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对燃烧和灭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探究性课题,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氧气相关知识的巩固,又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材通过创设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探究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将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题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活动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活动与实验必备的药品和器材。

六、教学过程

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典例剖析“水中生火”

【问题】

白磷为什么可以在水中燃烧?

1、白磷具有可燃性

2、白磷的着火点低,40度,热

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

3、空试管里有空气,为白磷燃烧

提供了氧气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问题】

你能解释为什么手帕烧不坏?

学生观看实验

思考问题并回

通过实物操作,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化学

知识的奥秘

【提问】

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能在

氧气中燃烧,原因?

你能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吗?由

此你能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

在已学的基础上考查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

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

油气罐是否漏气

4.下列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

5.做实验时,实验台上起了火,

你应该怎样处理?

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当我们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和自救》

七、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二、灭火的方法:

1、可燃物; 1、移走可燃物

2、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对燃烧和灭火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有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只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将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不能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为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

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我适时、适量地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归纳获得其中的化学原理,使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思考经验做法之中的科学道理的习惯。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及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增强安全意识、正确的自救方法,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与灭火》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探索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兼顾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实践生活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会分析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在交流总结环节,我让学生不仅总结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收获,还从学习方法方面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反馈练习学生完成得很好,准确率达到98%以上。当堂检测的准确率也非常高。

在课堂学习中,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安全自救,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安全知识,从而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及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节课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还是进行集体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投入性与主动性非常高,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较高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燃烧与灭火》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对燃烧和灭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探究性课题,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氧气相关知识的巩固,又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材通过创设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探究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将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本课时教科书的编写线索

教材把它放在第六单元第一节课,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之后,又放在化石燃料之前学习,进一步体现了教材的连续性及连贯性,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课时教材从灭火的方法入手,通过学生的实践认知,总结出灭火的原理,从而得出燃烧的条件,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中要燃烧与灭火,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确定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燃烧与灭火》评测练习

(一)探究新知: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1、下列情形采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能够灭火?

【总结】:灭火的方法:

(1)(2)(3)

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条件:

(1)(2)(3)

(二)典例剖析:

1、“水中生火”的原因:

2、“烧不坏的手帕”的原因:

(三)探究新知: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你能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吗?由此你能总结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

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总结】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 (2)

(四)学以致用:

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高温条件下,炽热的碳可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当堂测试: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2. 假如有一天夜间,我们发现家中石油液化气泄漏,应该()

A.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B.关闭液化气的气阀

C.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D.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3.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4.下列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5.做实验时,实验台上起了火,你应该怎样处理?

(六)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当我们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和自救》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教学反思一方面,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以《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燃烧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功与过,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灭火的方法,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一、本课的主要优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开始导课时,我出示了天津滨海新区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紧接着学生交流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进而学习什么是燃烧,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2.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水中生火”即开水中白磷的燃烧实验:水可以灭火,那么开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可以燃烧呢?白磷是可燃物,刚开始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后来往水中通入空气后,白磷就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烧不坏的手帕”: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可在该实验中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原因是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帕上的水吸收,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燃烧的最低温度;通过使用身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地得出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

3.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安全自救的图片:熟悉环境,出口易找;发现火情,报警要早;保持镇定,有序外逃;简易防护,匍匐弯腰;慎入电梯,该走楼道;缓降逃生,不等不靠;火已及身,切勿惊跑;被困室内,固守为妙;逃离险地,不贪不闹。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逃生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充分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灭火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1.未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燃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的思路进行操作,就可轻易得出燃烧的必备条件,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自行去设计实验,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让新知识建立在对实验的直观感受上,效果可能会更好。

2.课件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

课堂上通过视频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及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演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燃烧与灭火》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是学生在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它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和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