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万方数据

舒D嚼Qo是蕊

图2武汉市工业城镇分布图图4武汉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图5武汉市新城规划

阳的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同时在市郊出现了一些工业城镇(图2),如新沟镇、金口镇、纸坊镇、葛店等。工业与居住进一步分离,这样城市工业区基本完成了其分化过程(图3)。

1.2商业空间的演变

武汉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多层次的商业中心逐步建立。按照城市分区成片的建设布局,形成了城市内部4级商业中心地体系。第一级:市级商业中心。如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商业街、中南路和解放大道航空路商业服务中心等。这些商业中心多位于历史形成的市中心传统商业区内。第二级:地区级商业中心。计划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备区建立的商业中心,主要是为本区的居民服务,如钟家村、大东门、关山、红钢城等商业中心。第三级:居住区级。主要由供给中档商品和日用品的一些商业设施组成,并多与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相连。第四级:小区级商业中心。是指一些位于居住小区内的由小商店、小型超市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便民店组成的处于最基层的商业中心。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武汉市的商业空间的演变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是城市商业区结构、形态变化较快的阶段。经济体制由私有制到公有制转变,商业区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变化最快的是汉口中心商业区,

其扩展方式主要是在原有商业街的基础上自

然伸展,其次是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中新建

了部分商业群,如青山中心商业区和武东商

业区。(2)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

末,商业发展处于萎缩阶段。“大跃进”时期

的商业网点普遍大幅度减少。(3)20世纪80

年代,商业发展最快。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个体商业网点增加速度极快。在空间

结构上,汉口商业中心区的位置基本没有变

化,但零售商业比前一段时期更集中,城市

向心内聚作用更强。同时,由于个体商业纷

纷临街设店,城市主要商业轴如中南路、解

放路等伸展很快。(4)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武汉市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郊区化,郊

区的市场前景看好,吸引了许多零售业和批

发』,。

1.3届住空间的演变

武汉市的居住空间,自市中心区向外大

致可分为旧居住地带、混合居住地带和新居

住地带3类。(1)旧居住地带:以旧城区为主

的市中心居住地区。主要由行政机关、商业

和服务业设施、一些街道工厂及家属区组成,

如汉口旧京九线内的区域。其特点是低层住

房多,房屋配套设施差,建筑密度大,各种

用地混合严重,居住环境差。(2)混合居住地

带: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

以单位的形式建成的居住地区,如白玉山、花

桥北、陈家墩等。其特点是中层住房多,配

套设施较全,居住环境质量比旧居住区好。

(3)新居住区地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建成区周围开发、建设的郊区居住地区,如

武昌沙湖居住区、汉阳建桥新村、青山钢花

新村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职住分离,中、高

层住宅多,配套设施全,生活环境好,核心

家庭多。

武汉的居住空间演变经历了大约3个时

期(图4),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大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

自身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武汉的居

住用地主要集中在旧城,分布较密集,以里

弄建筑为主。武昌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长

江以东,中山路以西的区域。汉口方面主要

集中在长江以西,老铁路线以东的区域,同

时铁路沿线也有带状分布。汉阳方面,居住

主要集中在南岸嘴。同时,沿长江、月湖也

有带状分布。

(2)20世纪70年代,居住用地沿路向不

同方向不成片的扩展,形成工业一居住的综

合体。武昌方面主要是沿着武珞路、珞喻路、

和平大道、中北路扩展,同时在青山区形成

工业一居住的综合体。汉口的居住用地主要

是沿着解放大道西段向西、向北伸展,总体

往西北方向拓展,而汉阳主要是沿着汉阳大

道向西扩展。

(3)20世纪80年代后,居住用地进一步

扩展,出现了独立的居住区,如安静小区、单

洞新村、万松园小区等。20世纪90年代,居

2004年第4期籼卷圜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作者:许慧, 丁时忠

作者单位:许慧(深圳大学,环境艺术系,广东,深圳,518060), 丁时忠(深圳市龙岗规划交通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172)

刊名:

规划师

英文刊名:PLANNERS

年,卷(期):2004,20(4)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8条)

1.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武汉市城市规划志 1993

2.洪亮平;刘奇志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本策略[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0(04)

3.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7)

4.朱熹钢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论 2002

5.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2002

6.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 1999

7.伊利尔·沙里宁;顾启源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1984

8.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 1985

引证文献(7条)

1.常健.金陵生武汉城郊工业区发展演变探析[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9(10)

2.刘苏衡.张力民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3)

3.马振华.钱雅妮武汉在哪里——解读"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7(8)

4.黄睿.傅倩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探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6(2)

5.张小金从发达地区的规划实践看西北地区城市跨越式发展[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马丽娟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及其调控[学位论文]硕士 2005

7.王诒健城市空间扩展机制研究——以邢台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410820589.html,/Periodical_ghs200404029.aspx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据统计2007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四是发展模式粗

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 1、空间规划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数据结构之迷宫求解实验报告武汉大学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迷宫求解问题实验 上机环境: DevC++ 二、程序设计相关信息 (1)实验题目:迷宫求解问题 问题描述: 实验题3.5 改进3.1.4节中的求解迷宫问题程序,要求输出如图3.14所示的迷宫的所有路径,并求最短路径长度及最短路径。 (2)实验项目组成: 本项目由一个原程序mg.cpp及mg.exe文件组成。 (3)实验项目的程序结构: (4)实验项目包含的函数的功能描述: mg[M+1][N+1] //构造迷宫二维数组,1表示墙不可走方块,0表示通道 mgpath(int xi,int yi,int xe,int ye) //求解路径为:(xi,yi)->(xe,ye) //采用顺序栈存储,进栈,回溯,退栈等

(5)算法描述: 求解迷宫从入口到出口的所有路径,从入口出发,顺某一个方向向前试探,对于可走的方块都进栈,并将这个可走发方位保存,且top+1,然后试探下一个方块,若下一个方块能走通则继续,否则则回溯到前一个方块,且top-1。为记录所有的路径调用Path[k]=Stack[k]记录,从次方块向不同方向去试探,已经走过的方块则为不可走方块。最后比较top值找到一条最短路径并输出。 试探路径过程的算法利用了“广度优先搜索遍历”算法。 流程图: (6)实验数据: 迷宫数组如下: int mg[M+1][N+1]={ {1,1,1,1,1,1},{1,0,0,0,1,1},{1,0,1,0,0,1}, {1,0,0,0,1,1},{1,1,0,0,0,1},{1,1,1,1,1,1}}; 实验结果:

三、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6 #define N 6 #define Maxsize 100 int mg[M+1][N+1]={ {1,1,1,1,1,1}, {1,0,0,0,1,1}, {1,0,1,0,0,1}, {1,0,0,0,1,1}, {1,1,0,0,0,1}, {1,1,1,1,1,1} }; struct { int i; int j; int di; }Stack[Maxsize],Path[Maxsize]; int top=-1; int count=1; int min=Maxsize; int mgpath() {

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 1.实验目的: 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 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 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 一、区域名称和概况 “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

“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 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三、区域空间布局分析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涉及到了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表现尤为显著。(一)、圈层结构模式 1.特点: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下列关于无向连通图特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09年全国试题7(2分)】I.所有顶点的度之和为偶数Ⅱ.边数大于顶点个数减1Ⅲ.至少有一个顶点的度为1 (分数:2.00) A.只有I √ B.只有Ⅱ C.I和Ⅱ D.I和Ⅲ 解析:解析:无向图中一条边要连接两个顶点,因此顶点的度数之和必为偶数。n个顶点的无向连通图至少需要n-1条边。无向连通图并不要求“至少有一个顶点的度为1”。 2.若无向图G=(V,E)中含有7个顶点,要保证图G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连通的,则需要的边数最少是( )。【2010年全国试题7(2分)】 (分数:2.00) A.6 B.15 C.16 √ D.21 解析:解析:要保证n个顶点的无向图G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连通的,则需要先由n-1个顶点组成完全图,从第n个顶点引一条到n-1任一顶点的边,则图肯定是连通的。本题先由6个顶点组成完全图,需要6(6-1)/2=15条边,故按题目要求“需要的边数最少”是15+1=16。 3.对下图进行拓扑排序,可以得到不同拓扑序列的个数是( )。【2010年全国试题8(2分) (分数:2.00) A.4 B.3 √ C.2 D.1 解析: 4.下列关于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11年全国试题8(2分)】I.回路是简单路径Ⅱ.存储稀疏图,用邻接矩阵比邻接表更省空间Ⅲ.若有向图中存在拓扑序列,则该图不存在回路 (分数:2.00) A.仅Ⅱ B.仅I、Ⅱ C.仅Ⅲ√ D.仅I、Ⅲ 解析:解析:图中第1个顶点和最后一个顶点相同的路径称为回路或环。序列中所有顶点不重复出现的路径称为简单路径,邻接矩阵的大小只和顶点个数相关,存储稀疏图,用邻接表比邻接矩阵更省空间。拓扑序列成功的前提是有向图中不存在回路。 5.对有n个结点、e条边且使用邻接表存储的有向图进行广度优先遍历,其算法时间复杂度是( )。【2012年全国试题5(2分)】 (分数:2.00) A.O(n) B.O(e) C.O(n+e) √ D.O(n×e)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武汉大学数据结构考试题(附答案)

1. 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为( A ) for(i=0;i<n-1;i++) for(j=n;j>i;j--) state; A. n(n+2)2 B .(n-1)(n+2)2 C. n(n+1)2 D. (n-1)(n+2) 2. 一个向量第一个元素的存储地址是100,每个元素的长度为2,则第5个元素的地址是 ( B )A. 110 B .108 C. 100 D. 120 3. 一个栈的入栈序列是a,b,c,d,e,则栈的不可能的输出序列是( C )A. edcba B .decba C. dceab D. abcde 4. 循环队列用数组A[0,m-1]存放其元素值,已知其头尾指针分别是front和rear,则当前 队列中的元素个数是( D ) A. (rear-front+m)%m B .read-front+1C. read-front-1 D. read-front 5.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head为空的判定条件是( A )A. head=NULL B .head-next=NULLC. head-next=head D. head!=NULL 6.在一个单链表中,若p所指的结点不是最后结点,在p之后插入s所指结点,则执行( B) A. s-next=p;p-next=s; B .s-next=p-next;p-next=s; C. s-next=p-next;p=s; D. p-next=s;s-next=p; 7. 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中查找其值等于x结点时,在查找成功的情况下,需平均 比较多少个结点( D )A. n B .n2 C. (n-1)2 D. (n+1)28.从一个栈顶指针为HS 的链栈中删除一个结点时,用x保存被删结点的值,则执行( D )A. x=HS;HS=HS-next;B .x=HS-data;C. HS=HS-next;x=HS-data;D. x=HS-data;HS=HS-next; 9.串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特殊性体现在( B ) A. 可以顺序存储 B .数据元素是一个字符C. 可以链接存储 D. 数据元素可以是多个字 符11.二维数组M的元素是4个字符(每个字符占一个存储单元)组成的串,行下标i的 范围从0到4,列下标j的范围从0到5,M按行存储时元素M[3][5]的起始地址与M按列存 储时下列哪一元素的起始地址相同( B ) A. M[2][4] B .M[3][4] C. M[3][5] D. M[4][4] 12. 数组A中,每个元素A的长度为3个字节,行下标i从1到8,列下标j从1到10, 从首地址SA开始连续存放在存储器内,该数组按行存放时,元素A[8][5]的起始地址为 ( C )A. SA+144 B .SA+180 C. SA+222 D. SA+225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武汉大学数据结构考试试题(附答案) (2)

1. 下面程序段的执行次数为(A ) for(i=0;i<n-1;i++) for(j=n;j>i;j--) state; A. n(n+2)2 B .(n-1)(n+2)2 C. n(n+1)2 D. (n-1)(n+2) 2. 一个向量第一个元素的存储地址是100,每个元素的长度为2,则第5个元素的地址是( B ) A. 110 B .108 C. 100 D. 120 3. 一个栈的入栈序列是a,b,c,d,e,则栈的不可能的输出序列是( C )A. edcba B .decba C. dceab D. abcde 4. 循环队列用数组A[0,m-1]存放其元素值,已知其头尾指针分别是front和rear,则当前队列中的元素个数是( D ) A. (rear-front+m)%m B .read-front+1C. read-front-1 D. read-front 5.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head为空的判定条件是( A )A. head=NULL B .head-next=NULLC. head-next=head D. head!=NULL 6.在一个单链表中,若p所指的结点不是最后结点,在p之后插入s所指结点,则执行(B) A. s-next=p;p-next=s; B .s-next=p-next;p-next=s; C. s-next=p-next;p=s; D. p-next=s;s-next=p; 7. 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中查找其值等于x结点时,在查找成功的情况下,需平均比较多少个结点( D )A. n B .n2 C. (n-1)2 D. (n+1)28.从一个栈顶指针为HS的链栈中删除一个结点时,用x保存被删结点的值,则执行( D )A. x=HS;HS=HS-next;B .x=HS-data;C. HS=HS-next;x=HS-data;D. x=HS-data;HS=HS-next; 9.串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其特殊性体现在( B ) A. 可以顺序存储 B .数据元素是一个字符C. 可以链接存储 D. 数据元素可以是多个字符11.二维数组M的元素是4个字符(每个字符占一个存储单元)组成的串,行下标i的范围从0到4,列下标j的范围从0到5,M按行存储时元素M[3][5]的起始地址与M按列存储时下列哪一元素的起始地址相同( B ) A. M[2][4] B .M[3][4] C. M[3][5] D. M[4][4] 12. 数组A中,每个元素A的长度为3个字节,行下标i从1到8,列下标j从1到10,从首地址SA开始连续存放在存储器内,该数组按行存放时,元素A[8][5]的起始地址为( C )A. SA+144 B .SA+180 C. SA+222 D. SA+225 13. 设高度为h的二叉树上只有度为0和度为2的结点,则此类二叉树中所包含的结点数至少为:( B )A. 2h B .2h-1 C. 2h+1 D. h+1 14. 已知某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是dabec,中序遍历序列是debac,它的前序遍历序列是 ( D )A. acbed B .decab C. deabc D. cedba 15. 树的基本遍历策略可分为先根遍历和后根遍历;二叉树的基本遍历策略可分为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这里,我们把由树转化得到的二叉树叫做这棵树对应的二叉树。下列结论哪个正确( A )A. 树的先根遍历序列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相同 B .树的后根遍历序列与其对应的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相同C. 树的先根遍历序列与其对应的 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相同 D. 以上都不对16. 具有6个顶点的无向图至少应有多少条边才能确保是一个连通图 ( A )A. 5 B .6 C. 7 D. 8 17. 顺序查找法适合于存储结构为( B )的线性表 A. 散列存储B .顺序存储或链接存储C. 压缩存储 D. 索引存储 18.采用顺序查找方法查找长度为n的线性表每个元素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C )A. n B .n2 C. (n+1)2 D. (n-1)2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理论研究篇: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增 长 极理 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式扩展 理 论 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恩温的卫星城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 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 论 (同心圆理论 圈层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结构分析篇: 大连城市概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位条件 口岸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是先决条件 经济地理使其变为可能 政治经济引领为...注入了催化剂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城市地价及极差地租是基本动因 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动力源泉 超强中心与相对落后区域并存,城市发育不健全 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城乡经济分割,乡村相对处于劣势 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各功能区布局分散混杂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增长中城市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差异显著 众多小城镇均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特殊影响因素 长兴岛临港新城的开发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连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影响未来大连城市空间结构 大连未来城市空间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作者:汪小婷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武汉,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作为中国内陆特大城市,近代武汉的空间结构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的过渡期,某些发达地区则已率先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武汉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且呈出自身的特点。 关键字: 一、武汉市历史上城市空间的演化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早在1861年以前,武汉实际上只有武昌、汉阳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市镇,汉口此前所谓的老城区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零散布置的一些民房。汉口的发展相对较迟,在明朝时期发展较快,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到明末清初,汉口镇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随后汉口被开辟为商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租借的开辟,租界区的建设引人了西方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使得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带有西方城市的特色。在汉口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张之洞的影响,武昌、汉阳相继建立起一批近代工业,修建陆汉铁路及其它市政设施。且在青山、滨江一带开通商口岸,使武昌城市空间沿长江向北扩展。汉口租界与武昌商埠的建设,使武汉的城市空间格局由原来的“沿河”(汉水)发展转变为“沿江”发展,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构成的近代都会初步成型。三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三镇相互连接,随着武汉市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放前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