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 《哈佛经典谈判术》 脱水精华版

解读 《哈佛经典谈判术》 脱水精华版

解读 《哈佛经典谈判术》 脱水精华版
解读 《哈佛经典谈判术》 脱水精华版

解读《哈佛经典谈判术》脱水精华版

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总统竞选,但罗斯福的竞选团队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为了宣传,罗斯福团队已经在300万份宣传册上印刷了罗斯福的照片,就在这时,竞选团队的主管发现,这张照片并没有得到摄影师的许可。根据版权法,他们必须向摄影师支付最高300万美元的使用费,而且重新印刷300万份小册子的成本也很惊人,并且浪费时间。如果你是这位主管,你会怎么做呢?在仔细分析问题之后,这位主管给摄影师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写道,江在演讲中使用300万张罗斯福的照片,这是摄影师出名的绝佳机会,请问收费多少,速回。摄影师并不知道自己的照片已经被印了300万分出来,于是他很快就回了电报,上面说,感谢给予这个机会,不低于250美元。这个就是哈佛经典谈判术这本书开头讲到的故事,我们可以把主管和摄影师的往来当作是一场小型的谈判,而这场谈判的结果呢,也非常的尽如人意,竞选团队可以继续使用这张照片,没有产生天价版权费,可以说是谈判的范本。其实,在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中,谈判常常被我们用来调和利益,解决冲突。它并不只是存在于外交官和商业精英的世界里,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菜市场讨价还价是谈判,和老板谈工资也是谈判。而这本书就是借助这些有趣的案例,向你讲解谈判中实用的思维工具和实战策略,帮助你在谈判中避免失误,说服谈判对象达到利益最大化。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谈判专家迪帕克马哈拉和马克斯巴泽曼,他们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在谈判领域有多年的经验,经常为各个国家的客户提供谈判、咨询和培训,其中包括了IBM、世界银行、西门子这样的全球性机构。接下来,我会为你分享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四个重点内容,第一,在谈判之前应该准备什么,第二,应该如何进行研究性谈判。第三,谈判中会出现哪些心理偏见,第四,如何使用攻心策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请求。

好了,先来说说第一个重点内容,在谈判之前应该准备什么?我们知道,谈判的目的是协调冲突,达成合作,并且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双方利益互相牵制的情况下,我们是应该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还是适时收手,要是对方态度强硬,应该退让到什么地步?如果对方态度软化了,又需不需要乘胜追击呢?对于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在每一场谈判开始之前,我们都应该准备一个溢价区间,也就是你的底线

和对方底线中间的那个区域。这个比较好理解,谈判就是一场守住底线,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如果说把谈判比喻成一场足球,那么双方球员在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己的球门,然后不断进攻对方的球门。在这个过程中,议价区间对于一场谈判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梳理清楚自己的谈判诉求,指导谈判策略,还能评估谈判的结果。也就是说,最后弹出来的结果只能落在这个区间里,就是一场不失败的谈判。如果还能无限靠近对方的底线,就算是一场成功的谈判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设溢价区间呢?作者分享了一个准备五步法,我们接下来就用开头提到的罗斯福竞选的案例来解释。现在假设你就是竞选团队的主管。正要找到摄影师商量用照片的事情,但是别忙,先用准备五步法梳理一下你的谈判思路。第一步是评估你的最佳替代方案,也就是如果没有对方,我能干什么?在这个案例中,很明显,如果不用摄影师的照片,竞选团队就要重新印刷300万份的宣传资料,不仅会耽误大量的时间,花费也很惊人。

能看出竞选团队的最佳替代方案是很糟糕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最佳。第二步是估算你的底线,也就是如果和对方合作,你能接受的最大损失。这里你的最坏打算是把实情告知摄影师,并付给他300万美元的版权赔偿费。第三步是评估对方的最佳替代方案,这里摄影师的最佳替代方案其实也不太好。如果谈判不欢而散,竞选团队选择重新印刷,那么摄影师就既赚不到钱,又失去了出名的好机会。第四步是估算对方的底线。如果摄影师接受了和竞选团队的合作,他能接受的最少报酬是什么呢?这时候你还不能确定,但是你能猜到的是,如果他知道了册子已经印刷出来,你们骑虎难下,要价一定会更高。第五步是评估溢价区间,也就是买方和卖方的底线之间最终可能达成协议的区域。在这个案例中,你评估出来,竞选团队最多要损失300万美元的版权费赔偿,而最理想的结果呢,是摄影师只要了小小的一笔照片使用费。案例中主管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纠结于自己毫无优势的替代方案,而是牢牢抓住了对方的最佳替代方案。根据上面的评估,他猜想在这种情况下,摄影师为了避免名利两失,一定会和自己合作,同时,他又巧妙地利用了摄影师的不知情,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所以作者建议,在谈判开始前,一定要用这个五步法全面评估自己和对方的优劣势,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对方的底线和最佳替代方案,也就是没有我对方能干什么,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你从看似不太可能解决的问题当中找到新的转机,说完了准备溢价区间,我们再来看看在谈判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协调利益。这也是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型谈判。作者说到的这个研究性谈判,其实既是心态,也是一种方法,他认为研究型的谈判人员会像侦探处理犯罪现场一样处理谈判,他们永远在设法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不断加深对对手的理解,并且随之调整谈判方向,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研究型谈判的三大原则。原则一是要调和各方的利益,而不是各方的要求。

当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要求,互不退让的时候,优秀的谈判人员会另辟蹊径,着眼于对方的利益,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小型谈判,聊薪酬。比如说,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在面试中相中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却失望地发现,她要求的工资远远超过了你的预算。这个时候,你和求职者的需求都非常明确,你想要它降低期待,而他则希望你可以更加慷慨一点,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很可能最后不欢而散,可是如果你分析一下他提出这个要求的根本原因呢,你会发现,他想要高薪,其实无非是想生活得更舒服,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么,不妨直接略过工资这个数字,而是转而用其他方法说服她。比如,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办公地点,能给他更长的假期,体面的工作头衔,完善的医疗福利等等。而如果对方刚好也很在意这些额外的福利,这个僵局是不是就化解了呢?这就是作者说到的,在谈判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对方的根本利益,而不只是纠结于他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原则二是把对方的要求化作自己的机遇。来看看书中的例子,一家工程公司已经和甲方谈妥,准备签署一份建造写字楼的合同。可就在合同签署之前,甲方突然提出,如果工程公司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要缴纳高额的违约金。工程方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压榨,但是他们的选择有限,要么接受承担违约金的风险,要么不接受一拍两散。要么和甲方商量降低违约金,这时候,工程方的负责人对甲方的要求进行了深层分析,他猜想甲方突然增加违约金,说明他们非常在意工程是不是能够准时完成。于是,负责人向甲方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工程方接受高额违约金的附加条件,但是如果工程能够提前完工,甲方也需要支付一笔奖金,这样一来,工程方有机会获得奖金,而甲方也大大降低了工程延期的风险,结果皆大欢喜。原则三,关心谈判对手会遇到的困难。还是用一个案例来解释,A公司是一家电器制造商,他们正要向零件制造商B公司购买一批产品,双方把价格已经谈妥了,可B公司突然提出要延期三个月交货。

而这会让a公司损失很大一笔钱,一时间,谈判又陷入了僵局。这时候a公司的代表就问了,要求延期,是不是因为生产不出来这么多的产品呢,B公司说生产其实不是问题,只是如果现在临时通知送货,我们要承担非常高的加急运费。A公司代表听到这样的消息如释重负,他们长期参与大型运输,刚好能拿到加急运送的优惠。最终双方决定a公司自行提货,而作为补偿,B公司相应的降低售价。在充分的考虑到

了对方的困难之后,人们发现了根本问题所在,这场谈判也圆满收场了。总而言之,研究型谈判者的有力武器,就是精确地捕捉对手的需求,我们如果能掌握上面说到的这三个原则,相信能破解不少僵局。上面和大家分享了谈判的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我们严格遵守上面的建议,及时调整策略,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立于不败之地了呢。作者就说了,并不是这样,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重点,谈判中会出现哪些心理偏见。孔子曰,三思而后行,但思考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大量研究表明,谈判人员在谈判中经常会跟着感觉走,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理偏见的影响,甚至让谈判陷入僵局。很多时候,连最专业的谈判人员都可能被偏见所蒙蔽。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种偏见心理,在这里我们总结出最重要的四种偏见心理,那就是固有信念、提高奉献的倾向、自我中心主义和非理性的乐观,我们一个个说。固有信念说白了,就是人们在谈判的时候,会有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认知偏见。有这种心理的人认定了谈判就是一场比赛,不承认有双赢的局面。只有一方让步,谈判才有可能达成,当对方在某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之后,你可能会想,这个议题其实并不重要,而在对方对谈判结果满心欢喜的时候,你还会觉得自己吃了亏。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地摊上和人砍价,你看上一个手串,摊主要价200元,你一张口砍到了100元,结果为升降,人家一口答应了,嘴角还露出了一丝微笑。

就这意思,微笑能让你别扭一整天,其实人家也许只是为了做成一单生意而高兴,但是在你看来,这就是他宰了你一刀的表现。在小买卖上,这种心理也许无关痛痒,但是在重大决定上,如果放任自己的固有信念,很可能会铸成大错。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也跟固有信念的影响有关。1982年,美国人本杰明,科恩继承了北卡莱罗纳州的一个林场。它延用了家族养林的方法,在林场中减少砍伐活动,增加草料种植,渐渐的,各种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几年后,一位生物学家告诉他,有一群濒危啄木鸟在它的临床里安了家,根据濒危物种法案,野生动物保护局有权接管这些啄木鸟的栖息地,这大约占到了科恩林地的15%。不过,保护局在和科恩交涉的时候,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如果科恩愿意制定栖息地保护计划,真正的开始保护濒危物种,政府就不会接管,那么这块地就还是科恩的。但是科恩却认定,既然保护计划是对环保人士有好处的,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临场升一升一盒,环保不能两全,于是主动放弃了这块儿地。不仅如此,为了让林场内不再出现濒危动物,他开始疯狂砍伐树木和植被,最终,因为固有信念,科恩毁掉了林场最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说完固有信念,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心理偏见,提高奉献的倾向。用一句大白话来说,我们为了和对手争夺一件价值100块的东西,可能最后会花200块钱把它买下来。真

的有人会这么傻吗?我们来看看美国冰球运动员的例子。2004年,美国冰球联盟和球员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劳资纠纷,最终冰球联盟在无奈之下宣布取消整个赛季。其实在90年代,冰球运动员的工资就一直很高,占到了冰球联盟收入的75%,可到了2004年,冰球联盟因为经营不善,需要节省开销,于是提出给球队设立4300万美元的薪水上限,也相当于是减薪,但是球员工会激烈反对,坚持要把薪水上限设在4900万美元。

时间一点点过去,工会和联盟迟迟不能达成协议,最终赛季被迫取消,联盟一大半的球员被迫跑到欧洲参加比赛,一年之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赛季恢复,但是每个队的薪水上限却大打折扣,被定在了3900万美元。很明显,对于球员工会来说,这是一场非常失败的谈判。从结果来看,球员工会拒绝了最初4300万美元的条件,但是在赛季停摆一年之后,不得不接受了3900万美元的条件,这和用200块钱去买100块钱的东西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我们说的提高奉献的倾向。他们常常发生在纠纷和冲突中,这些事件会激发人们的好胜心,让他们强烈的希望打败对手,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她们甚至会不惜放弃谈判浴室的底线,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是为了争口气。但是,即便最后争到了这口气,从谈判的角度来说也是失败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达到谈判的目的。再来看第三种偏见,自我中心主义,一个名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刊物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中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有人在法庭上起诉你,最后你赢得了这场官司,对方应该付诉讼费吗?结果,80%的受访者回答是的。第二个问题,正好和第一个问题相反,如果你在法庭上起诉别人,最后你输了这场官司,你应该付诉讼费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是对调了原告和被告的身份,所以按理来说,应该有80%的人同意为诉讼费买单,然而这次,只有50%的受访者回答是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现象,更有趣的是,两个问题的受访者都有自己的说辞。在第一个问题中,认为别人应该为官司买单的人说,这样可以防止法律被滥用。并且保证无理取闹的人得到惩罚,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受访者的理由改变了,他们认为判决本来就有两种可能。让输掉官司的人承担所有诉讼费是不公平的,这样会阻碍人们追求司法公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待角度,而人们总能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解释。所以,在谈判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先选出让自己感觉良好的立场,之后再找方法来证明这个立场是公平合理的,所以,自我中心主义常常会让谈判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导致谈判破裂。再来看最后一个心理偏见,非理性的乐观,美国一项针对企业家的调查中,几乎所有企业家都认为自己投资新项目的成功率在70%以上,但客观情况是,新企业的存活概率一般只有三成。

心理学家把这种非理性的乐观叫做自我适应进化,也就是说,积极的错觉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帮助我们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这种乐观是企业家在凶险的商业世界中奋斗所必备的素质,但是在谈判中,这绝对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心态,也许某天非理性的乐观会让我们拒绝掉最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在完全不利的谈判中还盲目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到这里,我们就说完了书里主要的几种心理偏见,那么,既然他们对于谈判结果有这么不好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作者建议避免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谈判,可以减少偏见的发生。在精神紧张的时候,我们容易变得情绪化,也更容易让偏见控制我们。想想你遇到的各种租房中介,他们最喜欢干的事儿不就是没完没了的打电话催你让你尽快做决定吗?因为他们知道,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你更容易做出不那么谨慎的决定。所以在面对催促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想一想时间是不是真的像对方说得这么紧迫,对方有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对方根本没有正当的催促理由,不妨试着和他重新确定一个最后期限,给自己也留出缓冲的时间。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帮助打破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认为,在谈判之前,最好是聘请一个专业咨询师,或者在团队里设置一个局外人,让他们来提供第三方视角,时刻提醒我们谈判的目标、条件和体现都是什么,这些都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有更加客观的认识,避免被心理偏见带进死胡同。好了,关于谈判中会出现的心理偏见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到这本书的第四个重点内容,看看有什么谈判技巧,能让你的对手更容易接受你的条件,在书中作者用到了一个词,叫做攻心策略。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心理战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普遍的心理规律,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引导谈判对手接受我们的条件,这里重点说说书中的三个共性策略,第一就是突出对方可能的损失,而不是收益,假设现在有一个能源公司的销售员到你家,给你免费测算了家里供暖的能源消耗。然后告诉你,他们公司可以上门安装供暖设备,帮你降低供暖费,你会不会答应呢?一项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你的决定很可能受他的话术影响,在调查中,销售员对一半的居民说,如果你装上了我们的设备,每天就可以节省一美元,而对另一半的居民,销售员会反着说,如果你没有装,我们的设备,每天会损失一美元。很显然,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但是结果呢,听到自己会受到损失的人更加愿意安装供暖设备。从这个例子里面,当收益和损失的程度相同时,人们会更关注和损失有关的信息,这就是心理学里面著名的损失厌恶现象。

所以作者建议在谈判中应该强调自己的方案会让人避免什么样的损失,而不是提醒对方会得到什么样的收益。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策略,分散对方的收益,集中对

方的损失。试着想想下面两个情景,第一种,你在街上散步捡到了100块钱,第二种,你今天捡到了50块钱,第二天又在另一条路上捡到了50块钱,哪种情况你会更开心呢?根据研究显示,多数人喜欢第二种,因为将一个收益分解成多个小生意的时候可以让人更加高兴,那么现在反过来想,试一次弄丢了100块钱令你更痛苦,还是分两次各丢50块钱让你更痛苦呢,这次多数人都选择了第一种。因为将损失集中起来,会把人的痛苦降到最低。所以在实战中,如果你需要做出让步,不要一次用掉所有的让步空间,而分成几次让步,这会让对方更加高兴,乐意合作,不过如果你需要对方让步,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想要的东西,然后一次性全部提出,别让对方不断地感到失望。我们来看最后一个策略,在展开正题之前,先让对方拒绝你一次,这样做可以增加对方接受你之后要求的几率。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做过一次实验,他让助手办成少管所的工作人员在大街上询问路人,你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吗?结果只有17%的人表示愿意,接下来,研究人员转换了策略,他们先向路人问到,你愿不愿意来少管所,当辅导员每周需要花几个小时,而且需要连续做三年。不出意外的,所有人都拒绝了,这时研究人员又抛出了去动物园的问题,而这一次,竟然有50%的人都同意了,陪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路人感觉到研究人员已经放弃了最初的要求,做出了妥协,那么自己也有义务做出让步,所以在实战谈判中,你可以首先提出一个相对激进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想要的要求。有时候对方会碍于情面接受你的第二个请求。攻心策略,这个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相信这三个发动心理战的技巧,可以让你的谈判更加顺利,下面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在第一个重点内容里,我们讲了谈判之前应该全力收集一切有用的信息,通过准备五步法,评估自己和对方的最佳替代方案底线,最后找出一个溢价区间。我们的溢价区间越清晰,谈判的目标和策略越清楚,获得最大利益的可能性也越高。在第二个重点中,我们讲了研究型谈判的三大原则,首先是调和各方的利益,而不是各方的要求,其次是把对方的要求化作自己的机遇,最后是关心谈判对手会遇到的困难。这三个原则的核心是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要不断加深对对方根本利益的理解,这样才能突破僵局,达成双赢。

除此之外,我们还说到了谈判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偏见,包括固有信念、提高、奉献的倾向、自我中心主义和非理性乐观。他们都可能会让谈判陷入僵局,这些认知偏差很难克服,但是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去减轻他的影响。比如说,避免在时间压力下参加谈判。或者可以引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时刻提醒谈判的目标、条件、底线都是什么,防止偏见把我们带进死胡同。最后,我们谈到了如何使用攻心策略,让对方

更容易接受你的请求,第一就是突出对方可能的损失,因为相较于收益,人们更在意避免损失。第二是分散对方的收益,集中对方的损失,在谈判中,如果你要做出让步,你可以分成几次进行让步,而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最好是一次全部提出。最后,你可以再提出你想要的东西之前,先提出一个相对让人难以接受的请求,让对方先拒绝你一次,这样在之后的交涉中,对方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在媒介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几个研究范例: 1. 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内容分析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所使用的宣传符号,认为“宣传是现代世界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情报部门监听德国电台播放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跟欧洲德国占领区内电台音乐节目比较,以此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反攻的状况。 3. 洛文塔尔,1944年,研究《柯里尔》(Collier's)和《星期六晚间邮报》这两种杂志里的著名人物传记。目的是看看这些人是否与政治生活、商业、教学与娱乐相关,以此加以分类。于是,洛文塔尔发现几个有趣的情况: (1)传记的数量逐年增加; (2)有关政客、商人/教授的传记逐渐减少,而有关娱乐的传记逐渐增加; (3)有关演艺人员的文章从严肃的艺术家与作家转向某类流行的艺人。 洛文塔尔发现,初期的传记文章焦点是“生产偶像”(提供教育与方向),后期文章的焦点是“消费偶像”,如电影明星和其它娱乐明星。这些文章关注明星们的生活方式的嗜好与消费模式。洛文塔尔讨论了传记里的这些“消费偶像”如何影响到诸如对待童年、成功、调节以及社会化功能等问题。他那些40页的专题论文经常被社会学家引用。 4.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1)用该法研究何种话题得到多少新闻报道。 (2)《负面新闻》(1976)。研究20世纪70年代劳资关系的电视新闻报道。使用了当时先进的录像机和SPASS,本拟分析一年的数据,后来压缩为半年。检查劳资关系报道中对资方和劳方代表报道上的差异,发现有充分证据表明电视新闻在本质上包含意识形态偏见。该研究首先对电视报道分类,如经济、城市、人权等,除了内容分析,还用了访谈、参与式观察。发现工业部门中,电视报道数量与官方统计公布的数据不一致。研究的结论引人争议,他们认为,电视新闻将产业界的动荡归咎于劳方,将参与罢工的劳方作为报道中的坏蛋,而将对里面的资方作为权威的信息来源,这样的报道不仅有害而且促成了社会的分裂。后来,这个小组秉持这个传统,又做了大量的研究。 5. 彼得·比哈罗的研究(1993),对艾滋病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又对此进行了精细的意识形态分析。……比哈罗的研究博大精深,初学者不易模仿,但,研究某议题新闻报道分量的变化与该现象的文化定位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6. 1952年,贝雷尔森出版《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 7.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 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顾名思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人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首先把它定义为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在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内容分析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中也成为了一个新热点。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历程1.1内容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初,有人采用一些半定量的方法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统计报纸上某方面内容的新闻报道篇数,来考察报道的重点以及社会舆论状况,并对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等方面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历史趋势。这种研究方式的出现和应用形成了内容分析法的雏形,因其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而得以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这项工作系统地发展和完善了内容分析法。他们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这项工作所

采用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效果,为战后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奈斯比特所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的出版,则是内容分析法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他的咨询公司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份美国报纸进行分析、综合,经过几年的积累,归纳出美国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十大趋势川。在这部书取得成功的同时,众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内容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1,2内容分析法的类型演变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现实的 科学方法,经过了不断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才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在此过程中,通过对该方法究竟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的激烈争论,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类型,从中可以看到内容分析法的演变轨迹以及技术进步对其发展 的推动作用。(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具有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为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其解读过程中不

内容分析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及其比较

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 (1)从字面意义上看,可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内容本身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 (2)一般意义上讲,或者是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定量分析方法中,对内容和信息的分析。 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方法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分析渐渐扩大到对各类语文传播,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对各类的非语文传播,如音乐、手势、姿势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 内容能够分析方法的特点: 1、明显的传播内容。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任何形态包括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非文字记录形态(广播、唱片)和影像记录形态(电影)等。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断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成果。 2、客观性。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做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获比例、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分类: 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实验报告,是实践的记录和总结,具有原创性; 二次文献:是由一次文献提炼出来的,如目录、索引、文摘等,在二次文献中,我们不能获得作者的观点,只是为了研究者提供检索的方便,使我们更快的找到想要的东西。 三次文献: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检索、筛选、综合分析而成的,如综述与述评。 文献研究的定义: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文献研究的两种情形: 一、某些课题主要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来完成的,如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的比较研究。 二、文献研究在真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之一,如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中的文献研究法。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内容分析法的典型案例 日本人巧妙搜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5-10分钟就可以搜集到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行情,3-5分钟就可以查询并调用日本国内三万多个重点公司、企业当年或历年经营生产情况的时间系列数据,5分钟即可利用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出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变动图和曲线,5-10分钟可以查询或调用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且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惟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购买。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 其实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后来,日本人从1 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冲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又从伪满州地图上查找到“马家赛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后来,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 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贪,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内容分析法分析案例 ----高考改革对目前的中学教育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研究目的 2014年九月四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即将拉开。此次改革力度之大,要求之高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的高考改革,这无疑会让我国未来高考,高校录取以及中学阶段的日常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我心中产生疑问-----高考政策的改变会对教育手段产生多大的影响? 传统的高中教育都是区分文理科的,此次高考改革对各个学科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三大门的地位稳中有升,即由以前的三大门+文综(理综)变为现在的三大门+任意三门(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具体分值保持不变,但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擅长的课程中任意搭配挑选三门。其成绩可作为录取时的参考将不再分文科和理科(2)对学校课程设计的影响。新的《意见》规定,除统考的科目外,其他每门学完的课程都是“学完即考”,高考时不必重新再考。在统一高考前已经全部学完。故高三只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如何减少学生的枯燥感也是在考验学校管理者的编排技巧与智慧。 有关高考的报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加大,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猛增,所以这些话题显得尤为敏感与重要。部分媒体过分夸大高考改革对于某些地区不公平的负面新闻,引起了社会的过度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鉴于此等现实原因和原因的设想,我想特意就高考改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否正面展开调查,以发现并探讨我国高考改革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对部分教育不发达的地区的歧视。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高考改革的影响”为关键词,在《安徽日报》、《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检索出相关文件224篇,最终有效样本为85篇,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选取样本是鉴于这几个报刊能分别代表我国中部地区,党政机关,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媒体报道现状。旨在让本研究在地域,深度,广度等方面更加准确。 三.样本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我对最终进入样本的85篇样本,由于时间有限,采用粗读样本的方式并对有教育方式改变的样本进行登记,并分别计算其占所在有效样本容量的百分比,如表 四.研究结论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高考改革是否对教育产生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最新内容分析法案例

内容分析法案例

内容分析法案例 优秀教案的特征 内容提要:教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蓝图,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本研究通过对优秀教案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的结构特征主要有:比较全面的教学目的分析;简要的重点、难点分析;具体的教学准备;明确的阶段程序;合理的板书设计。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单一。 关键词:优秀教案结构特征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具体说来,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亦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

基础。具体说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1: 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因此,教案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内容分析法精华版

内容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的研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的、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分析法步骤: 1.内容抽样。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 2.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 类别(类目)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每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都可以归入某一个类别之中;建立类别的原则是“穷尽”和“互斥” 3.评判记录。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 4.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相互同意率 5.统计处理。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描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到三种方式: 1.来源抽样 这是指对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择怎样的报刊、杂志、教育电视节目、书本、演讲、学生作业等等。 2.日期抽样 这是指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例如要研究某一种教育理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对几十年有关刊物论著进行内容分析。这就需要通过按日期抽样。但在按日期抽样时,必须注意某种资料的周期性的特征。如果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时,间隔抽样就必须避开七或它的倍数,假如以七为倍数。则会使全部样本都集中在同一个“星期×”。 3.单元抽样 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可能是整份、一段、一篇、一页。 信度:信度是内容分析的重要概念,多次测量相同资料并能获得类似结论,则该研究分析是可信赖的 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主要计算和回报统计类目的频数(出现次数)、百分比、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

内容分析法定义及特点

传播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 b.结构化研究。 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 c.非接触研究。 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 d.定量与定性结合。 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 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定义及特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地分析,即由表征地有意义地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地过程.内容分析地过程是层层推理地过程. 内容分析地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 内容分析地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观点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地定量分析地专门方法,其目地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地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地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地文字、非量化地有交流价值地信息转化为定量地数据,建立有意义地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地某些特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地优点: 较为客观地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地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地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地结果;不同地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地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结构化研究. 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地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地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地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非接触研究. 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地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地效度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定量与定性结合. 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地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地一定本质地量地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地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地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地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地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地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地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地联系和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揭示文献地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地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地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地轨迹,描述学术发展地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地优劣.其次,揭示宣传地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地可读性,发现作者地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地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地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地焦点等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容分析法地常见用途有以下三种: 、趋势分析 内容分析法可以利用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地比较,分析某种思想内容地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比较分析 内容分析法可以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地样本量化结果地对比,从而对不同地区、学校、团体、个人地教育思想、教育成果、工作方式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不同国家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的类型 (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具有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 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适用于以描述事实为目的的个案研究。但因其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单一性,其分析结果往往被认为是随机的、难以证实的,因而缺乏普遍性。 (2)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主要指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末,新闻界首次运用了定量内容分析法,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频率,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 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的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制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仍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

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讲解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 第一部分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和静态(形、声、色、态、味)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内容分析法

1.介绍 假设你对大众媒体所公布的利润的数量和真实性感兴趣,比如说报纸在一个商业新闻中如安然和世通的倒塌以及它们的倒塌对于企业责任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你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1.关于这个话题的新闻最早是在何时出现的? 2.哪家报刊在这个话题上盈利的速度是最快的? 3.哪家报刊在这个话题上盈利最多? 4.媒体盈利开始衰弱的转折点? 5.记者关于一些话题的立场变了吗?比如说,关于他们对于商业会计和顾问的支持,比如 安达信会计公司,或者是要求政府增加对于企业行为的管制 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研究问题的答案,你很有可能需要用到内容分析法来回答。 本章将探索以下有关课题: 1. 内容分析法适用于哪些类型的研究课题 2. 怎么处理分析文件的样本 3. 文本分析中不同的分析单元 4. 怎么进行编码,编码可能是进行内容分析中最中心最特别的阶段 5. 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也许对于内容分析法最好的定义是这样的: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Berelson 1952:18)还有一个很有名又相似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信息的特定特性下客观、系统的定义来进行推论的任何技术。 (Holsti 1969:14)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这两个定义都提到了这两个特点:客观和系统。前一个特性说明,如果有一些东西比如说观测时间表(详见11章),将原材料(比如说报纸新闻)分类的工作的规则相当于提前明确给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客观存在于将原材料分类的过程具有透明度的事实中,这样一来,分析者可以尽可能少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个人偏见的干扰。内容分析法只是还在考虑是否运用这样一种规则。客观的品质说明规则的运用必须用一种始终如一的方法完成,这样一来偏见可以得到抑制。因为有这两个特点,任何人都能利用这些规则并且得出同样的结论。分析的过程并不是分析者个人偏见的体现。规则当然会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和考量所以规则可能会是个人偏见的产物,但是关键点在于,规则一旦去确定下来,规则的运用过程便不能受个人偏见的干扰。 Berelson的定义也提到了量化描述。内容分析根植于量化研究策略,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根据规则明确指定的分类得到原材料的量化记述。量化的特点也加强的一般意义上的规则的客观系统运用,所以就更有可能以肯定系统的方式表述,比如说,大报相较小报而言涉及远多于一个特定的版块。 Berelson的定义中的另两个元素也很明显,特别是当把这个定义和Holsti 的定义放到一起时。首先,Berelson提到了“明显内容”。这说明了内容分析与阐述文中明显内容有关:什么是明确的。Holsti没有提到这个,只提及了“特定特性”。后者本质上是关于我们称为的“潜在内容”,那就是,隐藏在内容的表面指示之下的内容。揭开这些潜在

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 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 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 (Kerlinger )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 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 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

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 (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2. 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 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以及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一)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1. 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 《<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究》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中美网络媒体对于“朝核危机”议题报道之比较研究》 (3)比较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 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 2. 推断传播者的特征和态度 (1)通过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描述与传播有关的变量特征,比如通过研究广告在报纸中的地位和比例来体现广告对报纸的影响。 (2)了解媒介对某些群体(如少数民族、外国人、儿童、女性等)和某些议题(如艾滋病、农民工)的态度,以此来批判地评价媒体在社会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地位和立场。 eg.《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 《自治区党报的民族文化报道研究》 《台湾媒体中的大陆图像》 3. 跟受众调查结合在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 4. 查证历史文献的作者 二.内容分析法的内涵,特点及步骤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法是内容分析法。作为非介入性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 传播媒介的研究。其内容可以包括书籍、杂志、网页、诗歌、报纸、歌曲、绘画、讲演、信件、电子邮件、网络上的布告、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Kimberley Neuendorf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用科学方法对讯息进行 归纳的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不局限于要测量的变量类型或者是创造陈述讯 息的背景。) (二)特点:内容分析法的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1、明显的传播内容 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或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 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或频数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或频数,并根据客

内容分析法案例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思考 佐斌 引起我关注和思考小学语文课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是一名社会心理学者,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小生的父亲。我的儿子已上小学二年级,作父亲的我,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有子女上学的父母一样,时刻关心着孩子的学习。这样,就必须做检查孩子的作业、解答孩子的疑问、按老师的要求的课本上或作业本上签字等经常性的工作。一次我检查儿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当时儿子学完课文《温暖》(第三册),课手练习第1题为“看图读课文,再回答问题”,其中一问是:“清洁工人为什么那么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激动?”儿子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因为清洁工人是个小人物,周总理是大人物,周总理握了他的手,他就激动……”。后来我确认,他的语文教师并不是这样讲解的,是儿子自己的理解。后来,又发生了几次令我惊讶的事。 由于多次有这样的经历,我便把小学语文课文全都借来看看,并对课文内容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了十分简单的统计,结果见下表。应该说,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文都很好,都很美,从选材、体例及思考练习题中可以看出编选者很费了一些思。但是,从总体来看,依我这社会心理学感受,似乎还有些方面待改进。由此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交换意见,以促进当前或今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如果不是我有些神经过敏,那么除了存在选取外国作品和描写外国人少,写实多写虚少,当代作品较少等不足之外,小学语文课文主要的社会心理偏差有以下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分析结果表

注:年代,清朝及以往为古,民国为近,建国后为现,改革开放以后为当。年龄:少年儿单及以下为幼,60以上为老,其余为成。虚实:人物是真实的为实,创作的为虚。 注:年代,清朝及以往为古,民国为近,建国后为现,改革开放以后为当。年龄:少年儿单及以下为幼,60以上为老,其余为成。虚实:人物是真实的为实,创作的为虚。 一、性别偏见——男性化 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都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我国语文课文中的性别偏见问题,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上表作为我对1995至1996年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课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中仍然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心人物性别角色,课本插图的人物性别,以及课文中性别角色形象所代表的个性几方面来看。 小学语文课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为女性的4。3倍,其中四、九、十册没有女性担任主角。男女主角不仅有数量的不同而且有性质的差异。在女性担任主角的23篇课文中,除了宋庆龄(给儿童送蛋糕)和邓颖超(给周总理补睡衣)外,其余要么是小孩子和小学生,要么是老婆婆等一般群众。有32篇课文写了中外革命领袖,但是只有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