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一、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1.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2.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偏方 3. 血栓性静脉炎怎么饮食二、血栓性静脉炎有什么危害三、血栓性静脉炎要注意什么

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

1、上肢血栓性静脉炎怎么治1.1、药物治疗

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外用类肝素软膏、抗炎药物软膏,内服促进静脉回流等活血化瘀药物。对于位于大腿根部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需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对应使用抗生素。1.2、一般治疗

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去除导致静脉炎的病因,如静脉导管等。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予以抗生素。下肢病变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时可加用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热敷、物理治疗等促进炎症吸收,止痛。

1.3、手术治疗

局部血栓性静脉炎可在炎症期消退后,如仍有条索状硬物伴疼痛,可考虑手术切除。如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形成浅静脉炎,可于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血栓性静脉炎。2、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偏方3.1、水蛭大黄膏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逐瘀消肿,散结镇痛。主治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偏方组成】水蛭、大黄、没药、乳香、桅子各50克,僵蚕40克,紫草、冰片、生甘草各30克,黄柏25克。

血栓性静脉炎都分为几种类型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4318433137.html,/ 血栓性静脉炎都分为几种类型 主要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两种,前者又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静脉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后者又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性静脉炎和髂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当根据不同特点仔细诊断。 中医对血栓性静脉炎有哪些认识?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中医脉痹、血痹、肿胀、血瘀等范畴,并为涉及心、脉、肝、脾、肾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为脾、肾、气、血、阴虚;实者为湿热、气滞、血瘀等。 怎样确诊血栓性静脉炎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相关检查,确诊不难,为确定血栓的存在及其部位,可选择深部静脉造影;如怀疑有胫后静脉、腘静脉和股浅静脉阻塞,可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女性行阴道检查,可在阔韧带基底部或病变静脉处触及硬而有触痛的索状物,检查后24 小时内体温升高,此为急性化脓性髂股静脉血栓静脉炎的特征之一。 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静脉康搭档。 静脉康搭档是由静迈舒胶囊和静迈舒大豆纤维复合型医用循序减压袜组成的搭档产品。 该疗法自投入临床以来,成功的攻克了因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而截肢的难题,并以不手术,见效快,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医学界专家的好评和众患者的信赖。一般患者服药一周之内即可产生疗效,一个疗程(30天)之内都会有明显效果,远期疗效也很可靠。 在治疗手段上,运用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溶栓通络等方法,采用纯中药方剂治疗周围血管病,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达到全面调理脏腑气血功能、溶栓通络、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确切效果。临床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有效抗凝、溶栓,增加肢体的血流量,改善动脉弹性,而且毒副作用较小。 经过治疗,下肢静脉炎并发的难治性溃疡愈合了,需截肢的腿保住了,怕冷变色的手足温暖正常了,肢端摸不到的脉有搏动了,被认为不可治的老烂腿也能自如地走路了。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英文名】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I80.9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浅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病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等造成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血液淤滞常发生在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异常;口服避孕药和妊娠也可能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胆管癌等,已证明能够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

静脉炎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治疗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析: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表现: 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静脉炎 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治病原因: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病理变化: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静脉炎小腿血管 2 、操作技术不良3.、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5.固定方法不当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8.,渗透压9,输液快慢静脉炎检查化验 深静脉血栓形成各种诊断诊断复发一般较差不困难继续,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技术方法: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静脉炎 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血栓性静脉炎早期症状有哪些呢?血栓性静脉炎是血管外科的一种病症,是常见的一种血液病。了解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症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预防治疗,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吧。 1.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常将其分为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两种。其区别主要是除病因外,前者多累及一条静脉并继续向上发展;而后者无一定形式,往往是一条或几条静脉同时或先后受累,此起彼伏地反复发作。 (1)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按其发病原因分为;静脉注射硬化剂、高渗溶液、抗癌药物等,在内膜上引起化学性刺激,造成广泛性损伤,产生静脉炎并导致血栓形成的,称为化学性静脉炎。由静脉注射、长期插塑料管、打击、扭伤等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局限性静脉炎称外伤性静脉炎等。 浅表性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和上肢的静脉,常限于一条静脉,严重时向近端及其大的分支发展。急性发作时可以沿病变静脉触及疼痛和压痛的皮下硬索。或呈节段性分布的卵圆形结节。累及周围组织时发生静脉周围炎,以致相邻皮肤红肿和温度升高,可随皮肤移动。发病后可能有轻度全身性症状,但白细胞一般不升高。痊愈时疼痛减轻,红肿消退,留下色素沉着斑或皮下硬索。当侧支循环建立和再通时,硬索亦可能逐渐消失。因系浅静脉病变,血液回流一般不受影响。故不引起肢端水肿,若并发深静脉病变或累及静脉瓣时,则可能发生严重组织水肿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表现。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累及浅静脉,而脑、肝、肾、肠系膜和肺等的深静脉亦可发生,但一般以下肢、臀和腹壁为常见。表现为节段性皮下硬索或硬结,有疼痛和压痛。相邻皮肤红肿,2~4周后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而在另一条或另一段静脉又发生新的损害。于是一部分消退,一部分新发,以致几个部位存在不同期的损害。本病原因不明,但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①它往往是潜在性内脏癌的早期表现,原发性内脏癌涉及胃,肺、胰和胆囊等部位,而与胰腺体和胰尾部癌的关系最为密切。②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密切关系,是其早期表现或整个病程中的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Behcet病的血栓性静脉炎也可能属于这一类疾病,不同的是后者深和浅的不同管径静脉均可发病,而前者主要是侵袭浅层中小静脉。 2.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其发生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深部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机化的血栓可能引起局部静脉阻塞和炎症反应,由于血栓范围一般较小,炎症较轻,对血液回流也不大。其症状一般不甚明显。通常是在活动后感腓部肌肉沉重和疼痛,严重时有抽痛。少数患者在血栓向近侧扩展影响到主干静脉时才会有明显症状,如产生明显的组织水肿、局部症状和发热。特征性的表现是腓肠肌处疼痛和压痛。检查时将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引起疼痛,称为Homan征。Homan征阳性、腓肠肌深部组织压痛(Neuhof征)和被动伸足或趾背屈引起小腿下部疼痛,均有助于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另外,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大5cm以上,踝部轻度水肿伴浅静脉怒张,也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可两侧均发生,但不一定对称,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二、静脉炎的预防 患者不宜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准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6-28T15:18:16.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刘甲[导读] 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周围血管病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蜡疗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代化中药蜡疗治疗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蜡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型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多见。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1]其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邪凝滞,郁久化热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所致。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我院2017年~2018年住院的血栓浅静脉炎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34~73岁,平均45.9岁,部位均为下肢。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2.2中医辩证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采用智能恒温电蜡疗机(XYL-I型)作为治疗仪器,以熔点58℃的医用白色无水石蜡为基质,每公斤配制:制川乌、制草乌、红花、威灵仙、独活、羌活、川芎、白芷、各15g,研细和蜡调匀,经仪器加热至58℃-60℃,在患者患肢外敷,1次/d,30min/次,7次为一疗程。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1.2 对照组 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2 观察方法 两周后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疼痛、硬结肿胀和皮色变化,按轻、中、重度3级计分,每级计1分,计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①疼痛:轻度为偶有疼痛,按压局部时有痛感,但能耐受,不用止痛剂;中度为经常疼痛,按压局部时痛感明显,偶尔服用一般止痛剂;重度为疼痛感明显,按压局部时痛感较剧烈甚至拒按,经常服用止痛剂。②硬结肿胀:轻度为外观无明显硬结,但触摸时有条索状硬物感;中度为可见局部有条索状结节,触摸时硬结较硬,轻度高于皮肤;重度为局部有条索状硬结,或结节成团,明显高于皮肤或局部有索状硬结萎缩凹陷。③局部皮色变化:轻度为局部皮色浅红或轻度色素沉着;中度为局部皮色发红或明显色素沉着;重度为局部皮色紫黑或局部有瘀血。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3]有关标准。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硬索状物完全消失,组织恢复正常,体温及白细胞恢复常;显效:肿痛消失,索状物尚未完全吸收;有效:肿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索条状物存在;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2.4 统计学方法 指标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蜡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4]清代外科专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一书中,对蜡疗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载述。蜡疗是用加热溶解的医用蜡作为热介质,将热传至机体达到治疗目的。蜡疗具有相对保温时间长,具有可塑性,能紧贴于体表各部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蜡疗能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汗腺的分泌,使组织水肿吸收、致痛介质排除,使炎症浸润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同时促进细胞代谢机能活跃。蜡具有的油质成分,对瘫痕、肌腿挛缩可促使其软化松解、恢复弹性。另一方面,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皮下组织起局部机械压迫作用,有消除肿胀以及松弛患者关节韧带、肌肉、肌键的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 总之,蜡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真正的自然疗法,而且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是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何清湖等.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9—201.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 1、抗凝血药 尽管近20多年来的某些研究对vonMichel(1878)提出的血栓说 持有异议。但抗凝血药物仍为本病治疗的首选药。 (1)纤维蛋白溶解酶:此类制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纤维蛋白 溶酶。蛇毒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无抗原性。使用前不必作过敏试验。毒副作用较小。故最常用。 尿激酶(urokinase):能直接激活血浆及血浆块中的纤维蛋白溶 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从而使血 栓溶解。常用剂量为1万I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内 静脉滴注或加入生理盐水20ml内静脉注射。一日1次。10~15次 为一疗程。亦可以100~150Iu溶于0.5~1ml生理盐水内作球后注射。一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抗血小板凝集剂:常用的该类制剂有乙酰水杨酸肠溶片及潘 生丁。前者可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集和释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ADP)。有比较持久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一日1次。 饭后服50~75mg。后者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其聚集。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 (3)肝素。双香豆素等亦有抗凝血作用。现已少用。 2、中医治疗 (1)可用丹参、毛冬青、当归注射液1~2毫升球后注射,每2日 1次。 (2)病至中、后期,可选用以上注射液做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 (3)可用丹参注射液2毫升或葛根素注射液2毫升双侧肝俞穴位 注射。

(4)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针刺疗法 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髎、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每次局部远端各取2穴,中刺激,不留针。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1、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此类静脉炎是由静脉注射引起的。多 发生于四肢,所注射的药物多有刺激性或浓度过高,有某些抗生素 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某些抗癌药物对静脉,内膜均有刺激性, 加上用药时间较长或静脉较细,或一处静脉反复穿刺等引起。 2、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下肢曲张的静脉内,因血液淤滞,加上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屏障作用减弱,易致细菌侵入,或因 局部外伤而引起曲张静脉出现炎症反应。由于曲张静脉的存在,静

【精品】血栓性静脉炎症状与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以下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小腿肿痛,不能行走。检查小腿部的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Homans征呈阳性反应.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由于范围较小,常不影响血液回流,激发的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临床表现不明显,据Kakkar报道,约30%可在72h内自动消溶,45%持续转变为机化,25%自近段蔓延,累及主干静脉,亦有并发肺栓塞的危险。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诉述全下肢肿痛,发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于髂股静脉,发病率低于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为右侧的1—8倍,究其原因,为左髂总静脉解剖上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及腔内的结构异常所致,1965年Cocket等将此类病变分析后首次提出了“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概念。此病临床症状明显,起病骤急。有疼痛和压痛,血栓在髂股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可产生局部疼痛和压痛。有的病人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到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肿胀常很明显,一般大腿或小腿周径与健侧相差数厘米。有的可见代偿性浅静脉曲张.体温升高但多不超过38。5℃。 2)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为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上行蔓延,累及髂股静脉。此病具有下列临床特点:起病方式大都隐匿.症状开始时轻微,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典型症状,因此实际病变期比症状期长。足靴区营养性变化。 3)股青肿:最严重的类型,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只要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潜在的侧支在内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者,即形成股青肿.起病骤急,全身反应严重,体温多超过39℃,典型症状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范围比较广泛,在形成血栓2-3小时后即引起静脉壁和静脉壁周围组织明显的炎症反应。病变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故有不同的病名。在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上肢常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胸腹壁常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所谓流走性类型,是指病因不明,可以迁移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地发病。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由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 一、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索状,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 1、病因病理: ⑴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分3类: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续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②导管作持续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⑵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仅会损害内膜,发生血栓形成。病变一开始就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一般经过7-12天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棕色色素沉着。有些病历经过一段过程,局部可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甚至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浅静脉再通,又可做为输液途径。 导管所致的特殊严重类型病变――血管壁化脓,称为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大面积烧伤和危重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致病原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病灶常位于静脉内导管顶端处。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血管炎症为主,大都和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肺栓塞。 2、临床表现与体征 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症状比较轻,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表现,往往有损伤病史可查的病人,局部突然出现网状和柱状的红肿条状物,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于2-4周内减轻或消失。 导管引起的化脓性浅静脉炎症状比较重,常呈败血症,重症病人不明原因的败血症,甚至出现脓毒血症,此时追查原因,应检查输液的导管。 临床检查时可在表皮触及索条状物,开始比较软,表面红,因受炎症浸润范围有0.5-1厘米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6T14:15:4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会霞 [导读]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 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林业局职工医院(153035)张会霞 摘要:血栓性静脉炎系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下肢深静脉。总结我院护理工作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血栓症影响小静脉如小隐静脉,影响大静脉如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比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因为它影响到了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负责腿部大部分静脉的流出。血栓性静脉炎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它可以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通常有自限性,且很少导致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最开始的典型特点是局部的静脉炎,但是这种静脉炎很快地刺激了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少与静脉炎没有关系。 一、病因 当黏膜上皮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随之纤维蛋白原形成,包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酶聚集后广泛接触,因此血流缓慢的地方很快形成血栓。快速增大的血栓引发血管上皮的炎性改变,并导致纤维化。增大的血块可能部分或全部阻塞管腔,也可脱落并停留在体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原发性,但是常继发于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分娩,使用避孕药如雌激素。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更可能出现在以下疾病、治疗、外伤或其他因素中。 高凝状态——吸烟;系统狼疮抗凝物;抗纤维蛋白酶Ⅲ、蛋白C或S蛋白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雌激素的使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增生病和全身性感染。 内膜损伤——感染、静脉输液、外伤或者静脉穿刺。 肿瘤——肺部、卵巢、胰腺、胃、睾丸或者泌尿道。 手术——腹部、泌尿生殖器、整形外科或胸廓。 骨折——脊柱、骨盆、股骨或胫骨。 静脉淤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脱水、制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期或中风。 静脉炎——贝切特病、高胱氨酸尿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其他——妊娠或者以前的深静脉血栓症。 二、并发症 肺栓塞。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三、评估结果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与炎症发生的部位和受影响静脉的长度有关。50%的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无症状,但是其他病人主诉受累肢体有压痛、疼痛、发热、寒颤和不适。仔细完成身体各项检查,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检查结果显示受累肢体发红、肿胀、青紫。 部分患有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有霍曼斯(氏)征(足被动屈曲时发生疼痛),但是该症状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阳性袖带征(向血压表套袖充气直至发生疼痛)可能在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的肢体中出现。 触摸受累肢体温度暧。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可能无症状,部分病人主诉血栓部位有疼痛。 检查可以显示受累区域及周围发红、肿胀。 触摸受累肢体暧,病变静脉触之呈坚硬的条索状,并有触痛。 大量静脉受累可能引起淋巴腺炎。 身体检查可以帮助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进行确诊。最初发现受累区域发红,温暖,触诊或受压时疼痛。 四、诊断测验结果 诊断必须排除动脉阻塞型疾病,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肌炎。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身体检查,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以下特征性检查结果。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显示特殊区域的血流减少,静脉血流受阻,尤其是髂静脉和股静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体积描记术显示受累区域远端循环不良,在诊断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时体积描记术比超声波检查更灵敏。静脉造影术可以明确诊断,显示充盈缺损和变向的血流。 4、D-二聚体结果显示非正常的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反映了身体里血液凝块的形成和分解,但是,它并不能显示发生的部位和原因。 五、治疗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受累肢体;保暖,受累肢体进行湿敷;止痛。急性期过后,病人可以下床走动,同时穿上静脉曲张用长筒袜(下床前穿上)。 冶疗包括使用抗凝血药(最初使用肝素;接着使用华法林)延长凝血时间。然而,术中抗凝剂必须停用,防止出血。部分特殊手术术后,尤其是腹部和骨盆手术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凝血药可以降低患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过后,如果溶解血栓治疗引起出血的风险较小,则治疗中必须包括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很少将静脉完全阻塞,如果静脉完全阻塞,需要将静脉结扎、折叠缩短或切断。如果出现肺栓塞和体循环系统栓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静脉炎

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的静脉炎案例分析 作者:巨姣春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 摘要:去甲万古霉素为临床上治疗MARS 的首选药物,该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本品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不可肌肉注射,也不宜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漏,可引起剧痛和组织坏死,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而静脉炎已成为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静脉输液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现将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发静脉炎的案例进行如下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做到以防为先。 关键词: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炎预防静脉输液 一般资料:患者,女,30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ml+去甲万古霉素0.4g 2/日抗感染,保肝、护胃等支持治疗。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给予24G留置针穿刺输液,留置第二日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自述胀痛,拔出留置针后给予冰块冰敷。 冰敷24小时后沿血管方向出现一2x5CM条索状红线,质硬,触之压痛。给予红花醇局部涂抹,磁疗贴贴敷。第三日患者自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范围较前增加。给予喜疗妥软膏局部涂抹2/日,硬解处磁疗贴贴敷。第四日患者自述疼痛减轻,局部红肿范围较前缩小,第6日疼痛感消失,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皮肤呈暗红色,皮下硬结较前消退。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大的管道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性: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C)将静脉炎按严重程度分为五级,为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cm,有脓液渗出。 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 1.1药物的PH值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5为强酸性,PH>9为强碱性,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如:①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生溶液,如高渗葡萄糖、红霉素、链霉素、有机碘等,均能刺激浅静脉内膜,造成静脉壁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②静脉内反复置留插管,超过24h,持续性输液,常可使浅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炎症反应。③下肢静脉曲张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血液淤滞,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肥胖而又缺乏劳动锻炼的妇女,病因曾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无充分证据。鉴于上肢骤然用力而受牵拉常诱发本病,因此认为发病与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应力时,静脉牵拉损伤有关。静脉管内膜损伤,便有血栓形成,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二)病理变化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开始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因而在受累静脉的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质地比较柔韧,有压痛的条索状物。1周后随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局部色素沉着,表示血栓经过机化和再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状态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化变化。受累血管及其周围可以长期存在压痛。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能够引起静脉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上形成硬结和色素沉着,循硬结周围,可扪及一条或数条血栓形成的浅静脉支。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累及单侧,常侵犯胸、上腹壁静脉,侧胸静脉和腹壁上静脉。(三)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气血淤滞,或输血、输液,脉络受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脉道阻塞而发本病。(四)病史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有近期输血、输液或有静脉损伤病史,多见于青壮年,或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但与季节、性别无关。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典型病史是在右手或左手用力牵拉后,骤然感到一侧胸壁疼痛,程度不等。举臂、咳嗽、深呼吸,无意中使病变部位受压,都可加剧疼痛。(五)临床表现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引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cm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的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显红肿、压痛、血管变韧,可扪及条索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

浅静脉炎治疗,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如果患上静脉炎的话需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因为静脉炎的病情比较复杂,有很多种分类,如果确诊属于浅静脉炎的话,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比如使用西药治疗。 ★一、浅静脉炎的治疗 1、大多数时候,浅静脉炎可自身缓解。 2、服用止痛剂如阿司匹林、优布芬可减轻疼痛。 3、静脉炎症几天后逐渐改善,但水肿和触痛可持续几周。为缓解症状,可在局部注射麻醉剂后,去除血栓、加压绷带包扎几天。

4、浅静脉炎发生在腹股沟时,因腹股沟是浅静脉汇入深静脉的主要部位,血栓很容易扩散至深静脉并脱落。 5、为预防栓塞发生,应作急诊外科手术结扎浅静脉。通常,这类手术不需住院、采用局麻,可很快恢复正常活动。 ★二、引起浅静脉炎的原因: 1、血流缓慢淤滞 肢体活动减少或活动受限,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增高,长期卧床,肌力降低,对血管壁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而诱发。 2、血管壁损伤

机械损伤如长期反复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性溶液。 3、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肿瘤等导致高凝可诱发。 4、血管壁弹性降低 如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肢体水肿、心衰等也可诱发。 ★三、浅静脉炎的发病机理

静脉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腿部静脉炎的现象会影响一个人腿部的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人们对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并不是很了解,专家说,只要了解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可以更好的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的专家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吧。 ①静脉血流缓慢:手术或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等,均可因血流缓慢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静脉壁损伤:在静脉入口和汇合处,血管壁结构最为薄弱,如出现微小裂伤,容易使血小板粘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 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大手术、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等所致的血液浓缩;脾切除、癌肿、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妊娠、感染等均可使血凝增高。

血栓性静脉炎诊断金标准

血栓性静脉炎诊断金标准 *导读: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包括血栓性浅静 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 (thrombophlebitis) 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 部血栓形成。常先有静脉内血栓形成以后,发生静脉对血栓的炎性反应。其病因主要是血管壁的损伤(由外伤或静脉插管或输入 刺激性液体所致)及静脉曲张引起的静脉内血液郁滞。该病的主 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全身反应少见。下肢静脉的压力升高。静脉造影可显 示阻塞的部位和程度。治疗原则主要是患肢休息并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必要时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可口服阿司匹林,有 栓塞者应早期使用肝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方法: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 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 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与

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静脉炎治疗方法

静脉炎治疗方法 一、静脉炎的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二、静脉炎的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3、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三、静脉炎的手术治疗: 1、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趾手术。 2、有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四、静脉炎的局部治疗: 1、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2、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 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4、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5、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6、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 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 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 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 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 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 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一、表浅细小静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