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银行学作业

(一)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姓名:杨承

专业班级:金融1105

学号:20111310200

在货币银行学的第一章中,老师讲到了货币流通速度这一节。首先,对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自身的比值,第二种是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被交易的次数。然后就这两种含义,可以从中看出几个关键词汇,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价格等,所以,对于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可以分别从这些词汇中入手来进行分析。

1、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便取决于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增加,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收入增加,但消费却并没有收入增加的快,结合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种解释看来,自身的价值总额虽然增加,但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却是没有自身价值总额增加得快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减小。同理当政府支出减少时,虽然国民收入也在成倍减少,但是有些固定消费却并不会少,也就是消费的减少没有国民收入减少的快,所以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增加的。

2、商品的价格。涉及到价格问题,就要牵涉到通货膨胀与紧缩了,可分为四个方面来讲,当极度膨胀时,会出现所谓的“需求旺盛”,通过凯恩斯模型的分析,极度膨胀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防止利率过高,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货币存量会减少,物价上涨很快,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当适度膨胀时,需求也很旺盛,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松紧结合,此时货币存量增加了,物价也有一定的上涨,实现的商品总额也增加了,但增加的要稍微多一些,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有一定的增加,但没有极度膨胀时增加的多:而同理,当经济极度萧条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货币存量增加,但需求

并不旺盛,物价会下跌,所产生的商品价格总额减小,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减小;当经济萧条不严重时,政府会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存量减少,需求也不太旺盛,物价也会有一定的下跌,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减小,但没有极度萧条时减少的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混合使用的分析结果。)

以上的都是按照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种解释来分析的,对于它的第二种解释,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被交易的次数,这与需求的程度紧密相关,所以与上面的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分析情况一样。

下面我想根据政府政策来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可能会与前面在涉及到商品价格的时候有部分重复。

1、财政政策效果分析。当政府使用膨胀性财政政策时,减税、改变所得税、扩大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政府的措施会大致按这个方向走,此时,国民收入增加,交易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投机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此时虽然收入会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是增加的,当收入增加,而消费没有收入增加的快,再加上居民的固定的消费习惯,会使得持币率增加,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所以,当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都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同理,反之,当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时,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都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以上的分析都是以货币供给不变为前提。)

2、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当政府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即增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货币持有率增加,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同理,反之,当政府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

上升,投资减少,收入减少,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以上的分析仅个人结合宏观经济学中学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分析的,也仅是个人的想法,比较片面,所以在网上查了比较全面的因素,在六条主线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自己对这六点因素的理解和看法,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一、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当市场的需求旺盛时,手中的货币往往会用的相对比较快,再加上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理解为货币流通速度也会相对比较快,再结合第二种定义分析,在单位时间被交易的次数增加,所创造的商品价格总额也会增加,与相对较慢的货币流通速度相比较而言,如果要创造相同的价格总额则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进入到商品交易中。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较快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会减少,反之,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总结可得出公式: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所以又可以这样反过来说,当商品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定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二、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的课上,老师讲过,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或支出的结构、习惯一旦形成后,在一段时间内是很难以改变的,所以居民的货币支出结构一般不会产生变化,消费习惯也不会发生变化,也就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造成很明显的影响。对于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资料是这样解释的:“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

慢。”但我个人觉得解释的有些不通俗,按照我之前解释过的当收入变化时的说法就是,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是却没有收入增加的快,所以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收入减少,消费会减少,但消费中有些固定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不会减少,所以相当于持币率在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在加快。

三、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以上为所查资料上的解释内容。有很多方面是我未想到的方面(接下的的三点也都是属于我没有想到的一些方面)。但是对其中有些方面的解释在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困难。比如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分析到后面说的是分工越细,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这就相当于居民收入增多,按照之前的收入结构变化的解释来看,收入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是减慢的,但是当生产周期缩短时,速度又是增加的。这只是我刚开始的理解,后来才想透,我弄错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资料给的分析所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影响,我理解的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所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四、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

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经济单位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很好理解,对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状况的分析中,提到了两种货币需求,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的货币是处于流通中的,对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影响,而投机需求的货币并非处于流通中,则对其没有影响。所以当金融市场发达,而货币供给量一定时,投机需求占用的货币量会增多,那么交易需求的货币量就会减少,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会加快。

五、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以现在所学到的有限的知识看来,财务及结算制度这些方面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相比其他因素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不是重点因素的范围内。

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资料的解释中提到了的消费者的预期主要有这些方面:经济形势,对货币的信用程度,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变动等。当消费者对来年的经济形势预期会很好时,持币率会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反之则减慢;当消费认为在将来货币会贬值时,则会加快使

用可用的货币,持币率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增加;当人们预期来年的通货膨胀率会增加,物价会上涨时,消费者也会加快使用手中的货币,持币率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增加;当消费者预期利率上调时,综合投机货币需求、收入、储蓄和投资者的投资量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是增加的,反之则减慢。

以上就是我对影响货币流通因素的分析,可能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货币流通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对的影响因素

货币对的影响因素 一、欧元/美元的影响因素 欧元占美元指数的权重为57.6%,也就是说欧元的比重最大,所以欧元基本上被看作美元的对手货币,也就是"反美元"。外汇交易者可能通过欧元来判断美元走势的强弱。欧元是非美货币种里最为稳健的货币,常常引导欧系货币和其它美系货币的走势。 二、英镑/美元的影响因素 英镑是曾经的世界货币,目前仍旧是投机者最为喜欢的货币,也是最值钱的货币--其对美元的汇率较高。英镑的波动也较大,但是其交易量远逊于欧元。不光是英镑兑美元、英镑兑日元、英镑兑瑞士法郎等交叉货币对也呈现出很高的波动性。 属于欧系货币,英镑与欧元区经济,政治密切相关。欧盟方面的经济政治对英镑的影响颇大。任何有关于英国有可能加入欧元区的言论都会打压英镑汇率。 三、澳元/美元的影响因素 澳元又被称为"商品货币",其汇率与金、铜、镍、煤炭和羊毛等商品的价格存在紧密联系,这些商品占澳大利亚总出口额的近2/3。所以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澳大利亚元的上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澳大利亚并不是黄金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但是澳大利亚元和黄金价格正相关的特征比较明显,还有石油价格。澳大利亚元经常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获得支持,而此时正是商品价格高涨的时候。澳大利亚经济与日本经济紧密联系,毕竟日本吸收了澳大利亚20%的出口,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澳大利亚元会跟随日元走势。 四、美元/瑞士法郎的影响因素 瑞士是传统的中立国,瑞士法郎也是传统的避险货币,在美国和非欧洲大陆的政治动荡期,能吸引避险资金流入。黄金价格的上涨,能带动瑞士法郎一定程度的上涨。瑞士是一个小国,所以决定瑞士法郎汇率的,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另外它属于欧系货币,因此它平时基本上跟随欧元的走势。由于瑞士法郎利息较低,最近两年也成为息差交易的借入货币。 五、美元/日元的影响因素 出口成为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为抑制日元走强,日本财政部经常性的干预汇市,使日元汇率不至于过强,一直以来,保持出口产品竞争力成为日本习惯的外汇政策。日本方面,干预汇率的手段主要是口头干预和直接入市。因为日本经济对外联系的比重极大,与重要的贸易伙伴如美国,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密切相关。因此日元汇率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六、美元/加元的影响因素 加拿大是西方七国里最依赖出口的国家,其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而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和海产品。加拿大元是非常典型的美系货币,其出口的80%是面向美国,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依存度极高。表现在汇率上,就是加元对主要货币和美元对主要货币走势基本一致,例如欧元兑加元和欧元兑美元在图形上保持良好的同向性,只是在近年美元下跌中,此种联系才慢慢减弱。经常我们可以通过加拿大的经济数据推测美国的经济数据。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 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 ?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 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 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 B.财政支出 C.企业收入 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 B.成比例地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方向性的振荡 5 ?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 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 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 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B .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提供的 A.投资基金B .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 .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证券公司 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 B.央行的外汇储备 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 .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 B.现金漏损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的手段)。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得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得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瞧成就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与现金对存款比率得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得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得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得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得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得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不够得,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得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得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得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得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得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

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得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行详细得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得趋势。 1. 基础货币得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得现金与商业银行得准备金之与构成,它就是创造货币供应量得基础。由于我国得特殊国情,央行得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得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得定义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得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平稳得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就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得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就是明显得),1998-1999年,在法定准

影响外汇汇率的政治因素

影响外汇走势的政治因素 一、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同时,必然 要影响到汇率的走向。 1、宽松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就会采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或者同时降低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刺激商业 信贷行为,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就可能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同时采取加息的措辞,以此 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经济的正常稳步发展,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或者产生过多的银行 潜在不良信贷,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2、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稳定货币汇率,但在本币与外币的比率中,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会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性采取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弱货币政策。 最坚持强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美元,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政府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在实质上采取了一些非强势货币的手段,总的来说美国官员一致都是坚持强势货币政策不变,只有强势的美元货币政策,才能在经济衰退期尽量稳 定留在美国的大量国际游资,不至于因为经济衰退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而最坚持弱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日元,由于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的弱势有助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有更好的竞 争优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当日元持续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官员经常站出来讲话声称要干预外汇市场日元 的走势。 二、财政政策 一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也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主要涉及财政开支和税收两个方面。为了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或者降低税率,也可能是两项同时 实施增强力度;如果有必要抑制社会的消费欲望,减缓过快的经济增长,政府也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并 减少政府开支。 财政政策对外汇市场相关货币走势的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该国经济发展趋势上,如果政策有助于经济向好,这对该国 货币的走势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经济疲软,则可能导致该国货币的下跌。当然财政政策有的时候也是服务于政治的, 三、中央银行的宏观影响 1、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稳定货币汇率,或者是要让货币汇率向该国政府需要的价位靠近。另外一个顺带的目的是向市场表明央行的意图,或者树立市场对央行的信心,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的人气。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严格说来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其自然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干预市场就能很快 实现效果,而不用调整国内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这样的决策更容易做,决策风险更小;不利的则是敢于效果所持 续的时间较短,大多数干预都只能起到很简短的效果,比如日本央行在2003年的多次干预中,往往一次数亿资金的干 预只能改变几个小时的行情,很快市场又恢复原来的运行趋势。汇率的走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国的实际经济水平和其他 综合因素。 口头干预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汇率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使汇率制度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1994年到2005年汇改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制度存在多种缺陷,是我国汇率被动的受制于美元的币值,在美元地位下降和货币多元化的条件下,该制度已经不适应我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汇改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归纳如下:(1)物价水平,通货膨胀;(2)利差(相对利率水平);(3)国际收支;(4)经济增长率;(5)政策因素。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从实证角度分析以上几个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提出了相关政策。 1.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们会倾向于将手中的本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国内通胀也会导致以本币标价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减少,长期会改善经常账户收支,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 2000-2010年人民币汇率和通胀率相关性分析 对美元汇率(1RMB)通胀率 对美元汇率(1RMB) 1 通胀率0.718840209 1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但是结合我国200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通胀率的相关分析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国内通胀率相关系数为0.7188,强度正相关,对于我国而言,通胀率我国货币对内贬值,但是对外却是升值的,这种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汇改以前为刺激出口,长期压制本币汇率的反弹,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巨额的顺差和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这些因素抑制了通胀对汇率的拉低作用。 2.相对利率水平,我们在这里结合政策因素来分析,原则上只要存在相对利差,就存在资本套利的条件,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利率的提高

金融学15货币供给(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货币供给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C 7、B 8、A 9、C 10、A 11、B 12、B 13、D 14、B 15、D 16、B 17、B 18、A19、B 20、A 21、B 22、C 23、A24、A25、C 26、A27、D 28、B 29、D 30、C 31、A32、D 33、D 34、A35、C 36、A37、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20、√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3、现金漏损率: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 4、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一 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5、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也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 6、存款货币:指在商业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 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 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 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9、存款乘数:反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准备金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 系。 10、原始存款: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如中央银行的支票存款)。

10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0.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因此凡是影响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条件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同时,收入的数量对支出数量也有决定性影响,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则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 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反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通常是定期地取得,而支出则是经常陆续地进行,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两次收入的间隔越长,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越多。 (2)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在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人们所需要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人们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货币先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待需要使用货币时,再将其他金融资产出售以换回现金。另外,在信用制度发达的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的需求量。而在信用制度不发达,融资不方便的经济中,人们要取得现金或贷款不太容易,于是人们宁愿在手头多持有些货币。一般说来,货币需求量与信用的发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 (3)市场利率,在正常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反是,当市场利率提高时,一方面会增加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吸引投资者购买有价证券,以便在未来有价证券价格回升时,获取资本利得,所以人们将减少货币需求量。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方面会减少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另一方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深入分析 铁岭使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 苏桂荣 铁岭市调兵山第二高级中学 刘晓芹 (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俗话说“早晚市价不同”,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处于变化之中。仅就2006——2008年间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言,都经历了涨落的过程。价格为社么有涨有落?价格的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就必须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在《经济生活》“内容标准”规定:“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提示与建议”:“供给与需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变化,影响供求的因素有生产、地域、时间、文化等”“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为此,教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即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关于供求影响价格,教材:“影响供求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供过于求,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关于价值决定价格,教材:“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完全按教材内容分析,还不足以说明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也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供求影响价格”要全面分析 正如教材所述,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但影响供求的因素却不仅仅是教材所述的:“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和“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还有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相关商品的价格、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这些因素在现实中都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这些因素也都是教材相关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或渗透出的。所以,我们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应该引导同学们归纳和分析。 1、纸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纸币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价值符号。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既增加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相当于增加纸币发行量。我们可以用教材中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来说明: 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变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的流通次数 商品的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的流通次数 待售商品的数量

金融学 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学习资料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脉络所揭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理论的发展 第二部分要点提示 1.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层次的划分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判断标准。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层次的内容与层次之间的界限,也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乔顿模型揭示了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供应新论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银行应调整货币控制的方式。 4.货币定义的标准经历了净财富、交换媒介、价值储藏以及流动性的演变。对于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的讨论揭示了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5.货币供应的外生性与内生性的争论,一方面反映出货币发行的主体与货币创造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第三部分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需求 2、现金交易说 3、剑桥方程式 4、流动性偏好理论 5、鲍莫尔模型 6、惠伦模型 7、资产选择理论 8、恒久收入 9、人力财富 10、非人力财富 11、基础货币 12、货币乘 数 13、货币层次 14、流动性陷阱 15、信用创造说 16、通货比 率 17、乔顿模型 18、货币供应新论 二、填空题 1、基础货币又称(),它包括()和()两部分。 2、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和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3、一般而言,货币乘数随着()、通货比率和()的变动而变动。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期看,()是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5、卡甘在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的货币存量后,认为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索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研究

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研究 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般认为是相对独立的两种政策,两者的联系主要是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松紧配合使用。两者的交叉性在于,财政体制变化、财政政策执行以及预算安排的调整,都将直接影响财政性存款。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一旦财政性存款变动,势必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中项目,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基础货币。因此,货币当局研究财政性存款对基础货币影响关系尤为必要。 一、财政性存款与基础货币:历史与现状 (一)财政性存款和基础货币一路攀升,财政性存款季节性波动明显 从绝对值看,财政性存款由1990年末的380.40亿元增长到2012年末的20928.30亿元,20年间增长了55.0倍,同期基础货币增长47.4倍,两者增速大致相当。与基础货币比较,2002年之后财政性存款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的特点,且波动幅度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见图1)。 (二)财政性存款在基础货币中的占比不稳定,波动有加剧趋势从相对值看,财政性存款在基础货币中的占比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1990—2001年末期间,占比不规律且波动较小;二是2002—2008年末期间,随着财政性存款季节性波动加大,该占比呈规律性波动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且波动幅度不断扩大;三是2009—2012年末,该占比仍呈季节性波动,但走势

向下(见图2)。 二、理论及实证分析 (一)财政性存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财政性存款是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财政性存款构成包括存放中央银行国库的库存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的代理国库库存资金、其他财政存款。其中,国库单一账户存款指各级政府收缴的税收和非税收入入库后,在根据预算进度完成财政支出和进行必要的收入退库后结存在中央银行国库的余额;其他财政存款是暂时聚集在银行的各项财政存款,包括待报解款项、国债兑付款等。国库现金是财政性存款的主要来源,两者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 基础货币是在任何拥有金融媒介机构的经济体系中涉及有关一国货币存量决定因素分析的一个重要术语。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看,基础货币的测量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通过银行与公众对基础货币从使用的总额来表达,即基础货币应等于采取基础货币形式的银行准备金(R)与公众持有现金(M0)的总和。 三、实证结论和总结性评述 (一)实证结论 从(5)式的结论看,各时期财政性存款发挥回笼基础货币的作用不同。 1. 分税制改革前(1990年1月—1993年12月),财政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