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

挥钢的极高的抗拉能力而成,它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并加大结构的跨度。因而在现代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的屋顶结构。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各国对高层建筑的概念并不一致,过去一般是指七层以上的建筑。根据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的规定,按照建筑的层数分成四类:9~16层为第一类,最高的高度是50米;17~25层是第二类,最高的高度是75米;26~40层是第三类,最高的高度是100米;40层以上是第四类,称为“超高层建筑”,最高的高度在100米以上。

“包豪斯”德语的音译,由德语中的“Hausbau”(房屋建造)倒置而成,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这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其目标在于团结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1925年该校迁至德国工业城市德绍,建立著名的新校舍。1933年被德国纳粹关闭。“包豪斯”的教师和毕业生流亡到英、美等国,使“包豪斯”所开创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2.美术作品

德绍的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建,格罗皮乌斯设计)

格罗皮乌斯(1883年—1969年)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创办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奠基者。他原籍德国,早年就读于慕尼黑和柏林的工业大学。以后在柏林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先驱者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不久又自己开设建筑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设计。1915年开始在德国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材的学校,即国立包豪斯学校。1928年同法国现代最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学系教授、主任。他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影响很大。

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这座新校舍。它之所以成为西方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作品,主要在于它成功地体现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想,即建筑形式服从建筑功能。这一建筑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便于联系。建筑的结构形式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而定,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外形。例如实验工厂为钢筋混凝土挑梁楼板,外墙为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目的是便于采光,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室的结构与实验工厂相仿,采用水平带状长窗;宿舍需要安静,因此用较小的窗和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与砖的混合结构,简洁、实用。

赖特设计《流水别墅》(美国)(1936年—1937年建)

赖特(1869年—1959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流水别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现已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流水别墅》是赖特1935年为美国的匹兹堡市百货公司老板考夫曼设计的一幢私人住宅。当时考夫曼买下了一片很大的风景优美的地产,聘请赖特为他设计一座别墅。赖特选中一处地形起伏、林木茂盛的风景点。在那里,一条溪水从岩石上跌落下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赖特就巧妙地利用这个自然环境,把别墅建在这个小瀑布的上方。使这个别墅就像从这个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完全符合赖特提出的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有机建筑”理论。此外,这一别墅的造型也很新颖别致。它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能力,别墅的每一层楼板向外悬伸出来。它们与那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个横竖交错、极富变化的构图,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既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美国)(1946年—1959年建,赖特设计)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是供美国大资本家古根汉姆收藏并陈列西方现代美术作品而设计并建造的。它位于纽约第五街一块仅50×70米的地段上。赖特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设计了这座螺旋形的建筑。它像一朵神奇的大蘑菇从这条街的建筑森林中冒出地面。整个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是四层的办公楼和六层的陈列大厅。其中以圆形陈列大厅最为重要。这个直径为30.5米的圆形大厅,上面各层实际上是连续相通的长431米螺旋形坡道展览廊。螺旋坡道环绕大厅而上,底层坡道宽5米,直径约28米,以上逐渐向外加大直径,到顶层直径达39米,坡道宽约10米,从而形成一个下小上大的圆筒形空间。整个大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参观。人们进入大厅乘半圆形的电梯直登顶层,然后沿螺旋形坡道向下参观,不像一般展览厅要受到楼层和隔断的空间的限制。而且参观者还可以从各种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

柯布西耶设计《朗香教堂》(1950年—1953年建)

勒·柯布西耶(1887年—1965年)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本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师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朗香教堂是他设计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座教堂规模很小(里边连站带坐只能容纳二百多人)。它的主要成就是没有受传统的教堂建筑形式的束缚,也没有去搞一个“现代化”的教堂,他设计了一个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非常奇怪的形体。按照柯布西耶的解释,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听觉器官”来设计的。因为,按基督教徒的说法,教堂乃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地方。所以这一建筑的造型充满了象征的意味。例如,南墙东端陡然挺拔上升的趋势,有如指向上帝居住的苍天;沉重的屋顶和封闭的外墙,表示它是上帝提供的一座安全的庇护所,东面的空廊向外敞开,表示对朝圣者的欢迎,倾斜的墙体,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窗子,室内暗淡的光线,是为了加强教徒们“唯神忘我”的感觉。这都说明柯布西耶完全是从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出发的,使它成为一座现代最别致而又最吸引人的宗教建筑。

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1957年—1973年建)

伍重(1918年—)丹麦建筑师。这座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大桥附近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上。它造型奇特,外观不凡,似群帆泊港,又如白鹤惊飞,极富诗意。但是,建成这一建筑也实在不易。1956年澳大利亚总理凯希尔决定筹建这一建筑时,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30个参加国送来223个方案。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沙里宁因故来迟,初评工作已告一段落。沙里宁看过评出的10个方案均不满意,他从被淘汰的213个方案中挑出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但这一方案不过是一个即兴式的草图,其最大特点是造型奇特,堂皇出众,富有诗意,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非凡的建筑。他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采纳了这一方案。当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时,却接连遇到了许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当初伍重设计的这一建筑,仅仅是一幅即兴的素描风景,并不是由工程计算出来的图纸,即这一设计仅考虑艺术效果,未能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以后又因凯希尔总理突然去世,经费发生严重困难,后经双方努力,历时十七年,始告成功。耗费的投资超过原估价的14倍。但是,这座建筑终于如沙里宁所预料的,它已成为当今伟大不凡的建筑。

(荷兰)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1924年建,格里特·里特维尔德设计)

格里特·里特维尔德(1888年—1965年)是荷兰“风格派”建筑师。生平不详。但他设计的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造型十分简洁而又非常精致小巧的住宅建筑。整个建筑是由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它的结构形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同是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所以,这一住宅实际上是“风格派”的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意]皮阿诺、[英]罗杰斯设计《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1977年建成)

这是法国巴黎著名的现代建筑,是法国总统蓬皮杜为纪念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而倡议修建的。这一建筑落成时,正好蓬皮杜总统逝世,当时的德斯坦总统就将它命名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它包括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乐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等。从外表上看,与其说是文化艺术中心,倒不如说更像一个现代化的化工厂。因为整个建筑都被为这一建筑服务的纵横交错的涂以各种鲜艳色彩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而这也正是设计者有意识标新立异的地方,并以此与周围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此人们的褒贬不一。这一建筑的两位设计师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备,为了改变这一陈旧观念,他们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并利用这些来作为建筑装饰。建筑师的目的是达到了。不可否认,这一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突破了旧的建筑观念。但是,对这一建筑究竟如何评价,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三、教学建议

1.在社会上,在学生中,对现代建筑的理解有不少“误区”。本课较好地介绍了现代建筑。对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了解建筑艺术的功能价值,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

2.在教学中,可联系本地区、本社区建筑的现状,结合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思考、判断,并进行评述。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建筑。更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与环境建设,提高对环境与建筑的审美能力。

高三《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 四、学法指导: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1)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2)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

意抓住主要特征。 (3)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简要总结。 2、课堂发展: 请学生赏析《朗香教堂》,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独特),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 (1)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教师总结、归纳。 (2)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1)、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2)、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3)、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概述作品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图片、打火机、鹅卵石。 2、学具:课本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级的新生,在小学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上中学的 第一节美术课很有必要作课前的准备。(1)上课的纪律。(2)上课工具的准备。 (3)作业的收改等等。 出示精美打火机一个及鹅卵石一块提问导入。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古代人击石取火,这一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奥秘? 3、你们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谈感受。 (二)、讲授新课: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作,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时间活动。 2、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课堂发展: 1、投影观察感受经典的范例作品: (1)曾候乙编钟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 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帝造物,给以自然状貌。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由最早的山洞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高楼大厦,也就是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技和的艺术相结合现代建筑。 新课讲授: 一、现代建筑的概念: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二、欣赏图片,具体讲解 (一)现代建筑的的代表建筑--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是传播现代艺术教育新思想的学校,强调绘画、建筑、工艺三者的结合。他专门以培养新型的建筑和工业设计人才而闻名于西方。"包豪斯"校舍所体现的现代建筑思想非常明确。首先,建筑的功能因素突出。其次,建筑材料比较明显。可见,作为现代建筑代表的"包豪斯"校舍,除了功能上的合理利用外,他的美感则体现在丰富而变化的形体美,以及由材料而透溢出的质地美。 (二)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1、流水别墅:赖特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流水别墅》是他"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现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赖特巧妙利用环境使别墅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其整体的造型新颖别致、构图横竖交错,再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极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2、古根汉姆美术馆:赖特以它独特的艺术构思将美术馆设计成一个下小上大的螺旋形的建筑。打破了展览厅受楼层和空间的限制,使参观者可以从各个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整个大厅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空间。 (三)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1、朗香教堂:由柯布西耶设计,是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南面的墙被称为"光墙",墙体很厚,上面留有许多大小不异的小窗户,室外开口小,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并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处有一定间隙,她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 师生互动联想朗香教堂的造型? 2、悉尼歌剧院:50年代后的西方建筑,开始强调象征性表现,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设计。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其设计恢宏,造型奇特,建筑精湛,设施华丽。她三面环水,一面近山,东南西北有四个漂亮的立面,从上而下还可以看到第五个立面。成为悉尼文化的殿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 以香港会展中心为例提问与悉尼歌剧院的共同点? (四)体育建筑的代表作品赏评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吴志平

岭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教学目的: 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教学难点: 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问: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 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摘要:“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大千世界就足够了。”这位德国学者路克恩的一席话,点出了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包含了科学与艺术的微妙联系。 这个建筑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 材料: 这个建筑主要采用铝合金建成。从外表上看 这个建筑大气、美观。其实就是用我们平常 见到的铝合金建造而成。也许设计者在设计 的时候只是挥动几笔,便把建筑的造型给画出来了,这个是一个艺术的体现,到了要建造的时候,就必须要采用现代工艺采用科学的建筑方法,建筑工人会以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建设计师构思中的形状,整个设计才算是结束。当建筑竣工时,你似乎想象不到是用普通的铝合金建成的,这个就是艺术与科学在材料上的结合。

造型: 平面:两个相对的“Y”,边缘线呈流线型,优雅、简洁、大气。 立面:顶棚根据飞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线来弯曲的,使巨大的顶棚显得轻盈,富于动感和张力。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从效果图上看,建筑的造型相当大气和优雅。这个归功于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但是,没有科学的支持,再美丽的造型,也建造不出来。 设计,是将艺术家和建造师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设计师,才能把建筑呈现得如此多彩,这是艺术和科学在造型上的结合。

装饰: 1.红色到黄色渐变的顶棚和周边巨大红色的柱子,映照紫禁城的颜色搭配(金黄色屋顶,红色柱子),其色彩乃至构造,都是中国智慧的反映,散发出了强烈的中国气息,展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2.内部顶棚色彩的渐变,营造出了云霞一般的效果,给人震撼,使人仿佛置身于宫殿之中。 在装饰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成就了这些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也许一个建筑,可以用各种方式装饰,但是,没有艺术的结合,这样的装饰,也就缺乏了美的特性,缺少可观性,那这样的建筑肯定是不被世人所留恋的。相反,没有科学的方法,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叙,“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一个好的产品或者建筑,都是需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艺术与科

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2906174.html,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作者:徐梦丽朱鹏飞朱梦帆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 摘要:艺术与科技创新屋就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一个载体,它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诠 释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魅力,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点亮自己的创造火花。艺术与科技创新屋以其微小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感受,为文化与科技创新开拓新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技创新;融合;生活 泰戈尔说:“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正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驅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而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与文化共同发展,自然与科技创新联系密切。同样,科技创新若要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就必须以人们易接受的方式,与艺术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一)科技创新对于艺术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温饱,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已变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已经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专属。如何推动艺术走向“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就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例如艺术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使艺术品投资大众化,又能为艺术品市场引入“互联网+”思维,加快了艺术品行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艺术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艺术思维,能够为科技创新燃起新的火花,有助于开拓新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为科技创新赋予艺术的外衣,也能够科技创新的传播开拓道路,使创新思想更易使人接受。 二、艺术与科技创新屋的内容与活动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 19 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的: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 有朝一日, 将在山顶重逢。”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象地描述了科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和艺术”。 艺术与科学的相同点在于科学与艺术同源于自然,同属于文化,最初就是一体的,最终也是一体的。二者都需要智慧。正常情况下都能对人类有益。都是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反映。达芬奇认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具备一下两个条件:一,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二,能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 而不同之处是科学主要是理性思维,艺术多是感性体验;科学诉诸概念,艺术诉诸形象;科学讲逻辑,艺术讲感受;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要唯一,艺术要多样;科学追求真理,艺术追求真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艺术的目的则是对美的追求;科学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但是艺术的发展则是有阶段性的,循环往复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艺术对科学的影响。 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 同样,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也不小。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将管理,科学,艺术做一个比喻:管理就是一座建筑,科学就是建筑的地基,实在的一砖一瓦,正确的建筑构造,使建筑的抗震级别达到最高;而艺术就是建筑的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富有创造力的装饰改造,使建筑换呆板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成为经典。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在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后,艺术的创造性才能使管理锦上添花。 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分析与探讨了组织这一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客观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艺术的解释之一便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因素众多,并不能像一些工程制图等有严格的程式,此时,用灵活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漂亮地解决问题,危机便是管理的艺术之一。作为一名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沟通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沟通也是管理的艺术之一。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这四点无论哪一点都不能单独的说只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或者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单独一方面就能达到的。从此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犹如八卦图中的黑与白,阴阳互补,相互衬托提升达到和谐完美。 用我们大家熟悉的企业海底捞做例子,海底捞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正是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相辅相成吗?海底捞具有完善严格的奖赏制度,员工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在各种制度体系中注入了真诚,关爱,人情味,让各种规定不再冰冷,灵活多变,正确的在合适的时候运用理性与感性。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管理中,科学为艺术打下良好基础,科学与艺术相互提升转化,科学与艺术在正确的时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合二为一,既不局限于条条框框,又清晰有条理。因地制宜的将两者运用好正是管理的精髓。

第二课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课题: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区别和特点。 2、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例子讲解,《物之道》,世博中国馆,通过介绍让学生理解艺术与 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3、从建筑、雕塑的方面让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感受,包括材料,新技术 的出现。 4、磁悬浮列车及其他车型设计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广泛在生活中应用的,让学 生举例说出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5、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品或日用品,最后进行作品 的评析和展示。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PPT课件——长信宫灯与现代灯具,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艺术的风格区别,说出长信宫灯的名字。 提问:这两组灯具有什么共同点?点名回答 板书: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提问:这两组灯具的不同点在哪里?(点名回答) 板书:宫灯:印象深刻,造型优美,生动形象 现代灯具:简洁明快,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2、通过图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它的特点。 唇形沙发: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 蔬果台灯:设计大胆、新颖,时尚前卫,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特点。 水钻台灯: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3、欣赏《物之道》 提问:雕塑上端造型与吴作人的太极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于科技的意义? 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 提问:它与科技结合点在哪里? 雕塑的金属材料,约48米高。 4、通过图片欣赏现代雕塑 铜雕欣赏:利用工具敲打,凿刻锻造。 树脂雕塑欣赏:熔化,铸造。 铁丝雕塑欣赏:铁丝缠绕。 冰雕欣赏:凿刻。 小结: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的形式和材料越来越丰富,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5、课堂小思: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雕塑? (沙、雪、蜡、面粉、纸浆、泥、木、玉、石等等) 6、介绍上海世博中国馆 提问:中国馆的形状像什么?点名。 斗冠——东方之冠(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田强 教材版本:美术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的最后一课。高中学生经过一学期欣赏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运用比较法,重点赏析优秀建筑作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学会欣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要点: 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活动方式:综合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学生: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表一:第小组 案例1: 看建筑、画建筑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造型、风格的建筑,让学生通过用速写的形式概括地描绘,便于发现各自的特点,增加对不同建筑的感性认识。 展示与表述: 我们画的建筑像一个大蘑菇,又像一个杯子; 我们画的建筑像像拿破仑的帽子,像泰坦尼克号的船艏; 我们没画完,教堂结构太复杂了,时间不够; …… 学生的感觉较直观,表述很形象,老师引导学生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 造型──别致、单纯、精致、夸张; 线条──以直线、曲线为主,简洁、多变; 色彩──协调、单纯、纯净; 感觉──神秘、怪诞、捉摸不定;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一、教材分析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2、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难点: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师生:图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冋: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 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 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一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当初产生「躯体画笔」(Body Brush)这个概念,相信与我一直以来对行为艺术的兴趣有关,就是思考在一个电脑系统中,如何将一个人身体运动的轨迹、在运动过程里表现出潜意识中的原始能量(Primal Energy),及意识中对美学的判断纪录下来。在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绘画经验中,我发现无论如何绘画都是一个「立体」的过程,这个「立体」的过程包括拿起画笔,之后走到画布前,再用画笔沾上颜料绘画等等,很多时在传统绘画艺术形式里都会将它压缩了,变成一种两度空间的表现。我相信这个过程不单止包括动作过程,还有脑内的思考。我想达致的,就是如何去保留在绘画创作中的立体讯息,之后再将这些讯息在一个立体虚拟的画布上表现出来。 寻找感应系统 实行这个创作概念时,当然牵涉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金钱、技术,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找寻合作的伙伴。后来我在麻省理工一个媒体实验室发现一种颇有趣的技术:将红外线投射在一幅布面上,做成一大片光面,之后当人站在前面阻挡著红外线就会得出剪影般的效果,可以看到身体的影像。当然将这种技术转移使用时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就是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做红外线光面背景,第二点就是这个技术做不到立体的效果,只能得出二维空间、像在旁观察般的影像,欠缺在头顶观察的影像。经过在实验室里不断的尝试,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解决方法,就是将红外线灯放在人的前面照射,发觉人的表面也会很光亮,如果背景的布可以吸去其余红外线的话,一样可以将人的影像在背景里分别出来。另外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我同时在天花板装设一支向下射的红外线灯,而地面的地毡是吸光的话,就可以获得一个人体的立体资讯——这是我在这几年里找寻到的一种新感应系统。 有了新的感应系统,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将人的动作,如创作行为等,很有系统地map下来成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第三个部分,就要考虑如何将那些立体影像投射出来。我为此经历了一个颇漫长的试验时间。 利用数据扩阔空间 我曾经到过很多不同国家去找寻合作伙伴,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最后联络了城市大学的电脑学系。透过找寻合作伙伴,我发觉一个有趣地方,就是艺术与科技之间常存的相互关系,如当初油画颜料的发展,跟著艺术家不断要找寻油画的表达形式及技术;摄影技术出现后,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到了近代,科技发展得很快,一方面艺术追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一时间,特别在香港的科技人员,对艺术的认识及接受能力,相对外国来说,并不足够。艺术工作者与科技人员之间沟通及合作方面因而有一定难度,一来艺术工作者可能未必认识科技的语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没有办法欣赏艺术的作品,大家缺乏共通语言,做成了艺术与科技间的断层,也阻碍了彼此的结合。我认为这种结合很重要。每当我们设计一样新的事物出来,希望自己觉得有趣之外,也希望科技人员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亦觉得有趣,这才是真正艺术与科技结合。这个发展结果不单只是一件作品,某程度上更是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因为语言改变、与创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的时候,我发觉产生了一种新的脑部运作模式。这种新的思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探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依托、彼此联系又有区别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汉代张衡创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在科学的立场上看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杰作。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人物,他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1]。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古代的艺人们就既是工匠又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从设计到绘画乃至制作的全过程往往都集中于一人,艺术与技术也常常是高度一致的。而在雕塑、绘画、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用技巧来建构艺术形式,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位艺术设计师要设计好建筑物,除了有美学的观点更要了解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而建筑设计师除了考虑到坚固、经济、安全、实用等诸多因素,也要有美学知识,这样一个完美的建筑物才能诞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互联网。艺术亦是如此,运用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能够轻松的实现设计者的意图。动画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制作者既是漫画高手,懂得审美、构图、色彩,又有娴熟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电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的是人类物质文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创造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多寡,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第一位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完善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断的为艺术提供新的载体;科技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变化。科技与电影的密切关系,导致了人们美学思潮的变化,又对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黑白到彩色,从宽银幕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使电影成为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然而,科学技术和艺术也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方,艺术则是圆。艺术家们表达的方式是图像和寓意,而科学技术表达的方式则是数字与公式。科学是严谨的、理性的,犹如方方正正的立方体,棱角分明,丝毫不含混、模糊。而艺术是感性与跳跃的,像一个圆球体,没有规则和限制。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形式、手段,是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不断地求新,是从各自语言、手法、形式主观地描述一个全新的自然。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科学则是相反,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人对客观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源源不断的认识。 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这样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因为人而产生,都没有离开人类的基本的原则和至上的追求标准——真善美。科学是关于真的学问,艺术是对真的一种虚拟,科学和艺术对待真有所不同。科学立足于现实,在实验数据上对话,艺术相对更注重未来、理想。科学行为化的实验,升华到符合真、善、美的境界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第四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 目录 1.裴波那契数列 (1) 2.黄金分割比 (1) 3.拓扑学 (1) 4.机械复制艺术 (1) 5.分形几何学 (1) 6.达达派摄影 (2) 7.超现实主义摄影 (2) 8.时基媒体 (3) 9.成像后合成 (3) 10.集锦摄影 (3) 11.数字摄影 (3) 12.Ps美学 (4) 13.数字流媒体 (4) 14.数字合成技术 (4) 15.先锋电影 (4) 16.后现代电影 (5) 1.裴波那契数列 2.黄金分割比 3.拓扑学 4.机械复制艺术 5.分形几何学 基于计算机编程的“分形艺术”是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分形艺术作为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媒体艺术节的热门研究领域,不仅有极高的实用性,而且它代表了自然、数学和“美”的联系。 在数学家曼布劳特1975年出版的专著《分型、机遇和维数》中分形理论诞生。通俗的说,数学分型就是研究无限复杂但具有一定意义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局部暗含整体的“全息”性质便是自相似。 分形研究对于通过计算机模拟自然非固定几何形体如云雾、火焰、山脉、海浪、书目等造型和动画(如植物生长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形产生的数学图案也是计算机变成艺术创作的典范。 “分形艺术”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展示给人们,使人们认识到该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和谐、对称等特征的美学标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称特征,分形的对称性即表现了传统几何的上下、左右及中心对称。同时它的自相似性又揭示了一种新的对称性,即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或者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它是科学上的美和

美学上的美的有机结合。 分形艺术被普遍认为是二维可视艺术的子类,分形艺术图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价值,而且可以直接应用到服装、印刷、喷绘和装饰设计中。 由于分形艺术具有描述大自然形态的特点,因此被许多电脑平面设计师和三维动画设计师所青睐。其分形图案发生器或插件是ps、corelDRAW等软件必备功能;而三维动画软件如3d max、maya等也将其作为山脉、地貌、云雾和植物的发生器共设计史在创作自然景观时使用。 6.达达派摄影 20世纪20-0年代,受到文学和绘画领域的达达派影响,许多早起的欧洲摄影艺术家就开始通过暗房特技制作,将属于不同时空的摄影作品拼合在同一画面上,并构成全新的“蒙太奇”或“镶嵌”作品。(达达主义,第三章) “达达派”创建于1916年瑞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其颠覆了多种艺术形式面对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达达主义的主旨是: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传统、前提、准则、逻辑基础,甚至秩序、一致性和审美的概念。 达达派摄影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些县城的物品,如报纸、入场券、照片等零碎的东西,直接贴在帆布上,组成一定的图形,作为作品展出。它反对古典艺术,提倡形象抽象化。主张“废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为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上,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影响来表达自己的一年。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 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的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冲击。 达达派著名摄影家有纳吉和豪斯曼等。代表作品有纳吉《世界的结构》、罗钦可《蒙太奇》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师达达派没落使其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徒描述动荡不安的20世纪,有意识地设计场景或通过暗房后期制作来揭示主题。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多表现的形象,虽然是超现实的,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都使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的,所以能被人们所接受。超现实主义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有点离奇或怪异,并不是现实中人们经常看到的一般形象,但正因如此,就显得更有魅力、更能吸引人。超现实形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作出来,如剪辑、摆布、抓拍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手法。当时的摄影艺术家们也开始结合暗房特技制作(如多次曝光)技术来实现超现实影像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摄影艺术中的拼贴和暗房特效的使用,代表了摄影家不满足于摄影的“纪实”功能而力图表现摄影家内心世界的努力。

现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现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上一课是立足古代,那么这一课重点是强调现代;上一课主要是“启示”,这一课则更突出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本课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而设置的。突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这一教学思路,其实仍然还是坚持从艺术本身出发。教材中编制的图片,已突破了传统教材中单纯的、平面的、架上绘画的概念,我们在这里传递的是“大美术”的概念,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理念的再现,是时代的特色和艺术发展的趋势。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现代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 中是在互渗互补中获得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验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2、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对美术、科技、人文投入关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 的两个方面——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团队合作、建立与人良好沟通的 精神。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发现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美,感受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魅力。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现代艺术作品与科技完美结合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作品和见到过的诸如标志性建筑、地铁列车、各类高新技术含量的设计产品设计,会感到非常有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艺术与科技相互交融所带来的魅力,扩宽对没的感受,拓宽思维的维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1、玩头脑风暴:看图回答以下展示的物品像什么,挑战你丰富的的想象力。 同学踊跃发言,讲出自己的想象! 刚才看到的给人丰富想象力的物品就是现代艺术——节能灯造型设计。 2、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让我们来品味视觉大餐,一起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三、课堂发展 欣赏与探索: 分四个篇章来讲述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1、雕塑艺术 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赏析雕塑作品:物之道,建筑迪拜酒店等, 2、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3、艺术品 《日出.印象》19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外光表面的新探索.《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