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复习重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复习重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复习重点整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复习重点整理

透镜及其应用

1、区分透镜的方法:

(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

(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

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射光线延长,看出射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

5、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②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

透镜后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透

镜后平行于主轴

6、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前,应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f≧u,(2)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特点应用像距

u>2f 2f>v>

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在外区,像在

中区)

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像分大小处;可测焦距

f=u/2

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物在中区,像在外

区)

镜头银幕的距离u=f 不成像分虚实处

u

(1)、物近像远像放大,物远像近像缩小;(实像)

(2) (2)、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3)、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

补充:

(1)、放大镜看字,要把字放大一些应离字远一些;(虚像)

(2)、实像的上下左右都与物的上下左右相反;(倒立)

(3)、u>v时,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u

8、透镜的应用:

(1)、照像机:原理: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物近像远(镜头伸)像放大;物远像近(镜头缩)像缩小;(伸缩镜头调相距)

(2)、投影仪:

原理:f<u<2f 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调节:胶片是物,要倒放;(伸缩镜头调物距)

(3)、放大镜:原理: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调节:物近像小,物远像大;

(4)、显微镜:原理: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5)、望远镜:原理: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9、眼睛和眼镜

(1)、人眼相当于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人眼看远处时,晶状体变薄,可看到无穷远(远点);人眼看近处时,晶状体变厚;近点为10cm;(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是:眼睛晶状体变薄变厚调焦距,照相机镜头伸缩调相距)

(3)、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明视距离小于25㎝为近视,大于25cm为远视)

(4)、近视眼:晶状体太厚,聚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让光线发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聚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让光线会聚)、

眼睛的度数:D= 100/f;

运动和力:

一、力的概念

1、产生力的条件:(1)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相互作用(推、拉、提、压需要接触;吸引和排斥不用接触);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走路、划船、游泳、火箭升天等就应用了反作用力)

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形状;(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4、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图示(表示三要素,要有标度,需要分段)和示意图(只表示作用点和方向)

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上的拉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拉力的方向沿弹簧的中心轴线;

7、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如果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换,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二、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

三、摩擦力

一、摩擦现象:1、滑动摩擦;2、滚动摩擦;3、静摩擦;

1、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2、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

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方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光滑;

3、以滚动代替滑动;

4、隔离接触面

四、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称它们处于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概括为四个字“共(线)、同(物)、等(大)、反(向)”。即合力为零;

三、五、惯性和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1、惯性:⑴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即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利用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如: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每次小车都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滑下,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初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实验推理法)。

3、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1)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且指向受力面。

(3)压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和重力没关系。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影响因素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⑵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⑶公式P=F/S中,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说明:1、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2、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4、压强的应用: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有时又需要用相反的方法减小压强;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桌面受到的压力压强问题:

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

),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ρ

和液体的深度h有关)深度的确定方法:(1)从自由液面算起;(2)竖直距离。

不同形状容器内深度相同的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对容器底压力关系:

F=G FG

3、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装不同种液体时密度大的液面低,密度小的液面高)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三、大气压

1、大气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大气压)的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的存在──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760mmHg=1.01×105Pa 能压起10m 水柱,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漏入空气,则测量结果偏小。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4、大气压的特点: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应用:吸液或吸气(减小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利用大气压把液体或气体压入容器,如:吸饮料、吸墨水、抽水机抽水、人吸气等) 四、浮力

1、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测量:F 浮=G —F

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F 浮= F 向上 — F 向下 浮力的影响因素:ρ液和v 排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

4、浮力计算方法:

(1)称量法: F 浮= G — F (2)原理法:F 浮=G 排 或F 浮=ρ液g v 排

(3)平衡法:漂浮(悬浮) F 浮=G 物(又F 浮=G 排 得G 物=G 排 即m 物=m 排)

(4)测密度:a 、称重法测物体密度(物体浸没):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 ,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b 、在水中漂浮法测密度:一物体漂浮水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ρ水/3。 5、物体的浮沉条件: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说明: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

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2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的相同点:F 浮 =G

不同点:悬浮ρ液=ρ物;V 排=V 物 漂浮ρ液<ρ物;V 排

较F 浮 与G 或比较ρ液与ρ物。○4水中的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如果水面有船,把船上的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抛入水中,水面会降低(V 排减小)。如果把水中的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拿到船上,水面会升高。 6、浮力的利用:

轮船:空心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所受浮力相同;

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功和功率复习 一、功

1.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有距无力、力距垂直。 3.公式:W=FS=Pt 4.单位:焦耳,1J=1N·m。把一

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 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 二、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 ;常用单位kW 、兆瓦MW 。换算:1kW=103

W 1MW=106

W . 某小轿车功率66kW ,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构成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动力(F 1)、阻力(F 2)、动力臂(L 1)、阻力臂(L 2);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两种情况下都叫做杠杆平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211L F L F ?=?);F 1/F 2=L 1/L 2 3. 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L 1>L 2 如:起子、扳子、撬棍、铡刀、动滑轮、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

(2)费力杠杆:L 1

(3)等臂杠杆:L 1=L 2 如:天平。定滑轮

4、滑轮:(1)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改变力的大小,但可改变作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能省一半的力。 (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s 绳=ns 物 V 绳=nV 物 ;

竖直放置时:F 1=F 2/n (F 2=G 物+G 动); 水平放置时:F=f/n (f 为物体受到的阻力);

绳子段数n 的数法:(1)找到动滑轮;(2)数出拉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 ; 滑轮组机械效率计算

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首先要知道物体处和绳子端处各物理量的关系。分两种情况,用滑轮组竖直拉物体和水平拉物体。在计算时首先数出绳子段数。

绳子段数n 的数法:(1)找到动滑轮;(2)数出拉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 ; (一)、竖直拉物体:

(1)拉力关系:F 绳=(G 物+G 动)/n ;(2)距离关系: S 绳=nh ;(3)速度关系:V 绳=nV 物 ;(4)功的关系:有用功:克服阻力对物体做的功W 有=G 物h (克服重力做的功); 总功:动力对绳子端做的功W 总=F 绳S 绳 ;

额外功:对动滑轮和克服摩擦做的功W 额外=W 总—W 有; (5)机械效率: η=W 有/W 总 = Gh/FS = G/nF (二)、水平拉物体:

(1)拉力关系:F 绳=f/n(f 为物体受到的阻力);(2)距离关系: S 绳=nh ; (3)速度关系:V 绳=nV 物 ;(4)功的关系:有用功:对物体做的功W 有=fS 物 总功:对绳子端做的功W 总=F 绳S 绳 ;额外功:对动滑轮和克服摩擦做的功 W 额外=W 总—W 有;(5)机械效率: η=W 有/W 总 = fS 物/F 绳S 绳=f/nF 绳 (三)、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增大有用功;(增大物体重力)(2)减小额外功(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械间的摩擦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 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度,目的是:使烛焰的 屏中央。 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 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增大)像变小 (变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 产生声音; (2)节日燃放鞭炮时,火药爆炸发出爆炸声。有经验的人能够判断出远处的爆炸声是鞭 炮声而不是枪声,他实际上是根据声音的 进行辨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递 的性质。 2.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进行传播的.声音传播速度除了跟介质有关外,还与介质的 有关。目前,已有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音的传播速度,称为超音速飞机。则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 km 以上.(声音常温下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 3.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 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 ,然后再传给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我市的浑河公园是具有北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公园,浑河流经园中,河 边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 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所形成的岸边 柳树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5.图1是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光路图。 由图可知,光线是从 射入 中。 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让被测 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视力表的像,如图2所示,视力表在镜 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 ,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 这样做的好处是 。 7.当我们有机会到内蒙古草原时,看到草原上会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 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 反射。 8.如图3所示,蜡烛的烛焰在凸透镜的右侧光屏上成一个 倒立、缩小的像,图中O 点是凸透镜的中心,A 、B 、C 、D 四个点中有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且AB=BC=CD=DO ,根据成 像情况可知, 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9.眼镜店交给小红一个塑料袋,里面用纸包着四种眼镜 镜片.小红知道这里面有刘老师+150度和李老师+300度 的镜片,还有小华的-175度和小玲-350度的镜片.回到学校里打开纸包,发现四种镜片上都没有标明度数,小 图1 图2 图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北师大版八年级[ 上册 ] 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 , 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 , 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 , 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某地气温 - 3℃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③换算关系 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 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 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 20℃~ 110℃- 30℃~ 50℃35℃~ 42℃ 分度值1℃1℃0.1 ℃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 , 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 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 中稍候一会儿 ,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奈、各 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 吸热 , 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 先变软变稀 , 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 a 达到熔点。 b 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

(完整版)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整理

透镜及其应用 1、区分透镜的方法: (1)、摸中间和边缘;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汇聚光的是凸透镜,发散光的是凹透镜; (3)、看字时放大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2、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用平行光平行于主轴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透镜的距离; 3、制造平行光的方法:将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通过凸透镜就变成了平行光; 4、会聚和发散的判断方法:将入射光线延长,看出射光线在延长线内是会聚,在延长线外是发散;5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②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透 镜后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 平行于主轴 凸 透 镜 凹 透 镜 6、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前,应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1)f≧u,(2)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物距u 像距v 成像特点应用像距 u>2f 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物在外区,像在中区)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像分大小处;可测焦距f=u/2 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物在中区,像在外区)镜头银幕的距离 u=f 不成像分虚实处 uv时,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u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 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使用方法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略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略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⑤凝固的条件:a达到凝固点。b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第二章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cm C、一个初中生书包的质量约50kg D、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10kg 2.有关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 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3.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C.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质量为2000kg的铝球,其体积为1m3时,(铝的的密度为2.7g/cm3)则:() A、一定是空心的 B、一定是实心的 C、可能是空心,也可能是实心的 D、无法判断 5.一实心铜球和一实心铝球,体积相同,将他们放到已调好的天平两盘中,则(): A、天平仍然平衡 B、铝球一端下沉 C、铜球一端下沉 D、无法确定 6.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三个空心球,它们的材料分别是铝、铜和铅,则空心部分最大的是()A.铝球 B.铜球 C.铅球 D.无法判断 7.有四个容量都为500毫升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8.2003年10月22日“神舟五号”绕地球载人飞行时,用某种金属做微重力实验。 在太空中,这种金属的哪个物理量一定不会改变() A.质量 B.温度 C.体积 D.密度 9.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重量比木头大 C.铁密度比木头大 D.木头的体积比铁大 10.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油的体积 D.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 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 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物距减小 (增大) (减小)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增大)像变小 (变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 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象: ④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⑤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温度不断上升。 ⑥熔化的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 ③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④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最后变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良心出品】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下全册,略详)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同时分子之间 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 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 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 分子的运动加剧,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 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 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 分子运动更加剧烈,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1.01×105Pa 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 100度,把 0度到 100度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 35~42℃,分度值为 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 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完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五、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北师大版2017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测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测 试卷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一单元物态变化测试卷 一、填空题: 1.物质从态变为态叫做汽化;从态变为 态叫做液化 2.沸腾是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蒸发是在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和.3.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和.气体液化后 缩小,便于和 4.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从态变为 态叫做凝华. 5.夏天,早晨看天草叶上的露珠是现象,空气中的雾是现象,冬天,早晨看到的霜和雪是现象夏天,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了,这是现象.衣柜里的樟脑片放置一段时间,会变小,这是 现象.冬天树枝上的出现的“雾凇”是现象. 6.液体在蒸发的过程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 度,所以蒸发有作用. 7.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等液体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 8.一个用后未甩的温度计的示数是39℃,如果用它去测两个人的体温分别是38℃和39.5℃的病人的体温时,温度计上的读数分别为和 9.干湿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右边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由于水在蒸发时要,因此右边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左边温度计的读数 .干泡和湿泡的温度计示数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10.-6℃应读作或,-6℃比6℃低℃. 11.温度计上字母C或℃表示采用,它规定为0℃ 为100℃,其间等分100份,每一份是.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1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最小刻度是.一个体温计的示数为38℃,如果没有甩,就用它给一个体温计为36.5℃的人测体温,测量结果将会 是,若用这支体温计给一个体温为39℃的人测体温,测量结果 是. 13.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 (1)烧饭时,锅盖内会有许多小水滴,这是现象; (2)雪花落入手掌后很快变成小水珠,这是现象;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三)的学生,从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五、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每章下面又分小节,每节内又有若干小标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完整版)总结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 每一等分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关系:T=t+273k ,1 k=1℃。 2.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测量前(1)观察量称,以便选择合适温度计;(2)观察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测量时(1)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2)示数稳定后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对象;(4)视线与温度计标尺垂直。 4 5. 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海波、奈、冰、食盐、明矾和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 9 说明: (1) 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 10. 液化:雨、雾、露、“白气”、玻璃窗出现小水珠。 11.凝华:雪、霜、玻璃窗出现冰花。 12.升华: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碘的升华、干冰升华。 13.电冰箱内部(蒸发器)是汽化,外部(冷凝器)是液化。 14.航天:燃料:将氢液化减小体积,热值高;整流罩:光滑减小摩擦,发生熔化和汽化。 1.长度单位:米(m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 长度单位关系: 10 10 10 kmmdmcmmmμmnm 2.测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常用的有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测长度方法: 测量前:(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1)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 (2)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3)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误差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观察不够细致。 减小误差的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间接测量长度方法:(1)累计法;(2)化曲为直法;(3)配合法。 6.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关系: 7.体积单位:、、升(L)、毫升(mL)。测量液体体积工具:量筒。 关系: (L)(mL) 4.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1t=、1mg=、1 g=。 测质量的工具:天平(实验室);磅秤、台秤、杆秤和电子秤。 天平测质量方法:(1)使用前调节天平水平平衡。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侧零位,调节横梁平衡螺母,是指针指在分度标牌的中央刻度线上。(2)测量时:把待测物放在天平的左盘,估计被测物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到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数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待测物的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无关。 5.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1 g/= 把某中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特性。 公式:变形公式:m=v 、v=。 水的密度:,表示每的水的质量是。 6.测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7.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8.新材料及应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2.运动的描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