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变化,这种变化现象称变态(metamophosis)。

(二)变态类型

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随着成、幼虫体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虫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形成了不少变态类型。根据各虫态体节数目的变化、虫态的分化及翅的发生等特征,可把昆虫的变态分为5大类。

1.增节变态(anamorphosis)这类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原尾目昆虫具有。其特点是成虫期与幼期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是逐渐增加的。

2.表变态(epimorphosis)主要特点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体已基本具备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等,但到成虫期仍继续蜕皮。此类型变态为缕翅目、弹尾目、双尾目所具。

3.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为有翅亚纲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睬盼目具有。其特点是从幼期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外形上与成虫相似,初具飞行能力,并且已达到性成熟。亚成虫期的存在只能看作是成虫的继续蜕皮,这显然是从表变态演化为有翅昆虫时保留下来的原始特征。蜉蝣目的幼期虫态称稚虫。

4.不全变态(incompletemetamorphosis)为有翅亚纲外翅部除脖蟠目以外的昆虫所具有。其特点是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图2-1),翅在幼体外发育。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蜻蜓目、翅目昆虫的幼期水生、其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及行为等与成虫有明显的差异,其变态特称半变态(hemimetamorphosis),幼期虫态统称稚虫(naads)。直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等翅目、啮虫目、纺足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昆虫的幼期与成虫在体形、食性、生境等方面非常相似,这样的不全变态特称为渐变态(paurometamorphosis),其幼期虫态通称若虫。在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幼期向成虫期转变时有一个不取食、类似蛹期的静止时期,这种变态介于不全变态和全变态之间被称为过渐变态(hyperpaurometanmph0osis)。

5、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特点是具有卵(egg或omm)、幼虫(larva)、蛹(pupa)和成虫(adult或imago)4个虫期。具有这类变态的昆虫包括有翅亚纲中比较高等的各目,在分类上属于内翅部的昆虫。全变态类的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上与成虫不同(图2-2),翅在体内发育。当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很多构造如触角、口器、翅、足等,都要换以成虫的构造,因此必须经历蛹期来完成这些变化。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形态上各异,而且在生活习性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如蛾、蝶的幼虫多以植物的各部分为食,而成虫则取食花蜜或不取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的口器。许多甲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口器官然都是咀嚼式,然而它们所取食料和栖息环境在很多种类中不相同。如金龟子幼虫为害园林植物的根部,而成虫则取食地上部分;很多叩头虫幼虫是地下害虫,而成虫只取食腐烂的有机质等;不少芫菁的幼虫是肉食性的,而成虫大都为害植物。寄生性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的幼虫营寄生生活,而成虫营自由生活。凡此种种,都说明全变态类的幼虫由于生活习性和成虫不同,因此有些昆虫仅以幼虫为害,有些昆虫仅以成虫为害,有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分别为害不同的植物,而且还有程度上的差异。但也有些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和成虫为害同一种或同一类植物,如多数叶甲和植食性的瓢虫。全变态类昆虫成、幼虫在食性、习性等方面的分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种昆虫对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等方面的竞争,这是全变态类昆虫的种类占昆虫总数80%以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各虫期生命活动特点

(一)卵期

昆虫的生命活动是从卵开始的,卵自产下后至孵化出幼虫(若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卵期。

1.卵的基本构造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最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卵壳,起着保护胚胎正常发育的作用。紧贴卵壳内面的薄层称卵黄膜,包住里面的原生质、卵黄和细胞核(图2-3)。有些种类昆虫卵壳的表面具有各式刻纹,可作为识别卵的依据。卵的端部常有1个或若干个贯穿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或受精孔,受精时精子由此进入卵内。

昆虫的卵壳是由卵巢管中卵泡细胞分泌而来,多较厚且坚硬,但亦可薄或膜质(如很多寄生性膜翅目昆虫的卵),在胎生性昆虫中卵壳消失。卵壳基本是由硫键及氢键交叉联结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结构。其构造相当复杂,由若干亲水性层次组成,水分可以自由通透。排卵前,在卵壳与卵黄膜之间由卵细胞分泌一薄层拒水性的蜡层,紧贴卵壳下。蜡层具有亲脂性与拒水性,起着防止水分蒸发、水溶性物质侵入的作用。

此外,产卵时卵壳外黏附有大量性附腺的分泌物,鞣化蛋白形成一层坚硬的黏胶层,使卵能黏体上或黏集成卵块。复杂的卵壳结构及其附着物形成复杂的机能,一方面有适度的透水透气性,保证卵的正常发育,又可防止外来物质的侵入。因此,许多对其他虫态有效的杀虫剂往往不能杀卵。

2.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各种昆虫卵的大小、形状和产卵方式因种类而异昆虫卵的大小一般与成虫的大小成正比,种间差异很大。如一种螽斯的卵长近10mm,而葡萄根瘤蚜的卵长仅0.02-0.03mm。大多数昆虫的卵长1.5-2.5mm。

昆虫卵的形状也呈现多样性。最常见的为卵圆形或肾形。此外,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纺锤形、鱼篓形、瓶形、弹形等(图2-4,有的卵还具有或长或短的柄。

卵的颜色初产时一般为乳白色,还有淡黄、淡绿、淡红、褐色等,至接近孵化时通常颜色变深。

各种昆虫的产卵方式不一。有的单个散产,如天蛾、天牛等,每处产1-2粒;有的聚集成卵块,如松毛虫、杨毒蛾等,将卵成堆或成块地产于植物组织上;有的卵裸露,有的卵块表面有各种覆被物,如毒蛾、灯蛾等。

昆虫的产卵场所各异,如产在植物、土壤的表面或隐蔽处,甚至产在土中、植物组织内等。成虫的产卵部位往往与其幼虫生活环境相近,即使一些捕食性昆虫也是这样,如捕食蚜虫的瓢虫、草岭等,常将卵产于蚜虫群落之中。

(二)幼(若)虫期

昆虫幼虫或若虫(nymph)从卵孵化至发育到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为止的时间称为幼(若)虫期。该阶段是昆虫的生长期,特点是大量取食获得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大多数害虫以幼虫期为害园林植物,而多数天敌昆虫则以幼虫期捕食或寄生于园林植物害虫。

1.孵化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若虫)即破壳而出的行为称孵化(hatching或eclosion)。不同种类昆虫的孵化方式不同,如蛾、蝶类幼虫多以上颚直接咬破卵壳,蝽类孵化时则靠若虫肌肉收缩的压力顶开卵盖。

初孵化的幼虫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有些种类昆虫的初孵幼虫常有围绕卵壳静伏或取食卵壳的习性。此时是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期。

2.生长与蜕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了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表皮蜕去,重新形成新的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税皮(moulting)。脱下的旧皮称为蜕(exuvia)。

昆虫在蜕皮前常不食不动。每蜕皮一次,虫体的重量、体积都显著增大,食量也增加,在形态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卵孵化至第1次蜕皮前称为第1龄虫(若虫),以后每蜕皮1次增加1龄。所以,计算虫龄是蜕皮次数加1。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stadium)。昆虫蜕皮的次数和龄期的长短,因种类及环境条件而不同。一般5-6龄。如金龟类3龄,草蛉4龄,蛾蝶类2-9龄,蜉蝣最多可达20-30龄。

幼虫生长到最后一龄,称为老熟幼虫,若再蜕皮就变成蛹或成虫。伴随着生长的蜕皮,称为生长蜕皮。蜕皮并不伴随生长,而同变态联系在一起,则称为变态蜕皮。

在害虫的调查研究和防治中,由于有些害虫不同龄期的取食、活动以及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能力等情况有所差异,因此要正确地识别虫龄,以便掌握防治的有利时机,如大多数食叶害虫在3龄以前防治效果较好。鳞翅目幼虫各龄间头壳宽度按一定的几何级数增长,即相继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常数: 上一龄的头壳宽/下一龄的头壳宽=常数

如果测量前后两龄幼虫的头壳宽度,计算出增长的比例,就可以从已知的1龄或末龄幼虫的头壳宽

度推算其余各龄的大小。反之,从幼虫头壳宽度也可以推算出幼虫的龄期。例如大菜粉蝶5龄幼虫的头

壳宽度为3.Omm;4龄幼虫头壳宽度为1.8mm,即增长比例为1.8/3.0=0.6,依次推算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

与实测结果相比较极为近似。

龄数推算实测

4 3.O×0.6=1.8 1.8

3 1.8×0.6=1.08 1.1

2 1.08×0.6=0.65 0.72

1 0.65×0.6=0.39 0.4

3.幼虫的类型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掌握幼虫的类型有助于识别昆虫。根据

足的多少及发育情况可将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分为4大类型(图2-5)。

(1)原足型。见于寄生性膜翅目昆虫。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腹部不分节,头部和胸部的附肢不

发达,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简单,幼虫不能独立生活,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通过体壁吸收寄主的营养。

(2)多足型。幼虫除有3对胸足外,腹部还具多对附肢,各节的两侧有气门。多足型幼虫又可分为蠋式、拟蠋式2类。蠋式幼虫除胸足外,腹部第3-6节及第10节各有1对腹足,有时某些腹足退化,这些腹足

端部都具有趾钩列,如鳞翅目蛾蝶类幼虫。拟蠋式幼虫除胸足外,还有6-8对腹足,腹足均无趾钩列,如膜

翅目叶蜂幼虫。

3)寡足型。幼虫仅有胸足,无腹足,常见于鞘翅目和部分脉翅目昆虫。典型的寡足型幼虫是捕食性的,通常称为型昆虫,如鞘翅目步甲幼虫。其他有跻螬式幼虫,体粗壮,具3对胸足,无尾须,静止时体呈“C”型弯曲,如鞘翅目金龟子幼虫。还有蠕虫式幼虫,体细长,前后宽度相似,胸足较小,如鞘翅目叩头

虫幼虫。

(4)无足型。幼虫体元任何附肢,即无胸足、腹足。无足型幼虫按头部发,达或骨化程度,分为全头式、半头式和无头式3种类型。全头无足式(如鞘目天牛、吉丁虫幼虫)有充分骨化的头部。半头无足式(如双翅目大蚊幼虫),(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后半部缩入胸内。无头无足式,或称蛆式(如双翅目蝇类幼虫),头部十分退化,完全缩入胸部,或口钩伸出取食。

(三)蛹期

蛹是全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必须经历的虫态。

1、前蛹和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的末龄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有的吐丝结茧,有的建造土室等,随后缩短身体,不再活动,此时称为前蛹(prepupa)。前蛹实际上是末龄幼虫化蛹前的静止时期。在前蛹期内,幼虫表皮已部分脱离,成虫的翅和附肢等已翻出体外,只是被末龄幼虫的表皮所包围掩盖。待脱去末龄幼虫的表皮后,翅和附肢即显露于体外,这一过程称为化蛹(pupating或pupation)。自末龄幼虫脱去表皮起至变为成虫时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

2.蛹的类型根据翅、触角和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以及这些附属器官能否活动和其他外形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3种类型(图2-6)。

(1)离蛹(exarate pupa)。又称为裸蛹,其特点是翅和附肱不贴附虫体上,可以活动,腹部也能扭动。一些脉翅目和毛翅目的蛹甚至可以爬行或游泳。长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的蛹均属此种类型。

(2)被蛹(obtect pupa)。其特点是附肢和翅紧贴于虫体上不能活动,表面只能隐约见其形态,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鳞翅目、鞘翅目隐翅虫、双翅目虻类和瘿蚊等昆虫的蛹皆为此种类型,其中以鳞翅目的蛹最为典型。

(3)围蛹(coarctate pupa)。为双翅目蝇类特有。蛹体被幼虫最后脱下的皮形成桶形外壳所包围,蛹的本体为离蛹。

(四)成虫期

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成虫一般不再生长,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因此,成虫期本质上是昆虫的生殖期。另外,成虫形态固定,特征高度发展,所以成虫又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1.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或全变态的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emergence)。不全变态昆虫在羽化前,其若虫或稚虫寻找适宜场所,用胸足攀附在物体上不再活动,准备羽化。羽化时,成虫头部先自若虫的胸部裂口处伸出,逐渐脱出全身。全变态昆虫在近羽化时,蛹色变深,借成虫在蛹体内扭动使蛹壳破裂。不同种类昆虫蛹破裂的方式各异。如一些蝇类羽时,身体收缩,将血液压向头部额囊,额囊因之膨大,将蛹壳挤破,成虫羽化后,额囊又缩回。蛹外包有茧的昆虫,有的用身体上坚硬的突起将茧割破;一些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则用上腭破茧而出;家蚕、柞蚕等鳞翅目昆虫自口内分泌一种溶解丝的液体,将茧的一端软化溶解,成虫由此钻出。

成虫羽化之初,体柔软,色淡,有翅者翅皱缩,常爬至高处借血液的压为展平翅面,并自肛门内排出蛹期的代谢产物——黄褐色混浊的浓液称为蛹便。羽化后不久,成虫体色加深,体壁硬化,便开始活动。

2.性成熟与补充营养有些昆虫在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不需要取食即可交配、产卵。这类成虫口器往往退化,寿命很短,对植物为害不大,如一些蛾、蝶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完全

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如蝗虫、蝽类、叶蝉、叶甲等。这类昆虫成虫阶段对植物仍能造成为害。成虫阶段继续取食,以满足其生殖腺发育对营养的重要,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3.交配及产卵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交配的间隔期称为交配前期;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由第1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间称为产卵期。各种昆虫交配前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均不同。了解和掌握这些活动的规律,不仅有生物学上的意义,而且在防治害虫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昆虫的交配次数因种而异。有的一生只交配1次,有的可进行两次或多次。一般雌虫比雄虫寿命长。交配后雄虫不久死亡,雌虫则多在产卵结束后死去。

同种昆虫雌、雄个体数量之比叫性比。一般情况下,雌雄比接近1:1,但有些昆虫的性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动。昆虫生殖能力的大小,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和生活环境条件两个基本因素。如黏虫一般产卵500-600粒,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产卵量可达1800粒之多。

4.性二型与多型现象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大小、体形、颜色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二型(sexuldimorphism)。如介壳虫、蓑蛾等昆虫的雄虫具翅,雌虫则无翅;鞘翅目锹形虫雄虫的上腭比雌虫发达。此外,还有颜色的不同,如菜粉蝶雄性的体色浅于雌性;触角的类型不同,如蛾类雄虫的触角多为羽毛状,雌虫为丝状;发音器官的有元,如燃蜂、螽斯、蝉,仅雄虫具有发音器。

多型现象(polymorphism)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多型现象常表现在构造或颜色上的不同或性的差异。一些社会性昆虫如蚂蚁、白蚁、蜜蜂中,多型现象最为明显。如蜜蜂,除了能生殖的蜂王、雄蜂外,还有不能生殖的全为雌雄的工蜂。又如白蚁,在同一群中可能具有包括雌雄在内的6种主要类型,即3种能生殖的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的雌性,2种不育型(或雌或雄)的工蚁、兵蚁和一种具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图12-12)。蚜虫在生长季节里都是雌蚜,但有无翅型与有翅型之别(图8-9)。

第三节昆虫的世代与生活史

一、世代

昆虫自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简称为一代或一化。

昆虫因种类、生活环境不同,完成一个世代、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及每个世代历期长短各不相同。短的一年数代或数十代,长的一年或数年甚至数十年才完成1代。1年发生1代的昆虫如天幕毛虫、

舞毒蛾等;1年发生2代或更多代的如杨扇舟蛾(随地区不同可发生2-7代,个别地区甚至8代),多数蚜虫

一年可发生十余代或二、三十代。另一些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往往需要2~3年,如一些金针虫、金龟子、

桑天牛等;而十七年蝉完成一个世代则需十余年。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分布区每年发生的代数也不同。如

菜缢管蚜在东北1年发生10~20代,在华北发生30多代。一年发生1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univoltine)昆虫,一年发生2代及其以上者称为多化性(polyvoltine)昆虫。

世代划分顺序均从卵期开始,按一年内先后出现的世代顺序依次称第1代、第2代……。但应注意

跨年度虫态的世代划分,习惯上凡以卵越冬的,越冬卵就是次年的第1代卵。如梧桐木虱,当年秋末产卵

越冬,越冬卵即是年第1代的卵。以其他虫态越冬的均不是次年的第1代,而是前1年的最后1代,叫做越冬代。如马尾松毛虫当年11月中旬以4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则称为越冬代幼虫,来年越冬代成虫产下的卵

才是第1代的卵。

二、年生活史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generationallifehistory)。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annuallifehistory)。年生活史包括越冬虫态、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越冬后开始活动的时间、各代及各虫态的历期、生活习性等。昆虫的年生活史除用文字进行叙述外,也可以用图表来表示(表2-1)。

(一)世代重叠

每种昆虫都以种群方式存在。由于成虫产卵先后不一,个体营养条件不同和栖息场所小气候存在差异,造成同一个世代的各个个体发生有早有迟,因而一年多代的昆虫经常出现上下世代间重叠。即前后世代同时存在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generationoverlapping)。世代重叠现象给害虫测报和防治增加了一定

的困难。

(二)局部世代

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发生不同代数的不完整世代现象称为局部世代(partialgeneration)。如桃小食心虫在辽宁一年内可以发生一个完整的世代及一个局部世代,第1代幼虫脱果早的部分个体继续发生第2代,而脱果迟的个体则人土结茧越冬。

(三)世代交替

大部分多化性昆虫一年中各世代间相应虫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仅存在历期长短的差异。

但有些多化性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生殖方式甚至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常以两性世代与

孤雌生殖世代交替,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以蚜虫、瘿蜂、瘿蚊的世代交替现象最为常见,如桃蚜完成其年生活史需要世代间的寄主交替(越冬寄主和夏季寄主)、生殖方式交替(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和形态交替(有翅与无翅)。

(四)休眼和滞育

昆虫的生活史总是与环境条件的季节变化相适应。多数种类在隆冬或盛夏季节,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即所谓的越冬(hibernation)或越夏(aestivation)。这种现象是昆虫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表现。根据引起和解除生长发育停滞的条件,可将停滞现象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类。

1.休眠休眠(dormancy)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如高温或低温),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温带、温寒带地区秋冬季气温的下降或热带地区的高温干旱季节都可引起一些昆虫的休眠。不同种昆虫休眠越冬的虫态不同,如飞蝗、螽斯、天幕毛虫等以卵越冬;凤蝶、粉蝶、尺蛾以蛹越冬;瓢虫以成虫越冬。有的昆虫以任何虫态(或虫龄)都可休眠,小地老虎主要以蛹越冬,但也能以幼虫越冬。

2.滞育滞育(diapause)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在自然条件下,当不利的环境条件还远未到来之前,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就进入滞育状态。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以最适宜的条件,也不会马上恢复生长发育,所以滞育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凡有滞育特性的昆虫都各有固定的滞育虫期,例如天幕毛虫、舞毒蛾,在6-7月间以卵进入滞育,这时胚胎发育虽已完成,但其幼虫并不孵化,越冬后翌春才孵出幼虫。昆虫滞育主要受光周期控制,温度、食料等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引起和解除诱导滞育的环境因子都必须通过内部激素的分泌来实现。

第四节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昆虫为适应在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特殊的行为和习性。昆虫的行为和习性,是以种或种群为表现特征的生物学特性。所以,某些行为和习性并非存在于所有的种类中,但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均有夜出活动的习性。昆虫种类多,习性和行为非常复杂,在此仅对一些重要的方面加以简介。了解昆虫的行为和习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昆虫,对害虫治理亦具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活动的昼夜节律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r hythm).根据昆虫昼夜活动节律,可将昆虫分为日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和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在白天活动的昆虫称为日出性昆虫,如蝶类、蜻蜓、步甲等;夜间活动的昆虫称为夜出性昆虫,如绝大多数的蛾类。那些只在弱光下活动的昆虫称为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如蚊子等常在黄昏或黎明时活动。

由于自然界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多化性昆虫各世代对昼夜变化的反应也不相同,明显地表现在迁移、滞育、交配、生殖等方面。

二、趋性

趋性(taxis)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热、化学物质等)产生的定向活动行为。根据刺激源可将性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热性、趋湿性、趋声性等。根据反应的方向,有正趋性(趋向)和负趋性(背离)之分。昆虫种类不同,甚至性别和虫态不同,趋性也不同。例如,多数夜间活动的昆虫对灯光表现为正趋性,尤对波长为330-400nm的紫外光敏感;而蟑螂对光有负趋性,见光便躲;蚜虫类则对550-600nm的黄色光反应强烈。趋化性是昆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剌激所表现出的反应,通常与觅食、求偶、避敌、寻找产卵场所等

有关。如一些蛾类对糖醋液有正趋性。

害虫防治中常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如灯光诱杀和潜所诱杀分别是以趋光性、负趋光性为依据的;食饵诱杀和忌避剂则各以趋化性、负趋化性为依据。

三、假死性

假死性(feigh death)是指昆虫受到外界某种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死亡之状,稍停片刻即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不少鞘翅目的成虫和鳞翅目的幼虫具有假死性。假死性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有效方式。利用某些昆虫的假死性,可采用振落法捕杀害虫或采集昆虫标本。

四、群集、扩散与迁飞

(一)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习性称为群集性(aggregation)。根据聚集时间的长短,可将群集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临时性群集是指昆虫仅在某一虫态或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即分散。如一些刺、毒蛾、叶蜂等的低龄幼虫行群集生活,长至若干龄后分散活动;榆蓝叶甲和多种瓢虫的成虫有群集越冬习性,来年出垫后即分开活动。永久性群集则是终生群集在一起。具有社会性生活习性的蜜蜂、白蚁等为典型的永久性群集。

(二)扩散

扩散(dis阴mal)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根据扩散的原因可将扩散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种类型。前者是昆虫由于取食、求偶、避害等自主形成的小范围空间变化;后者则是由于水力、风力、动物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几乎完全被动的空间变化。扩散常使该种昆虫的分布区域扩大,对于害虫而言即形成所谓的虫害传播和蔓延。昆虫的扩散主要受到自身生理状况、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对于多数陆生昆虫来说,地形、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扩散与分布。

(三)迁飞

迁飞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许多常见的农业害虫具有迁飞习性,如东亚飞蝗、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白背飞虱、黑尾叶蝉、多种野虫等。迁飞多发生在成虫的生殖前期,并与一定的季节有关。迁飞的原因、发生的世代、动力、持续时间、飞行距离与高度等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如蚜虫、叶蝉、飞虱等小型昆虫自身飞行能力弱,常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上空顺风作长距离的迁飞、而蝶类、蜻蜓等大型昆虫的迁飞至少在开始迁飞是主要动的。

昆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小麦、油菜蚜虫调查和鉴定 姓名:班级:学号: 一实验内容 1 小麦蚜虫调查与种类鉴定 在田间观察并用毛笔扫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调查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以及种类,记录所调查小麦植株数量。通过对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了解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并掌握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方法,旨在预测小麦蚜虫危害蔓延情况,为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 油菜蚜虫种类鉴定 通过实验室给定的油菜蚜虫样本,随机捕获数头蚜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油菜蚜虫种类。通过对油菜蚜虫种类的鉴定,熟练掌握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对其进行鉴定与分类,以明确当地油菜蚜虫的主要类型,旨在为油菜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方法 1 小麦蚜虫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茎);当百株(茎)蚜虫量超过500头且株(茎)间差异不大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茎);当蚜虫量特大时,每点可减少至10株(茎)。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有翅蚜及无翅蚜数量,并统计计算百株蚜虫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表1)。 表1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 注:调查地点为成都校区图书馆前小麦田,地块类型为旱水田。 2 小麦和油菜蚜虫鉴定方法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教材,小麦和油菜蚜虫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麦蚜虫种类和发生情况 根据表1可知,所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均为禾谷缢管蚜,由此可初步推测出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在随机选取的6株小麦种,只有4株小麦有蚜虫,有蚜率达66.7%;通过调查的小麦上一共有92头禾谷缢管蚜,换算成百株蚜量为1534头。按照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现阶段已达到防治标准。而禾谷缢管蚜都是无翅型,且与生活阶段有关。此阶段为小麦灌浆期,蚜虫只需要在小麦植株的叶片或茎秆上小范围活动,就可以从小麦吸食足够的汁液作为营养物质。在南方,禾谷缢管蚜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不产生雌雄性蚜,以无翅成虫和若蚜在小麦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过冬。而北方小麦即将成熟时,禾谷缢管蚜多为有翅型,此时有翅蚜可以飞离麦田,寻找新的寄主。以上禾谷缢管蚜翅型符合一般理论,调查结果较为合理。 2 油蚜虫种类 根据油菜蚜虫的鉴定结果可知,所取油菜样本上有桃蚜和萝卜蚜两种蚜虫。同时也可以根据油菜蚜虫种类特征可以鉴定出不同类别的蚜虫。桃蚜,一般呈绿色、黄绿色或淡红色,腹管较细长,绿色末端有明显缢缩,背上无蜡粉,突出特征是额瘤发达,且向内倾斜。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可以十分容易的看到有些蚜虫的触角基部内侧有十分明显的额瘤,且其他特征也符合桃蚜的形态特征,所以鉴定为桃蚜。萝卜蚜,背覆稀少蜡粉,额瘤不明显,腹管短粗,近末端缢缩不明显。观察到有的蚜虫额瘤不明显,排除是桃蚜的可能,且只有背部有较少蜡粉,排除为甘蓝蚜的情况,其他特征均符合萝卜蚜的特征,因此鉴定为萝卜芽。 四结论与讨论 (1)根据小麦蚜虫调查与鉴定结果可知,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百株蚜量为1534头,调查田块的发病情况已经达到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500头),而且出现麦蚜聚集的中心株,有两株小麦植株上各有近33头禾谷缢管蚜。田间发病情况需要及时控制。而且近日气温变化适宜麦蚜繁殖,气温继续回升,麦蚜历期缩短,繁殖加速,病情会持续加重。此时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10 %吡虫啉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 15 g,或25 g?L-1的溴氰菊酯乳油15 ~ 20 mL,或40 %乐果乳油30 mL兑水30 ~ 40 kg喷雾

第三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选择题 1. 雌雄异体,必须经过两性交配,卵必须经过受精作用,才能发育成新的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生殖。 A. 有性; B. 无性; C. 胎生; D. 孤雌 2. 卵胎生的营养来源与卵生相同,只是其生殖方式属于幼生,如双翅目的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A. 家蝇; B. 丽蝇; C. 麻蝇; D. 头蝇 3.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有性生殖的现象,称为周期性孤雌生殖,多属于这种生殖方式。 A. 叶甲; B. 白蚁; C. 蜜蜂; D. 蚜虫 4. 完全变态不同于不完全变态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一个期。 A. 卵; B. 幼虫; C. 蛹; D. 成虫 5. 卵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虫态,由和卵内营养物质组成。 A. 卵壳; B. 卵巢; C. 输卵管; D. 产卵管 6.口器、触角、足及翅不紧紧贴附在蛹体上、可活动的蛹称为,如蜂类的蛹。 A. 活蛹; B. 被蛹; C. 围蛹; D. 裸蛹 7.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称为。 A. 孵化; B. 蜕皮; C. 羽化; D. 化蛹 8. 粪食性、腐食性、尸食性等昆虫能清除环境中的有机废弃物,故有昆虫之称。 A. 环保; B. 植保; C. 肉食; D. 植食 9.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 A. 警戒色; B. 拟态; C. 保护色; D. 伪装 10.流线型体型是水生昆虫适应环境的结果,可以减少游泳阻力,如、牙甲等。A. 叶甲;B. 天牛;C. 金龟子;D. 龙虱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主要差别。 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因此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后者没有蛹这一时期. 2.举例说明昆虫的三种栖息习性。 散居性:分散生活,多数种类属此 群栖性:同种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如叶甲, 飞蝗 社群性:群体中不同个体有分工,如白蚁,蜜蜂

昆虫的生物学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 一、昆虫的性别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个体的性别有3种情况:雌性、雄性及雌雄同体。 一、雌性(female) 雌性在文献中常用符号"♀"表示。大多数种类中,雌性成虫略比同种的雄性个体大,颜色较暗淡,活动能力较差,寿命较长。二、雄性(male) 雄性文献中常用"♂"表示。多数昆虫的雄性个体比同种雌性体小,色泽鲜艳,活动能力强,寿命短。 雌雄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形态上。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sexual dimorphism)。 蜚蠊:雌性无翅;雄性有翅。 介壳虫:雌性无翅;雄性仅一对前翅。 锹甲:雌性上颚正常;雄性上颚发达前伸。 舞毒蛾:雌性,色浅黄,个体大;雄性色深黄,个体小。 中华蚱蜢:雌性大,雄性体小。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如白蚁、蜜蜂。 三、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卵巢与精巢并存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昆虫纲仅见于襀翅目、同翅目、双翅目中。雌雄同体又分两种情况: (1)非功能性雌雄同体; (2)功能性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不同于雌雄间体及雌雄嵌体。 二、昆虫的生殖方法 昆虫生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生殖的个体可分为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前者包括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和孤雌生殖,后者包括两性生殖及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若从受精机制看,

生殖方法可分两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两类。如依产生后代的个数可分单胚生殖(monembryony)和多胚生殖(polyembryony)。按能进行生殖的虫态则分为成体生殖与幼体生殖(paedogenesis)两类。若按产生后代的虫态则可分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昆虫为双体、两性、单胚、成体、卵生的生殖方式,这一主要的生殖方法通常称之为两性生殖,其他的方式均为特殊的生殖方法。 一、昆虫的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是昆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要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人雌体,在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二、昆虫的几种特殊生殖方式 (一)孤雌生殖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 生殖。 像昆虫的生殖方式分类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可把孤雌生殖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据其产生的后代又分为产雌孤雌生殖、产雄孤雌生殖及产雌雄孤雌生殖;依细胞学基础可以分为无性孤雌生殖、自发孤雌生殖及有性孤雌生殖;按引起的原因则有自然孤雌生殖、和人工孤雌生殖;如果按出现的频率则又可分成兼性孤雌生殖和专性孤雌生殖。 1.兼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 兼性孤雌生殖又叫偶发性孤雌生殖,即大多数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2.专性孤雌生殖即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的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 经常性孤雌生殖 (constant 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 周期性孤雌生殖 (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见后面。 地理性的孤雌生殖(geographical parthenogenesis):在一种昆虫的两个变型中,一个行两性生殖,一个行孤雌生殖。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 三、实习时间 201x年9月24号、25号 四、实习内容 (一)采集昆虫 1.使用工具 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当采集者走到

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对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应在发生期采集。采集的季节,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决定。一天之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日出性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夜出性昆虫在日落前后及夜间才能采到。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较大,

昆虫生物学

昆虫生物学 ----------------------- Page 1----------------------- 第三章昆虫的生物学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和记述昆虫生命过程及其生殖、个体发育特 征等各种生物学现象的科学 ----------------------- Page 2----------------------- 主要内容 主要学习昆虫个体发育史,包括生殖、发育、各虫期的生命特征等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二、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三、昆虫的胚后发育 四、成虫的生物学 五、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六、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 Page 3-----------------------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昆虫是卵生的,但在复杂的环境下经过长期适应,生殖方式也表现多样性, 主要有: ?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 ?卵胎生 ?多胚生殖 ?幼体生殖 ----------------------- Page 4-----------------------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绝大多数昆虫通过雌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这是昆虫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 ----------------------- Page 5-----------------------

二、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也叫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一般有三种情况: 1、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2、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3、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 Page 6----------------------- 二、孤雌生殖 1、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在正常情况下两性生殖,偶而出现不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 ----------------------- Page 7----------------------- 二、孤雌生殖 2、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膜翅目(蜜蜂)雌蜂在排卵时,有受精卵、未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叶蜂、瘿蜂、小蜂、蓟马等都有这种情况。

(高考生物)昆虫生物学特性

(生物科技行业)昆虫生物 学特性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 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

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polyembryony):一个受精卵细胞产生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小蜂)。 四、卵胎生(viviparity)(如麻蝇) 多是昆虫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即雌虫将卵产出体外,进行胚胎发育。但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形式上近似于高等动物的胎生,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卵供给,并非来自母体,也无子宫和胎盘之区别,所以又称为假胎生。如介壳虫、蓟马、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五、幼体生殖(Paedogenesis):未成熟的幼虫体内已具有卵巢,卵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发育为 更小的幼虫,而后咬破母体而出。经过若干次幼体生殖后,有的幼虫才化蛹变为成虫。§2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卵(ovum,egg)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虫态。 一、卵的基本构造 卵的构造:卵孔、卵壳、卵黄膜、卵黄、原生质表层、卵壳。 卵(ovum或egg)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chorion),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vitellinemembrane),其内为原生质和卵黄。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在紧贴卵黄膜下面的原生质中则没有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特称为周质(periplasm)。一般将这种形式的卵称为中黄式卵(centrolecithalegg)。卵末受精时,其细胞核位于卵的中央。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及变态)-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 教研组长审阅 年月日 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生物学特征(繁殖方式及变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2.了解昆虫变态类型。 能力目标: 1.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 2.掌握昆虫变态类型。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繁殖方式和变态类型,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昆虫的繁殖方式。 2.昆虫变态类型。 【教学难点】 昆虫变态类型。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1min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4min 本节课的新内容80min 重点内容的总结3min 考勤、组织教学2min

【教学过程】 1、昆虫体内各系统的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答;(一)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1、消化系统结构: 口器、开口于口腔的唾腺、前肠、中肠、后肠以及肛门组成消化道。 昆虫的消化道是一条不对称的管状构造器官。 2、消化系统的功能: ①摄取食物;②消化食物;③吸收营养物质;④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马氏管的排泄物。 二、昆虫的排泄系统 昆虫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以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保证各内脏器官和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昆虫的排泄器官和组织包括马氏管、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脂肪体及围心细胞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马氏管。 三、昆虫的循环系统 昆虫循环系统属于开放式血液循环,其血腔就是整个体腔,所有内脏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 (1) 将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和激素送到作用部位; (2)将组织中产生的代谢物和废物送到其它组织或排泄器官中进行中间代谢或排出体外; (3) 维持身体各部位的渗透压、离子平衡和PH值。 四、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网络组成的气管系统。气管在组织学上虽然构造简单,但在虫体内的分布却非常发达,它们在体内有相当固定的排列方式,将氧直接输送到呼吸组织中。 气管系统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气管系统:依据其构造和生理功能可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3个组成部分。 五、昆虫的神经系统 昆虫的神经系统联络着各种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能感受和整合外部信息,使相应的器官系统作出适当反应,并与内分泌系统协同对整体进行协调控制,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神经的支配,并与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官相联系,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如温、湿、光、风等。昆虫神经系统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外胚层内陷的部分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形成的。神经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以及神经胶细胞组成了神经系统。每个神经细胞及其分支称为神经元。无数神经元构成大脑和神经节及其神经,组成了神经冲动的传导网络。 六、昆虫的生殖系统 昆虫的生殖系统:是产生卵子或精子,进行交配和种族繁衍的器官。 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并吸收营养物质,供生殖细胞(卵子或精子)生长发育。一般地讲,只有成虫期才具有较完善的生殖器官,性细胞才迅速生长发育。 七、昆虫的内分泌系统 昆虫分泌激素的器官,包括神经分泌细胞和腺体两部分,分别形成神经内分泌和腺体内分泌两类。各种激素通过神经分泌细胞和腺体的排放,一部分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大多则进入血液中,形成统一的内分泌系统。

昆虫分类实验报告

篇一:昆虫分类实验报告 昆虫重要的目与分类特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意义:将客观事物分门别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2、依据:昆虫分类学的物质基础是昆虫各部位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3、方法:遵循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是“三名法”。命名分类单元遵循“优先律”,即为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生物分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级分类阶元的鉴定。编制时采用对比分析和抽象归纳的方法,要求选取各阶元重要、突出、明显、稳定的特征。常见形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包孕式等。基本原则为将标本特征不断“一分为二”、尽量选取绝对特征、两组的数量特征不能重叠、不使用含糊词句。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材料:昆虫永久装片 2、实验器材:显微镜、体视镜四、方法与步骤 依次逐个观察各装片,结合资料图解,观察思考各类装片的形态差异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 *仅举一对,作为例子六、实验结果 蝼蛄前足为开掘足,各节均粗短有力,适应挖掘;其胫节扁平强大,端部 4个发达的齿;跗节有3 节,较小。 螳螂前足为捕捉足,能有效挟持猎物;其基节长而大;股节发达,腹面有凹槽,两侧缘具刺;胫节腹面亦呈凹槽状,两侧缘具刺。弯折时嵌合在股节凹槽内。 两种昆虫前足不同的形态分别与它们挖掘、捕猎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的相互联系。 对以下昆虫分类到目:蚊子、蚱蜢、蟑螂、菜粉蝶、黄蜂、蜻蜓、螳螂、蝉、金龟子、体虱昆虫分类检索表(目) (1)无翅或极退化---------------------------------(2)有翅-----------------------------------------(3) (2)刺吸式口器----------------------------------- 虱目——体虱(3)有一对翅-------------------------------------(4)有两对翅-------------------------------------(5) (4)刺吸式口器----------------------------------- 双翅目——蚊子(5)前翅为膜质-----------------------------------(6)前翅为革质-----------------------------------(8) 前翅为鞘质,且为咀嚼式口器------------------- 鞘翅目——金龟子(6)翅为鳞翅------------------------------------- 鳞翅目——菜粉蝶翅不为鳞翅,刺吸式口器----------------------- 同翅目——蝉翅不为鳞翅,咀嚼式口器-----------------------(7) (7)休息时翅膀平置在身体两侧--------------------- 蜻蜓目——蜻蜓休息时,翅膀收于背后------------------------- 膜翅目——黄蜂(8)第一对足为捕捉足----------------------------- 螳螂目——螳螂第三对足为跳跃足----------------------------- 直翅目——蚱蜢三对足均为步行足

【2018-2019】昆虫的实验报告-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昆虫的实验报告 篇一:昆虫分类实验报告 昆虫重要的目与分类特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意义:将客观事物分门别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2、依据:昆虫分类学的物质基础是昆虫各部位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3、方法:遵循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一个物种的 学名由属名 +种名 +亚种名组成,是“三名法”。命名分类单元遵循“优先律”,即为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生物分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级分类阶元 的鉴定。编制时采用对比分析和抽象归纳的方法,要求选取各阶元重要、突出、明显、稳定的特征。常见形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包孕式等。基本原则为将 标本特征不断“一分为二”、尽量选取绝对特征、两组的数量特征不能重叠、 不使用含糊词句。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材料:昆虫永久装片 2、实验器材:显微镜、体视镜四、方法与步骤

依次逐个观察各装片,结合资料图解,观察思考各类装片的形态差异与其功能 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 *仅举一对,作为例子 六、实验结果 蝼蛄前足为开掘足,各节均粗短有力,适应挖掘;其胫节扁平强大,端部 4个 发达的齿;跗节有3 节,较小。 螳螂前足为捕捉足,能有效挟持猎物;其基节长而大;股节发达,腹面有凹槽,两侧缘具刺;胫节腹面亦呈凹槽状,两侧缘具刺。弯折时嵌合在股节凹槽内。 两种昆虫前足不同的形态分别与它们挖掘、捕猎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形态与 功能的相互联系。 对以下昆虫分类到目:蚊子、蚱蜢、蟑螂、菜粉蝶、黄蜂、蜻蜓、螳螂、蝉、 金龟子、体虱 昆虫分类检索表(目) (1)无翅或极退化---------------------------------(2)有翅-----------------------------------------(3) (2)刺吸式口器----------------------------------- 虱目——体虱(3)有一对翅-------------------------------------(4)有两对翅-------------------------------------(5) (4)刺吸式口器----------------------------------- 双翅目——蚊子(5)前翅为膜质-----------------------------------(6)前翅为革质-----------------------------------(8) 前翅为鞘质,且为咀嚼式口器------------------- 鞘翅目——金龟子(6) 翅为鳞翅------------------------------------- 鳞翅目——菜粉蝶翅不为 鳞翅,刺吸式口器----------------------- 同翅目——蝉翅不为鳞翅,咀嚼式口器-----------------------(7) (7)休息时翅膀平置在身体两侧--------------------- 蜻蜓目——蜻蜓休 息时,翅膀收于背后------------------------- 膜翅目——黄蜂(8)第一对足为捕捉足----------------------------- 螳螂目——螳螂第三对足为跳跃足----------------------------- 直翅目——蚱蜢三对足均为步行足----------------------------- 蜚蠊目——蟑螂 篇二:昆虫采集、分类实验报告格式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昆虫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 二、孤雌生殖: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parthenogenesis)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 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 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 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 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一个受精卵细胞产生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小蜂)。(polyembryony) 四、卵胎生(viviparity)(如麻蝇) 多是昆虫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即雌虫将卵产出体外,进行胚胎发育。但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形式上近似于高等动物的胎生,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卵供给,并非来自母体,也无子宫和胎盘之区别,所以又称为假胎生。如介壳虫、蓟马、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五、幼体生殖(Paedogenesis):未成熟的幼虫体内已具有卵巢,卵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发育为更小 的幼虫,而后咬破母体而出。经过若干次幼体生殖后,有的幼虫才化蛹变为成虫。 §2 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卵(ovum,egg)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虫态。一、卵的基本构造 卵的构造:卵孔、卵壳、卵黄膜、卵黄、原生质表层、卵壳。 卵(ovum或egg)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chorion),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vitelline membrane),其内为原生质和卵黄。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在紧贴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昆虫种类调查报告 一、千佛山自然环境介绍 千佛山位于济南偏东处,海拔约285米,占地166公顷。属于暖热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山上植被茂密,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低矮灌木,种类丰富。 二、调查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千佛山上的昆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千佛山的昆虫生长环境。 三、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 路线一:进入千佛山南门,调查水塘旁边的昆虫种类。 路线二:沿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调查。 路线三:大佛头周围。 2.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昆虫论坛网站,台湾嘎嘎昆虫网、六足王国等。 3.查阅相关书籍。 《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昆虫图鉴》《常见野外昆虫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蝴蝶识别手册》《常见野外蜘蛛识别手册》《彩图实用昆虫百科》《昆虫博物馆》等。 四、千佛山昆虫种类 每年的春季到秋季,对千佛山周围进行2-3次的实地调查。经过最近两三年的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有: 环山路、大佛头:蝽象(金绿宽盾蝽、条蜂缘蝽象、猎蝽象)、蝶类(凤蝶、灰蝶、蛱蝶、眼蝶、粉蝶)、瓢虫(异色瓢

虫、七星瓢虫、龟背瓢虫)、步甲(绿步甲、双齿蝼步甲、黑布甲)。 水边:蜻蜓(大团扇春蜓、灰蜻蜓、红蜻蜓、黄蜻蜓),色蟌,水黾、蝎蝽等。 (一)蝽象 金绿宽盾蝽 形态:长13.5-15.5毫米,宽9-10毫米。宽椭圆形。触角蓝黑,足及身体下方黄色,体背是有金属光泽的金绿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有艳丽的条状斑纹。 生活史:金绿宽盾蝽1年1代,以5龄若虫在侧柏附近的落叶和石块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陆续从越冬处爬出,取食侧柏嫩叶。5月中旬5龄若虫开始羽化,6月初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羽化期结束,5月到8月为成虫期,7月底到8月中旬交配产卵,8、9月份若虫由1龄发育至5龄,9月中下旬为5龄若虫高峰期,11月5龄若虫开始转移越冬。 寄主:葡萄、松、枫杨、臭椿、侧柏。 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环山路。 (二)蝴蝶 1.凤蝶 柑橘凤蝶(发现地点:千佛山南门西部环山路山脚) 柑橘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柑橘凤蝶成虫翅面浅黄绿色,脉纹两侧黑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色宽带,宽带中有月形斑。臀角一般有一个带黑点的橙色圆斑。成虫喜访花。翅展61~95mm。 幼虫喜欢的食草是芸香科的柑橘植物及食茱萸。在所有凤蝶中,柑橘凤蝶这名字最为特殊,因它是唯一与食草同名的蝴

昆虫生物学特性(个体发育世代习性)-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 审阅 年 月 日 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 章节:昆虫的个体发育、世代、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了解昆虫的世代、习性。 能力目标: 1. 掌握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 掌握昆虫的世代、习性。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对昆虫个体发育、世代、习性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昆虫的个体发育及特征。 2.昆虫的世代、习性。 【教学难点】 昆虫的世代、习性。 【课时安排】 组织教学 1min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 n 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 n 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 n 考勤、组织教学 2min 【教学过程】 1、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教研组长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茶叶1601 ____________

答:昆虫从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变态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导入新课: 一、昆虫各发育阶段的特点 1. 卵期卵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1)卵的大小昆虫的卵通常很小,最小的只有0.02mm(如卵寄生蜂),最大的约有9?10mm(如一种蠡斯),平均在0. 5?2 .0mm之间。 ( 2 )卵的形状:长茄形、袋形、半球形、球形、馒头形等。 (3)昆虫产卵方式和产卵场所:单粒散产(如棉铃虫);集聚成块(如玉米螟、三化螟);有的产在暴露的地方(如天蛾类);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如叶蝉);有的产在其他昆虫的卵、幼虫或蛹体内(如各种寄生蜂);有的卵以卵鞘或雌成虫腹末的绒毛覆盖(前者如螳螂,后者如三化螟)。 (4)卵的结构:卵是一个大细胞.外面为一层坚硬的卵壳,卵壳项端有 1 至数个小孔为精子进入卵的通道。卵壳的构造很复杂,具有高度的不透性,一般杀虫剂很难侵入。卵内具有细胞质、卵黄和卵核。 (5)孵化及卵期:胚胎发育在卵内完成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卵期。 2. 幼虫期幼虫期是昆虫一生中的主要取食危害阶段,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 1 )若虫期与幼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若虫期;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幼虫期。 (2)若虫、幼虫的特点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外形和成虫截然不同,没有复眼、翅等,而且有成虫期所没有的临 时 性器官如腹足等。 ( 3)蜕皮与虫龄昆虫是外骨骼动物,其坚硬的体壁不能随着身体的增大而增长。 幼虫生长过程中必须将束缚体躯的旧表皮脱去,代之以形成的新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昆虫每蜕1 次皮,视为增长1 龄,每两次蜕皮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 3. 蛹期蛹期是全变态类昆虫所特有的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 (1)化蛹及蛹期全变态类昆虫的末龄幼虫老熟后寻找适当场所、身体缩短、不食不动,然后蜕去最后一层皮变为蛹,该过程称为化蛹。末龄幼虫在化蛹前的静止时期称为预蛹期;从化蛹时起至成虫羽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蛹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