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__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__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本章大纲:

案例引导: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动因

?第四节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影响与发展态势

?第六节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案例剖析:中国是否要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案例引导: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假设有三个国家:美国、墨西哥和中国,其中美国是棉衬衣的纯进口国,中国和墨西哥都生产并出口棉衬衣。假设中国棉衬衣的出口价格为每件10美元,墨西哥的价格为11美元,再假设美国对两国棉衬衣都征收2美元的进口税,中国棉衬衣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为12美元,墨西哥的衬衣价格则为13美元。在美国与墨西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前,美国当然选择从中国进口棉衬衣。

?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之后,取消了所有从墨西哥进口商品的关税,但仍然保持着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在不需要缴纳关税的情况下,从墨西哥进口的棉衬衣售价只有11美元,而中国的棉衬衣仍要支付关税,其市场售价仍要12美元。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再从中国而转从墨西哥进口棉衬衣。由于墨西哥的棉衬衣便宜,增加了美国消费者对棉衬衣的需求。?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美国的进口有了两个方面的变化:改变了进口的来源:从原来的中国变成了墨西哥,从非贸易集团成员转向成员国,即所谓“贸易转移”;增加了总进口量:由于不加关税的墨西哥棉衬衣比加关税之后的中国棉衬衣便宜,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总量要比原来从中国进口的多,这种由于取消对成员国关税而增加的进口量是“贸易创造”。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体化”(integr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integration”,原为“更新”、“修复”

的意思。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一体化”含有“将各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集团化:严格来说,不是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概念,更多地具有政治色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上临近的国家通过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上临近的国家通过协定或条约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详见表4-1)

特点是: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政府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核心是通过取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成员国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

表4-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有:一是包含一体化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具有独立国民经济的实体——国家;二是包括一体化进程进展的驱动力——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国时更大的利益;

三是组织的组成一般应是地缘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按照成员国一体化的紧密程度以及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成6种类型,即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以及完全经济一体化。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是一种较低级和松散的一体化形式,即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关税区)之间,通过协议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特别的关税优惠或非关税方面的优

惠。

?特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只是提供关税减让的优惠,还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指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缔结条约消除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在区内实现自易由贸,但成员国保留了它们对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各国仍各自独立地实行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需要注意:

?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 effect)。

?“原产地原则”。

3.关税同盟(custom union)

?指成员国在完全取消区内关税和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的基础上,对非成员国贸易设定统一的对外关税(CETs),对外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

?使成员国在关税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它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对外关税,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取消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限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还要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自的经济政策,谋求协调一致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发展等政策。

?其显著特征是,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为保证市场一体化顺利运行的政策方面的协调。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议,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实行完全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以便对所有事务进行

控制,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联邦”,另一种是“邦联”。

表4-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三、与WTO的相关规定

?GATT1947己将区域一体化纳入多边贸易体系。GATT1947第24条就区域一体化的形式只规定了三个层次,即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及为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而订立的临时

协议,而未能对更为开放的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做出规定。

?WTO成立时,完成承袭GATT1947的第24条规定。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贸易保护理论:

?李斯特曾指出“一个单独的城市或一个小邦与大国竞争时,决不能成功地建立或保持保护政策”。以后的学者将此观点加以延伸,认为小国难以与大国在贸易关系上形成对立,因此小国要强化自身抗衡力量则必须联合起来,形成足够大的内部市场,以增强自身谈判的能力,联合对外,保护自身利益,因而成为一些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适当的理由和最有可能的选择。

?二、关税同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瓦伊纳(JacobViner)1950年的现代关税同盟理论成为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瓦伊纳和李普西(K.G.Lipsey)主要就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进行了系统阐述。瓦伊纳提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两个衡量关税同盟实际效果的新概念,使关税同盟的理论从定性分析发展到了定量分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静态效应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经济学家丁伯根、巴拉萨:认为“一体化既是一种进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

流动不受政府的任何限制。”

?四、次优说的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种种障碍下的一种次优的选择: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遥遥无期,转而建立较小地区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

次优的体现:存在着对区外的歧视和一般均衡分析下的福利损失;但更易于促进区域内局部福利的全面提高。

?五、大市场理论

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达到规模化大生产、加强竞争,因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得商品价格下降、消费增加,促进投资增加。

?六、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小岛清认为:经济一体化在生活水平和文化等相互类似、毗邻的地区更容易达成协议,且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衡增长;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容易建立,这是一种水平的国际协调分工;在发达国家间可以进行协议分工的商品范围越广,利益也越大;协议性国际分工能够获得长期成本递减条件下的规模经济效益。

?七、“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拉·普雷维什等人(40-50年代)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在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分配是不平等的,只有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结构。其中,加强外围国家间的合作是一个好的出路。

?八、互补性竞争

中国的刘光溪教授认为:区域合作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是一种互补性的动态竞争关系。它们互为补充,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动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按照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个方面:

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成员方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福利的增加。

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组建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由非成员方向成员方的转移以及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

1.贸易创造效应

?生产效应:实现贸易自由化之后,各成员方的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可以把本国的资源使用从原来效率低的部门转向效率高的部门,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消费效应:低成本的伙伴商品的进口将导致本国市场价格的降低和消费者支出的减少,使消费者剩余增加。

2.贸易转移效应

(1)案例说明(统一关税)

图示:对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举例说明

(2)一体化之后情况进一步说明:美国的进口有了两个方面的变化:

?改变了进口的来源:从原来的中国变成了墨西哥,从非贸易集团成员转向成员国,即所谓“贸易转移”。福利损失为:保留了生产效率低的生产方式。

?增加了总进口量:由于不加关税的墨西哥棉衬衣比加关税之后的中国棉衬衣便宜,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总量要比原来从中国进口的多,这种由于取消对成员国关税而增加的进口量是“贸易创造”。福利增加:美国消费者剩余增加;墨西哥的市场生产规模增加。

3. 维纳标准

?建立关税同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如果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则建立关税同盟是有利的,反之就是不利的。

?一般而言,本国进口需求弹性越大、国内生产成本与伙伴国的差异越大而伙伴国与非成

员方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有可能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建立关税同盟就越有利。

4. 其他静态效应

?降低行政支出。

?减少走私。

?改善贸易条件。

?提高经济地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具有一定的静态效应之外,还具有许多方面的动态效应。其中主要是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

1. 规模经济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以后,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如果成员方的企业规模本已经达到最优,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后再扩大规模反而会因为平均成本上升而有害。

(1)协议性分工理论

?为了使经济一体化集团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能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单纯依靠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不够的。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不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协议,相互提供市场,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见图4-2)

?协议性分工需要一些条件。(见表4-3)

图4-2 协议性分工理论说明图

表4-3 协议性分工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2. 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是指建立国际经济一体化集团之后,原来的贸易和投资壁垒被废除,原有的一国范围内的垄断随之被打破,国内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成员方企业的强大竞争。

?在这个问题上,希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最为著名。

3.其他动态效应

?刺激投资。

?吸引外资。

?提高要素流动性。

?促进技术进步。

第四节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

一、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概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尝试: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联合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第二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

第三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是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次具体实践和极其重要的一步。

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以来,在50多年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后至6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始发展阶段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中后期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方位发展阶段。

图4-3 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

二、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原因

?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重要推动力;

?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频频抬头;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之间矛盾。

?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到的利益分配问题。

?政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问题。

?由于区域经贸合作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的待遇,其排他性的特征日益明显。

第五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影响与发展态势

一、实践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

1.欧盟

(1)欧盟的外延式发展

第一次(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和丹麦

第二次(1981年1月1日):希腊

第三次(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

第四次(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和奥地利

第五次(2004年5月1日):波兰等10国

第六次(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2)欧盟的内涵式发展:向经济、政治与军事联盟迈进。

?2.独联体经济联盟(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 3.黑海经济合作组织(Black Sea Economic Cooperation_BSEC)

(二)美洲经济一体化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

?南方共同市场

?中美洲共同市场

?安第斯集团。

?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South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OSUR)是南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其正式成员国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该组织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最终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

(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

?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英文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非常值得关注。尽管按照我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予的定义它不是一个一体化组织,但是就其影响而言,它最能够代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现状。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诞生

?美国:对APEC的态度由冷变热

?日本:积极参与和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澳大利亚:以实际行动支持APEC的发展

?东盟:积极且谨慎地参与APEC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APEC事务符合中国的利益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9?a1992)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3?a1997)

第三阶段:调整阶段(1998年至今)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

?成员构成的庞杂性。

?组织结构的复合性。

?运行机制的独特性。

4.APEC的绩效考察

?优势:不存在贸易转移

?劣势:存在搭便车问题

?出路:机制建设

二、一体化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并影响世界经济格局。

?在深化国际分工的同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促使世界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大。

?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结构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促进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增长,创造了贸易和就业机会

?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使南北

?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南南合作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区域内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

三、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围绕周边深化合作,强调地缘关系;

?经济合作是多层次的;

?合作的领域是全方位的;

?目前世界经济合作是“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格局。

第六节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989年,在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倡导下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中国台北、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加入。

APEC不是一个排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该组织公开提出,非成员方可以自动享受成员方贸易自由化的有关待遇。特点是松散性、文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故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亚太经济合作论坛”。

二、曼谷协定

1975年7月31日由孟、印、韩、斯、老、菲和泰国7国共同在曼谷签定,宗旨是通过对相互进口商品给予关税和非关税的优惠以达到共同经济发展。但菲律宾、泰国至今没有完成核准程序。中国2001年5月23日正式加入。实际上成员国为6个。《曼谷协定》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贸易安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

三、上海合作组织

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吉、塔建立“上海五国”的新型地区安全对话机制。2001年6月15日,乌兹别克斯坦加入,组织改名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方向是安全与经济合作。近年来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合作进程加快。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目标分三步:第一步是在3年实施的短期目标,即在交通、农业这些优先领域进行合作;第二步是中期目标,在2010年实行本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改善相互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第三步是在2020年之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货物、资本、技术、人员的流动。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7亿: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万亿美元。

以约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计算,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的某种形式。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一) 摘要]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和新现象,同时,它会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作者由此得出三个启示: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如何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未雨绸缪,加强对反全球化的研究,找出解决途径,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清理论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经济一体化是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无启示。 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经济一体化有深厚的济学基础。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外,各国也日益意识到,世界虽然人为地分成许多政治单位,但从生态、环保、资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防止全球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2.中国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目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经济一体的过程。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贸易额的增加,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十大外贸国;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的扩大以及深度的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其次,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适量对外投资。再次,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个准一体化的组织,不断参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迫使改革开发的力度一步步加大。 3.亚洲的现状决定中国应该加快一体化进程。 回顾上一世纪,我们发现,亚洲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一样,尽管次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已相当高,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却仍相对迟缓,缺乏一根有效的主线将他们由联起来。1997年之后,亚洲孤立的危险日益浓重,整合亚洲的压力也日甚。 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无疑已显得落后了。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排,长久以来,亚洲一体化的合作仅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一直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尽管在《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但从严格意义上讲,APEC还不算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特色在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这一方面赋予了APEC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清谈气氛过浓,缺乏多边谈判和制定多边行动纲领的制度化约束的弊端。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复习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 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

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平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负责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并且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力机构: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这类同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了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同盟机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一体化,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经济政治同盟。 3、在经济政治同盟中,各成员间不仅实现了经济政策的统一,一些政治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主要是指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划分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出现,但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 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 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 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 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 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 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 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 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

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 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 (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试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于此建立其理论框架,“中心一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则强调该差异产生的历史积累原因和差异加大的趋势,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采取割断不合理交换关系、建立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以避免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并认为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的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新的依附。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相对价格条件的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独立因素,认为中心一边缘模式即区域经济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需求、制造业分布和产业外部性。 1.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瓦伊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的关税同盟理论为代表。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组建关税同盟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对区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组建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相互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增加,包括生产创造效应和消费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与高成本产品成员方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低成本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的福利损失。是否组建关税同盟,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其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会导致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集中,进而形成使每个国家的总体利益都增加的区域性专业化地域分工,但对第三国即非成员国产生贸易壁垒和福利负效应,因而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封闭的模式。欧盟的建立以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依据,推动了欧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很大的示范效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研究了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小岛清提出的协定分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体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即共同市场理论认为共同市场统一了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打破了原来各成员国国内的垄断;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能扩大吸引外资的规模。2.“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中心--周边”理论和国际依附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依据。结构主义者缪尔达尔、普雷维什和辛格等认为,世界经济存在“中心”和“周边”的格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创新者、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利益的获得者而成为中心,周边则由发展中国家组成,是技术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

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 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第10章_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

第 10 章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贸易创造关税同盟
经 济 一 体 化 :
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 静态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 经济一体化尝试的历史
1

本章关键术语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2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10.1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 economic integrat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 通过谈判或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 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最终 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实质:有区别地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 的商业政策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doczj.com/doc/437901280.html,
3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2、经济一体化类型 经济联合的紧密程度 (1)特惠贸易协定 ( preferential trade affangements ) ◇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提供比与非成员 国贸易更低的贸易壁垒。最松散的形式 (2)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 ◇特点: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但 对非成员国仍保留各自贸易限制 ◆原产地证明极为重要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doczj.com/doc/437901280.html,
4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

浅谈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是非常差的。一些课程实验比较重复、内容简单,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拓宽授课渠道。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很多专业学习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要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中加大对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在生活中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练习。教师授课的渠道也是可以多样化的,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实验基地进行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训等等,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2.突出实际操作的培训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中,要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动向,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来安排合适的实习。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专业知识,就需要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实验基地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在 实训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演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练习为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来达到熟练地掌握技术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3.鼓励学生参加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机电一体化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能够进行创新的内容也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也有一些相关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能够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发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活动,可以强化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达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 [1]卢倩, 王福元.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科技导刊,2011,(9). [2]王浩, 曾德江.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时忠明.略论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0,(6). [4]郝琦.浅析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想[J].网络财富,2010,(3). [5]张芸.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和设想[J].福建水产,2005,(12). !!!!!!!!!!!!!!!!!!!!!!!!!!!!!!!!!!!!!!!!!!!!!!!!! 2012 年 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认识发展有了三次飞跃。三次飞跃 的科学技术也只有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有更广阔的前景,也就是说两者密切相连。只有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互动、链接,才能更好地促进互相的发展速度。要使我们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地结合,两者的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产力;关系[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57-02 [理论探索与研究] 浅谈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王艳楠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一、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科技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这次革命扩展得很迅速,不到半个世纪,法国、美国、德国等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了大机器工业体系。这次革命以蒸汽机 的发明为标志,是一场广泛包括纺织工业、 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等许多行业大发展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从手工业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英国有了“世界工 厂” 的称号就是在这次革命中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科技革命又一次有了大的成就。这次革命围绕着德国和 美国,英国、 法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波及到了。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为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几个发达国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使其为他们服务,使原有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落后国家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更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的发明与发展为标志,发生在美国并且波及世界各地。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带57··

国贸单元复习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关税同盟区别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表现在于()。 A.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品全部免税B.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壁垒C.成员国之间所有商品不受数量限制D.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流通2.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没有实现成员国统一关境。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经济完全一体化3.贸易创造效果属于关税同盟的()。 A.动态效果B.静态效果C.贸易转移D.贸易损失 4.下列属于关税同盟带来的动态效应的是()。 A.贸易创造B.贸易转移C.竞争效应D.贸易损失 6.关税同盟的重要特点是()。 A.对内自由,对外保护B.对外自由,对内保护C.对内外均自由D.对内外均保护 7.按贸易壁垒取消程度划分,经济一体化最简单的形式是()。A.自由贸易区B.共同市场C.优惠贸易安排D.关税同盟 8.关税同盟是()的一种形式。 A.经济特区B.经济一体化C.优惠贸易安排D.共同市场 9.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都属于关税同盟的()。 A.动态效果B.静态效果C.竞争效应D.贸易损失10.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关税同盟不存在()的问题。A.关税B.贸易偏转C.利润倒流D.货物自由流动11.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现象作出阐释的是较有影响的()理论。 A.大市场B.关税同盟C.综合发展战略D.协议性国际分工12.欧共体成员国于1992年2月7日签署了()。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C.《欧洲协定》D.《单一欧洲法令》 13.能够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A.优惠的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共同市场14.在成员国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移动的是()。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经济同盟15.关税同盟成员国经济结构竞争力愈大,互补性愈小,同盟成立后福利水平愈可能()。 A.下降B.不变C.提高D.说不准 17.由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是()。 A.部门一体化B.全盘一体化C.水平一体化D.垂直一体化18.贸易转移效果和贸易创造效果是从()方面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

国际贸易习题-11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名词解释 1、经济一体化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4、共同市场 5、贸易创造效果 6、贸易转移效果 7、贸易扩大效果 二、单项选择题 ()1、______是经济一体化比较低级和松散的形式。 A、优惠贸易安排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共同市场 ()2、关税同盟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A、范纳和李普西 B、鲍里斯·塞泽尔基 C、小岛清 D、德纽 ()3、从需求方面考察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称为______ A、贸易转移效果 B、贸易创造效果 C、贸易扩大效果 D、贸易替代效果 ()4、甲、乙两国原来对钨矿砂分别征收10%和6%的进口税,现两国相互间商品进口予以免税,但对第三国进口的钨矿砂统一征8%的关税,这种一体化组织形式是______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 三、多项选择题 ()1、经济一体化诸形式中,实现了共同关境的有______ A、共同市场 B、自由贸易区 C、经济同盟 D、关税同盟 ()2、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更高,体现为______ A、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非关税政策 B、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C、消除了成员国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 D、消除了贸易偏转效应 E、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判断题 ()1、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也促进了集团外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2、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实现了自由流动。 ()3、如果关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减少。 ()4、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它有哪几种类型? 2、简述关税同盟与共同市场的异同点。 六、论述题

最新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那么,如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体化经济的跨越呢?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和完善。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在我国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就要求伴随着产业向城市的集聚。产业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把在其中就业的农民直接带入城市,实现离土又离乡;另一方面又可以延长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乡镇企

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产业的升级、集聚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就可以推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打通城市化的通道。黄泰岩认为,农民市民化与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的统一,是我国城市化的理想过程。但当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时,农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于产业的集聚而进入城市?这首先涉及到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问题,即构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的平等权力的制度。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通道可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来完成,但在我国却被户籍制度无情切断。原有的就业制度对农民是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农民的歧视。这首先要求放弃作为“城市人”的优越论和让城市居民优先就业的观念。我们的政策、法规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再为保证城市居民就业而对农民进行歧视,要赋予城市居民和农民平等的人权,包括拥有平等的就业权、生存权,要让农民有权力自由迁移。农民市民化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可以填补简单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二是给城市居民进一步学习、接受教育以提升自己素质的压力;三是农民的进城压低工资水平,保证了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较高利润来推进、完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但同时,农民市民化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人担心,在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后,我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大规模流向城市,可能会加重城市中原来就已严重的失业问题。黄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大高于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居民对工资的要求要比农民对工资的要求高,如果一项工作所能提供的工资不够维持

区域经济一体化

类似于TPP的区域性贸易协定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分析一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新特征。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关的主权国家为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50—60年代盛行于全球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安排。第二个阶段则是指出现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的另一轮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第二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出现许多不同于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征。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化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全 球范围内RTA似有泛滥之势。根据WTO的统计,平均每个非洲国家分属于四个以 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定,平均每个拉丁美洲国家分属于七个以上不同的区域贸易协 定。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1.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呈加速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按照WTO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的实施数量,最开 始的时候发展很缓慢,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 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以平均每年10个以上的速度增加。 2.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主要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主要分为关税同盟(CU)、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一体化协定(EIA)和优惠贸 易协定(PSA)四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之间签署的区域性 贸易协定都为FTA或FTA&EIA,其中FTA或FTA &EIA占全部RTAs的90%,这说 明FTA成为了主流。这是由于FTA和其他几种类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例如, FTA和CU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只要求签署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相互降低和 取消关税,而不要求对其他非成员国采取统一关税政策。这样保证了各个国家 的贸易政策的独立性。 3.广覆盖、高标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代区域贸易协定所涵盖的领域和规则已经不再囿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自由化及其所 涉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让,而是涵盖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 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甚至包 括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等超越WTO协定的内容。 4.发达国家间区域贸易协定出现强强联合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在发达国家之间出现强强联合之势。美欧、美日以及日欧之 间,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都有了实质性的自贸区协定谈判。美欧日与其他经 济合作组织发达经济体间的谈判也在继续之中。2009年美国邀请日本加入跨太 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2013年3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4 月日本与欧盟FTA谈判启动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应对国际经济形势 变化,维持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必然选择。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和竞争,发达国家主动出击,寻求依托新载体以提振自身经济,谋求制定新国 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进而巩固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5.突破传统地域限制,向广域一体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区域贸易协定都是地理毗邻的国家之间缔结的,很少突破地缘的限制。近年来跨区域的巨型贸易协定得 到迅速扩展。在所有WTO成员中,缔结跨区域贸易协定的缔约方已经从2003 年的65个增加至2012年的155个目前正在谈判的跨区域巨型贸易协定是横跨 大西洋的美欧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和跨越太平洋的战略经济 伙伴协定(TPP)的谈判,以及横跨亚洲与大洋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

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一)

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一) 摘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对于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既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1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科学地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问题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中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工农、城乡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为制度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中央在这次《决定》中强调,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是落实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部署。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着手,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构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只有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个重大举措和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工农、城乡差别的信心和决心,充分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愿望。 2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着眼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繁荣和全面发展。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