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家用轿车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家用轿车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家用轿车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家用轿车发展研究

学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城市家用轿车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指导教师

2012年12 月

目录

摘要 (3)

1 绪论 (3)

1.1国外家用轿车的发展模式 (3)

1.2家用轿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4)

1.3城市限制家用轿车发展的争论 (5)

2 国际发达城市家庭轿车情况 (6)

2.1新加坡 (6)

2.2香港 (7)

2.3巴黎 (7)

2.4伦敦 (8)

2.5东京 (8)

2.6首尔 (9)

2.7阿姆斯特丹 (9)

3 家用轿车迅速发展的原因 (10)

3.1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10)

3.2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10)

3.3城市发展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12)

3.4其它 (19)

4 家用轿车迅速发展的影响分析 (20)

4.1家用轿车的发展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20)

4.2家用轿车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 (21)

4.3家用轿车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3)

5 结论和展望 (27)

参考文献 (27)

结束语 (27)

致谢 (28)

摘要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急迫形势,节能减排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传统汽车技术快速提升和汽车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双重挑战,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如何有效的选择“过度”和“转型”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汽车工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家用轿车、城市发展、新能源

1 绪论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器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他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2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民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优势,我们国家正在越来越富强,家用轿车也正逐步走入平民家庭,但是随着家用轿车的增多,许多问题也慢慢的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1.1 国外家用轿车的发展模式

综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家用轿车的发展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自由发展”型

适合于一些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的国家。如美国,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被称做“车轮上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发展型”。采取这样的发展战略是因为美国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汽车工业,另一方面交通机动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而且国土资源司以满足家用轿车行和停的需要。

2.“控制发展”型

所谓控制发展型模式,即以控制家用轿车的发展为基本特征。有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如:国土狭小,难以容纳更多的轿车;能源短缺,满足不了对燃油的需求;道路

条件差,交通管理落后,不适应轿车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承受能力有限;为了维持少数特权阶层的地位等,从而对家用轿车的发展,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

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已经具备普及家用轿车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由于地域狭小,缺少发展家用轿车的空间,长期以来,严格控制家用轿车的发展。控制的政策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抑制国内轿车的发展,禁止进口轿车或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限制居民购车,控制发放牌照,提高轿车销售价格和燃油价格,征收高额税费以及限制轿车的使用。

3.“导向发展”型

所谓“导向发展型”模式,即以政策导向为主,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轿车进入家庭,政府制定比较具体的导向政策,并采取相应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其向政府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西欧各主要国家、日本、韩国、巴西、墨西哥等国,基本上都是采取这种发展模式。

采取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轿车的发展,而是为了使轿车得到更好的发展。制定的导向型政策也是很广泛的,包括提出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推进汽车工业专业化、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制定市场保护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购买小排量轿车以及为轿车的使用创造必要的使用条件等。

1.2 家用轿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多年来,我国对家庭购车采取控制型模式。按发展阶段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汽车市场处于公务车阶段;1990年~2000年,公务用车的份额下降,商务用车的份额加大,私人购车开始起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汽车产销进入快车道,被称为汽车行业的“井喷”现象。1990年~2003年我国轿车和汽车保有量变化情况如表1.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03年的我国轿车和汽车保有量分别是1990年轿车和汽车保有量的4.76倍和4.27倍。

表1.1 1990~2003来我国轿车、汽车保有量变化表

200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指出,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共146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2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增长20.82%。家用轿车保有量达到1522万辆,比上年增长32.46%。

加入WTO之后汽车的销售价格将明显下降,更加接近普通居民的购买力,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9年前后是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的时间点,届时将有近1亿中国人可以享用自己的家用轿车。

1.3城市限制家用轿车发展的争论

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对城市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应该继续鼓励家用轿车的发展,还是应该限制其发展,便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忧虑,家用轿车究竟该如何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家用轿车发展总量应该限制。由于城市汽车短时问内增加过快,导致道路建设跟不上,那么城市交通将出现严重拥堵现象。他们认为,目前,如果仍旧鼓励发展家用轿车,所产生的交通问题将比80年代的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得多。不难想象本已人口拥挤、交通不畅的城市,如果在将来又因满街家用轿车而乌烟瘴气时的情景。

家用轿车是城市交通客运体系的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家用轿车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满足了人们舒适、便捷、个性化的出行需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轿车进入家庭可以拉动汽车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并且适度发展家用轿车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城市客运体系、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化进程加快

带来的城市中心拥挤等。但是,由于我国家用轿车起步较晚且发展迅猛,给我国城市交通和资源、能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比如,家用轿车使用增多极易造成城市交通拥挤;而且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土地资源拥有率较低,发展家用轿车所需要的配套设施(如车库)很难得到满足;家用轿车使用增多所引起的交通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显现。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七分为山,三分平原。如何在中国国情下建立一种资源约束型的、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在不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实现和人们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避免或尽量减少由轿车普及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我国家用轿车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样有利于: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3.优化资源利用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减少社会总成本:5.引导城市合理布局等。故本文据此立题。

2 国际发达城市家庭轿车情况

在家用轿车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发达城市对交通管理都不乏成功的经验。2.1 新加坡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为城市道路堵车问题一筹莫展时,新加坡的道路却畅通无阻。为此,新加坡治理交通的经验受到普遍关注。新加坡解决交通问题的举措是:严格控制家用轿车数量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主要办法是:

一.征收重税

对进口汽车征收45%的海关税,这在东盟国家中是最高的,在世界范围内也属高税率。

二.实行车辆配额系统(VQS)和拥有证(COE)政策

自1990年5月1起新加坡开始引入车辆配额系统(VQS)和拥有证(COE)政策,车辆配额系统将车辆分为五大类(见表2.1),政府在综合考虑上一年车辆的总数、每年允许增额度和报废车辆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计算本年度车辆增长率,即车辆配额,同时也会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调整。按照车辆配额系统(VQS),个人在购买新车时,必须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10年期满后,驾车者无论是继续用车还是另购新车,都必须支付一笔额外费用。

表2.1车辆配额系统对车辆类型的分类表

三.周末车制度

挂红牌的周末车,只准在平同早晨7时前和晚上7时后或周末、节假日使用。政府对这类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车主平时少驾车。

四.市区收费制

新加坡政府在全国CBD区(中央商业区)实施车辆使用收费制,凡在平日7:30am~6:30pm间驶入该区的汽车,均要购买执照证,以减少中心区的车流量。五.新加坡实施市区道路电子化收费

安装在汽车前端的短波无线电发射器可与电子收费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按里程计算,从车主现金卡直接划款。

控制车辆增长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采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措施,为此新加坡政府投入了巨资。目前,新加坡拥有足够数量的大小巴士、设计先进的地铁和大量轮渡供公众乘坐。这些政策和方法将新加坡的汽车保有量增长率从98%降低至3%。

2.2香港

香港在管制家用轿车增长方面,一直采用较高的车辆首次登记税、车辆牌照费及燃油税,把家用轿车每年增长率控制在2~3个百分点之内。此外,香港拥有全球最完善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乘客可以利用便捷的地下铁路、轻便铁路(规格、水平较其它路线低劣的铁路,通常是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九广东铁,快速穿梭子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2.3巴黎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巴黎市内交通也曾因家用轿车急剧发展而拥堵不

堪。法国政府总结经验教训,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公交优先战略。如今,巴黎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公交车专用道随处可见,甚至一些两车道道路也设一条公交车专用车道,使公交车享受“特权”,公共汽车速度提高了20%~30%。除此之外,巴黎地铁也很发达,巴黎地铁每天的客流量超过600万人次,从其覆盖范围,完善的管理及运行的效率上均属世界一流水平。对于家用轿车,巴黎采用分单双号入城的方法来控制其使用。目前,巴黎市民大部分家用轿车都只在周末和业余时间使用,上下班大多乘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2.4伦敦

从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对驶入伦敦市中区的车辆按每车每天收过路费5英镑,如果每周周一至周五(周木和法定假日除外)的7:00~18:30,一辆车在交通拥堵区域内的公共道路上行驶或泊车,还需交纳5英镑的费用。此外,在伦敦停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根据有关调查,2000年~2006年,英国停车费用平均增加了25%,相同时间内伦敦的涨幅则高达90%;伦敦的停车费几乎是英国其它地区的40倍。

这样,一年内市中心区的车流量减少了15%,约200万人改乘公交车上下班。近年来,伦敦又把收费圈从市中心区向外扩展,收费标准从5英镑提高至8英镑,期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问让家用轿车全部停开。英国伦敦高收费计划实施后直接收益是:

1.缓解了交通拥堵;

2.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

3.改善了市区环境;

4.减少了交通事故。

2.5东京

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早上高峰期每小时约有100万人从郊外各县涌向市区。60年代交通问题十分严重,政府历经20余年的努力才使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其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以建设和发展轨道交通为主,再综合布设高速公路和其它交通方式。现有交通以快速铁路为主,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为辅,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城市客运量达60%以上。

2.建设综合性枢纽。将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汽车停车和商业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乘客的换乘时间。综合性枢纽建设还有助于交通的合

理组织,提高交通安全性。

3.实行交通需求管理。东京制订了相应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通过经济杠杆(提高停车费用等)调节进入市区的机动车数量,引导和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统,使得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4.环保措施。东京政府制定了各种法律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发展节能环保汽车。

2.6首尔

人口上千万的韩国首都首尔在推动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拥堵方面有不少经验。2003年7月,首尔开始实行“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活动。“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倡议是一项鼓励私人汽车自愿参加、给予相关费用减免的措施。

按照规定,非商业性10座以下的汽车可自愿通过网上申请等方式参加,申请者自己确定在周一到周五之间的哪一天不开车,时段为7:00~22:00(节假日除外)。申请后,相关车辆将获得两个标签,其中一个是电子标签,两个标签需要分别贴在前后挡风玻璃上。

如果申请者能遵守每周一天不开车的承诺,将获得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多种优惠,如汽车税费和停车费减免、加油费优惠、汽车维护优惠和清洗费用减免等。首尔各主要道路上的电子标签识别器可检测相关车辆是否遵守了承诺,如发现违反,将取消相关优惠,并可能禁止违反承诺的车辆再加入这一活动。

2.7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大约有74万人口,却有70万辆自行车(约40%的人骑车上班)。目前,阿姆斯特丹正在主要火车站修建能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停车设施(现有的停车场有2000辆自行车容量,但经常有4000辆自行车停放在那里)。另外,机场也有许多自行车停车位。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世界自行车之都,许多道路都对汽车封闭,汽车停车费奇高,锁自行车的停车架遍布全城各个角落。

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哥本哈根计划在未来3年增加1倍经费,来修建自行车基础设施,丹麦则计划增加2000公阜自行车车道,并正在建设自行车专用桥梁。巴黎将在全城以低价出租数千辆自行车。纽约也准备在交通拥挤的闹市向家用轿车收费,同时增加白行车车道。

从国际上发展家用轿车的交通管理经验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的公共交通的分担率;

2.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利用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提高拥有或使用家用轿车的成本)引导家用轿车的拥有和使用;

3.发展智能交通,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4.提倡环保出行方式,发展自行车交通等。

另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城市都在提倡“无车日"活动,并把每年的9月22号规定为“世界无车同”,以唤起人们对环境的重视。

3 家用轿车迅速发展的原因

3.1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1987年,我国召开了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之后,我国政府决定对汽车工业实行战略重点转变,从以生产载重汽车为主,逐步转为以生产家用轿车为主。

1994年夏天,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该政策指出,到200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需要,家用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应采取积极措施在牌照管理、停车场、加油站、驾驶培训学校等设施和制度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铁路、交通、邮电、电力、环保等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与汽车工业企业密切联系,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支持汽车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

2004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实施了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首次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与汽车消费政策合二为一,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并且,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要通过该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2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3.2.1家用轿车供给量不断增加

自2001年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市场大举对外开放,更加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2007年国内汽车产量、轿车产量详见表3.1,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起始于20世纪

50年代初,经历了创建、成长与全面发展三个发展的进程,五十年历史性的跨越“三步走”。195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仅有61辆,还没有一辆自己生产的轿车,2002年,轿车产量已突破百万大关,2003年突破200万辆大关。并且,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轿车产量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率。在国内汽车生产急剧增加的时候,以内销为主的我国汽车需求也在激增。目前,我国是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并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

表3.1 1955.2007年国内汽车产量、轿车产量表

家用轿车消费的继续升温,不仅会给中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带来发展契机,而且还将带动众多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一方面,汽车的大量生产和消费会造成~个庞大的工商系统,它与钢铁、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石油煤炭、建材等许多工业部门密不可分,这样,发展汽车产业可以有效拉动钢铁、机械、石油等需求,进而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即发展汽车工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专家预测,三四十年后我国人口有可能稳定在16亿,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庭都具有了购买家用轿车的经济能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使家用轿车在我国具有了广泛而旺盛的市场需求。

3.2.2家用轿车价格降低

中国加入WTO后,交通工具类关税开始降低,更激发了居民购买家用轿车的消费热情。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使轿车市场的竞争更趋于透明化、合理化,国内厂家纷纷通过降价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关税的降低使更多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进口车。2003年我国把3.0升以下的进口轿车关税由38.2%下降到34.2%,下降了4个百分点;3.0升以上由43%下降到37.6%,下降了5.4个百分点。从北京的车市看,进口车普遍降价1—2万元,对于国产轿车的冲击开始逐步显现。2004年1月红旗明仕II代首先降价1.08万元后,直到11月POLO降价,国内有近50种车型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降价。2005年1月1日,我国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并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到2006年7月1日进口整车的关税降至25%,轿车的性价比更能为居民所接受。

3.3城市发展对家用轿车的促进作用

3.3.1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家用轿车的发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发达国家家用轿车发展的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起跑线,家用轿车的普及通常是在人均GDP达到并超过3000美元时实现。

部分国家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时的时间和经济情况如表3.2所示

表3.2部分国家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时的时间和经济情况

经济学家依据发达国家轿车普及与人均GDP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轿车发展规律的进一步量化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我国就会进入家庭轿车的缓慢普及期,人均GDP达到2500—3000美元后,轿车开始逐渐大量进入家庭。

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底我国人均GDP是972美元,已进入了缓慢普及期,2006年中国有37个城市人均GDP全面突破3000美元,2007年人均GDP 已接近2700美元(如图3.1所示),已经达到我国家用轿车进入家庭的标准。而且近年来我国人均GDP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至2007年我国人均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如图3.2所示)。中国社科院2008年1月3同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这是将有更多的居民具有购买轿车的能力。

图3.1 2000—2007年人均GDP变化情况

图3.2 2001-2007年人均GDP年增长率变化情况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城市已经到了轿车进入家庭的快速发展时期。

3.3.2城市化发展水平

目前,是我国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交通出行总量剧增。这对家用轿车的发展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家用轿车保有率就越高,从表3.3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家用轿车保有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表3.3家用较车保有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2005年我国城市人口为56157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10563万人,增长23.2%。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2.99%(同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8%)。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从2000年的36.09%提高至2005年的42.99%,平均每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2006年全国城市人口已达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2006我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详见表3.4。“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将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有关专家预测,未来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届时将会有8亿多人口进入城市生活。

表3.4 2006我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

3.3.3城市布局的影响

过去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模式难以采用北美一些城市低密度发展模式,只能采用紧凑型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空问严重匮乏,城市越来越拥挤。世界银行组织通过对世界35个城市统计研究(Gregory K.Ingrain.1998)表明,不仅人均GDP对家用轿车需求影响很大,城市人口密度对家用轿车需求的相关性也很显著,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居民对家用轿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使得本来拥挤的市区显得更加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状况,使城市布局规划不得不改变以往紧凑型发展的设计观念,增大城市规划的空间半径。

根据有关南京市家用轿车的调查显示(如表3.5),家用轿车主要出行目的大部分在市区内,除了上班以外,大部分用来购物、餐饮,接孩子上下学,而远距离的出行,比如旅游,则占很小比例。所以城市半径的增大,给许多人的同常活动带来了很多不便。

表3.5南京市家用轿车主要出行目的排序表

3.3.4公共交通落后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距离当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总体上讲,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

所谓公共交通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这一指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发达国家发展城市交通得出的经验,合理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应该是:公共交通>

自行车>家用轿车,即城市交通结构中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应该不低于34%。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报告,中国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在6%~25%之间,而国外同类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一般在40%'--'80%之剐11。近几年,随着城市家用轿车的快速发展,致使这一比例也加速下滑。近年来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平均下降约6个百分点。

2.发展公共交通投入不足,导致严重“短腿”

按照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公交基础设施投入一般应保持GDP的3%-5%左右,否则公交基础设施功能将难以保证。但2001年全国用于城市公交的投资只有290亿元人民币不足全国城市GDP的2%。

来自建设部门的资料显示,在2006年调查的117个城市中,66个城市在公交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施装备和配置更新方面得不到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占被调查城市的56.4%。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3.公共交通结构单一、线路布局不合理

表3.6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状况表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常规交通(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辅助交通(渡轮、缆车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结构单一,主要方式是常规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有用率很低。《中国统计年鉴2007))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661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计仅有621公里,其中北京114公里,上海170公里,广东112公里。2005年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状况如表3.6所示,虽然我国“十一五”规划新增了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但还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的水平(如表3.7,3.8所示)。另外,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问题日益暴露。根据有关调查,国内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线路重复设置,有的道路重复线路多达20多条,而城市边缘的居民小区、街道却没有一条公交线路,直接导致居民出行难。

有些线路运行时间过长,则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

表3.7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里程表

表3.8世界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状况表

3.3.5忽略自行车交通规划

巴西环保运动的奠基人、著名生态学家何赛·卢岑贝格明确指出:“在中国,人们已经在许多街道上限制自行车通行,因为自行车被视为落后的标志。如果我们听任这种状态在全球继续蔓延,那么我们将来所拥有球继续蔓延,那么我们将来所拥有的将不仅仅是5亿辆汽车,而是30亿辆。大气将因此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的文明——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将遭到毁灭。因此可以说,我们一直朝着一个错误的目标前进!。

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目前中国拥有家用轿车还没有普及,公共交通不发达,加上自行车是短距离出行的最佳方式,因此,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还是不可或缺的。

3.4其它

3.4.1家用轿车拥有其它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优势

家用轿车有其它交通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家用轿车驾乘感较好,可达性高,不受固定站点限制,对线路使用的选择性大;

2.家用轿车的交通行为对交通有一定促进作用,它扩大了人们的出行范围,减轻了地域范围对人们选择工作地与居住地的限制,为人们寻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可能,能缓解城市中心居住密度过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家用轿车交通行为增加,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4.家用轿车能适应城市快节奏生活,可以提高人的心情指数和自信心指数;

5.家用轿车是“身份”和“脸面"的象征,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

3.4.2社交需求(展示性需求)

依据马斯洛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对这五种需要基本上是按照以上次序逐一需要,即一般情况下是在生理需要(如饮食、住所、睡眠和氧气等)得到满足后才有安全的需要,而当安全的需要得以满足后才对爱和被爱产生需要,依此类推。其中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五大需要中的较高的层次需要。

另外,家用轿车也是人类借助其来表现自我的工具,它不仅是尊严、身份、地位、富有的象征,而且由于汽车象征着运动的自由和活动的自由,也是人类达到自我实现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征服时间和空间距离,人们可以在丌车过程中自由选择路线、时间和速度,不受天气影响,不受班次约束,完全体现出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即时在我国城市公交系统较为完善后,仍将会有一部分出行者采用轿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 发表时间:2017-11-21T15:14:49.2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6期作者:朱豫 [导读]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管理服务办公室山东省临沂市 276624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承,挖掘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关键词:现代城市;城市新区;规划建设 一、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求 1、构建具有城市功能的综合地区 对于现代城市新区来说,必须构建具有城市功能的综合地区,在这个地区之中,要包含购物、住宿以及商业等各个方面的建筑。通过构建城市新区,一方面可以拓宽城市空间,另外一方面则是能够帮助老城市缓解压力,使得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新区在一个城市之中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经济中心,甚至还会成为政治中心。 2、处理好与老城区的关系 城市空间的扩展与新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新区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城市地域空间体系而独立存在。作为主城产业转移、空间扩展的先导地区,新区和主城之间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区空间拓展的方向及其各功能用地的规模。新区规划应处理好与主城在产业、人口、空间等方面的区域关系,使新区的发展能够参与到城市地区功能转型的过程中,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城市功能载体。 3、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关系 要处理好在用地功能、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配合的关系。在城市功能的设置上,充分发挥新区的优势,发展周边地区所欠缺的城市功能,避免过度发展邻近城镇已经有的较为成熟的功能,充分利用周边相邻城镇的设施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以此带动整个周边地区功能结构的调整,同时也降低了新区发展的成本。 4、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倡“循环经济”模式 近年国家对城市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方面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欲通过低冲击开发模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原有机制。在建筑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鼓励规划建设部门、开发商、设计机构学习国外绿色建筑标准 二、城市新区的特点 1、城市新区是个具备城市功能的综合区域。 城市新区集居住、工业、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区域,一方面,拓展了老城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需对空间的要求,另方面,有效缓解了老城区的居住压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城市未来的行政、商业、产业中心。 2、城市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有助于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压力,解决新增项目发展所需的空间,这使得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要适中,有助于扩大新区的影响力。 3、新区建设要具有较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 通过借鉴老城区的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新区的规划相比老城区要更加的科学,更加的趋于合理,以独特的视角、更高的层次设计出更高的环境和质量水准的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的新城区。 三、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建议 1、遵循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利用创新规划理念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新区发展相适应的领域,注重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充分发挥地区和资本优势。城市新区在产业园区转型的基础上要继承规划理念第一的原则,继承其优势弥补其缺陷,致力于规划理念的创新,也要汲取高新工业园区逐渐落后的经验,为城市新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得其取得新的科技高度。在城市新区发展地域方面,需要创新思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延伸,以起到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效果。此外再具体方面需要创新管理制度,针对落后思想的阻碍问题,政府应该培养相关人才,可以指配相关工作人员专门开展新区发展工作。 2、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城市空间的扩大并不等于空间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区域整体出发,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对于新区能否实现有机生长十分重要。 随着新区城市功能向综合化转变,其城市开发活动也随之转变,这就对规划提出了需要对于不同功能的发展轴在空间上进行切换调整,重新确定其空间拓展方向和次序的问题。 在规划方面应有意识地调整新区临近周边地域的用地功能,发挥新区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在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设施网络的规划上与周边区域有机衔接,以服务新区辐射周边地区为原则,统筹安排。 3、制订合理的土地开发政策 在新区建设的前期,应研究城市规划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包括对城市土地开发总量容量的标准,土地开发到什么样的强度比较合理,极限的标准是什么,都应对具体情况有具体的估计。其次,还应规划出不适宜的建设或禁止建设用地,然后在可建设用地中划分远期、中期、近期和各种强度的开发用地。 积极加强城市土地储备,特别是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城乡结合部分的土地,应当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建设开发时序,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竞争的范围和程度。而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城市要获得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多变的环境进行长远的谋划。我国现有的以城市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体系已难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指导,引入为城市长远发展而制定的城市战略规划,可以解决形体规划指导作用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情况下城市发展等问题。 城市战略规划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于是选择城市战略规划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更能指导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主要任务是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在充分论证城市企业化趋势的前提下,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筑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式,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城市各个组成部门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战略的概念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活动的战略定义,认为战略是针对人类各类活动,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战略的特征,所以也能应用战略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城市战略规划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本研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城市战略规划结合,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战略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模式:即城市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划分成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战略远景与战略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竞争力及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城市部门战略(包括城市经济战略、城市社会战略、城市建设战略和城市生态战略)。编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资料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诊断——战略分析、战略制订——战略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研究提出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应将原有重视的城市性质定位的规划模式,改变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城市新区电信专项规划研究

2013论文竞赛参赛论文——专项规划 城市新区电信专项规划研究 ——以《株洲武广新城通信专项规划》为例 摘要:通信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网络的载体,是城市建设信息社会的基础。而通信的规划关系到人们的切实需求,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株洲武广新城通信专项规划》在分析了株洲市武广新城通信现状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通信基础设施的具体规划方法,包括通信的需求预测以及通信基站、通信管道、通信局房等的规划,确定武广新城通信的发展目标,指导其通信建设。 关键词:通信规划武广新城通信建设局所规划 1.引言 1.1通信基础设施的概念 通信基础设施是指支撑社会信息活动的各种技术、网络、物理资源和保障其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具体讲通信基础设施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础层面和网络层面。基础层面是指用于搭建信息网络所需的物理资源,是各种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网络层面是建立在基础层面之上,面向社会各行业,应用各种技术组建的各种信息网络。此外为了保障上述两个层面有效运转,需要相关支撑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技术标准、人才培养等。因此,通信的规划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与城市规划、道路等多方面结合[1]。 1.2规划区域通信发展概况 株洲武广新城位于武广客运专线株洲西站为中心的地域,占地约11平方公里,离市中心约12公里。东接快速环道、湘水湾,北望神农城、湖南工业大学、栗雨休闲谷,西邻京珠高速公路,南抵湘江新城,地理交通及区位优势突出,是株洲城市南北向发展、承上启下、西拓湘潭极为关键的区域,是株洲市未来的副中心,也是两型社会示范的重要区域。其通信在最近几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局所设备方面,现有中国电信株洲分公司通信局所一座(马家河机房),为租用机房,其他运营商规划范围暂无局所机房。电缆网络方面,武广新城范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 场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一、市场概述 (1) (一)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市场定义 (1) (二)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意义 (2) 1、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2)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控经济风险 (2) 3、增强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社会矛盾 (2) (三)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历程 (3) 二、市场现状 (5) (一) 市场规模 (5) (二) 市场结构 (6) 1、区域结构 (6) 2、产品结构 (7) 3、投资主体结构 (8) (三) 市场特点 (10) 1、信用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标准应用初现成效 (10) 2、信用立法缓步发展,公共信用类立法滞后 (11) 3、政府主导建设项目较多,建设内容标准化程度高 (11) 4、公共信用平台建设以实现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为主 (12) 5、国家部委的单项目建设资金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12) 三、竞争格局分析 (13) (一) 主要厂商分析 (13) 1、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电联行) (13) 2、北京拓普丰联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拓普丰联) (13) 3、陕西西部资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部资信) (14) 4、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斯信息) (14) (二) 市场竞争格局 (14) 1、依供应商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5) 2、依投资主体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6) 四、市场趋势与预测 (19)

(一) 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驱动市场高速增长 (19) (二) 多技术融合引领公共信用数字化跃升发展 (20) (三) 信用可视化将加速公共信用透明化建设 (20) (四) 市场规模预测 (20) 五、赛迪建议 (22)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促进公共信用制度化 (22) (二)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信用体系 (22) (三)建立守信激励机制,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应用 (22) (四)大数据是未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23)

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

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17-12-06T17:04:34.8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时新[导读] 充分满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使其成为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阜阳市城南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城市新区是随着城市空间扩展而产生、发展的,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因素、经济技术、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小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策略;初探1导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中小城市原有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框架等已难以承载现实的容量,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建设城市新区可以有效解决诸多城市问题,使其成为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但在其新区规划建设中也不乏出现“城中村”集体土地征收问题,绿化景观规划等问题。 2组织有序的区域空间关系2.1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城市空间的扩大并不等于空间的良性发展,因此从区域整体出发,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对于新区能否实现有机生长十分重要。随着新区城市功能向综合化转变,其城市开发活动也随之转变,这就对规划提出了需要对于不同功能的发展轴在空间上进行切换调整,重新确定其空间拓展方向和次序的问题。在规划方面应有意识地调整新区临近周边地域的用地功能,发挥新区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在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设施网络的规划上与周边区域有机衔接,以服务新区辐射周边地区为原则,统筹安排。 2.2处理好与主城的关系 城市空间的扩展与新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是新区发展的动力源,新区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城市地域空间体系而独立存在。作为主城产业转移、空间扩展的先导地区,新区和主城之间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区空间拓展的方向及其各功能用地的规模。新区规划应处理好与主城在产业、人口、空间等方面的区域关系,使新区的发展能够参与到城市地区功能转型的过程中,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城市功能载体。 2.3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关系要处理好在用地功能、重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配合的关系。在城市功能的设置上,充分发挥新区的优势,发展周边地区所欠缺的城市功能,避免过度发展邻近城镇已经有的较为成熟的功能,充分利用周边相邻城镇的设施来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以此带动整个周边地区功能结构的调整,同时也降低了新区发展的成本。3科学编制园林绿化规划 3.1中小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的普遍问题集中反应在城市绿地规划的不合理和城市绿地的非常缺乏和功能的不完善,以及相应的城市绿地布局的不合理,改善全区绿化的精品文化绿化效果和全区绿化小环境的作用没有发挥,全区整体绿化环境较差。园林绿化的质量取决于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规划设计。目前,很多中小城市在园林绿化设计时,随意性比较大,往往只注重建筑物的空地填充和控制,并未将园林绿化纳入整体规划当中,有的虽己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体闲等方面的要求。 3.2加快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应采取的措施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生态学角度搞好中小城市的绿化规划设计,在规划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生态园林的规划。绿化规划要符合当地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保护自然山水,突出自然水系、风景林地与人工营造的绿地相结合,体现线型、带状绿地与点状绿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小城市规划特色。在中小城市绿化规划中尤其要注意树种规划,树种规划是使中小城市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特色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合理的乔、灌、花、草的比例搭配,才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组成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引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 4城市新区发展的引导策略4.1制订合理的土地开发政策在新区建设的前期,应研究城市规划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包括对城市土地开发总量容量的标准,土地开发到什么样的强度比较合理,极限的标准是什么,都应对具体情况有具体的估计。其次,还应规划出不适宜的建设或禁止建设用地,然后在可建设用地中划分远期、中期、近期和各种强度的开发用地。积极加强城市土地储备,特别是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城乡结合部分的土地,应当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建设开发时序,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实施土地储备工作,有效避免城市边缘地区无序扩展,减少城市开发整治的代价。对新区公益事业建设的土地出让费用也予以相应倾斜优惠,鼓励企业对新区公益事业进行建设投资,借助社会力量建设和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增强其吸引力。 4.2控制引导新区发展规模与速度新区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受行政因素支配较大,受此影响,新区规模可能会有其不合理的成分,而过快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导致新区建设质量、品位的下降。所以新区规模确定,不但要考虑单项配套的效益达到最佳,而且要考虑各项配套构成的新区整体配套体系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它的发展规模速度超过了一定的度,由于城市人口膨胀、用地扩张等将引起众多的城市问题。新区发展由于其具有城市新建的特点,因此在处理新区人口导入、新区用地的阶段指标及相关的房地产开发量等问题时,必须建立一种动态适应的体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3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开发模式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作者:————————————————————————————————日期: ?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 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

前言 自2009年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并表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高速扩展趋势。然而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城市智慧化建设还都在探索中,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包括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可见,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政策引导、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等手段以外,各城市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套“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客观、清晰认识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参照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应用,有效指导其今后发展重点和建设方向。2010年,赛迪顾问与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共同组建团队,发起“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并于当年发布《海峡两岸感知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时隔两年,赛迪顾问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推出《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构建出完备、适用、先进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感知化水平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感知中国”顶层战略的成功落实,充分展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总结推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努力为业界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促进中国城市智慧化发展。 本项研究自2012年5月启动,从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专家论证、选择代表城市、制定数据获取计划、调研实施至数据分析处理、报告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城市新区发展_空间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_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城市化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综合竞争力极大提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迅猛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ze)指出:“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尤其是逐步放弃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壁垒之后,中国正由过去的乡村城镇化为主逐步转向以大中城市扩张为主的城市化[1]。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的新建城区,自1990年作为国家工程开发开放以来,已从最初的郊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城郊农业与工业并重的经济发展阶段到进入新世纪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经过近20多年的开发建设,浦东新区已成为一个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规划档次高的地区,基本形成了一个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开发进入了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新阶段[2]。 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也很大,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空间发展规模最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最为迅速的一个区域,这也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3]。但城市化以何种方式在空间上展开,经济发展的因素如何在城市的扩展中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浦东新区具有特殊发展进程,它从一个郊区农业区发展成为中国顶尖的现代城区,用时之短,变化之大,世界罕见。 城市新区发展、空间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 ——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杨上广吴柏均 (杨上广: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237 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墨尔本3010) (吴柏均: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教授上海200237) 摘要: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式不同,城市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也很大,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提高最为迅速的一个区 域。当前,沿海许多大城市开始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城市新建城区成为多数大中 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这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选择上海浦东新区作为研究对 象,讨论在城市发展、基础条件变化的过程中,城区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存在问题及治理策略,并对未来城 市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演变发展策略理论探讨浦东新区 中图分类号:F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1)07-0082-08 82

城市新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新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Indicator System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n Plans for Urban Developing Area 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0级本科生王丹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WangDan 摘要 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理论在区域发展规划层次的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区域规划SEA的过程中,亟需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对规划进行评价和分析。本研究以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为基础,根据SEA的工作流程和特点、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以及城市新经济开发区的区域特征,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分析、频度统计、专家咨询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筛选指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相关性、综合性及定量性等特点。本研究的案例部分以沈阳浑南新区为例,利用指标体系对新区规划的三种发展情景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型发展规划。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新区系统分析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of regional plans is one category of SEA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are carried out primarily. In the SEA,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a set of indicators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plans.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researches on SEA are synthesized,especially on its work process and the features of urban developing area. A lot of methods are applied to select the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system analysis,theory analysis,frequency statistic,expert consultation,relative analysis etc. The designed indicator system is of scientific,quantitative and applicable. The proposed indicator system is then applied to Hunnan New Zone (HNZ) in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for assessing its developing plan. Three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NZ are simulated through System Dynamic model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evaluated with the developed indicator system.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cenario focused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area will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choice for HNZ. Key wor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urban developing area, system analysis, relative analysis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围为东莞城市总体规划范围2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东莞的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接受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尤其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高的趋势。 城区的城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城市职能。沿交通干线发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城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这里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城市化伴随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发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城市发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所以城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城市形态规模(大城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作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城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已经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东莞面临的区域

城市发展新理念与城市新区建设_基于近100个新区的研究

一、城市新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健康理念 先进理念与旧有城区的问题迫使新区的产生。城市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问题呈现,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负荷超重,住宅建设缓慢,房屋破旧,质量较差,环境污染等,因此,各大城市以建设新区来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各种新理念的出现,使得各城市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如果在旧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理念,困难比较大,因此,现在的城市选择了在城市郊区为开发之地或者具有一定发展基础,通达性较好,在枢纽地建设新区,让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前沿理念接轨,充分吸取过去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在大城市郊区建成一座新的城市,形成为大城市未来的副中心,使得新区成为城市发展改正错误发展方式,运用新的发展方式的承接地。新区建设总是与数字化、高科技、高新产业、旅游、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不分离,这也是时代赋予新区的发展新概念。 自浦东新区在我国大都市上海崛起并成为我国新区在各种理念上的成功案例后,我国的新区建设迅速增多,各新区功能齐全,完全具备城市居民居住、交通、工作、休憩的四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各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现代化、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多功能等是各新区发展的关键词。其中,生态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项目之一。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生态、健康理念一直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热名词,近年来,健康城市的建设也是各大城市积极申请的一个项目,我国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嘉定区于1994年8月率先开展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1995年6月,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也加入到此项目中。1996年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大连、苏州、日照、保定、上海、北京、张家港、南通等城市陆续加入到该运动中。由于目前健康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内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各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健康城市规划,对健康城市的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各大城市在建设健康城市、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新区建设的生态理念极其重视,通过查询我国大中城市的新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我们发现,大多数城市都提出了将新区建设成为所依附城市除了市中心外的另外一个中心,立足于建设新的城市,同时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高度重视。 特别是我国工业化重发展轻环保的意识形态使得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正面临着转型时期,将传统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经贸城市成为东北老工业城市的重要任务,一个解决路径就是建设新区,东北地区的新区建设有一个宗旨,即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新区建设的重要一项。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各新区的一个重要定位标准,各大城市都认识到在新区建设规划之时就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后再治理的老路重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新区定位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例如河南省郑州郑东新区、青海省西宁城南新区、湖南省长沙城北新区、湖南省娄底城南新区、山西省长治新区等都将建设“生态型城区”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城市新区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理念 新区发展的关键词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域、前沿区域,因此,“示范区”、“中心区”、“引领区”、“先导区”、“产业集聚区”等名词成为新区的关键词。在文化建设上,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文化大开发时期,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议、各城市将中国文化与奥运结合而形成艺术品、为旅游而开发重展历史上著名事件、著名人物建筑等。 新区作为一个重新起步建设之区更是将原文化与国际前沿文化结合, 城市发展 新理念与城市新区建设基 于 近 100 个 新 区 的 研 究 蔡 伟 丽 申 立 372008年第8期改革与开放 调查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