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污染调查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污染调查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污染调查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污染调查报告

环境科学概论水体污染调查报告

关于增城市新塘镇水体污染研究报告

一、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研究问题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研究背景和动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相关研究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研究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研究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研究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研究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研究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 研究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 研究步骤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 程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收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整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 研究主要手段及资料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研究发现及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实地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调查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影响分析与讨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类健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活饮用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生生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农业生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反思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姓名:熊活镖

学号: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

一、前言

水体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的沟渠、江河、地下水,和相对静止的塘堰、水库、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与海洋的总称,是被水复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但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质、底泥、水生生物等。水与水体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水体概念去研究水环境污染,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认识。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一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恶化,达到了影响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这时能够说,水被污染了。

水体污染是指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放射性特征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降低了水体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有效利用的现象。

水体在自然状态中,有一定的空气溶解到水中,是支持水中生物呼吸的主要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指数是溶解氧(DO),外来物质进入水体后,能够被微生物分解,被溶解氧氧化,这都要消耗一定的溶解氧,这叫做水体的“自净能力”,如果外来物质太多,溶解氧被完全消耗,就是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中生物会因缺

氧窒息死亡,或中毒,这就是污染状态。

水中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到当前为止,有关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研究较多,且已有较好的灭活方法。但对致病病毒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也没有公认的病毒灭活要求标准。物理性污染物包括悬浮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放射性污染危害最大,但一般存在于局部地区。化学性污染物包括有机和无机化合物。随着痕量分析技术的发展,至今从源水中检出的化学性污染物已达2500种以上。

当前地球表面虽然有70%是被水覆盖,但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1%,淡水资源又是经常被人类活动污染的对象,被污染的水体要想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进行水污染控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需要全球合作进行。

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划分为各种污染类别:

从污染成因上划分

能够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是指由于特殊的地质或自然条件,使一些化学元素大量富集,或天然植物腐烂中产生的某些有毒物质或生物病原体进入水体,从而污染了水质。人为污染则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性的和生活性的)引起地表水水体污染。

从污染源划分

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称为污染源。点污染是指污染物质从集中的地点(如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口门)排入水体。它的特点是排污经常,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它的量能够直接测定或者定量化,其影响能够直接评价。而面污染则是指污染物质来源于集水面积的地面上(或地下),如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排后常含有农药和化肥的成分,城市、矿山在雨季,雨水冲刷地面污物形成的地面径流等。面源污染的排放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时断时续,并与气象因素有联系。

从污染的性质划分

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水的浑浊度、温度和水的颜色发生改变,水面的漂浮油膜、泡沫以及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增加等;化学性污染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污染,如水中溶解氧减少,溶解盐类增加,水的硬度变大,酸碱度发生变化或水中含有某种有毒化学物质等;生物性污染是指水体中进入了细菌和污水微生物等。事实上,水体不只受到一种类型的污染,而是同时受到多种性质的污染,而且各种污染互相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分解、化合或生物沉淀作用。

从环境工程学角度划分

环境工程学划分水体污染是依污染物质和能量(如热污染)所造成的各类型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的治理措施,具体能够分为病原

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盐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二、研究问题概况

(一) 研究背景和动机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当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江流总量的14%以上,而近年来,中国城市水污染问题严重,1998年监测的176天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较重,据统计,1999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67%,废水污水排放总量较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1980年全国受污染的河长比例为21%,1999年增加到38%。据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30年来,新塘从一个安静的农业小镇,一跃成为世界牛仔服装之都。整个镇上,服务于牛仔服装的其它配套企业完善,形成一条巨大的牛仔服装产业链。当前,新塘镇共有牛仔服装企业2868家,,牛仔服装产业产值287.8亿元人民币,生产规模占全国的60%以上,占新塘工业产值的1/3以上,是新塘镇乃至增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牛仔产业是新塘镇的传统优势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新塘生产出中国大陆第一条牛仔裤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聚,新塘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牛仔纺织服装集群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和“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牛仔服装产业集群”。形成了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水洗、漂染、防缩等完善生产系统,是当前全国产业链最完善、年产量最大、产品系列档次最齐全、贴牌生产以及出口最大的牛仔服装集群基地。同时,与这条巨大的经济产业链相伴而生的还有104家漂染企业(其中72家位于工业园内),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随着广深城际轻轨、广州地铁13号线的开通及增城纳入广州公交系统,增城作为广州东大门的地位日益明显。届时,增城在广州的战略意义更显重要,在招商引资和房地产发展上迎来新一轮的契机,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水污染,已成为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新塘镇部分区域位于广州市新塘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镇内河涌众多,以雅瑶水、永和河等为主的河流最终均汇入东江北干流。东江北干流是广州市重要的供水水源

地,约200万广州市民的日常饮用水取于此地。由此可见,新塘的水环境关系着东江北干流饮用水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在此种大环境下,治理东江流域新塘段水体污染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由此对位于东江下游与珠江汇合处的正处于城市工业发展上升期的家乡增城市新塘镇就水体污染这一课题展开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新塘镇协调环境的生态友好型发展。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更好地了解东江流域增城市新塘镇段的污染情况和一系列环节问题。

2、为文化部门、环保部门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治理污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珍惜人们的宝贵生命之源—水。

3、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

1.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于增城市新塘镇水体污染研究报告

2.调查时间:

-10-3至 -10-5(为期三天)

3.调查地点:

增城市新塘镇(具体包括东江流域新塘段的各支流)

4.调研任务:

熊活镖(实地调查、网络查阅)

基本研究思路

1.经过实地排查和网络查阅两种形式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数据;

2.研究相关调查数据,得出研究课题结论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3.讨论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

4.根据研究所得问题原因,进行反思和提出建议

5.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将调查的内容、结果整理

成书面文字。

基本研究内容

实地调查:走访东江流域新塘段各大小支流,并记录相关调查数据。

网络查阅:经过网络工具,查阅水体污染相关资料。

(二) 研究对象

东江流域新塘段各支流

(三) 研究方式

实地调查、网络查阅

(四) 研究步骤与

(五) 程序

资料收集

实地调查:

依靠摄像器材和纸质笔记对东江流域新塘段各支流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记录。

网络查阅:

依靠网络工具,查阅水体污染相关资料。

资料整理

对影像资料进行整理挑选并加注相关文字说明;

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相关内容制成图表。

资料分析

1.根据影像资料和数据资料汇总并加以分析,初步得出结论和

发现存在的问题;

2.讨论和详细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

据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

质规律;

3.根据研究所得问题原因,进行深刻认真的反思和提出切实可

行的建议;

4.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将调查的内容、结果整

理成书面文字。

(六) 研究主要手段及资料准备

主要手段:实地观察;网上查阅。

资料准备:

调查准备:相关工具的准备;

分析总结:相关影像拍摄资料、调查统计数据、现象原因报道等;

反思建议:相关反思和建议参考资料。

四、研究发现及结果

(一) 实地调查

调查发现:

工业污染集中源

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塘镇中部

工业密集地区(附图2),该区

成片分布各种牛仔洗染工厂、企

业,排放的污水主要为由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水洗、漂染、防缩等生产工序产生的工业废水。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

生活污染集中源

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塘镇西部

和西北部(附图2),该区集中

分布着一二类居住区,产生的水

体污染类型主要为生活污水。其

中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

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

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农业污染集中源

主要集中分布在新塘镇西部农业密集地区,产生的污水主要为农业退水。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 调查综述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水冲刷而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经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污染水体的物质成分极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无机无毒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无毒物、有机有毒物、石油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放射性污染物、热污染等。无机无毒物如:砂、土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它们一般和有机颗粒性污染物混合在一起,统称为悬浮物(SS)或悬浮固体,使水变浑浊。还有酸、碱、无机盐类物质,氮、磷等营养物质。

其中新塘镇水体污染类型多样,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为甚,对河流污染最为严重,有不少河流水质已跌至劣五类水质,对东江干流污染极大。

五、影响分析与讨论

人类健康

水污染,疾病之源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水是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循环的重要介质,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大一部分以水溶液的形式排放。因此化学物质容易进入水体,并产生以下危害:

1.介水传染病;

2.急慢性中毒;

3.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4. 球化学性疾病。

除上述之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还有重金属元素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汞、镉、锌、铜、镍、钴等对环境的污染。以汞的毒性为最大,镉次之,铅、铬等也有相当的毒性。

生活饮用水

东江为广州市区和增城的重要取水点,东江水质的变坏直接影响下游几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此类水质性缺水在中国太湖、鄱阳湖等地曾发生过,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缺水性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水生生物

着新塘工业迅速发展,未经处理的污水大多排入江河。近年来,养殖业在新塘迅速发展,有些养鱼塘位于城市或乡镇近郊或工厂企业附近,有的地方甚至还用污水养鱼。由于使用含污染毒物,特别是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水养鱼,不但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致使新塘淡水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受污染流域内的水生生物对

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积累能力,并经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工农业生产

东江干流和各支流的水质污染对工农业的影响同样严重,污水流进农田,侵入厂矿,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利用被污染的河流水进行灌溉,导致的大面积传染性流行病,会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

六、反思与建议

(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①改革生产工艺;

②综合利用废水。

(2)废水无害化

(3)对水体及其污染源进行监测和管理:

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下面几个。

①pH值,反映水体或废水的酸碱度及酸碱性污染的含量;

②悬浮物质含量;

③需氧有机物,主要测定BOD、COD等综合指标;

④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氰化物、亚硝酸盐的含量;

⑤其它特定指标,针对废水特点而定。例如核电站排水的放射性指标、医院和生物制品业废水的病原体指标等。

(4)废水处理技术:

废水处理:为了分离出废水中各污染物物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废水处理方法应针对污染物的不同特点,可选用不同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按作用原理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①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于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沉积、冲刷、再悬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a沉淀法b过滤法c离心分离法d气浮法e蒸发结晶f反渗透法

②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于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a混凝法 b中和法 c化学沉淀法d氧化还原法 e电渗析法

③)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a活性污泥法b生物膜法和生物(氧化)塘法c污水灌溉,对污水有综合性净化作用。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

2、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

3、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4、加强对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处罚力度;

5、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6、废水不废。

七、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