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自我防护

发表时间:2016-06-28T15:58:40.447Z 来源:《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作者:王淑英[导读] 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高,护士每天接触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具,使其成为锐器伤的高发区。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 3131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高,护士每天接触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具,使其成为锐器伤的高发区。据调查,87.9%的手术室护士有锐器伤的经历。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锐器伤的几种常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降低了手术室锐器伤的发生率。现将其原凶及防护对策分析如下。

手术室锐器刺伤产生的原因 1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人员担任着手术患者的各种注射、输液及术中传递手术器具的工作,接触缝针、刀片、针头等接触锐器概率较高,这些器具属于锐器,所以发生锐器刺伤的概率较高。 2手术室环境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手术室的电钻、电锯、电动吸引器产生的噪声均可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使工作人员不能集中注意力,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差错,工作环境及对心理的危害往往也被忽视。 3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大部分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刺伤后的危害性,存在侥幸心理,心想即使被刺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比如掰玻璃安瓿时不用砂轮划、不垫纱布、不戴手套等,造成手术室洗手护士在感染患者手术中配合时不戴双层手套。 4护理技术操作欠熟练我科为综合手术室,手术种类多,各专业组分工细,一些低年资护士术前对各种专业技术熟练程度欠佳,导致开台后台上物品凌乱,物品传递紧张而无序,也容易被锐器刺伤。 5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中简化操作程序,操作不规范。如:直接徒手安装拆卸刀片,徒手弯曲缝合针,术中回套注射器针帽,传递刀剪等锐利器具时直接徒手传递,这些都大大了增加了锐器伤的发生率。

手术室锐器刺伤的防范措施 1加大职业防护知识宣传力度,增强预防观念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可以使锐器伤减少90%以上口我们通过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大家了解锐器伤的发生原因及危害,在工作中时时注意自我防护,从而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 2规范手术护理操作:加强手术护理操作的规范性,特别注意在缝针、刀片等锐器的过程中,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操作过程中要时时戴手套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 3加强低年资操作技能学习培训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刺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刺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刺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刺伤。 4尽量选用新型安全型医疗器械手术室内的锐器损伤以传统的缝合针、手术刀为主,59%传统缝合针的刺伤是发生在缝合内腔组织或器官时口。故我院使用一些基础安全用品(如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锐器盒等)后,对缝合针、手术刀也选用了新型的安全型钝性缝合针及安全型手术刀,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降低。 5一旦不慎被锐器刺伤,要保持镇静,如戴有手套,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受伤部位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应用75%乙醇溶液或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及时抽血化验乙肝二对半,如表面抗体为阴性,应在24 h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接种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填写《针刺伤与黏膜暴露登记表》,科主任、护士长签字,上报院感科。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725000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的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 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1.刀片、针刺伤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刺伤。术中锐器伤、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 2.噪音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 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

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3化学消毒灭菌剂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每台手术结束后特别是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喷洒、熏蒸、擦拭室内污染的器具,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 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当浓度>20m g/L 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 4废气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 5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光化效应的作用光谱光化反应可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发生变化,分子的高级结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如杀菌作用、红斑效应、色素沉着、维生素D 合成等生物效应 6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心理疲劳

浅谈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

浅谈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 发表时间:2012-12-29T11:52:32.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祁小芸[导读] 其他因素的防护在工作中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技能,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 祁小芸(甘肃省渭源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748200)【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322-02 【关键词】自我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卫生管理学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院的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其工作性质决定着手术室护士必须要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如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意外伤害等。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 1 危害因素 1.1 化学因素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每天浸泡器械的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以及术中使用电刀所产生的气体等弥散于手术间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这些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着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它可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并对人的皮肤粘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1.2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手术室电器较多,使用时出现故障,易发生电击伤。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出现机械故障须进行维修时,通过接触可对皮肤粘膜,眼睛等产生危害。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如使用电刀、负压吸引器、空调等,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针割伤、刺伤的机会较多,易引起感染。 1.3 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患者呼吸道、血液、分泌物、渗出物等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彻底根治,但却能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等来进行传播,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7年报道,有52例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病毒阳性的血液而发生感染的,其中有45例是由于被刺破皮肤而感染的。当这些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时,手术室就成了这些疾病传播的直接场所。病人在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等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乙肝病毒(HBV)就是存在于手术室内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1.4 其他因素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工作很不规律,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加班加点更是常事,所以手术室医护人员患溃疡病、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另外,护士手术中长时间站立,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等。 2 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取放消毒物品时要及时将容器盖盖好,防止气体挥发污染环境。如不慎将消毒剂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粘膜的损害。 2.2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防护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发生故障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如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应戴眼镜及防护面罩,避免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引起眼和皮肤过敏;工作中,应选择性能好、噪音小的电器设备,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手术室护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多安排户外活动,以保证工作中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操作。若不慎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用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必要时换岗。 2.3 微生物因素的防护这里主要是对乙肝病毒的防护。据报道,护士患乙肝的机会要高于常人2~4倍,手术室护士感染机会更大。对微生物因素的有效防护应做到以下几点:(1)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应做好乙肝五项的检查,如为阳性,应在通知单上注明,并安排指定手术间。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术中参观人员,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便于术后焚烧。配合手术的人员如皮肤有破损者,尽量不参加此类手术,此手术用具在未经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搬到其他手术间。(2)参加手术人员,一律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术中所用的脏纱布、纱垫等可放在一个塑料袋内,以便术后处理。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伤皮肤,一旦发生,应立即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用3%碘伏消毒,再注射乙肝疫苗。(3)术后用过的污染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防止水源污染。先浸泡在2.5%的“84”消毒液中,30min后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再送高压消毒。吸引瓶用消毒剂浸泡30min后倾倒,再清洗。手术室被污染的区域,如器械台、托盘、脚蹬、手术床、地面等均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放入熏箱消毒。术后废弃的物品用黑色垃圾袋装好,并作白色标记,做终末消毒处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后一律焚烧。手术间用紫外线灯消毒后,用纯中药熏蒸密闭6~12h后,开窗通风换气。未用的物品,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方可再用。(4)手术完毕,相关人员脱下隔离衣、手术衣、手套、鞋套等,离开手术间,进行淋浴。 2.4 其他因素的防护在工作中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技能,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健康娱乐的文体活动,减轻生理、心理压力,提高肌体免疫力。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可在原地活动双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节力原则,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减轻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保护措施,保持身心健康,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以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

172中外医疗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2010 NO.24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综 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2]。手术室作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其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也引起了临床重视[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手术室护士资料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1.1 生物因素 手术室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环境,每天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呕吐物频繁接触,受到感染机会较多,常有肯能感染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严重 影响了护士的身体健康[4] 。1.2 化学因素 手术室应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麻药等化学性药物,化学成分极易对人体的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造成不同程 度的损伤,有的甚至有致癌作用[5] 。另外一些手术过程中应用的化学性废弃还会引起女性内分泌功能,尤其对于育龄护士可能有致畸、流产的可能。1.3 物理因素 手术过程中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或同事。有研究表明[6],80%护理人员有锐器刺伤史,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危险性较大。手术室中仪器的电离辐射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机体的损伤,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的X 线机可以导致人体免疫、遗传疾病和血液疾病等。另外非电离辐射如超声、电磁波、紫外线、红外线对于皮肤和眼镜的刺激较严重,可以使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还有可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镜损伤。高频电刀、电锯、心电监护仪、麻醉机报警等手术室噪音如果接近90DB,长期处于高分贝的噪音下产生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7]。1.4 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对于患者害怕手术器械、纱布遗留在患者体内,对于手术配合的担忧,同时对于术中大量出血、各种创面、坏死组织、恶性肿瘤等都会对自身的心理造成恶性刺激,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神经过度敏感,心理上出现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2 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2.1 防止生物因素感染 术前巡访患者前注意查看患者病历和化验单结果,对于有传染性疾病应作特殊记录,根据传染疾病的严重程度做好术前准备,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过程中注意戴手套,手套不可以有破损,在接触患者有传染性物质后一定要彻底吸收。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将有毒的化学消毒剂集中存放,注意存放地点的通风情况。 注意检查盛装化学制剂的容器要良好的密闭,防止挥发引起空气污染。接触一些化学消毒剂过程中注意戴帽子、口罩、手套,做好自身防护,如有化学制剂溅到眼镜或皮肤,注意立即用流水冲洗,同时及时上报自身受伤情况,对于化学性灼伤及时治疗,将损伤程度降到最低点。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手术过程中注意正确防止手术刀、剪、针、钩的位置,锐器手术器具在传递过程中,一定要用盘中传递,不得因手术操作紧张直接传递。手术室应设置防止电离辐射穿透的手术间,参加手术人员注意穿好铅衣,带上防止X 射线及其他辐射的防护面具,怀孕或妊娠护士应避免进入手术室。2.4 注意加强心理保健 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应注意做好自我心理疏导,缓解紧张工作状态,同时合理有效的排班,提高工作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时加强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提高自己精神状态。 职业性危害主要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和职业性损伤三大类。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心理因素4大类,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保护措施,提高自身保健意识。综上所述,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为更好的保护手术室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更好的提供高效、快捷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王玲,崔雪华,黄劲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与 对策[J].中外医疗,2009,12(b):113~114. [2]陈小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J].中外医疗,2009, 12(c):107~108. [3]杜会勇.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34):255~256. [4]唐滇蜀.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6(22):85~87. [5]何玉茜,朱林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中国 医学创新,2009,6(30):100~101. [6]张朝霞,赵建琴.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中国 社区医师,2009,11(219):255~256. [7]周青.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华夏医学,2009, 22(3):550~552. 【收稿日期】2010-04-26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 吴翠连 (深圳市龙岗区大鹏人民医院 广东深圳 518120)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及自我保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分析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提出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措施。结果 手术室护士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针对四大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治和预防措施。结论 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为更好的保护手术室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更好的提供高效、快捷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职业危害 自我防护 自我保健【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0)08(c)-0172-01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发表时间:2012-08-07T11:06:27.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董青[导读] 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 董青(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人民医院 657300)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卫生管理学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院的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其工作性质决定着手术室护士必须要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如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意外伤害等。现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谈一谈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 1 危害因素 1.1 化学因素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每天浸泡器械的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以及术中使用电刀所产生的气体等弥散于手术间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这些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着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它可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并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1]。 1.2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手术室电器较多,使用时出现故障,易发生电击伤。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出现机械故障须进行维修时,通过接触可对皮肤黏膜、眼睛等产生危害。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如使用电刀、负压吸引器、空调等,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针割伤、刺伤的机会较多[2],易引起感染。 1.3 微生物的侵袭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患者呼吸道、血液、分泌物、渗出物等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彻底根治,但却能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等来进行传播,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7年报道,有52例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病毒阳性的血液而发生感染的,其中有45例是由于刺破皮肤而感染的。当这些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时,手术室就成了这些疾病传播的直接场所。病人在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等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乙肝病毒(HBV)就是存在于手术室内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1.4 其他因素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工作很不规律,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加班加点更是常事,所以手术室医护人员患溃疡病、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另外,护士手术中长时间站立、走动,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等。 2 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取放消毒物品时要及时将容器盖盖好,防止气体挥发污染环境。如不慎将消毒剂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的损害。 2.2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防护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发生故障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如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应戴眼镜及防护面罩,避免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引起眼和皮肤过敏;工作中,应选择性能好、噪音小的电器设备,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手术室护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多安排户外活动,以保证工作中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操作。若不慎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用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必要时换岗。 2.3 微生物因素的防护,主要是对乙肝病毒的防护据报道,护士患乙肝的机会要高于常人2~4倍,手术室护士感染机会更大。对微生物因素的有效防护应做到以下几点:(1)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应做好乙肝五项的检查,如为阳性,应在通知单上注明,并安排指定手术间。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术中参观人员,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便于术后焚烧。配合手术的人员如皮肤有破损者,尽量不参加此类手术,此手术用具在未经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搬到其他手术间。(2)参加手术人员,一律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术中污染的纱布、纱垫等可放在一个塑料袋内,以便术后处理。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伤皮肤,一旦发生,应立即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用3%碘伏消毒,再注射乙肝疫苗。(3)术后用过的污染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防止水源污染。先浸泡在2.5%的“84”消毒液中,30min后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再送高压消毒。吸引瓶用消毒剂浸泡30min后倾倒,再清洗。手术室被污染的区域,如器械台、托盘、脚蹬、手术床、地面等均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放入熏箱消毒。术后废弃的物品用黑色垃圾袋装好,并作白色标记,做终末消毒处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后一律焚烧。手术间用紫外线灯消毒后,用纯中药熏蒸密闭6~12h后,开窗通风换气。未用的物品,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方可再用。(4)手术完毕,相关人员脱下隔离衣、手术衣、手套、鞋套等,离开手术间,进行淋浴。 2.4 其他因素的防护在工作中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技能,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健康娱乐的文体活动,减轻生理、心理压力,提高肌体免疫力。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可在原地活动双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节力原则,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减轻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保护措施,保持身心健康,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以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敬梅.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30-331. [2] 徐远娇.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258-259.

浅谈试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浅谈试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浅谈试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卫生管理学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院的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其工作性质决定着手术室护士必须要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如空气污染、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等。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 1危害因素 1.1空气污染 1.1.1麻醉剂 手术室使用大量麻醉剂如异氟醚等。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也可经病人吸入后排出大量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蓄积危害健康。 1.1.2紫外线 手术室普遍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活跃的不稳定的有毒的臭氧。 1.1.3化学消毒剂及电刀 日常工作中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戍二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碘伏等挥发出的气味及术中使用电刀所产生的气体等弥散于手术间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这些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着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对人的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致癌的作用,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头痛、胸闷、气喘、咽喉炎、眼灼伤及肺炎等症状。 1.2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 手术室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因空气潮湿,连接或操作不当及设备老化等原因常有漏电、短路现象发生。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如使用电刀、负压吸引器、空调等,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针割伤、刺伤的机会较多,易引起感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自我防护手术室护士工作量重、节奏快、经常昼夜颠倒、三餐无规律,同时还受到环境中生物、化学、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侵扰。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身心健康必会受到损害。所以更好的认识这些职业危害,做好自身防护,就尤为重要。 1职业危害 1.1意外损伤手术室因其特殊的环境[1],手术室护士配合每台手术所用的锐器较多,如:刀、剪、针等频繁传递,术后清洗等环节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据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如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里、倾倒引流液等原因。这些因素使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很高,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乙肝感染率高达63% 1.2生理、心理因素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器械护士配合一台大手术时需要穿针引线上百次,长时间站立往往导致颈酸、眼晕、双下肢酸胀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进食时间不规律,使身体经

常处于疲劳状态。手术室护士极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求手术室护士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工作也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和判断失误增多。 1.3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污染包括:高频电刀使用时所散发出的焦灼气味,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挥发。甲醛、戊二醛等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2]。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固定标本、器械消毒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黏膜均有刺激作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1.4激光和电离辐射当今高科技的医疗仪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多采用激光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有些手术如骨科半闭合手术需要在X射线下才能进行。这些医疗仪器虽然可极大提高手术的准确率,但如果对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保护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使免疫功能低下甚至致病。 2自我防护 2.1意外损伤的防护(1)对感染病人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器械护 士上台时需戴双手套。手套有破损,立即更换,术中皮肤如有损伤,迅速脱下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挤出少量血液,再用2.5%碘酊、75%酒精消毒;溅入眼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到眼科治疗。(2)静脉穿刺时用带有弹簧保护夹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静脉给药最好用三通并带有延长管。(3)术中刀、剪、针等锐器放在弯盘中传递并及时收回,术毕所用锐器应安全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