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第一章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者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持

续地、系统地定期研究。

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一般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被试容易丢失,从而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同时,研究易受被试感感到厌倦或变成“测验通”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降低测验的信度。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将研究结果在时间的维度上综合整理。

优点:省时省力,效率较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年龄相联系的大量的研究结果。

缺点:难以看到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连续性和关键点,难以说明影响发展的因果联系。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

期。由沃伦茨提出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特点:

1.优势兴奋(“优势兴奋灶”特点: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效率较高;它是随着生物适应性和生活目的性而形成的;“优势兴奋灶”比较容易消失,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

2.镶嵌式活动(概念:大脑皮质经常呈现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活动方式)

3.动力定型(来源于:巴普洛夫学说,特点:系统化,自动化;稳定性,灵活性;概念: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固定下来的条件反射,也是通常说的习惯)

4.使动调节(概念: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的一种起动性现象。原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能力(兴奋性)是逐渐加强的,需要有一个克服本身惰性的过程)

5.保护性抑制(又称超限抑制;概念: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机制,在这样的抑制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功能活性暂时降低,大脑皮质处于休息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功能损耗,并加强恢复过程使功能迅速恢复,因此超限抑制是一种生理性功能,起着保护大脑皮质免于陷入功能衰竭的作用。疲劳和正常睡眠都是保护性抑制)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大约2岁):

1)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适应环境

2)客体永久性(即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3)因果认识产生了

2.前运算阶段(约2-7岁):(特点)

1)相对的具体性。他们能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但是还不能进行抽象思

维。

2)不可逆性(没有守恒的概念)。关系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

3)自我中心。儿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4)刻板性。不能一心多用。

3.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获得守恒性。

守恒:指的是对物体某一特征(例如重量、体积等)的认知不因其他

与数量无关特征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约11-15岁)

形式运算就是命题运算思维。

其特点是:

书上:能够进行抽象的形式逻辑推理

PPT上:抽象思维,演绎推理发展;对运行规则的质疑;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发展

●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连续稳定注意20

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连续稳定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

可连续稳定注意30分钟左右。

2.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儿童平均看到客体不足4个,小学五年级儿童看到的客体为4-5个。

3.注意分配的发展

注意分配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只有在幼儿期至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

4.注意转移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件

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儿童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

发展起来。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的,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

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的,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就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

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其中视知觉表现最为明显,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的种类:

1.形状知觉(范茨的视觉偏爱实验:儿童喜爱的图形稍微复杂,对称,新

奇,圆形偏爱)

2.方位知觉的三个阶段:5-7岁:儿童能够比较固定化的辨认自己的左右方

7-9岁:儿童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岁:儿童能在抽象概括水平上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感知的事物的形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情感记忆(体验过的某种感情)

运动记忆(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

2.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3.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元记忆的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或他人记忆方面的认识和记忆活动的控

制。

●思维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第五章

●先天语言能力说由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

●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它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器,由言语输入

激活。

●语言的过程:普通语法(UG)——语言环境——个别语法(PG)

第六章

●智力的概念: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

一种综合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他把智力分为内容、操

作和产物三个维度。

●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5个)

1.是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制定者信奉的智力理论和测验目的。

2.是智力测验应遵循标准化原则。

3.是常模的制定。

4.是测验的信度。

5.是测验的效度。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内容:(7个)

回报动机; 求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利他动机;学业成就动

机;生存动机;实用动机。

一方面,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这就促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大量地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方面出发,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等方式,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学习兴趣的特点:

1.从对学习活动的外部形式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2.从笼统、不分化的兴趣逐步分化为对不同学科的较为专一的兴趣。

3.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对反映事物间关系的较抽象知识的兴趣。

第七章

●情绪: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三种形式:激情、心境、应激

1、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如狂

喜、愤怒、绝望等。

①激情往往是由外界强烈的刺激引起的。

②总是伴有剧烈的内部器官活动的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③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2、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①是以同样的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②持续时间差异性很大。

③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应激: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①与人面临的情境和主体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有关。

②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③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

知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1、婴幼儿表现:

①好奇

②求知欲

2、小学生表现:

1)求知欲

2)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2.加强对小学儿童的高级情感的培养。

①提高小学儿童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掌握相应的行为准则,发展其道德感。

②激发小学儿童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及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理智感。

③借助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小学儿童的美感。

3.重视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①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③适时地教给儿童调控情绪的策略和手段

●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1.意志有简单发展到复杂,有软弱发展到坚强

2.意志的调节作用的控制源发生变化——有外部控制为主逐渐转向有内部控制为主

3.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

①自觉性比较差,自觉性水平任然比较低下

②果断性发展不够成熟,果断性品质不够稳定

③意志的坚持性品质岁年级的升高而迅速发展

4.自治性不断发展

第八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指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实际配对运用)

本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性内驱力和攻击性内驱力。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

自我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

超我是心理的一部分,代表内化了的社会和父母的道德标准,是一种监督的自我。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出生~1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1~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独(20~40岁)

(7)繁殖对停滞(40~65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5~死亡)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

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类型及表现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情绪来得猛、去得快,情绪体验强烈,精力旺盛,生气勃勃,行动敏捷,思维灵活,勇敢果断。但又常常犯粗枝大叶、鲁莽冒失、感情用事、刚愎自用的毛病。

(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不善深交,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易见异思迁。

(3)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差,但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交往适度、交情深厚。这种人行为的主动性较差,行动迟缓。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性:第一,受欢迎儿童;第二,被拒绝儿童;第三,

矛盾儿童;第四,被忽略儿童(不重要);第五,一般儿童。

8、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赛尔曼认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项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小学儿童在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5岁以后),自主的共存阶段。

第九章

●性别认同的概念:从生理上确认自己的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某种性别模式的过程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①0~3岁,性别认同(婴儿能够进行性别标识,知道自己是生物上的男性或女性)

②4~5岁,性别稳定性(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③6~7岁,性别一致性(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第十章

●道德品质从心理学角度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

行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特点

1.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

①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②集中于客体永久性

2.他律道德阶段(4、5岁~8、9岁)

①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②极端的态度,“不好即坏”

③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

④单方面尊重权威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①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

②判断行为时,考虑行为动机

③能较现实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能力

④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多种可能性

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自私功利)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定的,凡不受到惩罚的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道德评价时,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遵从法律规范额大众的期望要求)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

考虑社会和他人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好孩子”

的标准去行动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律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超越社会现实道德规范)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为只有公正无私的行为才是道德的,因其动机良好而减轻惩罚的

程度,但不会因为其动机良好而把错误行为也看作是正确的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约束,行为完全自律,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小 学 生 心 理 学

小学生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 广义: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狭义:特指儿童心理学。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出生到成熟(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 诞生。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儿童心理》,这部书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陈鹤琴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其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天观察摄影,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朱智贤著作《儿童心理学》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四、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小学生:-岁至-岁。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

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试述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天性与教养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体差异。 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并因材施教。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些特征仍保持一致,有些发 生明显变化。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定义:遗传:指生物性状(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逐代传递的现象。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儿童,实质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用:这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水平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偏执,真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 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 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 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实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 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水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 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

化抽象为形象,协助学生理解。我们还能够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 实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 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 了知识。 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 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 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 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 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 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 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 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能够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 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 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能够让学生搜集相关总理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环 节。[1] 目 录 1 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 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 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 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 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b5E2RGbCAP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 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p1EanqFDPw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 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 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 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 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DXDiTa9E3d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 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 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

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 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 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 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 容缓的课题。RTCrpUDGiT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 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 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5PCzVD7Hx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 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jLBHrnAILg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 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 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 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 共识。 xHAQX74J0X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 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 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 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学生心理学 英文名称: Pupi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高等数学C、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小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而开设的。开设这门课程,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小学教育学以及各学科教学法和进行教育实习的基础,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深入思考的线索。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 本课程是在对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属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主要包括小学生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小学生的发展心理、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差异心理以及创造力培养等有关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主要从事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他们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以便将来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并提高自己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研究报告 篇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作者:王继红文章来源:营口市健康小学点击数:10238 更新时间:XX-3-8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的背景 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迎面而来的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人的创造力、理性选择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长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本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

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并且每5000名至7000名学生中必须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三)实验的理论假设及依据 1、依据 A、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又必须合作的社会。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一旦培养与引导失误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问题随即出现,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与发展。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问题查出率高达 15 %-- 20 %。如何帮助今天的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界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050305)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心理学 课程代码:050305 学分与学时:3分 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授课对象:初等教育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阐述初等教育机构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律,并能运用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增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难点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一) 总论 (二) 知识的学与教

(三)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四) 有效学习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丰富心理学理论 (二)服务教育实践 (三)指导教育决策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生在智力、人格和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2、掌握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重点掌握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重点与难点: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小学生心理学论文

关于小学生同伴接纳的调查 【摘要】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和与人相处的技能。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会了适应,在适应中又得到了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构成。其中,同伴关系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同伴关系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伴接纳,一种是友谊关系。基于心理学家对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及本次见习的调查,本论文主要着眼于小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同伴接纳 【关键词】人际关系小学生同伴关系同伴接纳 【引言】同伴关系是小学生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一种水平关系,交往双方的社会力量大致相等,交往的原则是平等互惠,彼此的行为也非常类似。在这种社会交往中,儿童有机会实践他的社会技能,并且学会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学会的社会技能如合作、竞争和亲密关系。 同伴接纳反应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在小学生的同伴团体中,有些儿童是非常受同伴欢迎的,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有些儿童则受到同伴的排斥,别人不愿邀请他们参与游戏和活动;还有些儿童似乎被人遗忘,不大有人理睬。有些儿童在同伴中很有影响力,成为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大多数儿童在团体中只是具有普通地位。因此反应一个儿童在团体中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质,一是声望或者称受欢迎程度,二是地位。 发展心理学家通常以社会测评法来评定儿童在同伴团体中的地位或声望,运用一种叫提名法的技术,即要求儿童说出三个最喜欢的同伴,同时也提出相同数目他们最不喜欢的同伴。这样,团体中每个儿童都有正面提名(受欢迎的人)数和负面提名(不受欢迎的人)数,两者之差为儿童的社会声望;两者之和为儿童的社会地位。根据儿童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这两个指标,可以将儿童分为五类。(1)受欢迎的儿童:他们得到同伴许多正面提名及少量的负面提名,受到同伴的喜爱,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2)被拒绝的儿童:他们不受多数儿童欢迎,只有少数儿童喜欢他们,但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3)被忽略的儿童:他们所得的正面提名和负面提名都很少,他们有低的社会影响力和中等程度的社会偏爱。(4)争议性的儿童:他们得到许多正面提名和负面提名,他们在社会偏爱的得分是中等的,但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5)普通地位的儿童:他们得到的正面提名和负面提名都是一般程度的。其中,被拒绝的儿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很强的攻击性;另一类是不具有攻击性,但是焦虑、低自尊,与同伴接触表现出退缩。后者还可进一步划分成:(1)害羞——被拒绝的儿童;(2)不好斗、友善但不合作也不善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儿童。 被拒绝和被忽略的儿童都没有被同伴接纳,这对于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被拒绝又有很强攻击性的儿童,在学校受到同伴的排斥容易使他们流向社会,与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沾染不良习气。 可见,同伴接纳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将理论付诸实践,为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接纳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方法与过程】1、调查对象:xx小学一年级一班学生 2、调查方法:访谈法为主,文献法为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解决对策设计研究_开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邢台市西仓巷小学高雪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比较强烈。人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愈来愈多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如小学生责任心差,缺乏感恩,加上信息时代社会上大量不健康的媒体冲击着孩子的生活,使愈来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西仓巷小学位于邢台市桥东老城区,学生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乡里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多。单亲和重组家庭也不少。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正式工作和稳定收入,有些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父母陪孩子一起吃饭娱乐的时间少,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教育,极少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使得部分孩子心理很脆弱,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另外少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受到诸多因素,很多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本书中就提出心理教育的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完人”,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序幕。 在当代,胡锦涛总书记在有关小学教育讲话中提到,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学校来说,“文化育人”首先要化育学生。“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23 (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school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选修 (四)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本门课程就此讲述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为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方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六)教学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及治疗;以及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36 学时 分数: 2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查科目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发展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阶段 教学时数: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概念 二、两种发展理论 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 考核要求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概念(掌握) 二、两种发展理论(掌握) 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领会) 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掌握) 第二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教学要点:神经症;精神症及一些身心疾病。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1

《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延长县小学课题组薛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

效。为此,我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我班全体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发展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题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石柱中心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理念、内容、途径方法等成为师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体系之一。同时,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于其自身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本课程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现状、内容与领域、途径方法、管理评估、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进行介绍。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起到提升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象做出客观正确的分析,并能初步运用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能正确认识大学生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现象,并初步形成进行适当心理调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领域与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评估,大学生典型心理现象及其分析调整。

五、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与教材处理过程中,遵循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的原则,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并积极吸收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新成果,不断对所授内容进行充实与更新,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具体教法和手段有: ①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积极结合课堂实验实训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接收、理解、体验予以良好的结合。 ②结合影视个案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让学生在团体讨论与评价等互动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③将观摩、讨论与评价以及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期末采取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总评成绩由几个部分成绩决定,期末考查占60%,平时分数占40%。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参考教材:刘华山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姚本先伍新春主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贾晓波等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 [2]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1). [4]贾晓波等主编.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 [5]吴增强编著.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1). [6]姚本先等著.学校心理健康导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 [7]刘维良、齐建芳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1). [8]岑国桢、顾海根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系列教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9]俞国良、陈虹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1). [10]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1). [11]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科学出版社,2012年 [12]桑志芹.心理教育操作手册: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使学生能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系;使学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目标、领域和途径有宏观上的了解。

小学生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烟酒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多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北京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3、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把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4、正强化通过给予一些正面的结果,如食物、表扬、注意的方式加强了行为;负强化通过去掉某些不好的、不愉快的刺激令反应增强。 5、自我效能指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 6、记忆策略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主体所使用的那些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是认知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7、复述策略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的记住这些信息。 8、元认知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否认认知活动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9、元记忆控制能力指记忆者对自己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和以这种评估为依据的对记忆香味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元记忆监控能力和元记忆控制能力。 10、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导入内容,它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规则,但不是新的学习内容的概要和总结。 1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动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和能力。 12、超出预期策略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 13、学业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比较稳定的看法,是学生对于自己完成某些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或判断。 填空题: 1、小学生心理学的基本问题:遗传与环境、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是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 4、自然观察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种:样本描述法、时间样本法、事件样本法、特质评定法。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6、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小学生阶段处于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 7、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法法研究儿童的智力的先河。 8、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认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10、小学生观察品质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 11、小学生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12、引导小学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B000010 课程名称(中文):小学生心理辅导 课程名称(英文):Pupils' counseling 学分:3 总学时: 54 实验学时:14 适应专业:师范专业学制:四年制本科 先修课程:儿童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师范类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感受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专业性质、基本原理、实施方法及组织管理,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以正确的视角对待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认识生动活泼的小学生活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掌握行为主义、理性情绪咨询理论等一些基本心理咨询理论,学会在小学实际心理辅导中运用晤谈技术、心理测验、绘画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的开设等基本技术与方法,理解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诊断和解决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学生建构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学会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对小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为将来能参与这项工作打下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遵循“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学程理念,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剖析,强调了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在辅导中的重要作用,辅以个案分析和实务训练。本课程共六大模块,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心理辅导概论、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小学生心理基本技术、小学生常见问题、问题行为的辅导及心理障碍的鉴别、小学生绘画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辅导、小学生游戏辅导等其他方法和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总目标是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工作单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一般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约10%-15%,而在一些特定的职业、年龄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学校是高发场所,教师、学生则是高发人群。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成才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

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门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关心儿童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现在,我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一认识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族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