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5-0100-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观念日益更新,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直接冲击着校园,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对学生心理及其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他们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多种期望,同时也承担着学业、人际关系、感情、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浅谈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浅谈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摘要】实验教学是工科专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浅析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策略。并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答辩制度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考核方式的优化。 【关键词】实验教学;工科专业;解决策略 0 引言 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工科专业来讲尤为重要。目前,高校的工科专业也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而且教学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并且加以解决。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九年的实验课程教学观察和对一些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工科专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师“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理论课和实验课不平等的思想,很多高校甚至还存在实验课在计算课时工作量时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导致教师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第二,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很多理论课教师不爱带实验,实验课由刚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由两个不同的教师担任,沟通不当的话,容易造成实验内容理论课还没学就先做实验了。从而学生糊涂,做完实验也不明白实验原理,更不明白实验真正目的。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目前还存在上课按部就班的讲讲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操作,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段式教学。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也不明白验证性实验到底要验证什么,设计型实验到底要学会哪些设计方法,综合型实验到底对将来有什么作用。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不够先进,依然具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第五,考核方式上,依然存在不够合理和公平的现象。目前的考核方式,多数由平时成绩加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成绩和操作成绩缺乏公平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及改进策略

课程建设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青岛书院路小学崔春华 课改已逐步走入深水区,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如何推向纵深发展?这是一个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地陆续召开课程建设活动现场会,见到了理论与实践在师生们身上得到展示,映射出身心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魅力,通过学习、交流,教育人时时刻刻感到了压力也确是的听到了警钟之鸣。如果不继续前进,很快将会被社会、家长乃至学生“拷问”!所以及时的了解并参与最新的课程建设前沿动态,把脉我校课程建设主旋,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创新、实践,才会让师生在课程这条跑道上幸福成长并收获、受益! 一、我校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拥有近70%新市民子女的学校,学生随父母从30多个省市来到青岛并最终选择我校就读,对于我校开展多彩课程教育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依托现状,我校紧随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开展了相关工作。 我校有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传统,曾经有引领区片并小有名气和规模的《剪纸艺术》、《诗韵满院》、《童声合唱》、《人文环境教育》、《快乐足球》等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完全在国家的权限和范围内,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而开发确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领导和指导小组,我们依据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管理方式进行充实并最终形成课程建设特色与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者均为我校一线教师,这些被我们称为“土专家”、“草根专家”的老师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组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并以此方式进行课程的择选和推广。老师们在充分研究学校的传统优势、考量学校周边的习俗、调研学生、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思考课程改革的文化性缺失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把课程改革的文化性缺失同时能够理解为“当前教育”有哪些“文化性缺失”的话,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文化缺失。 综观当下我国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呼声最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却最为激烈。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到了教育过程中也会异化为老师为考试而教,再多元性的教育评价也会异化为单一性的学生为考试而学,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老师不胜其苦,学生不胜其累,因课业负担过重和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悲剧和丑闻屡有发生,教育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深深泥淖。 2、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勿庸置疑,今天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家在问,中国,你到底缺什么?缺钱吗?你借给了世界头号强国万亿之巨(美债);缺人吗?你独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缺法吗?你有法律条文数百万款;缺根吗?你有五千年的惊世文明;缺力吗?你能把有机的和无机的数吨物质送上太空;不过地沟油,黑砖窑,人贩子却在神州屡屡出现,原来,你缺失了信仰、公德和良知。我们的社会在迈向现代文明时缺失了“五千年的惊世文明”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仁、义、道、德、忠、义、礼、智、信,我们在倒洗澡水把婴儿也一起倒掉了。 取向又影响着社会风气。读孟子可知什么是“浩然正气”,读岳飞知道什么是“精忠报国”,读诸葛亮出师表知道什么是“鞠躬尽瘁”,读关羽留给曹公的书信知道什么叫做“义干云宵”,读苏武牧羊知道什么是“民族气节”——传统教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孙,也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而不绝衰。即使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没有亡国灭种。是什么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抗争?是奔涌的中华文化浸染的血脉造就的精神!以前的经典、礼教、美德、字文——这些标识性的中华文化在现代教育中整体丢失了,只留下无根无魂的散枝蔓叶怎能支撑起信仰的天空? 3、课程设置中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文化缺失。现在的教育被“学生安全责任”和“学业考试成绩”两大绳索桎梏在学校一亩三分地中,就是设置了开放性课程,实际意义又在哪里?学生天天受社会风气不良影响,却又时时脱离社会;应该在大自然中呼吸自由空气吸取天地之灵气,却又象奴隶一样被囚禁在学校和家庭。课程设置中体现开放、多元、生成性文化的形成该有多长的路要走?

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不够科学。年级管理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力差异性较大,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有些班级没有完成升学目标,离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差距比较大;有些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到位,高考成绩不理想,有的任课教师的高考成绩拉了高考的后腿;缺乏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研究,部分教师的高考备考经验不足,同课头的老师交流不够。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从个人意义人手,培养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从个人意义中逐步引出社会意义,并以社会意义支配、调节个人意义。②要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性教学,推进学生学科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必要和解决的可能。③要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中,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④要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2、强化“三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将“三风”建设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把文明礼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统一起来。要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中见爱。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所有教职工都有管理的职责,敢管、善管,反复抓、抓反复,形成勤奋、刻苦、严谨的学风。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和社区组织,多方位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全面关心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4、夯实基础,促进发展。(1)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认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2)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5、教学坚持目标定向原则。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把制定或选择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应当十分清晰,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

综合实践课成果总结

综合实践课成果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一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活动课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不断变化着。这样一门创造性强的课程,对于习惯于教现成教材的教师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内驱力,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开学初,就组织相关老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走进新课程》,重点学习和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方案。 二、合理安排师资、课时,确保课程有效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评价者。鉴于三升四的教师曾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而刚升三年级的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还较陌生,他们对课程的认识仅是书本上的理论。于是,学校请已有一年活动经验的老师谈谈开展活动的经验,从转换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弄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有加入课程实验的积极要求和行动。为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形式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安排电教、美术、社会、自然、思品、音乐等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共同参与,并聘周维亚、朱华芳分别担任三、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组长。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为弹性课时制,保证每周三课时的活动量,采用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原则,即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改变传统的静态课时管理为动

态管理。 三、落实课程内容,强调活动过程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课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我校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小眼睛观大龙城》这一大主题开展活动,并暂将这一主题分为两个单元《自然环境的探究》、《常州变化小考察探究》。 (一)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提起研究人们好像总习惯把它与艰深、有学问等联系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师在看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如四(1)中队在开展《住宅文化探究》活动时,学生自己搜集各个朝代的古建筑,了解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对未来“家”的设想,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学生们有的画,有的用积木堆筑,有的用彩纸粘贴,各式各样,想想奇特的未来建筑从他们的手中诞生时,谁能说他们不是未来的小建筑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其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时常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地理教育理论对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提“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下沿老师设计的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 此外,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普遍感觉到课时不够,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内容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却出现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教师难于把握。

学校在地理教学资源上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严重不匹配。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的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缺少应有的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 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以及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初三不开设地理,中考又不考地理,使得许多初中学校地理课形同虚设。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地理,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辐度大,这对于学生而言,无凝一下难于适应,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懂,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高中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的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动力源泉。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型学科,承载了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的文化内涵得到大幅度提升。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文化逐步涌入我国当中,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十分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进行改革,以妥善完成自身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 二、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中包含的内容过于深奥 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类型的文化之间都会相互渗透及影响,让文化选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大幅度提升,也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现代化教育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编制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将传统文化放置在主体地位上,因为传统文化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汉语言文学领域当中也包含很多文字知识及文化内涵,这些文字及文化内容处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之下,而学生并不处于这种生活背景当中,所以掌握课程内容的难度比较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有限,但是教材当中包含的内容却太过深奥,想要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2.教学模式的滞后性比较强 汉语言其实是一门非常传统的学科,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以往的传统型教学模式,但是这已经难以满足文化变换的过程中提出的实际要求,也没有办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太过重视引导性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一般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及讲解,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却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偏重规范性,没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对课堂教学效率及效果做出保证。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的缺陷,需要在日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三、问题应对措施 1.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当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详细介绍传统文化的线索及精髓性内容,促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中的存在的关问题及其对策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工作,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储备创新的能量。但在新课改教 学实践中,会发现有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去突破,实实在在地推进课改。 (一)、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可以激发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切不可误认为:现代学习方式是一个问题下来,教师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学生又有多少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扼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代价的,

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合作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考虑所提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出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有些老师在出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这样,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习非但走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各自认识后,再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深度和广度,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可以说,缺少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美的。 (二)、重开放教学,轻活动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切不可误认为:鼓励多种见解,可以不要活动评价,不要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主要对策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与主要对策 库车县乌恰镇 中学

库车县乌恰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 在的突出问题与主要对策 教育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线的改革,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文章拟论述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是塑造创新型教育者的成功妙法,是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方法。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有效方法,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在过去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对今天的教学管理仍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中学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又以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这就会造成较多的管理问题的出现,文章拟论述当前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①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交流传递。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是教学

行为的信息源,是下级教学措施的决策者,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②重数量轻质量管理。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③重视教学模式而忽略教师的个性作用。譬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实行统一要求,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知识背景,忽略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层次,备课中要求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态度的影响,推行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凡上课就用这个标准衡量。把所有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在单一的模式上面,过分重标准规范,把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个性能力等内在因素与教学行为分离,使老师成为用规定程序统一标准加工学生的机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归纳归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归纳归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归纳 人民教师汪启喜 新课程进入东山已两年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我县已走满两年。本人有幸亲身经历了该课程的试验。几多收获,几多困惑。下面笔者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阶段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体会做个梳理和总结归纳。 研究大纲 ◎课程定义 一‘课程发展史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意义 四、课程目标 五、实施过程 1、选习题 2、设计(方案) 3、计划 4、实施 5、反馈 6、总结归纳

7、评价 六、课程评价 总的感觉:这是一门解放人的课程! 它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挑战。 向来传统的教育理想,就有着活动育人的体现,想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做过开展活动课程的尝试,但在应试唯上的压力下,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给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希望,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功不可没! 一年来,我们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时实效性。 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它:“我喜欢上综合活动,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高兴和快乐,只要一上综合活动,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我的感受是:上活动课真好!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我的勇气。活动课上的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榜,社会见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是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前那种专靠讲授和练习题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靠讲解,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听课,死记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内容及措施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整改落实内容及措施 我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教学状态不佳,部分教师无教案上课; 2.教案批阅不及时,二次备课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性不强; 3.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课程标准》未入脑入心; 4.教师教学计划不完备,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任务、教学工作重点、方法措施等制定不够详实,缺乏指导性; 5.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应付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工作组指出的以上问题,现制定如下整改措施,请各备课组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教导处、年级组将进行彻底的检查,检查结果在电子屏及教职工会上予以通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中。 1.第三周备课组会由组长组织全体成员学习《课程标准》,同时将《课程标准》补充记写在教学计划前面,要将《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并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有效教学。各包组领导对《课程标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进行检查。 2.对所任课程的教案进行完善,包括所涉及题目的预做、二次备课情况(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 体现以学定教,在教法优选、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对教学中的闪光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进的方法与措施、学生学习状态及问题、再教设计等问题进

行反思,认真、详实记写“教学反思”,以期加速专业化的成长进程,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导处在第四周进行全面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3.要求全体科任教师一定要带教案上课,教导处将跟踪检查,一经发现未带教案上课者,将在全校范围作为教学事故进行通报批评。 4.全体科任老师重新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要有指导性,计划中要体现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师分析、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工作重点、方法及措施、进度计划等内容,特别强调要有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于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以备课组为单位收交各包组领导处审查签字。 5.要求全体科任老师按时到校,按时签到,严禁他人代签。要按时上课,提倡课间3分钟候课,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集中精力组织好教学,用普通话授课,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适度、教态可亲。学生课内作业时巡回指导。上课期间不接打电话、不坐着上课、不吸烟、不拖堂、不得以任何理由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擅自停课、调课或请他人代替上课,不得迟到、早退或旷课。音乐、体育、美 术、劳技、安全课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若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即视为教学事故。 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遵循教学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讲授力

职中电子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措施

职中电子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措施职业教育是国家整体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与普通教育拥有同等地位。职业学校能将有效的发展途径提供给能力、取向皆不同的学生,能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对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反思时,其存在的各类问题严重阻碍了电子专业学生的成长,为了使该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技术更牢固,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积极探讨解决对策。 一、职中电子专业教学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电子技术的进步,各类电子商品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各个电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该形势下,中职院校技术教育也就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好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电子专业仍是采用传统的学历教育培养学生,该模式有利于班级授课教学,更注重系统学习学科专业性知识,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相适应,但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却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尽管部分学校也逐渐关注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是因设备设施存在一定局限,通常只能采取集中见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职中电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中职院校在教学电子专业课程时通常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然而电子课程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仅是教学理论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

燥乏味,长期如此,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使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若无法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对社会所提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就很难满足。而部分电子课程尽管有实践课程,但普遍无法与现代化电子课程教学需要相符合,未能充分联系社会发展进步,该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也很难适应新时期课程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如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多为电器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对专业知识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由于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掌握不够全面,无法很好地胜任该工作。故而,中职教育电子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达标 尽管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师学历基本符合要求,并且还有部分高出教学标准学历的教师,然而,教学能力的高低并非是单看学历就能决定的。电子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其教学能力与效果也有着较大差距。一方面,教学与执行目标存在差异。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对电子专业拥有更高的学习兴趣,不断将考核要求降低,甚至还有教师在正式考核未开始前组织学生模拟答题,且两者考核内容大致相同,虽说如此,却也未能取得理想的考核结果;另一方面,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仍是以电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这一以课程构架结构顺序,尽管能将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体现,但是对学生学习基础、习惯和是否适应该教学模式却并未重视,往往是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学生所收获的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最近一阶段,连续参加多所学校课程建设的论证会。与其说是论证会,还不如说是研讨会或者说是座谈会。但每次会议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简单的梳理,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回应。 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服务。所以,谈到学校,服务是其属性之一。既然,教育是服务,作为学校而言,其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与实践这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培养这些人能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框定,但在实践操作中,每所学校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句子,这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诠释培养目标的同时,同时要尽可能描述与这个目标相匹配的形象特质。这就犹如,厂家在推销产品时所做的广告:清晰自然,形象直观。这样,学校的培养目标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学校的培养目标描绘出来之后,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描绘出来的将之实现,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在这两个问题是脱节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张皮”,这是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我们力求避免的。 学校的课程改革,历来都是综合性的改革和协同性的改革。倘若,仅仅就课程改革而改革,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之所以是综合性和协同性,就必须

将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离开了教学和评价的课程,它只不过是冰冷知识的堆积而已;离开了课程和评价的教学,它就像罐头车中的人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篇博文着重探讨的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对教学和评价问题,这在以后的博文中将会涉及。之所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想表达做这项工作必须要和其他工作以及后续工作相关联,因为它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有人曾经比较过中国和西方的学校简介发现,在中国学校的简介中,办学历史、知名校友、办学质量、学校荣誉等等这些是不可或缺的,似乎少了这些,简介就不再完整。但在西方学校介绍重点不是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学校拥有多少名师高徒,而是主要介绍丰富的课程以及社团。 所以,有人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关键看两点,一是卓越严谨的课堂教学,二是充分全面的课外活动。现实中的学校太关注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大多数都与具体的课程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与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实力,是由这所学校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 所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好课堂内与外的平衡工作。 学生所经历的事件,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课程。当然,也不能将课程泛化,一件事情、一种项目、一个活动,等等,若要从课程的角度来认

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总结.doc

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一 为了使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而富有意义的春节,学校组织开展“体验在春节”的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亲身感受“欢乐中国年”的文化氛围。通过了解春节,体验春节,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魅力,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本次实践活动从检查上来看,家长非常支持和配合,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收集的春联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孩子们充分利用剪贴、图画等形式将收集的资料设计成精美的手抄报。周于涵、王冠华、董思丹、史佳荟等同学的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好人好事方面大家做得也非常不错。主动为乘车有困难的人让座已经成为孩子们心照不宣的事。见到路上的塑料袋自觉帮助环卫爷爷清理、看到小弟弟妹妹摔倒赶紧扶起来、主动参与到家庭除尘的行列;在活动中学生们对传统节日春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讲究”,为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基于二年级孩子年龄小,实践能力和方法有限的实际情况,也存在一些不足。个别家长较忙,出现代笔的现象,使孩子在活动中走了过场,没有收获;日记的内容有的记流水账,没有体验感受;个别学生的假期时间不会合理安排。从家长的反馈情况来看,本次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理想,孩子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另一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相信孩子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当然,要在活动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必须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会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和儿童而言,主要解决的分别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了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内容,问题,思考 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涉及到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幼儿园教育内容直接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1]但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从事幼教人员的一些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的日常生活被忽视,教育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脱离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安排过分注重为幼儿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脱离幼儿生活经验,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幼儿园成为了儿童和生活世界的藩篱,为儿童设置了一堵有形的围墙。儿童生活的这种“真空”状态,阻断了儿童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互动通道[2],导致了教育内容离幼儿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幼儿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去真切的感受、体验,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2、教育内容仅被局限为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 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不应该仅局限于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育内容过窄,缺乏整合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

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技能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就业。然而,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落后单一等,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 1 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认识不清,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非常不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是按照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大多都是理论性的内容,再加上灌输式的讲课方式,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由于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都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即使教师会为学生布置课下的实践操作任务,但是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导致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才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弱化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还有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专业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像其他理论性学科一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讲,这样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严重降低学生参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由于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致压抑,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效果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1.3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社会的发展给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计算机专业教师带来了挑战,现阶段高校有很多年龄偏大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因而无论在思想还是知识水平方面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2 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首先,在教材的编排和选择上,要选用那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再是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