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作者:龚敏, 孙其凤, 殷梅妹

作者单位:518035,广东,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刊名:

现代护理

英文刊名:MODERN NURSING

年,卷(期):2004,10(7)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4条)

1.李宁护理诊断手册 2001

2.孙玉华;王洪涛;梅芳瑞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1999(09)

3.梁管娥;李萍;李秀梅截瘫病人尿路感染与尿管类型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2(03)

4.Sato A;Packi KJ;Gode CJ Neural mechanism of autonomic responses elicited by somatic sensory stimulation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桂芹.孙翠珍预见性膀胱功能锻炼防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拔管后尿潴留效果评价[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

2.黄崇平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09,8(3)

3.刘永辉.王锦辉.刘春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1例[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

4.吴东.曾立志.朱崇田针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5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0)

5.潘华舫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致紧迫性尿失禁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

6.杨义.解永林.李春青.洪云峰.赵莉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07,28(14)

7.王诗波.侯春林.刁颖敏.陈爱民.雷波.尹承慧.张伟.匡勇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恢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远期疗效[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

8.周容君.丁明福.钟慧燕.杨霖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报道[期刊论文]-华西医学2007,22(2)

9.陈传仙脊髓损伤后膀胱护理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

10.孙智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09,28(25)

引证文献(9条)

1.曾伟萍.黄农锐.卢春秀.杨梅外伤性截瘫患者排尿障碍71例康复训练的体会[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08(11)

2.陈治忠.彭慧渊.高海燕针刺会阴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29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5(12)

3.杨荆艳.李莹电话随访对间歇导尿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11(36)

4.李佳音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4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9(11)

5.刘文伟脊髓损伤患者个体化膀胱功能锻炼联合饮水计划的实施[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10(18)

6.陶琼.刘凯红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8)

7.阎小萍.李兰芝.尹少海不同训练方法对急性胸腰段椎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10)

8.林丽芳.罗宝凤.徐红英.熊玉凤.洪钦骨科病人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现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6)

9.党爱林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8)

引用本文格式:龚敏.孙其凤.殷梅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4(7)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作者:龚敏, 孙其凤, 殷梅妹 作者单位:518035,广东,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刊名: 现代护理 英文刊名:MODERN NURSING 年,卷(期):2004,10(7)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4条) 1.李宁护理诊断手册 2001 2.孙玉华;王洪涛;梅芳瑞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1999(09) 3.梁管娥;李萍;李秀梅截瘫病人尿路感染与尿管类型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2(03) 4.Sato A;Packi KJ;Gode CJ Neural mechanism of autonomic responses elicited by somatic sensory stimulation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桂芹.孙翠珍预见性膀胱功能锻炼防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拔管后尿潴留效果评价[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 2.黄崇平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09,8(3) 3.刘永辉.王锦辉.刘春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1例[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 4.吴东.曾立志.朱崇田针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5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0) 5.潘华舫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致紧迫性尿失禁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 6.杨义.解永林.李春青.洪云峰.赵莉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07,28(14) 7.王诗波.侯春林.刁颖敏.陈爱民.雷波.尹承慧.张伟.匡勇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恢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远期疗效[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 8.周容君.丁明福.钟慧燕.杨霖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报道[期刊论文]-华西医学2007,22(2) 9.陈传仙脊髓损伤后膀胱护理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 10.孙智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09,28(25) 引证文献(9条) 1.曾伟萍.黄农锐.卢春秀.杨梅外伤性截瘫患者排尿障碍71例康复训练的体会[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08(11) 2.陈治忠.彭慧渊.高海燕针刺会阴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29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5(12) 3.杨荆艳.李莹电话随访对间歇导尿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11(36) 4.李佳音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4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9(11) 5.刘文伟脊髓损伤患者个体化膀胱功能锻炼联合饮水计划的实施[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10(18) 6.陶琼.刘凯红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8) 7.阎小萍.李兰芝.尹少海不同训练方法对急性胸腰段椎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10) 8.林丽芳.罗宝凤.徐红英.熊玉凤.洪钦骨科病人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现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6) 9.党爱林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8)

膀胱括约肌的功能控制训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膀胱括约肌的功能控制训练 导语:膀胱括约肌对于一个人的泌尿系统是特别重要的,膀胱括约肌功能比较强,就意味着自己的膀胱特别的健康,所以很多人,为了能让自己的膀胱括约 膀胱括约肌对于一个人的泌尿系统是特别重要的,膀胱括约肌功能比较强,就意味着自己的膀胱特别的健康,所以很多人,为了能让自己的膀胱括约肌更健康,想了解一下膀胱括约肌的功能以及控制训练,为了你能尽快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吧。 1、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常用盆底肌练习法: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10 s,重复10次,每日3~5次。 2、排尿反射训练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避尿肌收缩,以进行主动排尿。常见的排尿反射“触发点”是轻扣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龟头等。听流水声、热饮、洗温水浴等均为辅助性措施。叩击时宜轻而快,避免重叩。重叩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扣击频率50~100次/min,扣击次数100~500次。较高位的脊髓损伤一般都可以恢复反射性排尿。 3、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通过手法和增加腹压等方式促进排尿,主要包括: (1)Valsalva法:患者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10~12 s,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 (2)Crede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顶部(脐下方),逐渐施力向内下方压,也可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耻骨上直接加压。膀胱压力过高可导致膀胱损伤和尿液返流到肾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膀胱功能训练流程指引

膀胱功能训练 【护理目标】 定期排空膀胱,维持膀胱功能,预防泌尿系感染。 【操作重点及步骤】 1.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结石 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等。 2..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观察有无少尿、多尿、尿失禁、尿潴留、漏尿、膀胱刺激征 3.告知患者/家属:膀胱功能训练目的和方法,指导患者配合 4.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 5.膀胱功能训练包括使用便器习惯训练、饮水训练、指导患者骨盆底肌肉运动训练。 6. 留置尿管患者:间断夹闭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 胱功能恢复。 7. 训练过程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有无气促、心悸症状。 8.观察训练效果并记录,限水的患者严格记录进水量。 【结果标准】 1.患者能自行控制排尿。 2.无尿路感染。

【膀胱功能训练流程及要点】 核对 患者床号、姓名 1、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2、观察有无少尿、多尿、尿失禁、尿潴留、漏尿、膀胱刺激征 评估:1、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 2、患者的排尿活动 告知: 患者/家属:膀胱功能训练目的和方法,指导患者配合 准备 1、私密、安静环境 2、用物:便器 实施 1、使用便器习惯训练:定时使用便器,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2、饮水训练:在日间给予饮水,每小时饮水100-150ml 。 3、骨盆底肌肉运动训练:视患者情况取卧位、站位、坐位,试作排尿或排便动作,先慢慢收紧肛门,再收缩阴道、尿道,使骨盆底肌上提,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松,每次收缩不小于3秒,放松时间10秒,连续10次,每日5-10次。 4、留置尿管患者:间断夹闭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每次开放尿管时做排尿的动作。 观察及记录 观察训练效果,记录进水量 1、日间每2小时给予便器排尿,夜间每隔4h 予便器排尿 2、每日摄入水量1500-2000ml , 限水患者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水肿等不宜进行饮水训练。注意入睡前限饮水,减少夜间尿量 3、训练过程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有无气促、心悸症状。询问患者感受,排尿时有无疼痛感 限水的患者严格记录进水量

PDCA管理模式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中的效果研究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护理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PDCA管理模式在脊髓损伤 患者膀胱功能训练中的效果研究 年月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正文 (4) 1. 资料与方法 (4) 1.1临床资料 (4) 1.2护理方法 (4) 1.3评定疗效 (7) 1.4统计学处理 (7) 2. 结果 (7) 3. 讨论 (7) 3.1SCI 后膀胱功能的改变 (7) 3.2SCI 后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8) 3.3PDCA 管理模式的应用及疗效 (8) 参考文献 (9) 3

PDCA管理模式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中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训练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运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效果、ADL评分、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PDCA管理模式可降低SCI患者尿路感染率,恢复膀胱功能,提高ADL,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恢复患者健康,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PDCA管理模式;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 PDCA循环,也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并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及八个步骤,八个步骤是四个阶段的具体化。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指脊髓遭受严重损害并使它的主要功能(感觉、运动、反射)出现障碍的一类严重损伤。常可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代谢、体温调节等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障碍, 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胧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平滑肌和排尿反射消失, 导致尿潴留, 溢出性尿失禁。尤其是截瘫病人的膀胱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后发生功能障碍, 出现尿潴留或尿路感染, 而膀胱内高压状态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 又逆向损害肾功能, 即神经源性膀胱, 最终导致肾衰竭。从而引起尿路感染, 甚至导致死亡, 其中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衰竭是导致截瘫病人晚期死亡的第1 位原因[1] 。因此, 对SCI 患者做好膀胧功能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科运用PDCA( P 评估制定目标、D 计划、C 组织实施、A 总结评估) 管理模式对脊髓损伤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并对不同患者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案,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自2011 年1 月至2014年1 月我科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均经X 线、CT、MRI 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 例;年龄22~78 岁,平均(40±5)岁;病程14~112 d,平均(44±13)d;损伤节段:颈脊髓损伤5例,胸脊髓损伤8例,腰脊髓损伤12例,马尾损伤5例;完全性损伤23 例,不完全性损伤7 例。对照组中男性22 例,女性8例;年龄21~78岁,平均(39±5)岁;病程13~84 d,平均(45±13)d;损伤节段:颈脊髓损伤3 例,胸脊髓损伤7 例,腰脊髓损伤18例,马尾损伤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严重脏器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水电解质紊乱、四肢骨折及关节异位者。 1.2 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施行PDCA管理模式进行护理,为术后2周~1个月入院 4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_韦荣

组hs-CRP含量(9.9?0.4)mg/L,中型组(13.6?2.1)mg/L,重型组(19.3?4.1)mg/L。中型组、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3讨论 CRP是一种由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肝脏产生的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CRP被公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配体结合后的CRP能激活经典的补体系统,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刺激与炎性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分泌与表达,因此加剧了炎性反应性的缺血性的损伤。并且,CRP能刺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相关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炎性反应,CRP能与细胞核中的物质结合,损害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高出(P<0.01),充分说明hs-CRP与脑梗死有关,考虑其机制与炎性反应促发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有关。对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hs-CRP含量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hs-CRP含量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295,P<0.05)。血清CRP水平的增高,血液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也增高,意味着体内炎性反应的强烈程度增高[4]。 以上研究表明,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因此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4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王爱民,周颖,肖波,等.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53. [4]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266. [收稿日期:2012-10-16编校:郑英善]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韦荣(陕西省镇安县医院骨科,陕西镇安711500) [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采用药物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与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减少平均24h排尿次数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减少排尿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最为严重的损伤之一,是一种可导致终生严重残疾的非致死性损伤,多伴随有膀胱功能受损[1]。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建筑和采矿等工业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脊髓损伤初期,此时患者只需要一些形式的尿液引流,无需其他处理[2]。随着脊髓休克期的结束,逼尿肌反射逐渐恢复,但是需要加强早期康复训练[3]。笔者具体探讨了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0月 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患者,入选标准:经脊髓CT/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签署知情同意治疗书;年龄不限,男女不限。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16 71岁,平均(42.15?12.4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0.5 14)d,平均(3.01?0.61)d。病程1 7个月,平均病程(4.00?1.14)个月。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脊髓损伤流行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予神经药物、针灸、矫形器装配和心理辅导等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依据尿动力学的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寻找反射性排尿的“扳机点”;还可通过增加腹部力量,提高膀胱内的压力而引起排尿。患者身体前倾快速呼吸3 4次,延长屏气,增加腹压时间,之后深吸气1次,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 1.3观察指标: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使用ASIA2006《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SIA 运动、感觉评分;②两组治疗前后记录平均24h排尿次数。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ASIA评分、平均24h排尿次数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对比: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平均24h排尿次数对比:经过观察,治疗组减少平均24h排尿次数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 628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程序 3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可以储存尿液,当尿液充满膀胱时,您就会产生尿意。此时,膀胱会向大脑传送信息,而这一信息就会使您产生尿意。在理想状态下,(此时正好有厕所),大脑就会将信息传达至膀胱,允许膀胱放空。如果在膀胱已满的情况下没有厕所,大脑就会向膀胱传达信息,命令其收缩括约肌来继续储存尿液,这样您就可以等找到厕所时再将尿液排出。 脊椎受损后,神经细胞不能像以往一样传达信息,所以您就无法控制小便。所以医护人员会将导尿管插入您的膀胱使尿液排出至一个体外尿袋。 一、需要您注意并配合我们做好以下事情: 1、您要保证尿袋的清洁以避免尿路感染,不要挤压导尿管,并且使尿袋始终低于导尿管。当尿液充满袋子的三分之二时,倒掉尿液。 2、在您住院治疗期间,我们会对您的膀胱进行测试。随后将根据您的测试结果来为您实施治疗。您也将学习如何进行自我间断导尿,用尿袋收集尿液。请不要为此担心,护士会清楚明了地为您讲述这种简单的方法。如果您确实无法完成导尿,我们会将这一操作教给您的家人。 3、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水。但请不要喝太多含气或含奶的饮品。每天最多可以喝一罐软饮料或者一杯牛奶。 4、一直吃医生为您开的药,如果没有得到医生的允许,请不要擅自停药。 5、您应该学习并练习护士所教授的保持您膀胱健康的各个步骤,此外,您应有规律地在护士给您的小便日记上填写有关小便的各种信息。 6、如果您有发烧、感觉寒冷、尿血及尿液发臭的迹象,请及时告知您的主治医师。如果尿液发黑或发臭,要喝比正常时更多的水。尿路感染的信号包括高烧、尿液发黑或发臭。 7、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制度是膀胱训练的基础方法。膀胱的安全生理容量是400—500ml,因此每次导尿量以500ml为限。间歇导尿的时间为4小时1次,导尿前可尝试自解小便,了解自解能力,导尿量大于500ml时,缩短两次导尿间隔;小于300ml时,可延长间隔时间。残余尿少于80—100ml时,可停止导尿。 8、促使自解小便的方法: (1)在耻骨上区用手指轻快扣击,每次30分钟,频率100次/分,摩擦大腿内侧,提拉阴毛或温水擦洗、听流水声等; (2)将手掌放在膀胱区上面触摸到膀胱底部后,缓向下压挤中间,不要停顿或放松。(注:痉挛性膀胱或膀胱输尿管返流者禁用此法。) (3)患者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10—15s,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由家属辅助),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 (4)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持续10s,重复10次,每日3—5次。 二、如果您达到了以下指标中的任意一项,您的膀胱功能训练就已完成: 1、不用导尿管,能自主排尿,无残余尿或残余尿少于100ml。 2、没有自主排尿,但学会了间歇清洁导尿(自己或家人)。 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时间一般为一月一次,以便更好的观察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为使您尽早达到膀胱功能训练的预期目标,请一定按照以上要求配合治疗,如您有疑问或不解,可随时与我们进行沟通,我们将会努力为您服务。 神经康复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以求尽早排除尿管、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22例脊髓损伤的患者在脊髓损伤手稳定期给予定时夹管、按压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排尿活动等康复方法。结果:在3周内拔管者7例,25~54天拔管者15例。17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手法排尿者4例,伴有尿失禁者1例,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利用留置导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训练;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28-01 脊髓损伤可导致膀胱和排尿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排尿障碍及尿路感染还可损害肾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常

见死亡原因之一。长期使用导尿管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促使患者尿管尽早拔除尿管、建立良好排尿规律、减少各种可能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应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现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例

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的膀胱康复训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为我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脊髓损伤的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 2.5岁,其中颈段脊髓损伤12例;胸腰段脊髓损伤8例;脊髓圆锥及马尾损伤1例,经CT及MRI或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损伤,手术治疗18例,非手术治疗4例。留置导管时间最长560天,最短17天。 1.2 训练方法 1.2.1 留置导尿期的训练为使膀胱保持空虚状态,避免膀胱肌肉在无张力状态下牵拉或疲劳,留置导尿初期三天内持续引流。3天后夹闭尿管,不输液的患者每4小时放尿一次,输液的患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对于持续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可予夹管,然后据周围环境温度、补液量、入水量、本身体温、出汗情况、呼吸情况、消化道排泄量的种类、量而定,每2~4 h放尿1次,每次尿量控制在300~500 ml,每次放尿前辅助按摩热敷膀胱,放尿时按压膀胱、病情允许下摇高床头,并且嘱患者做排尿动作练习。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针灸对症,取三阴交、水道、曲骨、气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间断性导尿 法”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深圳恒生医院录入时间:2009-9-3 16:08:25 间断导尿法(IC),从许多患者受伤后入院之日就已开始。在脊髓休克期,若尿量较多,是首选的排尿方法;在脊髓损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若患者残余尿量大于80ml,此法亦是较好的排尿方法。间断性导尿和自行导尿(ISC)在过去的40年里也渐被人们接受。 IC和ISC的目的是排空膀胱,避免膀胱过膨胀,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尿路状况。主要适应症为神经病变引起的膀胱排空不能。许多研究显示急性期和慢性期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如今IC和ISC已成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治疗的主要选择。 导尿管类型有多种,应根据适用性和价格选择。在发展中国家IC非常容易接受,资源的限制仍然是主要问题,材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即如果对橡胶过敏,则需用硅、塑料。如果导尿管需多次使用,可选择硅,橡胶,玻璃纤维,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的。一般男性用10-14号,女性用14-16号,但如果尿液浑浊或膀胱增大,则需大号的导尿管。 如果决定患者使用ISC,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如何使用。他们需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且遇到特殊情况时有机会和医生、护士进行讨论。要坚持导尿的基本规则,导尿必须是非损伤的,要注意防止感染。为不造成尿道损伤,必须选择标准大小、质量好的导尿管和优质的润滑油,同时还需熟练轻柔的操作手法。对后者来说,要想进行自导尿,则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功能。为防止感染,尿道口必须清洗,而且导尿管必须是清洁的、最好是无菌或消毒过的。在插入膀胱的过程中要谨慎拿好导尿管,以防弄脏。膀胱必须完全排空。已经证明如果患者保持规律的饮水习惯,4-6次/天的导尿频率为最佳。 在脊髓损伤的慢性阶段,ISC只需干净,并非必须无菌的条件,这样可使用于各种地方。 IC和ISC是很好的方法,但患者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做ISC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3.6/1000人/天。生殖-泌尿系并发症,如尿道炎、附睾-睾丸炎则少见。前列腺炎则容易忽视,其发生率约为5-18%。尿道出血经常发生。假性通道、尿道口炎和尿道口狭窄较少发生。长期随访后发现男性患者尿道狭窄发生率增高。IC和ISC不宜单独进行,同时服用药物能克服尿失禁和复发感染。 随访是必需的,包括尿流动力学的调查。即使患者排尿可以节制,没有感染也应进行随访,因为神经病变可无症状地引起LUT变形,并波及上尿道。 IC和ISC并不适合于所有患者。手功能较差的患者,而又没有别人帮助患者插导尿管的则不能用此方法。患者不情愿,费用高,缺少相关知识,持续尿失禁、一般情况差、不能接触到尿道口均是ISC不可行的原因。这些问题通过良好的治疗和教育训练是可以解决的。然而,有些患者则需留置导尿。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 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 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 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 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 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 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T评估、解释T确定训练方法T告知患者取得配合T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T实施训练T安置病人T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 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① 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能离床的患者,协助患到洗手间, 坐在坐厕上,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流水声。对需卧床的患者,放置便器,用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洗会阴,边冲洗边按摩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⑷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评定 4.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排尿障碍的特点,询问有无膀胱充盈感、排尿感等,了解饮水和排尿习惯;是否有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炎等病史或者用药史。 4.2体格检查注意患者血压;腹部检查:注意腹肌张力、小腹有无包块、压痛、膀胱充盈状况;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其中会阴部的检查很重要,如球肛门反射检查及肛门指检,球肛门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期已经结束,肛门指检可以判断脊髓损伤患者是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4.3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

最新膀胱功能训练

1 膀胱功能训练 2 1.脊髓休克期的膀胱功能训练 3 在留置导尿第二天可训练膀胱功能,采取定时开放,定时夹闭方法,避免膀 4 胱过度充盈输液患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未输液患者每私枭时放尿一次。放尿 5 前瞩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充盈状态,放尿时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进行 6 排尿动作,保持每次放尿300~500毫升,以逐步建立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7 2.建立自律性膀胱的训练 8 留置尿管2~3周后试行拔管,拔管前夹闭尿管3~4小时,瞩患者饮水1000~1500 9 毫升,使膀胱充盈后再拔除尿管。此后可采取间歇导管,每4~6小时时导尿一 次,2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排尿,定时使用便器。起初每一到两小时一次,以后 10 11 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同时行盆底肌肉锻 炼,患者取坐或卧位,试做排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锻炼,再缓缓放松,12 13 每次十秒连续十遍,每日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经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残余量 14 小于300毫升者每天导尿2次,小于100毫升者每天导尿1次,小于50毫升者 15 可以停止导尿。停止导尿后膀胱逼尿肌收缩仍不强,应用手法辅助排尿,在膀 16 胱充盈膀胱抵达脐下2指时,将一手掌触摸涨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 17 摩,动作要均匀,由轻到重,待膀胱缩成球状,用手托住膀胱底部向会阴部挤 压,挤压使瞩患者使用腹压,直接排除尿液。 18 19 3.留置导尿期间注意点 20 严格导尿术和定期更换尿管,注意尿道口的清洁消毒。正确进行膀胱冲洗, 21 鼓励患者多饮水。日间饮水大于3000毫升包括饮食含水量以利于增加尿量,稀 22 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的机会,维持每4小时理想尿量350~400毫升,达到刺激 23 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若尿量小于300毫升不易诱导自解,亦无法充分 24 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錠物,发现导尿周围有尿液流出,说明膀胱以建立反射 25 排尿机制,可予拔管。本组12例留置尿管2~3周拔除,采取间歇导尿,两次导 26 尿之间帮助患者自行排尿;8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 27 1次导尿管,80d内均可拔除尿管。 4.建立自利性膀胱训练注意点 28 29 腹部按摩时注意患者排尿后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 30 稍大,方向朝向会阴,防止不正确方法挤压膀胱导致尿液逆流;寻找扳机点,

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1、行为技巧、反射性排尿训练 2、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发和Grede手法) 3、肛门牵张训练 4、盆底肌训练 行为技巧 1.习惯训练:习惯训练是基于排尿规律安排患者如厕的时间的方法。这种训练的方法不仅能提醒患者定时排尿,还可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干燥。应鼓励患者避免在安排时间以外排尿。但这在尿急时常会难以控制。 2.延时排尿:对于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而产生尿急症状和反射性尿失禁的患者,可采用此法,部分患者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启动前可感觉尿急,并能收缩括约肌阻断尿流出现,最终中断逼尿肌的收缩。治疗目标为形成3-4h的排尿间期,无尿失禁发生。 排尿意识训练

适用于留置导尿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可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每天督促、询问训练情况。 反射性排尿训练 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去或大腿上三分之一内侧,牵拉阴毛或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代偿性排尿训练 1、Crede按压法:用拳头于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排尿。 2、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适应症:用于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活动不足的患者。 禁忌症:括约肌发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失调;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颅内高压;尿道异常;

运动养生-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文章导读 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膀胱问题在现在不少见,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不少朋友的身体健康亮出红灯,要怎样才可以让膀胱恢复健康,要怎样才可以更好的生活,日常的锻炼是不是能帮助身体恢复原本的健康,那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来读读下面的文章,希望相关的内容能有效解决大家的问题! 膀胱是一个储尿器官。在哺乳类,它是由平滑肌组成的一个囊形结构,位于骨盆内,其后端开口与尿道相通。膀胱与尿道的交界处有括约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 训练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 1、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 常用盆底肌练习法:主动收缩耻骨尾骨肌(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持续10 s,重复10次,每日3~5次。 2、排尿反射训练 发现或诱发“触发点”,通过反射机制促发避尿肌收缩,以进行主动排尿。常见的排尿反射“触发点”是轻扣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龟头等。听流水声、热饮、洗温水浴等均为辅助性措施。叩击时宜轻而快,避免重叩。重叩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扣击频率50~100次/min,扣击次数100~500次。较高位的脊髓损伤一般都可以恢复反射性排尿。 3、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通过手法和增加腹压等方式促进排尿,主要包括: (1)Valsalva法:患者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10~12 s,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 (2)Crede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顶部(脐下方),逐渐施力向内下方压,也可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耻骨上直接加压。过高的膀胱压力可导致膀胱损伤和尿液返流到肾脏。 4、水出入量控制训练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制度。这是各种膀胱训练的基础措施。由于膀胱的生理容量以为400 ml左右,因此每次饮水量以400~450 ml为宜,以使其后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达到400 ml左右。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2 h,与体位和气温有关。卧位和气温低时排尿间隔时间缩短,反之延长。每日总尿量800~1000 ml为宜。

膀胱功能训练

膀胱功能训练 1.脊髓休克期的膀胱功能训练 在留置导尿第二天可训练膀胱功能,采取定时开放,定时夹闭方法,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输液患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未输液患者每私枭时放尿一次。放尿前瞩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充盈状态,放尿时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进行排尿动作,保持每次放尿300~500毫升,以逐步建立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 2.建立自律性膀胱的训练 留置尿管2~3周后试行拔管,拔管前夹闭尿管3~4小时,瞩患者饮水1000~1500毫升,使膀胱充盈后再拔除尿管。此后可采取间歇导管,每4~6小时时导尿一次,2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排尿,定时使用便器。起初每一到两小时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同时行盆底肌肉锻炼,患者取坐或卧位,试做排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锻炼,再缓缓放松,每次十秒连续十遍,每日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经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残余量小于300毫升者每天导尿2次,小于100毫升者每天导尿1次,小于50毫升者可以停止导尿。停止导尿后膀胱逼尿肌收缩仍不强,应用手法辅助排尿,在膀胱充盈膀胱抵达脐下2指时,将一手掌触摸涨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摩,动作要均匀,由轻到重,待膀胱缩成球状,用手托住膀胱底部向会阴部挤压,挤压使瞩患者使用腹压,直接排除尿液。 3.留置导尿期间注意点 严格导尿术和定期更换尿管,注意尿道口的清洁消毒。正确进行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日间饮水大于3000毫升包括饮食含水量以利于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的机会,维持每4小时理想尿量350~400毫升,达到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若尿量小于300毫升不易诱导自解,亦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錠物,发现导尿周围有尿液流出,说明膀胱以建立反射排尿机制,可予拔管。本组12例留置尿管2~3周拔除,采取间歇导尿,两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自行排尿;8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1次导尿管,80d内均可拔除尿管。 4.建立自利性膀胱训练注意点 腹部按摩时注意患者排尿后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向会阴,防止不正确方法挤压膀胱导致尿液逆流;寻找扳机点,即利用皮肤—膀胱的反射作用,反复刺激患者下腹部、大腿内侧、阴茎体部或会阴部,以寻找引发排尿的部位,建立自律性膀胱;脊柱外伤经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其稳定性,指导患者坐在轮椅上进行排尿,坐位是由于尿液重力作用对尿道内口直接产生压力,在利用腹圧或叩击使之排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