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患者368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3682例外科手术患者依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手术后切口感染147例,术后切口感染率3.99%。结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术中无菌技术、手术时间、伤口类型等有关;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防范措施可以减少和避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

【关键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患者3682例,其中男2082例,女1600例;年龄12~80岁;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1.2观察内容对本组病例进行回顾观察,了解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发生感染相关因素。

2结果

3682例外科手术患者依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手术后切口感染147例,术后切口感染率3.99%。相关因素调查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术中、术后因素,相关造成术后切口感染。

3讨论

免疫在人体中发挥着自身防御、自我稳定和监视作用, 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各种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肿瘤、结缔组织病、长期应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组织器官移植、手术、衰老等, 其免疫过程都可降低人体抗感染免疫力, 增加手术切口感染机会[2]。糖尿病能减少纤维母细胞并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影响切口愈合;高血糖环境易引起水肿,利于细菌生长;外周血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受限制,容易引起感染。肥胖患者因单位重量血供少, 手术时因脂肪层等影响手术野暴露和操作, 使手术时间延长, 故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手术操作和切口暴露时间长,创面细菌感染的机会和数量增多,且由于手术牵拉脏器造成切口及组织损伤加重,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时间的操作,出血量增多,且麻醉时间的相应延长,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多;电刀所产生的瞬间高能电流在切、凝的同时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灼伤。电灼时间越长,损伤组织的面积越大、越深。尤其是脂肪组织本身血供较差,热敏感性强,易变性坏死液化一旦缝合后,小部分的液化组织尚能被机体清除、机化,液化组织较多时会因引流不畅导致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W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II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咅IJ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I【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I]类。 2、易将I类切口混淆为【I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感染的伤口护理

外科感染的伤口护理 发表时间:2016-03-30T14:20:39.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于鹏 [导读] 逊克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 逊克县人民医院 1644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对这些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结果: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这样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患痛苦。 关键词:外科手术;伤口感染;诱发因素;护理措施 由于外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接待的病患都是危重、急诊病患,而且手术种类繁多,存在较多的安全护理隐患,因此外科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每年都呈上涨趋势[1]。文章对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并出现伤口感染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总结出诱发伤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42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44.8±2.7)岁;发生伤口感染的病患15人,占总数的12.1%,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年龄最小37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57.4±3.9)岁。本次研究中,有11例感染病患的年龄超过60岁,占总数的73.3%,其中有3人为急症手术,占27.3%,有5人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占45.5%,3人为恶性肿瘤,占27.3%。有4例感染病患为慢性病,占总数的26.7%,其中有2人高血压、1人冠心病、1人糖尿病,手术前为这4例病患提供营养支持,没有使用抗生素治疗。本次研究的伤口感染病患均符合2001年颁布的《手术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住院期间,对病患的基本资料、诊疗记录展开回顾分析,统计学分析伤口感染的病患基本资料,包括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菌等。为伤口感染病患提供护理干预,以便降低感染发生率,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护理措施主要有:氧疗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手术护理等[3]。其中,日常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伤口处理、指标观察、饮食护理等。手术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伤口感染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用均值±号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将 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伤口感染的检测结果 为病患提供抗生素药敏检测试验,通过对病患伤口感染细菌进行培养,本次研究的病患中有12例病患检验结果为阳性,占总数的80%,其中4株革兰阳性菌,8株革兰阴性菌。 2.2 引发伤口感染的因素 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临床护理服务人员按照手术方式在手术前一天为病患清理皮肤,并更换衣物,手术前1小时对病患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检查手术区域内的皮肤是否完好无损,将手术区内皮肤的毛发剔除干净,但注意不能破坏皮肤,手术前为病患提供抗生素。 3.2 心理护理 手术前病患及其家属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忧虑和担心,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在手术前安抚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并向他们详细讲述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目的,这能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 3.3 健康教育 向病患宣传健康教育,能帮助病患有效地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帮助病患术后快速康复,让病患了解术后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能让病患知晓预防感染的方法,这对防止术后感染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4 体位选择 因手术方式与麻醉方法的不同,导致病患手术过程中的体位不同。病患在手术后麻醉尚未清醒阶段时,应让病患仰卧,头向一侧倾斜,可以有效避免胃内容物倒吸进入气管或产生吸入性肺炎而引发的窒息。 3.5 导管护理 在手术后,医护人员通常会为病患留置各种导管。留置引流管可以帮助病患将腹腔及胸腔中残留的液体导出,避免伤口感染。手术后2到3天胃肠蠕动逐渐恢复正常,腹腔正常排气后可以将引流管拔出。 3.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导致术后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护理人员应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确保病患的伤口不被感染,根据病患的病症合理选用抗生素,确保伤口处的敷料干燥。当病患的伤口被迫撕裂时,应让病患立即进入手术室重新包扎。尽量鼓励病患在术后8小时内排尿,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研究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总结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00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预防应用抗生素、糖尿病、体质衰弱、夏季手术、侵入性操作、年龄、BMI、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与备皮间隔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人病房、心理准备不充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体质衰弱、夏季手术、手术时间过长、年龄大、体重指数高、心理准备不充分、备皮与手术间隔时间长。结论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当从加强病房管理、增强营养、缩短手术时间等方法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标签:切口感染;手术;因素;护理对策 在手术治疗中,最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就是切口感染,其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切口甲级愈合情况、手术感染情况也是衡量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为探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总结护理对策,研究将对100例切口感染手术患者以及100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本组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另选取100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手术部位包括胆囊、胰腺、肠道、胃部、腹部及四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BMI (体质量指数)、营养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季节、术中出血量、手术与备皮间隔时间、抗生素应用情况、心理准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3 诊断标准术后,手术切口有局部发热感、切口疼痛、红肿;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显著上升;切口愈合早期有硬结,同时切口有脓性渗液,需拆线进行引流;形成的脓肿有波动感;对脓肿部位进行穿刺,有脓液流出,或脓肿破溃流脓;在拆线后有脓液流出;有小脓点反复出现,同时有线头溢出者,判定为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 【提问】请教师详细讲解切口分类及愈和的分类标准! 【回答】答复: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愈合分级及记录方法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追问】请显示原题内容及答案,我要收藏此题,谢谢! 【回答】答复:你好! A.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I/甲” B.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丙” C.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甲” D.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Ⅱ,乙” E.切口分类及愈合记录为“Ⅲ,甲” (问题)右胫腓骨开放骨折,清创内固定后切口愈合良好 答案选C 【追问】开放骨折不是属于污染伤口吗?为什么不选E呢? 【回答】答复:开放性骨折并非一定是污染伤口,虽然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开放性骨折可能为污染伤口,但并不总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导致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0例资料,将术后发生感染现象的40例设为感染组,术后未感染的40例设为非感染组,总结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最后针对分析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感染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1±8.2)岁,平均手术时间为(3.1±1.1)h,身体重量指数(26.1±3.8)kg/m2,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另外,感染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和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均与非感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致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身体重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过程中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对降低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术后感染严重阻碍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严重的手术部位的感染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1-2],为了探讨导致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0例资料,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0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24岁-72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配合本研究对病例资料的调查和统计,有14例行肿瘤切除手术,33例胃肠道类手术,20例胆囊切除手术,7例为子宫切除手术,其余为其他类手术。分组方法:80例资料中术后发生感染现象的40例设为感染组,术后未感染的40例设为非感染组。 1.2方法仔细阅读8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病例资料中各项体检指标(体温、切口分泌物等)或者医嘱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手术部位的感染现象,统计感染病例与未感染病例的异同:包括年龄,合并疾病,手术时间和身体质量指数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伤口的护理

一、伤口的定义: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导致的损害。 二、伤口护理的目的:为患者伤口更换辅料,保持伤口清洁,预防及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三、伤口的分类:伤口愈合时间是否>2周为分界,急性伤口:手术切口、皮肤擦伤、烧伤、捐皮区慢性伤口:压疮、下肢血管性溃疡、糖尿病性足溃疡、其他难愈四、合伤临床伤口护理程序: 四、评估:全身、局部情况清创:选择合适的方式敷料:合理选择敷料记录:记录上述情况再评估:处理是否妥当,调整方案 五、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对伤口的认知程度、合理操作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2、评估影响伤口愈合的相关因素。 3、观察伤口的部位、颜色、面积、(长×宽×高)、有无潜行、组织形态是否完整、渗出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感染状况及伤口周围皮肤情况。 4、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伤口的温度和湿度,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伤口异物,伤口感染。 5、操作前准备:伤口护理用品:无菌换药缸、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无菌纱布、无菌剪刀、弯盘、一次性治疗巾、换药敷料。测量工具。

六、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合作。 3、携用物至床旁,身份识别,遮挡患者,调节室温至24-25℃. 4、由外向内依次取下敷料,内层辅料用镊子揭开。 5、评估伤口选择合适的伤口清洗剂清洗伤口,去除异物及坏死组织,根据伤口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伤口敷料,妥善固定。 6、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床头抬高小于30度角,再次核对患者。 7、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加强营养,整理分类用物,洗手、取口罩,记录。 七、敷料的选择原则:吸收伤口渗出液,为伤口愈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湿性环境,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允许机体交换,阻隔外界环境颗粒异物,并保持伤口恒温,更换时无残留,不会造成再次机械损伤;容易使用,舒适、经济。 八、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伤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指导沐浴、翻身、咳嗽、及活动时伤口的保护方法。 九、注意事项: 1、每周对伤口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 2、根据伤口选择伤口清洗液,一般用生理盐水,或对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3、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应先换清洗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清洁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中间向外消毒,感染伤口换药时,应从伤口外向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第六章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三和一)

第六章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A1 型题: 1. 手术前期是指() A.病人患病至手术前 B.术前3天C术前2天 D.决定手术治疗起至进入手术室时止E送手术通知单至手术时 答:D 2. 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应在() A.胸、腹腔及深部手术关闭前 B.手术开始前C手术进行中D.手术结束后E. 手术开始前和胸、腹腔及深部手术关闭前、后 答:E 3. 手术过程中,清点器械敷料的时间是() A.手术进行中 B.手术开始前和准备缝合关闭体腔前 C.开始缝合前 D.手术开始前 E.手术完毕后 答:B ▲ 2 . 3题为同一知识点 4 .术后尿潴留的处理应首选() A.安定病人情绪,诱导排尿 B.局部热敷C针刺疗法D.服用止痛药物E行导尿术 答:A 5. 下列哪种情况的拆线时间应提前() A.切口感染,脓肿形成 B.营养不良C婴幼儿D.年老体弱E减张缝线答:A

6. 除哪项外,均是器械护士的具体职责() A. 手术前一天了解病情 B.提前20?30min洗手 C.手术中密切配合 D. 手术结束后,做手术室内清洁和消毒工作 E. 手术结束后,整理手术台和清洗器械 答:D 7. 手术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的职责是() A.共同清点器械、敷料等 B.协助病人安置好手术体位 C. 协助麻醉师做好病情观察 D.打开无菌物品E给病人铺巾 答:A ▲6,7题为同一知识点 8. 腹部的缝合伤口,出现红肿、压痛、有波动,最主要的处理是() A.拆除缝线,引流 B.应用抗生素C局部热敷D.半卧位 E.局部理疗 答:A 9. 手术人员手臂刷洗消毒后,手臂应保持的姿势是() A.手臂向上高举 B.手臂自然下垂C胸前拱手姿势D.手臂向前伸 E.双手放置背后 答:C 10. 腹部手术后第4 天,切口缝线针眼红肿,正确的处理是() A.拆除缝线 B.红外线照射 C. 70%乙醇湿敷 D.抗生素封闭注射

(外科)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黎沾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手术种类繁多。对于开放手术,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个设计得当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总的要求是: ① 尽量接近病变及拟进行操作的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② 进入和关闭缝合尽量方便、简单;③ 尽量少造成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④ 手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不易裂开,形成的疤痕较细,对美容影响较小;⑤ 大小适中;⑥ 一旦需要,便于扩大、延长。切口的设计不限于选择皮肤切口,还包括切开后的径路,计划好如何减少损伤,改善显露,便于操作。对于复杂手术,更要强调个体化。 一、颈部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经典切口是胸骨切迹上二横指顺皮纹的领式横切口,两端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处。 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向上下分离皮瓣后,从中线分开颈前肌群即可显露甲状腺两叶。如果明确病变就在一侧,也可从病侧肿块中央分开肌层直接显露,更为便捷,缺点是探查对侧不够彻底。 如果因病变范围较大显露不良,还可以切断一侧或双侧颈前肌群,则包括全切除在内的甲状腺所有手术都能完成。遇到甲状腺癌根治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可以添加沿胸锁乳突肌的纵向切口,以充分显露颌下区直到乳突和锁骨上区和气管前区。扩大的颈淋巴结清扫可做类“工”字形切口(注意夹角不能呈锐角),但手术后将留下颇大的功能和外形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取改良切口径路: 从乳突开始,沿斜方肌前缘向下,到锁骨上2~ 3cm处转向前方,止于胸骨切迹上方,整个呈“ C”,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 、乳腺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乳腺良性包块,在乳房上半部可以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弧形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位于内侧者美容效果优于放射状切口。乳房下半部宜行放射状切口。此外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顺产侧切伤口的护理及感染防治

顺产会阴侧切刀口的护理 如果你下定决心自己生宝宝,真是个勇敢的妈妈。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生理上的自然伤害是你不可避免的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得自然生产后会阴伤口感染的机率降低许多,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生产后发生会阴伤口感染,对产妇而言是一个不愉快的经验,身心倍受煎熬,也往往不知所措。 切口深度分类 1度一一权将皮肤切开; 2度一一切开皮肤和皮肤下筋膜; 3度一一切开皮肤、筋膜和直肠括约肌,也就是围绕肛门的肌肉; 4度一一穿过以上三层组织达直肠黏膜,也就是直肠的界限。 其中以4度侧切,最易造成会阴伤口感染。 伤口护理 自然生产后,当您愉快地迎接新生命到来并予以无微不至的照顾时,也别忘了多照顾自己,一定要每日消毒伤口,最好加上照灯,如此可帮助缝线的吸收(现在医生一般都是使用可吸收而不用拆线的缝线),也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得伤口尽快愈合而避免感染。 此外,最好养成每天检视伤口的习惯,一直到产后两周为止,可以自已用镜子检视或请 先生帮忙观察。如果伤口有红肿、裂开、流血水甚至流脓等现象,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另外, 生产后会阴伤口疼痛是正常的现象,依裂伤程度及个人体质而有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在产后一到二周内疼痛会逐渐减轻,两周基本痊愈,但是三度以上裂伤以及疼痛有越来越严重的现 象,则建议口服止痛片及头孢消炎止痛,哺乳的产妇则建议外用复方金花油消炎止痛。 产后感染发生的原因 阴道的环境在正常情况下,有许多种细菌在其中生长,并维持平衡。而自然生产时阴道 及会阴部位不可避免会有或大或小的裂伤,造成阴道的细菌常污染到会阴伤口而发生感染。 自然生产后发生会阴伤口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四度裂伤,即会阴伤口较大,裂到肛门及直肠黏膜。因为肛门及直肠黏膜含有许多感染力较强的细菌,而四度裂伤时,这些细菌污 染到会阴伤口,因此较易在此繁殖而形成会阴伤口感染。 四度裂伤一般发生在会阴伤口直切的机率较高,所以若产妇阴道与肛门距离较短或胎儿 较大,可考虑会阴伤口斜切以避免四度裂伤。止血不完全或凝血功能不良所造成的会阴血肿, 是其次常见会阴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细菌容易在血肿处生长繁殖。其它可能导致会阴伤口 感染的原因,包括对缝线过敏、抽烟及人类乳突状病毒感染等。 伤口感染的治疗 会阴伤口感染的症状通常在生产后三到七天出现,起初伤口边缘会有红肿的现象而且疼 痛加剧,接着缝线发生断裂使伤口裂开,而流出血水或脓状分泌物,有些病患会出现发烧现 象。若出现上述症状通常有经验的妇产科医师一眼就可看出是否有伤口感染,用抗生素治疗 的则有时会加做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及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来对症 下药。 伤口感染方面的治疗,有的医院会采取重新缝合、或者打开刀口引流的方式,通常会给产妇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愈合的分级也有三: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 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措施

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护理;措施 手术室感染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威胁健康潜在因素,其中以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最为多见。这不仅与患者身体状况和伤口本身因素有关,更与手术室中各类细菌造成的切口感染有关。手术病人如果被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额外痛苦,延长切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造成整个手术的失败而危机患者的生命。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是手术室护理的重点及恒久目标。我院手术室经加强预防感染的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护理控制措施,效果满意。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手术室共实施手术1531例,小儿(≤12岁)102例,青少年(12-18岁)222例,成年(18-55岁)886例,老年(≥55岁)321;其中I类手术409例,Ⅱ类手术963例,Ⅲ类手术159例。所有患者术前谈话解释手术原因、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取得患者和(或)家属同意并签订手术同意书。常规行血常规、血凝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心肺功能不全、凝血障碍等不适于手术的禁忌证。 2 护理措施 2.1 手术室及相关器材的无菌管理 2.1.1 手术室环境的整体控制手术室布局合理,严格区别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等【1】。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为40%-50%;手术前后采用紫外线照射、药物熏蒸、负离子空气消毒等措施进行空间消毒,物体表面用消毒剂擦拭;术中每2小时可用空气清新消毒器进行空气循环消毒,每次1小时;定期进行室内空气培养,清理通风管道,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做好相应的培养记录;每个月进行1次空气净化监测,使菌落数量控制在≤10CFU/m3;经过感染性手术后的手术间注意隔离并应及时消毒处理,避免病毒借助空气进行传播感染器械、物品,形成交叉感染;限制手术室参观人员及每台手术的人数,每个房间不超过5人。 2.1.2 无菌操作的普及手术室内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入手术间更衣、换鞋、衣帽整齐、保持清洁等,在手术开始前就认真做好各项消毒处理工作,手术器具准备齐全,不中途补加。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手术室洁净度、细菌培养监测、消毒情况、污染处理等方面,在手术中应该积极配合的无菌技术操作【2-4】。 2.2 手术前后的护理 2.2.1 术前护理按外科护理常规对即将手术的所有患者进行皮肤准备,包括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一)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KI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 14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6例外科手术患者有1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84%。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 【关键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isk factors of 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of 3146 ca.ses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sed.Results:Among 3 146 cases undergoing operative treatment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the incision infection was f0und in 152 cades,the infection rate was 4.84%.Conclusion:The incision infection of oper_ative patien~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is often seen postoperatively,the rate of incisiion infection could be decreased after takingpreven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various correlative factors. 【Key words】Wound infection;Prevention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对我院2003年1月~2005年l2月手术切13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l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1月~2005年l2月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3 146例,其中男1 825例,女l 321例,年龄3~88岁。1.2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2.1 感染与住院时间:152例切13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216天,切口感染与住院时间关系分布见表1。 表1 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分布 住院时间(d) 手术人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构成比(%) 7 824 4 o.48 2.65 7一l 631 1 2.53 lO.59 l5—29 48l 24 4.98 15 89 30-59 5o6 39 7.7l 25.83 60-99 342 30 8.77 19.87 >lO0 362 38 10.49 25.16 2.2 切口感染与年龄:152例切口感染患者中,年龄最小是3岁,最大88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育龙网核心提示: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 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 §? 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病人1522例,病种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破裂修补术、肝移植、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破裂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肝癌切除术等。均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发生切口感染82例,其中肥胖47例、营养状况差(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历时>3h39例,术中使用电刀1209例,非主刀医师缝合61例,非早期进食69例,术后剧烈咳嗽16例、术

前长期吸烟(有长期吸烟史,术前2周仍未戒烟)70例,关腹前未清创69例。 1 2结果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2例,切口感染率5. 39%由表1可见,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手术时间、营养情况、缝合技术及术前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大小、病房条件及麻醉方式无直接相关。表1手术病例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调查结果[略] 3讨论 3. 1细菌来源和抗生素使用 腹壁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目前革兰阴性菌感染已占外科感染的主导地位,上消化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长期接受抗酸抑酸剂治疗的病人,革兰阳性菌受抑制,逐渐演变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因此,在普外腹部手术术后预防腹壁切口感染方面,选择抗生素时经验性常规联合应用第三代头抱菌素与甲硝唑类,其中14岁以下不用或慎用甲硝唑,对这两类抗生素耐药菌相对较少,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凡是在术前全身使用,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与生长速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所有污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术前30静脉给药在切开腹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