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5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河北保定高三模拟)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解析: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以位于脊髓,A项错误;发生反射活动时,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①传入到神经中枢②,神经中枢的“指令”沿传出神经③传达到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项正确。
2.(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
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使突触后膜不能形成动作电位,但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
3.(2020·广东五校协作体联考)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
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则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由于Ⅲ处位于传入神经上,则刺激Ⅲ,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正确;由于Ⅱ处位于
传出神经上,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则该过程不可以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Ⅰ,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 错误。
4.(2020·湖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解析: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B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正确;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
5.(2020·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1%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实验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实验二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C.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
D.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完成某些反射
解析:反射弧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即使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C错误;根据实验一与实验三的对照可知,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不需要大脑的参与,D正确。
6.(2020·云南师大附中开学考试)如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发生电位1是突触后膜上K+大量外流导致的
B.递质只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主要与膜上磷脂的结构有关
C.发生电位2很可能是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的结果
D.神经递质释放后以胞吐的形式到达突触后膜
解析: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A错误;递质只能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这与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结构有关,B错误;发生电位2很可能是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的结果,C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扩散到突触后膜,D错误。
7.(2020·湖北浠水实验高中高三模拟)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C )
A.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直接由ATP水解释放
B.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
C.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受到抑制,人体的动作变得缓慢而无力
D.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
解析:大脑发出“讯号”需要能量,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由ATP 水解直接提供,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关系,B正确;HD患者神经元M发生退化,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的抑制作用减弱,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会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错误;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神经元M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D正确。
8.一个神经细胞通常有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轴突却只有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们发现了一种称为GSK的蛋白激酶在神经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在未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GSK的活性比较均匀;而在轴突中的活性比树突中的要低。如果这个分子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如果太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神经冲动的有序传导与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有关
B.提高GSK蛋白激酶的活性,有利于突触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
C.若能将某些功能重复的树突变为轴突,将有助于治疗神经损伤
D.如果用药物改变GSK的活性,可以使一个神经细胞形成多个轴突
解析:GSK蛋白激酶活性与轴突和树突形成相关,而兴奋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