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化学过渡元素

高三化学过渡元素

第七节过渡元素

【知识网络】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

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4.忽视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忽视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典型例题评析】

例1久置于空气中的下列物质;因被氧化而呈黄色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A.浓HNO3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黄色体系”有四种固体:溴化银、硫、过氧化钠、三硝基

甲苯;外加几种黄色溶液:浓HNO3(因溶液中有NO2气体)、工业盐酸(含Fe3+离子)、不纯的硝基苯(因溶有NO2)、亚铁盐溶液(因含Fe3+离子)等。对于该题除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因被氧化”;因此;只能考虑B选项。

答案:B

方法要领:本题是“氧化”概念与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结合。该题看似简单;但很容易选错;关键注意答题时要看清题目的限制条件;并把握全面。抓住“氧化”这一特征便可。

例2某溶液中有NH4+、Mg2+、Fe2+和Al3+4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

A.NH4+

B.Mg2+

C.Fe2+

D.Al3+

思路分析:各离子在加入NaOH溶液和HCl的变化过程中;离子变化为:NH4+→NH3;Mg2+

→Mg(OH)2→Mg2+;Fe2+→Fe(OH)2→Fe(OH)3→Fe3+;Al3+→AlO2-→Al3+。只有A和C的离子数减小。

答案:A、C

方法要领:题中涉及多种阳离子在强酸、强碱溶液中的发生的变化。分析各离子的变化过程;

从而搞清数目是否改变。注意试剂的用量及反应条件;如微热。

本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1)NH4+在碱性受热条件下不稳定;(2)Fe2+易变质;特别在碱性条件下Fe(OH)2→Fe(OH)3速率极快。

例3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铜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Fe2+与Fe3+相互转化。其中A项中加入硫酸;无任何反应;若加入B项中氯水;因2Fe2++Cl2=2Fe3++2Cl-;故有Fe3+生成;C项中加入Zn(NO3)2;因溶液中有H+;发生反应:3Fe2++4H++NO3-=3Fe3++NO↑+2H2O;C正确;D项中加入CuCl2无反应发生。

答案:B、C

方法要领:Fe2+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成Fe3+;对于NO3-的隐蔽氧化性;应用时应高度警惕;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及还原性物质在酸性环境中遇NO3-时;往往要考虑其氧化性。

例4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烧杯中有铜无铁

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

D.烧杯中铁、铜都无

思路分析:向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由于Fe的还原性比Cu强;Fe3+首先应与Fe反应;如果Fe3+有剩余;剩余的Fe3+再与Cu反应。铁粉未反应完时铜粉就不会被氧化;所以不可能出现烧杯中有铁无铜的现象;故应选B。其他三个选项的情况都可能再现。当FeCl3过量或恰好完全反应时;Fe、Cu均无剩余;即选项D;反应后溶液中有Fe3+、Fe2+、Cu2+或Fe2+、Cu2+。当FeCl3不足量时;有两种情况:①Fe粉有剩余;则Cu尚未参加反应;即选项C;反应后溶液中只有Fe2+(不考虑H+、OH-);②铁粉无剩余;则Cu反应了一部分或尚未参加反应;即选项A;反应后溶液中有Fe2+、Cu2+或只有Fe2+。

答案:B

方法要领:此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规律:当一种氧化剂氧化几种还原剂时;首先氧化

最强的还原剂;待最强的还原剂完全氧化后;多余的氧化剂再依次氧化次强的还原剂。一种还原剂还原几种氧化剂时与此类似。

金属越活泼;还原性越强;不过对变价金属所形成的中间价态的阳离子与高价态的阳离子其氧化性是不同的。常见的金属阳离子氧化性顺序为:

K+

由上表知;Fe3+的氧化性比Cu2+强;才会发生题中介绍的印刷电路腐蚀原理的反应。

例5在由Fe、Fe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2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并放出448mL气体(标准状况);此时溶液中无Fe3+离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1997年上海高考题)

A.混合物里3种物质反应时消耗盐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3

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Fe 2+离子与Cl -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

C.混合物里;FeO 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 比Fe 2O 3的物质的量多

D.混合物里;Fe 2O 3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但Fe 比FeO 的物质的量多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生成n(H 2-1=0.02mol 。

因氧化性:Fe 3+>H +;所以Fe 先与Fe 3+反应后再还原H +;由Fe+2Fe 3+=3Fe 2+(1molFe 还原1mol Fe 2O 3);和Fe 与H +反应放出H 2;可知n(Fe)>n(Fe 2O 3);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全为FeCl 2知;n(Fe 2+):n(Cl -)=1:2;至于混合物中Fe 、Fe 2O 3及FeO 之间量的关系;无从知道。

答案:B 、C

方法要领:可用图示分析反应过程;以帮助理解:

例6 下图中的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粗框表示初始反应物(反应时加入或生成的水;以及生成沉淀J 时的其他产物均已略去) 。(1994年全国高考题)

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B 是 、F 是________、J 是 。

(2)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饱和食盐水电解的产物是NaOH 、Cl 2、H 2。

三者之间存在的反应是:H 2+Cl 2=2HCl 、

2NaOH+Cl 2=NaCl+NaClO+H 2O ;由图示:B 能与另外两种

生成物反应;所以B 为Cl 2;又B 与A 反应产物有两种所

以C 一定为H 2;A 为NaOH ;G 为HCl ;再由F+Cl 2→I ;

F+HCl →H+H 2;H+Cl 2→I ;可推知F 为变价金属;可确定为

Fe ;H 和I 分别为FeCl 2和FeCl 3;最后注意理解D 与H 、I

反应。由题知D 、E 为NaCl 、NaClO ;通过上述分析可认定

D 应NaClO ;有关反应为:I →J :Fe 3++3ClO -+3H 2O=Fe(OH)3↓+3HClO ;发生了双水解反应。而H →J

可理解为生成Fe(OH)2;但HClO 有强氧化性而将Fe(OH)2氧化为Fe(OH)3。

答案:(1)Cl 2(或氯气);Fe(或铁);Fe(OH)3(或氢氧化铁) (2)Cl 2+2OH -=ClO -+Cl -+H 2O

方法要领:本题的难点;是确定F 为何种物质。其推断方法:先推断F 为何种类型的物质;因F+ Cl 2→I ;F+HCl →H+H 2;所以F 必为金属。再推断这种金属的特点;因I 、H 均为氯化物;又H+Cl 2→I ;所以F 是变价金属;而我们熟知的变价金属是铁。先确定物质的种类;再确认具体物l

Fe 、Fe 2O 3及FeO H 2(0.02mol)

FeCl 2(0.1mol)

质;这是解推断题中常用的方法。因为它能分解难点;使一步推断的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思路也变得非常清晰。

例7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简述如何用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1992年全国高考题)

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信息迁移式的实验题。题中给出一些考生未学过的新知识;要求考生

认真审题;读懂信息;联想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题示信息;分析推理;设计出简便的检验方案。

由题给信息可知;Cu2O是碱性氧化物;可溶于酸溶液:Cu2O+2H+=2Cu++H2O;而Cu+在酸溶液中不稳定;自身歧化成Cu2+和Cu。2Cu+=Cu2++Cu。题给试剂中;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FeCl3稀溶液均显酸性;且都能与Cu反应生成Cu2+;如果选用这些试剂;它们和样品反应后的溶液都呈蓝色(Cu2+);但分不清是与Cu还是与Cu2O反应产生的Cu2+;故无法确证样品中是否含有Cu2O。

根据以上分析;选用的试剂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呈酸性;二是不能与Cu反应。在题给试剂中只有稀硫酸符合。

答案:取少量待检样品放入稀硫酸;振荡;若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样品中有Cu2O;若溶液

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

方法要领:如将稀硫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FeCl3溶液中任何一种;都会发生

Cu-2e-=Cu2+。即使红色产物无Cu+也会产生蓝色溶液。导致题目错解。

要搞清pH的概念及pH试纸的使用范围。如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来判断(理由是:因pH 变大;则有Cu2O;因为Cu2O与稀硫酸反应消耗了H+);不知道对本实验来说;溶液的pH变化用pH试纸是测不出的。

有些实验现象;用肉眼看不清的。如虽选用稀硫酸;没抓住解题关键;不是由溶液是否变蓝确认;而是想当然;看红色产物溶解情况;若部分溶解(因Cu不溶于稀硫酸;而Cu2O可溶);可知有Cu2O;甚至认为看有无Cu生成;若有Cu生成(因Cu+在酸溶液中分解成Cu2+和Cu);则有Cu2O。

例8试样X由氧化亚铁和氧化铜组成;取质量相等的两份试样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1997

(2)若全部的溶液Y和全部的粉末Z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不溶物W的质量是m;则每份试样X中氧化铜的质量为。(用m表示)

思路分析:根据题目的设定;先对溶液Y和粉末Z的组成作正确的判断。

①中FeO、CuO与盐酸反应式为:FeO+2HCl=FeCl2+H2O CuO+2HCl=CuCl2+H2O

②中试样在较高温度下与CO反应为:FeO+CO=Fe+CO2CuO+CO=Cu+CO2

由此可见;溶液Y与粉末Z混合就是FeCl2、CuCl2溶液、金属Fe、Cu以及过量盐酸的混合。在此混合物中;两种金属单质中只有Fe可分别与CuCl2溶液和HCl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 Fe+2H+=Fe2++H2↑

③中反应后的溶液呈强酸性表明HCl剩余;可判断Fe已没有剩余;溶液中不含Cu2+意味着CuCl2已全部参加了与Fe的置换反应;不溶物W全部是Cu。它是由两份试样中的CuO转变而来。因此;一份试样中的CuO质量为

××(80/64)=5m/8。

答案:(1)Fe+Cu2+=Fe2++Cu Fe+2H+=Fe2++H2↑(2)5m/8

方法要领:题目涉及到的化学基础知识有:金属氧化物跟酸的反应;CO的还原性;金属单

质与盐溶液、非氧化性酸的置换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的化学计算。其中;化学计算是通过填空的形式使那些只顾方法正确而忽视结果正确的考生得不到分数。

题目在叙述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障碍点;它们是:

1.溶液Y和粉末Z经过反应③后所得溶液具有强酸性;会使判断力不强的考生不能由此对溶液中不含铁粉作出肯定的认定。

2.离子方程式历来是考试中的难点;在盐酸、氯化亚铁、氯化铜、金属铁和金属铜5种物质共存时;判断有关的离子反应并书写离子方程式。

3.m是全部不溶物的质量;试题要求回答的是每份试样中氧化铜的质量;这是一种具有较大迷惑性的设问;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是一种深刻的检验。如不能通过这种检验;会把答案错写成5m/4。

例9“卤块”的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Mn2+等杂质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如下工艺流程图;即可制得“轻质氧化镁”。(1997年高考试测题)

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流程中所用试剂或pH控制可参考下列附表确定。

3而除去。

(1)在步骤②中加入的物质X ;最佳选择应是 ;其作用是 。

(2)在步骤③中加入的物质Y 应是 。

(3)在步骤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思路分析:题目给出了生产的工艺流程;也是为考生提供了解题线索。

为除去Fe 2+、Fe 3+、Mn 2+等杂质离子;从表1可以看出;当加入烧碱控制在pH=9.8时即可达到目的。此时Mg 2+离子也会因生成部分Mg(OH)2而进入沉淀中;但由于卤块价格低廉;这点不可避免的损失还是可以承受的;其结果是保证了产品的纯度.。

为将Fe 2+氧化成Fe 3+离子;有两种氧化剂可以采用;即漂液和过氧化氢。从表2中的价格可看出;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应选用漂液。

从氯化镁制成氧化镁;有两条反应路线:

其一;烧碱路线:

MgCl 2−−−→−+NaOH Mg(OH)2−−→−灼烧MgO

其二;纯碱路线:

MgCl 2−−

−→−+32CO Na MgCO 3−−→−灼烧

MgO 烧碱比纯碱价格昂贵;生成的中间产物氢氧化镁是胶状沉淀会造成过滤困难;更重要的是反应过程中不能进行轻化处理;因而只能得重质氧化镁。由此而见;烧碱路线应当摒弃。

纯碱价格较低;生成的中间产物碳酸镁呈粗颗粒状;易过滤;碳酸镁在水中经一定时间的加热会有部分因水解形成了二氧化碳:

MgCO 3+H 2O= Mg(OH)2↓+CO 2↑

由于气体二氧化碳的产生;使沉淀变为疏松;灼烧沉淀后得到的是轻质氧化镁。

答案:(1)漂液 使Fe 2+氧化成为 Fe 3+ (2)烧碱 使除Mg 2+以外的各种杂质金属离子都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便过滤除去。 (3)MgCO 3+H 2O= Mg(OH)2↓+CO 2↑

方法要领:试题强调了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其立意指向了化学学习中的价值观;将经济价值

观与化学反应的选择结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的评价能力;这是一种对思维作较深刻的考查;也是适应商品经济大背景下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测试。

解题中善于应用数据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调取已形成的知识网络;把在暂时硬水软化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轻质氧化镁的生产里来。

解题中防止:步骤②误选过氧化氢。根据是过氧化氢不会引入“杂质离子”;因为在步骤⑤中;我们只需沉淀物;把滤液弃去;因而钠离子和氯离子不会进入产物;步骤③误选为纯碱。根据是纯碱比烧碱便宜得多;如果将步骤③中的Y改成纯碱;由于纯碱的碱性明显小于烧碱;要使pH升高到9.8必须加大纯碱的用量;就会形成碳酸盐沉淀;而表中无碳酸盐溶解度资料;无法判断除杂的效果;而且碳酸根离子用量增大;可导致生成碳酸镁沉淀;所以加入氢氧化钠为宜。

2021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5章 元素周期律教案

2021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5章元素周期律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横行: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 (2)纵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第Ⅷ族第 8、9、10 共3个纵行 0族第 18 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分别为s 区、d区、ds、p区、f区,各区分别包括ⅠA、Ⅱ族元素、ⅢB~Ⅷ族元素、ⅠB、ⅡB族元素、ⅢA~ⅦA族和0族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其中s区(H除外)d区、ds区和f区的元素都为金属。 【注意】根据元素原子最后一个电子填充的原子轨道的所属能级不同,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5个区,并以此电子所处能级的符号作为该区的符号。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价电子,而周期表的分区主要基于元素的价电子构型,处于同一区内的元素价电子排布是相似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分区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 s区Ns1~2 p区ns2np1~6 d区(n-1)d1~9ns1~2 ds区(n-1)d10ns1~2 f区(n-2)f1~14(n-1)d0~2ns2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 (1)七个横行七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全。即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长周期为四、五、 六、七,其中第七周期还未填满。 (2)18纵行16族,7主7副0和Ⅷ。 2.元素周期表中的几个特殊区域 (1)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 渡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2)主、副族的交界:ⅡA族后是第ⅢB族,ⅡB族后是ⅢA族。 (3)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第ⅢB族中共有15种元素,是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 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性质十分相似,统称镧系元素。 (4)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第ⅢB族中共有15种元素,是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 铹,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性质十分相似,统称锕系元素。 (5)第Ⅷ族:在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统称第Ⅷ族。

高三化学过渡元素

第七节过渡元素 【知识网络】 1.NO3-与Fe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 2.过量的Fe与硝酸作用;或在Fe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要注意产生的Fe3+还可以氧化单质Fe这一隐含反应:Fe+2Fe3+=3Fe2+。 3.注意FeCl3、Fe2(SO4)3的水溶液蒸干所得剩余固体的区别。 FeCl3溶液加热浓缩时;因Fe3+水解和HCl的挥发;得到的固体为Fe(OH)3;如灼烧后得到红色的Fe2O3固体。但Fe2(SO4)3溶液蒸干时;因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将不能得到Fe(OH)3固体。 4.忽视亚铁盐及Fe(OH)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三价铁的化合物。如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后;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并不能断定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而也可能含有Fe2+。 5.忽视铁单质与强氧化性物质反应时;也有生成二价铁化合物的可能性。反应中若铁为足量;最终铁元素将以二价铁形式存在;因为2Fe3++Fe=3Fe2+。 【典型例题评析】 例1久置于空气中的下列物质;因被氧化而呈黄色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A.浓HNO3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黄色体系”有四种固体:溴化银、硫、过氧化钠、三硝基 甲苯;外加几种黄色溶液:浓HNO3(因溶液中有NO2气体)、工业盐酸(含Fe3+离子)、不纯的硝基苯(因溶有NO2)、亚铁盐溶液(因含Fe3+离子)等。对于该题除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之外;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因被氧化”;因此;只能考虑B选项。 答案:B 方法要领:本题是“氧化”概念与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结合。该题看似简单;但很容易选错;关键注意答题时要看清题目的限制条件;并把握全面。抓住“氧化”这一特征便可。 例2某溶液中有NH4+、Mg2+、Fe2+和Al3+4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的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 A.NH4+ B.Mg2+ C.Fe2+ D.Al3+ 思路分析:各离子在加入NaOH溶液和HCl的变化过程中;离子变化为:NH4+→NH3;Mg2+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11章 过渡元素“过渡元素”单元练习习题详解(含解析)(实验班)

“过渡元素” 一、选择题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将铜屑加入3Fe +溶液中:3222Fe Cu 2Fe Cu ++++→+ B .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3342Fe O 8H 3Fe 4H O +++→+ C .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2332Fe 4H NO Fe NO 2H O ++-+++→+↑+ D .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322Fe 6H 2Fe 3H +++→+↑ 解析:选项A 正确,符合3个守恒;选项B 错误,电荷不守恒,34Fe O 中Fe 有两种价态,正确的应为:32342Fe O 8H 2Fe Fe 4H O ++++→++;选项C 错误,电荷数不守恒和得失电子数不 守恒,正确的应为:23323Fe NO 4H 3Fe NO 2H O +-++++→+↑+;选项D 错误,不符合客观事 实,反应后铁只能产生2Fe +和2H 。 本题答案为选项A 。 2.图11-16是一种稀硫酸对Fe —Cr 合金随Cr 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稀硝酸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 .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 6HNO +(稀)()3223Fe NO 3NO 3H O →+↑+ C .Cr 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 .随着Cr 含量增加,稀硫酸对Fe —Cr 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解析:选项A 应该说铬的含量大于13%,稀硝酸对合金的腐蚀速率比盐酸或硫酸弱。选项B 应生成NO ;选项C 不能解释盐酸和硝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但硝酸腐蚀速率小。 本题答案为选项D 。 3.由5 m o l 23Fe O 、4mol 34Fe O 和3mol FeO 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mol 并在高温下和23 Fe O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过渡元素 过渡元素简介习题详解含解析实验班

第一节 过渡元素简介 非选择题 1.简述过渡元素价电子排布的特点,说明过渡元素具有可变氧化数的原因。 答:()1n d -与ns 轨道能量相近,部分()1n d -电子参与成键,所以过渡金属具有可变氧化数。 2.简述过渡元素又叫做过渡金属的原因。过渡金属有哪些金属通性? 答:过渡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部,原子中d 或f 亚层电子未填满。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也称为过渡金属。 通性:(1)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多数熔、沸点高,硬度大。熔点最高的是钨,硬度最大的是铬(仅次于金刚石)。同一周期金属单质从左到右金属活泼性逐渐减弱。 (2)一般具有多变的氧化值:d 区元素ⅢB ~ⅦB 其最高氧化态的氧化值等于其族号,第Ⅷ族例外。从上到下,高氧化态的物质趋于稳定,低氧化态的物质相反。 (3)容易形成配位化合物,且具有独特的配位催化作用。它们所形成的配离子大多显色,多数过渡元素原子或离子有顺磁性。 3.硅胶(即硅酸凝胶)是一种常见的干燥剂,里面加入了一定量的显色剂2CoCl 用于指示吸湿程度。这种干燥剂未吸水时显蓝色,吸水过多时则失去吸水能力并呈粉红色。 (1)试说明硅胶变色的原因。 (2)写出Co 的价电子排布式。 解析:(1)变色硅胶是在硅胶中加入了少量的2CoCl ,当变色硅胶在干燥过程中吸收的水分到 了一定程度时,2CoCl 形成了22CoCl 6H O ?,此物质为粉红色。当硅胶干燥剂失去吸水作用时,就显示粉红色,可以加热再生。反应原理为: 2222CoCl 6H O CoCl 6H O ???→+△。 粉红色 蓝色 (2)22626721s 2s 2p 3s 3p 3d 4s 。 4.关于过渡金属氧化态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同一过渡系列中金属的氧化态,随()1n dns -轨道中价电子数增多而逐渐升高 B .在过渡金属的各类化合物中,最低氧化态只能是2+ C .各族过渡金属自上而下,因核电荷增加,高氧化态趋向于不稳定 D .在氧化物和氟化物中,过渡金属可出现稳定的高氧化态 解析:过渡元素常有多种氧化态,A 选项中不可以进行比较,故选项A 错误; 铜是过渡金属,但是铜有1+价,所以选项B 错误; d 区元素ⅢB ~ⅦB 其最高氧化态的氧化值等于其族号,第Ⅷ族例外。从上到下,高氧化态的物质趋于稳定,低氧化态的物质相反。 氧气和氟气是强氧化性气体,过渡金属还原性强,所以反应后过渡金属可出现稳定的高氧化态。选项D 正确。 本题答案为选项D 。 5.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六周期同族上下两个元素的性质很相似是由于( )。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共分18纵行,其中第1、2、13、14、15、16、1 7七个纵行依次为ⅠA族、ⅡA族、ⅢA族、ⅣA族、ⅤA族、ⅥA族、ⅦA族(纵行序号的个位数与主族序数相等);第3、4、5、6、7、11、12七个纵行依次为ⅢB族、ⅣB族、ⅤB族、Ⅵ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纵行序号个位数与副族序数相等);第8、9、10三个纵行为合称为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 ⅠA族称为碱金属元素(氢除外);ⅡA族称为碱土金属元素;ⅢA族称为铝族元素;ⅣA族称为碳族元素;ⅤA族称为氮族元素;ⅥA族称为氧族元素;ⅦA族称为卤族元素。 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横行,称为七个周期,其中第一(2种元素)、二(8种元素)、三(8种元素)周期为短周期(只有主族元素);第四(18种元素)、五(18种元素)、六(32种元素)周期为长周期(既有主族元素,又有过渡元素);第七周期(目前已排26种元素)为不完全周期。 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在左下部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越在右上部的元素(惰性气体除外),其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稳固性元素是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一样具有两性,如Be、Al等。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电子;镧系、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是指其最外层电子和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在目前的112种元素中,只有22种非金属元素(包括6种稀有气体元素),其余90种差不多上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一样在周期表的右上部的元素用于合成新农药;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的元素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过渡元素用于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等。

高三必会的元素知识点归纳

高三必会的元素知识点归纳 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掌握元素知识点是化学科 目中的重要一环。以下是高三必会的元素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元素是指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根 据元素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 金属元素。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具有良好的导 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铜、铝等。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的右侧,不具备良 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多为气体或固体。常见的非金属 元素有氧、氮、碳等。 3. 类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位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常见的类金属元素包括硼、硅、锗等。 二、元素的周期表及周期规律

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通过学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性质。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包括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水平周期代表元素的能级分布,垂直周期代表元素的电子数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右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区域。 3.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的元素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的递增和电离能的递减等。 三、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 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这涉及到原子核、电子壳层和电子云等概念。 1. 原子的组成部分: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绕核外轨道运动。

北京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北京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一、化学元素和周期表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 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构成。元素根据原子 核中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进行命名,例如氢元素(H)的原子序数为1,氧元素(O)的原子序数为8。 2. 元素的周期表及其特点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周期表根 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代表元 素的主能级数,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二、化学键和化学反应 1. 化学键的分类和特点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

子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弱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2.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在左侧,生成物在右侧,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箭头隔开。 三、有机化学 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方法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结构元素的化合物,具有碳氢键和碳碳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法进行,包括根据碳原子数的前缀、主要官能团的中缀和末缀等。 2.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 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饱和烃中的碳原子通过单键连接,不饱和烃中存在双键或三键。烃类化合物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

四、溶液和离子反应 1. 溶液的概念和浓度表示方法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2. 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表示 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根据电离方程式的原理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将溶液中的离子明确地显示出来,方便观察反应过程和参与反应的物质。 五、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 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化学平衡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一定比例的状态。化学平衡的平衡条件包括反应物浓度比和反应物的活度比,满足这些条件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023年化学高考题

2023年化学高考题 2023年化学高考题 一、选择题(总分60分) 1. 下列元素中,属于过渡元素的是()。 A. 铝 B. 氢 C. 铁 D. 氧 2. 已知物质X的摩尔质量为32g/mol,密度为1.25g/cm³,化学式为(),则X为()。 A. CO2,二氧化碳 B. H2O2,过氧化氢 C. PCl5,五氯化磷 D. H2O,水 3.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aCl + H2O→ NaOH + HCl B. 2H2 + O2→ 2H2O C. CaCO3→ CaO + CO2 D. CH4 + 2O2→ CO2 + 2H2O 4. 归结法是指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判断其化学性质。 A. 相变 B. 温度 C. 量变 D. 颜色 5. 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0,质子数为35,中子数为45,则该元素的电子数为()。 A. 35 B. 45 C. 80 D. 115 二、填空题(总分20分) 1. 氯气的化学式为()。 2. 红磷与氯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名为()。

3. 高锰酸钾分子式为()。 4. 氨气的化学式为()。 5. 铝的原子序数为()。 三、简答题(总分20分) 1. 请简述酸碱中毒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 2. 举例说明过量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3. 为什么说DNA是生命的“基因密码”? 4.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储能材料,并简述其特点。 5. 请解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四、计算题(总分20分) 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62 g/mol,已知该化合物中含有1.25 mol K,0.75 mol O,求它的化学式。 五、论述题(总分40分) 透明塑料袋中存放了水和氧气,将其密封后置于阳光下,经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体发生了变化。请论述该变化的原因,并就如何避免该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你的建议。 六、综合题(总分40分) 某垃圾焚烧厂进行废气处理,其中含有NO2、SO2、CO等有害气体。请你根据相关知识,设计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废气处理方法,并详细阐述其原理和操作步骤。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周期表(知识梳理及训练)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周期表(知识梳理及训练)核心知识梳理 1.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称之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 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编排原则 (1)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的横行。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至下排成的纵列。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4.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1)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铝、锗、锑、钋与硼、硅、砷、碲、砹的交界处画线,即为金 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分界线左面为金属元素区,分界线右面为非 金属元素区。 (2)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3)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 都是金属元素。 问题思考

请在下表中画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并在表中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标出族序数。 (2)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并用阴影表示出过渡元素的位置。 (3)标出镧系、锕系的位置。 (4)写出各周期元素的种类。 (5)写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答案

辨析易错易混(1)两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相差8,则周期数一定相差1(√)

(2)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ⅡA族元素(×) (3)位于同一周期的甲、乙两种元素,甲位于ⅠA族,原子序数为x,乙位于ⅢA族,则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12(√) (4)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4周期ⅧB族(×) (5)位于同一主族的甲、乙两种元素,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4(×) 5、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结构中隐含的两条规律 (1)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差的关系 ①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 ②两元素分布在过渡元素同侧时,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两元素分布在过渡元素两侧时,第4、5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10,第6、7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差=族序数差+24; ③第4、5周期的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都为11,第6、7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25。 (2)同主族、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的关系 ①第ⅠA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2、8、8、18、18、32; ②第ⅡA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8、18、18、32; ③第ⅢA~ⅦA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18、18、32、32。 ④0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8、18、18、32、32。 典型题目组训练 题组一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考查 1.(2019·杭州高三月考)以下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七个主族,八个副族 B.有三个长周期(均含18种元素),三个短周期(均含8种元素) C.0族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8列(从左往右) D.第ⅢA族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列(从左往右) 答案C 2.结合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思维导图

1 / 21 / 2 考点一 原子构成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 ⎩⎪⎨⎪⎧ 原子核⎩ ⎪⎨⎪ ⎧ 质子(Z 个)——决定 的种类中子[(A -Z )个]在质子数确定后 决定 种类同位素核外电子(Z 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 性质 2.将下列核素符号(X)周围5个位置数字的含义填写在方框内 3.微粒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Z )=核电荷数=____________; (2)质量数(A )=________(Z )+________(N ); (3)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 (4)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2.同位素的性质 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的________不同,________相同,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_。 考点三 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__________的电子层里。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__个。 ①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个)。 ②次外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 最多不超过______个。 识记1-20号元素的特殊电子层结构 (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 、Li 、Na 、K ; (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 、Ar ; (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 ;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 ; (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Li 、P ;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Si ; (8)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 、Be 、Al ; (9)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Ca ;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 、C 、S 。 考点一 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对于一个原子: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____________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共有____个横行。 ③把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____________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列,共有____列。 (2分区 ①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②各区位置:分界线左下方为__________区,分界线右上方为______________区。 ③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__________的性质,又表现____________的性质。 3.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1)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______族到______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2)镧系: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3)锕系: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期中,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元素。 (4)超铀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 考点二 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________的递增而呈________变化的规律。 2.实质 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具体表现形式 项目 同周期(左→右) 同主族(上→下) 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 逐渐____ 逐渐____ 电子层数 ____ 逐渐____ 原子半径 逐渐____ 逐渐____ 离子半径 阳离子逐渐____阴离子逐渐____r (阴离子)__r (阳离子) 逐渐____ 性质 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由 ____→____(O 、F 除外)负化合价=__________ 相同最高正化合价= ________(O 、F 除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金属性逐渐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 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 ____阴离子还原性 逐渐____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____阴离子还原性逐渐____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逐渐____ 逐渐__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逐渐 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____酸性逐渐____ 4.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比较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 置换出B ,则A 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B 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Fe 对应的是Fe 2+ ,而不是Fe 3+ )。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 (A Z X )

高三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分析全国通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考点扫描]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涵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知识点拨] 一.原子 1.原子的构成: ⑴原子的构成 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⑵原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中性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④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2.基本概念: ⑴质量数:指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的加和,也恰好等于该元素的一种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但不能说成是“元素的质量数”。 ⑵元素:指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元素只论总类,不论个数,没有数量的含义,由核电荷数决定。 ⑶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如氧元素存在三种核素: 816O、 8 17O、 8 18O。 ⑷同位素 ①概念: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如816O、817O、818O 是氧元素的三种原子,互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②同位素的特点: A.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B.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注意]以上规律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不能孤立片面的理解。如M层为最外层的时候,最多为8个,而不是18个。 三.常见等电子体: 1.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①分子:Ne、HF、H2O、NH3、CH4。 ②阳离子:Mg2+、Na+、Al3+、NH+4、H3O+。 ③阴离子:N3-、O2-、F-、OH-、NH-2。

高三化学镁、铝、铁及化合物性质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三化学镁、铝、铁及化合物性质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镁、铝、铁及化合物性质 二. 重点、难点: 1. 常识性介绍过渡元素的概念 2. 掌握镁、铝、铁的化学性质 3. 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4. 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5. 掌握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知识分析: 1. 镁、铝及化合物 (1)Mg、A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点 (3)化学性质比较 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②与水反应 ③与酸反应 ④与碱反应 ⑤与氧化物反应 ⑥与盐反应 (4)制法——电解法 (5)氧化物性质比较(类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6)氢氧化物性质比较(类型、化学性质) (7)盐的性质 2. 铁及化合物 (1)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 (2)原子结构特点: 次外层电子未达饱和,不同于主族元素次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或18、32,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阳离子:具有可变价态。

(3)铁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色、态、熔、沸点及特性 ② 化学性质——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 (4)铁的氧化物及性质 (5)铁的氢氧化物及性质 (6)铁盐及亚铁盐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典型例题】 [例1] 将5.1g 镁、铝合金投入到500mL 2mol /L 的盐酸中,金属完全溶解,再加入4mol /L 的NaOH 溶液,若要生成的沉淀最多,则应加入的这种NaOH 溶液的体积是( ) A. 200ml B. 250mL C. 425mL D. 560mL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镁、铝的化学性质区别的掌握。Mg 、Al 与盐酸和NaOH 的反应有: ↑+=+222H MgCl HCl Mg 、↑+=+233262H AlCl HCl Al 产生的两种盐分别与 NaOH 溶液反应:NaCl OH Mg NaOH MgCl 2)(222+↓=+、 OH Al NaOH AlCl 3)(333+↓=+NaCl 或 O H NaAlO NaCl NaOH AlCl 223234++=+,若使所得沉淀最多,则所加NaOH 的物质 的量应与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aOH V NaOH c ⋅ )()(盐酸盐酸V c ⋅mol L L mol 15.0/2=⨯= 则mL L L mol mol NaOH V ag 25025.041][1 )(⇒=⋅=- 答案:B [例2] 下面是AlCl 3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的三组数据及产生沉淀的质量: ① 当AlCl 3溶液为440mL 、NaOH 溶液为120mL 时,产生沉淀15.6g ② 当AlCl 3溶液为120mL 、NaOH 溶液为440mL 时,产生沉淀15.6g ③ 当AlCl 3溶液为120mL 、NaOH 溶液为400mL 时,产生沉淀31.2g 求: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多少mol/L ? 解析:由①、②、③可知:①是NaOH 溶液不足;而②是NaOH 溶液过量;由①可知 L mol L mol g g NaOH c /512.01 3786.15)(1 =⨯⨯⋅= - 由②~③可知:mL NaOH V 40)(=∆,g g g m 6.152.316.15)(-==∆沉淀 由①~②可知:mL NaOH V 320)(=∆,根据图象可知:

高三化学元素周期表练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讲元素周期表 复习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复习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各种元素,按排成横行;再排成纵行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周期:(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共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填表: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2) 总称镧系元素。,总称锕系元素。在锕系元素中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 2.族:(1)由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构成的族,叫做副族。(2)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族到族10个纵行,包括了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3)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共18个纵行(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 元素名称核电荷数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 碱 金 属 元 素 个。单质密度逐渐,熔沸点逐渐。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钾的保存及取用方法:。 (1)与氧气反应差异性: Li+O2_(_色、氧化锂);_Na+O2__(_色、过氧化钠);_K+O2_(_

色,_氧化钾);_Rb+_O 2 _(棕色、_氧化铷);_C S +_O 2 _(_色、_氧化铯)。 (2)与水反应差异性:(填反应现象) 2Li+2H 2O=2LiOH+H 2↑(__);2Na+2H 2O=2NaOH+H 2↑(剧烈);2K+2H 2O=2KOH+H 2↑(____、__);2Rb+2H 2O=2RbOH+H 2↑(更猛烈、燃烧、爆炸)。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氧化钾与CO 2: ;超氧化钾与水、CO 2: 、 ; 氧化锂与水、CO 2 : 、 。 (二)卤族元素 1、卤素原子结构(1)示意图:F Cl Br I 。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电子层数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 ,非金属性 。 2、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1)颜色:__色~__色~___色~__色 (颜色逐渐加深 ) (2)状态: _态~_态~_态(3)熔沸点:逐渐__ (4)密度: 逐渐__ (5)水溶解性:逐渐__。 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F 2 _____ H 2+F 2====2HF HF 很稳定 Cl 2 _____ H 2+Cl 2=====2HCl HCl 稳定 Br 2 _____ H 2+Br 2======2HBr HBr 较不稳定 I 2 _____ H 2+I 2======2HI HI ___稳定 2 疑难点拨 1869年2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列成元素周期表,并留下一些空格,预示着这些元素的性质。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人们“按因索骥”找出了这些元素。 元素种类到底是否有限? 周期表有否终点? 这是科学家们,也是诸位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本世纪30~40年代,人们发现了92号元素,就有人提出92号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后一种元素。然后从1937年起,人们用人工合成法在近50年时间又合成近20种元素,元素周期尾巴越长了。这时又有人预言,105号元素该是周期表的尽头了,其理由是核电荷越来越大,核内质子数世越来越大,质子间的排斥力 将远远超过核子间作用力,导致它发生蜕变,然而不久,又陆续合成了106~109号元素。这些元素存在的时间很短,如107号元素半衰期只有2微秒,照此计算是否周期表到尽头了? 1969年起,理论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探索“超重元素”存在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具有2,8,14,28,50,82,114,126,184等这些“幻数”的质子和中子,其原子核比较稳定,这就是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原子核不一定不稳定。因此在109号元素之后还能合成一大批元素,这样一来,第七周期32种元素将会被填满,第八周期也将填满(按理论计算,第八周期元素共50种,其中7种主族元素,1种惰性元素,10种过渡元素或副族元素,还有32种超锕系元素,列在周期表下方的锕系下方)。 然而理论的唯一检验标准是实践,能否不断合成新元素至今还是一个谜案,科学家将上天(如到月球)入地(如海底)或反复在粒子加速器中进行实验,企图合成新元素,其结果将会如何,人们正拭目以待。 有趣的是,有些科学家还提出元素周期表还可以向负方向发展,这是由于科学上发现了光 500℃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要点课时跟踪检测:过渡金属的2种典型代表(铁、铜)【答案+解析】

——过渡金属的2种典型代表(铁、铜) 【要点训练】 1.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A .FeS 2――→煅烧 SO 3――→H 2O H 2SO 4 B .NaCl(aq)――→电解 Na ――→O 2/燃烧 Na 2O 2 C .Fe ――→稀H 2SO 4 FeSO 4(aq)――→NaOH Fe(OH)2――→空气中灼烧 Fe 2O 3 D .Fe 2O 3――→盐酸 FeCl 3(aq)――→Cu Fe 解析:选C FeS 2煅烧可得SO 2,无法得到SO 3,故A 错误;电解NaCl 溶液得到NaOH 、Cl 2、H 2,无法得到Na ,故B 错误;Cu +2FeCl 3===CuCl 2+2FeCl 2,得不到Fe ,故D 错误。 2.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晶体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核磁共振造影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其生产过程的部分流程如下所示。 FeCl 3·6H 2O ――→环丙胺①FeOOH ――→CO ②纳米四氧化三铁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疾病 B .纳米四氧化三铁可分散在水中,它与FeCl 3溶液的分散质直径大小相等 C .在反应①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氯化铁水解 D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 +CO===2Fe 3O 4+3H 2O +CO 2

解析:选B 纳米四氧化三铁为磁性纳米晶体材料,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疾病的治疗,A 项正确;纳米四氧化三铁分散在适当的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不同于溶液中溶质粒子的直径,B 项错误;反应①中环丙胺不参加反应,但加入环丙胺后FeCl 3发生水解生成FeOOH ,即环丙胺会促进氯化铁的水解,C 项正确;由制备过程可知,反应②的反应物为FeOOH 和CO ,由一种生成物为Fe 3O 4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为6FeOOH +CO===2Fe 3O 4+3H 2O +CO 2,D 项正确。 3.(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被称作“电器工业的主角”。铜主要是由黄铜矿炼制,焙烧时发生反应2CuFeS 2+O 2=====高温 Cu 2S +2FeS +SO 2,其简单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焙烧时硫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 B .在焙烧时氧化剂只有氧气 C .粗铜精炼时用粗铜作阴极 D .Cu 2S 可以用于火法炼制铜 解析:选D 由焙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焙烧时只有部分硫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硫,故A 错误;焙烧时Cu 元素由+2价降低到+1价,S 元素由-2价升高到+4价,氧气中O 元素由0价降低到-2价,则氧化剂为氧气和CuFeS 2,故B 错误;粗铜精炼时用粗铜作阳极,故C 错误;火法炼铜的原理为Cu 2S +O 2=====高温2Cu +SO 2,Cu 2S 可用于火法炼制铜,故D 正确。 4.粗制的CuSO 4·5H 2O 晶体中含有Fe 2+。提纯时,为了除去Fe 2

(完整版)高三一轮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三化学总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5.18一.金属的通性 1.位置: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下角,最外层电子数大部分少于4个。 2.物理通性:大部分有延展性、金属光泽,都有导热导电性等。 3.化学性质:易失电子,被氧化,金属表现还原性。 4.钠、铝、铁、铜单质的重要性质 钠铝铁铜 与非金属单质O24Na+O2=2Na2O O2+2Na Na2O2 4Al+3O22Al2O33Fe+2O2Fe3O42Cu+O2 2CuO Cl22Na+Cl22NaCl 2Al+3Cl22AlCl32Fe+3Cl22FeCl3 Cu+Cl2 CuCl2 S 2Na+S Na 2 S 2Al+3S Al2S3Fe+S FeS 2Cu+S Cu2S H2O 2Na+2H2O=2NaOH+H2↑2Al+6H 2 O 2Al(OH)3+3H2↑3Fe+4H2O Fe3O4+4H2 不反应 HCl溶液2Na+2HCl=2NaCl+H2↑2Al+6HCl=2AlCl3+3H2↑Fe+2HCl=FeCl2+H2↑不反应NaOH溶液与水反应2Al+2NaOH+2H2O= 2NaAlO2+3H2↑ 不反应不反应 CuSO4溶液2Na+2H2O+CuSO4= Na2SO4+Cu(OH)2↓+H2↑ 较复杂较复杂不反应 制备 2NaCl 2Na+Cl2↑2Al2O34Al+3O2↑Fe2O3+3CO 2Fe+3CO2 CuO+CO Cu+CO2 二.钠及其化合物 1.钠 ⑴钠的物理性质 状态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导电、导热性 固体银白色较小(比水大)较小(比水小)较低(用酒精灯加热,很快 熔化) 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⑵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与氧气:4Na+O2=2Na2O(变暗);O2+2Na Na2O2(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 B:与氯气:2Na+Cl22NaCl; C:与S:2Na+S 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水中先滴入酚酞) 2Na+2H2O=2NaOH+H2↑ 现象概述现象描述原因浮浮在水面钠的密度比水小

第14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4讲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第112号化学元素正式名称为“Copernicium”,元素符号为“Cn”,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该元素的一种核素含有的中子数为165。下列关于Cn的说法正确的是() A.Cn位于第六周期,ⅡB族 B.Cn是过渡元素 C.Cn是非金属元素 D.Cn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77 【答案】B 【解析】根据稀有气体原子序数He为2、Ne为10、Ar为18、Kr为36、Xe为54、Rn 为86,118号位于第七周期0族,可知112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ⅡB族;属于过渡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n元素的该核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277,C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是各同位素原子按原子个数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故B正确。 2.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分别为() A.Be、Na、Al B.B、Mg、Si C.O、P、Cl D.C、Al、P 【答案】C 【解析】因A、B、C均为短周期元素,故A处于第二周期、B、C处于第三周期,同一主族二、三周期原子序数相差8,设A的原子序数是x,则B的原子序数是x+8-1=x +7,C的原子序数是x+8+1=x+9,根据题意得(x+7)+(x+9)=4x,解得x=8,即A为O,B为P,C为Cl。 3.我国神舟号飞船使用的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在元素周期表中P与As同主族,Al与Ga同主族,Ga与As同周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性:H3AsO4PH3 C.原子半径:Ga>As D.失电子能力:GaPH3,故B正确;Ga、As同周期,且As的核电荷数更大,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