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技能

儿科学技能

儿科学技能
儿科学技能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儿科学技能部分

(一)生长发育评分标准

(二)小儿骨髓穿刺术评分表(单人操作)评分标准(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评分标准

(四)婴儿喂养评分标准

班级:姓名:学号:

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

1.头围测量方法

(1)寻找宝宝两条眉毛的眉弓;(备注:眉弓就是眉毛的最高点)

(2)两眉弓连线线的中心点;

(3)将软尺的零点(0cm部份)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准备开始测量头围;(4)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宝宝的头后;

(5)寻找宝宝脑后枕骨隆突;

(6)将软尺绕过脑后枕骨隆突,绕回至起点;

(7)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宝宝头围。

2.胸围测量方法

3岁以下的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的取立位。首先让孩子处于平静状、呼吸均匀、两手自然下垂,头直目正视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孩子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绕过后背,回到零点,软尺轻轻接触皮肤,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平均值,读数到厘米。

(一)生长发育知识点及注意事项

1.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体重

(1)出生时体重(WHO):男,女。

(2)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6kg);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出生体重,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3)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2~12岁:年龄(岁)×2+8

(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5)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

①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低于均值减2~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 为重度。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3.身材的增长

(1)身高(长)

①概念: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位测量,3 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②增长规律似体重。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③估计公式:12个月:75cm;1~12岁:年龄﹙岁﹚×7+75。

④坐高(顶臀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坐位测量,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也称为顶臀长。

4.头围

(1)测量方法: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

(2)出生时平均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5岁:50cm;10岁:52cm;15岁:54~58cm。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3)较小的头围(<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可能,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5.胸围

(1)测量:前乳头、后肩胛下角水平。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6.上臂围

(1)测量:左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中点处。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营养良好;~,营养中等;<为营养不良。

8.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1)头与身长比例:婴幼儿为1/4,成人后为1/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 for height,W/H),体重(kg)/身高(cm)×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Kaup 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

(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下降到14岁时的。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9.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身高增长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且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因此男孩比女孩高。一般的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最终身高的95%。不论男女孩,在青春期前的1~2年中生长速度略有减慢。女孩在乳房发育后(约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PHV,此时女孩年身高平均年增加8~9cm,男孩9~10cm。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PHV提前者,身高的停止增长较早。青春期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女性耻骨与髂骨下部的生长与脂肪堆积,臀围加大。男

性则有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增强的不同体形特点。

10.体格生长评价

均值离差法: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常用均值离差法,以平均值(X)加减标准差(SD)来表示,如%的儿童生长水平在x±1SD范围内;%的儿童在x±2SD范围内;%的儿童在x±3SD范围内。

11.骨骼

(1)头颅骨: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低、软骨发育不全、缺钙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2)脊柱: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骨化中心: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bone age)。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因此判断长骨的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

腕骨出现次序:头状骨、钩骨(3个月)、下桡骨骺(1岁)、三角骨(2~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骨生长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骨龄在临床上有重要诊断价值,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明显延后,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

12.牙齿

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人一生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两副牙齿。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出乳牙萌出延迟。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约于岁时乳牙出齐。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双尖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婴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二)小儿骨髓穿刺术评分表(单人操作)评分标准

班级:姓名:学号:

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

儿科学培养方案

儿科学各专业轮转要求 1. 儿童保健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1)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测量与评价、神经心理评价,营养评价,婴幼儿喂养指导;2) 儿保门诊常见问题及疾病; 3) 医患沟通技能。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学习以下病种,要求完成门诊30例病历,涵盖以下所有病种。病种病种病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肥胖智力低下ADHD 矮小语言发育迟缓、障碍行为问题佝偻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问题/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2)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体格测量 50 智力测试(筛查法) 20 膳食评价10 3)读书报告一次4)协助科室完成1项建设性临床工作(如健康教育稿件、科室网页更新、参与非导师课题申请、调查等) (3) 阅读参考书目 1) 实用儿科学 2) Nelson Textbook 3) 儿童神经与精神病学 4) 儿童保健学 5) 人类营养学等 2. 新生儿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 1) 新生儿时期的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特点,尤其是早产儿的特点; 2)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3) 新生儿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4) 新生儿急救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 5)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 6)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了解新生儿经

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脐静脉脐动脉置管术、PICC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例数病种例数新生儿肺炎 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5 新生儿黄疸30 胎粪吸入综合征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 新生儿败血症 10 早产儿 20 5 呼吸衰竭、新生儿窒息、休克等常见新生儿危重症的诊断与处理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肺炎、气胸、NRDS等常见新生儿疾病胸片的阅读 15 新生儿心肺复苏 5 新生儿静脉高营养 15 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 新生儿气管插管 3 新生儿呼吸机使用 5 (3)阅读参考书目 1) 新生儿学 2) 危重新生儿急救 3) 儿科学 4) 诸福堂儿科学 3. 呼吸内科:3个月 (1) 轮转目的掌握 1)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2)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 3) 急性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早期诊断和处理;4) 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5) 常见呼吸系统X线图像的诊断,常规肺功能检查,胸腔穿刺术,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术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意义。 了解肺功能检查、纤支镜检查的基本知识、多抗原检查等操作技术。 (2) 轮转要求 1)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病种病种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喉炎(喉梗阻)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肺不张至少要求100例。 2) 基本技能要求技术名称例数(≥)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是儿科主治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儿科主治考试中占着比较大的比分,很多考生感觉儿科学的考题很容易出错,为了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学考试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共40周。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期:1岁至满3岁。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学龄期:6~7岁至青春期。青春期:10~20岁。 2.儿科学知识点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有阶段性(两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各系统器官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儿童期迅速青春期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出生时:3kg,50cm。 <6个月:体重=3+月龄×0.7,身高=50+月龄×2.5。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身高=65+(月龄-6)×1.5。 1岁:10kg,75cm。 2~12岁:体重=年龄×2+8,身高=年龄×7+75。 4.儿科学知识点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出生时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6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乳头下缘绕胸一周,出生时32cm,1岁时46cm,以后=头围+年龄-1。 6.前囟1.5岁闭合(过早:头小畸形,过迟:佝偻病、甲减、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 7.3个月抬头时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能坐时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站立行走时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 8.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10岁出全10个。 9.乳牙共20个,4~10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为延迟,2.5岁出齐,2岁内=月龄-(4~6)。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 10.粗细动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

目录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 二、体重测量 (1) 三、头围测量 (1) 四、胸围测量 (1) 五、上臂围的增长 (1) 六、皮下脂肪 (2) 七、骨骼 (2) 八、牙齿 (2) 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2) 十、儿童心脏查体 (3)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3) 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3)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3)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4) 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5) 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6) 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7) 十八、给氧疗法 (7)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 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公分。 2、测量方法: (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12个月:身高75cm 2-12岁:年龄(岁)×7+75cm (二)坐高(顶臀长) 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 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 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 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 (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3、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 12个月:10kg 1-12岁:年龄(岁)×2+8kg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1.目的:检查受血者与献血者的抗原及抗体成分是否相容,以保证安全输血。 2.要求: 要求全科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 3.原理: 交叉配血试验分“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即病人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相容性试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即献血者血清与病人红细胞的相容性试验。只用盐水介质进行交叉配血是有危险性,因为不完全抗体(多是IgG类不规则的血型抗体),所导致的受血者和献血员血型不相容,只是用盐水交叉配血试验检测不出来,而临床中遇到的这类血型不完全抗体所导致的血型不相容输血反应,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在临床交叉配血试验中,必须常规地应用能够检测出这类抗体的方法,如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方法。 4.仪器试剂和材料 4.1 抗A、抗B、抗D血清 4.2 病人血样,供血者血样 4.3 聚凝胺试剂 4.4 抗人球蛋白试剂 5.操作方法 5.1 首先查看输血申请单,核对姓名、科室、床号等内容,无误后方可进行配血。★ 5.2盐水介质配血法 (1)首先对患者血样充分离心后,吸出血清于另一试管中并标记。 (2)取试管12支,分别标记患者细胞、患者抗A、抗B、抗D、A C、BC、O C、主侧、次侧、献血者抗A、抗B、献血者细胞管。对患者血样进行ABO血型(正反定性)和Rh血型检定,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清2滴,献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清2滴,受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对献血者血辫进行ABO血型

复查,以1000g离心15秒,观察结果

6.结果判断 ABO同型配血,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及溶血现象。为盐水介质配血结果阴性,可将原标本接着做聚凝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配血。 6.1聚凝胺法:具体方法见聚凝胺法。 6.2 抗人球蛋白法:具体方法见抗人球法。 7.附注 7.1冬季室温较低,应将试管保温以防止冷凝集引起的凝集反应。 7.2献血者血型因初复检已确定,可只做正定型,但务必要做。 7.3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没完全析出时,要放置到37℃水浴箱中15分钟,然后再离心。以防未完全析出的纤维蛋白影响判断结果。 7.4 交叉配血试验中发现不配合时,首先应考虑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定型是否错误,必要时进行抗体筛选,注意有无特异性同种抗体。或者病人的血清在室温,37℃或抗人球蛋白血清中凝集所有的其它红细胞,造成交叉配血的困难,应进一步作有关试验进行鉴定。 7.5 在每次输血之后,受血者和献血者样本应在2℃~6℃保存10天。如果病人在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或在输血后数天内发生迟发性溶血性反应时,保存的病人和献血员的血样就有可能要重新或追加试验,必要时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人重新采取血样与输血前病人血样同时检查以资比较。 7.6 各医院前来配血时,要有输血申请单方可配血。 8.相关文件 8.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9.相关表单 9.1 CB—004血型参比室实验记录单 9.2 CB—005青海省血液中心交叉配血报告单

儿科课程标准

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 《儿科学》课程标准 1.前言 《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课,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儿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临床技能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临床理论对儿科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治。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培养农村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开设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我校农村医学专业结合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学生来源情况进行定位:其在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儿科学是研究儿科病人从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以疾病诊治为核心,实施整体临床诊治达到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其前期课程为:《正常人体功能》、《正常人体结构》、《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后续课程为:《社区急救》、《预防医学》以及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全面救治。 1.2设计思路 总的理念: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农村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结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1)以人为本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农医专业,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因材施教 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 (3)工学结合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学工作与儿科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淡化学科意识,增强整体观念。在儿科见习,实习中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加快适应岗位,提高学生完成临床任务的能力。 (4)与时俱进

儿科学课程标准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Xi’an Medical College 《儿科学》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系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日

前言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之一。而一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大众能达到的水平,是个达标的基准,是每名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但非是最佳状态,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使课程标准成为一种指导性文件。此外,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又要满足教学标准,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 制定课程标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初步的课程标准。依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的不同等级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本系所有教师并邀请临床一线医生以及外聘教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知识对接,斟酌选取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之中,研究贴切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临床对接、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第二步是实际应用中完善课程标准。将授课班级分为课程标准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观察指标选择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末考试成绩。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课程标准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班。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课程标准班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学生以及学校各级督导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完善,如此反复几个学期,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 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求我们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我们进行了基层医院医生的需求调查,得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临床一线医生讨论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的教学理念,即:授课前学生了解未来岗位知识需求,授课中有目的地学习,做到有的放

血站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_全国采供血机构上岗考试试题

《血站管理办法》单选题 1. 新《血站管理办法》已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B)起施行。 A.2006年1月1日 B. 2006年3月1日 C.2005年11月17日 D. 2006年3月31日 2. 《血站管理办法》是根据(A)制定的。 A.《献血法》 B.《卫生法》 C.《传染病防治法》 D.《卫生检疫法》 3.一般血站不包括(C)。 A.血液中心 B.中心血站 C.医院血库 D.中心血库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不包括(A) A.根据全国医疗资源配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全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并负责全国血站建设规划的指导。 B.结合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求等实际情况和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血站设置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卫生部备案。 C.依据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批准设置血站,并报卫生部备案。 D.负责明确辖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血站的职责;根据实际供血距离与能力等情况,负责划定血站采供血服务区域,采供血服务区域可以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 5.下列有关采供血机构设置表述不正确的是(B) A.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已经设置血液中心的,不再设置中心血站; 尚未设置血液中心的,可以在已经设置的中心血站基础上加强能力建设,履行血液中心的职责。 B.直辖市、省会市、自治区首府市已经设置血液中心的,可以设置中心血站; 尚未设置血液中心的,可以在已经设置的中心血站基础上加强能力建设,履行血液中心的职责。 C.中心血库应当设置在中心血站服务覆盖不到的县级综合医院。 D.血液中心的职责包括开展血液相关的科研工作。 6.血站开展采供血活动,应当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执业登记,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没有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的,不得开展采供血活动。 《血站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C)。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血站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应当做到:(A) A.开展献血者招募,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 B.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者对献血者态度热情周到,对献血、输血知识不很了解。 C.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者对现行《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了解不够时,为了说服献血者可以任意宣传。D.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重要,对献血者态度次要。 8.血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采集,具体容包括(D)。 A.采血前应当对献血者身份进行核对并进行登记。 B.严禁采集冒名顶替者的血液。严禁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儿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儿科学的范围特点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医学科学。年龄:卫生部规定从出生到14周岁 内容:分为基础儿科和临床儿科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1)胎儿期(受孕——分娩,约40周) ①生长发育迅速,营养完全依赖母体。 ②孕前3个月为各器官分化成形时期,如母体受不利因素影响,可引起胎儿畸形,死胎、流产、早产等,所以应重视孕期保健。 (2)新生儿期(出生时脐带节扎——足28天) ①脱离母体,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尤其是围产期(胎龄满28周——产后7天)此期是从胎儿晚期到新生儿早期,是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高。注意做好围产期保健。 ②大脑皮质兴奋性低下,终日处于睡眠状态。 ③易患新生儿疾病:生产性损伤、出血、溶血、先天畸形、各种感染。 ④注意事项: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婴儿期(28天——满1周岁) ①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对营养物质需求大,而消化功能未健全,易引起腹泻、营养缺乏。 ②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③该时期运动功能发育快,条件反射逐渐形成,所以要注意培养。 ④4、5、6个月后婴儿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易患传染病,所以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4)幼儿期(1周岁——3周岁) ①生长发育相对减慢。 ②乳牙先后出齐。 ③饮食:改母乳为软食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若喂养不当易发生消化、营养性疾病。 ④智能发育增快,语言、思维能力加强,但对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引起创伤或中毒。 ⑤该期免疫力仍低下,传染病发病率仍很高。 ⑥该期的教养对小儿以后的发展甚为重要,所以要进行良好的教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5)学龄前期(3周——6、7岁) ①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求知欲强,对各种事物易形成牢固的概念,所以应注意培养。加强教育,如简单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医儿科学题库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最早儿科医生为( ) A .巫方 B .扁鹊 C .钱乙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2.相传至今,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 ) A .《山海经》 B .《诸病源候论》 C .《小儿药证直诀》 D .《颅囟经》 E .《五十二病方》 3.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 A .钱乙 B .扁鹊 C .巢元方 D .张仲景 E .薛己 4.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在其以下哪一著作中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 ) A .《活幼口议》 B .《保婴摄要》 C .《育婴秘诀》 D .《幼幼新书》 E .《幼科发挥》 5.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 A .吴鞠通 B .陈复正 C .万全 D .薛已 E .扁鹊 6.一般将多少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 ) A .11岁 B .17岁

C .14岁 D .18岁 E .9岁 7.妊娠早期多少周前的胚胎期,从受精卵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 ) A .4周 B .8周 C .12周 D .16周 E .6周 8.幼儿期一般是指( ) A .自出生至生后28天 B .1周岁至6周岁 C .出生28天后至l 周岁 D .3周岁至7周岁 E .7周岁至10周岁 9.新生儿的头围一般为( ) A .26 B.28 C .44 D.34 E.20 10.“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 A .《脉经》 B .《诸病源候沦》 C .《颅囟经》 D .《温病条辨》 E .《山海经》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著作为明代名医万全所著的儿科专著。( ) A .《幼科发挥》B.《育婴秘诀》 C .《保婴撮要》 D .《片玉心书》E.《幼科铁镜》 2.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下列哪些辨证治疗观点。( ) A .阴常有余 B .阴常不足 C .阳非有余 D .阳常有余 E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A. 春秋战国至两汉 B. 秦至两汉 C. 隋唐 D. 唐朝 E. 宋朝 2. 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的医书是:() A. 《内经》 B. 《千金方》 C. 《颅囟经》 D.《小儿药证直诀》 E.《诸病源候论》 3.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小儿医是:() A. 巫方 B. 巢元方 C. 孙思邈 D. 钱乙 E. 扁鹊 4. 我国什么时候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记载:()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E. 宋元 5. 相传我国第一部儿科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颅囟经》 D.《幼幼新书》 E.《小儿病源方论》 6. 我国最早专篇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颅囟经》 C. 《小儿用药本草》 D.《诸病源候论》 E.《备急千金要方》 7.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法则,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的医家是:() A. 万全 B. 陈飞霞 C. 王肯堂 D. 钱乙 E. 夏禹铸 8. 我国第一部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专著是:() A. 《小儿痘疹方论》 B.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C.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 D.《博集稀痘方论》 E.《幼幼新书》 9. 小儿痘疹用温补方药的创始人是:()

A. 钱乙 B. 董汲 C. 陈文中 D. 刘锡 E. 曾世荣 10. 汇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 A. 《幼幼新书》 B. 《活幼心书》 C. 《活幼心法》 D.《全幼心鉴》 E.《幼科发挥》 11. 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的蓍作是:() A. 《幼幼新书》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活幼心书》 D.《小儿病源方论》 E.《幼科指南》 12.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起于:()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E. 清代 13. 《幼幼集成》的作者是:() A. 万全 B. 王肯堂 C. 夏禹铸 D. 陈飞霞 E. 沈金鳌 14.“变蒸学说”最早见于哪本书。() A.《脉经》 B.《诸病源候沦》 C.《颅囟经》 D.《温病条辨》 E.《山海经》 15.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小儿则》 E.《温病条辨?解儿难》 16.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A .钱乙 B .扁鹊 C .巢元方 D .张仲景 E .薛己 17.下列哪位医家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A .吴鞠通 B .陈复正 C .万全 D .薛已 E .扁鹊 18. 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是() A.钱乙 B.董汲 C.陈文中 D.曾世荣 E.张琰 (二)多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指的是:()

2016年中医儿科学题库和答案(精心整理)

习题集→儿科学→儿童保健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第1题哪项是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程序 A.生后1个月开始,连续3次,每次间隔2周 B.生后1个月开始,连续3次,每次间隔4周 C.生后2个月开始,连续3次,每次间隔2周 D.生后3个月开始,连续3次,每次间隔2周 E.生后3个月开始,连续3次,每次间隔4周 正确答案:E 第2题接种麻疹疫苗的常见反应为 A.丸发热 B.拒乳 C.轻微腹泻 D.嗜睡 E.皮疹 正确答案:A 第3题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它皮肤病者不应接种以下哪种疫苗 A.麻疹减毒疫苗 B.乙肝病毒疫苗 C.百白破混合制剂 D.卡介苗 E.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正确答案:D 第4题小儿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发烧,T38.5℃,烦躁,吃奶少,其最可能的原因为 A.上呼吸道感染 B.疫苗反应 C.消化不良 D.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E.疫苗反应+上呼吸道感染 正确答案:B 第5题初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时间是 A 生后2个月 B 生后4个月 C 生后8个月 D 4岁时加强一次 E 8岁时加强一次 正确答案:C 第6题下列何者为卡介苗的初种年龄 A 2天~2个月 B 3天~3个月 C 4天~4个月 D 5天~5个月 E 6天~6个月 正确答案:A 第7题以下哪种疫苗不是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A.麻疹疫苗 B.乙肝疫苗 C.流感疫苗 D.卡介苗 E.百白破混合制剂 正确答案:C 第8题乙肝疫苗的接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初次接种应连续接种3次 B.12岁时加强接种 C.接种后1年内应复查免疫效果 D.接种成功后,免疫效果可持续终生 E.接种后局部反应轻微 正确答案:D 第9题脊髓灰质炎初种的年龄应自什么时候开始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E 5个月 正确答案:B 第10题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正确服用方法为

儿科学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儿科学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m。研究对象是胎儿至青春期(18岁)的儿童。研究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儿科学研究目的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儿科学完成了从单纯临床儿科到儿童医学(广义儿科学)的历史演变。儿童医学不再是以成人医学为主的医学架构中的一个小小的年龄分支,它是以生长发育为主线的生命过程的医学。 1国外儿科学专业新进展

上世纪医学领域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等高科技成果相继呈现,展示了人类科研思路的发展和方法学上的开拓进取,也预示新世纪儿科学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当前儿科学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也迎来了深化、提升、发展的大好局面。保障儿童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是全社会对儿科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儿科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 新诊断技术的涌现 代组学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基础医学生物学科给医学诊断领域带来新的曙光。进入新世纪,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遗传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应用对儿科领域疑难杂症的诊断更加深入,成为儿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近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学的整体复杂性以及基因构成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而对这些交互作用的理解已经不能单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转录组学水平去揭示。关注生物分子之间途径及网络的动态变化和关系的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或整体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则通过研究DNA、RNA、蛋白质和代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整合各种生物信息,从全局反映遗传背景和所处环境对生物个体的作用

儿科学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护理三基

儿科护理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发育: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测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情况。 2、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3、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型或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4、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期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浮肿。 5、21-三体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发现且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以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并可伴有多种畸形为主要特征。 6、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系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 7、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括约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8、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9、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1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1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后数日内,因进奶少、丢失水分较多,排出胎便而出现体重下降,约一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12、脑性瘫痪:是指发于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3、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患者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的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血氧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4、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 二、填空题 1、五岁以下小儿臂围超过 13.5 cm为营养好, 12.5 ~13.5 cm为营养中等, <12.5 cm为营养不良。 2、儿童保健定期健康检查的频度为:6个月以内婴儿每 1 月检查一次,7-12个月婴儿 2~3 月检查一次。 3、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 呕吐者,在用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时需适当稀释。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主要表现为惊觉、喉痉挛和手足抽搐,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表现。 5、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首先减少的部位是腹部,最后减少的部位是面颊。 6、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均不宜用于小儿。 7、婴儿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者和混合喂养儿体内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8、急性腹泻病的病程在 2周以内,而迁延性腹泻病的病程在 2周~2月;慢性腹泻病的病程在 2个月以上。 9、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 6 ~ 24 个月的婴幼儿。

儿科学技能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儿科学技能部分 (一)生长发育评分标准 (二)小儿骨髓穿刺术评分表(单人操作)评分标准(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评分标准 (四)婴儿喂养评分标准

班级:姓名:学号: 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

1.头围测量方法 (1)寻找宝宝两条眉毛的眉弓;(备注:眉弓就是眉毛的最高点) (2)两眉弓连线线的中心点; (3)将软尺的零点(0cm部份)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准备开始测量头围;(4)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宝宝的头后; (5)寻找宝宝脑后枕骨隆突; (6)将软尺绕过脑后枕骨隆突,绕回至起点; (7)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宝宝头围。 2.胸围测量方法 3岁以下的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的取立位。首先让孩子处于平静状、呼吸均匀、两手自然下垂,头直目正视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孩子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绕过后背,回到零点,软尺轻轻接触皮肤,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平均值,读数到厘米。

(一)生长发育知识点及注意事项 1.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体重 (1)出生时体重(WHO):男,女。 (2)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6kg);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出生体重,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3)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2~12岁:年龄(岁)×2+8 (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5)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 ①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低于均值减2~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 为重度。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3.身材的增长 (1)身高(长) ①概念: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位测量,3 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②增长规律似体重。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735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文章来源:中国输血协会发表时间:2008-09-04 17:54:28 浏览次数:5193次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五条 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人病历。 第七条 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 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 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

基础班儿科学讲义 (3)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1.主要病原体 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菌感染多为继发。 2.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程度相差较大,与年龄、感染病原体和机体抵抗力有关。轻症病例仅有鼻部症状;重症病例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如中耳炎、风湿热、心包炎、骨髓炎等疾病。上感分为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寒、热、暑、湿、燥等。小儿肺常不足,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人而发为感冒。外邪客于肺卫,导致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及咳嗽等症。因此,小儿感冒的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 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治疗兼证,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 ①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流涎、咽痛等。体检时可见咽部红肿,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约1周左右。 ②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型所致。好发于春夏季,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2周。 常见兼夹证(夹痰、夹滞、夹惊)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常见兼夹证的中医病因病机 1.夹痰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 2.夹滞 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有饮食不节,致乳食停积,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 3.夹惊 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睡卧不宁,惊惕抽风,此为感冒夹惊。 治疗原则 (1)夹痰 偏于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当代最经典的五十本医学图书

当代最经典的五十本医学图书 由中国医学著作网主办,中华读书报与中国新闻出版报协办的“当代最经典的五十本医学图书”评选结果在2007年第12个“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隆重揭晓。本次评选活动由国内各大医学图书出版社、医学图书经营销售公司、医学学术团体组织以及广大临床医生广泛参与,严格评审,最后确定了50本能反映当代医学学术水平的图书。入选图书包括《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血管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风湿病学(上、下)》(科学出版社)等。 详细名单如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再版12 次,累计销售150万套,五十余年来几代医务工作者一直把本书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誉之为我国最经典的内科参考书。曾得到过多次奖励,包括卫生部授予的199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部授予的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畅销书等奖项。 2.《西塞尔内科学(原名-西氏内科学)》世界图书出版社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医学巨著,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并被誉为“标准内科学参考书”。 3.《血液病学》(上下)人民卫生出版社 是血液学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本较新较好的参考书和基础教材。 4.《哈里森内科学(上、下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该书理论新、内容全、权威性强,是世界内科学发展的风向标,是医、教、研的教科书,哈里森也被广泛赞誉为“内科学著作之父”。 5.《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是集当前国内外内分泌学研究新进展及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于一书的大型专业参考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系统性较强的内分泌与代谢学专著。 6.《威廉姆斯血液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该书覆盖了与血液病有关的全部内容,是血液病医生的最佳参考书。 7.《协和呼吸病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全书内容新颖、资料翔实、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8.《中华内科学(上中下)》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精心规划的“中华临床系列专著”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由全国380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编著,内容覆盖了内科学的各个方面。 9.《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为神经病学大型专业参考书,反映了当今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流水平。 10.《现代冠心病-(第二版)》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实用性强,权威度高,本书第一版在1996年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1.《呼吸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是一部当前我国全面论述呼吸系疾病、重点突出且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的专科论著,内容全面、资讯新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