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练考16试题(50分钟)

高三语文练考16试题(50分钟)

高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考16

(每道题3分共75分。按照题号涂写到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我们当代人应尽的共同责任,

不能让文物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轻而易举

....地消失。

②作为中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微言大义

....,后经专家点拨,才明白它精微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③小佳佳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甘之如饴

....地吃着奶,一双小手不停地乱动,小脚还不时地蹬几下,那样子真是乖巧可爱。

④今后一个时期,燃煤散烧管控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连日来,相关部门

及各县区正如火如茶

....地展开燃煤散烧的整治工作。

⑤《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铺张扬厉、文辞瑰丽,

塑造了苏秦、张仪、冯谖等一系列纵横捭阖

....的“士”的形象。

⑥洋洋洒洒

....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上一出门,天晴了,朝阳映在雪上,好一派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绚丽景象。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各种盘根错节

....的利益,也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B. 正月初一出行的旅客本来就不甚了了

....,并且以短途为主,所以一向人涌如潮的车站此刻显得冷冷清清,与前几天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C. 在台州打工的小郑被人劫持,他打电话假意向人借钱,却用温州方言向哥哥求救,

听不懂方言的劫匪不知所云

....,还以为钱马上就能到手。

D. 过去两周,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关停状态.危急时刻,湖南商会伸出援手,

帮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这家企业最终起死回生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

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 2014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在国内公开招标,通过首次政府采购的形

式确定供应商,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汽车租赁与包车。

C. 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民主不只是制度,

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 习近平主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保障和改进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B. 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 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

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 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

愤懑的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安身的物质所在,同时也是生命出现、成长、成熟的所在,是能够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温柔之乡。__________。

①即使身处异地、漂泊他乡②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乡

③我们才能够在芸芸众生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④人用情感、智慧与劳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⑤形成了让世代相依的亲情以及相互守望的生存法则

⑥人也总是以最美好的想象来怀念自己的故乡。

A. ②①③⑤⑥④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④⑤①⑥②③

D. ⑤③①⑥②④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

为,。

A.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网络科技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也让人类的大脑结构发生了改变。

C.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D. 网络科技让人类的大脑结构发生了改变,也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

多,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⑤③①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

②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

彩。

③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

④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

⑤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⑥前者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

A. ④①⑥③⑤②

B. ①⑥③④②⑤

C. ①④⑥②⑤③

D. ④⑥②①③⑤

9.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改进意见,

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1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

B. 最近几届法国总统一上台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都会斗胆提出建议,但往往无功而返。

C. 一位大汉,挑着铺盖,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让人丛中挤了过去。

D. 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班主任。

11.下列标语与所张贴的场所协调一致的一组是( )

(1)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2)卷烟厂车间:严禁吸烟。

(3)澡堂门口:谢绝参观。(4)火葬场门口: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5)医院门口:宾至如归。(6)婚姻介绍所门口:与人作对。

A.(2、3、5) B.(1、4、6) C.(2、6) D.(3、5、6)

12.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先生学识渊博,光风霁月,常常奖掖后进。今特奉上拙作一部,敬请雅正。

B. 各位朋友,我刚刚换了手机,这是我的新号码,请惠存,望多联系。

C. 关于明天的研讨会我们已邀请了王教授.他说一定拨冗出席。

D. 小女这次能在创新作文赛上获奖,多亏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13.对下列课文中加下划线的文化知识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

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大不敬,被指控的罪名。对皇上犯了“大

不敬”的罪,在当时是要处笞刑。)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与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

未尽而须停顿处为句。)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

称为“孝廉”。)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二.文言阅读

段达,武威姑臧人也。父严,周朔州刺史。达在周,年始三岁,袭爵襄垣县公。及长,身长八尺,美须髯,便弓马。高祖为丞相,以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及践阼,为左直斋,累迁车骑将军,兼晋王参军。高智惠、李积等之作乱也,达率众一万,击定方、滁二州,赐缣千段,迁进仪同。又破汪文进等于宣州,加开府,赐奴婢五十口,绵绢四千段。

仁寿初,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初,以蕃邸之旧,拜左翊卫将军。征吐谷浑,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帝征辽东,百姓苦役,平原祁孝德、清河张金称等并聚众为群盗,攻陷城邑,郡县不能御。帝令达击之,数为金称等所挫,亡失甚多。诸贼轻之,号为段姥。后用鄃令杨善会之计,更与贼战,方致克捷。还京师,以公事坐免。明年,帝征辽东,以达留守涿郡。俄复拜左翊卫将军。高阳魏刀兒聚众十余万,自号历山飞,寇掠燕赵。达率涿郡通守郭绚击败之。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十二年,帝幸江都宫,诏达与太府卿元文都留守东都。李密据洛口,纵兵侵掠城下,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内兵出御之。颇有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王充之败也,密复进据北芒,来至上春门,达与判左丞郭文懿、尚书韦津出兵拒之。达见贼盗,不阵而走,为密所乘,军大溃,津没于阵。由是贼势日盛。及帝崩于江都,达与元文都等推越王侗为主,署开府仪同三司,兼纳言,封陈国公。元文都等谋诛王充也,达阴告充,为之内应。及事发,越王侗执文都于充,充甚德于达,特见崇重。既破李密,达等劝越王加充九锡备物,寻讽令禅让。充僭尊号,以达为司徒。及东都平,坐诛,妻子籍没。(选自《隋书列传卷十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B. 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C. 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D. 于时盗贼既多/官军恶战/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克获/时皆谓之为怯芃

1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爵原指有爵位者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而其余继承人则减等袭爵。

B.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一般有自号和赠号,一人只能一生一号。

C. 践阼即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有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有“登基”意。

D. 籍没是对罪犯家产清查登记予以没收的制度,古代妻儿家眷等如同财物,在籍没之列。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年的段达形貌高大俊美,有武力,深受高祖赏识而视为亲信,曾因率军平定高智惠、李积等的叛乱有功,受朝廷提拔赏赐。

B. 帝幸江都宫,李密纵兵侵掠至东都城下,情势危急,段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皇宫卫军出城应敌,并击退敌人。

C. 帝征伐辽东,百姓苦于役事而聚众为盗,攻陷城邑,段达受命征讨,始故意数为敌军所败,让对方心生轻敌,后一举将其打败。

D. 段达生于官宦之家,一生颇多武功,屡有建树,隋朝灭亡后,先后效力于越王侗

和王充,但最终没有善终,家人也因之受连。

三.论述类文本

(一)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

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

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 ,

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

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

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 ,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

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

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

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

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

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

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7.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 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 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B. 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 “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

栖息的故乡。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C. 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之神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清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最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吏,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2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端午、中秋这三大传统节日可能都与月亮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其中中秋节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多来源于古老的文化礼俗。

B. 商代人、春秋战国时期人、汉代人对日月之神的称呼大同小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

C. 根据沂南发现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推测,古人认为地上的昆仑山和天上的月亮联系紧密,也能推测出嫦娥是由西王母演变而来。

D.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秋分时期祭祀月亮都是皇家独有的礼制,这可能与神权控制有关,日月这样的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

2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的时尚,吟咏的诗句较之以前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唐宋士人的精神气质不同,赏月的情趣大相径庭。

B. 从《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等文献来看,南宋都城杭州,上自贵家如王子皇孙,下至民间如中小商户,都在中秋夜宴饮赏玩。

C. 宋代时月饼已经出现,由于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可以象征团圆,所以大约到了明朝,它逐渐成为中秋时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

D. 从文人赏月的雅趣,到民间拜月的情趣,再到有心吃月饼的俗趣,节俗形态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众心态的不断调整与变化。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祭祀日月的活动,大概只能由周天子及其各地的代表主持,在早晨祭祀太阳,在晚上祭祀月亮;而百姓应该没有祭祀日月的权利。

B. 从商代到唐代,尽管随着人们时月亮理性认识的逐渐增强,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但是中秋赏月成为大众节日的契机还没有到来。

C. 理学思想越深入人心,民间的乡族观念就会变得越强,人们对家庭的依恋情绪就更为浓烈,中秋文人赏月的常俗意义也就会变得更大。

D. 宋代人在中秋节赏玩月亮,明清人把月饼作为中秋馈赠亲友的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这些节日活动也能展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时代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