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 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 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 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 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略;学习的层次的分类;任务分析技术。

奥苏贝尔:提出包容(Subsump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提出掌握学习。

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瑞格鲁斯:细化理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最优化教学理论。基本标准:效果与质量;时间。

维果茨基:

肯普:ID1——“肯普模型”

皮亚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大师,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桑代克:心理学大师,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 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猫笼实验

米勒:任务分析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教学技术第一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

布鲁纳: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知发现说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学习需求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6.教学设计的环节: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建立评价标准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

基于“系统”的教学设计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

基于“产品”的教学设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条件变量、方法变量、结果变量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教学目标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识记: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

(2)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转化、解释、推断

(3)运用:将规则、方法、步骤、原理等运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

(4)分析:分解复杂问题并理解个部分关系的能力;

(5)综合:将所学知识、原理、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6)评价:根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2.加涅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等对事物的描述等的具体事实。

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与知道“怎样”有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三类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布鲁姆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比较

1.相同点: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的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教学要重视不同层次的目标!

2.不同点:布——用可观察到的学生行为术语表示,不偏重揭示教学内在机制,偏重于评价和测量,但是没有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对于指导教学和学习是有困难的;加——着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内在机制,每类目标伴随着特定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条件和评价,对教与学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概念: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

特点:分析有关学习信息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把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划分为无难易层级关系的知识类别。

2、图解分析法.概念:是一种用直线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

3、层级分析法.概念: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特点:A、一级级分析直到最具体为止 B、未掌握的和已掌握的明显,便于组织教学。

4、信息加工分析法.概念: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

出来的内容分析方法。两种操作方法:直线式方、分支式方法。

5、卡片分析法.概念:使用卡片,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卡片把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归类加以摆放,便于利用分析。特点:直观、灵活、操作方便

6.解释结构模型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包括: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对象——A(audience),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行为——B(behaviour),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条件——C(condition),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标准——D(degree),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2.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

4.标准的表述

5.内外结合的表述

内容编排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法:

2、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法:

3、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编排法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性;

2.灵活性;

3.层次性。

第三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前运算阶段(2-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教学系统设计中应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态度

分为: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分类: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

Keller(1987)开发和设计了ARCS模型,该模式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 (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 ,简称ARCS 模型。

学习风格

Keefe(1979):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分类:环境类,情感类,社会类,生理类,心理类;

三种感知觉类型:视觉、听觉、动作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对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得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更容易个性张扬

–更容易结成学习团体,单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消弱

–扮演意识更强烈

–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学习风格更容易发挥和完善

–目标多样化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知道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 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分类:宏观层次:基于“教”的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基于“学”的模式。

中观层次:接受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模式。

微观层次:根据对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从逻辑结构、历史结构、学科结构所进行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教学模式。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的性质: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个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先行组织者对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非常重要。

先行组织者: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的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目的在于:解释、整合、联系—Anchors/Scaffolding/bracket . 2.五环节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

4.掌握教学模式

5.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1)组织上课。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第一步: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第二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第三步: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第四步: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第五步: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第六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

教学方法分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策略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发现学习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即进入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为帮助记住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可将其缩写为: PIGS FACE

?正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个体职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组进程(Group Processing)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

?面对面交互(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

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

?情境(媒体)的设计

?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工具的设计

?策略的设计

学习媒体的分类

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

2.按媒体作用的感觉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式多媒体

3.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单向媒体、双向媒体

4.按传递信息的范围:大规模教学使用、班级教学使用、个别化教学使用

5.按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可控、基本可控、基本不可控

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

(2)根据教学目标

(3)根据学习任务

(4)根据客观条件

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学生讨论);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等;

J.自定义。

认知工具

学习资源

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学习资源的来源: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

按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按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

认知工具:

第六章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分类:按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按分析方法:定性、定量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在评价重心上,从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助,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档案袋评价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档案袋的基本特征: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功能

描述进步的功能

展示学生成就的功能

评估学生的状况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类型有:

过程型档案袋

目标型档案袋

展示型档案袋

评估型档案袋

如何制定评价方案

确定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要搜集的材料类型以及时间和次数

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确定给档案袋评分的办法

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五性”的编制原理:

教育性:能否体现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科学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技术性:看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个的技术质量

艺术性:看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自评

2.专家评议

3.一对一评价

4.小组评议

5.实施实验

6.进行中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材料。

教学软件的基本特征

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

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软件

课堂演示型: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素材资料型:各种电子字典、图形声音库。

自主学习型: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游戏学习型:通过游戏的形式掌握学科知识。

模拟实验型:供学生模拟实验学习用。

工具平台型

网络浏览型

电机学期末复习总结要点

《电机学》期末复习材料 第三篇 交流电机理论的共同问题 1、同步电机的结构: 定子——三相对称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电 流,产生一个旋转磁场。 转子——直流励磁,是一个恒稳磁极。 极对数p 与转速n 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为 60 1 pn f = 2、异步电机的结构: 定子——三相对称绕组,通入三相对称电流,产生一个旋转磁场。 转子——三相对称短路绕组,产生一个旋磁磁通。 【三相对称:空间上差120度电角度;时序上差120度电角度。】 3、电角度与机械角度: 电角度:磁场所经历的角度称为电角度。 机械角度:转子在空间所经历的几何角度称为机械角度。 电角度?=p 机械角度 4、感应电势: ①感应电势的频率:60 1 pn f = ②感应电势的最大值:m m m f lv B E φπ==(τφl B P m =) ③每根导体感应电势的有效值: m m m d f f E E φφπ 22.22 2 == = 5、极距: ①概念:一个磁极在空间所跨过的距离,用 τ来表示。(了解整距、短距、长距) ②公式:p z p D 22= = πτ 6、线圈电势与节距因数: ① 节 距 因 数 : 1 90sin 90)1(cos 11≤?? ? ?????=????????-=ττy y k y 物理意义:表示了短距线圈电势的减少程度。 ②分布因数:12 sin 2sin ≤= a q a q k q 物理意义:表示了分布绕组电势的减少程度。 ③绕组因数:q y w k k k = ④合成电势:w m k fN E φ44.4=

⑤槽距角:z p a 360 = 电角度 ⑥每极每相的槽数:pm z q 2= 【练习1】一台三相同步发电机, Hz f 50=,min /1000r n =,定子铁芯长 cm l 5.40=,定子铁芯内径cm D 270=, 定子槽数72=z ,101=y 槽,每相串联匝数144=N ,磁通密度的空间分布波的表示式为xGs B sin 7660=。试求:(1)绕组因数w k ;(2)每相感应电势的有效值。 7、消弱谐波电势的方法: ①采用不均匀气隙,以改善气隙中磁场分布情况。 ②采用短距绕组。 ③采用分布绕组。 8、双层绕组与单层绕组: ①双层绕组:指沿槽深方向有上、下两层线圈边的绕组。 ②单层绕组:指沿槽深方向只有一层线圈边的绕组。 9、画某相叠绕组展开图的一般步骤: ①计算出槽距角、槽距 ②画出电势星图(注意单层绕组、双层绕组) ③画出某相叠绕组展开图(注意支路数) 【练习2】有一双层三相短距绕组,24=z , 42=p ,τ6 5 1=y 。(1)分别画出支路数1=a 和2=a 的A 相叠绕组展开图; (2)算出绕组因数。 10、单相绕组的磁势(脉动磁势): )cos(2 1 )cos(21cos cos t x F t x F t x F ωωωφφφ++-= 单相磁势的特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考试是让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复习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章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 计算机操作系统考试是让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复习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作用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OS的作用可表现为: a.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一般用户的观点) b.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资源管理的观点) c. 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和SPOOLing系统(假脱机或联机输入输出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脱机输入输出技术(Off-Line I/O)是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的高速性和I/O设备低速性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它减少了CPU的空闲等待时间,提高了I/O速度.

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式称为联机(SPOOLing)输入输出方式 假脱机输入输出技术也提高了I/O的速度,同时还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3、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内存管理问题、I/O设备管理问题、文件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 4、OS具有哪几个基本特征?它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并发性(Concurrence),共享性(Sharing),虚拟性(Virtual),异步性(Asynchronism). b. 其中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 c. 并发特征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其它三个特征都是以并发特征为前提的。 5、并行和并发 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少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6、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各主要功能下的扩充功能 a. 处理机管理功能: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调度. b. 存储管理功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 2.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3.脱机技术:主机与IO设备脱离的技术 4.多道程序技术:在内存中同时有多个程序并存的技术 5.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虚拟技术 6.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处理机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用户交流界面(人机接口) 第二章进程管理 1.进程的概念: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2.状态转换图 3.进程控制块PCB,在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系统总是通过PCB对进程进行控制,因此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4.原语是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用于完成一定功能的一个过程。它与一般过程的区别在于:它们是“原子操作”。所谓原子操作,是指一个操作中的所有动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 5.进程同步的主要任务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持续上进行协调,已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互相合作,从而使程序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6.临界资源、临界区、信号的概念、同步、互斥问题的解决方法 临界资源:Critical Resouce 诸进程间应采取互斥方式,实现对这种资源的共享,如打印机,磁带机等。

临界区:人们把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信号: 同步合作直接 互斥竞争间接 7.进程通信的三种类型: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系统 8.线程的概念和两种类型: 线程:被称为轻型进程或进程元,通常一个进程拥有若干个线程。 两种类型:用户级线程和内核支持线程 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调度三个层次:高级调度,中级调度,低级调度 2.调度算法: FCFS先来先服务 SPF段作业优先调度 RR时间片轮转法 3.死锁的概念,在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局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4.死锁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资源不足(根本原因),进程推进顺序非法 必要条件:互斥条件、请求和保持条件、不剥夺条件,环路等待条件。 5.死锁解决的三种方案:摒弃“请求和保持”条件、摒弃“不剥夺”条件、摒弃“环路等待”

【模式识别】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1.填空题5题 填空题 2.名词解释4题 3.问答题4题 4.计算作图题3题 5.综合计算题1题 备注1:没有整理第一章和第六章,老师说不考的 备注2:非线性判别函数相关概念P69 概率相关定义、性质、公式P83以后 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公式P85 最小风险贝叶斯P86 正态贝叶斯P90 综合计算有可能是第六次作业 一、填空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的是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模式识别分类:1.从实现方法来分模式识别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2.从理论上来分,有统计模式识别,统计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根据距离函数的规律做模式分类的。 模式的特性:可观察性、可区分性、相似性 模式识别的任务: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二是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1.神经网络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思维;2.生物计算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蛋白分子作芯片; 3.光计算机--用光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光的处理来完成对信息的处理。 训练学习方法: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无先验知识,甚至类别数也未知)。 统计模式识别有:1.聚类分析法(非监督);2.判决函数法/几何分类法(监督);3.基于统计决策的概率分类法 - 以模式集在特征空间中分布的类概率密度函数为基础,对总体特征进行研究,以取得分类的方法 数据的标准化目的:消除各个分量之间数值范围大小对算法的影响 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书P7 聚类过程遵循的基本步骤:特征选择;近邻测度;聚类准则;聚类算法;结果验证;结果判定。 相似测度基础:以两矢量的方向是否相近作为考虑的基础,矢量长度并不重要。 确定聚类准则的两种方式:阈值准则,函数准则 基于距离阈值的聚类算法——分解聚类:近邻聚类法;最大最小距离聚类法 类间距离计算准则:1)最短距离法2)最长距离法3)中间距离法4)重心法5)类平均距离法6)离差平方和法P24 系统聚类法——合并的思想 用于随机模式分类识别的方法,通常称为贝叶斯判决。 BAYES 决策常用的准则:最小错误率;最小风险 错误率的计算或估计方法:①按理论公式计算;②计算错误率上界;③实验估计。

电机设计基础复习

电机设计复习版(May you pass!!!) 第一章 2.电机设计的任务 ① 根据用户提出的产品规格(功率、电压、转速)和技术要求(效 率、参数、温升、机械可靠性);② 结合技术经济方面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生产实际情况;③ 运用有关的理论和计算方法;④ 正确处理设计中遇到的多种矛盾; 设计出性能好,体积小、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制造和使用、维修方便的先进产品。 3.设计的依据 给定:(1)额定功率(2)额定电压(3)相数及相间连接法(4)额定频率(5)额定转速(6)额定功率因数 感应电机 1-5 同步电机1-6 直流电机1 2 5 4.电机设计过程 :① 准备阶段② 电磁设计③ 结构设计 第二章 5.主要尺寸:靠近气隙的电枢直径(D )与铁心有效长度(L ) 直流电机D 为转子外径.交流电机D 为转子内径 6. 电机的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 计算功率: m ── 电枢绕组相数;E ── 电枢绕组相电势 I ── 电枢绕组相电流 310()P mEI KVA -'=?

7从确定主要尺寸关系式所得的结论 1、电机的主要尺寸决定于:计算功率P’与转速n之比或计算转矩T’决定 2.、A 、Bδ不变时,相同功率的电机,n↑,尺寸较小; 尺寸相同的电机,n↑,功率较大 3、转速一定,若直径不变而采用不同长度可得不同的功率的电机 4、α?p KNm、Kdp一般变化不大电机的主要尺寸在很大程度上和选择的A 、Bδ有关, A 、Bδ↑,电机的尺寸就愈小。 8.几何相似定律 在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转速、频率保持不变时,对一系列功率递增,几何相似的电机,每单位功

模式识别复习重点总结

1.什么是模式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模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 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1)字符识别;(2) 医疗诊断;(3)遥感; (4)指纹识别 脸形识别;(5)检测污染分析,大气,水源,环境监测; (6)自动检测;(7 )语声识别,机器翻译,电话号码自动查询,侦听,机器故障判断; (8)军事应用。 2.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1) 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 (2) 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 主要指图 象处理; (3) 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 本质的特征; (4) 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 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把这些判决规则建成标准库; (5) 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3.模式识别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模式(样本)表示方法:(a )向量表示;(b )矩阵表示;(c )几何表示;(4)基元(链码)表示; (2)模式类的紧致性:模式识别的要求:满足紧致集,才能很好地分类;如果不满足紧致集,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满足紧致集 (3)相似与分类;(a)两个样本x i ,x j 之间的相似度量满足以下要求: ① 应为非负值 ② 样本本身相似性度量应最大 ③ 度量应满足对称性 ④ 在满足紧致性的条件下,相似性应该是点间距离的 单调函数 (b) 用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4)特征的生成:特征包括:(a)低层特征;(b)中层特征;(c)高层特征 (5) 数据的标准化:(a)极差标准化;(b)方差标准化 4.线性判别方法 (1)两类:二维及多维判别函数,判别边界,判别规则 二维情况:(a )判别函数: ( ) (b )判别边界:g(x)=0; (c n 维情况:(a )判别函数: 也可表示为: 32211)(w x w x w x g ++=为坐标向量为参数,21,x x w 12211......)(+++++=n n n w x w x w x w x g X W x g T =)(为增值模式向量。 ,=为增值权向量,T n n T n n x x x x X w w w w W )1,...,,(),,...,,(21121+=+

机械设计知识点(经典)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一) 1.螺纹联接的防松的原因和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是螺纹联接在冲击,振动和变载的作用下,预紧力可能在某一瞬间消失,联接有可能松脱,高温的螺纹联接,由于温度变形差异等原因,也可能发生松脱现象,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防松。措施——利用附加摩擦力防松,如用槽型螺母和开口销,止动垫片等,其他方法防松,如冲点法防松,粘合法防松。 2.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答:(1)降低螺栓总拉伸载荷Fa的变化范围:a,为了减小螺栓刚度,可减螺栓光杆部分直径或采用空心螺杆,也可增加螺杆长度,b,被联接件本身的刚度较大,但被链接间的接合面因需要密封而采用软垫片时将降低其刚度,采用金属薄垫片或采用O形密封圈作为密封元件,则仍可保持被连接件原来的刚度值。(2)改善螺纹牙间的载荷分布,(3)减小应力集中,(4)避免或减小附加应力。 3.轮齿的失效形式 答:(1)轮齿折断,一般发生在齿根部分,因为轮齿受力时齿根弯曲应力最大,而且有应力集中,可分为过载折断和疲劳折断。(2)齿面点蚀,(3)齿面胶合,(4)齿面磨损,(5)齿面塑性变形。 4.齿轮传动的润滑。 答:开式齿轮传动通常采用人工定期加油润滑,可采用润滑油或润滑脂,一般闭式齿轮传动的润滑方式根据齿轮的圆周速度V的大小而定,当V<=12时多采用油池润滑,当V>12时,不宜采用油池润滑,这是因为(1)圆周速度过高,齿轮上的油大多被甩出去而达不到啮合区,(2)搅由过于激烈使油的温升增高,降低润滑性能,(3)会搅起箱底沉淀的杂质,加速齿轮的磨损,常采用喷油润滑。 5.为什么蜗杆传动要进行热平衡计算及冷却措施 答:由于蜗杆传动效率低,发热量大,若不及时散热,会引起箱体内油温升高,润滑失效,导致齿轮磨损加剧,甚至出现胶合,因此对连续工作的闭式蜗杆传动要进行热平衡计算。措施——1),增加散热面积,合理设计箱体结构,铸出或焊上散热片,2)提高表面传热系数,在蜗杆轴上装置风扇,或在箱体油池内装设蛇形冷却水管。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重点

操作系统(O p e r a t i n g S y s t e m)复习要点 第一章 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组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并合理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 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随机性,可重构性,虚拟性。并发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程序,宏观上看,这些程序是同时向前推进的。 共享性:批操作系统程序与多个用户程序共用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虚拟性:物理实体转化为若干逻辑上的对应物。 操作系统的功能:1,进程管理;2,存储管理;3,文件管理; 4,作业管理;5,设备管理;6,其他功能(系统安全,网络通信)。 传统OS中,进程是系统调度的最小单位,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而现代OS中则是线程,是程序一次相对独立的执行过程。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1,手工操作:穿孔卡片 2,监督程序——早期批处理:计算机高级语言出现,单道批处理单道批处理:串行执行作业中,由监督程序识别一个作业,进行处理后再取下一个作业的自动定序处理方式3,多道批处理系统——现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多道批处理:允许多个程序同时存在于主存之中,由中央处理机以切换方式为之服务,使得多个程序可以“同时”执行。 操作系统分类:批处理OS,分时OS,实时OS,嵌入式OS,个人计算机OS,网络OS,分布式OS,智能卡OS。 操作系统类型:批处理OS,分时OS,实时OS,网络OS,分布式OS。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终端用户共享一个计算机系统而互不干扰,能实现人机交互的系统。 特点:支持多用户,具有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实时系统:使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且在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处理结束、再给出反馈信号的系统。 特点:及时响应,快速处理,安全可靠。 宏观和微观两个发展方向:网络OS、分布式OS(大型系统)、嵌入式OS(微机)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视角:软件的视角、用户接口、资源管理、虚拟机、服务提供者视角 第二章 作业的定义:用户要求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一个计算问题。(或参考“小结”) 作业的两种控制方式 1,批处理:操作系统按各作业的作业控制说明书的要求,分别控制相应的作业按指定步骤执行。 2,交互:在作业执行过程中,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不断交互作用。 作业调度: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取某个作业投入主存参与多道运行。 调度算法原则:①尽可能运行更多的作业,优先考虑短作业; ②使处理机保持繁忙,优先考虑计算量大的作业; ③使I/O设备保持繁忙,优先考虑I/O繁忙的 作业;④对所有的作业都是公平合理的。 选择原则:①选择的调度算法与系统的整体设计目标一致; ②注意系统资源的均衡使用,使I/O作业与CPU作 业搭配合理; ③作业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能缩短作业周转时间。调度性能的衡量——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周转时间=完成时间-提交时间; 运行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 带权周转时间=周转时间÷运行时间; 响应比=1+等待时间÷运行时间 调度算法:(注意:一律以小时为单位) FCFS:按到达先后顺序执行; 短作业优先法:按运行时间最短优先; 响应比优先法:按响应比最高的作业优先,注意每执行完一 次作业计算一次响应比。 交互式作业的管理—接口(①操作控制命令②菜单技术③窗口技术):字符(命令行)、菜单、图形 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①程序一级接口②作业控制一级接口P42 中的第二题(应用题),必做。 第三章 进程的定义:具有独立功能的并行程序一次执行过程进程和程序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静态;进程是程序的一次运行活动,动态;

数字图像处理期末复习资料考试要点老师整理

第一章数字图像处理概论 *图像是对客观存在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 *模拟图像 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是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 *数字图像 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的数字(一般整数)表示的图像(计算机能处理)。是图像的数字表示,像素是其最小的单位。 *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 ng ) 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特征提取、识别等)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的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优势) (1)处理精度高,再现性好。(2)易于控制处理效果。(3)处理的多样性。(4)图像数据量庞大。(5)图像处理技术综合性强。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 (1)提高图像的视感质量,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 a. 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b. 改变图像的亮度、颜色; c. 增强图像中的某些成份、抑制某些成份; d. 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等,达到艺术效果; (2)提取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信息。 a.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的预处理 (3)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图像的数字化 a. 如何将一幅光学图像表示成一组数字,既不失真又便于计算机分析处理 b. 主要包括的是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2*)图像的增强 a.加强图像的有用信息,消弱干扰和噪声 (3)图像的恢复 a.把退化、模糊了的图像复原。模糊的原因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运动模糊,散焦模糊等 (4*)图像的编码 a.简化图像的表示,压缩表示图像的数据,以便于存储和传输。 (5)图像的重建 a.由二维图像重建三维图像(如CT (6)图像的分析

操作系统 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Ch1 1. 操作系统的定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的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 2.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填空题) 处理机管理:用于分配和控制处理机 存储器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i/o设备管理:负责i/o设备的分配和操纵 文件管理:负责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 3. 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和异步性。(选择 题)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活动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共享性: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而不是被一个进程所独占,相应的,把这种资源共同使用称为资源共享,或资源复用。 异步性:在多道程序环境中,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由于资源有限而进程众多,多数情况,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而是“走走停停”的方式运行。 虚拟技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时分复用技术,空分复用技术。 4.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 实时操作系统。(选择题) 单道批处理系统:自动性,顺序性,单道性。 多道批处理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好处:1.提高CPU的利用率2.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3.增加系统吞吐量。 分时操作系统:能很好的将一台计算机提供给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它被经常应用于查询系统,满足许多查询用户的需要。 实时操作系统: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事件内完成对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的运行。 5. 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系统调用和操作命令。(填空 题) 用户接口:它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取得操作系

中科院-模式识别考题总结(详细答案)

1.简述模式的概念及其直观特性,模式识别的分类,有哪几种方法。(6’) 答(1):什么是模式?广义地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物体,如果我们可以区别它们是否相同或是否相似,都可以称之为模式。 模式所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事物获得的信息,因此,模式往往表现为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的直观特性:可观察性;可区分性;相似性。 答(2):模式识别的分类: 假说的两种获得方法(模式识别进行学习的两种方法): ●监督学习、概念驱动或归纳假说; ●非监督学习、数据驱动或演绎假说。 模式分类的主要方法: ●数据聚类:用某种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组织成有意义的和有用的各种数据 集。是一种非监督学习的方法,解决方案是数据驱动的。 ●统计分类:基于概率统计模型得到各类别的特征向量的分布,以取得分类的方法。 特征向量分布的获得是基于一个类别已知的训练样本集。是一种监督分类的方法, 分类器是概念驱动的。 ●结构模式识别:该方法通过考虑识别对象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达到识别分类的目 的。(句法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相同的单元(神经元)组成。相互间的联系可以 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传递增强或抑制信号。增强或抑制是通过调整神经元相互间联 系的权重系数来(weight)实现。神经网络可以实现监督和非监督学习条件下的分 类。 2.什么是神经网络?有什么主要特点?选择神经网络模式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8’) 答(1):所谓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基于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 理系统(计算机)。由于我们建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实际上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因此称它为人工神经网络。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的两种操作过程:训练学习、正常操作(回忆操作)。 答(2):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固有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 ●知识的分布存储; ●有较强的容错性; ●有一定的自适应性; 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高精度的计算; ●人工神经网络不适于做类似顺序计数的工作;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人工神经网络必须克服时间域顺序处理方面的困难; ●硬件限制; ●正确的训练数据的收集。 答(3):选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要基于应用的要求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能力间的 匹配,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重点概念总结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其主要的作用是管理好这些设备,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并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便于用户使用。单批道处理系统工作方式:首先由监督程序将磁带上的第一个作业装入内存,并把运行控制权交给作业,当作业处理完成后,把控制权交还给监督程序,再由监督程序将磁带上的第二个程序调入内存,直到磁带上的作业全部完成。微内核OS工作方式:在单机微内核操作系统中都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将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内核中,而把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放在微内核外面的一组服务器(进程)中实现,它们都是被作为进程来实现的,运行在用户态,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借助微内核提供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信息交互的。微内核基本功能:进程管理、低级存储器管理、中断和陷入处理。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作为独立运行基本单位的标志、能实现间断性运行方式、提供进程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提供进程调度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与其他进程的同步与通信。产生死锁原因:竞争不可抢占性资源、竞争可消耗性资源、进程推进顺序不当。死锁:如果一组进程中的每一个进程都在等待仅由该组进程中的其他进程才能引发的事件,那么该组进程是死锁的。动态重定位:地址变换过程是在程序执行期间,随着对每条指令或数据的访问自动进行的,故称为动态重定位。分页和分段主要区别: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对用户是不可见的。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而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分页的用户程序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分页是系统的行为,而分段是用户的行为,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是二维的。虚拟存储器: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地址变换过程:在进行地址变换时,首先检索快表,试图从中找出所要访问的页。若找到,便修改页表项中的访问位,供置换算法选换出页面时参考对于写指令,还需将修改位设置为“1”,表示该页在调入内存后已经修改。然后利用页表项中给出的物理块号和页内地址形成物理地址。地址变换过程到此结束。如果在快表中未找到该页的页表项,则应到内存中查找页表,再从找到的页表项中的状态位P来了解该页是否已调入内存。若该页已调入内存,这时应将该页的页表项写入快表。当快表已满时,应先调出按某种算法所确定的页的页表项,然后再写入该页的页表项,若该页未调入内存,这时产生缺页中断,请求OS从外存把该页调入内存。产生抖动的原因:同时在系统中运行的进程太多,分配给每一个进程的物理块太少,不能满足进程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致使每一个进程都在运行时,频繁地出现缺页,必须请求系统将所缺之页调入内存使得在系统中排队等待页面调入调出的进程数目增加。对磁盘的有效访问时间增加,造成每个进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页面的换进换出,而几乎不能再去做任何有效的工作,导致处理机的利用率急剧下降并趋于0。DMA控制器组成:主机与DMA控制器的接口、DMA控制器与块设备的接口、I/O控制逻辑。假脱机系统:即同时联机外围操作,又撑脱机操作,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可利用多道程序中的一道程序,来模拟脱机的输入输出功能。计在联机条件下,将数据从输入设备传送到磁盘,或从磁盘传到输出设备。缓冲区的主要作用是弥补速度差:缓和CPU 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CPU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解决数据粒度不匹配的问题、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磁盘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最短寻到时间优先:最近的从大到小再从大到小。扫描算法:最近的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循环扫描算法:最近从小到大再从小到大。文件:文件是指由创建者所定义的、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文件打开操作:系统将指明文件的属性,从外存拷贝到内存文件表的一个表目中,并将该表目的编号返回给用户。换言之,打开就是在用户和指定文件之间建立一个连接。此后,用户可通过该连接直接得到文件信息,从而避免了再次通过目录检索文件,即当用户再次向系统发出文件请求时,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索引号可以直接在打开文件表中查找到文件信息。利用“关闭”系统调用来关闭此文件,断开连接,OS会

《电机设计》(陈世坤)课后习题答案(期末复习资料)

电机设计 第一章 1.电机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答:电机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用户提出的产品规格(功率、电压、转速)与技术要求(效率、参数、温升、机械可靠性),结合技术经济方面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生产实际情况,运用有关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正确处理设计时遇到的各种矛盾,从而设计出性能好、体积小、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制造和使用维修方便的先进产品。 2.电机设计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电机设计的过程可分为: ①准备阶段: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熟悉国家标准,收 集相近电机的产品样本和技术资料,并听取生产和使用单位的意见与要求;然后在国家标准有关规定及分析相应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技术任务书或技术建议书。 ②电磁设计: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技术任务书的规定,参照生 产实践经验,通过计算和方案比较,来确定与所设计电机电磁性能有关的尺寸和数据,选定有关材料,并核算电磁性能。 ③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的任务是确定电机的机械结构,零部件

尺寸,加工要求与材料的规格及性能要求,包括必要的机械计算、通风计算和温升计算。 3.电机设计通常给定的数据有哪些? 答:电机设计时通常会给定下列数据: (1)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 (3)相数及相同连接方式 (4)额定频率 (5)额定转速或同步转速 (6)额定功率因数 感应电动机通常给定(1)~(5);同步电机通常给定(1)~(6);直流电机通常给定(1)(2)(5) 第二章 1.电机常数C A和利用系数K 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C A:大体反映了产生单位计算转矩所消耗的有效材料(铜铝或电工钢)的体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结构材料的耗用量。K A:表示单位体积的有效材料所能产生的计算转矩,它的大小反映了电机有效材料的利用程度。

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1章操作系统引论 1.1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1) OS是什么:是系统软件(一整套程序组成,如UNIX由上千个模块组成) 2) 管什么: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记录和调度) 2、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操作系统的功能:存储器管理、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管理。 1) 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内存保护和内存扩充 2) 处理机管理:作业和进程调度,进程控制和进程通信 3) 设备管理:缓冲区管理,设备分配,设备驱动和设备无关性 4) 文件管理: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操作的一般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存取控制 5) 用户接口:命令界面/图形界面和系统调用接口 3、操作系统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建立其他所有软件的基础。它是整个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既管硬件,又管软件,它为其它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4、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操作系统基本特征:并发,共享和异步性。 1) 并发: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 2) 共享:共享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多个任务所共用。

3) 异步性:每个程序什么时候执行,向前推进速度快慢,是由执行的现场所决定。但同一程序在相同的初始数据下,无论何时运行都应获得同样的结果。 5、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 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个人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1) 多道批处理系统 (1) 批处理系统的特点:多道、成批 (2) 批处理系统的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 (3) 批处理系统的缺点:等待时间长、没有交互能力 2) 分时系统 (1) 分时: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它是通过系统软件实现的。共享的时间单位称为时间片。 (2) 分时系统的特征: 同时性:若干用户可同时上机使用计算机系统 交互性:用户能方便地与系统进行人--机对话 独立性:系统中各用户可以彼此独立地操作,互不干扰或破坏 及时性:用户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系统的响应 (3) 优点主要是: 响应快,界面友好 多用户,便于普及 便于资源共享 3) 实时系统 (1) 实时系统:响应时间很快,可以在毫秒甚至微秒级立即处理 (2) 典型应用形式:过程控制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事务处理系统 (3) 与分时系统的主要区别: 分时系统实时系统交互能力强(通用系统)弱(专用系统) 响应时间秒级及时,毫秒/微妙级 可靠性一般要求要求更高 4) 个人机系统 (1) 单用户操作系统

电机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电机设计期末复习总结 第二章电机的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 电机的主要尺寸是指电枢铁心的直径和长度,直流电机中,电枢直径指的是转子外径,对于一般结构的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则是指定子内径。 2-1 电机的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 1、电机进行能量转换时, 递的,与之对应的功率称之为电磁功率。P’=mEI 2、1)直流电机:P’=EαIα 2)电机常数C A的表达式: 电机常数大致反映了产生单位计算转矩所耗用的有效材料的体积,反映结构材料的耗用量。 3、根据以上两个式子得出的重要结论: (1)电机的主要尺寸由其计算功率P’和转速之比P’/n或计算转矩T’所决定。功率较大、转速较高的电机有可能和功率较小、转速较低的电机体积接近。 (2)电磁负荷A和Bδ不变时,相同功率的电机,转速较高的,尺寸较小;尺寸相同的电机,转速较高的,则功率较大。这表明提高转速可减小电机的体积和重量。 (3)转速一定时,若直径不变而采用不同的长度,则可得到不同的功率的电机。 (4)系数的数值一般变化不大,因此电机的主要尺寸在很大程度上和选用的电磁负荷A、Bδ有关。电磁负荷越高,电机的尺寸就越小。 2-2电机中的几何相似定律 1、几何相似定律: 表明:在B和J的数值保持不变时,对一系列功率递增、几何形状相似的电机,每单位功率所需要有效材料的重量、成本及产生的损耗,均与功率的1/4次方成反比,即随着电机容量的增大,其有效材料的利用率和电机的效率均将提高。 2-3电机负荷的选择 由于正常电机系数实际变化不大,因此在计算功率P’与转速n一定时,电机的主要尺寸决定于电磁负荷和A、Bδ电磁负荷越高,电机的尺寸将越小,重量就越轻,成本越低。从而,一般选取较高的A和Bδ值。 1、电磁负荷对电机性能和经济性的影响 1)线负荷A较高,气隙磁密Bδ不变。 (1)电机的尺寸和体积将较小,可节省钢铁材料。 (2) Bδ一定时,由于铁心重量减小,铁耗随之减少。 (3)绕组用铜量将增加,这是由于电机的尺寸小了,在Bδ不变的情况下,每极磁通将变小,为了生产一定的感应电势,绕组匝数必须增多。 (4)增大了电枢单位表面的铜(铝)耗,使绕组温升增高。 (5)影响电机参数与电机特性。随着A增大,绕组电抗将增大,这会引起电机工作特性的改变。 2)气隙密度Bδ较高,线负荷A不变。 (1)电机的尺寸和体积将较小,可节省钢铁材料。 (2)使电枢基本铁耗增大。Bδ提高后,将导致电枢铁耗增加,效率降低,在冷却条件不变时,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考点总结

第一章 (1)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2)操作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共享性、并发性 (3)操作系统的特性:○1并发性: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事件间隔发生;○2共享性: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进程共同使用,也称为资源共享或资源复用;○3虚拟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成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4异步性:进程是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停停走走地向前推进的。 (4)OS的主要任务: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多道程序能有条不紊地、高效地运行,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方便用户的使用。 (5)OS的功能:(1)处理机管理:对处理机进行分配,并对其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6)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变换)、内存扩充;(3)设备管理:(4)文件管理: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5)操作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命令接口、程序接口(系统调用组成)、图形接口(6)面向网络的服务功能 (7)○1多道批处理系统(吞吐量、周转时间):多道性、宏观上并发、微观上串行、无序性、调度性;○2分时系统(响应时间):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及时性;○3实时系统(实时性和可靠性): (8)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操作系统形成的标志 (9)分时系统:响应时间= 用户数*时间片,时间片=切换时间+处理时间 (10)实时系统: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11)并发: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发生;并行: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12)虚拟: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13)微内核OS结构:能实现OS核心功能的小型内核,并非一个完整的OS,与OS的服务进程(如文件服务器、作业服务器等)共同构成OS。 基本原理: 只有最基本的操作系统功能才能放在内核中。不是最基本的服务和应用程序在微内核之上构造,并在用户模式下执行。

模式识别复习重点总结

1.什么是模式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模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 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1)字符识别;(2)医疗诊断;(3)遥感; (4)指纹识别脸形识别;(5)检测污染分析,大气,水源,环境监测;(6)自动检测;(7 )语声识别,机器翻译,电话号码自动查询,侦听,机器故障判断; (8)军事应用。 2.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1)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 (2)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 主要指图象处理; (3)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本质的特征; (4)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把这些判决规则建成标 准库; (5)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3.模式识别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模式(样本)表示方法:(a )向量表示;(b )矩阵表示;(c )几何表示;(4)基元(链码)表示; (2)模式类的紧致性:模式识别的要求:满足紧致集,才能很好地分类;如果不满足紧致集,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满足紧致集 (3)相似与分类;(a)两个样本x i ,x j 之间的相似度量满足以下要求: ① 应为非负值 ② 样本本身相似性度量应最大 ③ 度量应满足对称性 ④ 在满足紧致性的条件下,相似性应该是点间距离的 单调函数 (b) 用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4)特征的生成:特征包括:(a)低层特征;(b)中层特征;(c)高层特征 (5) 数据的标准化:(a)极差标准化;(b)方差标准化 4.线性判别方法 (1)两类:二维及多维判别函数,判别边界,判别规则 二 维 情 况 :(a )判别函数: ( ) (b )判别边界:g(x)=0; (c n 维情况:(a )判别函数: 也可表示为: 32211)(w x w x w x g ++=为坐标向量 为参数,21,x x w 1 2211......)(+++++=n n n w x w x w x w x g X W x g T =)(

《机电传动控制》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三章、直流电机 1、机械传动系统负载特性:恒转矩型(反抗性恒转矩负载、位能性恒转矩负载)、离心式通风机型、直线型、恒功率型负载特性。 2、要加快电动机系统过渡过程,应设法减小系统飞轮转矩和增加动态转矩。 3、他励直流电动机 (1)、为什么直流电动机不能直接启动?直流电动机启动方法: 电动机启动之前,n=0,E=0,Ra很小。电动机直接并入电网并施加额定电压时,启动电流Ist=Un/Ra,为额定电流的10-20倍。①在换向过程中,产生危险的电火花,甚至烧坏整流子。 ②过大的电枢电流产生过大的电动应力,可能引起绕组的损坏。③产生与启动电流成正比的启动转矩,在机械系统和传动机构中产生过大的动态转矩冲击,使机械传动部件损坏。④对电网供电电动机来说,过大的启动电流将使保护装置动作,从而切断电源,使生产机械停止工作,或引起电网电压下降,影响其它负载正常运行。 启动方法:①降压启动②在电枢回路中串接外加电阻启动。 问:为什么要逐级切除启动电阻?如果切除太快,会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启动电阻一下全部切除,在切除瞬间,由于机械惯性作用使电动机转速不能突变,再次瞬间转速维持不变。机械特性会转移到其他特性曲线上,此时冲击电流很大。如果切除太快,会有可能烧坏电动机。 (2)、调速:①改变电枢电路串接电阻Rad、(空载转速不变,随着电阻增加,转速降落增大,特性变软) ②改变电枢供电电压U、(空载转速随电压减小而减小,转速降落不变,特性硬度不变,恒转矩调速)③改变电动机主磁通φ(理想空载转速随磁通改变而改变,转速降落随磁通改变而改变,特性变软,恒功率调速) (3)、制动:反馈制动、反接制动(电源反接,倒拉反接制动)、能耗制动 4、问:一台直流电动机拖动一台卷扬机构,在重物匀速上升时将电枢电源反接,电动机经历了几种运行状态?①正向电动状态,由a到b特性曲线转变②反接制动状态,n降低,到达c点转速为零③反向电动状态,c→f,转速n逐渐反向增加④稳定平衡状态,到达f 平衡点,转速n不再变化 5、单相异步电动机采用定容分相式和罩极式法进行启动 第四章、交流电机 1、三相异步电动机 (1)、启动特性:启动电流大、启动转矩小。 启动方法:①直接启动、②电阻或电抗器降压启动、③Y-△降压启动、④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⑤软启动器------绕线异步电动机:逐级切除启动电阻法、频敏变阻器启动法。(2)、调速方法:①变极对数调速、②变转差率调速(调压调速、转子电路串接电阻调速)③变频调速(变压变频调速、恒压弱磁调速) (3)、制动方法:反馈制动、反接制动(电源反接,倒拉制动)、能耗制动 2、单相异步电动机启动:电容分相式异步电动机、罩极式单相异步电动机 3、同步电动机启动方法:异步启动法 4、三相异步电动机带动一定的负载运行时,若电源电压降低了,此时电动机的转矩、电流及转速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若电源电压降低, 电动机的转矩减小, 电流也减小. 转速不变. 5、结合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分析,在负载转矩不变的情况下,当电源电压降低很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