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本源于技术范式,原意是指解决特定工程技术问题的模式。范式用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既定的研究范式中,研究往往沿着既定的路径进行。美国哲学兼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62)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将范式这一概念作为取代“研究方法”一词的术语。他认为,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足以“吸引一大批忠诚可靠的拥护者”,同时又“毫不隐蔽地把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后来的专门家去解决”。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也可以称为研究的方法论或管理学哲学。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科学哲学的一个专门化分支。目前,科学哲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经跳出了纯粹的学术性解释学范围,而直接涉及到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概念及其变化的理解等方面。

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目标

布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 1979)将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分为职能主义(functionalist)范式、诠释型(interpretive)范式、激进的人道主义(radical humanist)范式和激进的结构主义(radical structuralist)范式。

(一)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1979)范式分类

管理学其研究范式与其他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大同小异,所采取的角度和所面对的问题极为相似,只是多角度分析的问题和层次有所不同。

职能主义的范式(functionalist)、诠释型的范式(interpretive)、激进的人道主义的范式(radical humanist)和激进的结构主义的范式(radical structuralist)

(二)范式的概念

1.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管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称为范式。

2.美国哲学家、科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62)的定义

他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取代研究方法的术语: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他认为科学发展追求的重点是“范式概念”,他把范式理解为史无前例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足以“吸引一大批忠诚可靠的拥护者”,同时又“毫不隐蔽地把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未来的专家们去解决”。

3.人们对“范式”理解

(1)一是把范式理解为一种科学理论模式。

按照管理学家们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按一定的路径进行的,会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

安索夫(H?I?Ansoff,1987)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设的事实的理论体系”。“我们把范式定义(从社会学观点看)为,一个已知的具体的科学成就,一套已被公认的习惯。……范式就是一个思维的构造,一个人造物,一个体系,一个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

一般现存企业的管理变革是在已有的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改进。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种新技术的背后是全新的知识范式的话,那它将对已有的管理技术和能力形成威胁。

(2)二是把范式理解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属于方法论(methodology)的一种表示方式。

按照一些管理学家们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会形成一定的科学理论,但科学理论本身并不一定能够证明自己就是“科学的”。管理理论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首先是它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只有管理理论构建方法或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是科学的,管理理论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史包括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发现和发展都无例外地是以研究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研究范式的革命性突破为先导的。本文所说的范式就是指后一种范式(research paradigm)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通过系统观测(systematic observation)而获取客观知识的方法。

伊姆雷.拉卡托斯(https://www.doczj.com/doc/4313293123.html,katos)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的方法论”(即研究范式),目的在于对广泛而复杂的问题进行评判。他把科学研究项目理解成完整的理论系列(即理论范式),其目的是用以对某些理论科学内部的唯知性成就进行评价。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引发科学研究的因素有以下两种:一是人类本身是高度发达的猎奇的生灵;二是人类总地在努力改善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在智力方面的猎奇和好学精神及求知欲望是其知识需求的表现,这导致了知识增长和知识进步,是管理学的唯知性科学目标的体现;另一方面,人类又要不断地解决生存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提供有益帮助的科学,都会被子认为是“有用的”而得到重视和研究,这是管理学实用性科学目标。

1.管理学的唯知性目标

智力上的猎奇是形成管理学的唯知性科学目标的条件,这种猎奇心植根于人们对揭开各种管理奥秘的追求。对管理科学知识的追求主要反映在管理的理论范式和研究范式中。

可称为“语义性理论”: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边缘科学和实用科学(也可称为实验科学和经验科学),涉及到语言的问题,需要借助于语言去组织,并使之条理化且发展为管理科学理论,这种将管理实务进行逻辑性归纳的理论就称为“语义性理论”

借助于有用的管理理论可以把现实中的一些管理现象,如人性、组织的行为以及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人人为什么愿意工作等问题解释清楚。管理理论的解释可以说成是对“为什么”这类问题的回答。对此,人们不仅需要领先管理理论及管理理论所揭示的规律,还要了解所被解释的事物或现象的详细情况。后者一般被认为是边际条件、起始条件、运用条件或前提条件。然而,管理学又不同于自然科学,在解释组织中的行为和组织现象时,有时条件并不完全,这样就必须假设一个前提条件。

对管理的唯知性科学目标进行简单研究,就可以发现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管理学中必须采用的独特研究方式。例如,人们无法完全用数学模型去准确地描述和接近组织中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的特殊性。但就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共性而言,在战略层次上,其共性之处在于“用规律为基础的理论解释现象的程序”是相同的。

2.管理学的实用性目标

管理学和管理理论范式的作用,人们常常把它说成是管理实践的“仆人”。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如何驾驭管理实践和组织现象问题。随着管理科学威力的不断扩大,个人及整个组织生活的活动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但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也日渐明显。

大规模组织的复杂问题的解决离开了管理学理论就无从着手。这类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应用科学,尤其是管理技术、管理工具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有可能。

作为应用科学的管理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既然是应用科学,就是重在应用,即管理学运用在一定实践中并解决某些具体的管理问题。应用科学是以现存的管理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管理知识是人们在追求管理学的唯知性目标或理论性科学目标中积累起来的,因此这两类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说,管理理论知识是管理实践成功的根本前提。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强调“实际问题以及为了科学进步而进行的实践检验的得要性”。“只有少数的社会构建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而绝大多数的社会构建只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活动未经设计的结果。”

管理理论家们和管理实践家们各执一端,使用权得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关系常常遭到不恰当的理解。

各种管理理论流派所选择的研究范式,即方法论

研究范式是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的天然尺度或评判单位。

判断管理科学成就必要的研究范式(方法论)上的探讨,一直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空白,研究范式的探讨还多半局限在一些比较孤立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范式以事实为依据,回答“如何”和“为什么”,或者说“实然”的问题;研究的是“是非命题”,而不回答“应然”问题,不去研究价值命题。是非命题非真即伪,有客观的衡量标准,而涉及价值的命题却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衡量的标准。对待同样的事实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每一个管理理论流派可能都不一样,也无法强求它们一致。

如果人们想在各种管理理论流派内部探讨如何形成统一的管理理论的内容这个广泛而复杂的问题的话,就会发现管理学理论及研究范式中存在着一个空白。这个空白的填补必须借助于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和伊姆雷?拉卡托斯等人的研究成果。

伊姆雷?拉卡托斯的“硬核”

各种管理理论流派均以某种在特定的主导思想下的研究范式,即能够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思想中心。在对各种管理理论流派提供的理论范式进行评价时,主要的做法是把这些理论范式和各自的在特定的主导思想下的研究范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伊默雷??拉卡托斯形象地将这些特定的主导思想下的研究范式称之为相应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的一个“硬核”。

二、结构主义范式

结构主义范式是以客观、规范(normalization)和概括性(generalization)为特征的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目标是回答“应该怎样”(what it should be)或“应然”(ought to)问题。常见的结构主义范式特点或框架强调的重点是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局势,如特定模式下的组织的正式阶层结构,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机制(如意识)。结构主义强调不仅要从事物的个别成分去认识它,而且要从结构的整体去认识它。结构主义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法(inductive approach)

归纳法是管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传统研究方法(tradition research approach),这一管理理论构建方法在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归纳法的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或者说,这是一种从大量特殊事项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关系或结论(conclusion)的研究方法。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罗最早倡导将归纳法引入管理理论研究。泰罗创立古典管理学就确立了管理学研究应以科学调查为指导原则的研究思想,并强调按照科学分析范例进行管理问题研究。泰罗的科学管理研究方法就是主张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实验,然后对特定的管理问题进行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

组织或表述为理论。因此,泰罗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就是:主张对管理问题必须而且可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解决,而绝不是仅凭经验办事,其方法就是通过从工作场所本身收集的客观资料的分析来进行的。正如泰罗所说:“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诸种要素的结合,即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一种科学。”1从泰罗开始,古典管理学者明确指出了归纳式的研究方法或范式,并且极力主张它们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古典管理学权威们的说法,这些研究方法或范式是普遍适用的,即不管实施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如何,这些研究方法或范式都是有效的。

归纳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观察与记录全部的观察结果;

(2)分析与分类记录结果;

(3)从观察到的关系中推导出管理的一般概念或原则;

(4)验证推导出的结论。

归纳法的优点是:可以不受预定的模式束缚,并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实际现象的基础上。但是,归纳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即由于个别人的观察对象与范围有限,每个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情况不同,有关的内在联系或数据关系也可能不同,从而使归纳概括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

2.演绎法(deductive approach)

演绎法也是管理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之一。构建管理理论的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或者说,在管理上,演绎法应以有关管理目标、假设或其他概念为前提,推导出能指导管理实务的原则、准则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程序。一般来说,演绎法是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postulation, axiom)、定理(theorem)、法则或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事实上,演绎法的假设是一种“解释性假设”(explanative hypothesis):建立一个假设或理论,用来解释经验或历史,即阐释历史。但管理学假设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公理性假设”(axiomatic hypothesis),管理学从这个假设出发,对经验和现实进行推理性研究(reasoning studies)。从根本上说,管理学的任何假设(hypothesis)和命题(proposition),都必然来源于经验和事实。但管理学研究不可能完全从经验和事实的归纳开始,已有的理论成就,具体说就是符合经验事实的假设,同样是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具体地说,所谓的推理(reasoning),是从命题出发,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推理过程往往涉及一组结构化的命题,这组命题常常分为两类:前提和结论。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命题是以同一推论中的其他命题为基础衍生而来的,则这一命题称为推论中的结论,而其他命题,为这一命题提供证据和理由,就称为前提。演绎护理是从抽象理论到具体事实的过程,它的结论必然能够从前提推演(inference)出来,如果前提为真实的,结论也应当是真实的。演绎从一般到具体,从解释到事实;而归纳从具体到一般,从事实到解释。

管理学研究的演绎法是由古典管理学者詹姆斯?穆尼提出来的。他认为:运用逻辑演绎推理的基本法则是能够对组织的职能加以分析的。他指出,有可能用演绎推理得出那些说明在所有的组织中都存在的某些现象的基本组织原则。他坚信:存在着自然的法则,并试图通过演绎推理来发现这些自然法则或原则。穆尼提出的问题或许使我们了解到,管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中存在的经验科学的解释性结构与科学理论唯知性目标的关系问题。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到用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结合某些边际性条件找出其根源。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关系到一般事实,相反,边际性条件则涉及到特殊事实。穆尼提出的演绎推理的基本法则实质上就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演绎范式。

1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1。

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

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但是,它的推导结论取决于前提命题,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是错误的。

现代管理学在运用演绎法时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思路。

第一,管理假设——基本原则——管理政策——具体程序和方法。

第二,目标——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的要素——计划与控制的标准

其演绎推理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

(1)确定管理的基本假设或目标;

(2)说明基本假设或目标对管理的指导作用;

(3)根据既定假设或目标,推导相关的基本原则和概念;

(4)以基本原则或概念来指导必要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规定具体的管理处理和程序。

上述两种演绎推导设想的区别是:前者以来自外部客观环境的管理假设作为前提命题,强调外部客观环境对管理目标或管理原则的制约作用。后者则把管理目标和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特征的主观设想作为发展和制定管理政策和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强调管理假设对决策的有用性。然而,本来作为经验科学或实证科学的管理学,一旦以假设作为研究起点,就有可能走进形而上学误区,即管理理论的验证,不是依赖于理论对经验事实的相符性,而是依赖于自身逻辑的严密性。所以,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就取决于假设的正确与否。

20世纪70年代以前,前一种演绎方法较为流行,70年代之后,由于新技术革命、决策理论、经济学、系统论、心理学、行为科学、信息论等新兴学科向管理领域渗透,后一种演绎推导方法得到快速发展。

3.系统法(system approach)

严格地说,系统法属于新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系统是为达到预期的特定的目标的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表面上,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和具体目标,也有使各自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不同方法。但是,所有的系统又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都要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要素之间的有序联贯结构;而且,每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法籍意大利人维尔旨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

他最早将系统法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中来的,被誉为组织和管理的“社会系统方法之父”。他将社会看成是相互依存的单位或要素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群体,也就是社会系统具有许多子系统。

切斯特.I.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

他在管理领域中非常具有影响。他对管理人员的分析也采用一种社会系统方法。巴纳德在其《经理人员的职责》这本著作中,运用了社会系统方法,重点集中在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方面,包含着对于决策和领导的非凡的见解。

基本特点:

1)要正确处理系统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联系,规定管理系统的目标、范围及其框架。

2)系统应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并要保持一定的有序结构,所以要研究管理系统所包含的那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3)每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目标,它决定了该系统应包括各要素应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实现预期目标。所以,在管理系统内也要确定其目标或目的,而

且应把目标作为首要概念来考虑。

4)组织的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它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资金、物质、能源、信息等的交换关系,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有序的结构。但它是动态性的,必须根据环

境变化而做出必要的变革。

系统法的优点:

1)系统概念有广泛适用性;

2)系统有范围,但它们也和外部环境一起相互影响,即组织是开放式系统;

3)人们应当认识到研究一个组织和许多子系统内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内部关系的重要性。

系统法的局限性:

1)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各系统与子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分析,也很难对组织同它们的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埋行分析;

2)几乎不能考虑新的管理方法。

评价:

将系统法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中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开放式系统法没有将管理研究方法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研究方法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研究方法在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并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法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法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研究方法,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研究方法。

4.常态法(meso approach)

常态法属于最新的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常态是指“二者之间”的意思。

常态理论的研究方法:

常态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两类典型或极点相融合。

例如:常态理论的研究方法用于组织理论的研究,它注重的是微观和宏观两类极点的相融合,个体影响群体,反过来组织也影响个体和群体。这种微观和宏观两类极点的变量的撞击共同说明了创新。从学术角度说,这种变量的撞击属于一阶元架构(first order meta-construct)。这种架构不仅具有管理概念的修辞意义,而且还与实际企业管理运作的方式有关,它们可以帮助管理者们理解自己日常的所作所为,而不仅仅是学者们用来诠释管理初中的要素框架。

观点:

后现代管理学认为,作为一个后现代企业组织来说,既是一个经济组织,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而组织的目标既有经济目标,又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即存在着多个目标,使整个管理问题具有无限的方面和属性,要以管理的理性学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来把握这一无限的整体是不可能的。因此,理论与现实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一些看似虚无飘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的因素,往往却是最神奇的力量。

为了理解管理的转型过程,需要制定二分法的概念,以此来考察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此概念的每一端选择最能够代表的一类管理,它反映在一系列组织的二元命题中。如理论——实践、硬性的管理——软性的管理、封闭性系统——开放性系统、微观——宏观、个体——群体、理性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外部焦点——内部焦点、控制——弹性、个人——组织、扁平型——金字塔结构、理性——非理性、机械论——有机论、X理论——Y理论、关心人——关心生产等等。从逻辑上看,这两端是互斥的、不相容的(两类典型);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交错的、相互渗透的(现代管理理论中仍有传统管理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选择若干

极点来进行研究,各个极点之间实质上是可以撞击的,撞击的结果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类组织的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有的组织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外部适应,有的组织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内部一体化和稳定,有的组织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转变和弹性,有的组织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则注重平稳和控制,但并不排斥其他组织特征和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并存。达夫特把这种新的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称为常态理论。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零点法”(zero point approach)

与常态法类似的方法还有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零点法”(zero point approach)。他认为,“人类并非总是很理性地行事”,因而在社会科学中可以采用零点法,“就是建立一个模式,这模式以一切有关个人都完全合乎理性(或者都拥有完备的知识)作为假定并以模式行为作零坐标以估计人们的实际行为与模式行为的偏离”。而且,波普尔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原理和建立理性模式的零点法都不意味着我认为要采取心理方法。恰恰相反……社会科学是比较不依赖于心理学假定的,而心理学则可以作为各门社会科学中的一门,而不能作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波普尔断言,“纯粹的定量研究有时很可能欺骗我们”。

对后现代管理理论的评价:

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们借助于常态理论和零点法这种典型意义的比较研究的参照系,揭示了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成功企业是如何通过难以预测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其在哲学层次上的范式的出发点是接受理性极限这一事实;相对于传统管理不的研究方法,探讨的重点不再是管理学发展的全过程,而是现代管理向后现代管理转型的这一特定过程;虽然他们同时接受了传统管理不的许多观点,但他们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构架作为分析的工具,并从比较研究之中指出管理学发展的侧重点。

三、职能主义范式

职能主义范式又称实证主义(positivist paradigm)范式

研究方法:证实法和证伪法

实证方法(positive method)又称为实证分析,它是演绎方法的对称。实证研究方法为西方管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核心或主流学派。其理论建立在直接观测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理论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可以概括为四个步聚:A。提出理论假设的有关条件;B建立理论假设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C理论假设模型的经验检验;D验证理论假设,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一般过程

要经过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两个主要阶段。理论实证分析偏重于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应然”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是”——“应当”二分法。实证主义范式只承认存在有用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必须对现实提出一定的假定或假说,然后通过经验或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证明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进而取舍有关的管理理论、原则、程序和方法,直到整个管理的体系。

严格意义上说,实证学派或实证主义范式来源于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根据《韦氏第三新国际辞典》解释,实用主义是“各种概念的涵义要从它们的结果中去寻找,思想的职能在于作为行动的指南,而真理要明显地根据信念的实际结果去验证”。或者说,实用主义只承认存在的事实,一切有关的事实的概念都要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所以,实证主义范式作为构建管理理论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管理概念、原则、方法和各种程序。如果这些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有助于实现管理者的经营目的,或有助于企业的职工、投资人、债权人或其他的相关利益关系人理解管理状况,并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决策,则它们是有用的,否则就是不可取。

实证主义范式还假定,管理理论也是一种“经济利益”(aneconomic good)它的供给和

需求也要由市场来决定。其“需求”是对“理由”和“辩解”的需要,既定利益集团为了管理原则有利于其财富的增值而需要这种“理由”和“辩解”;而管理理论的“供给”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如通过一项管理原则所需要的政治程序提供“论证”。这样,合部管理理论是奠定在对自身有利的基础上的。

(一)实证法

布赖尔和摩根(Burrell和Morgan)

1979年在《社会学范式与组织分析》一书中把这种证实的理论逻辑方法称为职能主义的角度(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其观点认为,世界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可以用证实主义的方法来认识这种现象;组织和人基本上受社会环境所支配,人和组织的各种行为都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而社会的规律也有一定的法则,并非充满矛盾与斗争。因此,研究者便可以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根据已知的理论来推论现象,作出不同的假设,再搜集数据资料来验证假设,目的是发现人类组织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在管理不研究中,严格地说,实证主义范式的理论逻辑立场来源于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的研究方法,即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组织和个人行为的规律和原则的方法。科学的方法的实质就是“客观性”,它迫使研究者或管理者尽可能客观。科学方法的特点是:A 其方法的公开性。这指的是,其科学报告包括了所研究的全部说明,使这门科学的别的研究者都能理解每个研究步骤,就像他们自己实际参加了该项研究一样。B其定义的精确性,即语义定义性(semantical definition)。这是指所使用的方法、测定的变数和他们测定变数的方法都是清楚地加以说明的。C其搜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这是科学方法的主要特点。D 其发现必须是能再现的,即可重复性。这个特点使一切该领域的任何研究都能通过重做这种实验来验证其发现与成果。E其方法的系统性累积性。这个特点与科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发展统一的知识体系有关系。因此,现代管理不学说的主要目的是创立一个关于企业组织中人的和组织的行为的经过验证性论断的有组织的体系。F以说明、理解和预见为其目的。每个管理学家都想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如果一个管理学家找出了“为什么”和“如何”,并能提供论据,那他就能预见某一特殊事件所赖以产生的特定条件。预见是管理不的最终目标,这和其他科学的情况是一样。

评价:

证实研究方法虽然有一些理想主义科学方法表现出来的特点,但我们可以说,这些特点却是科学方法的特有标记。管理学的证实研究方法往往被称为研究设计法(reseach design)。广义地说,管理学家主要使用三种基本的研究设计法:试验、抽样调查、案例研究。被视为试验的研究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研究者对变量的操纵和对结果的观察或测定。

由于规范的管理理论占优势,管理理论研究“是不科学的”,发展实证管理理论将能解释:1)已经存在的管理现实或“为什么管理是这样的”;2)为什么管理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3)这些管理现象的存在会对人们和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

实证主义的范式研究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定或假说,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所以,实证主义范式的基本命题是:管理者、企业的职工、投资人、债权人或其他的相关利益关系人都是理性的,他们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用(功利),这些相关利益关系人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管理政策和原则时,都把可以互相代替的管理原则、方法和程序中能获得最大的效用。但是我们发现,实证主义范式的基本命题中关于“有用”的解释缺乏基本的标准。例如,管理对谁有用?应具有什么目的和标准?对某一特定集才有用的管理政策和原则,对另一利益集才未必有用。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也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费弗称之为理性权变角度(rational-contingency perspective)。达夫特解释此角度时,指出各个经理人员都是理性的,都有既定的目标及成效标准,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出所预期的

效果,同时更会考虑不同的环境、科技条件等因素,而设计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证伪法(Falsificationist Approach)

早期证实主义方法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管理学研究领域,开始主导管理学发展。例如,权变管理理论关于组织的规模和控制幅度的大小的论述,就是通过对古典管理学中长期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定理进行证伪而实现的。组织文化理论也通过证伪方法指出了传统管理理论关于组织的效率仅仅来自于理性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实现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管理学方法的证伪主义的出现的原因:

一是依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管理学中的任何价值判断和理论结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组织的实践,存在着真假之分,因而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即时价值判断和理论结论本身是可以被检验和证伪的。

二是管理学的发展受到了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受到现实管理实践的挑战,导致原有信条的危机。

例,泰罗的假定的普遍主义方法论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predestination)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学的发展“规范化”,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而组织文理论通过证伪方法,验证了管理理性并不高的日本企业取得成功是与仄罗的假定的普遍主义趋势相悖的。因此,这种方法论图式就受到严峻的挑战,整个管理理论就陷入了危机。

假定的普遍主义研究方法论在今天受到了大多数管理学者的质疑,“理性主义的那套方法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形式中的活生生的成分给抽象掉了。……在我们看来,老的理性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派一脉相通的,它们已经不是一种有用的学说了”(汤姆.彼德斯)2.托马斯.库恩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

即使在最严格、客观的物理学中仍然有相互冲突的物理世界。由此进一步引出了关于“不足以确定性”(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逻辑上可能的理论与经验材料并不一定相符合,因此,经验证据无法确定理论是否正确。

2.坎贝尔(Donald campbell)和斯坦利(Julian Stanley)“内部效度”概念

证伪方法常采用内部效度这个术语来描述论证的力度。

这是他们1963年提出的,它是用来考察经过验证过的研究假设,判断其表述的变量间关系的可信程度。一般来说,内部效度可理解为,研究者的判断可以取得共识并成为知识的程度。内部效度愈高,表示两变量之间关系的不足以确定性愈小。

3.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的观点

内部效度即使用权足够高也不能证一项关系假设为真,只能说此项假设免于证伪。从理论上讲,这种免于证的过程永无尽头,每增添一个证据就减少一份不确定性,只要不足以确定性降低到某个阈值,便可以认为该项假设已成为取得共识的知识。此阈值仍然有赖主观选择。该项假设“免于证伪”的证据数量即使超过阈值,仍面临着未来可能出现证伪的可能。

所以说,科学知识都只能说相对真实,何况管理学本身这种不足以确定性因素众多的科学更是如此。

对管理学证实与证伪的评价:

管理学中的证实与证伪方法并不是矛盾的。从科学哲学角度讲,不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本质上都是实证主义,都是为理论假说提供实证材料,其作用都是推进理论上的进展和创新。所以,对两种实证方法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

不论证实还是证伪,都是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的形式。管理理论要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一个开放体系,这种开放也包括对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开放,就是要不断对管理实践中

的经验与事实进行证实与证伪。在管理理论发展的常态阶段,管理学研究范式不断为管理理论提供方法论,支持和验证管理理论的各个假设和命题,使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诠释型范式(interpretive parakigm)——也称“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 涉及人的人价值观和偏好的领域以及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以逻辑思维的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却往往无能为力。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学者们也采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组织及个人现象,诠释型范式就是其一。

诠释型范式:是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思辨方法,着重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社会现象实际上为个人主观经验。因此,它以个人的感官和良知来研究事物,着重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实体,探讨个人的主观经历、表现出来的意义和语言解释等。这种观点所分析的对象为组织内的记号和现象,并认为不需要寻找实际存在的客观组织法则,因为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情。描述型范式(descriptive paradigm)起着某种表达或表现个人主观感受的作用。所以,这种角度会着重探讨个人的内心世界、认知方法,以及大家所构建的实体。

后实证主义的兴起沿革:

*管理学自20世纪初期诞生起,基本上是沿着实证主义的传承发展的。

*美国管理学的几个理论流派代表了实证主义管理学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以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罗倡导的以科学调查为指导原则的管理理论构建方法;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代表的科学调查方法和统计技术上的探讨为管理学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以数理学派为首的数量模型研究的成就成为应用管理学的典范;而以系统理论为核心的系统学派在理论上的建树,则把结构功能主义推上战后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主流地位。系统理论具有大而无当的“巨型理论”性质,因而难以在经验上加验证。由于这一方法在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并提高组织效率。开放式系统法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但与传统经验主义相比,它在强调经验归纳的概括作用的同时,增加了演绎成分的重要性。这就导致这一理论一方面带有“抽象的经验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整体论的功能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实证主义思想导致了管理科学哲学的革命,同时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转而相信管理科学获得巨大成就的秘诀与其主部出自某种方法论的内在逻辑,不如说取决于管理科学的社会、文化、制度、组织等外在因素。

*后实证主义最重要的当属经验法或案例法,又被称为经理主义(欧内斯特.戴尔、彼得.德鲁克)、批判主义(乔奥亚、派特),从发展沿革上看,后实证主义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时期。

二十世纪30-40年代,西主管理学发展的要求强烈支持激进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把管理科学仅视为归纳的经验的实证的结果,强调在事实和价值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主张科学只与事实相关而绝不涉及价值。

50年代后,管理学开始转向后来被称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虽然承认了概念化和模型这样一引起理论要素在科学认识上的重要性,也接受了“非观察性实体”的存在,但同时仍认为一切理论陈述都可以通过纯粹经验、实验的程序而得到证实或证伪。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实证主义或后经验主义开始在管理理论中产生影响。后实证主义最具影响的论述当属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其基本观点认为,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要通过现在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而展开。“范式对科学之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于观察和实验”。这样一来,他就把科学革命描绘成一种经验观察和先验范式之间互动的双向过程,直接击中了实证主义将感觉经验绝对化、理想化的要害,为后实证主义科学观奠立了基石。

(一)经验法或案例法(Gases Approach)

所谓案例,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件事的真实情况和问题的书面说明,通常包含有关

的多方面的信息。

其特点是:1)信息必须是真实的,2)必须内含有待发展、分析或解决的问题,这使案例不同于实例;3)一般都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

案例研究法的程序是:由研究者选择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件事的典型情况,研究者通过对典型情况的分析去发现和解决案例内含的实际问题,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采用这种案例研究法,使研究者可以应用已有的管理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研究者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实际工作者的欢迎。

目标: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基本主张: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充分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企业管理者。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为了将这些经验直接传授给实际工作者,向他们提出有益的建议。

特点:1)通过案例研究经验,鉴别成败的因素。2)认为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是不完全不同的,主张管理科学应当从实际出发。3)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出发,而不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并不企图去确定一些原则。

欧内斯特.戴尔基本观点:在《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否定存在着任何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他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掌握企业管理中的“通用准则”,至多只能讲各种不同组织的“基本类似点”。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主要就是这些伟大的组织者的非凡个性和杰出才能。他还认为,要掌握成功的企业和伟大组织者的经验,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并予以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应用于其他类似或可比较的情况,作为一种对发展趋做预测的手段。

彼得.德鲁克的基本观点:在1975年发表的《今日管理组织的新样板》一文中,将西方企业的组织结构概括为五种类型:集权的职能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矩阵结构)、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这一分类基本上包括了已有的主要类型,为许多管理学者所采用。德鲁克提出,组织结构的设计应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生产性质、特殊条件及管理人员的特性等来确定,不存在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唯一最好模式;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当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变化时,组织结构应及时改革。

为使研究有效,必须在研究中满足的必要条件:

1.建立一个要领的框架

指研究者必须选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观察的各种变数。例如,可以通过各种职能来对组织进行研究。可以按工作的过程来分类。

2.注意事物的可比较性

只有在两个进行比较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基本类似点的情况下,比较才有价值。

3.明确地表述目标

一般来讲,目标明确的人比目标不明确人易于成功。有的人成功地实现了他确定的目标,却被一些并不明确表述自己的目标的人攻击。例如,有的管理人员取得较好的组织效率,却受到某些组织“工程师”的攻击。原来这些组织工程师所追求的并不是组织的效率,而是组织图上的整齐美观,成为对称型、金字塔型或扁平型,但他们却不把自己的这种目标明确地表述出来。

4.比较和结论必须恰当

对组织进行的比较和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原来提出的假设和条件。如果得出的结论带有

限制性或不能令人信服,那也不足为怪。因为,可能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分析的深入,会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和扩大适用的范围。

(二)权变法(Contingency Approach)

权变法就是强调权变的观点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变之意。

观点:同古典管理理论的看法相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管理的“最好方式”。管理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权变法特别重视对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研究,要求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当的管理形式和方法。

权变法与经验收法或案例法的区别:

观点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经验收法或案例法以实际管理经验作为研究重点,以传播管理经验为已任;而权变法则企图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将复杂多变的客观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为每一类型的情况找出一种在该情况下比较合理的管理模式。权变管理的思想就是强调管理同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环境和条件是自变量,管理形式和方法则是因变量,即管理形式和方法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权变量是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它加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

(三)社会学法(Sociological Approach)

社会学法旨在分析、解释和说明组织群体中人的行为和组织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它致力于研究关于人的天性、社交、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用社会学法构建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原则、方法、程序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企业所应承担一社会责任。

它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大体可归纳为下列三种:

1.社会义务角度(Socisl Obligation Perspective)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密尔顿.弗里德曼他们认为,社会创造了企业,让它去追求特定的目的——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所承担的惟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社会颁布的法令范围之内从事经营,追求利润,除此之处,再要求企业承担其他的责任,那就是错误而有害的。

2.社会反应角度(Social Reaction Perspective)

代表人物:凯什.戴维斯(Keith Davis)

他认为将社会责任理解为守法谋利而拒绝介入任何社会事务,实际上就是反对承担公司的社会责任。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超出提供商品和服务,而是要求它们对现在流行的社会标准、价值观念和绩效做出反应。所以企业最低限度必须对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代价负责,而最大限度则是必须对解决社会问题做出反应和贡献(即使这些问题并非直接由企业所引起)。因此,他们主张,理解社会责任要超出“守法”守法是必须的,但还不够。企业的活动还应当对社会的特定群体的期望做出反应。由于这些群体的期望超过了法律的最低要求,企业可以决定不做出反应,但是只有做出反应才能认为是承担起社会责任。3.社会响应角度(Social Responsiveness Perspective)

这是当代流行的研究角度。它认为公司对社会负责的行为是主动和预防性,而不是被动地反应。所谓社会响应是指一家企业以对自己与社会彼此有利的方式,把公司经营活动及政策方针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能力。所谓响应社会的行为包括:对社会问题表明立场,自愿对任何群体的要求负责采取行动,预见社会未来的需要并设法加以满足,在有关社会期望的立法方面同政府沟通,等等。进步的管理者要应用公司的技能和资源于每一个社会问题,从社区环境的重建到青少年的教育和就业等。

上述三种研究角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提出社会反应角度的人也接受守法谋利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的角度;同样,提出社会响应角度的人也要求守法谋利和对社会群体的要求做出反应。

社会学法把管理的“公正性”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并强调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社会效应。这一研究方法还包含一种期望:管理政策要有助于“社会福利决策”。这了实现这一目标,它假定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可以用来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标准。

社会学法认为,管理应服务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与管理上的政策和原则密切相关,因为组织的管理政策对社会是最有益的。所以,管理政策对社会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它能促进组织的经营职能充分发挥。

社会学法对组织内部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它提出了研究小团体的方法。

(四)经济学法(Economic Approach)

这一方法侧重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方法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控制能力的影响。讲求组织总体的经济效益。

特点是:它研究问题的本质,而不论该问题是否具有商业性或物质性。因此,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用经济学法加以研究。

基本观点:1)管理政策和管理程序应当反映经济现实;2)管理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经济结果。这里的经济现实,就是一个组织的总体经济形势,而经济结果则体现组织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目标。

总结:(略)

对较为客观的主流实证范式学者来说,诠释范式的研究方法的技艺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流行的处方和工具。虽然其观点不一定为主流管理学者所接纳和采用,但也给主流学派带来了一些冲击。这使管理学的研究者们知道了不应该忽略一些重要的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可能不能够以实证方法来研究。

五.人道主义范式(humanist paradigm)

对研究人的行为有很大作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自行校正(selfcorrection),即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过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是用来控制和检验科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的。

(一)心理学法(Psychological Approach)

心理学法是从研究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法的很多研究方法为研究管理提供了有用的概念和理论。心理方法证明,人们在工作中都有许多力求满足需求。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方法可以分为人际行为法和群体行为法两种方法。

1.人际行为法(Interpersonal Behavior Approach)

人际行为法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种方法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人际行为法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人际行为法认为,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担负某些本质上是纪念性或象征性的责任。因此,所有的管理者都充当人际行为的协调者角色,这种角色包括雇用、培训、激励和训练员工。人际行为法就是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注重人际技能的研究。

人际行为法的特点是:1)注重人际行为、人际关系、领导艺术和激励的研究;2)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人际行为法的局限性在于:1)不顾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管理职能。2)仅对人进行主理训练不足以使管理人员成为一名有效的主管人员。3)在方法论上强调个体主义,无形中模糊了管理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社会群体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2.群体行为法(Group Behavior Approach)

群体行为法的出现受到了后弗洛伊德心理学发现,对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情形,个人的反应永远不可能准确地被预言。所以,群体行为法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

群体行为法的局限:1)往往没有完整的管理概念原则、理论和技术;2)需要更紧密地结合组织结构设计、配备人员、计划和控制。群体行为法的“最大问题也许是它的成员总想把组织行为和管理活动人为地等同起来。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局限性:1)群体行为法在解决复杂的组织问题时,在群体行为的模式化、定量和形式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涉及变动性领域的问题如人的知觉、性格、能力、学习、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等,它的弱点明显暴露出来。2)群体行为法摆脱不了所谓的“群体性悖论”,只有从群体出发才能认识个体,只有认识了个体才能认识群体。3)如何界定群体也是群体行为法面临的一个难题。

许多研究者开始认为,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与人们设置的行为干涉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是相符合的。其引申的含意是把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分析置于管理理论中,既简单又合理。

(二)伦理法(EthicalApproach)

伦理法又称道德法,它是提出一些要求管理政策或管理原则应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管理原则、准则或理论体系的依据。

这些道德标准主要包括公正(fairness)、真实(truth)、合理(iustice)、不偏不倚(unbias)等。

英国哲学家休谟(Hume)认为,道德不可能从理性推导出来,道德不是理性的产物。德国哲学家康德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道德观,他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道德箴言”(EthicalMaxims)认为,道德律或法的精神在于以每个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事实上,道德只是一种最为神圣的象征符号而已,而象征符号的形成有赖于人类的合作理性。只不过这种合作理性的产物被神化了,这其实是为了更容易植入人们的心灵。因此,至少有相当多的道德规范是可以从理性中推导出来的。我国学者张维迎教授在其巨著《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开宗明义指出:“注意,理性人与自私人不同。理性人可能是自私主义者,也可能是利他主义者。”②张维迎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道德来源于理性者,或者说只有理性者才有道德。但是古典管理学所说的理性者是“理性的个人”,这必须扩展为“理性的个人和理性的群体”才能灵活运用于伦理法或道德法。

伦理法的观点:

1.伦理法认为,所有的人,无论是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大学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都同伦理有关。

伦理的定义:在《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第9版中,把伦理(ethics)定义为“涉及什么是善与恶以及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规则(disciplines)”,而伦理学则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

管理者个人伦理准则:是“管理者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遵守的生活准则”,或者是“指导管理者个人职业行为的准则”;

管理伦理(managerialethics)则是:组织的管理者们在其业务活动中采用的行为或道德判断的标准”。

组织的伦理准则:是有关忠实和公正,以及有关诸如社会期望、公平竞争、

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和组织行为等多方面的生活准则。

2.伦理法认为,确定组织的管理政策的基础涉及到社会组织赖以建立的原则,因此应采用一些社会伦理标准作为构建管理理论的依据:

①管理政策、原则和程序对组织的一切利益集团都必须公平对待;

②组织的经营绩效报告应保持真实或不弄虚作假;

③组织的经营行为是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的;

④组织的管理政策对组织的所有成员应当是“公正的”或无偏向的。

在一个组织中要推行道德或伦理的管理,需要制定“伦理法典”(Codeo{Ethics),作为伦理行为的标准。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在1980年7月就制定了“伦理法典”,要求政府部门一切员工去执行。①

西方人的商业伦理观念:

大多数西方人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眼中,东方人施行的商业“诡道”以及利用商业间谍收取情报是不道德的行为,不足为取。平心而论,西方人对商业伦理的执着有其文化背景渊源。近年来,西方国家工商管理学院日益强调商业伦理学(businessethics)课程,就可见一斑。因此,在西方国家都强调应把道德标准作为管理的主要概念,即管理的基本标准应当是道德标准,它的方法应符合逻辑和前后一贯,而其推理过程的最终验证在于现实中的应用。

3.伦理法应用中的一个难题:

即如何处理道德的“普遍原则”(universality)和从特殊处境出发的“特殊原则”(particulari-ty)的关系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巳认识到其中的矛盾。在商品社会中,职业道德、商业道德与一般道德也体现了这种特殊原则与普遍原则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千古难题呢?关键的问题是要看清楚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引人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的概念,才能迎刃而解这个矛盾。普遍道德主要考虑社会利益,特殊道德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归依。

心理学法和伦理法对管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形成有过巨大作用,同时也对文化在组织中的影响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将来,当各公司扩张它们的海外活动的时候,经理们要想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执行计划、组织、控制职能,心理学法和伦理法毫无疑问将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见识和研究方法。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总结

主流的实证主义范式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撒(Kieser)1977年指出,诠释型范式只不过是一种时尚(fadandfashion),流行市场提供的管理处方与古代药剂师的处方(prescriptionofdrugs)极为相似:大胆的承诺、杂乱的建议、魔法般的诀窍以及时而对严格学术资料的引用。古代药剂师可能是那些比较怪异的声言立竿见影的咨询顾问的非常合适的类比。①

那么,多元化范式是否也适用于科学研究或认识范畴呢?回答这个问题颇为重要,主要是因为人们往往相信,管理学最重要的任务常常是为了寻觅普遍适用的管理活动的规律,而不管它在具体情况下会有多大的困难。一种多元化的认识模式会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目的不同而把真理变成纯粹的主观认识上的结果呢?

乔奥亚和派特指出,研究者不一定要同各种范式冲突,因为范式对人、对世界、对知识等都有不同的假设和价值观,根本不能消除矛盾,但可以考虑各种范式所下的结论,作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虽然不是综合的,但有更

全面的认识。②布赖尔和摩根指出,大多数现存的组织与管理理论都是在只有客观的知识才能够指证的假设下做出的。在诠释的空间里,管理学家们在依据各种参考框架(范式)创造概念意义的同时,也制造了组织的社会秩序。尤其是,虽然个人可能会偶尔地改变范式,但这种改变保持着原有的形式:发生变化的只是形式下的内容。管理学范式可能在形式上不同,但是它们基于同样的想象基础之上。③

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特别在商业领域内,正在经历一场自500年前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黎明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极其深刻的变化。旧的管理理论研究范式已经不适宜解决后现代社会出现的管理新问题。管理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化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结果产生了新的更为灵活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以及运用新的理论范式去描述和表达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大变化以及管理对社会重大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表明管理理论研究范式正在从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转变。①正如后现代管理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是反映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观察和认识世界共享的思维集(mind—set)。人们的思维集、信念支配着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后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大量的思维和理解正在促进新的管理学哲学和研究范式的发展,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与管理理论范式的创新相联系。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从管理成为一门科学的近一个世纪来,管理理论研究促进了一系列根本性改变的表述,使得管理者们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大量地学习基本思维方式,观察和认识世界共享的思维集,以转化已有的范式。然而,管理学范式的研究与管理学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基本上是不统一的。尽管存在着这种差异,管理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研究和引导它的理论范式还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实证研究方法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

我们认为,管理学研究存在着多个目标,整个管理问题具有无限的方面和属性,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管理理论的丛林”②中的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来把握这一无限的整体是不可能的。管理学的研究可以用不同的范式以及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对或者错的方法,重要的是能够采纳不同的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考虑管理问题。事实上,管理学理论中往往也掺杂着谬误,而战胜谬误的过程就是取得更大成就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管理学发展史就是谬误史。说管理学发展史就是谬误史,并不是说现在的管理学理论中尽是谬误;相反,谬误正在一步步地被克服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要限制和克服谬误,特别有效的办法是选择正确的立足点——选择正确的研究范式。为了认识客观事物,必须保持多元化的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方法。管理学的发展与发现谬误、克服谬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实际研究中可供选择的立足点;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总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学的进展不可能一步登天,有时免不了要走一些弯路。这有两种情况可能出现:一是假定管理学只被一种研究范式支配着,那就成问题了。二是如果管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互不相干地长期并存着,那也很值得怀疑了。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走极端,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我们就会被一种僵化的教条所困扰;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我们就会为五花八门的观点而感到迷惑不解。所以这两者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

那些对管理学发展来说都富有特色的研究范式甚至是反对意见,作为管理研究多元化的范式变动形式,是十分有用的。这些研究范式或反对意见多半出现于各管理理论流派的发展过程中,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辨明是非,从而起到推动管理理论和研究范式发展的作用;反之,各管理理论流派之间如果没

有“相互磨擦”,管理学也就失去发展的动力,甚至导致一些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在沉默中悄悄地走向它的终结。为此必须提倡:管理学研究应通过相互批评形成积极的思想竞争局面。

我们始终坚持我们的观点,管理是一门不确定的艺术,一种类似烹调术的知识。虽然每道莱的食谱用料都差不多,然而这些用料却能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组合,并有可能变成为新处方和范式。因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绝不把自己局限于阐述某一个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而是要在适当的地方提出各研究范式的不同意见。一个严格的、定型的研究范式常常会成为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障碍,这与多元化要求是相违背的。爱尔兰学者查尔斯·汉迪①在绸F理性年代》一书中指出:“我们都是历史的囚徒。要想超越旧的思维模式,难度极大。旧的思维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一切还是老样子。”他指出,那些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非理性”(unreason)思维的人对20世纪的生活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Freud)、爱因斯坦(Einstein)是进行“不连贯”(汉迪称之为本末倒置)思维的成功者。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研究范式通常都不完善,无力与稳固而强有力的旧的研究范式抗争。为使新的研究范式完全成熟起来,使蕴藏其中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这就需要时间,更需要加以保护。这就是说,在多元化背景下,新的研究范式的出现为各种管理理论流派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这就是多元化思想中的增生原则。但仅有这一点还很不够。为防止有发展前途的研究范式被轻率地从研究范式竞争中剔除掉,还必须有一种保护原则与之对应,这就是说要遵循以下的规则:研究范式为使自己得到证实,首先必须受到保护。就连一些比较陈旧的、被认为是过时的、暂时没有说服力的研究范式也需要加以正确对待,不能轻率地去除或遗忘。也许这令人不解,然而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长时间处于衰退状态的学术流派和研究范式也有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尽管通常需要加以修正,但其基本研究思想却多多少少地保留了下来。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像哥白尼那样,用不同寻常的目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现代管理学核心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核心知识点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2、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3、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4、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5、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6、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7、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a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b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c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a行政管理思想b生产管理思想c教会管理思想 8、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直观性:a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b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a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b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c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9、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技巧、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

最新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库及答案(1)

第一章企业与企业组织 一、名词解释: 1、企业 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1分),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1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1分)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2.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1分)直接管理的下级人员(1分)的人数(1分)。 3、法人 法人:是社会组织的人格化,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是指依法成立(1分)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力(1分)和承担法律义务(1分)的社会组织。 二、单项选择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d )。 A 正比例关系 B 无比例关系 C 结构比例关系 D 反比例关系 2、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a )。 A 3万元 B 10万元 C 500万元 D 30万元 3、合伙企业是属于( a ). A 自然人企业 B 法人企业 C 公司企业 D 企业集团 4、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这种组织结构属于( b ) A直线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5、最基本的,又是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是( a)。 A直线型组织结构 B职能型组织结构 C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矩阵型组织结构 6、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 b ) A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级部门的数量 B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属的数量 C指挥和管理的全部下属的数量 D职责与权力的范围 7、根据《公司法》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b )。 A 3万元 B 10万元 C 500万元 D 30万元 8、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c )。

00107现代管理学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 涂黑。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A.戴维斯 B.古德诺 C.马斯洛 D.法约尔 2.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泰勒建议在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即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工资加利润分享制 D.差别计件工资制 3.行为科学分为早期和后期两大阶段,其中早期行为科学又称 A.人际关系论 B.科层组织理论 C.需求层次论 D.一般管理理论 4.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关心人的哲学 D.标准化原则 5.古典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的奠基性理论,它主要由 A.科学管理理论、双因素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B.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构成 C.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科层组织理论构成 D.强化理论、科层组织理论和人群关系理论构成 6.被称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7.理性决策理论提出的决策准则是 A.随机决策准则 B.集团互动准则 C.最优决策准则 D.满意决策准则 8.方案前提分析法的特点是

天津大学2014现代管理学复习重点答案

1、简述管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尽管管理在各行各业、各种组织中都有其专业的特点,但任何组织都有其目标,都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消耗来正确地完成组织目标,充分利用其资源,都要运用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这些管理职能来进行。这些管理的基本活动对任何组织都有着普遍性。同时,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在当今时代,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就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业活动乃至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地开展一样,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愈是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就愈高。 2、组织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包含哪些因素? 组织的一般环境,也可以说是组织的大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组织的任务环境是指对该组织具有直接的、特殊的和经常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用户、竞争对手、同盟者、供应者、运输部门、中间商与批发商、业务主管部门、税务财政部门以及企业所在社区等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顾客、供应者、竞争者和同盟者。 3、法约尔对组织管理理论的贡献包括哪几个方面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五要素”说。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由5种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是法约尔在管理学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它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建立了管理学的主要框架。 第二,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项原则”。即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公益高于私利、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正、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4、简述霍桑试验经过及其成果。 该试验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年)。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l-1932年)。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成就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即工人是社会人,而不只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5、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1)积极倾听 (2)运用反馈 (3)简化语言 (4)抑制情绪 (5)注意非言语提示 6、企业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 环境是管理行动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分析是战略过程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组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者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每个组织的管理者都需要分析它所处的环境,需要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什么,拟议中的法规会对组织有什么影响,以及组织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重要的是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组织的重要影响。 7、举例说明决策主体的认知错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后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兴起(一) 一、西方后现代企业治理研究概述 后现代治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尽管它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但后现代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同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歧异性。真正建立在后现代理论话语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治理文献迄今为止尚属凤毛麟角,后现代治理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更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后现代治理理论研究依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依照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研究的考察结果,后现代治理研究涉及治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进展、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治理等。其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和关于治理主体的看法,是后现代治理的要紧研究对象和基础。后现代治理理论学者对人性问题是围绕着“文化人”这一命题(proposition)来展开的。在他们看来,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引入治理学之中,无疑推动了治理理论的进展。也确实是讲,后现代治

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后现代治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治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治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治理制度的制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而在后现代社会,治理原则、治理艺术、治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差不多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罗珉指出,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的观点和主张是多元的,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治理主体并不存在。在资本主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治理主体是被治理理论制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以治理为工具制造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原始积存所使用的制服、奴役、掠夺、暴力等手段,通过治理而获得理性化。……而后现代治理学则指出,治理权利正是现代人的陷阱。……由于治理主体是被制造的,是被所谓的理性所塑造出来的,因此,西方治理传统中治理的主体不是“我们”或者“职

现代管理学答案

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结构性维度: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2.决策树:是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用树状图来描述各种方案在不同情况下的收益,据此计算每种 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做出决策的方法,对分析多阶段的管理决策问题极为有用。 3.网络计划法:对于任何一项生产制造、科学实验、工程实施、军事作战等活动,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与资 源(人力、物力、财力),都必须编制一个科学的工作织计划来有效地组织、调度与控制该项活动的进程,以实现最佳的效应和效益。而这种为编制科学的组织计划的有效方法统称为网络计划法。 4.前馈控制:是发生在行动之前的控制行为,主要是以事先识别和预防偏差为主,有时也成为预先控制。 5.企业文化:或称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现象。 6.关联性维度:反映整个组织特征状态的参数。 7.矩阵结构组织:是一种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8.管理方格图:是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业 绩的关心程度。 9.反馈控制:是行为执行后的评价活动,其控制重心放在组织的产出结果上,由其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又称事后 控制。 10.决策方式: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1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12.影响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真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 而努力。 13.权力:所谓权力,是指一个人主动影响他人行为的潜在能力。 14.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15.网络结构: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并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销售等 等业务。 组织:静态定义:一个系统形成的体现分工和协作关系的框架,即组织结构。动态定义:管理的一项职能,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再设计(组织变革)、人员配备工作 二、多选题 1.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 ABE ) A.科学管理理论 B.一般管理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E.管理组织理论 2.受管理宽度和组织层次相互关系影响的组织结构是( AC ) A.直式结构 B.矩阵结构 C.扁平结构 D.直线结构 E.职能结构 3.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 CE ) A.对利润的关心 B.对环境的关心 C.对人的关心 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4.属于传统的控制方法有哪些?A、视察B、报告C、统计资料 5.期望价值理论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什么?B、绩效与奖励的关系C、个人努力与绩效

(现场管理)现代管理学原理作业一

《现代管理学原理》作业一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影响组织管理的()有: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2、管理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3、管理学的性质有()和()。 4、随着市场流通的活跃,西周已有金属货币流通,并随之产生()。 5、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主张按照()进行管理的思想。 6、()是贯穿商鞅整个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7、沈括的货币管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中最富光彩的议论。他提出用()的办法来解决钱币不足的问题,是一个卓越的观点。 8、龚自珍从()的角度,提出了以改善君臣上下级关系为重点的行政管理改革建议。 9、()是最早主张在中国建立近代新式机器工业的人。 10、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对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A、法约尔 B、泰罗 C、梅西 D、韦伯 2、西周把国家政务分为六个方面:()。 A、治教礼政刑事 B、天地春夏秋冬 C、吏户礼兵刑工 D、甲乙丙丁戊己 3、《管子》中提到的商贸管理方案主要是()。 A、经济调节 B、政治调节 C、行政调节 D、组织调节 4、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主张按照()进行管理的思想。 A、道德原则 B、仁义原则 C、伦理原则 D、法制原则 5、()规劝统治者倡行“仁政”,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并且这种思想是其整个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很大。 A、管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6、把贤人比作千里马,把出色的管理者比作伯乐的是()。 A、沈括 B、龚自珍 C、魏源 D、韩愈 7、墨子主张的()就是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 A、尚贤 B、尚银 C、尚武 D、尚同 8、龚自珍针对官僚体制的腐朽、废弛,提出了吏治改革主张,反映了他的()。 A、行政管理思想 B、经济管理思想 C、科技管理思想 D、人才管理思想 9、我国系统工程思想的萌芽是沈括通过()总结出来的。 A、秦修建长城 B、宋朝丁谓在废墟上重建被毁宫殿的事例 C、修建敦皇莫高窟 D、开辟丝绸之路

现代管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中,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建立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优势会使你在绩效上比对手更为强大。如果想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减少产品或服务上资源的消耗,提高效率;提高质量,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速度、灵活性,并且不断更新业务技能不断创新;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快速有效的回应。二、维护道德规范。过大的压力使管理者做出一些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例如为了降低成本买回不合格商品等。是发展自己的拓展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管理多样性的员工队伍。要认识到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员工的必要性,尤其是不同民族,还有个性突出的90、00后。 四、四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如何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新技术和电子商务,建立自己的高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项挑战。 2.试述中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提升领导者的素质有哪些途径? 素质方面:1、具备全局挂念、大局观念。2、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用于承担责任。3、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的时间观念。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司利益永远是第一位。5、具备稳健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能力方面:1、具备战略眼光、战略规划能力和及时总结改进工作的能力。2、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缜密的思维。3、具备良好的内部沟通协调能力、适当的交际公关能力。4、具备严格的执行力、学习能力、教导能力,灵活有效的工作方法。5、具备把握原则的能力和可靠的自我把控能力。 提升方法:(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3)不断反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3.为什么说管理学是软科学?你是如何理解的? 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它是与电子计算机"软件"的性质和功能相类比而得名的。在管理学中,若将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看成硬件的话,则管理可看成软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员的内在潜力,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和技术,用最少的消耗达到组织目标,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一层含义。此外,管理者必须借助于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来创造价值,在这种价值中很难区分出有多少是由管理而得到的,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二层含义。某些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很难在事前准确地评价,这是将管理学看作软科学的第三层含义。 4.西方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1.从总结企业的具体管理经验到阐述一般管理原理的演变过程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总结企业具体管理经验开始的。泰罗从伯利恒钢铁公司长期工作的经验和多次试验中,总结和提炼出了“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作为矿业公司的总经理,首先从总结管理本企业经验开始的。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是大大专业化和职业化了。其研究不再指某个具体企业。理论来自于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它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归纳到演绎的反复研究过程。 2.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文化人”、“网络人”、“知识人”假设的演变过程。在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泰罗、法约尔及其以前的亚当·斯密等人,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并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 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的积极性, 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更进一步地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杂人”、“自我实现的人”、“网络人”、“知识人”等,因此极力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日趋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 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的不同,也多是基于对人的认识不同。因此,人是管理中的决定因素,关于人的理论假设也是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出发点。3.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在管理理论发展的初期,由于客观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对于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理论的研究一般都限于某个企业和某项工作局部的、封闭的系统,较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40年代以来,由于系统科学的发展和运用,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由局部向整体,由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其中有社会系统学派和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管理系统看成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不但深入地研究管理系统内部的各个影响因素,而且考虑系统外部环境。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系统理论在管理理论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是管理科学研究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进一步提高管理科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现代管理学 知识点

第一章 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A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B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它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它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4、它是一门软科学, 5、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管理学新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 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国家管理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47月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不属于现代管理基本特征的是( ) A.习惯化管理 B.系统化管理 C.民主化管理 D.科学化管理 2.体现组织中横跨过权力执行路线而直接联系的原则是( ) A.适当的集权和分权原则 B.秩序原则 C.公平原则 D.跳板原则 3.霍桑实验的主持人是( ) A.法约尔 B.梅奥 C.沙因 D.亚当斯 4.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管理活动核心内容的是( ) A.决策 B.预测 C.计划 D.领导 5.决策者有明确的决策目标,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是哪一种环境条件,但可以预测其出现概率的决策是( ) A.程序化决策 B.确定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 D.风险型决策 6.在决策模式中,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的是( ) A.理性决策模式 B.渐进决策模式 C.集团决策模式 D.精英决策模式 7.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应于( ) A.大型企业 B.跨国企业 C.创新任务较高,生产经营多变的企业 D.规模较小,生产技术与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产品单一的企业 8.高耸组织结构的特点是( ) A.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 B.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 C.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 D.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大 9.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模式表示为 ( ) A.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B.动机→需求→行为→满足 C.行为→动机→需求→满足 D.需求→行为→动机→满足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解释了人类的( ) A.基本需要的程度 B.基本需要的内容和产生顺序 C.基本需要的内容 D.基本需要产生的顺序 11.按高标准行事,或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属于( ) A.归属需要 B.成就需要 C.权力需要 D.关系需要 12.不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 A.工作成就 B.工资收入

管理学基础作业123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1 一、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答: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二、综合实践题 项目:走访一家组织及其管理者 内容:选择一家企业、医院、学校或政府机关等组织,与管理人员进行谈话,观察并了解他们的工作。 完成以下问题: 1、他属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 2、他在组织中担任的职务。 3、他管理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4、他认为胜任其工作所必需的技能。 5、观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答:1、餐饮企业管理 2、餐饮部经理 3、人数: 4、熟悉本部门专业知识,持有高级学历证书,持有经理上岗证。 5、一天的工作安排大纲: 检查:上午~下午~晚上 1.检查: ⑴要值两头班,午晚餐均应在岗,检查并全面负责餐厅各项管理工作。 ⑵按餐厅检查一览表逐条检查: a.检查餐厅的环境卫生工作。 b.餐厅各种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 c.摆台应该符合规定:餐具整齐、摆放统一、干净、无缺口、席巾无洞无污渍。 d.台椅摆放整齐:椅子干净无尘,坐垫无污渍,台椅纵横对齐或摆成图案形。 e.工作台摆放有序:餐柜摆设符合要求、托盘叠放整齐划一、餐具布置规范。 f.宴会,特别是预订宴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g.餐具准备应充足、完好、清洁。 h.各种调料准备充分。 i.冰水、饮料准备充足,并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现代管理学理论

最新整理现代管理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现代管理学原理》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是氏族组织 2 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 原始社会的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和习俗。 4 原始社会的管理组织主要是氏族组织和部落组织。 5 农业社会的管理者是剥削阶级。被管理者是被剥削阶级。 6 管理的内部条件包括:组织性质、组织制度、组织氛围、人员素质、技术水平。 7 管理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水平、社会经济、政治法律, 8 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9 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10 在管理的职能中~计划是前提,组织是载体,领导是核心,控制室组织活动的监视器和调节器。 11 管理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2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3 孔次提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14 古利克提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 15 就我国的管理实践~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6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活动的起点, 17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18 领导职能是管理过程中的活的灵魂。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19 依据管理者所处的层次的高低~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0 依据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标准分为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 21 管理者的角色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学者德鲁克于1955年提出的。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

1.名词解释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并达成预定的产品数量、达成预定的产品品质、如期完成任务、减少费用支出的要求。 (2)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什么是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责任的内容:对员工、社区、生态环境、国家、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 (4)什么是企业的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相应改变管路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5)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含义:1、决策的主题即可以是组织,也可以使组织中的个人2、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既可以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3、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使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使在特性方向下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4、决策涉及的时限即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6)什么是控制? 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它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是朝着达到组织目标方向进行的。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越容易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简单题 (1)企业管理的特征? 1、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简述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指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则。主包括系统原理、分工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3)怎样看待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可观规律。一方面,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无实践则无所谓的艺术。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纷繁万千现象中的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和转化的。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必须讲究艺术。管

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考试原题)

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10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表明管理学是一门( ) A.软科学 B.硬科学 C.应用性学科 D.定量化学科 2.在生产力系统中,作为独立的实体要素的是( ) A.科学 B.技术 C.管理 D.生产者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低层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4.布莱克和穆顿认为,领导者应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条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 ) A.任务型管理方式 B.中间型管理方式 C.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D.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5.管理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财的关系 C.人与信息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6.人们的行为所要达到的道德结果的主观意图是( ) A.道德手段 B.道德责任 C.道德目的 D.道德品质 7.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的是( ) 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行政手段 D.思想教育手段 8.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特征的是( ) A.传统管理 B.现代管理 C.目标管理 D.组织管理 9.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 ) 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B.以监督控制为中心 C.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D.以人员编制为中心 10.职能型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实现了( ) A.管理现代化 B.管理专业化 C.统一指挥 D.统一领导 11.组织理论上把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结构称之为( ) A.直式结构 B.扁平结构 C.直线结构 D.矩形结构 12.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是( ) A.人事选拔 B.人事监督 C.人员培训 D.人员考评 13.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 A.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B.健全人事分类制度 C.加强人事培训工作 D.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

管理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组织形式。A.最有效和合理的B.最符合需要的C.最经济和合理的D.最先进科学的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 A、时间序列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简单平均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B.130C.60D.30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 A、即席发言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 A.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B.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是检验出来的 C.产品的服务质量 D.产品的最终检验过程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 A.正式途径内的关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组合而成。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7.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的重点对象。 8.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 9.成本核算所用的记录应当是反映核算期内人财物等支出的全部帐面记录,是可靠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依据。 10.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2.企业一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3.管理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简述激励过程。 5.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 四.论述题(10分) 试述零基预算方法。 五.案例分析(20分) 某市“宇宙”冰箱厂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厂厂长周冰是个思路敏捷、有战略眼光的人,早在前几年“冰箱热”的风潮中,他已预见到今后几年中会渐渐降温,变畅销为滞销,于是命该厂新产品开发部着手研制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果然,近来冰箱市场急转直下,各大商场冰箱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压。好在宇宙厂早已有所准备,立即将新研制生产出的小型冰柜投放市场,这种冰柜物美价廉,一问世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宇宙厂不仅保证了原有的市场,而且又开拓了一些新市场。但是,近几个月来,该厂产品销售出现了一些问题,用户接二连三地退货,要求赔偿,影响了该厂产品的声誉。究其原因,原来问题主要出在生产上。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李英是半年前从本市二轻局调来的,她今年42岁,是个工作勤恳、兢兢业业的女同志,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概述

第四章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 企业治理的差不多原理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治理实践中总 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工作的差不多规律。它是对企业治理工作客观必定性的揭示,对企业治理者的治理活动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企业治理者假如违背了治理原理,就会受到客观规 律的惩处,就要承受严峻损失。 第一节系统原理 企业治理的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治理中的应用。掌握这一原理,首先应了解一般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论的差不多观点和思想方法,然后将它们应用于企业治理之中。 一、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论的要紧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他于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 关于系统的概念,由于涉足的领域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下面关于系统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靠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那个地点所谓“组成部分”,通常称为“子系统”,或“要

素”。应该强调的是,子系统或要素,是相关于具体系统而言的,要素假如离开了它所从属的具体系统,它就失去了要素的属性,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企业中的班组,在本企业是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而关于另外一个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了。另外,系统中子系统或要素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般是依照系统的性质、系统的功能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将那些相对独立的、对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部分划分为一个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能够看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差不多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二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三是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这三个差不多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机器是一个系统,一个单位是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也是一个系统。为便于研究和更深刻地认识系统,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系统形成的方式可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自然形成的,人工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建筑起来的系统;按照系统组成的要素的特征可将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物质系统是由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概念系统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非物质实体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与环境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