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小腿肿痛,不能行走。检查小腿部的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Homans征呈阳性反应.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由于范围较小,常不影响血液回流,激发的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临床表现不明显,据Kakkar报道,约30%可在72h内自动消溶,45%持续转变为机化,25%自近段蔓延,累及主干静脉,亦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全下肢肿痛,发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于髂股静脉,发病率低于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为右侧的1—8倍,究其原因,为左髂总静脉解剖上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及腔内的结构异常所致,1965年Cocket等将此类病变分析后首次提出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概念。此病临床症状明显,起病骤急。有疼痛和压痛,血栓在髂股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可产生局部疼痛和压痛。有的病人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到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肿胀常很明显,一般大腿或小腿周径与健侧相差数厘米。有的可见代偿性浅静脉曲张.体温升高但多不超过38。5℃。

2)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上行蔓延,累及髂股静脉。此病具有下列临床特点:起病方式大都隐匿.症状开始时轻微,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此实际病变期比症状期长。足靴区营养性变化。

3)股青肿:最严重的类型,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只要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潜在的侧支在内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者,即形成股青肿.起病骤急,全身反应严重,体温多超过39℃,典型症状

在患肢表现为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而呈紫绀色,可伴有水泡检查发现患肢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3、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有1~10%的患者并发肺栓塞,致命性肺栓塞占0.5%~2.0%。典型的可有三大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和三大体征(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但仅有15%的肺动脉栓塞患者有以上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急促,少数患者可有明显的紫绀,巨大的肺栓塞可发生严重的心源性休克甚至瘁死,但多数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缺乏特异的症状.

[什么是静脉炎]

什么是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一、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引起静脉炎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祖国医学其病因病机为气血瘀滞,阻滞于络脉及气血阴阳失调和湿热下注,内外二因合至而发为本病静脉炎的症状 二、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 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二、静脉炎的预防 患者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

【基础】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doc

【基础】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是非常严重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国内报道多数是由鼻、面部三角区疖肿或蜂窝织炎引发,也有筛窦炎和蝶窦炎引起,少数为耳源性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颜面部(眼)静脉与海绵窦沟通示意图 海绵窦解剖特点:海绵窦系颅内静脉窦腹侧群中的主要者, 位于蝶窦两侧,左右各一,窦内有多数纤维组织,使窦腔形 成海绵状间隙,因此而得名。在两侧海绵窦的前后,由环窦 (海绵间窦 )互相交通。第Ⅲ、Ⅳ、Ⅴ(12、支 )及第Ⅵ脑神经均 在海绵窦外侧部通过,第Ⅱ脑神经和颈内动脉则在其前方经过。海绵窦的前方接受眼上静脉及眼下静脉来的血液。后方 经岩上窦将血液输至横窦;经岩下窦通至颈静脉球。下方经 翼丛输出至颈内静脉,上方接受大脑中静脉及脑下垂体静脉 的血液。眼上静脉与眼下静脉接受面前静脉来的血液,面前 静脉又接受外鼻部和上唇来的血液。翼丛接受咽及上颌部来 的血液。上述静脉与海绵窦的联系有输入和输出之分,但因 头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动,为重要临床特点。海 绵窦与其它颅内静脉窦的沟通示意图 【病因】海绵窦血栓栓塞与颅内其他静脉窦病变相同,有原发 性和继发性 (化脓性 )血栓形成两种,多以后一种为主。①面 部、口唇、头部、眼界、咽喉等组织的疖肿经血运转移而

来; ②由眼眶峰窝织炎向后伸延至海绵窦;③其他组织的感染如 乳突炎、副鼻窦炎经过侧窦或血运至海绵窦。 致病菌 1.致病细菌多数病例系由头面部化脓性病灶所并发,尤以面部 及外鼻疖肿为多见,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或白色葡萄球菌。 由中耳炎或其他病引起者,则病菌不定。 2.各种化脓性炎症的 处理不当所致,如鼻前庭或上唇疖肿,由于挤压或滥用手 术等,使细菌侵入周围组织及静脉中,蔓延至海绵窦。其次 为治疗失时,使炎症扩展。 眶周静脉与颅内静脉沟通示意图 感染途径: 1.前鼻孔或上唇的脓毒性病灶 (疖、痈或蜂窝织炎 ) 沿鼻外静脉或上唇静脉进入面前静脉,再沿内眦静脉、眼上 或眼下静脉进入海绵窦。因系输入径路,血流顺向,所以感 染蔓延迅速。一般在 2-3d 内即发生。2.由耳部化脓性病灶 (急、慢 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等 )破坏骨壁,侵入乙状窦, 沿横窦再经岩上窦至海绵窦。这些均为输出径路,血液逆流,由炎 症逐渐扩大或血栓随反流血液进入海绵窦。所以 发生机会较少,且时间亦较长,一般约在1-2 星期左右,亦有长达 3 星期者。 3. 由口腔、鼻腔、咽腔及上下颌部化脓性病灶(如扁桃体周脓肿、上下颌骨骨髓炎、牙槽脓漏及鼻腔内炎症 ) 经翼丛逆流入海绵窦,因亦系输出径路,发生机会亦少。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诊疗常规

十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ce, TAO)(一)疾病特点: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性细胞浸润性血栓形成和机化,而少有血管壁的受累。又称Burger氏病,国内简称脉管炎。 2、多见于亚洲40-45岁以下的中年男性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出现肢体远端缺血表现,包括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乏力、营养障碍、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以及足或趾的溃疡或坏疽等。当内膜形成炎症合并血栓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尤以夜间为重,患者屈膝抱足而坐,患足下垂可以缓解疼痛,患肢怕冷、皮温凉,尤以趾(指)端最明显。 3、发病早期出现病变肢体末梢循环的破坏,表现皮肤青紫色,40%病人可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位于足背及小腿浅静脉,少见于大腿,1—3周可恢复,恢复后残留色素沉着痕迹。 4、查体可发现患肢远端动脉扪诊搏动减弱或消失。 5、Shionoya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是○1吸烟史;②50岁以前发病;③腘动脉以下血管受累多见,上肢受累少;④常有游走性静脉炎;⑤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吸烟除外)。只有当这五个条件全部满足后,其临床诊断才可靠。 6、常见的鉴别诊断 (1)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其它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以及虫蚀样变。 (2)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根据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不同,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如眩晕、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等。查体动脉狭窄处有收缩期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 (3)急性动脉栓塞:多同时伴有风心病或冠心病史,起病急骤,患肢突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造影示动脉连续性突然中断,未受累动脉则光滑、平整。同时心脏超声可明确近端栓子来源。 (4)糖尿病性坏疽:与本病晚期出现的肢端溃疡或坏疽进行鉴别,糖尿病者有相关病史,血糖、尿糖升高,而且多为湿性坏疽。 (5)雷诺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手指阵发性苍白、发紫和潮红,发作间期皮色正常。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正常,且鲜有坏疽发生。 (6)自身免疫疾病:主要通过病史采集、特征性实验室检查及组织活检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概念 血栓闭塞脉管炎,发病多害青壮男,麻木疼痛皮色变,下肢动脉最常见,搏动减弱组织变,临床三期仔细辩,扩管抗凝镇静剂,抗感支持手术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全身性非化脓性血管炎性病变。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亚洲﹥欧洲,北方﹥南方 临床特征:初起患趾(指)怕冷、麻木、步履不便、逐渐暗紫剧痛,继则变黑褐色,肢节坏死脱落。 二、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 1.吸烟 2.寒冻(痉挛) 3.免疫 4.激素(雌激素血管保护作用;前列腺素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 [病理]1.多侵犯中小动脉,渐波及腘、股、髂动脉和肱动脉,慢性发病。 2.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 3.周期性发作,具急慢性变化:(1)急性期广泛淋巴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 生,血栓中有还有一些微小脓栓,炎症反应可扩展到动脉外组织,侵犯相关神经和静脉。 (2)中间期炎症反应逐渐消退,症状缓解。(3)慢性期主要是血栓机化,形成坚硬的条索状组织,闭塞血管可能会再通。 三、中医病机 内因:脾虚生化无源肢体麻木、 肾虚温养不足疼痛、皮色淡白等 外因:寒邪凝滞疼痛 转归:寒郁化热、气血双亏 一、临床表现 1、疼痛: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2、麻木、针刺等异常感觉 3、发凉、皮色改变:苍白→紫绀→暗紫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浅静脉区皮肤沿静脉走行处可见发硬红肿的硬结或索条,伴压痛和灼热感,足部和小腿处多见。 5、营养障碍: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指、趾甲变厚、毛发脱落等 6、动脉博动减弱和消失 7、雷诺现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早期受情绪或寒冷刺激呈现指(趾)甲由苍白潮 红继而紫绀的颜色变化。原因为末稍小动脉痉挛所致。 8、溃疡和坏疽:坏疽分为3级。 Ⅰ级坏疽溃疡只限于趾部; Ⅱ级延及跖趾(掌指)关节或跖(掌)部 Ⅲ级延及全足背(掌背)或侵及跟踝(腕)关节 二、临床分期 Ⅰ期(局部缺血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间歇性跛行,皮色苍白,温度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寒湿凝滞经脉(阳和汤) Ⅱ期(营养障碍期):静息痛,夜晚尤甚,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皮肤干燥,趾毛脱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经脉闭阻(当归活血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英文名称: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发生于中小动脉(同时累及静脉及神经)的慢性进行性节段性炎症性血管损害;病变累及血管全层,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又称伯格氏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概述 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烟历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该病主要侵犯肢体,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 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受累血管呈现血管壁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管腔内 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现进行性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 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坏疽。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导致永久性功 能障碍或肢体丢失,甚至死亡。 疾病分类血管外科 疾病病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 吸烟是脉管炎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根据我们几十年临床观察的经验及国内外的共识,能否彻底忌烟是脉管炎能否长期控制的关键,有的病人家境贫寒,但 嗜烟如命,“让我一天不吃饭行,让我一会儿不吸烟我受不了。”结果,反复发 作,不得不截肢。相反,有的病人知识水平稍高,对本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后有很 强的自制能力,坚持不吸烟,并按时服药治疗,至今未复发,能正常生活、工作。 综合国内外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临床观察发现,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Erb 等在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烟草浸出液能引起血管病变。Harkavy等用烟草浸出 液作皮内试验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阳性率达78~87%,而正常人仅为 16~46%。但吸烟者中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毕竟还是少数,部分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患者亦无吸烟史。因此,吸烟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 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 (二)寒冷、潮湿、外伤

静脉炎的治疗方法

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并伴有血栓之疾患,中医属“黄鳅痛”,“脉痹”范畴。 静脉炎的发病原因是由於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壁及内膜受到损害所致。诱因是长期卧床、妊娠、外伤、手术感染、下肢静脉曲张、内脏癌、胰腺体部癌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因素。传统医学治以温经通络,活血破瘀,多能治愈。 1:敷药疗法 处方:鲜丝瓜叶10片 用法:将叶洗净,捣烂成糊状,沿静脉走向,贴敷患处,药厚0.3厘米,上盖一层塑料布固定,日换药2次 疗效:敷药1天,炎症消除,用药2天,血管弹性恢复而愈。 2:中成药疗法 药名:六神丸 用法:取六神丸50粒,研成细末加白酒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包扎。干燥后滴酒保持湿润,日换药1次。 疗效:疗效:连续用药10天,可获痊愈。 3:药酒疗法 处方:红花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药浸酒内7天后,用药棉蘸药液涂擦患处,日3次。 疗效:用药3-5天,治愈率达100% 中医治疗静脉炎的偏方验方: 1.化瘀利湿汤 取炙黄芪、土茯苓各30克,川牛膝、车前子、白花蛇舌草各15克,水蛭、当归各12克,三棱、莪术各l0克,泽泻8克,甘草梢6克,干蜈蚣、泽兰各3克。水煎服,1日1剂,7天为1疗程;加减变化:热盛者减黄芪、蜈蚣,酌加蒲公英、金银花、黄柏;湿重者酌加苡仁、猪苓;瘀重者酌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久病气虚者减白花蛇舌草、泽兰、泽泻,酌加炒党参、白术。本方适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股肿汤 用丹参、白茅根、牛膝各15克,当归、泽泻各12克,川芎、黄柏、苍术、丹皮各l0克,血竭5克,水煎服,每日2剂。 加减变化:病程后期加生黄芪、党参、茯苓、三棱、莪术、泽兰、地龙,去黄柏、苍术、木通;神疲少气懒言,舌苔薄白,脉沉缓者,加桑寄生、菟丝子、续断;肢体麻木怯冷者,加干姜、附子、桂枝、全蝎、蜈蚣。本方适应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 3.通脉消炎汤 取丹参20克,当归、茯苓、白术、川芎、赤芍、白芍、熟地、延胡索、香附、牛膝各12克,红花、桔梗各l0克,水蛭、甘草各6克。每日1剂,共煎400毫升,分2次温服。治疗15天为1个疗程,可治疗2个疗程。 加减变化:红肿灼热者加丹皮12克;疼痛伴有结节者加参三七9克;脉象细弱者加黄芪、玄参各20克。本方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4.芦荟酢浆草膏 用芦荟,酢浆草,冰片适量。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芦荟和酢浆草按2:1比例加少许冰片,捣烂敷于病变部位,并包扎。属湿热瘀滞型的采用凉敷法;气滞血瘀型的采用热敷法(即把药膏放在沙锅中加热后敷之)。每天换药1次,30天为1疗程。本方适应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如:①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生溶液,如高渗葡萄糖、红霉素、链霉素、有机碘等,均能刺激浅静脉内膜,造成静脉壁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②静脉内反复置留插管,超过24h,持续性输液,常可使浅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炎症反应。③下肢静脉曲张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血液淤滞,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肥胖而又缺乏劳动锻炼的妇女,病因曾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无充分证据。鉴于上肢骤然用力而受牵拉常诱发本病,因此认为发病与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应力时,静脉牵拉损伤有关。静脉管内膜损伤,便有血栓形成,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二)病理变化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开始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因而在受累静脉的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质地比较柔韧,有压痛的条索状物。1周后随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局部色素沉着,表示血栓经过机化和再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状态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化变化。受累血管及其周围可以长期存在压痛。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能够引起静脉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上形成硬结和色素沉着,循硬结周围,可扪及一条或数条血栓形成的浅静脉支。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累及单侧,常侵犯胸、上腹壁静脉,侧胸静脉和腹壁上静脉。(三)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气血淤滞,或输血、输液,脉络受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脉道阻塞而发本病。(四)病史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有近期输血、输液或有静脉损伤病史,多见于青壮年,或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但与季节、性别无关。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典型病史是在右手或左手用力牵拉后,骤然感到一侧胸壁疼痛,程度不等。举臂、咳嗽、深呼吸,无意中使病变部位受压,都可加剧疼痛。(五)临床表现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引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cm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的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显红肿、压痛、血管变韧,可扪及条索

女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诊疗特点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女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的诊疗特点 作者:孙丽洲, 董自江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29 刊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年,卷(期):2008,24(4)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13条) 1.Bowles L;Cohen H Inherited thrombophilias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regnancy[外文期刊] 2003(03) 2.Biron-Andreani C;Schved JF;Daures JP;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and pregnancy-rel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what is the exact risk?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外文期刊] 2006 3.Lockwood CJ Inherited thrombophilias in pregnant patients: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aradigm[外文期刊] 2002(2) 4.董彦亮抗凝剂在防治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03) 5.Jobn D;Davis MD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gynecologic surgery 2001(03) 6.Diamond s;GoldbweherR;Kats S Use of D-dimer to aid in excluding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ambulatory patients[外文期刊] 2005(01) 7.Bowles L;Cohen H Inherited thrombophilias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regnancy[外文期刊] 2003(03) 8.Zotz RB;C.edmrdt A;Scharf RE Prediction.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pregnancy[外文期刊] 2003(02) 9.Piflny M;Sandmann W;Luther 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delivery:indications for and results of thrombectomy[外文期刊] 2003(03) 10.潘明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防治[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07) 11.方伟;郭曙光;周兴立围产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期刊论文]-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05) 12.Athanasoulis CA;Kanfman JA;Halpern E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review of a 26-year single-center clinical experience 2000(i) 13.乔正荣;时德;蒋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期刊论文]-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跃东.王晓丽.高雪梅绝经后宫腔积脓的诊断和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 2.高绿芬.罗新女性盆腔及生殖器结核特征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 3.饶美兰.赵庆国.田丰莲.李兵广东省急危重症孕产妇产褥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 4.曾海涛.李小毛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疼痛的鉴别与诊治[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 5.陈蓉.林守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演变[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9) 6.李亚里性传播疾病与盆腔炎性疾病[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 7.龚晓明互联网和妇产科[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3) 8.方红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5) 9.黄滢燕.雷鸣妊高征并发产后出血及右卵巢静脉血栓形成1例[期刊论文]-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5) 10.冯虹.李秀琴无气腹腹壁全层悬吊法腹腔镜术在妇科临床应用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造成闭塞,致使局部缺血。半数伴有雷诺现象,男性多见,以吸烟者为多。吸烟与本病的经过和预后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下肢。患肢呈现一时性或持续性苍白、发绀、有灼热及刺痛,病肢下垂时皮色变红,上举时变白,继之足趾麻木,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时激发,休息时消失;小腿部常发生浅表性静脉炎和水肿。检查时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现象、夜间疼痛加剧,足趾疼痛剧烈,皮肤发绀,进而趾端溃疡或坏疽而发黑,逐渐向近心端蔓延。 诊断 根据患者肢体有发作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伴游走性表浅静脉炎者即可诊断。 应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相区别。后者年龄在40岁以上,常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为大、中动脉受累,病程发展快。X线片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示患肢动脉壁内有钙化。 治疗 1.药物治疗 (1)右旋糖酐-40 用分子量为5000~20000的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长期应用有出血的可能,对急性发展期和溃疡坏疽伴有继发感染时不宜应用。 (2)血管扩张剂可应用盐酸妥拉苏林、烟酸、盐酸苯苄胺等。 (3)抗生素有局部和全身感染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4)糖皮质激素对病情急性期可考虑应用,每日口服泼尼松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5)止痛药疼痛明显者可选用各种止痛药,或用普鲁卡因穴位注射、静脉封闭或股动脉周围封闭,甚至可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或硬脊膜外麻醉等。 (6)局部治疗对干性坏疽无菌包扎防止感染,对溃疡可外用康复新换药。 2.手术治疗 经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者,可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或动脉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英文名称: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发生于中小动脉(同时累及静脉及神经)的慢性进行性节段性炎症性血管损害;病变累及血管全层,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又称伯格氏病。 目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疾病名称 血栓闭[1]塞性脉管炎疾病概述 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烟历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该病主要侵犯肢体,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皮肤浅静脉,受累血管呈现血管壁全层的非化脓性炎症,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管腔呈现进行性狭窄以至完全闭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坏疽。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或肢体丢失,甚至死亡。 疾病分类 血管外科 疾病病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一)吸烟:

吸烟是脉管炎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根据我们几十年临床观察的经验及国内外的共识,能否彻底忌烟是脉管炎能否长期控制的关键,有的病人家境贫寒,但嗜烟如命,“让我一天不吃饭行,让我一会儿不吸烟我受不了。”结果,反复发作,不得不截肢。相反,有的病人知识水平稍高,对本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后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坚持不吸烟,并按时服药治疗,至今未复发,能正常生活、工作。 综合国内外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临床观察发现,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Erb等在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烟草浸出液能引起血管病变。Harkavy等用烟草浸出液作皮内试验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阳性率达78~87%,而正常人仅为16~46%。但吸烟者中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毕竟还是少数,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亦无吸烟史。因此,吸烟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 (二)寒冷、潮湿、外伤 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可能这些因素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并导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闭塞。 (三)感染、营养不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