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3节醛和酮糖类

第1课时常见的醛和酮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醛、酮的分子结构特点,会写简单醛、酮的结构简式。2.知道醛、酮的分类、命名及常见醛、酮的物理性质。

一、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1.概念及结构特点

或—CHO

2.

(1)系统命名

①选主链:选含醛基或羰基且最长的碳链做主链。

②编位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③写名称:醛基碳是一号碳,支链以取代基的形式标明位号写在名称前面。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必须标明其位号。

例如:命名为3-甲基丁醛。

命名为2-戊酮。

(2)习惯命名

命名为甲醛,命名为苯甲醛。

3.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1)官能团类型异构

①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都是C n H2n O,即含相同数目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互

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

②饱和一元醛和等碳原子数的酮或烯醇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烯醇CH2===CH—CH2OH(羟基不能连接碳碳双键)。

③饱和一元醛还与同碳数环状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与

、和。

(2)官能团位置异构

①醛基一定在1号位上,故醛不存在此类异构。

②酮存在官能团位置异构,如与。

(3)碳骨架异构

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时,醛和酮均存在碳骨架异构,如CH3CH2CH2CHO和。

(1)甲醛结构的特殊性

①甲醛分子中连接两个氢原子,没有烃基,结构式为,1 mol HCHO相当于2 mol—CHO。

②由于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所以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

(2)醛、酮的类别异构

饱和一元醛、酮与同碳数的环丙醇、烯醇、环醚同分异构,如CH3CH2CHO与、

CH2===CH—CH2OH、等。

例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醛的分子式符合C n H2n O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解析A项,甲醛是H原子与—CHO相连而构成的醛;B项,醛基正确书写为—CHO;D

项,丙醛、丙酮、环丙醇、丙烯醇互为同分异构体。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易错警示(1)书写醛的结构简式时,醛基中C、H、O三原子的排列顺序一定是CHO。

(2)一般醛的分子中,连接烃基和氢原子,而甲醛分子中,连接两个氢原子。

(3)含—CHO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醛,如为甲酸甲酯,属于酯类。

例2分子式为C5H10O,且结构中含有的有机物共有()

A.4种B.5种

C.6种D.7种

答案 D

解析分子式为C5H10O满足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C n H2n O,且结构中含有,故可以是醛或酮类。

(1)醛类:可写为C4H9—CHO,因C4H9—有4种结构,故C4H9CHO的醛有4种。

(2)酮类:可写为,因—C3H7有2种结构,故有2

种,即,;也可写成,此种形式只1种;所以酮类共有3种。故选D。

方法规律C n H2n O的醛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C n-1H2(n-1)+1—有几种,则C n-1H2(n-1)+1CHO就有几种。

【考点】醛、酮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饱和一元醛、酮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

二、常见的醛和酮

由于羰基极性较强,所以低级醛、酮均易溶于水,但随碳原子数递增极性减弱,水溶性降低,熔、沸点升高,呈现一定的递变规律。

例3下列关于甲醛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现代装修房子的很多材料中都会散发出甲醛等有害气体

C.纯甲醛俗称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

D.甲醛溶液可以浸泡海鲜产品,以防止产品变质

答案 B

解析甲醛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项错误;现代装修房子的很多材料中都会散发出甲醛等有害气体,要注意开窗通风,B项正确;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作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C项错误;甲醛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不可以浸泡海鲜产品,D项错误。

【考点】醛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题点】甲醛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易错警示(1)甲醛是常温下唯一呈气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常温下不是液态。

(2)福尔马林是35%~40%的甲醛水溶液,甲醛溶液可用于浸制生物标本,但不能用于浸泡海洋等食品。

例4下列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乙醇和苯B.乙醛和四氯化碳

C.丙酮和溴水D.甲苯和水

答案 D

解析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不互溶的只有甲苯和水,故选D。

【考点】醛、酮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题点】醛、酮的溶解性

规律总结低级脂肪醇、醛、羧酸、酮均易溶于水,烃、卤代烃和酯均难溶于水。

例5(2019·山东师大附中月考)在甲醛、乙醛、丙酮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16% B.37%

C.48% D.无法确定

答案 B

解析甲醛、乙醛、丙酮三者具有相同的通式:C n H2n O,因此混合物中m(C)∶m(H)=12n∶2n =6∶1,在该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的6倍,即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6=54%,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4%=37%。

【考点】醛、酮组成的计算

【题点】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1.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

A.

B.

C.CH2===CH—CHO

D.CH3—CH2—CHO

答案 B

解析醛是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B项的结构简式为,其中CH3—O—不是烃基,故B不属于醛类。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醛和酮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羰基,因此它们性质相同

B.通式为C n H2n O的有机物不是醛就是酮

C.所有醛中都含有醛基和烃基

D.酮的分子式中碳原子数至少为3个碳原子

答案 D

解析B项,符合C n H2n O的不一定是醛、酮,如CH2===CH—CH2—OH的分子式为C3H6O;C项,应注意甲醛的结构;因为酮的定义为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最简单的烃基为甲基,所以至少要有3个碳原子才能称为酮,故D正确。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3.下列各组物质中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A.甲醛、丁醛B.丙酮、丙醛

C.乙醛、丙酮D.苯甲醛、甲基苯甲醛

答案 C

解析A互为同系物;B互为同分异构体;D互为同系物;C分子式不同,尽管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是官能团不同,因此不属于同系物。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同分异构和同系物

4.已知丁基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不必试写,立即可断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 A.3种B.4种

C.5种D.6种

答案 B

解析C5H10O符合饱和一元脂肪醛的通式C n H2n O,可写为C4H9—CHO的结构形式,又已知丁基共有4种同分异构体,故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4种。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饱含一元醛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

5.某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58,完全燃烧时产生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它可能的结构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4种B.5种

C.6种D.7种

答案 B

解析根据燃烧产物CO2和H2O的物质的量相等可知C、H原子个数比为1∶2,分子式可设为(CH2)m O n,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58,讨论得出分子式为C3H6O,其可能的结构有丙醛

CH3CH2CHO,丙酮CH3COCH3,环丙醇,环醚、

,共5种。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6.茉莉花香味成分中有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现已能够人工合成。

(1)该化合物碳原子数目是____________,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2)苯甲醛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

(3)有同学推测其性质如下,其中预测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该化合物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B.该化合物可以使溴水退色

C.该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D.该化合物在常温下可能是一种液体,没有挥发性

答案(1)11C11H16O(2)C7H6O(3)D

解析(3)因其中含碳碳双键,故A、B正确;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易溶于有机溶剂,由于含极性的碳氧双键,在水中可能少量溶解,但溶解度不大,C正确;D可由题干信息做出判断,香味即是挥发出的气体,故D中没有挥发性的预测错误。

【考点】酮的结构和性质

【题点】酮的结构和性质

[对点训练]

题组1醛、酮的结构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一元醛的通式可表示为C n H2n O(n≥1)

B.属于芳香烃

C.所有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醛基(—CHO)

D.醛类物质中不一定只含有一种官能团

答案 B

解析B项从结构简式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分子中含有—CHO,属于烃的衍生物。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2.下列物质类别与官能团对应不一致的是()

A.CH3CH===CH2烯烃

B.羧酸—COOH

C.芳香醛—CHO

D.R—CH2OH醇类—OH

答案 C

解析判断类别时应注意全面观察,C结构中含有酯的结构。

【考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醛的组成和结构

3.樟脑的结构如图,有关樟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酮

B.其分子式为C10H16O

C.与苯甲醛互为同系物

D.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连有4个碳

答案 C

解析苯甲醛分子式为C7H6O且含苯环结构,樟脑中虽含有一个六元环,但不是苯环结构,

C错误;含,故为酮,分子式为C10H16O,其中含两个结构,所以A、B、D正确。

【考点】酮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酮的组成和结构

题组2甲醛的结构和性质

4.现代家庭装修大量采用木工板和面板等装饰材料,它们释放出的有毒性物质主要是() A.甲醇B.二氧化硫

C.甲醛和苯D.苯酚

答案 C

解析现代家庭装修材料释放出的有毒性的物质主要是甲醛和苯。

【考点】甲醛的物理性质

【题点】甲醛的毒性

5.据报道,不法商贩用甲醛溶液浸泡白虾仁、使之具有色泽鲜明、口感良好的特点,而这样做成的食物是有毒的。下列关于甲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

B.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C.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

D.甲醛在通常状况下为液体

答案 D

【考点】甲醛的综合

【题点】甲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6.有关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甲醛常温下为气态②用甲醛的水溶液处理食品可防止食品变质③甲醛是由甲基与醛基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④甲醛可由甲醇催化氧化制取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甲醛有毒,虽可防止食品变质,但不能用此处理食品,②错;甲醛不含烃基,分子式为CH2O,③错。

【考点】甲醛的综合

【题点】甲醛的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

题组3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7.在催化剂存在下,1-丙醇被氧化成有机物X,则与X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是() A.CH3CHOHCH3B.CH3OCH3

C.C2H5CHO D.CH3COCH3

答案 D

解析1-丙醇被氧化后生成的应是丙醛CH3CH2CHO,此题实际上是判断丙醛的同分异构体,

故应为D。

【考点】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题点】醛、酮的类别异构

8.(2019·潍坊高二检测)某单官能团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它可能的结构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4种B.5种

C.6种D.7种

答案 B

解析该有机物可能为醛、酮、烯醇和环醚。CH3CH2CHO、、CH2===CHCH2OH、

、、,其中单官能团有机物有5种。

【考点】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题点】醛、酮的类别异构

9.(2019·厦门高二检测)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8H8O,其中含有一个苯环、一个。则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有()

A.2种B.3种

C.4种D.5种

答案 D

解析该有机物可能为

共5种。

【考点】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题点】芳香醛、酮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

题组4醛、酮组成的计算

10.某饱和一元脂肪醛中所含碳元素质量是氧元素质量的3倍,则此醛的结构式可能有() A.2种B.3种C.4种D.1种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做( B ) A.隐性基因 B.显性基因 C.相对基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现一生物兴趣小组将两只有条纹的蜗牛杂交(交配),后代出现了无条纹的蜗牛。则亲代蜗牛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B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2015泰州)父亲能卷舌(Rr),母亲也能卷舌(Rr),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的概率是( C ) A.25% B.50% C.75% D.100% 4.下面的关系中,属于直系血亲的是( A ) A.父母与子女 B.孪生兄妹 C.姑姑与侄女 D.舅舅与外甥 5.(2016连云港)生物的性状表现与基因、染色体有关。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B.每一种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C.每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 D.子代会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表现 6.下图是某家族中有无白化病性状的调查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病,在遗传学中称为相对性状。 (2)根据调查示意图的遗传结果,可以推断出白化病是隐性性状。 (3)若用A和a分别表示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第二代2号的基因组成为aa 。 1.(2016威海)若基因A和a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组成均为Aa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表现应有( B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女方接受过双眼皮整容手术)所生的儿子( C ) A.一定是双眼皮 B.一定是单眼皮 C.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双眼皮 D.双眼皮的可能是3/4或1 3.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对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D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题复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 习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23×2=46分) 1、染色体存在于()。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2、有人因为多了一条染色体,会() A. 患传染病 B. 患遗传病 C. 患心理疾病 D. 不会患任何病 3、细胞核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B、染色体就是DNA C、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D、存在于细胞核内 4、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达到() A. 24条 B. 48条 C. 36条 D. 60条 5、下列细胞正处于分裂状态的是() A. 癌细胞 B. 人表皮细胞 C. 植物树皮细胞 D. 落叶细胞 6、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 A. 两个新细胞核的形成 B. 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 C. 染色体的出现 D. 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7、有关动物、植物细胞分裂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其结果都是使细胞数目增多 B、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C、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大小相同 D、都是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后分裂 8、构成心脏这一器官的主要组织是() A、结缔组织 B、神经组织 C、肌肉组织 D、上皮组织 9、血液属于()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10、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的功能的组织是() A、结缔组织 B、神经组织 C、肌肉组织 D、上皮组织 11、人体胃由以下哪几种组织构成( ) A. 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B.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C.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 D.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神经组织 12、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应该具备() A、只有花、果实、种子 B、只有根、茎、叶、果实 C、只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D、只有根、茎、叶 13、植物体内的几种组织,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于() A. 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 B. 输导组织的分裂、分化 C. 保护组织的分裂、分化 D. 营养组织的分裂、分化 14、下列不属于组织的是() A.叶的表皮 B.人的皮肤 C.西瓜瓤 D.根冠 15、根尖的结构中,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结构是()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成熟区 D、根冠 16、下列哪项不是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 A、细胞小、壁薄、核大、细胞质浓 B、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 C、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D、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17、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统一体,下列能正确反映四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无论是蜜蜂、猴子,还是狒狒,在它们的群体中,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等级分明。如猴子向来调皮捣蛋,好像没有组织纪律性。其实,在猴群当中,有一只身体强壮、双眼炯炯有神的公猴,它便是这群猴子的领袖——猴王,猴王统率着猴群,负责发号施令,其他公猴充当卫士,保卫母猴和幼猴的安全,猴王还要维护自己的领域,使外来者不敢擅自进入。 通过这个资料,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是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五、探究新知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蚁后、蚁王、工蚁、兵蚁。质疑:为什么蚁后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师生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播放动物交流信息的视频,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以及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等。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积极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总结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引起话题,对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有很大帮助。 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总结动物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材简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细胞的结构及细胞的生活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后,为本节课学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另外,学好该内容能为进一步理解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作好铺垫,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而且它在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包含的一些结构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解剖盘、多种食材、“线索”一、联系旧知,激趣助学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如果将动物体由微观到宏观是怎样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动物,我们随处可见的绿荫、香甜可口的瓜果蔬菜又是什么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梳理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旧知回顾,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情境,梳理信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合作探索,探索新知 探究一: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自主学习课本P63,小组讨论,完成易卡通1、2题。 1、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哪些器官组成?完成右图。 2、连连看:每一种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尝试归纳:哪些属于营养器官,哪些属于生殖器官?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2章第三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课程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新课改的理念(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综合性,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 课程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三级管理,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密切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4、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6、课程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课时比例6%-8%。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 2、教材的编写 教材管理“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密切联系生活,关注个体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学生是独立的人,是责权的主体。 教育知识与能力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 (四)课程管理 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体现学校特色。 (五)课程评价 建立发展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和教师,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 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A均衡性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点梳理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本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未必出现频率高的就是显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4、已知绵羊的白色毛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毛由隐性基因( b )控制;则白羊的基因组成存在两种情况: BB 或Bb ,黑羊的基因组成是bb ;如果一只白色公羊与黑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基因组成是bb ,其中一个b一定来自白色母羊,则亲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也是 Bb 。 5、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6、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常见的遗传病有苯丙酮尿症,即先天性痴呆症,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7、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8、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9、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 10、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的基因组成是 Dd ,隐性基因d 控制的性状在显性基因D的作用下表现不出来,因此子代的性状是高茎。 1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选用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如植株是___高_____的和矮的,种子是__黄色______的和绿色的,种皮是__光滑______的和皱缩的等,进行人工控制的___传粉杂交_____,研究__相对性状______的遗传。 12、相对性状有_显性__性状和__隐性 _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 成对__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一半 _,在子一代中,虽然__隐性基因 _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是它会遗传下去。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 第二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03-答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40分) 1.“风吹草低见牛羊”。下列有关草和羊的描述,正确的是() A.草的细胞内都有叶绿体,羊的细胞内都没有细胞壁 B.羊的血管和草的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C.草的营养器官中都含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结缔组织和输导组织 D.羊的身体由呼吸、运动、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等系统构成 2.绿色植物茎内形成层细胞分裂时() A.细胞膜先分裂,最后细胞核分裂 B.分裂过程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控制 C.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先均分后复制 D.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半 3.癌变后的细胞不具有的特点是() A.细胞停止生长 B.细胞不断分裂形成肿瘤 C.细胞可侵入附近的正常细胞 D.细胞分裂非常快 4.下列关于人体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和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B.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C.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D.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5.下列有关细胞分裂描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 B.刚分裂出来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体积相同 C.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质先一分为二 D.所有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都可以再进行分裂 6.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被称为营养器官 C.人体的胃只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D.多细胞生物体具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7.泡椒鸡爪是人们喜爱的小吃,鸡爪多“筋”,经切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筋”的细跑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具有连接和支持作用。由此可见“筋”属于()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输导组织 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和团队研究的青葛素是消灭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疟原虫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最相近() A.艾滋病病毒 B.乳酸菌 C.草履虫 D.酵母蘭 9.如图示人体结构层次(各结构不是按同一比例绘制),分析正确的是()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显性和隐性练习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单选 1.下列都属于遗传病的一组是() A.先天性聋哑、手足口病、佝偻病 B.流感、甲肝、细菌性痢疾 C.血友病、色盲病、先天性愚型 D.坏血病、脚气病、艾滋病 2.在某山区有一“傻子村”,村里的傻子特别多,而距离该村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就没有这种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生活水平低B.多是近亲结婚引起的 C.教育水平落后D.该地区水土不养人 3.我国法律禁止近亲结婚的理由是() A.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不育 B.近亲结婚使其后代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 C.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都不健康 D.近亲结婚造成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出现的频率高 4.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后代抵抗力强 B.近亲结婚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C.近亲结婚后代必患遗传病 D.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概率大 5.如图是鸡卵的结构模式图以及鸡卵内控制鸡冠性状的一对基因,若鸡的玫瑰冠(R)对单冠(r)是显性性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水螅的出芽生殖所属的生殖类型相比,鸡的生殖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有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从遗传特性上来看,鸡的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通过孵化,[4]可以发育成小鸡,[2]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D.如果一只单冠母鸡(rr)与一只玫瑰冠公鸡(RR)杂交,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Rr 6.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生成的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植株都是高茎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 B.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分别受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C.表现矮茎性状的基因在杂交中丢失了 D.杂交后生成的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为一个高茎基因和一个矮茎基因 7.一对夫妇为单眼皮(aa),其中妻子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丈夫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D.妻子的基因组成变为AA或Aa 8.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对夫妇和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9.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医学依据是近亲结婚() A.后代必患遗传病 B.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C.关系太近让别人笑话 D.有违伦理道德 10.下列关于遗传病病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C.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化导致的疾病 D.由病毒病菌引起的疾病 11.有一对肤色正常的表兄妹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教案济南版

第三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教学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2、技能掌握与指导: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内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生物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细胞分裂,分化至个体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意识。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生物实验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分化现象及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直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成长关注: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的图像。植物和人体的几种典型组织。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阅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资料,查阅有关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3)学生亲自体验番茄的果皮、果肉的区别,考虑其不同的原因。 (4)考虑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材料用具 (2)制造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课件、植物细胞分化课件和分裂过程中几个典型图像剪贴图。 (3)准备植物的几种组织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4)制作植物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剪贴图。 (5)查阅书籍了解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资料,查阅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录像。 一粒种子萌发,生长,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许多粒种子萌发生长成一片森林。另一图像:一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小鱼、大鱼。 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 二、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步骤一:展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案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 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以人为例,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按照从微细到宏大的顺序介绍了 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多细胞生物体形成的过程中,核心问题是细胞的分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 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本、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的体重是多少斤? 那么可能同学们没有想到,我们这么庞大的身躯其实它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这个细胞就叫做——受精卵。而一个细胞又是如何构造成一个人体呢?生命确实是非常的奇妙,让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个细胞是如何构造成一个人体的。 播放胎儿1~9周的发育视频。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确实是看到了,我们的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而这一个细胞仅仅是经过了八周的时间就形成了初具人形的胚胎了,那么一个细胞又是如何构建成一个人体呢?而我们所认识的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59页, (板书课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回答(70~80斤左右)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奇妙的生命发育过程。 细胞分化成组织二、细胞分化成组织 1、教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可能现在我们还不知 道,但是我们知道,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而我们 这节课要学习的是一个细胞是如何构建成一个人体以及动物体的结构 层次,其实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从一个细胞开始学习——受精卵。 2、教师出示受精卵分裂的图片 提问: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它在发育初期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回答(细胞分裂)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之前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想一想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解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 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生存空间。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不能有非生 物部分和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在食物链中最低层是植物,数量最多,最高层是食肉动物,数量最少,有毒物质最 多。食肉动物体内的能量来自食物链的最低层植物,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 第三节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它有性状和性状之分,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 2.我国婚姻法规定:和之间禁止结婚.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 .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 3.判断: (1)一对单眼皮的父母,不可能生一个双眼皮的孩子。() (2)隐性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表现不出来,这种基因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了。()4.大多数情况下,当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表现出() A.显性性状 B.中间性状 C.隐性性状 D.没有规律 5.开红花的豌豆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被遗传下去的是() A 红色或白色 B 控制红花的基因, C 控制白花的基因 D 控制红花的基因和控制白花的基因 6.学的父母舌都能向中间卷起,而该同学的舌头却不能向中间卷起,有关卷舌和不能卷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卷舌是隐性 B.不能卷舌是显性 C.二者不存在显隐性关系 D.二者由一对基因控制 7.一对夫妇近亲结婚,两人的表现型正常,但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他们若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 A.3/4 B.1/2 C.1/4 D.1/8 8.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其理论依据是( ) A.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他们之间结婚,其后代必然患遗传病. C.他们之间结婚,其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D.他们之间结婚,1/4的后代可能患遗传病 9.知豌豆种子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基因分别用D和d表示。那么表现出黄色的基因组成是() A.Dd B.dd C.DD和Dd D.DD.Dd.和d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