够识别自己才干明君的出现等。(言之成理即可)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三年磨一剑”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卷

东北师大附中2008年高三“三年磨一剑”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撇.弃(piě) 挣.脱(zhēng) 罹.难(lí) 一绺.(liǔ) B.咂.巴(zā) 挑剔.(tī)饿殍.(piǎo)经筵.(yán) C.稗.官(bài) 憎.恶(zèng) 尘滓.(zǐ) 填.补(tiān) D.邂逅.(hòu) 谲.诈(jié) 悚.然(sǒng) 牵累.(lě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王勃为《滕王阁诗》作序,文不加点,一蹴而就 ....,举府皆惊,至今仍传为文坛佳话。 B.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 ....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C.别人已经改弦更张 ....,我们却还抱住别人的旧办法不放,岂不永远也赶不上别人。 D.这种不受生活真实约束的随心所欲 ....的创作现象,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并非少见。 3.下列各句中,表意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尽管这支中国女排的阵容在8年中数次更迭,但是作为一个集体,带给国人的感动一如“五连冠”时期那样强烈。 B.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公司将在四川地震灾区联合共建10条长途传输光缆工程。这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有关紧急通知后,首次实现的基础设 施共建共享。 C.我国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很多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可能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为先有定夺,;,就不会行不通。 ①就不会出毛病②做事先有准备 ③就不会理由站不住④做人的道理先有定则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

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语文(附答案)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1 2009–2010学年 东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张钧洪伟史培争审题人:张海波王玉杰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5分) 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3.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5分)

东北师大附中初中语文14

初一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命题人:朱雪莉 2011、12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字,代著名家,之一,有《集》。因被贬永州而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篁竹 ..:(2)水尤.清冽:(3)坻.: (4)嵁:(5)蒙络摇缀 ....:(6)披拂 ..: (7)佁然:(8)俶尔 ..:(9)翕忽 ..: (10)斗折 ..:(11)犬牙 ..:(12)差互 ..: (13)悄怆 ..:(14)幽邃 ..:(15)隶.而从者: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2.作者怎样描绘潭上的景物的? 3.探究小石潭水源的语句有哪些? 4.作者对小石潭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如何?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了什么写法?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石潭水源时,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7.小溪为何“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的变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东北师大附中语文三摸(答案)

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C A项,“家国同构”与“家国情怀”两个概念的内容杂糅。B项,缺失“保存乃至增 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 ..进一步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的条件。D项,强加因果。 2. D 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内涵与作用的发展变化,隐含了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并 没有具体阐述。 3. A “只要……就……”的推断不符合逻辑。 附:“五止十义”(原文本中)。“五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 4.A A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于文无据。 5.D A项“目前已经成熟完善”,目前存在许多问题。B项“‘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文无据。C项“只要……就……”有误,原文意思是“地摊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6.①商家丰富夜经济内容,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 ②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夜经济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③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家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等方面安全质量,引导商家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加强抽检频次。 ④城市管理部门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安全。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7. C C项,文中将“我们”称做“苦旅者”不是比喻。 8. ①离家与远行是人的本性;②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或“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④人们内心有对未来或者理想等的憧憬。 9.①内容上,进一步揭示主旨,人对家园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对找到“精神归宿”的人而言,“前方”就是精神家园。对没有找到“精神归宿”的人而言,前方就是“旷野”,即便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 ②结构上,与前文写“车中景象”“家”“旷野”等内容呼应,文章结构更完整。 ③手法及艺术效果上,文章以问句结尾,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10. C 11. D D项解巾,除去头巾,谓出任官职,“巾”是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葛布或细绢裹头,“既服冠冕,故解幅巾。”因以谓做官。12.B B项“广陵王派人辩解他无罪,孟氏于是态度嚣张”错。派人辩解之前,孟氏言行就体现他很嚣张。 13.(1)近代以来,文章追求华丽,到了江东,更加轻浮,洛阳方面的后辈,还在不停地 效法。(采分点:逮,到;江左,江南;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句意2分)(2)从前淳于髡献上空笼,前代史官称之为美,先生现在借东西来进献,难道这是陈朝国君的命令吗?(采分点:足下,先生,您;假,借;讵,岂,难道。句意2分) 14.C C项诗歌颈联,作者对宫人们的情感只有同情,没有指出她们被遣出宫的原因。 15. ①入宫入道皆身不由己:开篇即点出宫人“不自由”; ②入道后的孤苦寂寞:中间两联写宫人们告别尘世,只能空守庙宇与道姑为伴; ③爱情摧折的悲痛:失去青春爱情,“埋骨成灰”。 16. (1)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弃掷逦迤非六国也 (3)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 17.C. 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晷:日影,指白天。夜里点了油灯,继续白天的事。 形容学习、工作勤奋\宵衣旰食:宵:夜晚。旰:晚。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 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更符合语境。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移花接木:原指把花木的芽或 枝条嫁接在别的植物上。后用以比喻暗中使用巧计在事情进行过程中更换人或事物。 此处更符合语境。 沉默:作形容词,意为不爱说话。作动词,意为不说话。沉默侧重于有意识的不表达 个人意见,语气较轻\缄默:闭口不说话。缄默侧重于坚持不说,语气较重,多用于 书面语。这里缄默更符合语境。 威慑:用武力或声势使对方感到恐惧\震慑:震动使害怕。这里震慑更符合语境。 18. C 示例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选项引号作用为引用;B选项引号作用为着 重强调;C选项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D选项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兼特定称谓)。 19.D 原句三处语病问题:①语序不当:“大无畏地”作状语应直接修饰“声称”,②关联 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到“佛祖”之前;③句式杂糅:去掉“加诸”后面的“到”。 20.①“亲爱的”不得体,应改为“尊敬的”;②“抽空”改为“拨冗”;③开幕式缺少具体时间,如“上午9时”;④“感激”改为“荣幸”;⑤把“承办方”和“主办方”两部分调换位置。 21.主要是因为接受的户外光照不足(2分)即使是长时间伏案(2分)接受3小时以上的户外光照(2分) 第1页/ 共2页

东北师大附中2019五模语文答案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解析】A 项扩大范围。原文“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 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A 项把范围扩大到“百越”。B 项张冠李戴。原文倒数第三段把礼 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的是“体现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 分类的成年礼”。C 项曲解文意,“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错误,百越之人“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表明完成了成人礼,百越之礼中的“文身”才能使 他们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C【解析】曲解文意。“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错误,文章第四段最后部分点明了 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然后……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 3.D【解析】因果倒置。原文: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4.C 【解析】曲解文意,材料三“此外,微信、微博类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网易等资讯类,秒拍、美拍等视频类以及映客、花椒等直播类的新兴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也对市场进行了冲击”。 5.B 【解析】未然说成已然。从材料四“ 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可知。 6.①把握历史机遇,抓紧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②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③重视受众的普及性,多迎合媒体受众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大众化。 (每点 2 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C【解析】校歌展现的情感充满希望与期待,并非悲伤沉郁。 8.①“岁月钟声”就是指詹大胖子在五小的敲钟声。 ②“岁月钟声”是五小孩子成长岁月的象征,五小的孩子伴随詹大胖子的钟声长大; ③“岁月钟声”代表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是对时光飞逝、旧物不再产生的心灵回响。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9.表现:①作者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 ②作者的小说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③张敬斋先生对《老残游记》有声有色的讲解和《老残游记》中大明湖上的对联给作者 留下很深的印象。(每点 1 分,答出三点给 3 分) 情感态度:①对五小教育理念的认同;②对母校教育的感恩。(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10.D【解析】临:哭吊死者。 11.C【解析】废帝不是庙号。 12.C【解析】“段永知错就改”错。“暗中谋划反叛”错,“归款”是“投诚、归顺”的意思, 段永是想归顺皇上,不是要反叛。故选 C。 13.(1)只靠抢劫来的财物作为供给,安定时便如蚂蚁聚集,走投无路时便像惊鸟飞散,攻取他 在于迅速,不在于人多。(采分点:“寇抄”、“蚁鸟”、“穷”各 1 分,句意 2 分) (2)段永在朝廷内外历任各职,在所任职的地方很有声望。轻视财物,喜欢贤能之人,朝廷与 民间因此而敬重他。(采分点:“内外”“声称”“焉”各 1 分,句意 2 分) 14.A【解析】“寻”字表明寂寞的月,照进户内,来寻觅悠闲雅静的诗人。15.【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①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杏花 的欣赏喜爱之情;②五、六两句,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攀挽花枝赏花,表现出诗 人爱杏花之深;③最后两句,诗人想象第二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每点2 分,共 3 点) 【示例二以月为物象】①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 之景的喜爱;②七、八两句写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 出诗人爱月之深;③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每点 2 分,共 3 点) 16.(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 17.A【解析】“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第一处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填“不容置疑”。“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 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第二处,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 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 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从原文语境来看,第三处侧重“民风”,所以填“国 泰民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第四处,句中说产生“感化功能”,不能用“耳提面命”。故选 A 项。 18.B【解析】A 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C 项,“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括号前 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D 项,“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选项中“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不连贯。 19.C【解析】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才能“提倡”。A 项,“美育教育”重复赘余; B 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D 项,“重视”与“提倡”语序不当,“美育教育”重复赘余。故选 C 项。 20.(1) ④【解析】“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这些材 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与观点游离,应删去。 (2)“必定”改为“可能”“有时”“也许”“或许”皆可。【解析】“必定”把或然误作必然。(3)② 修改为:就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 【解析】原句颠倒了因果,应互换位置。 (每空 1 分,共 5 分) 21.①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②人应该做绿叶③举例论证(或者事实 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开头的两段,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 做红花还是绿叶”。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 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绿叶”。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

2021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上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 1页 / 共2页 高三年级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C A 项,“家国同构”与“家国情怀”两个概念的内容杂糅。B 项,缺失“保存乃至增 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并借此..进一步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的条件。D 项,强加因果。 2. D 末段简要回顾了家国情怀内涵与作用的发展变化,隐含了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并 没有具体阐述。 3. A “只要……就……”的推断不符合逻辑。 附:“五止十义”(原文本中)。“五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 4.A A 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于文无据。 5.D A 项“目前已经成熟完善”,目前存在许多问题。B 项“‘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于文无据。C 项“只要……就……”有误,原文意思是“地摊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6.①商家丰富夜经济内容,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 ②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夜经济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③市场监管部门对商家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等方面安全质量,引导商家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加强抽检频次。 ④城市管理部门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安全。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7. C C 项,文中将“我们”称做“苦旅者”不是比喻。 8. ①离家与远行是人的本性;②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或“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④人们内心有对未来或者理想等的憧憬。 9. ①内容上,进一步揭示主旨,人对家园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对找到“精神归宿”的人而言,“前方”就是精神家园。对没有找到“精神归宿”的人而言,前方就是“旷野”,即便前方是生他养他的家,也永远是“旷野”。 ②结构上,与前文写“车中景象”“家”“旷野”等内容呼应,文章结构更完整。 ③手法及艺术效果上,文章以问句结尾,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10. C 11. D D 项解巾,除去头巾,谓出任官职,“巾”是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葛布或细绢裹头,“既服冠冕,故解幅巾。”因以谓做官。 12.B B 项“广陵王派人辩解他无罪,孟氏于是态度嚣张”错。派人辩解之前,孟氏言行就体现他很嚣张。 13.(1)近代以来,文章追求华丽,到了江东,更加轻浮,洛阳方面的后辈,还在不停地 效法。(采分点:逮,到;江左,江南;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句意2分) (2)从前淳于髡献上空笼,前代史官称之为美,先生现在借东西来进献,难道这是陈朝国君的命令吗?(采分点:足下,先生,您;假,借;讵,岂,难道。句意2分) 14.C C 项诗歌颈联,作者对宫人们的情感只有同情,没有指出她们被遣出宫的原因。 15. ①入宫入道皆身不由己:开篇即点出宫人“不自由”; ②入道后的孤苦寂寞:中间两联写宫人们告别尘世,只能空守庙宇与道姑为伴; ③爱情摧折的悲痛:失去青春爱情,“埋骨成灰”。 16. (1)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弃掷逦迤 非天下也 (3)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 17.C. 焚膏继晷:膏 :油脂,指灯烛。晷:日影,指白天。夜里点了油灯,继续白天的事。形容学习、工作勤奋\宵衣旰食:宵:夜晚。旰:晚。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更符合语境。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移花接木:原指把花木的芽或枝条嫁接在别的植物上。后用以比喻暗中使用巧计在事情进行过程中更换人或事物。此处更符合语境。 沉默:作形容词,意为不爱说话。作动词,意为不说话。沉默侧重于有意识的不表达个人意见,语气较轻\缄默:闭口不说话。缄默侧重于坚持不说,语气较重,多用于书面语。这里缄默更符合语境。 威慑:用武力或声势使对方感到恐惧\震慑:震动使害怕。这里震慑更符合语境。 18. C 示例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A 选项引号作用为引用;B 选项引号作用为着重强调;C 选项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D 选项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兼特定称谓)。 19.D 原句三处语病问题:①语序不当:“大无畏地”作状语应直接修饰“声称”,②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到“佛祖”之前;③句式杂糅:去掉“加诸”后面的“到”。 20.①“亲爱的”不得体,应改为“尊敬的”;②“抽空”改为“拨冗”;③开幕式缺少具体时间,如“上午9时”;④“感激”改为“荣幸”;⑤把“承办方”和“主办方”两部分调换位置。 21.主要是因为接受的户外光照不足(2分) 即使是长时间伏案(2分) 接受3小时以上的户外光照(2分) 2021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上学期三模考试 2021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上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语文试卷

2016届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语文 试卷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

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 北 师 大 附 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word版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周苇风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纳。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奇怪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研究《老子》的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规律。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决定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变化的,天地也是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整个社会都在变化。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变化。但是,韩非也非常重视道的稳定性。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驭群臣,也就是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韩非子》就明确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法家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民众和敌国,而是来自臣下。所以,申不害和韩非都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术有权术的含义,但家的术不仅仅局限于权术的运用。《韩非子》认为,所谓的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职责并严加考核。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尽力工作。 人们在谈论法家时常常商、韩并举,认为韩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继承和发展。确实,韩非认同商鞅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也主张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系。然而,在继承商鞅法治思

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语文(附答案)

2009–2010学年 东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人:张钧洪伟史培争审题人:张海波王玉杰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5分) 2.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3.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5分) 4.(1)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4分)(2)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东北师大附中2019五模语文答案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A项把范围扩大到“百越”。B项张冠李戴。原文倒数第三段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的是“体现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C项曲解文意,“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错误,百越之人“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表明完成了成人礼,百越之礼中的“文身”才能使他们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2.C【解析】曲解文意。“并没有点明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错误,文章第四段最后部分点明了三个共同点之间的联系:“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然后……提升为别贵贱的等级标志。”3.D【解析】因果倒置。原文: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4.C【解析】曲解文意,材料三“此外,微信、微博类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网易等资讯类,秒拍、美拍等视频类以及映客、花椒等直播类的新兴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也对市场进行了冲击”。 5.B【解析】未然说成已然。从材料四“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可知。 6.①把握历史机遇,抓紧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②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③重视受众的普及性,多迎合媒体受众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大众化。 (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C【解析】校歌展现的情感充满希望与期待,并非悲伤沉郁。 8.①“岁月钟声”就是指詹大胖子在五小的敲钟声。 ②“岁月钟声”是五小孩子成长岁月的象征,五小的孩子伴随詹大胖子的钟声长大; ③“岁月钟声”代表对往昔岁月的感慨,是对时光飞逝、旧物不再产生的心灵回响。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9.表现:①作者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 ②作者的小说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③张敬斋先生对《老残游记》有声有色的讲解和《老残游记》中大明湖上的对联给作者留 下很深的印象。(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情感态度:①对五小教育理念的认同;②对母校教育的感恩。(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10.D【解析】临:哭吊死者。 11.C【解析】废帝不是庙号。 12.C【解析】“段永知错就改”错。“暗中谋划反叛”错,“归款”是“投诚、归顺”的意思,段永是想归顺皇上,不是要反叛。故选C。 13.(1)只靠抢劫来的财物作为供给,安定时便如蚂蚁聚集,走投无路时便像惊鸟飞散,攻取他在于迅速,不在于人多。(采分点:“寇抄”、“蚁鸟”、“穷”各1分,句意2分) (2)段永在朝廷内外历任各职,在所任职的地方很有声望。轻视财物,喜欢贤能之人,朝廷与民间因此而敬重他。(采分点:“内外”“声称”“焉”各1分,句意2分) 14.A【解析】“寻”字表明寂寞的月,照进户内,来寻觅悠闲雅静的诗人。15.【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①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杏花的欣赏喜爱之情;②五、六两句,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攀挽花枝赏花,表现出诗人爱杏花之深;③最后两句,诗人想象第二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每点2分,共3点) 【示例二以月为物象】①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②七、八两句写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出诗人爱月之深;③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每点2分,共3点) 16.(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 17.A【解析】“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第一处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填“不容置疑”。“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第二处,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从原文语境来看,第三处侧重“民风”,所以填“国泰民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第四处,句中说产生“感化功能”,不能用“耳提面命”。故选A项。 18.B【解析】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C项,“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D项,“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选项中“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不连贯。 19.C【解析】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才能“提倡”。A项,“美育教育”重复赘余;B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D项,“重视”与“提倡”语序不当,“美育教育”重复赘余。故选C项。 20.(1)④【解析】“画家不停地挥毫泼墨,数学家不停地演算推导,都锻炼着头脑的机敏性”这些 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与观点游离,应删去。 (2)“必定”改为“可能”“有时”“也许”“或许”皆可。【解析】“必定”把或然误作必然。(3)②修改为:就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进化。 【解析】原句颠倒了因果,应互换位置。 (每空1分,共5分) 21.①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②人应该做绿叶③举例论证(或者事实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开头的两段,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绿叶”。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