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城市发展史课件

外国城市发展史课件

外国城市发展史课件
外国城市发展史课件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城市发展史论文

城市发展史论文—从中国城市发展谈发展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由国家财力建设起来的,不靠工商业者的资金。甚至某些城市的人口也有相当数目是政府强力从他处调迁过来的。例如:秦始皇迁天下富豪12万人至咸阳;汉武帝也聚天下富户于长安附近之陵县,以至长陵、茂陵、鄢陵变成了巨大城市;北魏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百工技巧10万余口,以充京师;明太祖从苏州、湖州张士诚旧土移徙富户45000家至新建之首都南京。其中南京之事例尤为突出。明太祖去世不数年,发生靖难之变,阎王赶走明惠帝,取得皇位,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带走了以工匠为主的27000户南京居民,使得南京城内顿时户口减半,而南京附郭首县的上元县由176图并为44坊。这些都是欧洲城市发展史上见不到的兴衰变化之事例。”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人类从分散的个体穴居,形成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再由聚落这种群体生活的方式逐步演变成为具有功能分区的区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正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时城市真正出现了具体的分区,城与市的概念被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中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城市特征因与西方城市的特征不符,而被判定为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在石器时代便出现了城市的基本框架,而《周礼考工记》更是给出了城市的区位结构。因为这些,从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长安、北京、南京、开封等等。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他们通常都有城墙或加上外郭保护,城内有政府的行政机关。这一系统的最高层是京师,其中有供电及有关的衙门,以下则是各省级、府级、州县级的治所。这一系统城市的政治意义很强烈,它们是全国性的行政网点,另一系统则是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它们大多数不是政府主动设置的,而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不过,一旦发展达到规模,政府就正是在这些集聚点上设市或镇,并派官管理治安与行政。为了区别这两个系统,前者我们称之为城郡;后者我们称之为市镇。两个系统的综合,称为城市。市镇通常没有城墙,足以显示其政治军事的功能不大。除了少数例外,市镇的规模多小于城郡。 与城市对比的区域是乡村。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性,即政治行政机关的场所和商业和手工业的场所。而乡村属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领地。这里保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而当每个朝代或时代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时代的侧重点。当商业和手工业别重视并高度发达的时期,人口会出现向城市移动的趋势,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的人口,乡村的土地被逐渐变成了城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发展政治功能的场所,这是便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古代便出现过城市化的进程,而当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城市化水平的巅峰。这与当时朝代开明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一般而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不外是受下列几类因素所推动:(一)政治因素,成事实全国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或是行政官署所在地,作为行政网点。(二)

城市发展史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大都市变为死亡之城 一、罗马帝国的外国遗产 1.罗马帝国是单纯扩张城市权力中心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城市建设企业。它改变了旧城市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自己特殊的秩序。 2.希腊城市的城墙是事后添加的,罗马城市则是先从城墙开始建设的。由于宗教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它的城市采用矩形形式,这也成为罗马军团后来使用露营地规定的一个标准形式。 3.从城市的宗教含义中产生另一个特点,即古罗马城镇特有的环城圣地,这是城墙内外两侧专意留出的狭长圣地,不准摆任何建筑物。这种做法给城市守卫者带来军事上的便利,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的宗教约束力和制裁力。 4.堡垒、营地、城市,三者皆是军事编制和管理形式。 5.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 6.罗马帝国从未设想把限制、禁止、有秩序的安排、以及平衡等原则应用到它的城市和帝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它未能给稳定的经济和公平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未能充分代表每一个集团的民主利益,因而无法改善大城市的生活。 7.城镇的一个典型特色:宽阔的商业街一直延伸到天际线,两边的柱廊又加强了深邃感。 8.到中世纪才认清:工业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下水道和供水管 1.罗马城的大排水沟成为罗马工程中最古老的纪念物。 2.古希腊人的城市规划着重于美化和城防,着重于经营港湾和丰腴的土地;罗马人则以筑路和建造给排水管见长。 3.大型排水沟、供水管和人工路面表明更古老的城镇和地区并不少见的皇室工程革新,在罗马已变成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为城市民众服务了。 4.罗马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缺少机械化卫生设施。 5.罗马城的供水方式是最精良的技术设备与原始社会规划二者一个很不经济的结合。 6.罗马城空有其工程技术和巨大财富,在市政卫生的初期一败涂地。 7.共和制度下只有两种路称作为“大路”一种是宽度可容两辆车并行通过的,亦称神路,是宗教仪仗行列行走的大路,与罗马广场向交叉;另一种是新路,跨广场的两侧。 8.罗马城极恶劣的市政管理的最典型例证是民宅区和垃圾大坑。 9.罗马为自由公民提供的居住条件:拥挤狭窄、摇摇晃晃、阴暗潮湿。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史论文

论中外城市广场设计 焦蕾,200827501037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城市广场并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城市广场的概念是随着近代都市规划的开展,由西方引入的。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城市广场的设计受前苏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对城市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热潮更是令人瞩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广场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比较的眼光,从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出发,分析各自的设计特点,以指出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未来发展的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广场;发展;设计比较;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中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道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各方面的压力,而且似的城市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日渐减少。所以,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对比中西方城市广场设计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2 中西方城市广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1)西方的城市广场发展 在欧洲人眼中,“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因此自2000多年前,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在古希腊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进行交流、观赏娱乐、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后经过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最后到17世纪的古典主义城市广场,西方城市广场设计不断发展,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2)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 西方人将城市广场视为城市的中心,而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城为城市的中心,《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封闭的的宫城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空间组织使得我国古代早期民众很少有公共活动空间。最早的是寺观园林前的空间为公共活动场所,到后来集市的出现增添了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再到后来,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这种广场面积不大,数量也很少,但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地位很重要。其特点是很少有人为的、统一的规划观念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提上城市建设议事日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自此才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空间中纷纷亮相。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渐渐形成了一股“广场热”的设计浪潮。 (3)中外城市广场在演变上的差异 使用目的的差异 与欧洲相比,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在功能类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欧洲传统城 市广场的演变中,祭祀、宗教等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完整word版,《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着名城市理论家。在着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着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

(完整版)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 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 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 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 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 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 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 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 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 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 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 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 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 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 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 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专题十 中外城市发展史

专题十中外城市发展史 一、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 二、材料解析题(16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材料三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

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居世界之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1)材料一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欧洲城镇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关键字:中国城市西方城市对比思想文化经济法则阶级影响 上帝制造了人类,就说明其已经厌倦了观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存方式,她需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来建设这个这个星球,为其漫长而无聊的生活添加一份乐趣。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成长中,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最原始的穴居,树居,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其间的艰难曲折无一不沾染着人类的血泪辛酸与智慧的沉淀。 纵观中外城市几千年的发展,细细体味其间的差异,就像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小说,里面为我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我如此深入的了解中西方的差别,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下面,让我来分享我学习中外城市建设史一个学期来的收获。 城市的产生: 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2 世纪夏王朝的筑城作邑。在中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城市的产生,

始终跑不出这么一条规律: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城市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着商业文化交换职能的聚居点。城市的产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它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城市的产生图解 城市的发展: 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这么说过: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参考《外国城市建设史》第3页)。在之后的岁月中,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战争的的破坏和战后的低迷期,如古罗马城,曾今繁荣如斯的城市在战争的破坏后低迷了很长一段岁月;亦或在政治或者经济需要而迎来的飞速的发展的时期,如中国的一些新建的都城如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元大都等都可以说是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商品经济在封建经济夹缝中的扭曲成长,中西方早期城市的两大功能互相渗透,中国城市沿着先有城、后设市的道路发展,西方城市沿着先有市、后设城的方向发展,终于城市具有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的综合功能于封建社会中期在东西方的城市都具备了(参考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一文)。

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起源:尼罗河流域 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高地,水源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卡洪城(Kahun) 3.底比斯城(Thebes) 4.阿玛纳城(Ei-Amarna) 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 典型城市:1.乌尔城(Ur)2.巴比伦(Babylon)和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有非常著名的空中花园)。 Harappa)。 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郑州商城和殷墟 Troy)、迈锡尼(Mycenae) 期。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 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 (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 (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 (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 自己。 7.阐述希波丹姆规划模式(Hippodamus planning model )。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该模式通常把城市分为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米利都(Miletus)和普林南(Priene)均是按照希波丹姆斯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的城市。 8. 绘制雅典(Athens)卫城的平面图,并说明其建设特点。 雅典卫城建设特点: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讲义 开篇: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 --- 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 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作为新石器时代

外国城市发展史

一.古埃及的城市发展 (一)古代埃及社会文化背景: (二)古埃及城市的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2.有同意的规划,形制较方整;3. 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 古代埃及典型城市有:1.孟菲斯城:最早的城市,都城。2.卡洪城:古埃及典型的城市布局。3.底比斯城:都城。 例: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用围墙隔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对比。规划较方正,有统一规划,是运用大量人力在短时间内建设的城市,贵族的宅院平面是从临街的一个门进,经过道到庭院,房门开向庭院,主房及院都在中轴线上,这种类型的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布局。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 (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 1.比较有名的城市:乌尔,亚述城,巴比伦城。 2.城市的特点:(1)城市形制多是不规则的。如乌尔,亚述城,反映了其发展成长的过 程。(2)城市多建于河边高地上,两河流域地理造成。(3)城内主要建筑为宗教建筑,帝王宫殿和观象台。(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5)城市中有部分铺砌街道及导水管,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据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灌溉用水,是人工架空水槽从幼发拉底河引水入城。 (三)典型城市举例 1.乌尔:(1)建于公元前2200年,是两河流域最古老城市之一。 (2)城市特点:A 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卵形。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组成。C城市防御作用明显。城市内外城,外城,内成都用围墙围起来,外城为一些农耕地和居民点,当时生活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2.新巴比伦城:(1)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50—60万人,平面略 近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两道城墙,9个城门。 (2)城市特点:A城略近长方形,布置不太规整。B城市防御作用明显,两道城墙和护城河包围。C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河流之间。D城市其余部分为平民居住区,所有房屋向院子开门窗,使道路外观较闭塞。河流两侧有道路和码头。 三.古希腊的城市发展: (一)古代希腊的社会经济背景 (二)古希腊的城市 典型的城市主要有:克诺索斯城,迈锡尼城(两个早期城市),雅典(有著名的雅典卫城),米列特城(希波特姆式城市) (三)典型城市举例 1.雅典:原为古老堡垒,公元前480年被波斯军队所毁,后经扩建为雅典伟城。 2.米列特城:为希波特姆所建。A城市由纯粹的棋盘式道路划分的街坊组成,道路中主 次不分。市场和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城市没有和建筑结合的轴线。B 市中心由广场,露天剧院,运动场等组成,C整个城市虽规整但建筑群艺术处理很不够。

简述中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过程

简述中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过程 本文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431073559.html, 在农业文明初期,城市,不论东西方都在各自的轨道独立发展着,那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中心,它们的形成不是靠自然的经济的发展自发形成,而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出现不仅没有改变农业为本的状况,而是成为农业社会的依附品,所以直到中世纪时的西欧,城市初起时期都是一些小的居民点,一般都有城墙围绕,以抵御敌人的进攻,保证城中居民的安全,而城内也是人口稀少。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商业亦十分稀少。正如马克思所说“那时的城市不过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公元900——1300年,经济全面稳步发展,这也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这几个世纪中,西欧也未受到外敌入侵,经济的发展有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欧洲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新的采矿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北欧的矿石产量,同时渔业和林业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于是,人口数量增加,有数据记载“在10至14世纪,人口大约增长了50%” ①,在《剑桥欧洲经济史》中举例有:“(1)最大的城市一般在意大利,14世纪前,那里有4个城市人口过50000,即米兰、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到15世纪时,热那亚、波伦那、罗马也成为人口巨多的大城市。(2)尼德兰最大的城市根特,14世纪中期人口过56000,布鲁日在1340年时人口达到35000,伊普雷在1412年达到10700人,(3)法国的巴黎大约有80000人,土鲁斯有24000人,(4) (5)英国伦敦在1377年据人头税计算,有35000—45000神圣罗马帝国以科隆为代表,有40000人左右, 人,布里斯特尔,大约有10000----14000人”。这一切也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0世纪时,欧洲各地已经可以看见商人的身影,而商品交换也已从奢华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当时交换的货物有:英格兰的原羊毛,佛兰德的用英国羊毛制成的毛织品,德意志的铁和木材,斯拉夫地区的毛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钢,以及东方的奢华品等”。②可见,中世纪后期的商业的巨大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也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中心,慢慢出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9世纪以后,城乡差别日益加大,城市中的生活水平较高,同时也有更多的享受,于是君主、诸侯、公爵、伯爵等封建主纷纷移居到城市当中,只有那些财产稀少的小封建主才迫不得已的居住在自己的小庄园里,然而当这些人破产后,或是徘徊在生活困苦的边缘时,就会投身显贵或是充当侍从或是投身雇佣军,于是也逐渐移居城市。城市中另一个重要人群是教士,教士占人口的2%——5%,中世纪时,教会实力膨胀,教堂、修道院密布城市。同时教会和世俗贵族还需要有大量的仆役和家丁服侍和保卫他们的安全。城市中的人口相当一大部分是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他们在某些地方可能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城市中的广大生产者首先供应着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然后才是郊区乡村的居民。中古欧洲每个人口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摘要】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指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学习外国城市建设史后简要介绍一下我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 【正文】 西方自城市的产生,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就开始形成了,城市形成便开始了他的进程。 从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罗马,开始功能分区,或者说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开始出现阶级、贫富分区,例如卡洪门规划,路网的规划也开始产生了,方格网式的,这些城市的布局对今后一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战争和从对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自身崇拜。阶级分化,生活方式,社会的意识形式等方面均对规划产生影响。 西方的城市规划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还是逐步的发展,从古希腊民主共和思想在规划上的反映——如议会,城邦大量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由于神人同形的宗教思想的存在,在城市的形态上相应的反映出,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有围廊,满足人们的交往或买卖的需要,典型的城市建设有卫城。 这一时期的著名城市模式——希波丹姆规划,规整的布局,棋盘式的道路网,按照阶级分化造成的分区,城市典型的平面形式为两条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中心广场空间常呈L形。 古罗马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大量世俗享乐建筑开始建设例如公共浴场、斗兽场。为了显示功绩,广场、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主题。罗马营寨的建造形式发展起来,十字交叉的道路,中间建设神庙。 罗马共和广场,广场空间从希腊的开敞式逐步发展为较封闭的空间形式。中间是一些记功柱或者铜像,代表功绩。典型的广场代表——图拉真广场。这种布局形式是希波丹姆的演化。 这一时期形成的著名规划理论的书籍——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的内容包括:城址选择,建筑物选址;街道的布置;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绘制的理想城市的模式其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在各个方面阻击敌人的攻击。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六边形理论,以及中国的八卦图,它们是惊人的相似。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因而教堂建筑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是市民的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广场采用封闭构图,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有机的,教堂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一些著名的教堂及广厂,在世界范围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繁荣,不少中世纪的城市终于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14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级形态——手工业出现。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 摘要: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萌发敬畏心理,太阳带来了生命和光明,原始人对太阳抱着某种信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和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就成为了原始人用来测量物体、安排作息和制定方位的参照物。早期的建筑轴线指向太阳,不仅为了满足日照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精神归属,便产生最原始的建筑轴线,最终应用于城市。城市轴线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起到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用地功能等系统。 关键词:城市轴线故宫凡尔赛宫统一性 中国城市轴线 中国把中轴线作为城市根本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部分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均围绕着中轴线,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串联着宫殿群,寺庙和圣所,与百姓的居所是相互隔离的显示了王室的尊贵。例如北宋的开封与明清的北京。城市中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各方利益协调博弈得以最终形成。秩序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和功能的可识别性。中国的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城市建设原则,重点突出代表皇权的三大殿建筑,形成坐北朝南、层层展开、绝对对称的中轴线的规划布局形式。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按照前朝后寝的原则,故宫将政治和居住两大功能建筑群体纳入到轴线范围,从而形成秩序的美感。北京故宫轴线前半部分是“前朝”,以永定门为起点,终止于钟鼓楼,成为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轴线。在这里,只有经过一道道起伏的城门,才能到达秩序的主宰者中国中央集权最高统治的象征——三大殿。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

火车拉来的城市 ——近代发展史 20154480 仲元 作为在度过童年的学生,我选择它作为本次分析的对象。 图示:1901年周边简图和村平面图 一农业化时期(村落)(公元十四世纪—1902) 最早聚落记载始于明初,原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真定卫的军屯(生产建设兵团团场)无行政级别。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格为真定府获鹿县下属行政村,附近有到的官道(不久废弃)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到清末,村的面积约0.08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二农业向半城镇化过渡时期(村落—县/府级行政中心:1902—1912) 1898年清政府向外国贷款修建到汉口的芦汉铁路,该铁路于1902年延伸到正定到一带,并于村东头修建了一个小型转运站。取更大的行政中心“枕头镇”之名命名为“枕头站”。此时的官道新废弃不久,获鹿仍是该地的行政中心商贾最主要的住宿地。 随着同年芦汉铁路的通车,周围的商店、酒肆、旅馆陆续开业。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此地暂停。次年,村落开始延伸并兼并了振头镇和邻近数村,原大清邮政振头代办亦升格为邮政分局,地位逐步超越了获鹿。

图示:1905年周边格局 1903年,正太(正定到)铁路开始修建,由于正定府治所在滹沱,该河当时流量很大而且水文条件复杂,为了省去高昂的架桥费用,正太铁路起点被就近改在枕头站。并在村东做了一段转弯副轨(可能为了分流,这一弯恰好成为了以后半个世纪市区的东部边界),1907年铁路竣工通车。

图示:上:1911年周边格局,下:正太饭店和劝业商场 相关配套设施也随着铁路的到来逐步开始兴建:1906年电报房建成,1907年华北最早的银行——交通银行支行建成,同年第一座国际化的豪华饭店——正太饭店建成,这座接待过和介石的法式小洋楼成了真正崛起的标志,故有“先有正太饭店,后有”之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