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浅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正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环渤海地区具有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它的兴衰对我国政治稳定、教科文发展和国际形象有着重要影响。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雄厚,信息基础设施优越,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振兴环渤海地区,关键在于整合京津冀区域。

一、京津冀区域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61.8亿元,占全国的9.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圈相比,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远远落后,反映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的现实。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在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2005年长三角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63亿元,珠三角区域为18059亿元,京津冀区域为20595亿元,京津冀和珠三角相当,远低于长三角,而人均生产总值则只有前两者的一半;而作为反映人群众生活水平重要指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京津冀地为10891元,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差距悬殊。

2.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低。京津冀区域处于大陆北方,历史上又长期处于封建思想文化统治的核心地带,民风趋于保守与封闭,官本位和等级观念较重,亲商环境差,市场意识不强,与东南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相比,开放程度明显低一些。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京津冀区域的2.6倍和2.1倍,而贸易依存度则分别是京津冀区域的1.6倍和2.4倍。

3.区域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今后数十年,京津冀区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往潜在的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由于特大城市更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更高的预期收入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人口向特大城市的不断聚集和长期滞留现象还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制度性障碍使得三省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在异地得不到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各种应有的待遇,妨碍了区域协调发展。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下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呈恶化趋势,空气污染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

在此形势下,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京津冀一体化放到了重要位置:“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这样的表述预示着,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后的第四个区域战略规划。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并特别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京津冀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二、京津冀一体化的必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解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发展问题,还要为我国推动区域发展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带动北方腹地发展趟出一条路。京津冀一体化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也势必带动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但能够成为令人瞩目的“一号工程”,则在于其背后强烈的政治驱动力。如果说每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有一个区域经济战略,那么习李也不例外,选择京津冀,既有客观上的发展需要,也有主观上的亲近感,更有现实中的无奈。

首先,确保北京安全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当地人利益,更涉及国家行政效率及政治影响力。环境安全、功能安全和治安安全等多方面安全因素,对北京首都地位提出了挑战。

北京雾霾日益严重,恶劣空气不仅严重伤害北京人民身心健康,也影响到中央机关的正常运行。文化、体育和经济活动受到限制,国际交流受到影响,国际形象由此大打折扣,建设世界城市的计划恐怕也要化为泡影。确保环境安全,成为维护首都地位的关键。

北京“大城市病”严重,其中最要命的是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率,更使得城市安全功能降低,城市救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安全防护体系遭到破坏。因此,确保城市功能完善,是建立安全北京的基石。北京社会治安也出现恶化,而这一切都源于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若要减少北京人口,就要统筹经济资源,而充分尊重河北的经济发展意愿,以产业配置引导人口分流,也是北京考虑安全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其次,接续环渤海战略,避免区域规划失败。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增长极,遗憾的是,本来意在打造第三增长极的环渤海战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上届政府确定了环渤海发展战略,天津被设计为环渤海龙头,但因天津经济体量有限,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无力面对北京强大的“洼地效应”,在区域战略实践中最终无法确立龙头地位,使得环渤海战略难以有效执行下去。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实际让北京和天津双城联动,共同成

为区域龙头。这样,环渤海战略实际让位于京津冀战略,换句话说,环渤海经济圈只有在京津冀一体化完成后,才具有现实意义。真正的增长第三极,应该是京津冀一体化基础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没有京津冀一体化,就不会有第三极。

其三,促进河北观念变革和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河北作为北京“护城河”,起到拱卫京师作用,同时,大量资源服务于北京,其中最负盛名的旅游名城北戴河被作为“夏都”,也因此降低了经济辐射功能。正因为服务意识强烈,河北也就缺乏长期务实的发展战略,丧失了沿海省份的竞争优势。

要打破河北地域发展局限性,必须有外部力量推动。河北作为中国革命老区,也具有特殊政治意义。西柏坡是中共“赴京赶考”的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被誉为夺取全国政权的福地,但革命老区经济依然发展落后,这让曾经在河北正定工作过的“一号首长”心怀不安。让河北经济振兴,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更夹杂着领导人的个人情感。

三、关于制约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同观点

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出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目前提出了很多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区域空间格局论。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之所以发展滞后,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的空间结构严重限制了发展,因此主张通过调整区域空间结构来加快发展,包括实施核心城市即北京和天津,特别是北京的“有机疏散”与区域的“重新集中”,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的都市圈战略,实现从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式”向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中心网络式”转变,重组发展空间等。

2.制度安排不足论。该观点认为制度安排不足是京津冀区域发展滞后的关键,所以进行区域治理制度安排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该观点主张建立三地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打破目前二市一省的行政格局,合并成立直隶省,并将北京列为特区,或将北京与天津合并。

3.区域发展缺乏规划论。这种观点认为,缺乏统一规划是京津冀区域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因此主张通过区域规划来促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重复建设是发挥企业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要的代价。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但不能消灭重复建设,否则就是消灭市场机制。当然,规划是必要的,但相对市场机制来讲,它并非是基础性的,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有机衔接。一方面,深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相连接,突破分离与分割瓶颈限制,实现产业与人口发展的无缝对接。考虑到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中越来越强烈的开放性,人口的流动与就业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仅从区域内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未来10年内单是河北省就约有1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产或三产就业。而与这一大规模就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应该有近3000万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如果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的话,将有很大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京津冀区域人口发展,着力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剩余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过程的有序跟进,对于该区域产业带及城市群的形成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京津冀各城市功能将重新定位。

张家口承德秦皇岛

现状:目前北京正与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规划:发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的生态优势和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保定

现状: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与京津合作紧密。目前301医院已在涿州开建保障基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保定下辖的白沟是主要意向地之一。

规划: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

石家庄

现状:目前已经成长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流通中心,同时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具备北连京津、辐射中原的区位优势。

规划: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

邢台衡水

规划: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邯郸

规划: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廊坊

现状:区位优势明显,与京津两地协同发展亦起步较早。上世纪末,东方大学城在此开工建设,吸引多所北京高校入驻,目前拥有各类学生5万余人。下辖的燕郊开发区已成北京周边著名“睡城”,10多年来吸引了30多万在北京工作的人入住。目前北京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廊坊所辖的大部分县、市、区。

规划:抓住京冀共建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有利时机,以生态、智能、休闲、商务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北京关联度高的产业,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沧州

规划:提升其沿海港城作用,支持建设北汽黄骅汽车产业园,争取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

唐山

现状:在京冀合作中,首钢外迁唐山是一个重头项目。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钢在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搬迁的载体。2010年底,以首钢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期第二步工程投产为标志,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

规划:建成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东地区发展。启动实施首钢二期、渤海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促进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

打造一小时交通圈

加快推进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保津、石济客专等铁路建设,力促京沈、京张客专等铁路年内开工,推进京唐客专、京九客专、环渤海城际、张崇支线、津石客专、津承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使各设区市中心城市与京津形成以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为主的快速客运网络。

此外,加强京津保区域同城化、公交化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京津尽早开通与保定、廊坊的城际铁路,争取将通州-燕郊、大兴-固安、亦庄-廊坊、房山-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纳入规划并早日实施。建立“半小时通勤圈”。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京津冀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在区域排放总量控制、规划及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环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监督等方面加强合作,禁止成立不利于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的项目,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

四、结语

未来数十年是京津冀一体化与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变化期,也是协调人口与产业、社会和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关系的重大机遇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只是会有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过程。环境保护、人口转移背后都是各地区的产业和GDP取舍,而产业又关系到当地区县的税收、就业等行政指标,需要相关财税政策、补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京津冀区域应从提升人口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度入手,在实施就地城市化战略、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人口双向大循环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要素流动等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实现人口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