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 格式:pptx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7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作者:厉杏花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8期[摘要]佐村镇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是一个山区大镇,森林覆盖率达62.28%,本镇以“ 生态立镇、绿色发展”为战略,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白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建设生态林业也是林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森林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佐村镇;林业基地;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8-0253-01佐村镇绿水青山,空气清新,是一个山区大镇,森林覆盖率达62.28%,本镇以“生态立镇、绿色发展”为战略,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白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建设生态林业也是林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森林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佐村镇位于东阳市的东北部,离市区31千米,东邻三单乡,东南界磐安县,南连东阳江镇,西依歌山镇,西北靠巍山镇,东北接嵊州市,区域面积154平方公里,绿水青山、民风淳朴的纯山区大镇。
辖属七十个行政村,近三万人口,区域面积居全市第二,佐村镇地处会稽山脉,资源丰富。
青石、莹石、白石、玄武石、粘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市前列;梓溪流域风景秀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镇还有大规模可供综合开发的荒山荒坡、植被林地3万余亩,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茶叶、食用笋、珍珠菊、猕猴桃、鹿血酒等特产享誉省内外。
佐村镇交通便利,距全省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金甬高速与诸永高速公路东阳枢纽仅8公里,怀万线、佐桥线穿境而过。
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有木材加工、矿产开采,手工制作等民营企业,经过综合开发,2000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区”;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成为全省“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之一的“环境改造样本美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作者:黄娟来源:《湖湘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
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历程、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来看,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4-0005-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1]本文着重分析探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主要依据与重大意义。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人的思想认识不可能一成不变,新观念的提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一个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必然经历新观念与旧观念并存、新观念最终战胜旧观念的过程。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转型。
下面将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路线。
首先是政策导向。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将其写进宪法。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如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
例如,中国在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激励企业减排。
其次是技术创新。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例如,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是产业升级。
中国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中国将绿色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
例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同样,中国还加大对绿色建材、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包括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绿色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上,积极、稳健地推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制的构建,同时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碳排放统计和计量体系,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1]以此来促进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向绿色的方向转变,这是中央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决策,也是一种坚定的方向。
在这两次大会上,“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发展理念被同时提到。
但在新时期、新发展理念下,仅仅强调“绿色发展”,极易造成对“循环型”“低碳型”等概念的忽视。
为解决此问题,各省市县区要实施“做大做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工程,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资源配置、环境可持续度,科学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次序,并着眼于产业布局的优化,重视招商引资,从“点、线、块、区”四个层面,全面、多层次地推进资源节约与再循环,以企业为单元,以“点”为“小循环”,以企业为纽带,以园区为平台,以“线上”“区块”为中循环,以全社会为中心构建一个循环产业经济链。
基于此,本文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出发,详细论述了构建循环产业经济链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升级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经济链;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引言只有把产业链接通起来、延伸出去才能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工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把产业链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分离出来。
扩展产业链是指尽量扩展已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一般是向基础工业和技术研发方向发展,而下游延伸是向市场营销方向发展。
在循环经济中,产业链的扩展与扩展,一方面能够将支离破碎与孤立的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机制与方法,使产业链中的各企业能够共享以往没有的利益与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七条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要顺应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城镇居民休憩新去处、农耕文明传承新载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红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业绿色发展是全面、综合、系统的发展理念,转变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更健康、环保的永续发展,是当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上海市以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背景下,积极应对和把握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机遇与挑战,以崇明岛为核心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形成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格局。
一、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一)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功能。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是以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的多功能农业,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发展水平较高。
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教育与示范功能、创汇功能等五大功能。
生产功能,是利用现代工业、科技的武装,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生态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洁、净、美、绿的特色;生活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明显的农业教育、品赏农业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示范与教育功能,是指都市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对其他地区能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创汇功能,是指都市农业是超地域、超时空的开放型农业,可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率先兴起,随后在杭州、武汉、成都等省会城市及宁波、大连、青岛等发达地市迅速崛起。
根据我国14个大中城市的研究发现(表1),因各地资源禀赋差表1 基于我国14个大中城市案例的8种典型模式模式特征功能业态城市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模式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品质健康食物供给设施农业石家庄、广州、杭州特色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区域化布局、品牌建设特色农副产品供给多种业态青岛农业园区引领模式功能集聚、产业融合综合载体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及示范辐射现代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西安休闲观光带动模式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休闲、旅游、体验、观光等农家乐、民宿农庄、民俗风情园、农业公园等成都、长沙、南京科技创新驱动模式农业科技资源科技输出籽种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北京、天津、深圳产业化经营推动模式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经营生产、出口外汇加工农业青岛、武汉、沈阳高效生态循环促进模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北京、上海、武汉机制创新驱动模式制度设计多种功能多种业态成都2020.05 | 29推进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举措与成效——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文/信 军 谷莉莎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