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概括

————————————————————————————————作者:————————————————————————————————日期: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辽宁卷)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全国卷)

【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广东卷)

[解析]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

如: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

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解析】原文“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由此可知“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不是“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而是“朱容子”。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解析】原文说“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据此可以看出,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而B现却将荆灵王的干涉“提”到了庆封离开鲁国之前。

如: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解析】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这些举措发生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之前,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解析】原文说:“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周维城能够施舍助人”是高傅占借富阳人之口所言,“二翁均能施舍助人”是作者的补述,“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是周丰的自谦之言。而命题人却将作者的补述混编到了高傅占之言中,将周丰的自谦之言编到了作者的客观补述中。

如: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全国卷)【解析】除南清河太守。……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五、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次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如: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

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解析】根据原文“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可知,裴侠并没有“敦促奸吏坦白交代”,李贵招供的原因是“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即裴侠“对奸吏起震慑作用”,所以C项“敦促奸吏坦白交代”的分析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如: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北京卷)【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福建卷)

【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的信息。

六、表述失度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解析】蒲松龄的《武技》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憨和尚、李超、尼僧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武术技巧采用了略写的方法,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所以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的分析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

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四川卷)【解析】“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

如: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宁夏海南卷)

【解析】原文“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不是嵇绍不以为然,而是以书谏。

如: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06浙江卷)【解析】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是本文的主要意旨,其它内容是用来以小喻大,借物讽人的。故D项错误。

小结:以上对命题人错项设计六种方法的剖析,旨在“知彼”,这对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推断出文意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应试的基本技巧:

1、整体解读文章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先说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全国卷第13题题干说:“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两个侧面,也是司马光发议论所凭借的事实。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说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是大体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

思想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了”的效果。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刚才讲过,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答题思路:

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

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首先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的大致内容有整体了

解和认识,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迹经过及其表现出来的性格,明白叙述故事的来成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要义。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重要的语言等。这些地方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一定要在阅读时重点留意和把握。

2、依文索义,及时比对

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对的原句,将原句与选项的表述认真比对,辨别正误。切忌在没有与原句比对的情况下,仅凭印象主页臆断。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是否与原句意思相符。

3、审准题干,抓住关键

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抓住关键,就是指在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有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文段内容,只有在文章中能找到依据的才能判定其正确,否则,是错误的。

4、理解内涵,准确分析

选项的表述中往往有对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对其正误的判断,就要求考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情,理解事件意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文章的大致内容,还要理解到文章的深层内涵。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答题思路: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不定期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当前高考文言文的取村大多是人物传记,文章结尾可能有会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用来表态作者的观点或立场。因此,一定要重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这就要求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性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强化训练

韦景骏,司农少卿弘机孙。中明经,神龙中,历肥乡令。县北濒漳,连年泛滥,人苦之。旧防迫漕渠,虽峭岸,随即怀决。景骏相地势,益南千步,因高筑障,水至堤趾辄去,其北燥为腴田。又维艚以梁其上,而废长桥,功少费约,后遂为法。方河北饥,身巡闾里,劝人通有无,教导抚循,县民独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功。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景骏后数年为赵州长史,道出肥乡,民喜,争奏酒食迎犒。有小儿亦在中,景骏曰:“方儿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旧恩,何故来?”对曰:“耆老为我言,学坊庐、馆舍、桥障皆公所治,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景骏为留终日。后迁房州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无学校,好祀淫鬼。景骏为诸生贡举,通隘道,作传舍,罢祠房无名者。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新唐书?循吏传》)

上面这篇纪传文,写的是唐代人韦景骏的事。粗读文章,我们即可知道,韦景骏是一位官员。但是他当过什么官?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一一弄清。其实,古代文化常识即使不直接考查,它的内容也是遍布于文言文选段之中,是无法回避的。不懂得一些显浅的“古代地名”“古代职官”一类的知识,就可能无法答题或答错题。上文中,“肥乡令”“贵乡令”“赵州长史”“房州刺史”都是韦景骏先后担任过的职务。弄清楚人物所担任的职务有什么用?太有用了。因为他担任什么职务,才会相应做出什么行为,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他四度任职作为线索,寻求及筛选他分别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高考中文言文的选文,文中的主角大多是清官、廉吏,即使如此,但是各人又有各人的

特点,他们的行为所反映的精神品格又不尽相同。出题者只要求筛选人物某一方面的品格。因此,阅读的时候,这方面更应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

下面六句话,全都表现百姓对韦景骏爱戴的一组

①功少费约,后遂为法②及去,人立石著其功③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④民喜,争奏酒食迎犒⑤意公为古人,今幸亲见,所以来⑥景骏为留终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分析:这道题的题干,不是要求筛选韦景骏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干过什么好事,而是“百姓对韦景骏爱戴”这一点,因此,凡是韦景骏自身的行为,都应排除,只筛选出百姓的行为;但是,并非凡百姓的行为都合适,③句就是写的百姓的行为,但并非体现“对韦景骏爱戴”,只是受教育而悔改,因此,选之即错。正确答案,当然应该选D了。

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韦景骏在担任肥乡县令时,亲自调查研究,解决了漳河水患的问题,受到百姓的拥护,自动为他立碑记功。

B.韦景骏在担任贵乡县令时,以身作则,孝顺父母,使百姓受到感动,不孝之子也变孝顺了。

C.韦景骏在担任房州刺史时,大力兴办教育,破除迷信,开通道路,修造旅舍,处处方便百姓。

A似乎没有什么不对,韦景骏的确担任过肥乡县令,也的确解决了漳河水患,也有百姓给他立碑记功的事。但是,如果选择这一项,就出问题了。原文提供的信息,百姓立碑一事,是“及去”之时,他在任内还有解决饥荒一事,所以,A项“自动为他立碑记功”就不够准确了。

B项,如果对“令少不天,常自痛。”一句不理解,也难以判断,到底韦景骏是否以身

作则,孝顺父母。原来,这一句的解释是:我年少就失去父亲,常常自己感到悲痛。因而,文中并没有提到他孝顺父母的事,此项亦错。

C项,粗看也对,因为他当房州刺史时,的确做过这些事,而这些,也都是便民之举。但如果选择此项,也是错误。关键是“处处方便百姓”一句,不够准确。原文结束句是:“景骏之治民,求所以便之,类如此。”意思是,韦景骏治民,采取各种方法以求方便百姓,大多像这样。这一句是对韦景骏管治百姓方法手段的总结,以例子说明,也不能说“处处方便”,所以不准确。

D.韦景骏在到赵州做长史时,路过肥乡,肥乡的百姓都争着欢迎他犒劳他,连他离开肥乡之后出生的小孩都来了,使他非常感动。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学导案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

————————————————————————————————作者:————————————————————————————————日期: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 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 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纲考题分析 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题型大致是这样: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二、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三、解题对策 陷阱一:无中生有 看看下面的例题,下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一项,请同学们比对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参考译文,看看出题者是怎样设置出题陷阱的? 例一:【2011年全国卷:第10题】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译文】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教师明确:意思是“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的分辨,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平

文言文内容概括与分析教案

文言文客观题之内容概括与分析 【学习目标】 1.熟悉文言归纳与分析做题方法 2.找出文言归纳与分析“雷区”,排除干扰 【学习重、难点】 找“雷区”,除干扰 【学习过程】 一、走近真题,找出“雷点” 1.(2019江苏高考)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项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2.(2019全国2卷)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选项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3.(2019全国3卷)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选项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4.(2019南通三模)岳州华容县学,在县治南,旧地苦水。国朝洪武初,始迁于北一里许,久乃浸圮。天顺间,知县许杰尝修庙庭,备祭器,有意于学,未逮也。 (选项A)因华容县南地势低洼,县学长期遭受雨水浸泡倒塌,天顺年间知县许杰将县学迁到县北。 5.(2018江苏高考)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选项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6.(2015全国2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7.(2013江苏高考)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选项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之概括分析

文言文之概括和分析讲义 ——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C[来源:学科网] 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二、探究方法: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主要设题陷阱及解题对策。 原文与选项 比对分析判断 设题 陷阱 应对 策略 例1原文:(2017全国卷3)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

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概括

————————————————————————————————作者:————————————————————————————————日期: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辽宁卷)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全国卷) 【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广东卷) [解析]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 如: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 一、巧用概括分析题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 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 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一)1、2012全国卷 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2、2016年高考模拟卷 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 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解题指导 利用好概括分析题: 一、有利于读懂文章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特点有三: 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作用: 一、有利于读懂文章 二、有利于锁定比对区间 左栏已经提到四个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故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明确了比对的区间;又因选项设错往往是“分析”有瑕,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巧解概括分析题的七个比对角度 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主要有从7大方面: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 一、比对人物——防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示例: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江苏高考)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标出错误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欧阳发有一儿子欧阳宪,欧阳发被埋葬后,文中有“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示例:(2013·辽宁高考)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标出错误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文中是说“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 二、比对时间——防时序错乱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 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 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 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样题点击:2010年重庆卷第10题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 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 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解题分析:C项“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的说法源自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仔细推究,如果有人犯法查道也不追究的话,这种做法不该褒奖而恰恰该否定。其实“犯”若能联系成语“犯而不校”,就能理解不是“犯法”而是“冒犯”之义,也就是“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此项的错误就是转述中误释词义,导致偏离原意。

文言文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卷)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全国卷) 【解析】原文对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卷) [解析]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 ‘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 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 如: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

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节选自《三槐堂铭》)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③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参考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文言文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辽宁卷)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全国卷) 【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广东卷) [解析]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 如: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