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翻译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它是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短暂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小说。这一部在英国文坛上焕发异彩的天才之作历来受到翻译家们的青睐。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

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呼啸山庄语言差异汉英翻译

对于深受十八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和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神秘主义者和诗人般的作家EmilyBronte的不朽名着Wuthering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其中其中,翻译大家杨苡和方平的译本风格各异,给人完全不同的情感冲击。杨苡的译文则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紧扣原文,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的形式和风格,从而使译文显得忠实通顺,但相对来说不够灵活;而方平主要采取意译的手法,抓住了原作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下生花,从目的语中信手拈来,使得译文流畅通顺,文章跌荡起伏,极具文采和艺术感。两位翻译家不仅在大的

翻译原则上有所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上也有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译文凝聚了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的珍贵资料。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

首先,杨苡较为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而方平的翻译更加符合情景思维和逻辑思维。

Mr.HeathcliffandIaresuchasuitablepairtodividethedes olation

betweenus.

杨苡译文:希克厉先生和我正是分享这荒凉景色的如此合适的一对。

方平译文:希克厉先生跟我俩,正好是相称的一对,平分这一片凄凉景

色。

评论:这两种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出直译与意译两大特色。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杨苡的翻译很忠于原文,却少了灵活,多了死板,一口气读起来不太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而方平的翻译更灵活,用词

也很确切。

‘Wuthering’beingasignificantprovincialadjective,descriptiveof

theatmospherictumulttowhichitsstationisexposedinsto rmyweather.Pure,bracingventilationtheymusthaveupthere,atalltimes,indeed:onemayguessthepowerofthenorthwind,blowingovertheedge,bytheexcessiveslantofafew,stuntedfirsattheendofthehouse;andbyarangeofgauntthornsallstretchingtheirlimbsonew ay,asifcravingalmsofthesun.

杨苡译文:“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的确,他们这儿一定是随时都流通着振奋精神的纯洁空气。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

的威力了。

方平译文:“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

了吧。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地厉害的枞树,那一排瘦削的只向一边倒的荆棘(他们好像伸出手来,企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股北风的猛劲儿了。

评论:这一段很明显是方平的翻译较好。方平翻译的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语句的调整和用词的准确都比杨苡的好些。其中,asignificantprovincialadjective中的形容词provincial译成状语“在当地”,比杨苡的“内地形容词”更符合语言习惯,灵活流畅。同时,方平加译了一些语气词,如“可不是”、“不愁了吧”等,有一种在向他人诉说的感觉。他习惯添词

增句、调整语句顺序,更生动地描绘景象,从而营造了一种在昏暗的乌云、气流下,荒凉的平原上山庄的压抑氛围,增添了神秘恐怖之感。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两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包括由此产生的语言感情色彩和语言心理习惯上的视角差异,特别是英语存在着包括从词汇变化层面,到单个简单句的主谓人称、单复数、时态上,以及复杂句子的各个成分的纵横聚合选择上,都是不同的。这是造成英汉或汉英翻译

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再者,以小见大,从二者在某些词汇上的翻译反映出译者的不同风格。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应用和翻译技巧(2)

英语知识 (3)类比 类比是比较中国与英语国家类似的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并用后者取代前者,以帮助外国游客有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定内容。 例3 人们把四川境内的贡嘎山和四姑娘山分别称为蜀山之王和蜀山之后。许多人来到四姑娘山一睹芳容后, 惊叹不已: 太美了, 太美了! 简直像仙境一样! Chinese people named Mount Gongga as the “king of Sichuan Mountains”while Siguniang Mountain as the “queen of Sichuan Mountains”. After enjoying the beauty of Siguniang (four girls) Mountain, plenty of foreign friends marveled at its beauty: “It is Alps of Orient! (杨天庆,2002:691) 在本译文中,译者把“四姑娘山”类比为西方人比较熟悉的阿尔卑斯山的。译文使读者感受到四姑娘山的美丽,将吸引他们亲自参观此景点。 (4)删减 删减是指省略原文中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或不重要的信息。 例4在中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即从,沣水攸同,诗经人雅:“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缘故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r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ever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司显柱,曾剑平,2006:358)删减了对于外国人甚至中国人来说都是不易理解的古诗,仅仅简要介绍一下,更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5)改译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北京师范大学 珠海分校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姓名黄文佩 学号1113010081 上课时间周一第10,11节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摘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一生唯一一部小说作品。小说以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悲剧爱情为主题的复仇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爱情,仇恨,复仇,人性展开。“艾米丽勃朗特用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在1848年出版时,小说无论是从艺术构思和故事的主题来看都有着惊人的独创性,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但是评论家的口中都指出这只是骇人听闻,荒谬,没有任何意义的故事。而这一部与它的时代思想背道而驰的作品,在艾米丽去世后,开始受到人们新的认知。世界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和揣摩,到底作者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是什么样的人性的变形或者扭曲?世界被它的魅力折服,故事里的爱恨交织,病态般复仇和痛苦的咆哮让它新生!让它获得的赞赏评价犹如涨潮的海水,且至今都没有退潮。 关键字:《呼啸山庄》、爱恨、人性、希斯克利夫、凯瑟琳。 小说简述 ㈠《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作者在19世纪完成了该部作品,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等级观念固若金汤。劳动人民不仅受到腐朽的土地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还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权贵的欺压。女性和无产者一样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几乎被剥夺了所有身为人的权利。中产阶级妇女的命运尤其可悲,因为妻子女儿不工作被当作财产和地位的标志,她们被关在家中,终生依靠男人——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成为俯仰由人的玩偶。对她们来说,婚姻是她们最好的归宿,她们一生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为了严厉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文军(1957-),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词典学,英语课程研究;高晓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6-08(修改稿) 2003年第11期总第17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3,l 11Serial l 176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文 军 高晓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以5苔丝6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翻译;文化 Abstract: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or example,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German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 on critici sm.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which intensifie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multilanguage and multiculture and with /translation intension 0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brings the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into its study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mult-i dimen tional perspecti ve on li 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Functionlist Approaches,translator,reader,translation,cul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1-0048-05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便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几乎从有文学翻译开始就有了文学翻译批评。/翻译是评论的依据,而评论对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0(刘重德:107)由此可见翻译批评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现状如何呢?许钧(1999:116)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0稍后刘云虹(2002:410)则说,/虽然现今的(文学)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的.和-感想式.这两种一是-过死.,一则-过活.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尚处在把翻译批评局限在译者和译文的范围,处于一种单向、静态的思维。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或换言之,文学翻译批评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才有意义?许钧教授(1999:116)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0这里,许钧教授强调了文化因素和读者。刘云虹(2002:415)指出,/既然是批评,仍然需要有评定的标准,当然,若我们仍回到诸如直译和意译、忠于形式和忠于内容、归化和异化之类的二元对立之中,无疑是毫无意义的。在此,所谓标准应以翻译主体为支点,将 出发语和目的语都纳入其中。0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 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许、刘两人的观点,同时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在整个翻译史当中,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到在不同的情景中要用不同的翻译方式。早期翻译是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考虑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际翻译当中,一些译者时时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要求。两者之间有时难于都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翻译理论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为解决文学翻译的问题而产生,所以这种理论必然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助益。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莱斯(K.Raith)、费米尔(H.J.Vermeer)、曼塔莉(Justa Holy -M 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20世纪70年代初,莱斯出版了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率先把文本功能引入翻译批评,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思想。稍后她的学生费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曼塔莉建立行为翻译理论。而后,20世纪90年代初诺德对所有的 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写成并出版了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在这本书中诺德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理论,提

《呼啸山庄》片段赏析

《呼啸山庄》片段赏析 作者:卢月 来源:《新高考·高一英语》2012年第01期 【故事梗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久演不衰。 【节选片段】 Chapter 1 Mr Lockwood visits Wuthering Heights 1801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①, Mr Heathcliff. I am delighted with the house I am renting from him. Thrushcross Grange(画眉山庄) is miles away from any town or village. That suits me perfectly. And the scenery here in Yorkshire is so beautiful! Mr Heathcliff, in fact, is my only neighbour, and I think his character is similar to mine. He does not like people either. “My name is Lockwood,” I said, when I met him at the gate to his house. “I’m renting Thrushcross Grange from you. I just wanted to come and introduce myself.” He said nothing, but frowned②, and did not encourage me to enter. After a while, however, he decided to invite me in. “Joseph, take Mr Lock wood’s horse!” he called. “And bring up some wine from the cellar!” Joseph was a very old servant, with a sour③ expression on his face. He looked crossly up at me as he took my horse. “God help us! A visitor!” he muttered④ to himself. Perhaps there were no other servants, I thought. And it seemed that Mr Heathcliff hardly ever received guests. His house is called Wuthering Heights. The name means “a windswept house on a hill”, and it is a very good description. The trees around the house do not grow straight, but are bent by the north wind, which blows over the moors every day of the year. Fortunately, the house is strongly built, and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一)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讲话人、作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讲话人或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情达意,不去考虑读者的反应。纽马克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典型的表达型文本有:1、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等;2、权威性言论,主要有政治人物的政治演说及文件等,法律法规文献,公认的权威人物撰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这些文本的权威性来自其作者的地位或可靠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虽然这样的文本大多不具有言外之意,但往往带有其作者个人特征的"印记";3、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当这些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当读者背景模糊时,便属于表达型文本。 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类文本的翻译中,译者不仅不容许对原文进行修饰和修正,而且必须尽可能以词、短语和分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 (二)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或语言之外的因素等。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涉及百科知识,其形式往往非常标准化,如教材、技术报告、报纸或杂志文章、学术论文、备忘录或会议记录等。信息型文本由于强调"真实性",通常用不带个人特色的现代语言写成。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必要时还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正。与表达型文本相比,译者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当原文表达含糊、混乱或不确切时,译者有责任进行修改,以对目的语读者负责。鉴于此,翻译信息型文本为主的对外交流材料时,可以不受原文结构的束缚,打乱原文的叙述顺序,采用自由的方式,以原文信息加以充实。这种场合,由于许多信息资料通过翻译得以进一步整理,有时译者翻译的文本反而好于原文[3]。 (三)号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英语论文 呼啸山庄

毕业论文 题目:Return to Nature –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名杰出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部杰作--《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因其永久的魅力和广泛的畅销被列为世界名著。然而,这部小说的价值直到二十世纪才被人们重新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小说越来越受到关注。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小说《呼啸山庄》分别从主题、主旨、写作技巧、语言风格、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等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自然和文明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斗争,但最终因为文明的侵犯和本性的扼杀造成了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同时折射出造成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和重回自然的思想。 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构建起分别象征着自然的呼啸山庄和文明的画眉山庄,把维多利亚时代的矛盾压缩进两个家庭的故事中。本文以凯瑟琳的命运为中心线索,分别论证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象征意义。凯瑟琳是文明和自然的交织点,通过论述凯瑟琳的异化,迷失和归复来说明文明压抑了人性,要求人顺应人性回归自然的思想。 关键词:自然;文明;凯瑟琳;西斯克里夫;象征主义

Abstract Emily Bront? is a brilliant writer in Victorian Age. In her short life, she writes only one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whic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lassic for its enduring interest and wide popularity. However, the novel is ignored by the readers and critics of the Victorian Age. It is not until the 20th century that the true value of the novel is discovered. As time passes by, her novel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roughout the hundred years the scholars have at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rom diffident points of view, such as themes, narrative skills, writing style, language, feminism and ecocriticism.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symbolism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which are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viol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death of natur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gedy of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The novel mirrors the root of tragedy of human and akes people to return to nature. In this novel Bront? builds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 which are the tokens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respectively. She condense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Victorian Age into the story of the two families. The paper is built around the fate of Catherine. It studie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 Catherine is the conjunction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flict of them is vividly shown in her. The alienation, loss and return of Catherine indicates that civilization represses the nature of human and man should return and comply to nature. Key words: nature; civilization; Catherine; Heathcliff; symbolism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几乎是达不到的。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鉴于任何翻译都是既需要传达原文的语义,又不能忽视译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纽马克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更紧密地联合了起来。“翻译关联法”指出,原作或译出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三.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中的实践举例 1.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歌曲翻译中的应用 歌曲名的翻译受多种因素影响,译名既要忠实反映原曲的主旨,又要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表达习惯,让人易于接受。可以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原则进行指导歌曲名翻译:1)音译法:如:Oh,Carol (哦,卡罗),Clementine(克莱门泰茵); 2)谐音译法:Jambalaya(真不赖啊); 3)直译法: You are he sunshine of my life(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Moon River(月亮河); 4)意译法:Love is Blue (忧郁的爱)。 2.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在旅游资料翻译中的应用 例1:这是新建的罗汉堂。中国的石洞和寺庙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Th is is a newly built temple to arhats. In stone caves or Buddhist temples there are “16 Arhats”,“18 Arhats”,or“500 Arhats”. The arhat is a Sanskrit term which means a Buddhist who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enlightenment. 例2 :鼓浪屿是一个小岛,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的西南面,与厦门相隔700多米的夏鼓海峡。 Gulangyu or Isle of Thundering Waves is situated southeas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Xiamen (formerly known as Amoy in English), separated form the latter by a narrow 700-meter strait known as the Xiamen-gulang Strait.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2. 权威性言论,包括国家政

呼啸山庄译文

I would have asked why Mrs. Dean had deserted the Grange; but it was im possible to delay her at such a crisis, so I turned away and made my exit, rambli ng leisurely along with the glow of a sinking sun behind, and the mild glory of a rising moon in front; one fading, and the other brightening, as I quitted the park , and climbed the stony by-road branching off to Mr. Heathcliff’s dwelling. 我想问问邓恩太太为何要放弃农庄;但又不能在这个紧要关头耽搁她.我于是转身离开, 伴着霭霭暮色,漫步而行。身后是沉沉落日,身前是皎皎明月,一个渐渐黯淡,一个缓缓增辉. 离开公园,我走上了石头小路, 路的岔道通往了希斯克利夫先生家. Before I arrived in sight of it, all that remained of day was a beamless, amb er light a long the west; but I could see every pebble on the path, and every blade of grass, by the splended moon. 在我能看到他家前, 白日里留下的琥珀色光辉在西方渐淡渐去.但是,就着明亮的月光,我能看清路上的每颗石子, 每片草叶. I had neither to climb the gate, nor to knock—it yielded to my hand. That is an improvement! I thought. And I noticed another, by the aid of my nostrils; a fragrance of stocks and wall flowers, wafted on the air, from amongst the homely fruit trees. 我既没爬门,也没敲门,门一推就开了. 这倒是不错!我想道. 接着我注意到,或是嗅到在空中飘荡着的一股树木和紫罗兰的香气, 香味是从自家种的果树林中飘出的. Both doors and lattices were open; and yet, as is usually the case in a c oal d istrict, a fine, red fire illumined the chimney, the comfort which the eye derives f rom it, renders the extra heat endurable. But the house of Wuthering Heights is so large, that the inmates have plenty of space faor withdrawing out of its influen ce; and, accordingly, what inmates there were had stationed themselves not far f rom one of the windows. I could both see them and hear them talk before I enter ed, and looked and listened in consequence, being moved thereto by a mingled se nse of curiosity and envy that grew as I lingered. 所有的门窗都打开了.但是, 在产煤地, 家家壁炉都能烧得红彤彤的,虽然温度有些过高了,但是屋内舒适的环境让人能够忍受这些。呼啸山庄里的房子很大,让人有得是地方逃开热气的侵袭. 因此, 屋里的人都站在离窗不远的地方. 我还没进门,就能看到他们,听到他们谈话.我徘徊不去,一边听听看看, 一边在内心里交织着好奇和嫉妒的情感.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暴力现象 《呼啸山庄》是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之作。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刚面世的时候就被斥为“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1]小说中随处可见病态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暴力现象。然而,暴力现象作为作品其中一个组成元素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因为它不仅反映着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生命体验,还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分析小说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整部作品以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理解。 一、《呼啸山庄》中的暴力表现 暴力现象是《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我们很容易见到凶杀,斗殴,流血等暴力场景。根据这些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暴力现象分为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两个方面: (一)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2]《呼啸山庄》中的语言暴力一共有19处,尤其以辛德莱和希斯克利夫出现得最多:由于希斯克利夫夺走了辛德莱的父爱,辛德莱自小就对希斯克利夫十分憎恨。他的语言多数带有恐吓性:在第四章中,辛徳莱与希斯克利夫争夺一匹马,辛徳莱凶巴巴地对希斯克利夫说“把我的马拿去吧,吉普塞人! 我巴不得它让你摔断脖子。拿去吧,该死的……我希望这匹马把你的脑浆踢出来!”[3]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灵,也成了他日后疯狂报复的理由。自老恩肖死后,辛德莱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因而对于仆人耐莉和儿子哈里顿他总是打打骂骂的。例如在第九章中,辛德莱认为儿子哈里顿欺骗自己,于是要求儿子亲亲自己,可是年幼的哈里顿很被动,辛徳莱便说道:“该死的,亲一个!老天爷,我要掐断这小鬼的脖子!”哈里顿在辛徳莱的怀里害怕极了,使劲地又哭又踢。在十一章中,希斯克利夫执意要见凯瑟琳,林顿发现后冷静地劝他离开,可是希斯克利夫根本

主位—述位理论及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主位—述位理论及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Abstract]The idea of Theme and Rheme was put forward by a pioneer of Prague School Mathesins, and then the Theme-Rheme theory got developed by other linguists. It is found that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to explain many linguistic phenomena. Its usage in discourse analysis is highly appreciated. However, in this thesis,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will be paid much attention. In addition, the Theme-Rheme theory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will be expounded with detailed examples.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his theory can benefit for the smooth translation text. [Key words]Theme,Rheme,application,translation I. Introduction In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Halliday (1973) proposed that the discourse can be semantically separated, namely can be grouped into Theme (T) and Rheme (R).[1]43 The Theme and Rheme formed the thematic structure. This theory has aroused intense attention and hot discussion for decade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Many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ed on the Theme-Rheme theory, it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me-Rheme theory can be us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eme-Rheme theory will be expounded.

对《呼啸山庄》的多重解读

对《呼啸山庄》的多重解读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同时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小说讲述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而愤然出走,衣锦还乡后对与其爱人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通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却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小说作者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这部被称为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解读。在这部作品里,传统的叙事时序被打乱,倒叙的手法使故事富于跳跃性、戏剧性,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曾被评论家指责为“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然而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之所在。正是这种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完成了作家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本文尝试从小说的爱情线索、人物情感,以及女性人物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 1、从形式主义的视角解读呼啸山庄 形式主义强调对作品形式的分析,而非内容的研究。形式主义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东西是与它是如何组成的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如何组成”便是作品的形式。如果我们不注意《李尔王》是通过双线结构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我们就无法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在这种结构中,老国王在一条线索中死去,而新国王却在另一条线索中诞生。剧本意义的充分表达要求这种双线结构的形式。(摘自《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迈克尔·莱恩[美])也就是说,《李尔王》中意义的产生依附于双线结构的构建。 探究《呼啸山庄》的叙事形式不难发现,小说铺展着两条爱情线索:一条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恩肖以及埃德加·林顿的爱情三角关系;另一条则是林顿·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林顿还有哈里顿·恩肖的三角关系。这样的人物关系看似复杂,实质可划分为两代人的爱情线索;但这两代人的爱情线索又并非平行发展,而是相互交错、共同延续。在这里,两条爱情线索共同支撑起整部小说的人物命运。其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线索一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线索二的“策划者”。作者让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肖恩相爱,却又安排“第三者”埃德加·林顿插足,使得希斯克利夫从美好的爱情愿望里跌进了无尽的仇恨与悲痛中。线索二的出现正是希斯克利夫悲痛愤恨的延续以及复仇心理的爆发——他让自己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