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13084425.html,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作者:梁小军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1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我们党再次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向全党明确。笔者在总结近年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探讨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这项战略任务,这对于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特指,一种是泛指。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一命题的直接语境来看,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涵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泛指涵义,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没有沿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述。可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在

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准确。因此,本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一方面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要求在当代中国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和普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要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不能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 问题: 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关阅读】 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齐,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礼貌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务必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务必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能够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完美梦想。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带给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合格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公民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思想品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期间养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地位,利用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为使广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鲜明的概念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却是十分悠久。因此,我们有许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一)马恩列经典作家的大众化理论及其经验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其思想与实践主要是: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要掌握群众并能说服人,这样才能展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工人群众必须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先进的革命的阶级。 1.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任何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其话语说得再漂亮,也不能实际解决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解放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对实践的强调。 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这里,理论要想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要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恩格斯也曾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列宁也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的追求。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做法 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正如列宁所言:“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1工人不会自发的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是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最终“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列宁提出,在进行“灌输”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式和方法。他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13084425.html,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作者:梁小军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1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我们党再次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向全党明确。笔者在总结近年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探讨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这项战略任务,这对于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特指,一种是泛指。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一命题的直接语境来看,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涵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泛指涵义,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没有沿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述。可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在 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准确。因此,本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一方面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要求在当代中国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和普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要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不能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研究、实践、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职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 人才培养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 及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计2921,6733人,其中研究生153,8416人,普通本专科学生2231,7929人,成人本专科学生536,0388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高校在

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教育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1.2、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科学研究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 究的重要力量。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1.3、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社会服务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 践的重要基地。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高校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中国梦”中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中国是目前国际上在共产主义阵营下的领头羊,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这一结果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情况中的应用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梦”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人民群众精神追求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解放。 首先,“中国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和自豪感都急剧上升,但上升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局限,群众整体渴求打破瓶颈拓宽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中国梦”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全国两会将把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路径,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人民的期待需要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其次,“中国梦”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要帮助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实现各自的“中国梦”,就必须先要回答“由什么样的党员组成的党在指引方向”。“中国梦”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扎实应用。 最后,“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文如下: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承载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民族的血脉,它给予了人民充实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就在中 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创造了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实现了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革命开启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我国传统文 化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科学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 也向前一步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党面临着一把“双刃剑”,有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风险挑战,这些使得我国必须加 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让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内涵精神,集思 广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一、理解认识“中国梦” 2021年11月29日,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想。”2021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 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党中央心血来潮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依托中国当今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以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 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中 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伟大梦想,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显示了我 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造性改变,用简单的“中国梦”三个字高度归纳概括 我党今后实际行动的指南,更加体现了它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梦是口号,是标杆,它的提 出让我们的社会意识到当前社会的不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中国梦为我国今后的改 革创新发展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联系

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中国梦 当我们谈到中国梦的时候,似乎觉得它是一种感性的,但是中国梦的提出确实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它既渗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智慧,也渗透着中华民族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不仅如此,它更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这是我们铸就中国梦最核心最根本的科学依据。中国梦不是随意之梦,中国梦不是无根之梦,中国梦不是无魂之梦。中国人凭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个人思想成熟、人格培养和人生意义实现的现实指导作用,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凭马克思主义给人类的不朽贡献和所开辟的历史新纪元,从灵魂深处,将中国梦植根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起伟大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是先前认识过程及其成果在人头脑中概括和抽象的积淀,是人设定问题、选择问题、剖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总称。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实践、认识过程与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地批判了人类思想史上所探讨的诸多思维方式之后,将思维方式的研究置于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强调了思维方式同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突出了思维方式的现实规定性与历史规定性的统一,认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出现、形成和发展都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起着一定的能动的反作用。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甚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予以认可,他们也不自觉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了解和思考事实与例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梦的铸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奠定了世界共同梦想的认识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史,其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来自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上,又引起和产生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态势。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剥削、贫困和不平等等社会现象,并产生了资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