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真菌油脂的检测与提取

几种真菌油脂的检测与提取

几种真菌油脂的检测与提取
几种真菌油脂的检测与提取

真菌多糖的功能

真菌多糖的功能 在国际上,真菌多糖被称为称为“生物反应调节物”,简称“BRM”,按研究表明,药用菌的活性多糖成份β-D(1-73)葡萄糖对异源的、同源的甚至遗传性的肿瘤都有变化。此外,它还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凝聚的作用,提高肝功能和解毒力,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律,降血糖、镇静、镇痛、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 一、多糖对肿瘤的作用 1、多糖对肿瘤的治疗作用不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是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防御系统,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实验证明,从香菇、黄芪、柏树菌中提出的多糖能增强 T 细胞的功能,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恢复正常,特别对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 T细胞 NK 细胞及LAK 细胞有激活作用。 2 、多糖又是免疫 B 细胞活化剂,像黄芪多糖、香菇多糖、柏树菌多糖、灵芝多糖等等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使其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抗体,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 、巨噬细胞,特别是毒性巨噬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有很强杀伤力,它能合成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使肿瘤出血坏死。多糖类的物质是强大的 TNF 诱导剂,给动物注射多糖第 8 天,TNF 的产生达到高峰,从而发挥抗癌功效。 4 、干扰素(IFN)是机体内自己制造的抗病毒和抗癌物质。柏树菌多糖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加进每毫升10-100微克浓度的柏树菌可使正常人产生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的分别提高 8 倍和 4 倍。 5 、白细胞介素2(I L-2)为T细胞生长因子,由活化的 T 细胞所产生,即能维护免疫 T 细胞长期存活,又可诱导 T 杀伤细胞及 LAK 细胞的生长,因此成为治疗肿瘤和爱滋病等病毒的最新药物。多糖类药物可激活 T 细胞诱导内源性白介素2 产生,从而避免商品白介素2 的毒性与副反应。还能提高细胞对白介素2 的敏感性,使其能在较低剂量下产生最大治疗效果。 二、真菌多糖对糖尿病和哮喘的作用 研究发现真菌多糖治疗糖尿病是通过两方面发生作用的。二是改变血液循环,使机体胰脏血液循环加快,胰岛 B细胞得到了足够的氧,从而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另一方面,提高肌肉细胞胰岛素靶细胞受体的功能,使得同样量的胰岛素能发挥更大的效果。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检测时,胰岛素的量处于正常范围,其所以会产生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哮喘患者气管肥大细胞的细胞透性较大,所以致喘物质组织胺容易从肥大细胞中释放出来。哮喘患者服用真菌多糖后,气管平滑肌肥大细胞、细胞膜的创作修复就会加快人。肥大细胞之组织胺释放受到了抵制,从而抑制了哮喘。真菌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现在知道,也是提高细胞生理功能,提高细胞乳酸脱酶的活性实现的。 三、真菌多糖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 研究发现,是由于真菌多糖对细胞的作用。真菌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细胞的生理功能,修

几种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文案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者称为生殖菌丝体。菌丝中各个细胞间有明显分隔者,称为有隔菌丝。主要见于病原性真菌。很多非病原真菌的菌丝无明显分隔,称为无隔菌丝。有些菌丝可呈各种特殊形式,如球拍状、破梳状、螺旋状、结节状、关节状、鹿角状、假菌丝。 2.孢子生成孢子是真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真菌孢子的抵抗力、形态及作用等均与细菌芽胞不同,分为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两大类。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的孢子叫无性孢子,这一繁殖过程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5种:关节孢子、厚壁孢子、孢子囊孢子、芽孢和分生孢子。病原真菌属于不完全菌纲,很少产生有性孢子,大多数是无性孢子。 (1)厚壁孢子:当真菌在不利环境中,由菌丝内胞浆缩浓和胞壁增厚而成,呈圆形。当环境好转时可生成芽管成长为菌丝。

百度文库-典型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典型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是我国大宗油脂,其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亚油酸为主,是人类主要食用油脂,如果油料品质好,制取工艺科学,则其毛油的品质是较好的。一般游离脂肪酸含量低于1%,经过粗炼即能达到普通食用油的品质,其精制油的精炼工艺也较简单。两种品级食用油的精炼工艺如下: 1.一级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 操作条件:过滤后的毛油含杂不大于0.2%,水化温度60-65℃,加水量为毛油胶质含量的3~3.5倍,水化搅拌时间30~40分钟,沉降分离时间不少于6小时,干燥温度不低于95℃,操作时极限真空6.6kPa(50mmHg).若有残留溶剂时,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脱溶温度160~170℃左右,极限真空为4.0kPa,脱溶时间需要3小时。 2.精制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脱色脱臭) 操作条件:过滤毛油含杂不大于0.2%,碱液浓度16~18Be’,超量碱添加量为理论

碱量的10%~25%,有时还先添加油量0.05%~0.20%的磷酸(浓度为85%),脱皂温度 70~82℃,洗涤温度95℃左右,软水添加量为油量的10~20%,吸附脱色温度95~98℃,极限真空为4.0~4.7kPa。脱色温度下的操作时间为20分钟左右,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量的2.5~5%,分离白土时的过滤温度不大于70℃。脱臭温度180℃左右,极限真空为 0.67kPa(5mmHg),气提蒸汽通量30~50千克/吨油·小时,脱臭时间’6~7小时,柠檬酸添加量为油量的0.02%(配制成乙醇溶液)在90℃油温时加入,根据卓品科技工程师现场经验,安全过滤温度不高于70℃。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菜籽油 菜籽油是世界性的大宗油脂之一,是含芥酸的半干性油类,除低芥酸菜籽油外,其余品种菜籽制得的菜籽油均含有较高的芥酸,含量约占脂肪酸组成的26.3%~57%,高芥酸菜油营养结构不及低芥酸菜油,但特别适合于制造船舶润滑油和轮胎等工业用油。 由于制油过程中芥子甙在芥子酶作用下发生水解,菜籽毛油中均含有一定量的含硫化合物,从而影响食用。一般的粗炼工艺对硫化物的脱除率甚低,因此,从卫生观点出发,食用菜籽油应该进行精制。目前市售菜籽油的品级有粗炼油、精制油和冷餐油,其精炼工艺流程分列如下: 1.一级菜籽油精炼工艺流程 操作条件:过滤毛油含杂不大于0.2%,碱液浓度20-28Be’,超量碱为理论碱的

油脂的提取和测定

油脂的提取和测定 1.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的提取方法; 本规定规定了油脂、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和数值修订方法; 本测定方法残留溶剂的检出限为kg, 2.实验原理 利用乙醚/石油醚对油脂的溶解性提取出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中的油脂后,称取一定量油脂,油脂中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通过淀粉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可计算过氧化物的含量。 反应方程式: CH3COOH+KI -→CH3COOK+HI 2HI+R— CH— CH— R -→R— CH— CH— R+I2+H2O O— O I2+2Na2S2O3 -→2NaI+Na2S4O6 3.主要仪器和试剂 索氏提取装置一套、碘量瓶、碱式滴定管、分析天平、水浴锅、烧杯、电炉等。 无水乙醚/石油醚 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与棕色瓶中备用;

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醋酸混匀备用;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c (Na2S2O3)=L〕; 淀粉指示剂(10g/L):称取可溶性淀粉,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导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现用现配。 4.操作步骤 4.1样品处理:取样20~30克(m1)(视样品油脂含量而定) 于研钵 中,捣碎,必要时对样品(如软曲奇)进行干燥,称量脂肪瓶的重量(m2)。 4.2油脂提取: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滤筒中,置滤纸筒(或包)于脂 肪抽提管内,于65~75℃(或70~75℃)条件下用乙醚环流抽提。抽提时间的长短视样品的物理性质、脂肪的含量而定,一般样品抽提6-8小时即可。 4.3去除乙醚:取出滤筒,放入水浴锅继续加热至1min内无液体下 滴为止;脂肪瓶(萃取物)于温度为:95~100℃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大约为一小时,取出置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m3)。 4.4称取提取的脂肪2-3g于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 合液,摇匀,加入1ml饱和碘化钾溶液,轻轻振摇半分钟,置于暗处放置3min,加入100ml蒸馏水摇匀后,用标准硫代硫酸钠进行滴定,待滴定至浅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滴定终点。取相同量三氯甲烷-冰乙酸溶液、碘化钾溶液、

油脂的检测

油脂的提取和测定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的提取方法;本规定规定了油脂、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和数值修订方法;本测定方法残留溶剂的检出限为0.1meq/kg, 2. 实验原理 利用乙醚/石油醚对油脂的溶解性提取出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中的油脂后,称取一定量油脂,油脂中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通过淀粉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可计算过氧化物的含量。反应方程式: CH3COOH+KI -→CH3COOK+HI 2HI+R— CH— CH— R -→R— CH— CH— R+I2+H2O O— O O I2+2Na2S2O3 -→ 2NaI+Na2S4O6 3. 主要仪器和试剂 索氏提取装置一套、碘量瓶、碱式滴定管、分析天平、水浴锅、烧杯、电炉等。无水乙醚/石油醚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与棕色瓶中备用; 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醋酸混匀备用;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c (Na2S2O3)=0.0020mol/L〕;淀粉指示剂(10g/L):称取可溶性淀粉0.50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导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现用现配。 4. 操作步骤 4.1 样品处理:取样20~30克(m1) (视样品油脂含量而定) 于研钵 中,捣碎,必要时对样品(如软曲奇)进行干燥,称量脂肪瓶的重量(m2)。 4.2 油脂提取: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滤筒中,置滤纸筒(或包)于脂 肪抽提管内,于65~75℃(或70~75℃)条件下用乙醚环流抽提。抽提时间的长短视样品的物理性质、脂肪的含量而定,一般样品抽提6-8小时即可。 4.3 去除乙醚:取出滤筒,放入水浴锅继续加热至1min内无液体下 滴为止;脂肪瓶(萃取物)于温度为:95~100℃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大约为一小时,取出置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m3)。 4.4 称取提取的脂肪2-3g于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摇匀,加入1ml 饱和碘化钾溶液,轻轻振摇半分钟,置于暗处放置3min,加入100ml蒸馏水摇匀后,用标准硫代硫酸钠进行滴定,待滴定至浅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滴定终点。取相同量三氯甲烷-冰乙酸溶液、碘化钾溶液、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4.5 计算:脂肪含量=(m3—m2)/ m1*100% 过氧化值=(V1-V2)*c*0.1269/m)*100 V1---试样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体积,单位为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 m---试样质量,单位为g; 0.1269---与1.00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1.000mol/L)相当的碘的质量,单位为g; 计算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5. 修正 5.1 样品处理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5.2 样品提取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5.3 提取物干燥对过氧化值结果的影响。 6. 注意事项 6.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制备:配置溶液时,需要用新煮沸(除去二氧化碳和杀死细菌)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郭凯,原雪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 ,江苏南京, 210038) E-mail:smallrians@https://www.doczj.com/doc/438619071.html, 摘要:真菌多糖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其免疫调节功能,在抗肿瘤、保肝、抗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真菌多糖免疫调节功能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做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真菌多糖提供参考。 关键字:真菌多糖,免疫调节功能,药理作用 多糖(polysacharides,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大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菌多糖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能够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活性多糖[1]。与动、植物多糖不同的是真菌多糖分子单体之间,大多以β (1→3)与β(1→6)糖苷键结合,形成链状分子,具有螺旋状的立体构型[2]。 近年来对真菌多糖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证明真菌多糖具有很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抗肿瘤、抑制癌细胞、保肝、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辐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一总结。 1.免疫调节功能 目前普遍认为多糖的广泛免疫调节功能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子和受体水平,发现多糖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相当于抗原,可以激活多种免疫细胞,还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激活补体系统,促进抗体产生,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1.1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担负着吞噬病原微生物,处理抗原并提呈给淋巴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是多糖作用的最主要靶点。真菌多糖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唐庆九[3]等实验表明灵芝多糖可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产生NO,并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这可能是其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主要机制之一。马兴铭[4]等实验表明小鼠腹腔注射猪苓多糖、茯苓多糖、灵芝多糖100mg/kg,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加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吞噬能力。 1.2淋巴细胞 近年来大量临床医学试验表明,冬虫夏草能刺激和恢复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强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5]。用香菇多糖给小鼠皮下注射,可促进小鼠溶血空斑及外周血E-玫瑰环形成,增加体内淋巴细胞转换率,显著的增强对刀豆球蛋白(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6]。灵芝多糖具有促进同种异型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间接诱导 DNA多聚酶α的产生,促进免疫细胞中 DNA的合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加速免疫应答的过程[7]。 1.3网状内皮系统 绝大多数的真菌多糖能刺激动物机体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吞噬功能,使之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IL)来杀死肿瘤细胞,有效增强巨噬细胞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川芎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汪杨丽,严铸云,郭晓恒,宋杰,陈新,万德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75) E-mail:wangyangli27@https://www.doczj.com/doc/438619071.html,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内生真菌类群与川芎品种和产地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川芎的内生真菌,采用点植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6个产地的川芎根茎样品共获得内生真菌50株,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1纲、3目、4科、13属。结论: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推测川芎的道地性可能和川芎内生真菌种群有关。 关键词:川芎,内生真菌,分离鉴定 川芎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四川都江、彭州为川芎的主要产区。此外,云南丽江、甘肃庄浪和华亭、江西等地也产,分别称“云芎”、“西芎”、“抚芎”[1~3]。有关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川芎的化学成分品质、药理、药效的研究报道较多[4],但至今未见从川芎根茎分离内生真菌及其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根据内生真菌和植物互惠共生的关系[5,6],本文对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的川芎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探讨川芎在特定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植物来源(见表1) 1.1.2 培养基 PDA培养基[7](马铃薯葡糖糖培养基)+青链霉素混合液[8](用于分离);PDA 培养基;促孢培养基(KH2PO41g、KNO31g、MgSO4.7H2O 0.5g、KCl 0.5g、淀粉0.2g、葡萄糖 0.2g、蔗糖 0.2g、琼脂15~20g、蒸馏水 1000ml、PH自然)。 表1 各种川芎的样品情况 药材名原植物部位采集地采集时间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敖平2006.5.20 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都江堰石羊2006.5.22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彭州小鱼2006.7.24 山川芎L. chuanxiong Hort. 根茎四川汶川水磨2006.8.10 西芎L. sinense Oliv. 根茎甘肃平凉市华亭马峡2006.9.14 云芎L. chuanxiong Hort. cv. Jinxiong根茎云南丽江泸沽湖2006.8.17注:以上品种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严铸云副教授鉴定 1.2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先去掉新鲜川芎的须根,用自来水将川芎根茎表面洗净,用5%的NaClO溶液浸泡5min,用自来水反复的漂洗,稍干后切成适宜大小的小块,在无菌的条件下,用75%酒精中浸泡5 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无菌滤纸吸干,然后用无菌刀片将表皮削去,分别切成5 mm×5 mm×1 mm的小块种植于PDA培养基内,每个培养皿中放7小块,每个样品6个培养皿,置28℃恒温箱中培养3~15d,观察到培养基上从各植物组织块内部向周围

真菌多糖的成分

真菌多糖的成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在享受着美味佳肴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空气,水,环境,食物甚至于精神方面污染。各种文明病也在吞噬着我们健康。可是在治病寻方时,又局限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针对性强,见效快采取的是抑制、控制、替代。治标不治本,病是越治越多,身体是越治越差。导致恶性循环。中医治疗辨证施治阴阳平衡,但见效慢。百度高温有量无质很难坚持。可以说这些文明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中风,偏瘫,抗生素对他们无效。营养保健品更是无济于事,所以人们急需找到一种比中医治本。比西医见效快。既安全又有保健作用,同时还能达到治疗的功效的产品。因此瀚齐生物有限公司就独家研发和生产出来。具有以上特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首先我们来介绍公司的产品的原料是食用菌和药用菌。是“冬虫夏草”、“灵芝”、“柏树菌”、“冠蝉”、“鸡腿蘑”、“安络小皮伞”、“香菇”、“银耳”、“猴头菇”等等上千种药、食两用菌。没有偏性,适宜各类体质的人长服久服,孕妇、婴儿、年迈的老人都可服用,无依赖,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培元固本。说到食用菌很多朋友都听说过香菇有抗癌防癌的功效,香菇就属于食用菌,药用菌就是药用价值更高的一种菌。比如冬虫夏草,灵芝等,其实食用菌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分为三个等级,上品、中品、下品。先看下品:大家熟悉的:巴豆、砒霜、蜈蚣、蝎子、蛇都入下品药,因为它的毒性很强,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用,因为有生命危险,他的特点是以毒攻毒,所以要慎服。 再来看中品,它是微毒的,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指的就是中药里的中品(西药叫副作用)。中品因具有“三分毒”因而也不宜久服,必须按疗程服用,然后停服,通过人体的代谢,把微毒代谢出去,再接着服用。因此中药的中品只能间服。 最后来看上品,上品是药食同源,无毒,如薏米、百合、大枣、生姜、杏仁对身体又无害,既能入药也可入食。常服久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称为上品,老

提取食用油的两种方法

提取植物油脂的两种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438619071.html, 植物中提取食用油有两种工艺方法,分化学取油法和物理取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浸出法(化学)和压榨法(物理): 压榨法:压榨法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把油料蒸熟、炒熟以后,用机械的方法把油从油料中挤压出来。古老的压榨法,需要操作人员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挤压过的油渣(油饼)中,残油含量相当高,因而浪费了极为宝贵的油料资源。现代的压榨法已是工业化自动化的操作,但油渣中残油含量高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从压榨的原料的预处理来区分有冷榨法和热榨法,也叫熟榨法。冷榨就是原料不经过烘炒或者蒸制直接将原料投入榨油机挤压出油,这种方法油品颜色相对比较浅,色彩更加明亮,但出油率低,而且油料味道不浓厚,香醇。而熟榨要把油料作物在压榨前经过烘干,目的是降低原料水分,增加油脂分子的活跃性和流动性,从而提高出油率,保证油质味道的香浓。但也破坏了油品的化学组织成分,导致油的颜色更深,更黑。 油料压榨工艺的基本过程如下: 1.常规生产工艺:生料--蒸炒--压榨--机榨毛油 2.特殊油脂生产工艺:油籽--炒籽--压榨--过滤--香味油脂 3特殊油料生产工艺:油籽--整籽冷压榨--过滤--冷榨油脂 油料被挤压出油过程:当油料进入榨油机榨膛内,随着榨膛旋转,压力增大。籽料随着油脂的挤出不断挤紧,直接接触的榨料粒子间相互产生压力而造成籽料的塑性变形,尤其在油膜破裂处和粘合一体。这样在被挤出炸膛后,榨料不在是松散体,而形成一种可塑体,称为油饼。压榨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双重作用,蛋白质会继续变质,继而影响榨料塑性,总之,蛋白质变性程度适当才能保证最好的压榨出油效果。 浸出法:浸出法是一种制油工艺。其理论依据是萃取原理,它于1843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安全卫生、科学先进的制油工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用浸出法生产的油酯总产量的90%以上。浸出法制油的优点是粕饼中含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而且粕的质量高,用于饲料行业饲养效果好。 国家专门为油料加工安排生产的专用溶剂油,以其自身成分特点,能够保证其与油脂彻底分离脱除。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有机溶剂(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在名叫浸出器的设备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率以内。以大豆为例,浸出法比压榨法的出油率要高50%。 浸出法制油工艺 (1)浸出法制油工艺的分类按操作方式,浸出法制油工艺可分成间歇式浸出和连续式浸出: ①间歇式浸出料胚进入浸出器,粕自浸出器中卸出,新鲜溶剂的注入和浓混合油的抽出等工艺操作,都是分批、间断、周期性进行的浸出过程属于这种工艺类型。 ②连续式浸出料胚进入浸出器,粕自浸出器中卸出,新鲜溶剂的注入和浓混合油的抽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一种抗真菌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摘要: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编号为WS-23883,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对其产物进行提取精制及制备液相纯化,获得了纯度达90%以上的化合物?生测表明,在20 μg/mL浓度下该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100%?根据活性产物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质谱分析表明,活性化合物分子质量约667 u,据此判断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关键词: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化合物;纯化;鉴定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A Kind of Antibiotic with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Abstract: One actinomyces strain WS-23883 was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 collected in Wuzhishan Mountain area, Hainan province. The extrac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as bioassayed with some plant disease pathogens; and it exhibited high antifungal activity. The compound with purity above 90% was obtained through macroporus resin column absorbtion method and preparative HPLC. The bioassay showed that the inhitition ratio was 100% at the concentrition of 20 μg/mL. The UV absorption spectrum and mass spectrum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was atetra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Key words: polyene macrolide; antibiotic; compound;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其发酵提取物对多种供试植物 病原真菌及某些腐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采用常规方法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了提取精制,得到了纯度在90%以上的样品,从目标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判断其为一多烯类抗生素?HPLC-MS检测表明,活性产物分子离子峰为667,可以确定其分子质量约为667 u,综合分析后确定其为一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 1.1.1抗生素产生菌编号为WS-23883,从海南五指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保存? 1.1.2生测指示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颖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一、采样 地点:深圳大学杜鹃山深圳大学文科楼荔枝园深圳大学文山湖树丛 用具:灭菌信封小铁铲小刀分离培养基手套 采样的方法:取采样地点的表层土或地面15cm下的土样约10g,装入信封,立刻到实验室分离纯化 二、培养基: (1)马丁氏培养基:KH2PO4 1g、MgSO4·7H2O 0.5g、蛋白胨5g、葡萄糖10g、琼脂20.0 g、水1000ml,pH 自然。 (2)PDA培养基:PDA培养基:用于里氏木霉的固体培养,含20 %土豆浸出液,1 %葡萄糖,2 % Agar。20 %土豆浸出液作法如下:将土豆去皮切碎,每20 g土豆加水100 ml,置电炉上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定容。 (均需要加入抗生素100μg/ml) 产酶筛选培养基(CMC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0.0 g、蛋白胨5.0 g、酵母抽提物2.0 g、NaCl 5.0g、KH2PO4 1.0g、MgSO4·7H2O 0.2g、琼脂20g、蒸馏水1 000ml。 1%CMCNa底物溶液:1克CMCNa加热溶化于100ml pH值4.8,0.1mol/L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 0.lmol/L的柠檬酸一柠檬酸钠缓 0.1mol/L柠檬酸: 含柠檬酸·H2O 21.01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三钠: 含柠檬酸三钠·2H2O 29.4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40ml与0.1mol/L的柠檬酸三钠60.6ml混合即可。 刚果红染液:2% 刚果红溶液。 NaCl脱色液:2%氯化钠溶液。 三、实验方法 3.1 真菌菌株的分离 取土样方法如前所述。取1.0 g所采集的土样加入到装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后,吸取上清液作一系列梯度稀释,10-1,10-2,10-3,将稀释液涂布在分离培养基(可选择查氏、马丁氏或PDA培养基的任两种,倒平板前加入100 μg/ml头孢菌素或链霉素等抗生素),于28℃下培养,待菌落成熟,形成孢子后(约需5-7 d)将单菌落上的少量孢子点种至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培养基(CMC平板)平板上( 用前加入适量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生长) , 28℃倒置恒温培养。培养5-7d后用刚果红染色、NaCl脱色后筛选菌落周围有明显透

油料作物中粗脂肪的提取及油脂的性质鉴定

油料作物中粗脂肪的提取及油脂的性质鉴定 09级制药工程一班李楠 摘要:该文研究了用浸出法从油料作物花生中提取粗脂肪。浸出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制油方法,它是应用固液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经过对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 ,使油料中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方法[1]。其仪器主要为索氏提取器。然后通过皂化反应,酸碱反应等鉴定出油脂的性质。 关键词:粗脂肪提取油脂鉴定 Extraction of crude fat in oil crop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oil 09 Class1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eaching method used to extract fat from the peanut oil crops. Leaching method is a more advanced-oil method,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olid-liquid extraction, the choice of some organic solvent to dissolve oil, after the contact of oil (soak or spray), so that fuel oil is extracted in the A method [1]. The mainly instrument is the Sechelt extractor. Then we can identify the nature of oil by specification, acid-base reaction. Key words: Crude fat Extraction Grease Identification 正文: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品种有普通型、蜂腰型、多粒型、珍珠型等四类;花生种子有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淡红色。[2] 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类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其脂肪含量为45 %~55 %。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3]本文对花生中粗脂肪的提取和油脂鉴定进行分析,讨论。 1:实验目的:学习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粗脂肪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熟练掌握索氏提取器的操作方法 了解油脂的一般性质 2:实验意义: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索氏提取器,并了解其工作原理,由学生动手实践对本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步骤都会牢牢掌握。同时对固液萃取的原理由更生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会定性学习油脂的性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传统提取工艺主要有压榨法和浸出法两种。[4]压榨或浸出之前需要对油料进行破碎、粉碎、榨胚或烘烤等处理,以机械和热力等方法破坏油料细胞结构,达到有利的出油条件。这两种传统工艺都是着重于对油脂的提取,虽然出油率高,但设备复杂,更主要的是造成蛋白质变性,使提油后饼粕不能有效利用,蛋白质资源严重浪费,且熔剂浸出后需要脱溶过程,设备多、投资大、污染重[5]。为克服传统制油工艺的弊端,考虑到经济、环境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可以同时分离蛋白质和油脂的各种新型方法提取植物油技术应运而生。例如水剂法——以水为溶剂,利用油和蛋白质的溶解性质,将处理后的原料中的油脂和蛋白质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论文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作业作业题目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___ 教学点名称:包头广播电视大学_ 学员姓名:张瑞光__________ 学号:1015004452077___ 专业:畜牧兽医专科____ 入学时间:2010秋_________ 指导教师:杨瑞芳 _________

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摘要】:从发霉的红薯上和酸败腐烂的苹果上挑取霉变物用沙堡琼脂培养基28℃培养2-3天,分离出几个真菌菌株。将分离株重新进行平板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表面的少许孢子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载片小培养,经28℃培养2—3天于低倍镜下观察,通过菌丝和孢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观察到簇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的呈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和有隔菌丝,可鉴定为青霉类菌;观察到分生孢子梗上呈轮状着生、具有3个分隔、弯曲的孢子,可鉴定为弯孢霉类菌;观察到单细胞的芽殖孢子,并通过进一步的酵母菌生理生化测定,可鉴定为酵母菌。 【关键词】:真菌;菌落;菌丝;孢子 1 前言 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蘑菇”,现在真菌这一名词的概念不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什么是真菌呢?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它们是一大类真核微生物,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制造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活,仅少数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真菌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担子菌。 其实,真菌并不像其看起来的这般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接触和

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例如酿酒、制馒头用的酵母;酒曲的曲种(曲霉和根霉);做豆腐乳的毛霉和红曲霉;发酵饲料的黑曲霉;味美可口的蘑菇、木耳、银耳、猴头;作为中药的神曲、麦角、虫草、茯苓、灵芝;此外还有食品、衣物、用具等因潮湿而发生的霉;引起农作物病害的小麦锈病等等都是真菌。 真菌与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很大,单细胞个体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具有细胞壁,但不含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有些真菌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形态,称之为真菌的两相性,如假皮疽组织胞浆菌在动物机体呈酵母菌样。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丝状。 真菌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生产与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利害关系。有些菌丝可引起人与畜禽疾病,有些霉菌还产生毒素,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了解真菌的培养方法,认识其形态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真菌分类方面趋向于采用Anisworth&bisby 的《真菌学辞典》介绍的分类系统。该系统认为真菌不属于低等植物,而是属于单独成立的真菌界,界以下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再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本研究从自然界分离到几株真菌,并用真菌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

油脂DNA的提取方法

油脂DNA的提取方法 人工手提法 一、试剂 植物油; PBS缓冲溶液:NaC1(138mmo1/L ),KCI(2.7 mmo1/L ),Na2HPO4(10 mmo1/L ),NaH2PO4 (1.8 mmo1/L ) ; 正己烷,硫酸铵溶液,酚,氯仿,无水乙醇。 二、仪器 磁力搅拌器,离心机。 三、步骤 1.500 ml精炼植物油加入500ml正己烷,在磁力搅拌器中充分混匀,4 h; 2.加入1000ml PBS缓冲溶液在磁力搅拌器中充分混匀,6 h; 3.12O00xg离心20 min,小心取出下层水相.加入(NH4)2SO4沉淀过夜。12O00xg离心20 min,保留沉淀; 4.在沉淀中加入800 μl水,充分溶解沉淀后,加入等体积的酚和氯仿抽提,12 O00xg离心10 min,取上清,加入二倍体积的无水乙醇,4 摄氏度20 min,12 000xg离心10min,保留沉淀,自然风干后,加50μl的水溶解沉淀,4摄氏度保存备用。 离心柱法 一、试剂

植物油,异丙醇; PBS缓冲溶液:NaC1(138mmo1/L ),KCI(2.7 mmo1/L ),Na2HPO4(10 mmo1/L ),NaH2PO4 (1.8 mmo1/L ) ; 二、仪器 磁力搅拌器,离心机,离心柱。 三、步骤 1、取10m1精炼植物油加入10m1正己烷,在磁力搅拌器中充分混匀,2 h; 2、加入20 ml PBS在磁力搅拌器中充分混匀,2~3 h; 3、12 O00xg离心20min,小心取出下层水相; 4、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常温置lOmin后,12 000×g离心10 min,去上清,保留沉淀; 5、加入1 ml H2O溶解沉淀,加入1 ml异丙醇,混匀,常温置10 min 后,12 000×g离心10 min,去上清,保留沉淀; 6、在沉淀中加入60μl水,充分溶解沉淀,5 min后过离心柱,分别加入配套试剂,最后离心获得的溶液即得DNA。 DNA试剂盒提取法 一、试剂 植物油,蛋白质沉淀溶液(硫酸铜溶液),异丙醇,70%乙醇,DNA水合液。 二、仪器

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的研究综述 摘要:真菌多糖是一类从真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体分离出来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真菌多糖具有抗病毒、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免疫调节、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真菌多糖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并对真菌多糖的应用与开发前景作了概述。 关键词:真菌多糖;生理功能;应用 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单糖之间脱水形成糖苷键。并以糖苷键线性或分枝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一般将多于20个糖基的糖链则称为多糖。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物,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之一[1]。真菌多糖系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能够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活性多糖[2]。真菌多糖具有很强烈的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力。当前,对真菌多糖的研究主要包括真菌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分析和利用一些免疫指标分析其生物活性及免疫机理两个方面。 1真菌多糖的结构 1.1真菌多糖的结构层次 按照多糖的结构分类方法,真菌多糖的结构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真菌多糖中单糖残基的组成、排列顺序、连接方式、异头物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二级结构指真菌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所形成的各种聚合体,只关系到多糖分子中主链的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三级结构指多糖残基中的羟基、羧基、氨基以及其他官能团之间通过非共价作用而导致的有序、规则而粗大的空间构象;四级结构指多糖的多聚链间以非共价作用力而结合形成的聚集体[3]。 1.2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包括对其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的分析。 真菌多糖的一级结构分析包括对单糖组分,糖基连接方式、糖苷键的构型及不同苷键组成比例等的分析。在单糖组分的分析中,一般先对多糖进行完全水解,再用纸层析、薄层层析、气相层析等方法进行鉴定;在糖基连接方式的分析中,通常采用甲基化分析法、高碘酸氧化法、Smith降解法、核磁共振等方法;在糖苷键构型的分析中,可采用糖苷酶水解、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不同糖苷键比例的分析可通过测红外光谱相对面积来完成。对一级结构的分析,除以上各种方法外,目前还有毛细管电泳、快原子轰击质谱、同位素、免疫化学法、拉曼激光光谱等方法。 目前,对真菌多糖高级结构的分析还没有深入,测定方法还未达到像核酸和蛋白质结构测定那样自动化、微量化和标准化,现在主要是应用物理方法进行分析,如X-射线纤维衍射、核磁共振、电子衍射等。 1.3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常见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表时间:2010-08-20 发表者:皮肤科 (访问人次:361) 作者: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徐红 2005年6月13~19日全国各地举行了第8届中国护足周,主题是“积极治疗足病,杜绝家庭传染”。 在中国,每2个人中就有1人罹患足病,其中成年人发病比例高达75%;超过60%的足病为真菌感染,其中足癣发病率为45.2%,甲真菌病(俗称甲癣)占15.5%;40%的足癣患者是被家人传染的;在真菌患者中只有23.8%寻求治疗,其中50%的患者症状稍有好转就不继续治疗。 真菌其实很常见,真菌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病原真菌的一般特性 真菌(Fungi)是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是一群数目庞大的细胞生物,估计全世界已有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它们的子实体小者用显微镜才能见到,大者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共同特征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产生孢子和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几丁质的微纤维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对人类和动物致病的真菌大约100余种,属于病原真菌。 一、基本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分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前者属于酵母菌(yeast)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后者称为霉菌(mold)或丝状真菌,呈丝状分枝,菌丝交织象绒球状,另有一些真菌可因寄生环境及培养条件(养料、温度、氧气等)的不同可交替出现两种形态,即在室温中呈霉菌型,在37℃或体内呈单细胞的酵母型,这类真菌有双相性,所以称之为双态真菌或二相真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与一般植物细胞相似,有定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但胞壁与细菌胞壁不同,不含粘肽而是由角质及葡聚糖组成,也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其中酵母菌及类酵母菌皆以出芽增殖,不生长真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丝状真菌分菌丝及孢子两部分,形态多种多样,分述如下。 1.菌丝(Hypha)真菌在合适的环境中,由 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   称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生长分枝,增殖的菌丝交 织组成菌丝体。其中一部分菌丝深入被寄生的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养料,称为营养菌丝体。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为气生菌丝体。气生菌丝体能产生孢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