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9:58.73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袁凌云

[导读]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

袁凌云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 2744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相关影响。方法:对实施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6 个月以上的180例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分析。结果治愈率Ⅰ型94.4%、Ⅱ型74.7%、Ⅲ型63.6%。结论鼻内窥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我院自2009 年1 月~2012 年12 月对180 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开展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和鼻窦开放术,取得较好的疗效及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80 例中男126 例,女54 例,年龄12~63 岁,患者头痛157 例,鼻塞 177 例,脓性鼻涕165 例,嗅觉减退67 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 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诊断按1997 年海口标准[1]分型:I 型 1 期13 例、2 期17 例、3 期43 例;Ⅱ型1 期29 例、2 期42 例、3 期 14例;Ⅲ型22 例;伴有鼻中隔偏曲89 例,下鼻甲肥大者23 例。手术前期处理:术前5 天应用罗红霉素、吉诺通及强的松口服,并用减充血剂滴鼻。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 以下,舒张压控制在 95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7.5mmol/L 以下。

2.手术方法

大部分病例采取表面麻醉,幼儿、高龄、有高血压、精神紧张、复发性病例及筛骨骨质增生型者选择全麻。患者均取仰卧位,表麻者由麻醉师根椐患者体重酌情应用杜冷丁50~100mg。以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4ml 浸湿的棉片进行鼻腔表面麻醉,充分收缩麻醉总鼻道、中下鼻道、嗅裂2 次,第一次5 分钟,第二次10 分钟。表面麻醉后,以1%利多卡因于鼻丘、钩突及中鼻甲黏膜下分点浸润麻醉。手术进路参照Messerklinger 术式切除钩突、筛泡,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并根据CT 显示病变情况进一步开放各组筛窦、额窦及蝶窦开口。中鼻甲有息肉样变或泡性中鼻甲者则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挤压术,下鼻甲有息肉样变或下鼻甲骨质增生者行下鼻甲黏膜及骨质部分切除术。对于合并鼻中隔严重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腔填塞可选用油纱条或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

3.术后处理

术后鼻腔填塞时间48 小时,全身应用抗生素5~7 天。术后第5 天开始用温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日1~2 次,术后1 周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清理。清除分泌物及水肿囊泡,分离中鼻甲及鼻中隔,防止粘连,用弯头吸引管探入上颌窦自然口及额窦口进行清理。患者出院后继续用温生理盐水鼻腔冲洗1 个月。术后第1 个月每周复诊一次,第2 个月2 周复诊一次直至鼻腔黏膜上皮化。

结果

术后定期随访1 年,按海口会议标准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嗅觉改善情况、内窥镜下术腔上皮化情况和有无息肉组织、肉芽组织。治愈145 例(80.7%),好转23 例(12.7%),无效12 例(6.6%),总有效率93.4%。Ⅲ型疗效最差,显著低于Ⅰ型、Ⅱ型, 其中Ⅰ型疗效最好。

讨论

1.CT 影像分析对指导手术起决定性作用.

鼻窦冠状位CT 比轴位更具有意义,在视觉上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观察更具直观性。通过术前对鼻窦CT 的观察,提高了我们对骨结构变异的重视。我们体会到对于鼻中隔偏曲和骨质增生型筛窦气房[2],术中视野狭小,给手术进路及术中操作带来困难,出血量也明显增多。极大增加手术操作的盲目性,使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术前充分分析CT 特征,对于麻醉及手术进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鼻中隔的处理

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鼻中隔偏曲妨碍操作,有碍于手术后的术腔清理,并可引起术后鼻腔粘连及术腔引流不畅,因此在内镜手术中,对鼻中隔偏曲者应予以矫正。

3.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肥大及息肉样变的,剪除息肉样组织,矢状切除外侧黏膜组织,去除部分中鼻甲前端及前下缘,使中鼻甲前下缘高于下鼻甲上缘。中鼻甲修整后以内侧不影响嗅裂引流、外侧距离钩突0.5cm 为度。术中本着清除病变,改善通气引流,对妨碍鼻窦引流或手术操作的肥大的中鼻甲不作全切除,尽量选择垂直切除其外侧部分,既保留中鼻甲重要的解剖及生理作用,又改善术后引流。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者,根据其病变程度,尽可能保留,尤其是注意中鼻甲根部的保留[3].

4.上颌窦口扩大及窦内病变的处理.

上颌窦的功能性手术主要是中鼻道自然开口扩大术,上颌窦可逆病变的处理,实际上就是上颌窦窦口病变的处理。上颌窦口扩大时为避免损伤鼻泪管,主要以向下和向后扩大为主。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扩大的自然窦口在其愈合过程中有缩小趋势。另外过大的窦口也会改变上颌窦内正常的微环境。因此,在手术中,我们使用电动吸切器将上颌窦口的前、后和下部的息肉样变的黏膜或窦口区的息肉切除,而不过多地对窦口进行骨性扩大,主要行上颌窦窦口的“膜性扩大”,由于未破坏窦口的骨质,窦口黏膜上皮化较快,狭窄或闭锁的机会较低[4]。对上颌窦内息肉、囊肿可配合下鼻道开窗,以确保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这对防止上颌窦病变的复发,提高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5.术后处理

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第一步,术后处理是第二步,术后处理也是治疗远期效果的关键,术腔冲洗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过敏体质、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明显者,术后可口服一定时间的激素,以改善愈后。

总之,鼻内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同时要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除需要熟练的手术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