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解知识点总结:

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

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

(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侧肌间隔行向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

2.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

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

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

(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

(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

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等。

2.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女性的右侧卵及输卵管、男性的右侧精索、淋巴结。

4.上腹部肝左叶、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5.中腹部(脐部)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腹主动脉、输尿管、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等。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乙状结肠。

7.左上腹部(左季助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8.左侧腹部(左腰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

9.左下腹部(左髂部)乙状结肠、女性的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的左侧精索、淋巴结。

4.腹膜的外间器官

(一)腹膜位器官

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大。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肠

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二)腹膜间位器官

此类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空虚的膀胱、子宫、胆囊、直肠上段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充盈的膀胱、肾上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部等。

5.腹膜的相关结构

韧带

韧带是连于腹壁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

肝的韧带

主要有: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等。

脾的韧带

主要有: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

系膜

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结构。

阑尾系膜:是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膜结构。

腹膜陷凹

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在男性主要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6.双肾的体表投影

在后正中线两侧2.5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即位于此纵膈标志线所组成的四个四边形,当肾发生病变时,多在此四边形疼痛或肿块等异常表现。

7.双肾的毗邻

在两肾的上方有肾上腺附着,共同有肾筋膜包绕。

在两肾的下方为输尿管腹部。

在两肾的侧、脊柱的前方,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其中右肾与下腔静脉的距离最近。

在两肾的前面,由于位置不同,毗邻关系也有所不同。左肾前上部有胃后壁,前下部为结肠左曲,侧有胰尾横过肾门。右肾前上部有肝右叶,前下部位结肠右曲,侧有十二指肠降部。

在两肾的后面,其第12肋以上部分仅借膈与胸膜腔相邻。

8.脊肋角:第12肋分别横过左肾后面的中部与右肾后面的上部,两肾门恰近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线的交角处,即肾角,或称脊肋角。

9.输尿管的体表投影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上端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30cm。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①腹部,自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②盆部,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脱壁;

③壁部,斜行穿膀胜壁,终于膀联粘膜的输尿管口。输尿管腹部长约13~14cm,紧贴腰大肌前面向下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有睾丸血管斜过其前方。

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与半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所作的连线一致。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解剖上的第1、2狭窄部。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精索血管、回肠末段,右侧与盲肠及阑尾邻近。左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菌、降结肠血管,精索血管也斜越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

10.脊柱区的层次(脑脊液引流)

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到此为腰穿)→蛛网膜下腔→软膜→脊髓腔

11.椎管、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随个体发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部

椎管椎骨锥孔和骶骨骶管借助骨连结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完全骨性管道。

12.脊髓的被摸与脊髓腔

脊髓表面被覆三层被膜,由外向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各层膜间及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均存在腔隙,由外向一次有硬脊膜外系、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

1.被膜

(1)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

借终丝附于尾骨。硬脊膜囊有脊髓,马尾和31对脊神经根,每对脊神经根穿硬脊膜囊时,硬脊膜延续包裹在脊神经根表面形成神经外膜,并与椎间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紧密相连,起固定作用。

(2)脊髓蛛网膜: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延续。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3)软脊膜:柔软并富于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为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额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其外侧缘形成一三角形齿尖,与硬脊膜相连,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2.脊膜腔

(1)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间隙,其填有脂肪、椎静脉丛、脊神经脊膜支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正常时呈负压。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由于硬脊膜紧密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隙与颅腔隙并不交通。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的脊神经根。针穿入硬膜外隙后,因存在负压,会有抽空感,这与穿入蛛网膜下隙时有脑脊液流出并呈正压的情况不同。

(2)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有少量液体,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

(3)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在活体,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蛛网膜腔相通,向下达第二骶椎高度,脊髓蛛网膜向两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含有脑脊液的脊神经周围隙。蛛网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池有腰、骶神经根构成的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终丝。

13,腰椎穿刺的部位在哪里?为什么?

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大约第一腰椎下缘,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髓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14,脊神经的分布特点,与椎间孔的关系

脊神经以其前根和后根连于脊髓,共有31对。

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脊膜支: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后支: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骰部深层的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15.胸部的体表标志

正面(重点)

⑴颈静脉切迹又称锁骨上切迹,平第2胸椎体下缘,临床上常以此切迹为标志检查颈段气管是否移位。

⑵胸骨角: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常以此计数肋骨,其后方平对第4、5胸椎体之间、气管分叉、主动脉弓的起与止端、心脏上界以及食管的左主支气管压迹。

⑶剑突:细长,上接胸骨体处称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上端两侧与第7肋软骨相接,下端游离并伸至腹前臂上部。

⑷锁骨和锁骨下窝:锁骨位于颈静脉两侧,全长均可触及,其中、外1/3交界处下方有一凹陷为锁骨下窝。

⑸肋和肋间隙:在锁骨下方首先摸到第2肋,依次向下可触及下部的肋和肋间隙。二者可作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如在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侧1~2cm 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⑹肋弓:自剑突两侧向外下可触及肋弓,是肝、脾的触诊标志,其最低点平第2、3腰椎间。

⑺胸骨下角:即左右肋弓与剑胸结合共同围成的角,角有剑突,一般为70°.

⑻乳头:男性乳头在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交界处,女性乳头略低且偏向外下方。

⑼腹上角:在上腹部中区,胸骨剑突以下,两侧肋弓由上向下,由向外斜行形成一个两侧肋骨边缘为界,下口开放的三角区,这一三角区被称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

背面(知道有哪些就可以)

⑽肩胛下角:肩胛下角一般平对第七肋间,即第7、8肋骨之间的间隙。为背部数肋和肋间隙的骨性标志。常作为胸腔闭式引流的定位标志。

⑾前正中线:沿胸骨正中的垂线。

⑿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两侧缘所作的垂线。

⒀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

⒁腋前线:沿腋前襞所作的垂线。

⒂腋中线:由腋窝最高点所作的垂线。

⒃腋后线:沿腋后襞所作的垂线。

⒄肩胛线:两臂下垂时,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线。

⒅脊柱旁线:沿各胸椎横突外端所作的连线,常为一稍凸向侧的弧形线。

⒆后正中线:经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线相当于各棘突间的连线。

16.心脏的体表投影

心脏的体表投影用四点的连线表示:

左上点: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 cm

右上点:右第3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 cm

左下点: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 ~ 9 cm

右下点:右第6胸肋关节处

左右上点的连线为心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为心下界,左上、左下点间向左微凸的弧形线为心左界,右上、右下点间向右微凸的弧形线为心右界。

17.心脏瓣膜的体表投影(知道听诊区)

①肺动脉瓣(肺动脉口),在左侧第3胸肋关节的稍上方,部分位于胸骨之后;

②主动脉瓣(主动脉口),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部分位于胸骨之后;

③二尖瓣(左房室口),在左侧第4胸肋关节处及胸骨左半的后方;

④三尖瓣(右房室口),在胸骨正中线的后方,平对第4肋间隙。

18.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皮肤→浅筋膜→三层扁肌或直肌及肌鞘→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

19.胃的位置、血供、回流、神经支配

胃的解剖位置:因体型体位等不同情况有很大的变化,贲门有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

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

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血供:胃的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这些动脉均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前,胃后壁,在胃壁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

(1)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胃小弯由左侧向右分布。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沿胃小弯右侧向左,并与胃左动脉吻合。

(3)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沿胃大弯右行,分布于胃大弯左侧!

(4)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沿胃大弯左行,终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

(5)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分布于胃底!

静脉回流: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均汇集于门静脉。胃左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或经过脾静脉汇入门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胃短

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入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入肠系

膜上静脉。

胃迷走神经的支配特点

胃前支在小网膜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迷走神经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副交感纤维来实现。因此,当迷走神经兴奋时,、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等,从而引起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加速、肠鸣增强、甚至因平滑肌痉挛而引起腹痛,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当迷走神经抑制时,则出现相反的表现,即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症。

20.胃后壁穿孔

胃后壁穿孔,胃容流入小网膜腔,再经胃网膜孔(文氏孔)由降结肠外侧壁与腹壁的间沟流到回盲部,空腹胃后壁穿孔常常是初起右下腹压痛与反跳痛明显。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可引起右下腹疼痛且须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于幽门附近的胃或十二指肠上部前壁。位于后壁的溃疡在侵蚀到浆膜层前,多已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甚至形成慢住穿透性溃疡,很少出现急性穿孔. 前壁溃疡穿孔后, 溢出物

常可进入肝肾隐窝, 继而沿右结肠旁沟流至右髂窝, 引起酷似阑尾炎的右下腹痛, 因此需注意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22.心脏腔室的体表投影(同心脏、瓣膜体表投影)

23.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一)上部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5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三)水平部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四)升部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

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 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24.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将肝的膈面分成右大左小两部分。镰状韧带下端与脐切迹和肝源韧带相连,上端向后上延伸与两侧的冠状韧带相移相移行。镰状韧带有前缘与腹前壁及膈相连。此韧带较薄且有一定宽度。当肝左外叶切除时,常用它来覆盖残肝断面。

肝圆韧带:肝圆韧带自脐肝圆韧带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的两层腹膜间达脐静脉窝止于肝门静脉左支的囊部并与静脉韧带相连。做肝叶切除时,须将韧带切断,可向下牵拉肝,以利手术的显露和进行。

冠状韧带:是肝膈面与脏面被膜返折至膈所成。分为左、右冠状韧带。左冠状韧带分为前、后两层,右冠状韧带分为上、下两层。左冠状韧带前层和右冠状韧带上层可视为镰状韧带向左右延伸的部分。行肝叶切除切开右冠状韧带时,要注意勿损伤该处血管。

三角韧带:肝左、右三角韧带是冠状韧带前后两层及上下两层向左、右延伸逐渐汇合而成,它与膈相连,把肝的左、右两侧牢固地固定在膈上。左侧三角韧带中偶有血管和迷走胆管等,手术切断韧带时应妥善结扎。(不常见)

肝胃韧带:起自胃小弯,上方与肝的脏面静脉韧带相接连,其右缘移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此韧带由于两层腹膜紧密汇合而成,韧带大部分显得很薄,迷走神经前干的神经、胃右前支及其胃壁支均可透过浆膜见到。有时胃的左动脉发出一支副肝左动脉或迷走肝左动脉,也经此韧带的上部入肝,供血给肝左外叶或左半肝。肝十二指肠韧带:位于肝门横沟与十二指肠第一段之间,左侧连于肝胃韧带,右缘游离,后方为网膜孔。肝手术时可在此处暂时阻断肝的血流,以控制肝的出血。肝十二指肠韧带的重要结构:术中确认胆总管:

肝十二指肠韧带有三个重要结构,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两者之间的后方为门静脉。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可见略呈蓝色的胆总管,切开其前面腹膜,稍加剥离,即可找到胆总管。手术中常规地进行穿刺,如抽出胆汁,则可确认是胆总管。如因炎症粘连,局部关系不清,可借助摸清肝动脉来确定胆总管的位置。

肝肾韧带:右冠状韧带的下层绕过右肝的脏面右肾的前面。手术分离此韧带时应注意勿损伤右肾上腺静脉。

肝结肠韧带:连于右肝下缘与结肠右曲之间的腹膜。

25.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周围脏器

⑴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大部分被胸廓掩盖,仅小部分位于左、右肋弓之间的腹上区,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⑵体表投影: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间或第5肋;向左,肝上界经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最后终于左侧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附近;肝下界即肝前缘,在右侧,肝前缘与右肋弓大体一致,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肝前缘在剑突下3cm。

⑶毗邻器官:肝的脏面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在右叶,前部与结肠右曲相邻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肾上腺。

26.区分肝门静脉和肝静脉

第一肝门包括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总管;第二肝门:肝静脉

肝门静脉系统:

①肝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脾静脉还收纳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②肠系膜上静脉接收空肠回肠静脉、右结肠静脉等;

③肠系膜下静脉接收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直肠上静脉;

④胃左静脉沿胃小弯至贲门接收食管下1/3的静脉血汇入肝门静脉;

⑤胃右静脉接收幽门前静脉,其为区分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标志。

⑥胆囊静脉

⑦附脐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为肝门静脉与腹壁前静脉的重要吻合支。

肝静脉:

在肝实质由肝小叶下静脉汇合而成,形成肝左静脉、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细小的静脉,它们从肝后缘的腔静脉沟斜行注入下腔静脉

29.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1)肝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在食管下段和胃底处,与腔静脉系统奇静脉的食管静脉相吻合。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血液可经胃左静脉至食管静脉、奇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因此可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曲的静脉易受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和粘膜面溃疡糜烂而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曲的静脉破裂后,常因管壁薄弱缺乏弹性收缩,自动止血的机会较少,故须施行间奇静脉断流等手术,可得到一定的止血效果。

(2)肝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在直肠下段与腔静脉系统的髂静脉的直肠中、下静脉相吻合,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直肠下段静脉可曲成痔。(3)肝门静脉系统的附脐静脉,在脐周围与腹壁上静脉及胸腹壁静脉相吻合,与上腔静脉相交通。同时,也与腹壁下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相吻合,而与下腔静脉相交通。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位于脐周围的腹壁浅表静脉可发生曲,称为“海蛇头”。

(4)肝门静脉系统的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以及升、降结肠和十二指肠、胰、肝等脏器的小静脉,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统的腰静脉、低位的肋间后静脉、膈下静脉及睾丸静脉等相吻合,形成Retzius静脉。当肝门静脉高压症时,均可曲和增多,以降低肝门静脉的高压。手术中应尽量保护这些曲的Retzius静脉,如有损伤应彻底止血。

(5)肝门静脉系统的椎、外静脉丛形成的腹后壁前面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肋间后静脉,腰静脉相交通。

27.胰腺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分泌器官

28.脾脏(知道有就好)

31.回盲部相关的知识(重点)

解剖知识:

盲肠左侧接回肠末端,后侧壁有阑尾附着,向上续于升结肠,右侧为右结肠旁沟,后面为腰髂肌前面邻腹前壁,并有大网膜覆盖,盲肠壁的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是手术时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回肠和盲肠之间有回盲瓣,防止食物的倒流。

阑尾的位置:盲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以及盲肠下位

阑尾坏疽的因素:阑尾壁富含淋巴组织,肌层薄,发生炎症时易穿孔。

如何寻找阑尾:

手术时:盲肠后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即为阑尾根部

体表:脐到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麦氏点)或者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三分之一交界处(Lazz点)

术中如何寻找阑尾:化脓性阑尾炎可引起肝脓肿:

手术中寻找阑尾必须掌握的要点是:阑尾伴随盲肠发育,手术时应先在右骼窝找到盲肠,再沿盲肠前结肠带往下迫踪找到阑尾根部,即可将整条阑尾牵出。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性栓子可随静脉血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进入肝,引起肝脓肿。

32.结肠特征性结构

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是: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

结肠: 在右髂窝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

(一)升结肠

升结肠:是盲肠向上的延续,紧贴于腹后壁右侧,向上抵达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移行为横结肠,其转折处称结肠右曲,又称结肠肝曲。

(二)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延伸到左季肋区脾脏面的下面,转折向下延为降结肠,转折处称为结肠左区,,又称结肠脾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

(三)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起,沿腹后壁左侧向下达左髂嵴,移行为乙状结肠。(四)乙状结肠: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全长呈“s”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33.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结石的好发部位)

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位于盆骨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输尿管壁部,为输尿管的最狭窄处

34.男性尿道的特点

男性尿道在解剖学上有2个弯曲、3个狭窄和3个膨大。

第1个弯曲位于尿道膜部,适在耻骨联合下方,故也称耻骨下弯曲或尿道后弯;第2个弯曲位于尿道海绵体部,适在耻骨联合前方,故称耻骨前弯曲。

导尿时将阴茎向前提向腹壁,耻骨前弯曲即消失。由于此段尿道能活动,故不易受伤。但耻骨下弯较固定,不能人为地将它拉直,故放人导尿器械时,应顺此弯曲细心轻柔插入,绝不可粗暴以免损伤。

3个狭窄为尿道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3个膨大是前列腺部、球部和舟状窝

34.女性尿道容易产生尿路感染的原因

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宽.短.直,较男性易发生尿路易发感染。

35.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36.盆部的骨上结构

骨盆由骶骨,尾骨,左右髋骨及其韧带连接而成。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组成的界线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骶骨:人体的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为骨盆的后壁。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

尾骨:是三角形,由后面的3至5块尾椎接合而成。在上面与骶骨形成关节。它是脊柱中最未发达的部份,代表尾巴的退化器官。

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弓状线: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

耻骨梳: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是小骨盆的重要标志

耻骨结节:在腹下部,脐下正中线20至25厘米的两侧小骨突,

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藉纤维软骨连接而成。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的叫耻骨上韧带,下方的叫耻骨弓状韧带

坐骨结节:坐骨是构成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坐骨可分为上下两个分支,在两支骨会合处有向后下凸起的粗隆,即坐骨结节

37.泌尿三角、肛门三角

1.泌尿生殖三角: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将会阴分成两个三角形区域,前方的三角区称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尿生殖三角肌被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包裹,共同组成尿生殖膈,即会阴深隙

会阴三角肌分成两个部分:

会阴深横肌和尿道膜部会阴肌

2.肛门三角

此区位于中线肛管及两侧坐骨直肠窝,其充满脂肪组织,是脓肿易发部位。常见的肛门脓肿、肛周脓肿及晚期形成的肛门漏管,祸根正源于此。

肛门三角的肌肉:(1)提肛肌(2)尾骨肌(3)肛门外括约肌

39.口腔、咽、喉、气管、下颌关节、咬肌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口腔有牙、舌等器官。口腔的前壁为唇、侧壁为颊、顶为腭、口腔底为黏膜和肌等结构。口腔借上、下牙弓分为前外侧部的口腔前庭和后侧部的固有口腔;当上、下颌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可与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

咽是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附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咽有前壁、后壁及侧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和防御功能以及共鸣作用。此外,咽也是一个重要的发音共振器,对发音起辅助作用。

喉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为呼吸与发音的重要器官。位于颈前正中部,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部,由一组软骨、韧带、喉肌及粘膜构成的锥形管状器官。

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食管的前方,是一个由软骨、肌肉、粘膜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管腔。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相当第6颈椎平面,向下进入胸腔,其下端相当第5胸椎上缘,在此分成左右两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隆凸,其边缘光滑锐利。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居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所组成。

咬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面,纤维斜向后下止于咬肌粗隆,收缩时上提下颌骨。

40.腹股沟管:位置:腹股沟管韧带侧半上方约1.5cm处的由肌与筋膜间形成的潜在性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

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两口四壁:两口:腹股沟口: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是腹横筋膜斜向外方呈漏斗状的突出包裹在精索表面,其起始部分形成的卵圆形孔

腹股沟管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处上方的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出,延续为精索外筋膜。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后壁:腹横斜肌

上壁:腹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腹股沟管韧带

临床意义:腹股沟疝修补术时,根据情况可将腹斜肌和腹横肌的引状下缘及联合腱在精索之前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亦可将他们在精索之后拉向下缝合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上。

41.浅筋膜:皮神经:锁骨上神经和第1-8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肋间神经的皮支呈节段性分布: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分布于肋弓平面;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

42.施行胸膜腔穿刺术需经过哪些层次?①皮肤②浅筋膜③深筋膜④胸壁肌

⑤肋间肌⑥胸筋膜⑦壁胸膜

43.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在何部位进行?①肋角侧:不宜穿刺②在肋角之前:可在肋间隙中部进针。

44.Camper筋膜: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一般较厚,在脐平面以下分为两层。浅层含大量脂肪,称Camper筋膜;深层为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层即Scarpa筋膜。

45.Colles:Scarpa筋膜,在中线处附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为一横指处附于股部阔筋膜,向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续。

注:scarpa筋膜与腹前外侧壁肌层之间的间隙和会阴浅隙相通。当前尿道损伤时,尿液可经会阴浅隙蔓延到同侧的腹前外侧壁,但不能越过中线到对侧和进入股部。

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过的局解作业:题目!!

1.脊神经的各层发出部位,和支配的部位;

2.阑尾手术中的麻醉类型,腹壁神经和腹部肌肉的阻滞机制,各腹部脏器的阻滞机制;

3.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路径;

4.全麻中选择的静脉通路,颈部的大致解剖结构和部位;

5.全麻前的操作(气管插管等)

6.全麻的具体操作流程。

1.腹腔干一共发出多少分支,以及各分支的供血器官或部位;

2.肠系膜上、下静脉分别回收哪些器官或部位的血液;

3.胃左静脉和直肠静脉丛的血液回流具体机制;

4.阑尾的支配神经有哪些,为何会出现右上腹最先疼痛的表现;

5.麻醉的详细分类;

6.椎管麻醉详细的进针操作以及麻醉机制(包括椎管腔的分层、所麻醉的神经、麻醉时间和麻醉的具体部位)。

1、腹膜在腹腔的走形?

2、腹腔各韧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腹腔器官能维持在一定的位置如:肠管、肝、胃、胰、脾等?

3、腹腔形成中为何有皱襞?

4、腹腔干动脉的分支是?

5、门静脉都回收哪部分的血?

6、迷走N、交感N、副交感N的走形?分别支配那些器官?

7、食管的皮细胞是?

8、喉返神经的走形?为什么会存在喉返神经的压迫?

9、胃中产生胃酸的是什么细胞?什么样的溃疡会导致胃酸的高或低?

10、腹腔的、外位器官都哪些?

1.阑尾炎术后三天出现高热,右上腹疼痛,考虑为什么

2.30年后停止排气排便,寒热39℃(肠梗阻)的机制

3.甲状腺血管,神经等介绍

局部解剖学重点

局部解剖学重点 头部 传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由浅入深: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腮腺床的结构:由颈内、外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构 成。 面侧深区的内容:翼内肌,翼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颊神 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咬肌间隙的构成: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穿过 毗邻: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可能扩散到此。 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5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浅部3层和称头皮。 特点:皮肤含有大量毛囊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好发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 垂体及垂体窝的毗邻:顶是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 穿海绵窦的结构: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 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

- 1 - 与上颌神经。 颈部 浅筋膜内的内容:颈前动脉,颈外动脉。 颈筋膜的分层及名称:分浅、中、深和成对的颈动脉鞘,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 下颌下三角境界及内容 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 颈动脉三角的围成: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甲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颈内静脉及分支,颈总动脉及分支,颈外动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二腹肌后腹的毗邻:表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深面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末三对脑神经及颈交感干。上缘耳后动脉和面神经及舌咽神经。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甲状腺的被膜:假被膜,气管前筋膜包裹形成,内侧增厚形成甲状腺旁韧带.甲状腺的外膜为真被膜即纤维囊。 囊鞘间隙的构成:甲状腺真假被摸两者之间的间隙。

局部解剖学重点归纳

局部解剖学教案 绪论,下肢前面浅层结构 【学习内容】一、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 (一)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 内踝前方→股骨内侧髁的后方→隐静脉裂孔 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常选部位 (二)腹股沟浅淋巴结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10~13个,呈“T”型排列,分纵横两群。横群:腹股沟韧带下方,收集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部、肛门、外生殖器和子宫底等结构的淋巴。纵群:大隐静脉近端的两侧,为腹股沟下外、内侧浅淋巴结,收集足、小腿内侧及大腿浅部的淋巴 (三)皮神经概况 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闭孔神经皮支、足背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 (四)阔筋膜broad fascia 阔筋膜增厚→髂胫束,临床上常用以缝合或修补体壁薄弱和缺损 阔筋膜缺口→隐静脉裂孔(卵圆窝),筛筋膜 阔筋膜发出3个肌间隔: 外侧肌间隔(较强) 内侧肌间隔(较薄) 股后肌间隔(薄弱) 二、小腿前区浅层结构 (一)皮神经概况 隐神经(L2、3):小腿内侧 腓浅神经(L4,S1、2) 足背皮神经(内侧到外侧):隐神经、趾背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二)深筋膜的有关结构 小腿深筋膜在踝关节附近增厚,形成支持带以约束有关的肌腱。 伸肌支持带: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 腓骨肌支持带 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 【小结】一、阴股沟皮瓣 下肢皮肤内侧(特别为股内侧)较薄,皮脂腺较多;外侧和后部较厚。大腿前、内侧皮肤面积较大,位置隐蔽,因此股前部和内侧区为皮瓣理想的供区之一。以阴股沟皮瓣为例: 1.皮瓣范围会阴部与股部之间的沟称阴股沟。该皮瓣前达耻骨结节平面;后达肛门中点平面;内侧男性达阴囊根部,女性达大阴唇外侧,可供范围约15×8 cm。 2.皮瓣的特点 (1)供区皮肤薄而柔软,绝大部分无毛,具有一定弹性,皮脂腺丰富,皮肤湿润,尤以阴囊(阴唇)外区更佳。 (2)供区血管神经丰富。 (3)部位隐蔽,切取后供区可直接缝合。 3.皮瓣的动脉 (1)阴部外动脉:起于股动脉;

局部解剖学重点(下肢)

第八章下肢 Nelaton线:侧卧,髋关节屈90~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为Nelaton线,正常时该线恰好通过股骨大转子尖,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折时,大转子尖可移位于此线上方。 Kaplan点:仰卧位,两腿并拢伸直,分别从左、右大转子尖经同侧髂前上棘各做一条延长线,正常情况下,二线在脐上相交,其交点称Kaplan点。如一侧大转子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而向上移位时,此交点则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 臀部 梨状肌上、下孔穿行的血管神经的关系? 答:梨状肌穿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 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坐骨小孔穿行的血管神经关系 答:坐骨小孔由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骶结节韧带围成。经坐骨小孔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及阴部神经,它们从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门窝,分布于会阴部的结构。 股前内侧区 大隐静脉的属支及临床意义和走行 答: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神经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人股静脉,其汇人点称隐股点。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好发静脉曲张。 前、内侧骨筋膜鞘的组成 答:前骨筋膜鞘:包绕股前群肌、股动、静脉、股神经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内侧骨筋膜鞘:包绕股内侧群肌、闭孔动、静脉和闭孔神经。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 答:位置股前内侧区上1/3,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 境界上界:腹股沟韧带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前壁,阔筋膜 后壁外→内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外→内股神经骨鞘及其包含内容(股A、股V、股管及其深部淋巴结) 股管的组成内容及其股疝 答:其前壁由上向下依次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状缘的上端和筛筋膜; 后壁依次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依次为: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下口为盲端,正对隐静脉裂孔。 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因股环的前、内、后界均为韧带,不能扩张,故股疝容易嵌顿。收肌管的位置境界内容及其意义 答:收肌管位于股部中1/3段内侧。该管为三角形肌间隙,前壁是缝匠肌及其深面的腱膜,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管的上口接股三角尖,下口为内收肌腱裂孔

局部解剖重点及参考答案

局部解剖复习大纲 1.围绕坐骨大孔的结构 坐骨大孔是坐骨大切迹与骶棘韧带围成的孔。 其内走行的结构主要是梨状肌、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内的神经血管。 梨状肌上孔走行的结构由外向内: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梨状肌下孔走行的结构由外向内: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 坐骨小孔是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与坐骨小切迹围成的孔。 2. 解剖学“鼻烟壶”的边界 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后区外侧部,当拇指充分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短伸肌健,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 3.肱骨外科颈骨折伴三角肌瘫痪,损伤的神经 三角区deltoid region:浅层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腋神经旋肱前、后a.分布;肱骨外科颈骨折易损伤该神经致“方肩” 4.尺神经 尺神经:于臂部内侧下行,经肱骨内上髁后尺N.沟,穿尺侧腕屈肌起始端入前臂,在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间;尺A.内侧下行。在腕关节上方分背支和主干---浅、深支。 5.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平对椎骨棘突

平对第7胸椎棘突 6.胸长神经支配的肌 起自神经根,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沿前锯肌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降,支配前锯肌和乳房。损伤此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体征 7.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时最好采用的切口P213 指端侧方纵行切开减压 8.穿收肌腱裂孔的结构 大收肌有一个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的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有股动脉和股静脉通过此处孔延续为腘动脉和腘静脉) 9.胫神经损伤导致瘫痪的肌群 胫神经于蝈窝中间最浅,伴行蝈动、静脉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之间,于内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带进入足底,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和足底感觉。股骨髁上骨折及膝关节脱位易损伤胫神经,引起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痹,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 10.腋窝前壁 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11.肾 位置:脊柱旁,左T11-L2下缘,右T12-L3上缘,肾门约平L1。 毗邻:后上1/3膈、肋膈隐窝,下2/3腰大、腰方、腹横肌,第12肋斜过右肾上部、左肾中部;右前邻肝、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左前邻胃底、脾、胰尾、空肠、结肠左曲。上邻肾上腺。 肾蒂:前→后,V A盂;上→下,A V盂。左长右短。 肾段:上、上前、下前、下、后段。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renal region。肾炎和肾盂肾炎时肾区可有扣击痛,称做:肾区扣击痛;病历记做:肾区扣击(+) 12管理颜面的主要感觉神经 13.上肢深筋膜形成的结构 14.剑肋角 两侧肋弓与剑胸结合围成的夹角,由左右剑肋角组成。(左剑肋角为心包腔穿刺进针部位. 针与腹壁呈30-40°) 15.自腹腔干的分支 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 16大腿后肌群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17.中结肠动脉营养范围P122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偏右进入横结肠系膜内,在结肠右曲分为左、右支营养横结肠,末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 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 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髂耻弓。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 分三段。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分支:颊动脉。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 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 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 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11.三边孔和四边孔的组成及通过的结构。 三边孔: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内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通过的结构:旋肩胛动脉和旋肩胛静脉。 四边孔: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外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通过的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旋肱后静脉。 12.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什么? 梨状肌上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 13.腘窝的边界和内容。 边界: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和不恒定的(足石)肌,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囊的后壁和腘肌。内容:在正中线上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还有沿窝外上界走行的腓总神经,以及腘血管周围的腘深淋巴结。窝内主要结构之间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充填。 14.踝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连于内踝与跟骨结节之间的屈肌支持带和跟骨内侧面之间构成踝管,屈肌支持带并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四个骨纤维管道,对肌腱起约束作用,对血管和神经起保护作用。内容:由前向后依次是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血管和胫神经,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15.上纵隔由浅入深有哪些结构?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左右膈神经及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胸部,食管胸部的一部分,胸导管等。 17,后纵隔得内容。

局部解剖学提纲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概要 头部 一、额顶枕区(P86-88) 皮肤 浅筋膜(皮下组织)“头皮” 1、层次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 颅骨外膜 2、头部皮肤特点:厚,致密,腺体、血管丰富 3、浅筋膜血管神经分布: 前组:滑车上神经和动静脉、眶上神经和动静脉 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外侧组: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4、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额腹和枕腹 5、腱膜下间隙:连接疏松,移动度大 二、面部浅层结构(P77-78) 1、皮肤和浅筋膜:薄,疏松,富有弹性,有颊脂体,腺体、血供丰富,好发囊肿和疖肿 2、血管:面动脉、面静脉(无瓣膜,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3、神经支配:面神经支配面肌(表情肌)运动,三叉神经支配感觉 三、“危险三角”(P77) 指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因该处面静脉与颅内

海绵窦相交通,且静脉内无瓣膜,若面部感染处理不当(如挤压化脓处),可导致细菌栓子进入海绵窦,造成颅内继发感染。 四、面神经颅外分段(P81) 1、面神经的路程: 穿出茎乳孔—(第1段)—进入腮腺被覆盖(第2段)——出腮腺(第3段) 2、各段特点: 第1段:显露面神经主干 第2段:在腮腺内分支,腮腺肿大可压迫面神经 第3段:分成5组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五、腮腺咬肌区(P80-82) 1、内容:腮腺、咬肌、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血管神经等 2、“腮腺床” 由腮腺附近的肌肉(茎突诸肌)、血管(颈内动静脉)和神经(舌咽、迷走、舌下和副神经)构成。 3、穿过腮腺的结构:(由浅入深) 面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 颈部 一、颈深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P105) 1、层次:封套筋膜、内脏筋膜、椎前筋膜 2、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 椎前间隙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解知识点总结: 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 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 (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 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 2.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 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 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内静脉。 7、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翼内、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形成)→上颌静脉,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 8、上牙神经丛:上牙槽前、中、后神经在上颌骨牙槽突基底部交互吻合形成,至该丛再发出终支至上颌牙、牙周膜及牙龈。 9、面瘫:是以面部筋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如:歪嘴风、口眼歪斜、吊线风、口歪。 10、咽门(咽峡):是口咽部之最狭窄区,由腭帆、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1、腮腺床:腮腺犹如侧卧其上,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及茎突诸肌称为“腮腺床”。 1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颈神经丛皮支的浅出点,颈神经丛皮支阻滞麻醉即由此点刺入,故称此点位“神经点”。 1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方,由颈脏器筋膜脏、壁两层所围成,间隙中主要含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静脉,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作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此关系。气管前间隙因与前纵隔相通,故其感染可蔓延至前纵隔;该纵隔的气肿亦可上行扩散至颈部。气管前间隙还与内脏旁间隙相交通。 14、颈动脉鞘(颈鞘):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颈动脉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完整版)局部解剖重点最终版

局解知识点总结: 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 3 个分支: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 3 个分支: (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 5 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 2.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8-10 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 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 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 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 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 腹部的分区 (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 (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 1.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等。2.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女性的右侧卵及输卵管、男性的右侧精索、淋巴结。 4.上腹部肝左叶、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局部解剖重点 最终版

最终版-局部解剖重 点. 坚持!梦想协会资料 局解知识点总结: 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 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 (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 2.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 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 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2 坚持!梦想协会资料 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 (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 (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 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8、颈动脉三角: 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 11、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 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 18、食管下三角 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厚而坚韧;内层为浆膜心包,为一封闭的浆膜囊,分脏、壁两层。 心包裸区:下胸膜间区的心包前方无胸膜覆盖,直接与胸骨后面相邻,称为心包裸区 21、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局部解剖学各章节重点

脊柱区: 1.掌握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枕下三角的位置和意义 腹部: 重点内容: 腹前外侧壁:腹前外侧壁肌肉名称、位置和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区的层次特点,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睾丸和精索的被膜及其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概念:Scarpa筋膜、腹直肌鞘、弓状线、白线、腹股沟三角、 精索、鞘膜腔 结肠上区:大、小网膜的形成和所含的结构 胃的位置、毗邻、韧带及其血管分布 十二指肠的分部及毗邻 肝的位置、毗邻与韧带膈下间隙的区分 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胆囊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胰、脾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肝门静脉的毗邻与属支 概念:网膜孔、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韧带、肝门、 胆囊三角 结肠下区:肠系膜根的位置、跨过的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的内容及其系膜根跨过的结构 左、右肠系膜窦的境界与特点 左、右结肠旁沟的位置与交通 阑尾的位置、阑尾静脉血液回流入下腔静脉的途径

概念:McBurney点、Lanz点、 腹膜后间隙: 左、右肾的毗邻 肾的被膜及肾筋膜的区分 肾蒂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输尿管腹部的毗邻 左、右肾上腺的毗邻 腹主动脉得分支与毗邻 下腔静脉的毗邻 概念:肾窦、肾蒂、Gerota筋膜 上肢 重点内容: 腋部:腋腔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收纳范围及淋巴回流 概念:锁胸筋膜、三边孔、四边孔、腋鞘 臂和前臂:臂和前臂内、外侧肌间隔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其内容 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与交通 概念:肱骨肌管、肌腱袖、鼻烟窝 手部:腕、掌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 手背深筋膜的区分、间隙及临床意义 掌中间隙、鱼际间隙和指髓间隙的位置、内容和交通 概念:屈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腕管、掌浅弓、掌深弓下肢: 重点内容: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1.额顶枕区软组织层次: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2.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 3.额顶枕区皮下组织前组的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静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 4. 颅顶部危险区(腱膜下间隙)(颅顶危险区):额顶枕区最疏松的一层是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头皮撕脱或出血多见于此层。腱膜下间隙内有静脉网借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6.穿过海绵窦的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展神经和颈内动脉通过。 7.颈外静脉的走行和注入:颈外静脉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下行,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当上腔静脉血回心受阻时,可致颈外静脉扩张。 8.颈丛皮支: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浅出,此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9.面神经颈支:面神经颈支自腮腺下缘行向前下,支配颈阔肌。 10.颈筋膜层次:颈筋膜是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的深筋膜,由浅入深分为封套筋膜、气管前筋膜和椎前筋膜。 11.封套筋膜包裹的结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下颌下腺、腮腺。 12.气管前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深面。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的筋膜是气管前筋膜,甲状腺悬韧带来源于气管前筋膜(甲状腺鞘)。 13.颈部筋膜间隙: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 14.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15.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之间。咽后间隙向两侧延伸为咽旁间隙,向下通后纵隔。 16.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臂丛向外下扩散至腋窝,脓肿破溃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17.下颌下三角的构成和内容: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其内容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淋巴结。 18.颈动脉三角的组成和内容: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内容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副神经及颈深淋巴结。 18.甲状腺前方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19.甲状腺后方的毗邻: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以及声音嘶哑。如向后外方压迫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症,即患侧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20.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甲状腺下动脉起自迷走神经,与喉返神经交叉。 21.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22.喉返神经:起自迷走神经。左侧绕主动脉弓、右侧绕右锁骨下动脉向上返行,走行在食管、气管之间的沟(旁沟)内。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局部解剖学重点考点总结 教案: 第一周:上、下肢浅层结构 第二周:股前内侧区 第三周:臀区、股后区、腘窝 第四周:腋腔 第五周:国庆 第六周:臂前区、肘前区、前臂前区 第七周:手 第八周:颈前区 第九周:颈前区、颈侧区、颈根部 第十周:手、甲状腺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一周:胸部 第十二周:腹前外侧壁 第十三周:腹股沟区 第十四周: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五周:上腹部 第十六周:中下腹部 第十七周:肝胃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第十八周:中下腹部的应用解剖(理论大课) 上、下肢浅层结构的小结 (2008.9.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大隐静脉的起止,走行及表面投影、高位属支、穿通支、静脉瓣及伴行结构的位置。 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为人体最长、最粗的浅静脉,始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端。 ①走行及表面投影:关键在以下几点: A.行经内踝尖前方1.5cm;最重要,因位置固定、表浅,临床常用于静脉切开; B.髌骨内侧缘四横指; C.耻骨结节下外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大隐静脉的表面投影。 ②高位属支: A.定义:汇入大隐静脉最后的分支,即隐股交界前5-7cm段。 B.大隐静脉的五种高位属支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C.型式多变:包括数量多变,共5种属支,但并非5条(每种属支可为1条,有时不止1条) 汇合型式多变:尤其是前三条不仅可分别汇入,也可先以不同型式联合后再汇入; D.行向是辨认的依据其中前三种有同名浅动脉伴行(源于股动脉)。 E.前三条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三条细小同名动脉伴行。(不要求操作,因太细)。可取该处皮瓣移植。 注意:上述高位属支之间有侧支吻合,故在下肢静脉曲张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必须分别结扎属支,以防术后复发。 ③穿通支:沟通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特点:A.穿深筋膜;B.规则地沿着肌间隔行走;C.多出现在膝关节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平面三处出现。穿通支出现的平面有两个在小腿,故穿通支病变时小腿浅静脉曲张,蟠曲怒张。 ④静脉瓣:静脉瓣配布于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以及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远侧段较多。其中以穿筛筋膜之 前以及大隐静脉末端注入股静脉处两对瓣膜最为重要。 静脉瓣的作用:正常大隐静脉内的静脉血应由下至上,由浅至深的流向,而能保证血液不倒流的主要控制装置是静脉瓣,因此,这些瓣膜对促进浅静脉血回流至深静脉起重要作用。 静脉曲张:当股V近端的静脉瓣病变时,血液倒流→大隐V曲张,故首先结扎大隐V根部,同时结扎高位属支,一一结扎。穿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时也可导致V曲张,临床上通过几个试验来鉴别。 大隐V是一组很好的移植材料,身体某部位A病变时,可取相同直径的大隐V倒转吻合(因V有V瓣)

局部解剖学;三角区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三角区;临床应用 在人体内有许多三角区,它们是局部解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的三角区是手术中寻找血管的标志,有的是穿刺部位,有的用作鉴别疾病,有的为危险区等。因此掌握三角区对系统学习局部解剖学,指导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头部三角 (1)危险三角为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面静脉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丛等与海绵窦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常无静脉瓣,当面部感染引起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脑膜炎等,故该处感染应避免挤压。 (2)磨牙后三角由下颌骨内斜线和外斜线向上延伸相交而成。其基底部是最后磨牙的远中面,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3)颊脂体三角位于颊粘膜下,底位于颊部,尖端靠近翼下颌韧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亦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4)外耳道上三角(Macewen三角)位于外耳道上棘(Henle棘)的后方。上界为颧突后根的水平延长线(颞线),前界是骨性外耳道后缘的切线,后下界为自颧突后根的延长线引至外耳道下缘之斜线。乳突凿开术时应以此三角和Henle棘为标志,开放鼓窦和乳突小房。但应注意勿向上误入颅中窝或伤及硬脑膜,向后易伤及乙状窦。 (5)脑桥小脑三角脑桥臂、延髓与小脑交界的三角形区域。前庭蜗神经根和面神经根恰连于此,在其上方有三叉神经根,下方与舌咽神经根和迷走神经根邻近,后方为小脑。因此,当此处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最常见的是听神经瘤和蛛网膜炎等,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影响周围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此三角的血管、神经走行较为复杂,在其内手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上述结构[13]。 2 颈部三角 (1)颏下三角为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此区内有1~3个颏下淋巴结,为颏下恶性肿瘤、颏下区结节性筋膜炎的好发处[1]。 (2)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体下缘围成,内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以及4~6个下颌下淋巴结。为颌下腺炎、颌下淋巴结炎的病变处。此区手术要保护舌神经、舌下神经以及下颌下神经节,以免引起舌前2/3感觉障碍、舌肌瘫痪和唾液分泌障碍。 (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内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分支、舌下神经及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由于颈总动脉位置表浅、在活体可摸到其搏动。当头面部出血时,可在平环状软骨高度向后内将颈总动脉压向第六颈椎的颈动脉结节进行止血。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低血压、哮喘等病时,应向深部触压颈总动脉,避开颈总动脉直刺。 1/4 (4)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三角内有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当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气管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若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在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极,靠近颈动脉鞘处结扎,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而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出现声音低钝或呛咳等。部份病人在行低位气管切开或甲状腺手术时,还要注意勿伤甲状腺最下动脉。此外甲状腺手术时,还应尽量保留甲状旁腺,以免引起钙、磷代谢紊乱。(5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