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卢满世) 高考专题训练说理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卢满世) 高考专题训练说理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卢满世) 高考专题训练说理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卢满世) 高考专题训练说理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卢满世)

高考专题训练:说理散文阅读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

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阅读训练

1.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请问作者阐发的是什么人生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

E.为了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主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备受启迪。

参考答案

1.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2.坦然地面对生活,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

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

4.A C

光阴

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世人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化成永恒,这是因为他把你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变成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阅读训练

1.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2.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3.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

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答案

1.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意思对即可)

2.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自己的步伐;②容易消逝;③能改变一切;④能一视同仁。

3.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这段话深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4.D E

高考专题训练:叙事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 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 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 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 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2. 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5分)

3. 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5分)

4. 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4分)

(二)(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

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 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 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 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6. 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

7. 在第(5)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

出”“我”“淡淡的乡愁”?(4分)

答:

8. 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5分)

答:

试题答案

(一)(18分)

1. (4分)C、E(A. 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 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 “对……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每对一项2分,每多答一项扣2分,扣完为止)

2. (5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关键词:场景、象征、中华民族、联想、震撼或爆发,每个关键词1分,语句不通顺,扣1—2分)

3. (5分)从文中可以看出,“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它的目光“冷漠”,是缺乏“鹰”的情感;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茫然”表明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目光投向远方”,表明它还有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关键词语:人工孵化、情感、未曾飞翔、向往、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最后一个词语是关键,2分,意思对即

可)

4. (4分)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另一方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关键词:愚昧、残忍、怨愤;奋飞者、同情,意思对即可,其中“怨愤”“同情”是关键,各1分)

(二)(18分)

5. (4分)AB(每个2分)

6. (5分)排比、拟人(一种1分)

作用要点;描写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意思对即可,1分)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和引出对河流流浪的感悟做铺垫;(意思对即可,1分)表达作者对冷水河的喜爱和对河流的倾慕。(意思对即可,1分)

7. (4分)为引出下文反思,醒悟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是人为的和狭隘可笑的作铺垫。(4分)

8. (5分)河流的流浪是一种成长/一种生命过程/奔向成熟的;(1分)呈现出对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智慧的思考;(1分)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1分)

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把远方当作幸福的象征/是无谓的、丧失目的和方向的;(1分)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的。(1分)(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高考专题训练:社科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1-4题。

为期8个月的"中国SARS流行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课题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首次解释了SARS冠状病毒变异和进化的规律:SARS 病毒的传染性由弱到强,先由动物传人,病毒在人体中发生变异,进而造成暴发流行。今后如果注意对可能来自动物的新发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就可能遏止SARS暴发流行。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对目前禽流感的防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还确认SARS病毒来源同果子狸有关,SARS病毒基因组的中性突变速度为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突变速度的1/3。SARS病毒的基因组较大,变异量相对较少,变异速度相对慢,有利于疫苗研制。

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已联合召开"SARS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新闻发布会。专家认为,今年报告的三例SARS 病例传染性和致病性不强,重现了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流行早期现象。早期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今后出现的病例都是如此,但如果在病毒从动物传人的早期就进行有效的隔离,包括杀灭疫源动物,使之不在人传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变异为传染性强的病毒,就可以避免再出现人传人的暴发流行。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国屏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成果。课题组首先对SARS流行病学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识到SARS流行早期(2002年底至2003年1月底)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这一特征提示该阶段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来源,其传染性与2003年春节开始的超级传播事件后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将2002年至2003年期间的SARS流行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分析,发现来自环境的SARS冠状病毒感染人类初期,致病能力和传播力似乎较弱,疾病相对易于控制和治疗;但由于受到强大的选择压力(如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病毒变异快。经过一段时间在人体上的适应,流行进入中期,2003年2月起,病毒变异趋缓,但传播能力却较强,出现了超级传播者现象。进入流行晚期,病毒组十分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总顾问钟南山院士认为,对今年在亚洲多国爆发的禽流感缺乏类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目前禽流感人传人的现象不明显,但不排除将来会像SARS一样从动物到人,在人身上发生变异,进而有人传人的可能,因此在疫情出现早期就杀灭疫禽的决定是正确的。钟南山还说,入冬后出现的早期三例SARS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所以还需要提高警惕。

(录自《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30日有改动)

1、对第一段中"这项研究"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SARS流行过程中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

B、SARS冠状病毒变异和进化的规律。

C、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D、SARS病毒基因组的中性突变。

2、下列对"SARS病毒"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SARS病毒的基因组较大,变异量相对较少,变异速度相对较慢。

B、SARS流行早期就进行有效的隔离,包括杀灭疫源动物,就可以避免暴发流行。

C、SARS流行早期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

D、SARS流行中期,病毒变异趋缓,但传播能力却较强,出现了超级传播者现象。

3、钟南山认为"入冬后出现的早期三例SARS病例传染性不强,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以下对其原因的叙述,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三例具有"独立发生、有限地域、有限传播"的特征,是SARS流行早期的迹象。

B、相关研究课题的重大突破、主要研究成果的展示,都还不能有效解决病毒的变异问题。

C、果子狸等病源未完全杀灭,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又会使病毒变异加快。

D、虽然早期监测和防控手段能够有效遏止疫情扩散,但人类还未最终战胜SARS。

4、结合本文,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传染性由弱到强,可能由动物传人。

B、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病毒流行中期,病毒变异趋缓,病毒组稳定,但传播能力却较强。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实行人员隔离、杀灭疫禽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D、高致病性禽流感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生物学研究,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果断封杀。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5-8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次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进行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醛类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的圈舍可按每立方米7-21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度,相对湿度应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极其常规防护用品用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录自2004年2月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5、对第一段里"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一句的说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对禽舍进行消毒,用氯酸钠溶液、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效果较好。

B、对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的效果较好。

C、对禽类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6、对第二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使用醛类消毒剂,最为常用,要求也最为严格。

B、使用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含氯和有机含氯,效果与其含量有关。

C、使用碱类消毒剂,要将94%氢氧化钠碱液,加热配成低含量的水溶

液。

D、使用上述三种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

7、下列对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从头到脚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8、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点是对禽舍、污染物及其环境的消毒与综合治理。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并非次数越多越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正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9-12题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在帕萨迪纳的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监测登陆过程的数百名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一片欢腾,人们期待着"勇气"号在火星上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火星着陆系统总工程师、华裔科学家李炜钧说,"勇气"号登陆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地面控制中心在紧张和悬念中希望它"交好运"。

"勇气"号登陆时像皮球一样在火星表面进行长达数分钟的弹跳、翻滚,直至最后落稳。它先是在耐高温表层的保护下,以大约1.9万公里的时速冲入130公里厚的火星大气层。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它在距火星表面8公里左右时时速降至1600公里,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当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增加着陆缓冲力。在距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被气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勇气"号,像皮球一样落在火星表面翻滚弹跳,最初弹起时有5层楼那么高,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此时气囊内的气体自动放出,火星车看上去像被一层帆布包着。

"勇气"号着陆点选在火星上地势平缓、面积较大的"古谢夫环形山"区域,以确保成功。它着陆后将先进行一星期的设备自检,然后地面人员将操纵它在火星表面考察。收到它拍摄的图像后,如果科学家认为某块岩石有研究价值,会命令它开过去进行进一步探测。

"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也计划于1月24日在火星着陆,这一对探测器共耗资8.2亿美元,分别在去年6月和7月飞向太空,是去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最大的一项太空计划。如果这一使命取得成功,将鼓舞宇航局的士气,并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录自2004年1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9、下列对"勇气"号的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A、是由美国新近研制完成的空间探测器,主要由登陆舱和火星车组成。

B、是空间遨游时间长、耗资巨大,迄今为止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

C、是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并且能够进行设备自检的高智能探测器。

D、是地面人员能够操纵,进行有针对性空间实验的探测器。

10、以下不属于"勇气"号"依靠自主控制"来完成的一项是:

A、在火星表面经过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

B、在"勇气号时速降至1600公里,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

C、在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

D、在距火星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

11、如果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最佳的一项是:

A、"勇气"号的特征与功能。

B、"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

C、火星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D、美国最大的太空计划。

12、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勇气"号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这表明整个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B、华裔科学家的参与表明,美国登陆火星也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C、地面人员操纵"勇气"号进行探测,主要是为了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D、"勇气"号与"机遇"号如果取得成功,将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惨痛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000万直落到2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800万。事实上,发达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人数在1970年大阪的6420万人的顶点之后确实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图邮报》的专栏作家比尔·维真(Bill Virgin)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一部分是游乐园,一部分是旅游吸引点,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关,一部分是工业成果展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事件。可如今,它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因为所有这些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互联网和电视,广告和直销。

维真的解释有点简单。因为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题也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一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这一点,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上海也不

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将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l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10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不过,经济账还有另一种算法。按照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说法,如果考虑会展业对相关产业高达1:6的拉动效应,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另外,250亿元的直接投资还会带动5至10倍的扩大投资。同时为上海增加无数的工作岗位。再加上整个活动引发的城市宣传效应对未来投资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摘自2002年12月13日新浪网,有删节)

13、为什么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算是一个忠言",以下对其原因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测参观人数与实际人数相距悬殊,经历惨痛。

B、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自日本大阪以后,其参观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更遑论经济薄弱的中国上海。

C、一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在哀悼它的衰落,已说明不是个别现象。

D、世博会的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取代,优势已不够明显。

14、对第二段相关信息的表述或解说,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与基本主题在"对人类的展望"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B、能够代表"人类"新鲜未来、其重要的地位及民众的热情,是上海将来能够成功举办世博会的三大要素。

C、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据"权威"部门测算,上海世博会亏损额将超过19亿美元。

D、上海申博,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轻视了经济收益。

15、以下对本文写作的真实意图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意在强调世博会的衰落。

B、意在强调举办世博会的失与得。

C、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严峻的挑战。

D、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诱人的机会。

16、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当代社会,几乎世博会的所有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所以单纯地求取它所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已不再是明智之举。

B、从中国政府"慷慨拿出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可以大胆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展,真正体现世博会的精神。

C、用社会效益来计算,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预先回敬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不要过低估计中国的热情。"

D、如果上海想借世博会达到预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要进行科学

合理的规划、运作,从而达到资源的高效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真正把握好这次机会。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①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须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之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②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③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④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就仍然在那里。

⑤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先把自己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据2002年8月9日《文汇报》有改动)

17、理解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霍金这样说的真正意图是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18、对原文第③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D.最佳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19、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相信"我们人类"将不再让"外星人文明"所远离,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2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定,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参考答案

1、B "这项研究"是"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大课题下的具体突破,所以选B,而CD不集中,不准确。

2、B 这不属于"SARS病毒"的特征,应属于其预防方式。

3、C "果子狸"杀灭与否和"并不意味着以后下一阶段没有传染性"的关系文中无据;"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又会使病毒变异加快",是指2002年至2003年初期,现在的情形已发生了变化。

4、B "病独组稳定"属晚期特征。

5、C 不是针对"消毒剂及热"的说明,属于文不对题。

6、C 不一定全是94%的氢氧化钠碱液,文中有"大部分"一词,选项说得绝对。

7、B 文中说"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并不一定就是"本地"的,说法绝对。

8、B 该项中"并非次数越多越好"于文无据,也并不符合实际。

9、C "勇气"号登陆时"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其他情形不是"自主控制"。

10、A 本项不属于"自主控制"范畴,而是属于自然缓冲。亦可用排除法去掉BCD。

11、B 本文重在谈"勇气"号的登陆问题,详细交代了登陆的种种情况,所以选B,而A项回避了这一主要问题,C、D两项又显得太宽泛。

12、A 根据第二段中沈毓贤的相关表述,"勇气"号发回第一个信息,应该看成是整个计划中的局部的、部分的成功。

13、B 抓住"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针对的是"参观者"的态度,而B 项比较的是经济实力,不合题意。再者文中没有论及中国上海的经济薄弱问题,属无中生有。

14、D 抓住对"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意即也重视经济收益。

15、D AB宽泛,C项强调的是困难,风险,不合上海申博的初衷;D项见文尾一段的表述及文尾一句的点拨。

16、C C项两点错误:其一是"用社会效益来计算"错,原文指"经济帐还有另外一种算法",两者表述的内含有异;其二是"不要过低估计中国的热情"错,因为光凭"热情"并不一定能实现上述的巨额收入。D项亦可为此佐证。

17、D 霍金说此话的目的,不在于"讽刺"和"批评",主要是在指出不足,排除A、B;霍金说此话的目的也不是针对《时间简史》,而是针对文题"我的公众科学观",所以排除C。答案为D,见第②段的相关表述。

18、D 排除A项主要是抓住原句中"新的进展"与"赶潮流"两个短语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一致做出判断,因为"获得新的进展"其中也包括一些前沿的、热门的"潮流"科学。排除B项要结合语境,霍金这样说意在强调"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而不在于要开设课程。排除C项也要结合语境,霍金所言是指普遍现象,不能用其个人成就来否定一般情形。D项见该段最后一句话。

19、B 选B项见⑤段第一句话。

20、C 最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关于"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一句,文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暗示,同时也不符合客观现实。A、B、D的相关推论,在原文中有一定的依据,同时推论也是合情合理的。

点击查看卢满世博客

高考专题训练:科技文阅读

(一)模拟地核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丹尼尔·莱思罗普、丹尼尔·赛森和伍德罗·休准备在实验室中再造一个地核模型,来研究地球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那么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有什么用呢?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磁场,它是自然界馈赠给人类最为珍贵的礼物之一,由于地球磁场能使宇宙中的高能粒子偏转,因此可以保护人类免受致命的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地球磁场也可以排斥太阳风,从而阻止地球大气被太阳风吹走。否则,灾难将降临,地球家园将被毁灭,成为像火星一样的不毛之地。地球和火星及金星的大小和主要成分都差不多,但地球有磁场,而金星却没有,火星也在约40亿年前失去了磁场。

我们人类真的很幸运,但科学家们仍不免担心。既然和我们很接近的火星

在约40亿年前失去了磁场,使火星的大气大部分被太阳风吹走,那么,是否有一天地球也会失去磁场或磁场改变方向而面临灾难呢?长期的测量表明,地球磁场正在慢慢变弱,而且磁场方向正在发生变化。当磁场反向时,南北磁极将交换位置,在转向的过程中,可能有一段时间地球磁场几乎是零。这段无磁场保护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年,但也可能会经历更长时间。那时,人类生命将受到威胁。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地研究地球磁场,而为了观测地球磁场的变化,人类必须建立一个精确的地核模型。

地核是由铁、镍等物质组成的一个大球体,温度达5000。C以上。地核外层是由液态金属组成,由于地核外层的液态金属和内层的固态金属存在温差,外层的液态金属不断对流,会产生一些旋涡,从而产生了磁场。但是,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稳定的磁场的,现在还不清楚,这正是莱思罗普等人要制作地核模型的原因。

莱思罗普等人制作的地核模型是一个直径为3米的球体,里面装有14吨金属钠,将钠加热到110。C以上使其熔化,再用螺旋桨搅拌液体钠,可模拟地核中液体金属的对流。整个球体以7圈/秒的速度旋转,模拟地球的自转,以研究熔化的金属液体的流动是怎样产生复杂磁场的。他们接下来还准备用电脑来处理得出的实验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下列对“模拟地核”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核模型是由铁、镍等物质组成的一个大球体,温度在110。C以上。

B.地核模型是一个直径为3米的球体,里面装有14吨金属钠。

C.莱思罗普等人再造的地核模型里面的金属钠,是在螺旋桨的搅拌下开始液化的。

D.地核模型也和地核一样,由外层液态金属和内层固态金属组成。

2.对磁场“是自然界馈赠给人类最为珍贵的礼物之一”这句话,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奇妙的地球磁场能保护人类免受各种宇宙射线的伤害。

B.金星、火星的大小和主要成分都与地球差不多,但金星、火星没有生命,就是因为两者没有磁场。

C.地球磁场能有效排斥太阳风,阻止地球大气被太阳风吹走。

D.地球磁场的磁极N(北)极和S(南)极是永恒不变的。

3.不属于科学家模拟地核实验,研究地球磁场原因的一项是

A.火星在40亿年以前失去了磁场,导致大气的大部分被太阳风吹走。

B.地球磁场正在缓慢变弱,并且其磁场方向也正在发生变化。

C.地球磁场能使宇宙中的高能粒子偏转,防止灾难降临。

D.科学家们担心地球有一天也会像火星一样,失去磁场或磁场改变方向。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脑处理实验数据,将为莱思罗普等人的模拟地核实验提供很大的帮助。

B.地球之所以形成稳定的磁场,是因为地核外层的液态金属不断对流。

C.地球磁场一旦反向,将给人类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

D.用来旋转地核模型的马达,应该安装在球体的外部。

(二)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

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下列对一氧化碳医用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一氧化碳虽然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2.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于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3.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答案:

(一)1.B(A将“地核”和“地核模型”搅和在一起;C是将金属钠“加热到110。C以上使其熔化”的;D地核模型不存在内层固态金属)2.D(原文第三段说:“当磁场反向时,南北磁极将交换位置”。)3.C(促使科学家研究地球磁场的原因是他们的种种担心,即第三段中所说明的内容,而不是磁场的作用)4.B(“地核外层的液态金属不断对流”产生的是磁场,而不是“稳定的磁场”。原文第四段说“地球究竟是怎样形成稳定的磁场的,现在还不清楚”。)(二)1.C(A原文第二段说“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B“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D偷换概念,“有助于防止”不等于“有效防止”。)2.B(这是一氧化碳危害人体的情况。)3.C(这是乔和贝奇研究后得出的看法,并非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4.D(A从第三段的内容来来看,危害是明显的;B原文结尾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从最后一段看,希望将其“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就有必要进行评估。)

高考散文阅读七种常见题型答题策略(最新)

高考散文阅读七种常见题型答题策略 题型一: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标明句子出处。 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规范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 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规范答题」 文首: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3)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文末: (1)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2)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 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练习原文: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眉宇。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 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划,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我 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 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 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 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 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 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 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 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 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 它们。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 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 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 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是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 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 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 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们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 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张辅良 【阅读资料】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读小学的童年始,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加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 高三 2012-10-31 11:28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小说、散文)——小说类 试卷一 (分值30分,时间35分钟) 标语佛牛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

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2.陈寅恪晚年,在病榻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3.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 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4.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5.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6.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7.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8.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9.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10.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1)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2)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3)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4)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5)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2019年学习文档

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

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

专项训练25:散文阅读(一)-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二十五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悼易水 张承志 我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烂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 第二次也是隆冬。 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知识讲解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 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 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散文的基本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 (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叙事散文(《背影》《金岳霖先生》《纪念刘和珍君》)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叙事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情的本质,或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常往往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以记叙、描写为主,也有议论、抒情,情感多含蓄,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三)哲理散文(《人是思想的苇草》)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 三、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答题技巧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找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 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 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 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4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 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③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④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 ⑤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 么作用?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热,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